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宗宝道独禅师的修行观与佛学思想——《长庆宗宝道独禅师语录》点校后记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宗宝道独禅师的修行观与佛学思想——《长庆宗宝道独禅师语录》点校后记
  肖平
  (中山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引言
  道独(1600—1661),曹洞宗僧。南海(广东)人,俗姓陆。号宗宝,别名空隐。世称空隐宗宝、宗宝道独禅师。道独禅师六岁丧父,随母近寺而居,闻邻“发愿来生童贞出家”、“见性成佛”等语,乃立定出世之志。稍长,得《六祖坛经》,初不识字,乃礼请大德诵读,竟能成诵。年十六,礼十方佛后自性执刀剃发。归隐龙山,结庐而居,侍母尽孝十余年。二十九岁,往谒博山无异元来,受具足戒而得法。崇祯3年离开博山往庐山,其后历主广州罗浮山、福州长庆、闽之雁湖、南台山之西禅寺、粤之芥庵(广西)、海幢(广东)等诸刹。清顺治18年7月示寂,世寿六十二,法腊三十三。道独禅师一生以修行为职志,弟子们将其法语汇集成册,遂有《长庆宗宝道独禅师语录》六卷流传于世,内容包括像赞、自序、序、上堂、示众、茶话、问答、著语、颂古、偈、赞、铭、书、杂著以及行状、塔铭等。以下将摘取《长庆宗宝道独禅师语录)之记述,就宗宝道独禅师的修行观和佛学思想做一简要梳理,希望起到导读的作用。
  一、修行观
  1.孤峰独宿
  “山僧十余岁时,心中早已有些了当。妄想道:‘六祖大师二十四岁方传衣钵,我今还未满二十,若到三十岁,一字不看。‘但饥餐渴饮,混同樵牧。彼时山僧老母上存,常到城中省亲。老母深知山僧意。每道:‘我实为你累,若不是我,你早人山去也。’后来老母去世,灵泌弟将母衣物一时散却。山僧亦将静室中所用器具一时散却,止剩些破皮袄。两人共凑六十肋行李,走到博山。”(《语录》卷一)“山僧从幼便拟孤峰独宿,谁知事不由人。提起来真是惭愧。博山先师当时常道:‘宗宝,我深悉汝意,汝只想人山去,得两餐饭吃,便一切不管。’正道著山僧意中事。”(《语录》卷一)
  “山僧自小也是住静,日间不过闲得一炷香。搬柴、运水、烧锅、掘地,那一件事不是自己。于今丛林一人当一件事,极好埋头修行。山僧恨不得混在众中埋头修行,极是有趣,极是安闲。”(《语录》卷二)
  2.仰慕古人
  禅师一向仰慕古师之修行,而对当时之现状多有微词。《语录》云:“佛在世时,弟子甚众。一千五百大阿罗汉常随其身。那时有什么常住钱粮,也只各人人城乞食,食已便各人树下趺坐。大众,于今各人也须自家料理。牛头懒融,肩挑石二,腰缠八斗,供养徒众。大众,都是难得底。山僧亦当效古人所为,只是贱体太弱,不能如愿。”
  又云:“记得马祖会下有个无业国师几句说话,山僧常举以自儆。云:‘古人得意之后,都是茅茨石室,王侯不得而友。那像于今为名为利。’……古人得意时,一双草鞋,一条柱杖,到处访道。及其既得,便向深山中埋名灭迹,数十年人无知者。你看三祖如此,尚每人知其姓名与他住处。后来开堂说法,乃至五宗分派,递及宋元,渐失古意。”(《语录》卷二)
  与古人相较,今人之修行者多缺少脚踏实地的精神。《语录》云:“古人到大了当,尤自藏邱壑,龙天推逼,方出为人。诸上座,步步踏实地去,有余于己,乃可及物。不见陆亘大夫问南泉云:‘黄梅七百人,如何不得衣钵,独庐行者得衣钵?’泉云:‘七百人都会佛法,惟庐行者不会佛法。’如今纳子无不道:‘我会佛法。’试问他一句,便眼睛定动。究其病处,只为强露头角,不向脚跟下用功夫。所以古人道:‘愈退愈明,愈不会愈有力量。’……先博山尝言:‘我过后二十年,宗风扫地。土地庙里也上堂了也。’当日尤意有激而言,不图今日亲见此事。可叹。可叹。”(《语录》卷二)
  3.先自利,后利他
  在汉传佛教传统中,小乘一向受到贬斥。然在禅师看来,修行者首先要自利,在此基础上才可利他。所以,禅师不惜冒着被冠以“小乘”之嫌,而强调个人修行的重要性。《语录》云:“似山僧素喜深隐,却疑小乘。然忆天台大师临去时,众弟子问其所证地位,大师云:‘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今损己为人,获预五品耳。盖菩萨行实实难行。自己烦恼令其不起尤易,令他人不起烦恼甚难。只好自家力量,尽自家精神,倘能信谅,也不致辜负而已。”’(《语录》卷二)
