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菩提心影:杂俎篇(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菩提心影:杂俎篇(一)
  作者:慈航法师
  目 次
  一、理智与感情
  二、思想与文字
  三、责任与光阴
  四、消极与积极
  五、佛教与宗教
  六、分利与生利
  七、般若与五度
  八、在家与出家
  九、自学与诲人
  一○、言教与身教
  一一、先觉与后觉(P357 )
  一二、继往与开来
  一三、智慧与愚痴
  一四、禅定与散乱
  一五、福德与穷困
  一六、博览与精研
  一七、明辨与果决
  一八、刚毅与宏量
  一九、嫉妒与爱护
  二○、知识道德与能力
  二一、智慧忍辱与苦干
  二二、责任随缘与快乐
  二三、出世入世与救世
  二四、我理想中的文化
  二五、我理想中的教育
  二六、我理想中的慈善
  二七、坐井观天
  二八、以唾喷天
  二九、杞人忧天
  三○、信佛会亡国吗
  三一、出家会灭种吗
  三二、念佛会饿死吗
  三三、人心莫测
  三四、美色动人
  三五、儒教
  三六、道教
  三七、佛教
  三八、印度甘地
  三九、谈孝
  四○、谈俤
  四一、谈忠
  四二、谈信
  四三、谈仁
  四四、谈礼
  四五、谈诚
  四六、谈忍
  四七、努力
  四八、扫帚
  四九、雨
  五○、雾
  五一、灯光
  五二、图画
  五三、经验
  五四、光阴
  五五、昨夜之月
  五六、我的人生观
  五七、凡夫的心理
  五八、盂兰盆会和焰口施食
  五九、做人难做事更难
  六○、佛教的责任是甚么
  六一、一个任劳任怨的模范师
  六二、习惯
  六三、佛教哲学之一环
  六四、大乘佛教的行门
  六五、做人先要立志
  六六、无言说教
  六七、我对于音乐的看法
  六八、可慰矣蓬勃的佛教
  六九、我对于觉群的建议
  七○、我对于新年的贡礼
  七一、恭祝觉生出世
  七二、我对于学僧天地的感想
  七三、对于慈航月刊出世之感想
  七四、筹办慈航大学的原因
  七五、跋七大问题
  七六、十训缘起
  七七、临别赠言
  七八、献给仰光的侨胞们
  七九、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八○、欢迎锡兰使节团致词
  八一、参观印度鹿野苑新塔落成典礼记
  八二、游菩提园记
  八三、槟城避难记
  八四、清凉亭记
  八五、世界学僧会宣言
  八六、创办台湾佛学院宣言
  八七、正信创刊词
  八八、大慈正信会缘起
  八九、栖莲精舍缘起
  九○、仰光中国佛学会通俗演讲录序
  九一、秀峰山闻法记序
  九二、静坐须知序
  九三、菩提心影后序
  九四、佛学圣经序
  九五、要怎样做一个今后中国佛教的僧青年
  九六、努力自修与随缘化他
  诗存
  编后琐记
  一、理智与感情
  做人的条件虽多,但总括起来不出两种:一是理智,二是感情。有了理智,能够把握人事;有了感情,能够得人多助。试看自呱呱堕地,一直到最后瞑目的一刹那,中间数十寒暑,尤其是在服务时期,人事纷繁,假定没有理智去观察是非得失,做起事来,包管会弄得头晕眼花,吃力还要不讨好;好像玻璃窗内的苍蝇,向外乱撞,找不到门路。假定能够先用理智去观察一下,然后照定所观察的结果去或进或退,总比较盲目胡为要好得多。
  理智虽然能够观察人事的得失,然而能得人多助,那又非要借用感情不可。我从前常把人当做鱼,而感情当做水;鱼固然不能离开水,而人又怎样可以离开感情呢?试问人不能缺什么?饮食吗?衣服吗?房屋吗?钱财吗?是的!不错。然而一有了感情,什么东西都会有。试看父母养育儿女,儿女孝敬父母,夫妻相爱,兄弟互助,朋友通融,这都是感情的流露;偏于感情固然失却了观察力,但是偏于理智也未免太无情。能够做到“理智与感情”都兼而有之,观察人事,得人多助!那才算是得到做人的三昧。
  二、思想与文字
  做了一个人不能不说话,假定大家统统都不谈话,那岂不是要变成了一个哑世界?然而做人为什么又要说话呢?那是因为要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但是思想也有正与不正的分别,那就是因为有理智与没有理智的关系,可见理智是做一切事的大前提。我的思想是这样,例如刚与柔的两方面,都不可乙太偏于一边。偏于刚,一切人难与你共事,势必成为孤立;偏于柔,又必被人轻侮,也难以成其大事。果能当刚则刚,当柔则柔,刚柔并济,则对于人事可谓得其上乘。又如诚实与虚伪;有许多人自作聪明的以为人人可欺,所以变成了到处虚伪,一旦纸老虎被人家戳破了,不值一文钱,把所有的前功尽废,他还不知道自己的病根在那里,谁知道就是“虚伪”的结果啊!
  至于事事诚实的人,有时候会被人愚弄,自己吃一点小苦,然而对于良心上是快乐得多!黄连苦后甜,一旦被人发觉我们是诚实,可以信任,认为知己,那最后的胜利是属于我们的。所以宁可诚实被人欺,切莫虚伪被人误,这也是我的一个思想。又如胆子大或小对于做人也有很大的关系,胆子小的人,做起事来,处处谨慎,不敢开步走,顾前顾后,顾左顾右,顾上顾下,事事不敢向前;又怕不成,又怕失败,又怕有始无终,所谓“明哲保身”。这种人对于自己或可谓有一得之愚,要想这种人无论做世间大事或佛教大事,都不能荷担重任;尤其是一遇风波,立即惊惶失措。殊不知天大的事,总有一天会结束,只要自己能够运用技术与居心无愧,那又何必作那“杞人忧天”呢?所以我一生做事,只要有机会我可以做,我就努力向前冲,管它成功不成功,失败不失败,在我眼眶里只有“尽人事听天命”,这也是我底一个特别的思想。
  思想的范围很广,一生也说不了,上面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罢了。至于文字方面,只要“辞达”而已。
  三、责任与光阴
  一个人看他肯做事不肯做事,那是看他肯负责任和不肯负责任来判断。假定不肯负责任的话,连自己家庭中的事业,他也是不愿意去做,何况与他不关痛痒的事情呢?果能知道个人责任、家庭责任、人群责任、众生责任,而责任的范围虽然有大小,但是可以随自己的能力做去,也能够获得各种不同的结果。况且一个人的光阴也是很宝贵,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错过黄金犹再得,错过光阴无再寻”。
  假定我们一个人,能够这样想:把每一寸光阴都不要错过,负起责任来,放在为人群为佛教的上面;你也这样,我也这样,他也这样,人人都是这样肯负责,不但佛教可以兴起来,就是国家和人民也就可以得到安乐了!
  佛法不是玩品,也不是装饰品,是要人人得到它的利益,所以说是法雨同沾。
  四、消极与积极
  一般人总以为消极都是不好,都是退化;积极都是好,都是进化。这种逻辑的断案,靠得住吗?恐怕不见得吧。试问消极不去做恶,难道也不是好的吗?假使积极的去作恶,难道也都是好的吗?可见向来一般说消极都是不好,积极都是好的人,他的头脑是没有请医师把他洗刷过,否则决定不会这样糊涂。
  要知道,消极有坏也有好,积极有好也有坏。例如消极得什么事情都懒去做,那当然是不好,但消极不去做坏事,难道也是不好吗?积极去做善事固然是好,如果积极的去做恶事,难道也是好的吗?因此,我的断案:消极不行善,积极去做恶,都是不好。不然的话,无恶不作的人,反而得到积极的赞誉。希望一般向来头脑不清醒的人,从此可改弦撤调了!
  五、佛教与宗教
  有一班人以为佛教是宗教,还有一班人又以为佛教是哲学,又有一班人还说佛教是合乎科学。佛教究竟是不是哲学和科学,现在暂时撇开不说;至于佛教是不是宗教,倒要来讨论讨论:
  什么是宗教?宗教的定义又是怎样?宗教是有仪式的吗?那末,难道不是宗教就没有仪式吗?你把头脑静下来想一想:无论你说宗教是有道德的,有教义的,有团结的,乃至有迷信色彩的,都不是宗教的定义。因为不是宗教也有道德,有教义,有团结,有迷信的色彩;还多得很。这样,究竟什么是宗教的定义呢?请你把头脑再静下来去想一想。老实告诉你,凡一切宗教都是主张“神”能创造世界,主宰万物,祸福人类;如耶教、回教、婆罗门教,他们都是一样的主张,以为“神”是万能者,所以是宗教。说到这里,佛教是不是宗教,就可以了若指掌!
  因为佛教是反对“神造”的,也可说佛教是无神教。佛教是主张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完全是由各人所造的善恶业为判断。造善业得善报,造恶业得恶报;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这不但是佛教这样说法,就是儒家也是这样说法,难道儒家也是属于宗教吗?所以一般人向来把佛教当做宗教,那是错误的!
