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实师”简介 “成实师”是从南北朝时代到唐代初年约二五○年间弘传《成实论》一派的学者。其间由于教义、人物、法统、地域的关系,这个学派被称为“成宗”、“成论宗”、“假名宗”、“成论师”、“成实论师”、“成论大乘师”、“南方成实师”、“诃梨门人”、“彭门”、“庄严之部”。这个学派弘传的范围遍于长安、寿春、徐州、建业、洛阳、邺都、平城、荆州、广州、益州、渤海、苏州等全国各地,当时的发展情况是很显著的。 成实学派所弘传的《成实论》,是中印度的诃梨跋摩所著。它是以接近于大乘的教义批判各部派,特别是批判有部的毗昙而写成的。《成实论》是鸠摩罗什于后秦·弘始十三、四年(411~412)所译;由其弟子昙晷笔受,昙影整理,成为五聚(即五部分)。 罗什门下对于《成实论》的造诣最深的,除长安的昙影、僧睿以外,还有刘宋时代的僧导和北魏时代的僧嵩。导、嵩两人在南北朝时代建立了成实学派的南北二大系统──寿春系和彭城系。 刘宋时代(420~479)的著名成实师有僧导及其一系的弟子昙济、道猛、僧钟、道慧、法宠、慧开、慧勇等。 僧导,曾参加罗什译场,著有《成实论疏》、《三论义疏》及《空有二谛论》等,成了成实师中寿春系的先导者。宋高祖刘裕西伐长安,早闻其名,即和他相见。刘裕东归时留儿子义真镇守关中,临别托他相护。义真后为赫连勃勃所逼,僧导即率弟子数百人救之。刘裕感他的情谊,因令子侄拜他为师,后来并为他立寺于寿春,即东山寺,亦名石涧寺,受业者多至千余人。孝建元年(454),应诏到建业,住于中兴寺,奉敕于瓦官寺开讲《维摩经》。后来又回到寿春,卒于石涧寺,年九十六。 昙济,河东人,是僧导弟子。他住寿春八公山东山寺,常读《成实》和《涅槃》。刘宋·大明二年(458)渡江,住中兴寺,著有《七宗论》。 道猛(411~475),西凉州人,在寿春修学,对于《成实》的造诣最深。元嘉二十六年(449)东游京师,住于东安寺。泰始之初(465)宋明帝创立兴皇寺,敕道猛于寺开讲《成实论》。他的弟子有道坚、慧鸾、慧敷、僧训、导明、道慧、法宠等。 僧钟(430~489),在寿春得到僧导的赏识。他善讲《成实》、《三论》、《涅槃》、《十地》等。后南游京邑,止于中兴寺。 道慧(451~481),本是僧远弟子,后从道猛受业。道猛讲《成实》时,张融提出许多问题,他称病不能多谈,即命道慧代答。他的辩才深为道猛所称道。 法宠(451~524),从道猛、昙济学《成实论》。梁武帝每有讲学集会,常请他出席;因他年龄已高,常居座首,称他为上座法师。 慧开(469~507),为法宠弟子,从学《阿毗昙》和《成实论》。齐·建武中(494~498)在上京道林寺开讲,为学徒所推重。 慧勇(515~583),从法宠研学《成实》,年三十时自开讲席,前后共讲十余遍。 以上所举《成实》学者,其弘传影响虽及于江南,但以其学系出于久居寿春的僧导,故通称为寿春系。其时尚有学统不明的道亮、智林师弟,亦盛弘《成实》之学。 道亮(400~468),原住京师北多宝寺,元嘉末年(453)被贬谪于南越,前往广州,随行的有弟子智林等十二人。他在南方六年,教化被于岭外。至大明中(457~464)回到京师,依旧盛开讲席。著有《成实论义疏》八卷。 智林(409~487),高昌人,是道亮的弟子。他主张“二谛义”有三宗不同。这时汝南周颙作《三宗论》和他的主张相符,他高兴地写信给周颙深致佩服。他著有《二谛论》、《毗昙杂心记》,并注解《十二门论》、《中论》等。 北魏时代(386~534)的著名“成实师”有僧嵩及其一系的弟子僧渊、昙度、慧记、道登、慧球等。 僧嵩曾受《成实论》于罗什。后住徐州白塔寺,授僧渊,渊授登、记等师。故僧嵩即是“成实师”彭城系的先导者。 僧渊(414~481),从僧嵩受《成实论》《毗昙》三年。其门下知名的有四人: (1)昙度(?~489),从僧渊受《成实论》。魏主元宏慕其名,特遣使请到平城(今大同)主持讲席。