  二、佛学思想
  1.见性成佛
  见性成佛是禅宗的核心思想,禅师自幼便有善缘,六岁闻听“见性成佛”之语,十四岁遇《坛经》,即终生不离。“山僧自幼学道,只是自家痛念生死无计可了。后来读《坛经》云:‘见性成佛’,如丁人木。千方百计只求见性。最苦岭南前二三十年,无人谈及个事。漫道个事,就持戒念佛也少。山僧当此时,设有一人为我剖断,便愿身为坐床,身为奴仆。阅人颇多,并无所遇。只是一部(坛经》,行坐不舍。”(《语录》卷二)
  又云:“山僧少年时,那晓得什么参禅,什么悟道,只是怕生死到来,前路渺然。后见《坛经》,始知见性成佛。”(《语录》卷三)
  2.识心达本
  所谓“见性”就是要认识每个人自己的“心”,即“识心大本原”。《语录》云:“山僧自小学道,将三十年,实无有法可得,只信得自心。及心外无有一法可得。佛佛相传,祖祖相授,也只是信得自心。……古人道:‘即心是佛’,一句满口道尽,亦是事不获已。今人多是将心学道,将心求法。若将心学道,将心求法,穷劫无形,终不能得。为何如此?只为心外无有法可得。心外若有法司得,是为外道。”(《语录》卷三)又云:“古人说知见,知见即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语录》卷三)又云:“即心是佛,即心是法,即心是僧。即心是戒定慧。情与无情,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皆无实性。所谓诸法实性,即汝心是。”(《语录》卷三)
  3.顿悟
  顿渐之争在中国禅宗史上由来已久,禅师首先把“悟”作为通达见性成佛的途径,然后倡导顿悟。《语录》云:“佛祖之道,原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标题。以悟为则。夫云人心即是。即不烦手脚矣。·但以悟不悟差别耳。若悟,则凡夫与佛契同。即凡心而见佛性。诚无转摺。不悟,则业识茫茫。无本可据。”(《语录》自序)
  就悟的方式,《语录》云:“古人云:‘有佛有法,尤是教迹边事。切未是那个消息。若论那个消息,非智能知,非识能识。即今目前,直如一口气不来。方有少分相应。若落意根凑泊,恰似有个相应。才与那人悬绝。所以道,损法财,减功德。莫不由兹心意识。是以禅门了却心,顿人无生知见力。诸上座。心作么生了。无生知见作么生顿人。直须无心。者个无心,不是造作得来。”。所谓“悟”,就是悟无念法:“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语录》卷二)
  此外,《语录》中还论及“道不是文字语言”等,告诫学人“莫妄想。终日学语言,逞伎俩,作颂作偈。在书本上讨消息”。与此同时,禅师并不否定读诵经典的重要性:“经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能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又云:以佛智慧灯,照见所行道。是则诵经,良有益矣。”’(《语录》卷六)妄立文字与诵经之差别,在此一目了然。仅此一例便可说明,禅师在许多关涉禅宗的核心问题上多有独到而明确的阐释。鉴于笔者学识和修行之限制,只能将道独禅师《语录》作如上之简要梳理,可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浅显之处,还望大德及有识之士批评指正。

 
 
 
前五篇文章

自性与空灵

准提菩萨简介

祝贺八打灵观音亭扩建完成

主体意识与主体解脱的悖论超越之道——禅宗六祖的思想启示

重温虚大师“去私戒懒为公服劳”的训示

 

后五篇文章

宗喀巴《现观庄严论金鬘疏》“教授修行及诸谛”释义

宗密的禅教会通论

宗密对马祖道一的研究

宗密对以马祖道一为代表的洪州禅系的评述

走“文化佛教”之路纪念真禅长老圆寂十周年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