  六、分利与生利
  现在有一般人,都以为僧尼是分利不是生利,但我不知道分利和生利的实义究竟是怎样;不然的话,除了农夫、工人、商人这三种人可说是生利外,其余的军、政、警、教育、文化事业者,请问他们有什么生利?设若说他们虽然不能直接生利,然而间接也能帮助生利人的事业,那末,照这样说起来,僧尼虽然是不能直接生利,然而提倡教育,创办文化,举办慈善,以佛教的道德和慈悲去劝化人民改恶行善,对于世道人心,难道没有一点帮助的生利吗?要知道僧尼的职志,除了自己做一个安份守己的良民外,并去劝化一切人民向善,这就是僧尼的生利,奉劝一般诋诽僧尼为分利者,有以思之。
  七、般若与五度
  在佛经上常见的“六波罗密”,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种又叫做六度,就是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瞋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这悭贪、毁犯、瞋恚、懈怠、散乱、愚痴,又叫做六蔽,一切凡夫就是由此六种而蔽塞了真心。若要把这真心恢复原状,须用六种方法,那就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才可以度脱这六蔽了;然而六度之中又以智慧为主要,智慧的功用就是拣择和决断,能够分别那一种应当做,那一种是不应当做,并不是糊里糊涂的一概而论。就拿布施一件事情来说吧,例如在物的方面说,有利益人的东西,那是可以布施的:如饮食、衣服、房屋、银钱、用具之类。如果是毒药、刀剑、鸦片、手枪、违禁品、或危险物,乃至女色及麻醉品之类,都是有损无益。至于人的方面,也要分别清楚;是良民,是真穷,是迫不得已,这时周济他是对的。假定是助纣为虐,那不但是无功,反而是有过,又何苦来哉?在自己方面,也要量力而为,并加以审察,并不是把眼睛耳朵统统割下,父母妻子统统给人,连自己的衣食住都不去顾到,那是糊里糊涂的;在我们凡夫是决定不容易做到那种境界,是得忍菩萨所为的。明白了这个原则,布施是这样,其余的四度也是这样,不然的话,反把佛的醍醐(法药)当做砒霜(毒药)用了。所以佛经上说:“五度如盲者,般若如度者。”也就是这个意思。
  八、在家与出家
  有许多人说出家是快乐,或说出家是痛苦,其实都是片面的观察,没有明白出家整个的真相。他们以为出家的快乐,是说出家人清闲无事可做,如无挂无碍,无思无虑;说出家是苦,是说没有官做,没有财发,没有老婆儿子的快乐。其实是刚刚相反的,怎样知道呢?因为出家人觉得生老病死,冤家相会,亲爱别离,求之不得,七情六欲,勾心斗角,财色名位,水火刀兵,这许多才是真正的苦恼,尤其是贪瞋痴爱不得解脱。如果能够研究真理,得大智慧,得大觉悟,断除烦恼,得大自在,成佛作祖,超越常人,那才算是真正的快乐。所以世间人以为妻财子禄,是快乐的话,在出家人眼光中看起来,那才是真正的痛苦呢。这也就是圣凡的分界。
  九、自学与诲人
  我记得有一个学生,问孔老夫子说:“你老人家一定是个圣人吧?”孔老夫子对这位学生笑了一笑说:“吾非圣人也,我不过是一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一个人。”其实这话不但是孔子为然,就是释迦、老聃、耶稣、……古今中外一切圣贤,何尝不如是?因为自学是求慧,诲人是求福,福慧双修,才能完成一个高尚的人格。试看孔子又说:“吾非生而知之者。”佛经上也说:“那里有天生的释迦,地长的弥勒?”是故无论若凡若圣,没有那一个不是由自学而成。事实上我们由母胎出来了之后,一切的一切,由家庭,而学校,而社会,由读书而服务,没有那一天不是在那里学习,不过所学的,看他是好还是坏不同的罢了:而他们都是从学习而成,那都是一样。果能学圣学贤,学佛学祖,自觉后还要觉人,自利后还要利他,那末,大悲心不油然就会从菩提心中发出来教化人民。孟子也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三乐中之一乐。”所以佛者觉也,能自觉又能觉他,都能到究竟圆满的基地,就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这个意思。
  一○、言教与身教
  有许多人不懂得弘法的秘诀,以为只要会讲会说,就可以教化众生,其实不是这样简单。在言教之外,还要再加上一个身教。试看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头子,他的吸引力比较一个下笔千言的文棍能起人信仰,何啻千万意倍!在佛教里面最有名的,可算是六祖惠能大师,连字都不会写,还要请人代笔写那首偈颂;谁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是一个最好的典型。
  孔子也说过:“我从前听其言就信其行,以为他只要能够满口说的都是道德,满篇写的都是仁义,以为这人一定是一位道学家,决定是一位了不起的人,谁知事实并不如此。所以我现在就不同从前那样了,听其言还要观其行,我才敢相信啊。”像孔老夫子这样坚定的人,到了后来他的信心也被人家摇动了;这不能怪他不信,这是怪对方的人令他失信!我说这话,是希望一般会写会说的人,多多磨练自己,在一举一动、一语一默去练习。诚于中,形于外,习惯成自然。言顾行,行顾言;不然,你通身都是口,纸老虎被人家一戳破,不值半文!
  一一、先觉与后觉
  我常有这样一个感想:同是一样的圆颅方趾,然而聪颖与愚笨真有天壤悬隔的相形。有许多聪颖的人,不但一目能观十行,闻一而知十,有许多事情,可说是无师而可以自晤;试看许多发明家,就是这一类人。此所谓先觉者,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可称为名符其实。
  有了先觉者领导,所谓一灯能引生无量无数的灯光,由此传持不绝,代代相承;所谓佛佛相传,祖祖相付,佛灯不灭,法印传携,这又不能不归功于后觉者。有了先觉,可以发明;有了后觉,可以传递,所以先觉与后觉是互相并重,此所以称之为“三宝”。
  一二、继往与开来
  明白了先觉与后觉的意义,我们做一个佛教徒,应当如何努力才对?一方面要继续前贤,将三藏圣教,应当如何研究,并且要身体力行,所谓“彼既丈夫我亦尔”,“人人皆可为尧舜”,佛尚且可以成,何况其他?有这样一个出格的丈夫,那真不愧称为释迦的弟子。不错,继往的工夫虽然是做到了,然而不过算是一个自度自利。如果还要度人利人的话,那对于来者,应当如何慈悲方便去接引他,去开示他:从自心所有的心得,如瓶泻水,点滴不留。能够这样做一个忠实的佛教徒,纵然不能追上古德,也可算是负了一点责任,于良心上总算无愧。
  一三、智慧与愚痴
  试问一个人到底是愚痴好,还是有智慧好?当然是有智慧好,然而智慧又从什么地方来?当然要求学。那末要得到世间上各种的智慧,就要去求世间上各种学问;要得到出世间的一切智慧,那就要去研究佛教里面的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然而研究佛经,也有几个先决的条件:
  第一,要有探求宇宙人生真理的志愿。
  第二,要探访名师请他指示一条路径。
  第三,常常要和佛教徒去接近。
  第四,有讲经的地方要常常去参加听讲。
  第五,佛教各种杂志及佛书要多阅读。
  这样,如果有了兴趣,自然会得到莫大的智慧。
  一四、禅定与散乱
  我以为人生最大的缺憾,莫过于精神散乱,神志错昧,如果想解决这种痛苦,那就要修禅定。然面禅定也不是乱修,要有明师指教,传授法门;或念佛,或持咒,或作观。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如果肯在这许多法门之中,选择一个法门去自修,朝于斯,夕于斯,念念不忘,语默动静,都不离这个,日久功深,自然会得到大受用。
  一五、福德与穷困
  谁也知道,穷困是苦,福德是乐,然而这福又从什么地方来的呢?这当然是从德来的。要怎样才叫做有德?总括一句话,就是给别人得利益。因为世间上一般人每每是相反的,总是想自已得便宜,给别人受苦,等到自已便宜虽然是得到了,然而福就亏损了一大半。所以我的主张:能够吃一分苦,就能够增一分福;能够吃十分苦,就能够增十分福。要得到福的多少,那是看你的苦吃得多少;苦吃得多,当然福就越大。我这话如果是没有根据,那末,释迦牟尼佛三大阿僧只劫所吃的苦,是白送了的吗?所以智慧、禅定、福德,是人生的三大资本。
  一六、博览与精研
  一个人假定不肯做无知识的人,那一定要求学;而求学的方法要有两种,一是博览,一是精研。因为博览,能将古今中外一切的学说,都可以得到一个缩影,藏在脑海里面;假使有一个人提出那一种问题来,你也能知道它的大概,不会完全做门外汉,人家也不敢轻视你。所以博学多闻,是一切知识的泉源。况且我们的生命线也是极短促,数十年的寒暑,也不容许你一件一件的都研究得透彻,所以只好涉猎它的大概,留它一个影子罢了。
  然而这样的东翻一翻,西阅一阅,只可看见它的一点皮毛。所以要知道它的骨髓,必须要择一两种对于自己的生活、职业、性情有兴趣的学说,要精细的去研究;要把它做我们一生知识的主人翁,可以传道,可以授器,不特是自悟而已。能够这样,一方面博览,一方面精研,这才算是得到求学的三昧。
  一七、明辨与果决
  我常常这样想:做一个人,真是不可缺少智慧。试看一件事情来了,你即刻就能知道它的是非曲直,忠奸厚薄,那就要有明辨的智慧,好像明镜当空,物无不照。
  然而我常常看见一种人,虽有明辨,而无果决,那也是无济于大事。明明知道这是善人可亲,而又不肯去亲;明明知道恶人可远,而又不肯去远;人是这样,事又何尝不然?知善而不为,知恶而不断,这都是犯了没有果决的毛病。所以要真正做到一个能人,“明辨与果决”要同时具足。
  一八、刚毅与宏量
  做人固然要做一个人人说好的人,然而太好了想做一件大事,也是不容易成功,所谓“懦弱无能”,容易被人家蒙蔽和欺侮。我以为要做到人不侵犯我,我不侵犯人的原则下,好像老虎虽不吃人,人亦不敢随便轻视,这就要有一种刚毅的气慨,正所谓“风霜凛节”。然而太刚毅又不能容众,一人唱独脚戏,恐怕也不是事吧!