撰有《成实论大义疏》八卷。 (2)慧记(记亦作纪),兼通数论(《僧渊传》附见)。尝讲经于平城郊外之鹿苑。 (3)道登(412~496),先从徐州僧药研习《涅槃》、《法华》和《胜鬘》,后从僧渊学究《成实论》。五十岁时和同学法度到洛阳,得到魏国信徒的礼敬。 (4)慧球(431~504),是荆州竹林寺道馨的弟子,后到彭城从僧渊受《成实论》。三十二岁时回到荆州,专门开讲经论。从学者甚多。 由于僧嵩、道渊、道登等弘传《成实》,多在彭城(今徐州),故通称他们为彭城系。 南齐(479~502)《成实》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僧柔和慧次。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一说:“齐·永明七年十月……使柔、次等诸论师抄比《成实》,繁简存要,略为九卷。”这是南齐推崇《成实论》的史实。 僧柔(431~494),为弘称之弟子(弘称的师传不详),二十岁后使登讲席;后东游会稽,住灵鹫寺讲学。自齐太祖萧道成创业至世祖萧颐继位之间,僧柔曾受请至京师。在定林寺主讲经论。 慧次(434~490),受学于彭城的法迁。他常讲《成实》和三论。弟子有智藏、僧旻、法云等人。 法申(430~503),是山东青州的《成实》学者,宋·泰始初(465)渡江住安乐寺,讲学多年。同时又有道达、慧命,并以勤学显名。慧命,扬州人,尤精《成实》。宝亮(444~509),是青州学僧道明的弟子,居中兴寺,讲《成实论》十四遍,僧俗弟子三千余人。净行尼(444~509),从法施尼出家,住竹园寺。就僧宗、宝亮学《成实》、《毗昙》、《涅槃》、《华严》等。她很有辩才,极受二师赞赏。后登座讲说,听众数百人,为先达所推重。慧晖尼( 442~514),住东安寺,从昙斌、旻济、僧柔、慧次听《成实论》及《涅槃》诸经。京邑的尼众都从她受业。袁昙允的事迹不详,他在梁·天监年间撰有《成实论类抄》二十卷。 梁代(502~557)是《成实》学派最隆盛的时代,法云、僧旻、智藏三人皆极著名。此外乌琼、白琼两僧正也是知名的《成实》学者。 法云(467~529),初为僧成、玄趣、宝亮弟子。齐·永明中(483~493)僧柔在道林寺开讲,法云咨决累日,词旨激扬,为大众所叹异。建武四年(497)他初讲《法华》、《净名》二经于妙音寺。梁·天监二年(503)着《成实论义疏》四十二卷,梁武帝敕就寺开讲三遍。后敕为光宅寺主,创立僧制。 法云的弟子有北周时代盖州谢镇西寺的宝海、僧询、道邃、道标、智方等,而宝海为着名《成实》学者。宝海(492~571),四川阆中人,依法云听习《成实》于金陵。僧询(483~517),为僧辩律师弟子,从法云咨禀经论。道邃、道标并从法云受业。智方,四川资中人,早与宝海交游,后同往扬都法云座下听讲。此外益州招提寺的慧远、潼州光兴寺的宝彖(512~561),也都于此时弘传《成实》。 僧旻(467~527),为苏州虎丘西山寺僧回的弟子。萧子良曾请僧柔、慧次于普弘寺共讲《成实》,他于末席论议,词旨清新,听者都非常钦佩。永明十年(492),他二十六岁,始于兴福寺讲《成实论》,先辈法师都前往听讲。他著有《成实论义疏》若干卷,梁皇太子萧纲为他作〈庄严旻法师成实论义疏序〉。但他的系统主要是在西蜀弘传。其弟子有慧韶、警韶、道超、宝渊、僧乔等。 慧韶(455~508),初听僧旻讲释《成实论》,后又听智藏讲学,大为服膺。不久智藏迁化,龙光寺的僧绰继踵传业,慧韶又从他受教。后到四川诸寺讲论,大受学者的欢迎。那时成都法席颇盛,听众之多,以慧韶为第一。 警韶(508~583),初就学于庄严寺僧旻,继从龙光寺僧绰受业,后又成为开善寺智藏的支系。年二十三即讲《大品经》。后往豫章,遇见外国三藏真谛法师,为真谛所赏识。入陈以后,他被请还都,在白马寺弘化十余年。六十以后便令慧藻代讲,自往瓦官寺宴坐。后又受请于王府,略说《维摩》,于龙光寺中广敷《成实》,前后数年所讲《成实论》五十余遍。 