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安慧三十唯识释略抄引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安慧三十唯识释略抄引言

  吕澂

  唯识有古今学,非徒立说先后精粗之别已也。传习根本诸论又各异文焉。此说证之我国新旧诸译而信,证之西藏新译亦信,今得亲接梵本乃尤信。传世亲唯识论者,旧称十大师。然唯护法说备东土。安慧书存藏卫,余见称引,鳞爪而已。安慧一家传承更久,故晚唐以后犹得流布西藏,大畅厥宗。三十唯识译籍存者,有本颂,有释论, (安慧) 有论疏, (律天) 备三类焉。然其梵本湮没千年,不可得也。四载前, (西纪一九二二年) 法人莱维 Sylvain Levi 重游尼泊尔,得见皇家藏书,有梵文三十颂释写本,审其题尾,俨然安慧论也。亟乞诸王师影写而归,为梵学者讲习于巴黎大学。三年 (西纪一九二五年) 校讫,附世亲二十唯识论梵本, (亦得诸尼泊尔) 题成唯识,合而刊行。同时日人囗亮三郎亦校三十论首六叶载诸艺文杂志 (第十七卷第五号) 增田慈良又就论前序分比较梵藏汉译,着为论文,载诸学苑杂志 (第二号)。 于是安慧释论原本广播世间,余亦得备致诵览。因知梵本与藏译最近 (据莱维校刊,梵本第六七页多有缺文,余与藏译出入甚微。) 所据本颂,文意大同,独与唐译时相径庭终不可合。古今学异文之说,于此乃定谳也。至于循释通颂,比较研求,复备数益:

  其一、得以窥见安慧所传本颂之特征也。

  西方造颂,撮要填词,每每文言简拗,寻解游移,长行分疏,而后楷定,是为训释。西方造论,逐本着文,随标随释,常不别举。全文割裂,意义洞然,是为章句。一家传本异文之意,即存于训释章句之间。故孤颂异同无从解说,有论广成乃可知耳。今由安慧释论推颂,传本特异之处,莫不了然,是一利也。(莱维印本顺释所牒颂文,提行排列,颇醒眉目。但仍有小疵应改。如三十五页第十七颂末句重提两处,又全篇引颂亦复提行,皆生混淆。但此犹无关文旨。若我国旧译释论另提论本于前,至于释文标牒皆不区分,因以晦失意义不少。唐译二十唯识论亦不免此,诚憾事耳。

  其二、得以寻绎唐译本颂之真相也。唐译唯识三十颂,杂入科文征起,盖是成唯识论摘出。文意与护法解说最符,疑即一家传本,以无左证,未能定也。得安慧论而后晓然译本之果为别传。不宁唯是,凭借梵本颂法推勘唐翻,又见译文尚不尽实,所谓别本真相,乃另有在焉。盖西方颂法有多体裁﹔此三十颂用首卢迦体,八言一句,二句一行,二行一颂,用韵短长一一有则。颂文随顺,或省文 (如安慧传本第十颂,列善心所名目无舍,但云俱。) ,或增字 (如第十七颂末句一切唯识,末加是字乃足八言。) ,或倒缀名目 (如第十二颂,六烦恼中,见前于疑。) 或多致牒言 (如第三四五颂解藏识,凡五以彼字牒前文。) 或成单句 (如解藏识有二颂三句,递至第八颂解六识遂成单句,不满一颂。) 或有剩词 (如第七颂首句末剩一余字,属下句触等。) 是皆屈曲立言,不能如散文之顺畅。至于转译,限制五言,又非恰顺颂本,愈违原意。有如唐译,详其所略,损其游词,顺从文理,厘然有式,此亦便于观览之至也。然而增损稍过,面目即失。其细者,如第二十颂彼彼分别,译作遍计。返译梵文,则多一韵不合颂法,又与前后称分别者义不相随。其甚者,如第二十四颂解三无性,并译两句不足一颂,又增后由远离前两句。返译梵文,皆成蛇足,而次颂三句本解第三无性,乃别科判漠不相关。若是种种,为例甚多。译文善巧未见其失,格量梵本而知有过不可掩也。必加披疏,乃得异本之实。则如心所中悔眠等为不定。 (安慧本颂云悔眠亦如是,此亦如是三字论无解,即是余文,改为不定不破颂式。) 又如第三能变缘境为性等(安慧本云第三若六种境能缘者是,多有余词,改为性相亦不破颂式。) 真是传本异文耳。故由安慧论格量唐译,真相乃明,是二利也。 (因此又知新译唯识诸籍,传今学本,而译文敷衍,与旧译古本情形略同。直据其文以相是非固难得其平耳。)