  所以在刚毅下,又要宏量来辅助。宏量就是大量,量度既然大,好像大海一样,能容纳百川,这样得道者自然多助。而这量度又要向各方面着想,例如在钱的方面想,我以为钱的作用在于流通,并不是把几千几万的钱,藏在铁柜里是宝贵;若能拿钱用在有益于人群的方面,无论是自己用,或是给别人用,那都是一样。又例如在气的方面想,或有人说我们一句坏话,在我们凡夫当然是不容易受得不;然而仔细想想,假定耳朵聋了,或睡着了,乃至死了,听尚且没有听到,那里还有什么气不气?只要能够把度量一放大,什么事都可容纳,那还有何事而不能成功呢?所以我说在刚毅不要有宏量相辅,也就是这个意思。
  一九、嫉妒与爱护
  嫉妒在百法心所中,是属于小随烦恼之一,固然是属于不善性,然而一个好好的人,为什么会嫉妒起来呢?这原因虽然不是一种,但把它总括起来,大概不出四点:
  (1)有贪心的原故。我们试想想看,一个人如果没有贪心的话,那末,人家得名得利,得种种荣幸的事,就不会去嫉妒,可见嫉妒是由贪心而来的。
  (2)有仇气的原故。嫉妒的原因,如果不是有贪心,那必定是有仇气;因为从前两个人,有了一点仇气,所以现在一看见他有一种喜事,不知不觉地醋火就会横生起来。
  (3)量小的原故。假定不是贪心,又不是有仇恨,那就是从娘胎里面带来的量窄。这种人无论对方与他关不关痛痒,只要是看见人家好,他就会眼红,这是先天带来的下劣性,那更是没有办法。
  (4)愚痴不明事理。上面虽然是分开来说了三种,如果把它总起来说,只是一个愚痴不明事理罢了。
  试问人家发财你嫉妒,是不是因为你嫉妒,他就不发财了吗?他还是照样的发财;不过你自己在背后干受气罢了,与人何干?明白了这个道理,不但看见人家不应当嫉妒,反而加增爱护。要知道爱护人家,就是爱护自己;嫉妒人家,也就是嫉妒自己,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那末,妒人者,岂不是人恒妒之?
  二○、知识道德与能力
  我常常这样想:人所以与禽兽不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知识。其余的食、睡、生殖等都是一样,惟有人的知识,那就同禽兽大大的不同了。所以,人为万物之灵,也就是因为这个。
  然而有了智识就算是人了吗?恐怕不见得吧,所谓“人面兽心”。所以要完成一个人格的话,除开知识之外,还要加上“道德”两个字。什么叫做道?道能自利;什么叫做德?德能利人。果能自利利人,这才可算名符其实的一个人了。
  知识有了,道德也有了,如果要做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又非要加上一个“能力”不为功,所以,“有体还要有用”。一个人果能“知识”、“能力”、“道德”三者全备,才可算是一个有体有用,大材大器的人物了。望有心为法为人的聪慧者,好好地栽培其雄大的实力。
  二一、智慧忍辱与苦干
  想要把一切事事物物照得清清楚楚的话,那非要藉重“智慧”这面镜子不为功;有了高尚的智慧,才能够解决一切难解的问题。然而世间上许多事,不是这样简单,所谓“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到了那祸患临头的当儿,那又非要藉重“忍辱”这个大力士不可。所以忍辱,也就是解决问题中的一个大力者。
  智慧有了,忍辱有了,就算了吗?那也不过是一个保守者,最多的成功,只有自利。如果要想进取利益人群的话,那就非要牺牲私我,而去苦干作一切为人群有福利的事业不可。这才算是得到了做人最上乘的三昧!
  二二、责任随缘与快乐
  这是我个人教学的一种态度。我的教学不是为什么——一切无所为。为名吗?是光头和尚;为利吧?是两手空空;为恭敬礼拜么?替不了我的生死。所以我一生欢喜教学完全为着责任心驱使。换句话说,就是应当做的,永远埋着头做下去,所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教学啊。
  我自心虽然是欢喜“负责任教学”,当然,我对于来求学的人,我倒采取一种随缘的态度,所以“来者不拒,去者不留”。这也是我底一种经验的教训,你不要以为你热心教,他一定是热心学吧?那倒不一定,有时候会相反地,你热心教他,而他是冷心学,那你又有什么办法呢?难道真和他相吵相打吗?所以最后还是采取一个随缘。
  这样在自己是负责任,待他人是随缘。且不是自己快乐他人也快乐吗?你来吧,我欢迎;你去吧,我欢送。这样,你天天来我也欢喜,你天天去我也是欢喜。欢喜迎,欢喜送;做人要做到一切事皆大欢喜,那才可以算是现在的弥勒了。一笑。
  二三、出世入世与救世
  有许多人以为佛教是出世的,其实佛教是入世的和救世的。怎样知道呢?假定不先出世,怎样能够去入世和救世呢?例如你自己不能游水,你怎样能够入水去救人呢?不但不能救人,反而连自己也死在水中。试看世间上有许多人,他最初也是打起救人救世的旗帜,结果连自己也堕在水中永远不得翻身。如从前国内的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国外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等等,他们又何尝不是高喊救人的口号?结果连人带马自他两害,都做了人类历史上的罪人。不但如此,现在还有许多麻木不仁的人,还在那里狐假虎威,披起那救人救世的外套,而满他自己的私欲,如不蹈前车之覆,吾不信矣。所以真要达到入世救世的大目的,非要大慈大悲大雄大力的释迦牟尼佛的精神不为功!
  二四、我理想中的文化
  我想重编一部新藏经,拿中国固有各种的藏经来做蓝本,其编法,先分佛教八宗丛书,把每一宗所有的经论注疏合为一帙,分之为八宗,合之为一藏,在经济、携带、研究、查考,收藏都方便,全用新式标点符号。分两种,一是袖珍本,以便携带;二是精装本,以便供养,既雅观又坚实,一举两得。此其一。
  我想编一部《佛教百科全书》(或《佛学A B C丛书》》,其编法仿世界书局出版之A B C丛书一样;每一本分章分节,用科学方法及通俗文描写,将各种佛经、佛论、撷其精华,举其大纲,以介绍中学以上的程度学者作参考用。此其二。
  我想编一部《佛学白话丛书》,把藏经里面许多材料,用小说、话剧、诗歌、传记、童话、寓言的体裁,编出很有趣味的小丛书来,贡献每一个角落的人们去阅读。此其三。
  我想编一部佛学英文丛书,把佛学里面许多材料,译成英文去贡献世界。
  二五、我理想中的教育
  我想办一个佛教大学,内部分为五院:(1)农学院,(2)工学院,(3)商学院,(4)法学院,(5)佛学院。除了佛学院是专门研究佛学外,其余的四院,都同普通所办的大学课程一样,唯每周加二小时佛学常识,今学生知道佛学内容是什么?不至于完全门外汉,对于佛学有了认识,一旦毕业后,到各处去服务,自然护法为民。
  我想办一个世界佛学院:上面建一座佛塔,中座建一个大礼堂,门口建一座图书馆,而两傍面对面建筑各国僧伽学舍。前后两进,前面楼不是会客厅,楼上是佛堂,后面楼不是饭厅,楼上是阅经室,而两旁楼上楼下均是僧伽卧室,如锡兰僧伽,住锡兰学舍;缅甸僧伽,住缅甸学舍;暹罗僧伽,住暹罗学舍…… 。如此,食宿行持上课都可分开,至大集会,大演讲,则可齐集大礼堂,因此各国佛徒感情融洽,共作佛事。
  二六、我理想中的慈善
  我想办一个商场,都是佛教信徒合集的资本,而里面的职员,也都是信佛的居士;一方面可以收容失业的佛徒,一方面所得的余利,可作各种慈善事业。
  我想办一个工厂,这工厂里面的工人以及职员,也都是佛教徒。这样,我们佛教徒既不会失业,同时所有的利息,也可以作一切慈善事业。
  我想办一个医院,里面的院长、院董、医生、看护,都是佛教徒。这样,一方面我们可以拿出佛教的大慈大悲去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常常用佛法去安慰他们。
  我这些理想,只好算是理想中的理想,不然的话,那就要请大家发心。
  二七、坐井观天
  坐井观天这一句话,虽然是一句成语,而采取它的用处,倒是很广泛,尤其是对于知见狭小的人,那是形容得恰到好处。意思就是说,例如一个人坐在井里面去观天空的大小,最大的井口也不能超过五尺;那末,天空也不过是五尺大小吧?设若有一个在井外的人,同坐在井里面的人,说井外面的天空有多大多大,你就是把嘴唇说焦了,喉咙喊破了,他也是不会相信的,除非他肯到井外面来看一看才可以。
  一般人对于佛教生不起信仰来,他们是局于自己的成见,读过几本古书,看过了几本哲学,研究过几本科学常识,就以为自己有了不起的本事,其实是沧海一粟。你同他说佛经里面有无量无边宝贵的知识,他死也是不相信,因为是坐在井里面,怎样知道井外的天空呢?所以我希望有求知欲的人,可以到佛经里面来探讨,我包管你会说一句“登泰山而小天下”啊!