道超(467~502),吴县人,与同县慧安同游上京请业,初共听法珍讲《成实论》,至“灭谛”初,闻“三心灭无先后”,超认为此说不足以为师;见僧旻解冠一方,即日夜精勤受业而博通教典。他和慧安都以盛年早逝,为众所惜。 宝渊(466~526),于成都出家,居罗天宫寺,欲学《成实论》而不得良师。齐·建元元年(479)住龙光寺,从僧旻听讲“五聚”数年,又从智藏重听《成实》。后来自建讲筵,广写义疏,回川屡开讲席。 僧乔(467~502),出家住龙光寺,闻僧旻说前辈立义有诸异同,他极想从而受业。既受薰陶之后,深为赞叹。隆昌年间(494)与同寺僧整、宝渊、慧济、慧韶等请僧旻移住龙光。于是一心咨求,三、四年间,通达一切经论。 智藏(458~522),于刘宋·泰始六年(470)住兴皇寺,当时僧柔、慧次名望甚高,即从之受学。不久应会稽慎法师之请前往讲学,极受学者的欢迎。梁武帝敕智藏居开善寺,后又敕于彭城寺讲《成实论》。著有《成实论大义记》、《成实论义疏》十四卷。 智藏门下最有名的是僧绰。他住龙光寺,和建元寺法宠为当时有名的佛教学者。洪偃和慧勇都曾从他学《成实论》。 彭城寺宝琼(504~584),幼年出家,为法通弟子。初从光宅寺法云听讲,又从南涧仙师受业,研精教论。仙师看了他的笔记,大为赏识,即普劝门徒传写。梁武帝慕他的学德,请入寿光殿说法。由于他善于讲说而富风采,形相奇白,号为“白琼”。后又为学侣请还梁都讲《成实论》。到了陈代,文帝敕为京邑大僧正。他曾讲《成实》九十一遍,撰《玄义》二十卷。 另一同名的宝琼,住建初寺,他的面貌略带紫相,一般称他为“乌琼”。陈文帝器重他的学行,亦奉他为大僧正。 北齐(550~577)著名的《成实》学者有彭城慧嵩、并州灵询、邺西道凭、邺下道纪等。 慧嵩,高昌国人,元魏末年,随使入朝。这时智游为魏著名学者,慧嵩便从他听《毗昙》和《成实》。学成以后即在邺、洛一带弘法。高齐·天保年间(550)移居于徐州,在彭、沛之间大宏法化。隋初《成实》学者志念即出于他的系统。 灵询(482~550),少年出家,学《成实论》和《涅槃经》都很有成就。曾于《成实论》中辑要两卷,加以注释,盛行于世。道凭(488~559),初诵《维摩经》,继学《涅槃》;后学《成实论》,听了一半便通达大义。道纪,是高齐初年的学僧,他虽常讲说经论,而以《成实》最为知名。 陈代(557~589)的《成实》师比梁代显然减少。这时著名的《成实》学者只有一个智嚼;但他的门下智脱、智琰、智周、慧称、慧乘等却是后来有名的人物。 智嚼,承学的系统不明,住丹阳庄严寺。他的《成实》学在当时的江南最为驰名,远近学人都从他受业,为新成实宗的创始者。他的独特的学风至被称为“庄严之部”。和智嚼同时的宝梁、明上两人也是“新实”的学者,常州安国寺慧弼曾从他们听受“新实”,探究这一学系的渊源。 新旧成实学说的分别,现已不详。自梁朝以来,一般《成实》学者多精于大乘,而在梁陈之间又与三论系大起争执,所谓“新实”学说也许是受了三论派攻击而于旧说有所修正的。 隋代(581~618)著名的“成实师”首推智脱与慧■;慧■的门下有慧隆和智琳;同时还有道正、灵裕等。 智脱(581~617),初从江都僧强听《成实》和《毗昙》,后到金陵从智嚼受业。隋炀帝初建慧日道场时,他应请入住,在那里编《成实论义疏》四十卷。后来他又删定梁代琰法师的《成实论义疏》十七卷并加以演畅。他曾讲《大品》、《涅槃》、《净名》、《思益》等经各三十余遍,《成实论》文句、玄义各五十遍。慧诠和道灌是他的著名弟子。 智脱之外,慧日道场的道庄、法论、敬脱都是成实学者。道庄(525~605),初从彭城寺宝琼学《成实》,后从兴皇寺法朗转听四论。法论(528~605),博通内外而特重《成实》,其师承不明,著有《别集》八卷。敬脱(555~617),遍研大小乘教义,而独明《成实》,他所制的章疏为后学所宗仰。晚年常弘《成实》。 慧■(515~589),初从龙光寺僧绰听《成实》。僧绰灭后又从众师受业,特精《毗昙》。