  其三、得以推想世亲本颂之原文也。谓安慧所传本颂为古学本,不必即当世亲原文,但推想原文亦必与是最近。奚以见其然也。唐译三十论以前有转识论(旧传陈真谛译。),即三十颂一家之释。译义虽多乖违,但依安慧论勘,此释应在前出 (安慧论每云复次,即存旧说。转识论所解,数见安慧论复次文中,其为前出之作可知。),所释本颂必近原文。今以安慧颂本相较,如出一手。若第七识思量为性 (唐译本乃云性相。), 余触等是余之触 (唐译本余作实字,乃可云余及触。), 悔眠等是随惑 (唐译本乃作不定。), 出世智无能缘心 (唐译本乃作不思议。) 为例皆同,从可知安慧本之近于原文也。复次,释原文者异义纷披,势必原文涵此种种契机,乃有生发。今即准此勘安慧本,如第六颂,一家解,末那与四惑相应,又是无覆无记 (转识论)。 此必原本四惑与无覆无记相次为文,乃有此解。勘安慧本云云,则恰合也 (唐译本乃出无覆无记于后。)。 又如第十颂,一家异解,善心所但有十种。此必原本名数不全乃生此说。勘安慧本云云,又恰合也 (唐译本具出行舍名目善法十一即不容异解。)。 又如第二十颂,一家解,所分别境是无体,故成唯识 (成唯识论卷八又转识论。)。 此必原本无字可承所分别言,乃生此解。勘安慧本云云,又恰合也 (唐译本所分别下云由此彼皆无义势则隔。)。 今世亲三十颂原本虽不可见,得安慧本想象髣佛,此三利也。

  其四、得以探求世亲颂文之古义也。如上辨析古今传本不同,非仅备文字考订而已。窃谓理解所资,文义相涉,非见古本亦不得古义也。余非偏爱于古,治此学多年,出入注疏,彷徨旁论,繁琐附益之说备为困缚,而后痛感有直探骊珠之要,舍是则治丝愈棼也。注疏之说,条理细微是其所胜,而悬想之谈每每掩其精采。如成唯识论,糅十家之书者也,于十家说即应有辨,乃疏家时称难陀云云。今勘多出安慧,其间是否相因虽不可知,然如旧说,则失之安慧也。又每称安慧云云,今按多得其反。如说见相分是遍计,安慧但言分别所取二取遍计,不说见相也。 (余有多处勘文可知。) 大处已乖,释文尤甚。如三类识变本指其事,解为能变则属法体,以至因果二变释意纠纷,卒不可解。 (勘下出安慧论文短长自辨。) 是其辞愈繁而意愈蔽,安所得颂本义乎。又旁论推征,是护法说精华所寄。今以安慧论勘成唯识,大抵释文十同五六,其它异义多在旁论。如种子,如四分,如三依,如四缘,安慧论不一言,盖皆其后出也。论以明颂,不得本义,则偏详旁论犹病流漫,况复注疏曼衍其辞者乎。故治此学应知本,即非明古义不为功也。安慧论释不繁,坚守家法,如释识变则从中边,释心所则从集论五蕴,释三性又从摄论,理解一贯,古义之说其在兹乎。呜呼,无着世亲之学亦久蔽矣。唐疏复兴,启迪甚盛,然而有志之士研钻莫入,每望望然去之。虽不敢菲薄精深,但云繁奥难解耳。夫以繁难为精深,此学不将愈晦欤。今谓古疏之说应别为唐人学治之,若明西土论书,则必由古义直接得之。有安慧论启此端绪,是四利也。

  兹篇抄译安慧释论,以明本颂为主。出其训释章句,达意而止,余悉从略。颂文对校梵藏翻译,释论多依藏译, (内院树因研究室藏本安土版。) 以其译意更明畅也。此皆讲次所出,未暇覆勘,脱误不免,愿识者指正之。

  原载一九二六年,《内学》第三辑

 
 
 
前五篇文章

禅学述原

大乘起信论考证

楞伽观妄义

楞伽如来藏章讲义

论庄严经论与唯识古学

 

后五篇文章

有关大乘经分类部分的补充说明

菩提资粮论颂讲要

摩诃衍宝严经讲要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要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讲要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