  二八、以唾喷天
  在《佛说四十二章经》里面,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现在说来给大家听听。有一个人很不欢喜佛,他不客气就骂起佛来了。佛也不睬他,随他去骂,这人骂过了佛之后,佛对他笑嘻嘻的说:“假定你送人一件礼物,这人不受,这礼物怎样办法? ”这人说:“那末,还不归我自己吗?”佛说:“你现在骂我,我也是不受,这骂的话,还不是归你自己吗?好像你用口水唾天一样,不但唾不到天,而口水反要掉在你自己的面上呢!又好像在逆风的地方来扬灰尘,这灰尘仍要吹到你自己身上来的!”
  我看见过许多怀鬼胎的人,在报纸上,或杂志上,乃至戏剧上,来破坏佛教,污辱僧尼,其实佛教你怎样可以破坏得了?僧尼你怎样污辱得着?然而你现在的人格已经堕落了,将来的恶报那是更加厉害,苦不可言!不要说别的什么,单说你破坏人群的道德,和国家的治安,你已经是罪无可逭了呀。希望一般怀着鬼胎的人想破坏佛教者,苦海茫茫回头是岸才对。
  二九、杞人忧天
  你把眼睛闭起来想一想,锡兰是佛教国,缅甸是佛教国,暹罗是佛教国,安南是信佛教,日本是信佛教,朝鲜是信佛教,中国三分之二的人口是信佛教,尤其是西藏、蒙古、西康;欧美人士研究佛学的人,正在蓬蓬勃勃。你做梦也想不到,就是释迦牟尼佛的经法灭尽了以后,弥勒佛又继续来说法;弥勒佛的经法灭尽以后,还有狮子佛又继续来说法;这样一代一代的接二连三的说下去,你有什么法子能够把佛法灭了呢?纵然你把这个国家的佛教灭掉了,然而还有别的国家的佛教,你又有什么办法呢?那怕就把人间的佛教灭掉了,还有天上和龙宫的佛教,就是把这娑婆世界的佛法灭掉了,十方世界的佛教你又有什么方法去灭了它呢?有形的佛教你纵然把它破坏了,而无形的佛教你又有什么方法去灭了它呢?形相尚且都没有,还说什么灭不灭呢?那除非世界空了,人种灭了。其实世界空了,又会再成;人种灭了,又会再生,那佛法又来了。我劝一般坐在杞树下面的人们,不必担忧天会掉下来,不过是那班作恶的人们,“自作自受”罢了。
  三○、信佛会亡国吗
  有许多人都是这样说:“信佛会亡国。如其不信,我可以拿出事实来证明——从前印度人信佛,所以印度人会亡国;缅甸人信佛,所以缅甸人也是亡国!那末,如果我们中国人也统统都信佛,岂不是也要亡国了吗?”这样一来岂不是把亡国的罪名,统统都加在信佛的身上吗?如果真是这样,那比鸦片烟更厉害! ,
  这种逻辑好像是千真万确:
  (1)凡信佛者一定会亡国——如印度、缅甸。
  (2)凡不信佛者一定不会亡国——如英国、美国。
  真的吗?那我也来一个:
  (1)暹罗人信佛,所以暹罗的国家兴。
  (2)犹太人、不信佛,所以犹太人会亡国。
  这样一来,我可以说,凡是亡国者,皆是不信佛之人也!究竟谁对谁不对,试道我来。既不知印度缅甸亡国的历史,信口雌黄,不特可笑,尤为可悯。试观佛在世说法之时,正是印度兴隆之日;反之,印度佛法既衰,婆罗门掌教,印度才亡国矣。而中国初唐最兴盛之时,亦正是佛法最昌盛之日。史有明征,可为明鉴。
  三一、出家会灭种吗
  还有一种人说得更厉害,他说:“信佛不但会亡国,并且会灭种。试想男的统统去做和尚,女的统统去做尼姑,不到一百年老的统统都死光了,小的又没有生,这岂不是要灭种吗?”乍看很有理,其实不值一驳。除了和尚之外,你能一个一个都配上一个老婆给他吗?不但你不能担负她的生活费,恐怕你也无法监督他们一定会生儿子;事实是这样,无需强辩。况且谁叫你出家,同时信佛都要出家吗?请把头脑清醒清醒!在家信佛的男女,何啻百千万亿,他们不是一样的传宗接代,那里会灭种呢?
  三二、念佛会饿死吗
  他们说:“纵不亡国灭种,假定个个都去念佛,不耕田,不做工,岂不是要饿死吗?”乍看也很有道理,不过我也要来问一问:“做官的当田兵的、教书的、读书的,乃至公务人员,他们都有去耕田吗?做工吗?”你一定会说:“他们虽然没有种田,然而他们也有各各不同的工作,可以帮助国家。”说法,僧尼也有僧尼的工作。试问僧尼有什么工作?
  (1)办佛教的教育啊。
  (2)办佛教的文化啊。
  (3)办佛教的慈善啊。
  这佛教的教育、文化、慈善三大事业,就是僧尼的三大工作。劝一人为善,社会上少一个坏人,多一个良民,这就是僧尼最大最高的工作,何况教化千万人“改恶行善”呢?谁有工作?谁无工作?请一思之。
  三三、人心莫测
  我常常这样想,假定你如果不是证了他心通的人,你无论怎样,说会看人,你只好看看他的表面上罢了!他内心究竟是怎样,你还是不得深知。例如一个人对你恭敬承顺,你一定是以为他是欢喜你;若是人家对你疏淡一点,你就以为他是对你不关心。其实天下的事,每每是相反的;欢喜你的人,照常会害你一下,而疏淡你的人,反而会照顾你一下。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人心莫测”啊!
  不过对于这一点,我平常也很知道。所以无论什么人待我怎样好法,我都是淡然处之;我不相信他真是待我好,不过一时高兴罢了。然而我明知是这样,但是我痴心过重,只要我心里面真是欢喜这个人,我决定不会疑心他待我有什么异心;不但不怀疑,纵然有人对我说,他在背后怎样诽谤你,我不但不相信,反而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耳朵皮硬,固然是很好,然而吃苦也就因为这一点。
  不过在我的想念中,以为诽我赞我,都是对方人的事,于我是毫不相干;觉得我既不希望名利,诽我者,我既不减,而赞我者,我亦不增。并且仗恃了一个“天宽海阔”这样大的地球,何处不是家乡?这里不好,何妨再走一处,只要自己有一双手,一张嘴,走尽天下都可随身带,何必与人较其长短得失呢?话虽然这样说,在修身方面固然是很对,然而处世之难,人心实不可不侧也。
  三四、美色动人
  “天下女子皆祸水”,这句话已成了千古的名言,然而我们仔细研究这句话的内容,是不是说天下的女子都是不好的吗?不!那倒不是。不过未离欲的凡夫,一遇到了可爱的物件,由不得自己,就被美色迷住了。未得时,旦夕神驰,弄得神魂颠倒;既得时,被人非议,得身败名裂!尤其是一般女性,大多数是妒心很重,果能一心向彼,或可随心满意;一有贰心,则一切是非由此而出。吾人学佛,欲为一清净比丘,对于女性可远而不可近,可疏而不可亲,则是非泯灭,内心澄清。既是无亲,当亦无怨,平等视之,勿论其如何美色动人,亲近承事供养,当视之若母、若姊、如妹、如女可也。
  三五、儒教
  儒教的思想和学说,虽然一度被庄子明赞或暗讽,然而在不能恢复原始生活以前,他的学说对于人类政治的贡献,实在是收了不少效果;否则到了今日的状况之下,真会成了一个禽兽世界。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许多节目,虽然有时被人利用了去饱私囊,然而那是另当别论,不能把古今中外的人事概而言之。由自然而礼治而法治而刑治,这叫做一代不如一代。假定丢了飞机轮船火车而统统不坐,还要恢复从前那种木船和土车的运输,就是叫老庄也是没有办法,只好逃之夭夭就是巢居穴处,草衣生食,去恢复原始的生活,那真是要把老庄气死了。所以我的主张以为未能恢复自然以前,还是以“礼治”为正宗,到了“法治”、“刑治”的当儿,那是完全人心日下了。一直到了“原子弹来治”的时候,一切的一切,恐怕都要呜呼哀哉!
