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略论天台四种四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略论天台四种四谛
  苏荣焜
  一 、前言
  佛教一大组织的内容,无论原始佛教或后期佛教,皆不脱离四谛的范围。因此,四谛确为释尊一大说法的中心,亦为大小诸乘的根本教义。不仅如此,佛教大小乘的不同,基本上实来诸四谛观的不同而肇致者。职是之故,如欲确切掌握四谛之于贯通大小诸乘的脉骆,乃至体达四谛之由方便趋入胜义之妙旨,诸如天台四种四谛的内含、四谛与四教的关系,乃至四谛与观法等,在在皆须深入领解,本文所欲探讨的重点亦在此。
  二、何谓四种四谛?
  天台所揭示的四种四谛,乃智者大师援引《涅槃经》的教示而安立的。唯其天台有此四种四谛的安立,乃知自来佛陀应机说法,由浅入深,实有各种偏圆不同的教示。何谓四种四谛?一生灭四谛,二无生四谛,三无量四谛,四无作四谛。兹分别说明如次:
  先说生灭四谛。顾名思义,所谓生灭,是指世出世间因果皆是因缘和合,是变灭无常者。如《摩诃止观》卷一日:“菩提烦恼,更互相烦,故名生灭。 一又如《法华玄义》卷二日:“所言生灭者,迷真重故,从事受名。”可见生灭一句的含义,盖随情亦随事相而命名者。
  说到生灭的四谛相,据《大经》云:“阴入重担,逼迫系缚,是苦谛。见爱烦恼能招来果,是集谛。砹定慧无常苦空能除苦本是道谛。二十五有不果缚断是灭谛。”再据《摩诃止观》卷一上云:“苦集是世因果,道灭是出世因果。苦则生异灭三相迁异,集则贪嗔痴等分四心流动,道则对冶易夺。”准此可知,所谓的生灭四谛,诚如此中所说苦谛,意谓凡夫生死无尽,犹如水的“流”动不息,车轮的旋“转”无已,是生灭变异的。如说集谛,惑业是集,集是因,只因贪嗔痴三毒作祟,处处颠倒,辗转依因感果,生死轮回不尽。如说道谛,唯戒定慧,更无余道,是以如有修道之因,可得涅槃之实,似此迷悟交替,亦可说是生灭的。再如说灭谛,要以灭无为义,结业已尽,则无生死之累,故名为灭。是以灭三界因果之有,乃得还于真谛之无,亦可说是生灭的。综之,生灭四谛,是由苦集灭道等四谛来说生灭浅近之事,并谓依此四法而修,可以超凡人圣。故说此为声闻生灭者。
  次言无生四谛。按此为开示大乘所诠的四谛法,又是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共修之法。无生四谛,乃针对根利而见思惑较轻者为其施化之对象。何谓无生四谛?如《大部四教义》卷一日:“无生四谛者,如《思益》云,苦无逼迫相,名苦圣谛。知集无和合相,名集圣谛。以不二相观,名道圣谛。法本无生,今则不灭,是灭圣谛。”以上《大部四教义》所作的诠释,其大要是说,苦原以逼迫为义,既了苦如幻,当体即空,岂有以空而逼迫于空?是则生死即涅槃,乃说苦无逼迫相。又集以招集为义,惑与业合,能招苦果。今既了惑业缘生,缘生无性,全体是空,岂有空与空合?是则烦恼即菩提,乃说集无和合相。道为能治,惑为所治。所治之惑既空,能治之道亦空,空岂有二耶?乃说惑道不二相。至若苦集既如虚空,空岂有生?既然从来不生,今无所灭,故言灭无生相,是则四谛皆不生矣。准此可知,无生四谛是当体无生、即事而空的理教,此与灭有还无的生灭四谛,迥然有殊。
  无量四谛为界外独菩萨法。四谛皆有无量差别相,自始非为声闻缘觉之流所能觉知。说到无量四谛所诠释的无量相,据《妙支》卷二下曰:“苦有无量相,十法界下同故。集有无量相,五住烦恼不同故。道有无量相,恒沙佛法不同故。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所谓苦有无量相者,以一界之苦尚且无量,如地狱一界,一一狱中,受苦形状,亦复各种,是则一界之差别尚难形容,况复十界诸苦耶?乃说“苦有无量相,十法界不同故。一集有无量相者,见惑尚有无量,如单复四见、六十二见、一百八见,一一皆具八十八使,是则见惑浩然无涯,况复五住耶?乃说“集有无量相,五住烦恼不同故。 一道有无量相者,一佛之法门,已是无量,如大小两乘,偏圆权实,各有八万四千法门。是则一佛之法,犹如恒沙,况复十方诸佛法门耶?乃说“道有无量相,恒沙佛法不同故。一灭有无量相者,既说法门无量,对法门以论指归,亦复无量,乃说“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综之,诚如八大涅槃经》上说:“知诸阴苦名为中智,分别诸阴有无量相,非声闻缘觉所知,我于彼经竟不说之。一可见小乘四谛法门所及之因果浅近,仅阐示一般总相而已,相较之下,大乘四谛法门所及之因果繁复,甚至涉论四谛无量的别相,故乃名之谓无量四谛,其原因在此。