不久又回龙光寺从舒法师重研《成实论》。他曾讲《成实玄义》六十三遍,论文十五遍。 慧隆(?~610),初从法云寺确法师听讲《成实论》,后又从慧■听讲。及慧■将化,遗旨继席。他平生讲《成实论》三十遍。智琳,从东安寺慧■受戒,并学《成论》及《毗昙》。他于陈·太建十年(578)回到故里,开讲经论。道正,学无师承,而独好禅法,他常周游于两河之间,随处讲说,独以《成实》知名于幽冀之地。灵裕(518~605),是一个长于著作的佛教学者。他初就学于道凭,又从靖嵩、智林两师学《成实论》十余年,三十以后开始著述,造《十地疏》四卷、《地持疏》、《维摩疏》、《般若疏》各两卷,《华严疏》、《涅槃疏》、《大集疏》等若干卷,《成实抄》、《毗昙抄》、《智论抄》五卷。此外,长安日严道场的善权(553~605)、昙瑎(536~618)、大兴善寺的昙观、明璨(?~618)、仁觉寺的宝岩等,都是隋代《成实》学派的人物。 唐代(618~907)通《成实论》的学者,北方长安有大庄严寺的保恭、慧因和僧定,胜光寺的慧乘和道宗,普光寺的道岳和法常,玄法寺的法琰,崇义寺的慧頵等。南方则有苏州虎丘山的智琰和法恭,通玄寺的慧旻、慧頵,南武州的智周,常州弘业寺的道庆等。 保恭(542~621),初听《成实》于开善寺彻法师处,又从钟山惠晓、高昌僧嵩听《成实》及《地持》、《十地》等论。后学三论于慧命,成为三论的名家。 慧因(539~627),初于建初寺听《成实论》,后从长干寺辩法师学三论。常讲三论,并制文疏。唐初被举为十大德之一。 僧定(?~624),初以《成实》学知名,后改学禅定。慧乘(555~630)学于庄严寺智皭,善讲《成实》。道岳(568~638)、法常(567~645),都是摄论的学者而兼攻《成实》的。 法琰(536~636),从庄严寺智嚼受业。慧頵(564~637),初从华林寺解法师听《成实论》,后转学三论、般若、唯识。 玄奘(600~664),赴印以前从道深学《成实论》,在留学印度期间又于钵伐多国从正量部学此论。 智琰(564~634),为苏州通玄寺玄璩弟子,出都听报恩寺持法师讲《成实论》,后从庄严寺智嚼重讲“新成实派”的教义。法恭(568~640),为虎丘山智聚弟子,受戒后听余杭宠公讲《成实》、屺公讲《毗昙》。慧旻(573~649),童年即从新罗·圆光听讲《成实论》,晚年隐居虞山二十余年,远方请业者常百余人。慧頵(564~630),幼年出家,师事舅氏明智。明智是建初寺宝琼的弟子。后遇余杭沙门道愿、法济等成实师,又从他们研究《成实论》。智周(556~622),为法滔弟子,受戒后从庄严寺智嚼受业,专功十余年,穷究《成实》精微。道庆(566~626),十七岁时出都,听彭城寺宝琼讲《成实论》大义。 此外,唐代可举的《成实》学者,还有相州日光寺法砺、慈润寺慧休、汴州安业寺神照、蒲州栖岩寺道杰、神素及蜀都宝园寺玄续等若干人。 法砺(569~635),是律学大师而兼《成实》学者,撰《四分律疏》十卷,自谓“宗依成实”。慧休(548~645),初从渤海明彦听《成实论》,后从志念再究此学。神照,为明彦律师弟子,受戒后至邺下听慧休讲《摄大乘论》,后常讲《涅槃》、《华严》、《成实》、《杂心》诸经论。道杰(573~627),初学《涅槃》等经。隋·开皇十四年(594)到青州何记论师处听讲《成实》。后又于清河道向、汲郡洪该处听讲本论,始末四年,随从门侣百有余人。神素(572~643)少时和道杰同学,大业四年(608)道杰停讲,他续讲《成实》将二十遍。道杰能以“片言契理,少语释多”使学者不倦;而神素则以“多陈同异,广定是非”启发听众见长。玄续,四川成都人,他对《涅槃》和《成实》的造诣很深,为一方学者所崇仰。 自南北朝以来,《成实》学派的教学在三论、《涅槃》、《摄论》、禅学各系统的学者之间有相当广泛的影响,至隋代始趋于衰退。唐初唯识学兴起以后,作为一个学派的“成实师”就逐渐消失了。