  三六、道教
  读到老庄的文章,有时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使我心旷神恰,诚有飘飘然欲仙之慨。然而一想到人事之不齐,就会生出两个疑窦,一是大家同出函谷关,或化为蝴蝶,则未免被近世人讥为消极;一是宇宙万有都是自然而生自然而灭,那未免太轻视因果。所以老庄的学说出世有余,而治世不足,以至近世道家,所以不能振作者,或许是其原因之一。
  三七、佛教
  有人说佛教是出世,或是入世,都是没有抓到痒处,其实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来作救世的事业”。要解答这个问题,先要知道佛教有五乘法:人天乘是入世法,二乘是出世法,至于菩萨的大乘,那是属于救世法了。
  今后吾人学佛,在律己方面要有出世的戒定慧,在化人方面要常以人天的善法而导之。至于发菩提心救人救世,那是佛教唯一的宗旨,也是学佛的人应具的态度,愿一般大乘的同行者,起而振之,使今后中国衰颓的佛教,才能照耀于人间。
  三八、印度甘地
  我常常这样的想,假定要做一个惊天动地的伟人,知识、胆量、牺牲,三法缺一不可。
  如果没有知识,纵然有胆量和牺牲,也不过是一个卤夫,决定不能够成什么大事。
  虽然是有知识,设若没有胆量,畏首畏尾,顾前顾后,遇到了一件事,总怕做不成,做不好,又怕不能做到底;这样的人,我也以为他不能成就大事。
  知识和胆量都有了,但是不能够牺牲自己,顾住名誉,顾住财产,顾住生命,怕死,怕倒楣;我以为这种人,也只好在家里吃吃老米饭,还说什么做大事。
  惟有智识、胆量、牺牲三样都能够做得到,才可算是一个掀天揭地的英才。我说这话,你如果不相信,就拿印度甘地这个人来证明吧。
  他是研究法律的人,做过南非洲的律师,他的知识固然不消说。现在的印度,是一个贫弱的国家,他们国家的人民,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被人欺侮,那种痛苦,真不是人间过的生活。甘地一个人同许多印侨同胞,做义务律师辩护,回国后,起而运动抗英,把一个向称同霸东亚的压迫者,也就没有法奈何他。这种胆量,真是无匹,何怪印度人称他叫做圣雄。
  他的头颅,是常常把它当做儿戏的。他坐监牢是和出家人闭关一样,当做家常便饭,不足为奇。这种把生命当做儿戏,只有他肯玩。
  他的老婆是死在监牢里面的,家破人亡,他都不足惜。这种牺牲为国为人的精神,我们真万分的佩眼。
  他的道德、他的慈悲、他的人格,全世界的人没有那一个人不知道的,这用不着我再多说了。我最后只有希望出一个“佛教的甘地”。
  三九、谈孝
  在现代二十世纪的潮流中,事事都要谈新,才算是摩登。如果你还是拿出十七、八世纪的老古董出来献宝,纵然人家不说你头脑冬烘,也会说你神经过敏。在这时标榜来谈孝,何怪人说你不识时务。
  然而在事实上却又不然,孝的反面就是不孝,不谈孝,就来说不孝。一个人如果大逆不孝的话,你的父母当然怨恨,你的亲族也会非议,社会上也会批评,并会受法律上的处罚;假定纵然不顾一切,就是在你自己良心上,也有一点不安吧?
  不孝既然有这样多的过患,那末,如果对于父母能尽孝道的话,又是怎样呢?你的父母一定很欢喜你,你的亲族一定很赞叹你,得到社会上好声誉,受人群中好爱戴;纵然说你不是为着虚荣心而尽孝,然而在自己良心上也觉得很安乐吧?
  孝与不孝这两面镜子摆在这里,由读者们自己去拣择。古人说:“檐前滴水,点点无差。”你如果想将来你的子女来孝顺你,那末,现时你就应当先孝顺父母,做个榜样给你的儿孙看;不然的话,到了你将来要说儿孙不孝的话,他就会说是跟你学,到那时真会令你啼笑皆非。
  我们虽然不赞成那埋儿、卧冰、割股的愚孝,然而为了功名富贵,而亡家灭族,像郭松龄倒戈,而张作霖先把他的父亲杀掉,像这一种大逆不孝,真可作后来一般不孝人的殷鉴!
  四○、谈悌
  悌的定义,就是下辈看见长辈要有礼貌,不但是弟妹对兄姊要这样,凡是对于比我长一点的都应当这样。其实悌的内容,是包括了“敬、和、爱”三个字在里面。试问没有恭敬、和睦、亲爱的心,能够对于兄姊及长辈有礼貌吗?
  我常这样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究竟在什么地方?是不是饮食、睡眠、生殖的不同?”如果真是照这样说法,那末,禽兽又何尝没有饮食、睡眠、生殖呢?恐怕还较为自然。然而人之所以与禽兽特别不同的地方,就是“四维八德”,假使再把这一点都抹去了,那“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的一语,就不能成立了。
  这里,我们就会发生疑问:人为什么会讲礼貌呢?而禽兽为什么又不会呢?这就要讲到教育;反过来说,如果禽兽也受了教育,它也会懂礼貌,假使人不受教育,岂不是同禽兽一样吗,他那里会懂礼节呢?
  其实不但要受教育,就是受了教育,还要照所受过的教育去实行,如果不去实行,岂不是受了还是同没有受一样?
  说到这里,我感觉到自从打倒孔家店以后,把中国许多固有的宝贝,通通付之于东洋大海。而西洋的好货还没有上市,在这青黄不接的时期,大家都在歧路彷徨,哀哉!
  四一、谈忠
  我记得在中山哲学里面有这样的一个趣事:有一次总理回到他故乡的所在——香山县乡间,一班族中父老,看见他革命成功荣归,非常的欢喜,带他到各处祠堂里面去参观。祠堂两边壁上写了“忠孝节义”四个大字,而忠字却没有了,经过一处两处没有注意,以为是日久剥蚀了!后来到了许多祠堂都是这样,总理就问随来的人:“为什么各处墙壁上的‘忠’字都没有了呢?”父老们告诉他:“因为现在没有皇帝了,所以不要‘忠’。”总理听了这话,不觉笑起来了,就告诉他们:“现在皇帝虽然是没有,然而国家还是存在,虽然不要忠君,然而照常还要忠国。你们把我这话传给他们听,叫他们把‘忠’字照常写起来,免得有知识的人,看到了会笑你们。”
  我们把上面这一段话听过了之后,读者们心中有什么感想吗?是的,“虽然不要忠君,然而应当忠国”!我们听了这话,应当如何惭愧!?假定全国每人心目中都是“忠心爱国”,我们的国家怎么会糟到这样的地步?这有事实,用不着讳言,因为大家不肯说,都假装瞎子,冒充聋子,敢怒而不敢言罢了。希望一般“丧心病狂”的人,把总理的话“虽然不必忠君,然而应当忠国”,处处写起来,贴起来,以作座右铭,大好的中华民国今后才有希望。
  四二、谈信
  谁敢出来反对这个“信”字吗?《论语》上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轭,其何以行之哉?”假定你借了人家的钱,约定好了日子还,一次两次纵然同你讲交情;如果一到回数多了的话,再好的朋友,恐怕也不会再上你的当吧?约好了的时间会话,你常常都是不准时间到,以后,无论你讲得怎样天花乱坠,人家都不会相信你。因为你这病根不铲除,一处不信,处处都不信;一人不信,人人都不信;一时不信,时时都不信;大事不信,小事更不必信。人对人,家对家,国对国,都是不敢信的人,那你一生的事业,从此也就完了。然而研究这不信的原因,是由几方面来:
  (1)讨便宜。这种人他以为如果处处都讲老实话、老实事来做事为人,是不通的,不如偷巧一点,方便一点,倒是讨便宜。谁知这一个讨便宜偷巧的心如果不除,包管你一生此路不通。试想想,你也想讨便宜,他也想讨便宜,大家都想讨便宜,这便宜从何而讨?难道向天老爷讨便宜吗?真是岂有此理!
  (2)无决断。试问答应人家还的钱,到了日期失信;约定了时间会话,到了时间失信,这都是吃了没有决断的大苦,所以才会害这失信的病。
  (3)不预计。到了日子不去还钱,到了时间不能赴约,这都是吃了不先预计的苦。最后,我希望一班向来失信的朋友,打破这三种大病,自然心安身安,自他两利。
  四三、谈仁
  “人者仁也,仁者人也。”为什么会叫他是人?噢!因为他有仁慈的心啊。因为有仁慈的心,所以才叫做人;那末,假定没有仁慈心的人,表面上看起来,虽然好像顶了一个人头,其实不能算是一个人。不是人是什么呢?当然是禽兽了!然而禽兽中还有有仁慈心的,例如麒麟不伤害生物,称为仁兽,凤凰亦称为慈鸟;假定人如果没有了仁慈心,岂不是不如禽兽吗?人一到了不如禽兽,那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无论佛教说慈悲,耶教说博爱,儒教说良知,其实都是一个“仁”字的化身啊。
  说到这里,我们真要如何惭愧,要怎样发露忏悔才对?炸弹、机关枪、毒瓦斯、原子弹……真是杀人如麻,血流成海,这是有仁慈心的人愿意做的吗?我常常这样说:“一群强盗正要出动去杀人放火抢劫他人财物的当儿,走到半路看见一个小孩掉在水里面正要溺死的时候,这群强盗不假思索无条件的把这小孩救起来了之后,然后再去做他杀人不眨眼的勾当。这里我们应当会感觉到,大人的性命倒不如这小孩的性命尊贵吗?”不是,不过是被物欲所迷;如果能够把物欲降伏,而仁心自然会显现出来啊!