  最后谈无作四谛。无作的含义,以苦集灭道皆诸法实相,唯实相之理,如天而然,非造作而后有,故名无作。如《法华玄义》卷二下日:“无作者,迷中轻故,从理得名。”所谓迷中轻,乃说行者已了知空有相即的中道第一义谛。行者既有如此徽妙的领解,自能深通一法界融通十界,所谓“惑智一如,因果不二”,凡此四谛已不作四谛观,四谛皆是实相,只是约一实谛而辨四谛而已。此时,菩提与烦恼,生死与涅槃,皆等同一如。说到无作四谛之相貌,据荆溪湛然的解释:“非但道灭,苦集亦实,故名无作。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所谓“阴人皆如,无苦可舍”者,诸如吾人现前的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皆不异实相,舍实相而求实相,如弃花而别求虚空,实不可得。其次,无明尘劳是法喻兼举,今无明无性即是法性,法性即果德理体,体故日菩提,无明既是菩提,自不必离菩提而别修菩提,故日无明与尘劳即是菩提。又“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者,以著有滞空名边,心外取法为邪。实则不论边邪,当下无性,而无性之性,即是实相正体,是以离邪边而修正道,殆无可能,况生死则是缘生,缘生无性即寂灭性。综言之,烦恼生死与菩提涅槃相即,无苦无集,故无世间,无道无灭,亦无出世间,纯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这是无作四谛所阐示的妙义。
  三、四谛与四教
  以上是天台四种四谛之义蕴,兹再说明四种四谛与天台化法四教的关系。谛观所撰述的名作《天台四教仪》,系援引《涅槃·圣行品》所阐示的四种四谛,作为化法四教判的典证。因此,天台四种四谛说之于化法四教,在理论上自必有相当之关连。兹先从化法四教的内容说起。
  天台智者大师曾依佛教化之近迹,或以说法形式而画分,称为化仪四教;或以说法内容而画分,称为化法四教。化法四教者,第一藏教,第二通教,第三别教,第四圆教。藏通两教,是专为三界六道而设,属于界内教;别圆两教,但对利根众生匿谈十界,属于界外教。
  藏教所教示的苦集灭道四谛内容如何?天台大师援引《法华经》文:“贪著小乘,三藏学者”一句,指称藏教是小乘教。又说这是释尊于鹿野苑初转法轮时,为五比丘听说的声闻法。藏教所开示的四谛相:“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又据《摩诃止观》卷一上说:“生灭者苦集是世因果,道灭是出世因果。”准此以观,藏教的中心是生灭教,此中所说的是生灭四谛。
  次说通教所教示的苦集灭道四谛。通教是大乘初门,位于先前藏教与如后别圆两教之间,乃谓为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名通教。《大部四教义》卷一:“通者同也,三乘同禀,故名为通。此教明因缘即空、无生四真理,是摩诃衍初门也,正为菩萨,旁通二乘。”如此说来,通教的特色在空门。依通教的说法,自始即应体达一切法空的真谛,所谓知苦的无生,知集的无和合,知道的不二相,乃至知灭的不生不灭。可见通教无非在观因缘所生法即空的谛理,它所诠释者为无生四谛。
  再说别教所教示的苦集灭道四谛。别教全属界外独菩萨法,故其教、理、智、断、行、位、因、果等,俱与前二教有别,乃称之谓别教。《大部四教义》卷一日:“此教不共二乘人说,故名别教。此教正明因缘假名、无量四圣谛理,的化菩萨,不涉二乘。 一准此以观,别教的特色在开示四谛的无量相,亦即无量四谛。藏通二教所及的四谛,其苦集两谛只论分段身的因果,不及变易身;灭道三谛亦只及对治分段身的因果,不及变易身。唯别教则不然,其所及的四谛,几涵盖分段与变易两种因果,质言之,别教所说的苦集,涵盖分段与变易两种因果,其所说灭也包括分段与变易的尽灭,乃至道也包括分段与变易的对治在内。综之,只以别教所阐示的四谛法无量,乃名之为无量四谛。
  最后说圆教所教示的苦集灭道四谛。圆教是大乘教中之实大乘,是释尊一代教说中最高最究竟之法门。至此,释尊才直说自证语和究竟真实语,谓烦恼即菩提名为道谛,生死即涅槃名为灭谛。这种“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主张,是从绝对相即的立场以论四谛,正是因果不二,在在展现圆教无作四谛的特色。尤其值得庄意者,圆教所阐示的无作四谛,与前三教的四谛观有根本差异。譬如藏教的生灭四谛、通教的无生四谛及别教的无量四谛,从其所教示的四谛内容以观,固有其各种不同的差异,惟衡诸上述三教,均将烦恼与菩提,乃至生死与涅槃,视同相对世出世的因果观。圆教所说的无作四谛则不然,系将苦集与灭道等四谛,说四实不作四,皆约一实谛观二这是两者在四谛的隔别与圆融的差异,更是圆教与前三教截然有别的标识所在。
  四,四谛与观法