(林子青) ◎附: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六讲(摘录) 《成实论》,是罗什在翻译大乘经论中间译出的一部小乘论书。他为什么要译这部论呢?原来《大智度论》在解释佛说时,往往是先分别法相,而后再归结于法性空理。《智论》用来分别法相的有好几种小乘毗昙,如《发智论》、《毗婆沙论》、六足论、《舍利弗毗昙》等,这些毗昙多属于有部,《智论》对它随引用,随批评。当时还没有大乘毗昙,所以在解释法相时,尽管对这些材料已经有所取舍,但总感到还有不足之处。到了罗什的时期,即龙树、提婆之后,小乘毗昙继续有了发展,例如,源出于上座系的譬喻师,就不拘守一家,对有部提出很多批评,因而出现了新的毗昙,其中的代表作就是《成实论》。这是罗什当时所接触到了的。因为此论批评有部,对理解《智论》很有启发和参考的价值,罗什就翻译了它。据《长房录》(《历代三宝纪》)中引二秦(苻、姚)旧录的记载,《成实论》译于弘始八年(406),即在译完《智论》之后译出的。后来对于这一译年有不同的说法,如〈论后记〉说,此论出于“大秦·弘始十三年”,“至来年九月十五日讫”。如果承认罗什死于弘始十一年,那么,这一记载就有问题,所以还是《长房录》的说法比较可信。 此论译出以后,罗什门下的昙影鉴于论的结构散漫(计二○二品,不分篇),就按照文义区分为五篇,即“五聚”──发聚、苦聚、集聚、灭聚、道聚。罗什门下另一大家僧睿,对这部论很有体会,如论中在破除有部处,文字有说不清的,他都能够辨别出来,并为当时的人讲述。但是昙影、僧睿两人似乎没有给论作过注解。对论有详细的注疏并加以弘扬的,乃是罗什门下的僧导与僧嵩。 僧导曾著有《三论义疏》和《成实义疏》,并且还把两者结合起来讲述。他后来从关中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门下很盛,参加听讲的过千人。其中著名的有僧钟、昙济、道猛等。再传有道慧、法宠等。这就形成了成实师说的寿春系,流行于南方。此外,道亮与弟子智林也是《成实》的名家,其说与寿春接近,可能是属于一系的。 僧嵩则从关中到了彭城(今徐州),其门人有僧渊,再传有昙度、道登、惠纪、惠记等人,既讲《三论》,也讲《成实》,以后就被看作《成实》大家而称为彭城系。从当时的地域上看,还是属于北方的,因而其说流布于北方。 以上两系时当晋末、刘宋两代。到了南齐,又出现了一些知名人物,如弘称(传承不详)门下的僧柔,法迁(与彭城系有关)门下的慧次。两家再传有法云、智藏、僧旻(称为梁代三大家)。三传有两个宝琼(乌琼与白琼)。这样,梁代的成实师说就十分兴盛了。三大家之一的智藏,传给了龙光寺的道绰,以后还有智皭,再传智脱、智琰,已是陈代的事了。后来一直继续到了隋唐。 总之,成实师的势力是比较强大的。从事《成实》研究的学者们,一般都同时兼通其他经论。因为当时已经知道佛学有大小乘的不同,大小乘又有各种异说与部派。学者们常想把各方面全部搞通,因而研究时也就不拘限于一经一论。不过,各家的研究还是互有短长,从学的人笃守师说,因而成了各别的师说传承。这种不限于一经一论的研究方法,叫作“通方”,即通达一切。僧传中对此时有记载,如《续高僧传》卷五〈慧澄传〉,说他“从僧旻下帷专攻,且经且律,或数(毗昙)或论(成实),十余年中,钩深索引……”。这种学风,与隋唐时期的定于一尊,因而构成了宗派的有所不同,所以只能叫他们作成实师说。 尽管这时期有各家的成实师说,有记载可考的注疏也有若干部(汤用彤着《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列出二十四种),但现在一部也不存在了。只能够从一些零碎材料中看出他们的研究是有过变迁的。先是研究广论,其后变为研究略论。前者为《成实》的全本,后者为论的略本。这是一个变迁。另外,研究的人,又曾有过用旧论本到用新论本的转变。这又是一个变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