  四四、谈礼
  “未读圣人之书,先学周公之礼。”这是两句陈言俗套,到现在已经是用不着了。然而许多繁文耨节的古礼,我们固然不能去依样画葫芦,但是最简单朴素的今礼,不能不通行,例如学生看见老师,不得不鞠躬;小兵看见长官,不得不举手。如果连这一点礼都取消了,那未免太无礼。
  我们要问一问:“人为什么要有礼?”那只好进一步再问一问:“为什么又要叫他是人?人与畜生又究竟是什么地方不同?”你如果真要反对这礼教的话,最好是不要做人。你看狗看见熟狗,要不要招呼一声请坐?而人就不然。牛看见熟牛,要不要招呼一声饮茶?而人就不然。一切畜生的结合,要不要结婚,要不要请介绍人和证婚人?而人却又要这许多麻烦。假定把这人事中许多礼节,统统取销了,试问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老实告诉你,那只好成了一个不讲话的世界,一到成了一个不讲话的世界,那就不是人的世界,而变成畜生的世界了。因为猪羊牛马,它们都不讲话,人也到了不讲话,岂不是同畜生一样吗?不然的话,一开口就说:“请坐!饮茶!尊姓?台甫?府上是那里?有什么贵干?……”这许许多多的问答,不是礼节是什么?请向来一班反对礼教的人,仔细去想一想!所以我说:“古礼虽不必,而今礼还是照常要用。”
  四五、谈诚
  对国家要尽忠,对父母要尽孝,对兄弟姊妹要以和,对夫妻要以礼,对朋友要有信;这是五伦的大纲,其实这忠孝和礼信,都是“诚”的别名。
  怎样知道呢?没有诚怎样会尽忠?没有诚怎样会尽孝?和,是从诚而发出;礼,是由诚而产生;至于信,那更是由诚而结集。
  不但是这样,要知道一切善法,都是从诚而流出的。“诚”万善之根本,“诚”是万善的源头。我们做一个人只要对一切人、一切处、一切事,通通用一个诚字来做基础,我想没有那一件事做不好的。
  求学以诚,必定会达到成功的目的;办事以诚,必定会满足你的所愿;念佛以诚,必定可以往生西方;修行以诚,必定可以成佛。希望大家都站在这个诚字上去努力吧!
  四六、谈忍
  我们先来谈一个忍的故事,给大家听:从前乡村里有一个富翁,儿孙也很多,可算是一个小康之家。有一天出去的时候,遇到一个无赖,和这位老头捣蛋,对面相撞,把这老头一撞,跌一大交。试想老人跌倒,岂容易爬起来吗?好容易挣了半天,还在地不打滚,那无赖也经溜之大吉。走路的人知道,这老头被这无赖撞倒了,就去告诉他家里的人。他们听到了父亲被别人欺侮,那还了得!大大小小、主人工人,拿刀的拿刀,拿棍的拿棍,如临大敌一样,一股气就跑到出事的地点,一看见老头就问:“是谁把你老人家撞倒在这里?我们去捉他,打死了他,才能泄这一口气。”老头说:“谁敢撞倒我?是我自己不小心滑倒的。你们大惊小怪,要去捉什么人,还不赶快回去吗?”于是大家把老头儿抬了回去。
  不多时,无赖照常欺侮别人,被人家打死了。官厅验尸,三班六房到乡下去,把这打死人家里的鸡、鸭、猪、牛大杀而食,好像抄家一样,鸡飞狗叫,一家人男男女女,大大小小,哭哭啼啼,闹个不成样子。那老头听到了这件事,回家后就叫家里的人杀鸡,杀鸭,比过年还要热闹。一家人莫名其妙,吃过了之后,问老头的所以然?老头说:“如果你们那一天把人打死了,这许多鸡鸭给别人吃光了,倒不如我们自己吃一个快活。”读者们看过了这个故事,辗转讲给人家听,功德无量,胜过造七层宝塔。
  四七、努力
  努力!努力!成了现时代一句普通的口号。老实说,不但是做事要努力,就是吃饭也要努力。我记得在小孩的时候,家里的中堂挂有一副对联:“放开肚皮吃饭,打起精神做人。”这“放开”和“打起”都是努力的别名。
  不过努力这一个头衔,也要看它用在什么地方。如果是用在善的方面说,那么,这个努力就会有好的结果;如果用在恶的方面说,那这努力就有很大的危险!
  在唯识学上说,善心所中有一个精进心所,它的定义就是“断恶修善”。因为精,就是不杂的意思;进,就是不退的意思。怎样叫做不杂呢?就是正在作善的时候,不要参杂恶的念头在里面。怎样叫做不退呢?就是正在作善的时候,有时候遇到了障碍,切切不要中止,要打破那些恶劣的环境,能够做到这两件都兼而有之,才可算是真努力;不然的话,杀人放火,无所不为的恶人,也算是努力吗?这样的努力,恐怕有危险,会堕落!
  我对于努力的界说,又有另一种定义,我向来称为“一课主义”——我做事也不希望它成功,也不希望它长久,人也不问他是亲疏,地也不问它是远近,事也不问它是大小,只要是合上了我的口胃,并且要我的能力所及得上,我即刻就动手;不踌躇,不顾虑,不管它是今天做起,或是明天就拆台,那我不管它这么多!就是做成功之后,我也不问它有功无功。我以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贪生,不怕死,做做做,做到死,眼睛一闭,就算是安眠,得大自在。阎王老子问我:“你在世间上做了什么事?”我答他:“做了‘一课主义’的好事。”这就是我的努力。
  四八、扫帚
  很奇怪的,煮饭为什么要洗锅?吃饭为什么要洗碗?最讨厌的事就是天天早上一起来,就来刷牙和洗脸,真是不怕麻烦。衣服脏了要去洗,身上臭了要去沐,总而言之,无非是想清洁一点。
  无论是福建人、广东人,乃至别国人,各地的风俗人情虽然是不同,然而扫帚这个东西,是不能离了它。无论是大厅,或是房屋,尤其是厕所,那是不能不去扫一扫。但是每每一个人都是很矛盾,外面无论怎样打扫得干干净净,身上不管是怎样洗得清清洁洁,无非都是在表面上做工夫。在心里面,贪呀、瞋呀、痴呀,妄言呀、绮语呀、两舌呀、恶口呀,杀呀、盗呀、邪淫呀;尤其是嫉妒,不但不去消灭,反而使它一天一天增加起来!
  我希望我们一班学佛的同志,扫除心中的垢秽,要同用扫帚一样,天天去扫除它!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就是这个意思。
  四九、雨
  雨,这件东西,还是说它好呢,还是说它不好呢?那是没有一定的标准,看它下得当时不当时。若是下得当时的话,自然受人们的欢迎。若是下得不当时的话,那就会受人家的厌恶和咒诅。可见不但是做人难,就是连做雨也是难的。佛经上常常说“观机逗教”,连做雨也要学学说法那样“观机观时”,那真是不容易了。
  怎样叫做当时呢?例如好久没有下雨,一切菜蔬花果,好像都要干枯一样,这时人人望着下雨的心切。如果在这时候下了一点半点,那么,你看是不是受多少人的欢迎?还不要下大,又不要下久,最好要装着袅袅娜娜,半推半就的样子,那更是惹人的急煞;若是完全拒绝,那又会败人的兴趣,反生恶感。
  这一次雨刚刚做到这一层工夫,好久都没有下雨,不但是花果菜蔬受到影响,就是人也常常渴望着为什么不下雨呢?若再不下雨,真是会令许多人害热病。果然,这雨很“知时知机”,知道人人欢迎它,但是它又不即刻降下来,有时不一点半点。别人的心我不知道是怎样,若论我,真是把这雨磨折了我的暴性。你说它不下吧,它又不一点给你看看:说它下吧,它又不畅畅快快下一次,真是把我急死。
  这雨恐怕研究过什么经,才有这种大经验;不然的话,是跟那一位学得来装做的本事?我真愧煞!甘拜下风,要请它做我的老师。
  由这雨的事,连感想到了做人也应当要这样。唉!众生的心真难调难伏;你说是好心待他,多多灌溉他的法水,然而,因为他的力量不够,反以为讨厌。可见应当拜雨做老师,也不是无缘无故的啊!总说一句:“能够做到不过,又无不及,那真是得到这次雨的心印。”
  五○、雾
  听说雾是一种山气所成,在晴天是看不见它的踪迹,一到了阴雨天,它就活跃出来。
  它的性质倒有一点同云相似,不过云比较雾的位置要高一点;有时可以和日月争雄,其实那里可以及得上呢?不过是自己不量力罢了。云的品性比较雾要柔和一点,没有雾那样恶辣;有时还可以和太阳月亮做朋友,同行同坐。面孔有时也很美丽,化装品也很多;有的时候脸上搽粉,像雪一样白;有的时候,口唇上涂胭脂,像血一样红;就是衣裳,也是各色各样的不同;黄呀、紫呀、青呀、绿呀、蓝呀;有的时候摩登起来,就穿着彩色的衣服出来,好像舞台上的舞女们一样。大的云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姐,不但是豪迈,并且也读过了几年书,比较文雅一点,也有大家庭出来的气概,度量较大,能容纳别人一点。
  雾,这个家伙,不但没有读过一天书,连乡下婆的样子都没有,一副面孔死板板地,一见就知道它是一个泼辣货。它不但是专门同太阳作对,就飞机和轮船,一遇到了它,也就要倒楣;如果是胆小的人,好像看见老虎一样的惊慌,要退避三舍。若是走沙漠地的人,一遇到了它,那只好闭起眼睛来,不要去睬它。你还能够和它斗气,往前走一步不成吗?简直不要打这妄想。
  雾,真好像我们佛教中最有名的“无明”一样,它是专门做捣乱的事情,“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五一、灯光
  我常常这样想,做一个人真不容易!我们人身上,缺少了一件,也是不可以。假使缺少了眼睛,就不能看见;耳朵聋了,说话就听不到;没有鼻子,不能嗅气和呼吸;舌头坏了,就不能尝味;身体烂了,那更是无用;尤其是心意有一点糊涂,一切事都做不好。可见要做一个六根完全的人,真是不容易啊。这不过是大略的说一说,其实做人的条件,不是这样的简单!我们就单单说一个眼睛吧,设若单是有眼睛,如果没有面前的一切境界,虽然有了眼睛,试问你眼睛,去看什么东西呢?可见除了眼睛之外,还要有所缘的境界。眼睛有了,境界有了,这样就算了吗?不,还要有光明;假使没有光明的话,试问在黑漆漆的地方,你怎样能够看得见呢?