  最隆来谈四谛与观法。亦即采讨四种四谛的因缘观。佛法胜义,妙在说空。小乘是由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力破我执以求断烦恼,此为释尊初期所说“我空法有一之教;及大乘释尊所说为“万法皆空”教,是从空门中兼破法我之执,以求觉行圆满。四谛既属大小诸乘一贯的根本教义,它们所拥有的观法自然有别。
  说到天台四种四谛所拥有的观法,必须从天台对空观所持的看法说起。天台智者大师依据《中论》四句偈文:“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从而提出三谛三观说。三谛是空谛、假谛、中谛;三观是空观、假观、中观。前三谛是指所观境,后三观为能观心。在上述《中论》四句偈文中,“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意谓一切法并从缘生,缘生故无主,这就是空观。“亦为是假名”,无主谓之假,这就是假观。“亦是中道义”,意谓不出法性,这就是中观。
  此外,天台又将空观分而为二,一为析法析空观,次为体法体空观。前者以四句偈文中“因缘所生法一麦诠,后者以“我说即是空”帙诠。准此以观,天台依据“因缘假合,并无实体”而说的空义,立析空、体空、假观、中观等四种观法,并按此四种观法,作为藏通别圆四教之典证,且作为解说四种四谛因缘观之依据。兹依次说明如下:生灭四谛所表诠的观法,乃小乘的析空观。藏教所诠释的生灭四谛,既说阴入界内等一切法,有生有灭,生灭无常,且因其败坏而归于灭无,故说是空。析空观肯定“名假法实”或“我空法有一,属于小乘的生灭四谛观,诚如《摩诃止观》卷一下所言:“道灭是能破,能破从所破得名,俱是因缘所生法。 一可谓拙度而不彻匠的空观,以其解空是由分析而拆散之,始见其空故,究与彻底的空观不尽相符,天台称此空观为析法空。
  无生四谛所表诠的观法,为大乘初门的体空观,亦即所谓体法空。大乘初门是通教,《天台四教仪》言:“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色入空,故名通教。”可见通教所代表的法门是空门,其主要性格为体法空。所谓体法入空者,以行者根利,了知法从缘生,缘生故如幻。既观法如幻,幻本不生,今无所灭,当体即空,故说是体法入空,较析法空更进一步,而且一进就进到非常彻匠之境。这是由缘起性空而言空,以诸缘生法无自性而当体即空,不必经由分析拆散始能解空,或由色败而至于空。凡此能由无自性而彻见当体即空,亦是实相一相,所谓无相,就是体法空之实义。
  无量四谛所表诠的观法,乃界外独菩萨法的假观。无量四谛是说四谛因缘有无量相,是以界外钝根菩萨宜修习次第三观,亦即依次先修空,次假,后中等观,庶几能证中道无住涅槃。然则作为表诠别教无量四谛的观法,既属见空兼见下空的中道观,何以天台称此别教的中道观为粗法而非妙法?这是因为别教的中道观为与空有两边不相即的中道,故名但中。易言之,别教的中道观是隔历三谛,当其“从假入空观”时,只观真谛而未观俗谛及中谛,当其“从空入假观”时,只观俗谛而未观真谛及中谛,当其作“中道第一义观”时,只观中道。三观次第隔历,故天台称为粗法。
  无作四谛所表诠的观法,是最圆妙的实大乘观法,天台称为空有相即、即空即中的中道观,故为妙法而非粗法。《法华玄义》卷二下说:“无作者,迷中轻故,从理得名。”又说:“以迷理故,菩提是烦恼,涅槃是生死。以能解故,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圆教所诠释的无作四谛,回异于前三教所诠释的四谛因缘观。前者是彻匠的圆融中道观,而后者则是次第隔历的中道观。前者既谓圆融,故为“不但”,因与空有两边相即,故又称圆融三谛,正是诸法实相的妙法所在。
  五、余语
  以上所陈天台四种四谛说,乃智者大师于《法华玄义》境妙段释六种对境时所开示者。据天台说法,此四种四谛至法华会上,经一番“开权显实,会三归一 一,四谛已不作四,只有无作四谛的一实谛而已。这就是法华圆教的妙境。无作四谛帙诠法华圆教的妙境,与佛界十如、下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圆教三谛等妙境,皆是世间相常住的诸法实相。

 
 
 
前五篇文章

略论唯识哲学之识境观念

略论玄学与禅学的相异互补与相通相摄

略论智旭大师的净土著述

略论中观思想本性

略释欧阳渐居士质疑天台学之问题(四)

 

后五篇文章

略论清代净土信仰与普贤菩萨

略论弥勒、弥陀净土信仰之兴起

略论楞伽师、楞伽禅与中国禅宗

略论慧能所创南禅宗风的前因后果

略论古琴与禅宗修行通达实相之妙处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