  光,有日光,也有月光;日光可以照昼,月光可以照夜。然而日月所照不到的地方,又要用灯光来帮忙。
  在佛教中,小乘说有四缘,大乘说有九缘。四缘是:(1)因缘,(2)增上缘,(3)所缘缘,(4)等无间缘。
  九缘是:(1)空,(2)明,(3)根,(4)境,(5)作意,(6)第六识的分别依,(7)第七识的染净依,(8)第八识的根本依,(9)种子的因缘依。现在把大乘的九缘,和小乘的四缘,列一个对照表在下面:
  (图缺)
  颂曰:眼识九缘生 耳识唯从八
  鼻舌身三七 后三五三四
  若加等无间 从头各增一
  光明是增上缘的一种,尤其是灯光,它能够辅助日月所照不到的地方。灯光是这样,我们的智光又何尝不然?做一个人设若没有智慧,你看,多么可怜啊?现在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佛学呢?就是因为要求智慧的光明,来破除无明一切的黑暗啊!
  五二、图画
  啊!没有山,平空会现出高山;没有水,平空会现出大水。一样都是没有,而无缘无故会现出许许多多的人呀、物呀、鸟呀、兽呀、花呀、草呀,并且装置得非常的美丽。
  诸位!你们不是都到过了电影院里吗?里面不但是有火车、轮船、汽车、马车,并且电影上的人还会跳舞,唱歌,说话哩。你看奇怪不奇怪?
  还有一种魔术戏,那更是惊奇,他不但可以把一个人用刀斩断五段,把一个头和两只手,及两只脚各放在一处,都会摇动起来,那你岂不是更要说奇怪了吗?
  喂!朋友!我现在所要说的,是不是电影戏和魔术那两种事呢?不是!不是!我讲的是在一张纸上,或是在一幅布上,不但是能够现出许多山川人物、花卉鸟兽,并且可以现出高的好像是高上天,深的好像是深下海。这还不算稀奇,并且开的花有红有白,长的草有青有绿;不但人的嘴唇是红的,脸是白的,就是鸟雀的羽是扁的,猪羊的毛是圆的。这是一件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呢?就是中西绘的图画啊!不过西洋的图画是重于现实,中国的图画是重于理想;现实的较为逼真,理想的较为活泼。这是中西两种图画,各有偏胜的地方。
  老实同你说,还有一种更巧妙的东西,不但是现山现水,现人现畜,并且可以现佛现魔,现净现秽,现娑婆,现极乐,现十方法界的依正二报。这是什么东西,请大家猜猜看?
  五三、经验
  经是经过,验是实验;就是说,无论那一件事,如果经过了一番实验的工夫,比较口头禅的人,我以为总要靠得住一点。你如果不相信的话,我随便举几件事实来证明。
  一个久种植物的人,比较做学生时代,在书本上认识的花草,总要清楚一点。一班旅行的学生,每每到水边林下去,弄得笑话百出,那是司空见惯。
  一个目不识丁,久久在沙场的战斗员,我以为比较一个研究军事学的人,总要老练。
  我从前听过了一个很有趣味的故事:据说在乡村里有一位老秀才,有一天有一个人家的姑娘要出门,从前不是坐的花轿吗?人家请这位老秀才写封条,他答应了。第二天人家一早就跑去拿,他说:“弄得我昨夜没有睡觉,稿子才起好,要到中午的时候,才可以誊清!你们如果要这样急,为什么不早几天来打我一个招呼,免得我这样匆匆忙忙啊。”来拿封条的人,本来是一个种田的农夫,也不知道他老夫子说的有理无理,只好唯唯而应:“是的!是的!”
  到了花轿将快要出门,他老人家的封条还没有誊清,弄得主人家发脾气,叫了几回人去催,都说还没有誊清。主人说:“什么誊清不誊清,你们先去拿来看看,他写的什么龙虎在上面。”
  不但这主人发脾气,就是连抬花轿的轿夫也嘟嘟起来了。就不问三七二十一,跑到老夫子那里去抢回来。
  唉呀!不得了不得了!大家一看,莫名其妙。几个人牵开来,见有几丈长,红纸也写了十几张,一个一个像苍蝇那样小的字,满纸的之乎也者,弄得大家都哄堂大笑起来。你看,做一个老秀才,连一张封条都不晓得写,这就是没有经验的证明。
  老实说,不但是写封条、教书、煮饭、办公、演讲、待客、种田、当家,要有经验,就是儿子多生了几次,比较初生一胎的女人,不会那样大惊小怪。这就是熟行不熟行。
  五四、光阴
  光阴,就是“昼夜”的别名,因为白昼就是光,黑夜就是阴;也就是时间的总称。时间这两个字,如果把它分析开来,就有许多名词;积秒为分,积分为刻,积刻为时,积时为日,积日为月,积月为年。假使一个人能够活到了一百岁的话,除了幼稚的时候,知识未开,以及衰老的时候,精神败坏,中间能够求学和作事的时间,究竟留下来有多少?何况有几个人能够活到一百岁?又何况每日二十四小时,除了八小时睡觉,二小时吃饭,二小时梳洗和浣沐,再加上休息和游戏,究竟还能够留下几多时,给我们用功?这是我们一班青年求学的同志,应当注意的。不要把良好宝贵的光阴,无聊的空过,这是最可惜的!古人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也就是表示这个意思。
  五五、昨夜之月
  昨夜是旧历三月十五日,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月夜。我近来对于月的感情非常的好,一到了每月的十三四之夜,一直要到二十,在这几天中间的月光,我总是恋恋不舍。尤其是在每月的十五六这两晚,我更是感觉到她美丽和清辉。所以我前几天就问了几个学生说:“你们爱吃什么东西吗?我想在这十五晚上请你们赏月。”他们说:“我们不要吃‘老夫子’的东西,只希望你老人家不要嘟嘟(发脾气的代名词),我们就快乐了。”
  这句话说了没有好久,倒应了他们的谶语,不但人会嘟嘟,连天气也会嘟嘟起来。
  它等不到晚上,就在下午四、五点钟的当儿,它已经先嘟起来了。
  密密的云、毛毛的雨、微微的风,好像先来打我们一个招呼:“喂!朋友!你们今晚可不必打妄想吧!老实对你们说,你们的希望怕会变成了失望的。”我那时还不肯死心,以为还可以回生;谁知道一直等到十二点钟,它还没有出来,真是使我们倚门倚闾了。
  因此,就引起我几种感想:
  (1)无论那一件事,只要是属于有为法,没有那一样不是生灭无常而转变的。不但人是这样,就是天地日月时时刻刻,也都是在一切的幻变中。
  (2)无论什么事,只好听其自然,不可预先逆料。你如不信,每每希望会变成失望。
  (3)我以为无论是待人,或是接物(爱月、爱花、爱物……),都不要太过于贪恋。你如果不相信我这老古董的话,总有一天会有一盆冷水淋在你的头上,打得你心灰意冶。俗语说得好:“君子之交淡如水。”不然的话,一副热心肠待人,反成为招怨结仇的工具。
  好像我爱月,就领受了月的教训,没有希望,也就没有失望啊!
  五六、我的人生观
  我的人生观一方面固然是受了佛学的影响,一方面也是个人的特性。我的爱是一种滥爱,没有一种专爱。我以为世界上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是可爱的,所以结果我一生没有一个最爱的朋友或何种人。因为我的爱情很淡,在好的方面说,一切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世情,都沾染我不着的。假如我在俗的话,就是把我最恩深的父母,最爱重的妻儿都死光了,我也是不会滴一点眼泪的,父母妻儿尚且如此,其次的更不必说了。所以我的人生观,完全把一切人当做在戏台上扮演的角色——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一切的一切——,一到了内台,一切都完了,谁也不认谁。你不要以为他们在戏台上所做的都当做真的看,那是自找苦头吃的。
  其次,一切的什么青山绿水,花儿鸟儿在我也都不感到什么兴趣;我以为这是很普遍的,处处皆有,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稀奇。至于什么好住的房屋、好穿衣服、好食的东西,可说完全是行云流水无所耽着。尤其是钱的话,我真的不值得一顾,把它当个粪土还不如,所以世间上的一切憎爱,都沾我不上。现在我的人生观,真所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厌世,不恋世,不乐观,不悲观,无所谓成,亦无所谓败,何况什么苦乐!?我只管我是一个和尚,只要有这一口气在,眼睛未永闭以前,尽我的能力,做我应做的事;那末,我的人生观,只有这一刹那未断气以前的责任啊!
  五七、凡夫的心理
  我常常这样想,无论我们怎样说得好,这凡夫的心理总不容易改变。你如果不相信的话,我就可以在下面举几个例:
  你当教员的时候,你究竟是欢喜聪明的学生呢?还是欢喜愚蠢的呢?当然是喜欢聪明的。
  我们交朋友,究竟欢喜诚实的呢?还是欢喜狡猾的呢?当然是欢喜诚实的。
  我们拜的老师,究竟欢喜慈悲的呢?还是欢喜恶辣的呢?当然欢喜慈悲的。
  收一个徒弟,究竟是欢喜有礼貌的呢?还是欢喜顽皮的呢?当然是欢喜有礼貌的。
  做父母的,究竟是欢喜孝顺的儿子呢?还是欢喜忤逆的儿子呢?当然是欢喜孝顺的儿子。
  讨一个老婆,你还是拣一个好像天女那样的美丽的,还是要讨一个像罗刹女那样可怕的呢?当然要讨一个很美丽的。
  世间上一切的事,可以说讲是讲不了的,现在不过略略举出这几种。别人的心理,我是不知道怎样,若论我的话,我是欢喜聪明的、诚实的、慈悲的、有礼的、孝顺的、以及美丽的。
  对于那愚蠢的、忤逆的、恶辣的、顽皮的、狡猾的,以及那一班丑陋可怕的,我是要退避三舍了。我是这样,或许恐怕推及了全世界的人们也都是一样的吧?
  可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知道这凡夫的共同点都是一样。如果能够把这种妄生分别的心理打破,那即刻就是圣人了!
  佛经上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无漏清净涅槃。”也就是这个意思。
  未了,我要加上四句不压平仄的诗,来做装璜。
  洗却凡心即圣心 圣心不必向他寻 寻常即是离言说 说你从前不认真
  五八、盂兰盆会和焰口施食
  在佛教经典里面,把宇宙万有,一切的一切,总分为十法界:(1)佛法界,(2)菩萨法界,(3)辟支迦佛法界,(4)声闻法界,(5)天法界,(6)人法界,(7)阿修罗法界,(8)畜生法界,(9)饿鬼法界,(10)地狱法界。在这十法界中,前面四种叫做四圣,就是圣人;后面六种叫做六凡,就是凡夫。凡夫是有漏,是不净,是要造业,所以常在六道里面生死轮回;而圣人是无漏,是清净,是不造业,所以就不受生死轮回了。在六凡里面又分为三善道和三恶道,三善道是天、人、阿修罗,是约上中下三品善业来说的,比较乐多苦少;三恶道是地狱、饿鬼、畜生,是约上中下三品恶业来说的,是苦多乐少,或者完全是受苦。四圣之中又分为大乘和小乘,佛和菩萨属于大乘,辟支和声闻是属于小乘。小乘是自己了脱生死,以自利为主,是属于自利;大乘是要普度众生,以人为宗,是属于利他。在大乘之中功行没有圆满的,就叫做菩萨,是大乘的因位;功行已经圆满的,就称之为佛,是大乘的果位。在十法界中又有正报和依报的分别,例如人的身体就是正报——造何业得何报,是正得的果;人身受用的衣食住的生活,就是依报——是人身所依托的果报。人有正报和依报,其余的九法界也是一样。一般不信佛的人,在这十种之中,只承认人和畜生是有,其余的八种都是没有,他们的理由,就是眼睛看不见。而眼睛看不见的理由,能不能够成立都是没有呢?如果能的话,那你的祖先,以及中外各国古代的名人,如苏格拉底、亚历山大、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你都没有看见过,也可以一概抹煞都是没有吗?这在我的拙作《为什么知道有观音菩萨》一书里,已说得很详细。好在这篇文章不是来辩论这些有和无的问题,而是因为下面要说到两个“饿鬼”的缘起,所以不得不先举出十法界中有“饿鬼法界”来做根据,目的是在此。
  甲、盂兰盆会的缘起
  盂兰盆会的缘起,是目犍连尊者。释迦佛有一个弟子,名字叫做目犍连,他修行证到了圣果——阿罗汉果,有神通。他看见生身的母亲,堕落到饿鬼里面去了,肚子很大,咽喉很细,得不到饮食,饥渴得很苦。因为母子天性的关系,目连自己亲手捧了一钵饭,送去给他的母亲吃。谁知他的母亲刚把钵拿到手,从口里吐出了一道烟,把饭统统都变了焦炭。母亲大哭起来,目连也无法救济,只好回去请佛帮忙。佛告诉目连:“你底母亲的罪业太大,不是你一个人的功行所能挽救的;要在七月十五‘佛欢喜日’的那一天,办许多饮食来供养那些得道的人,仗众僧功德的力量,方可以令你的母亲,脱离这饿鬼的苦难。”目连依照佛的教训去做,果然,不但令他的母亲一人脱离苦难,连所有同伴的饿鬼,都统统超脱了。试看这供养众僧的功德大不大呢?所以,以后信佛的弟子要想超度自己的先亡,都照这个遗训,在每年阴历七月十五“佛欢喜日”的中午,请十方的僧伽来受供养,荐拔亡灵。这是盂兰盆会的缘起,是根据佛说的《盂兰盆经》上说的。
  乙、焰口施食的缘起
  在中国佛教界流行的一本《焰口仪轨》上这样讲,佛有一个叔伯的堂兄弟,也跟佛出了家,名字叫做阿难。他虽然没有证到四果,但已经证到了初果。有一晚他在深山里打坐入定的时候,忽然来了一个鬼王,站在阿难面前,“耳形丑恶,肢节如破车之声;饥火交燃,咽喉似针锋之细”。阿难看见了这样一个怪异,问他是甚么名字,他告诉阿难:“我是鬼王,名字叫做‘面然’。我特意来通知你一个消息,就是你在三日之内,一定会死,死了之后也要堕落到我们饿鬼群中,和我们一样受苦。我因为你是一位很好的出家人,所以来告诉你,信不信那是由你自己。”这一下子把阿难吓坏了,好好的一个具足一十八种相好的人,现在要去做饿鬼,就是我们也不肯去受那种苦吧?于是他随即便跑回来求佛慈悲来救济他。佛就告诉阿难:“你要请一位有道行的圣僧,办些水饭蔬果之类,请他念许多真言咒语,来加持这些水饭,去布施那些饿鬼,并且超度他们出苦,你就可以免堕饿鬼。”阿难当然照佛的说法去做,果然免了短命和做饿鬼的苦报。所以后来信佛的人,要超度亡灵,都请法师们放焰口,便是焰口施食的缘起。这是根据《瑜珈焰口施食仪轨》上说的,其实密宗里面的经咒,另外还有一部经的。
  丙、几个名义上的解释
  目犍连是印度语,译成中国的意思,叫做“采菽氏”。采,同采一样;菽,就是菽米;氏,就是姓氏。因为他的祖先在山中修行,采山中野菽而充饥得道,所以后来以采菽为姓,是纪念的意思。其实他的名字,叫做尼拘粟陀,是无节树的意思。他的父母晚年无子,祷此树神而得子,所以以此为名。有的时候称他摩诃目犍连,摩诃是大,就是大目连;因为目连是姓是大家共有的,所以用一个“大”字来简别,表示不是其他的人。在佛弟子中他是“神通第一”,在中国所说的“目连救母”,就是指的他。然而,有许多人以为站在地藏菩萨旁边当侍者的那位年轻的和尚就是他,那是弄错了。因为那一位是九华山闵公的儿子,后来出家叫做“道明大师”,那位白须老人就是闵公本人。这一点我们佛教徒要弄清楚,不要给人笑话!
  阿难也是印度语,译成中国的意思叫做庆喜。因为佛是净饭王的儿子,阿难是白饭王的儿子,他是佛三十岁成道那一天生的。外面来报告净饭王他的儿子已经成了佛,里面又报告内宫生了侄子,因为他要纪念双喜,所以取名庆喜。他是佛弟子中“多闻第一”的,许多佛经都是他结集的。在中国大寺院正殿中,站在佛旁边当侍者的那位年轻和尚就是他,老的是迦叶尊者。不过有许多人把他们供错了位置,应当迦叶站在东边,阿难站在西边,方合乎禅宗第一代和第二代的传承,这也是佛教徒应当知道的。
  盂兰也是印语,译成中国的意思,叫做“救倒悬”。试看一个人头向下脚朝上倒挂起来,苦不苦呢?一个好好的人要堕落去做饿鬼,那还不苦吗?好像阿难一样,所以要请教。佛告诉他施食,这就是一个救济堕落的方法,所以叫做“救倒悬”。
  瑜珈也是印度语,译成中国的意思,叫做“相应”,就是手结印,口诵咒,意作观,三业相应。又叫做三密相应,就是能观的心,缘所观的境,心境相符,一点都没有错乱,才可叫做“瑜珈师”。
  焰口,就是饿鬼的别名。因为饿鬼口中常吐火焰,在生有悭贪之恶业,死后受饥渴之苦报,腹中常出火焰,苦不苦呢?佛教的教理都是说:“自种其因,自食其果。”非天赐,非人与,亦非无因。这种道理最平等、最自由,是颠扑不破的说法。
  盂兰盆:盆,就是盆碟之类,大的叫做盆,小的叫做碟,切切不是面盆,更不是脚盆;把盆当做水桶,那更是大错特错。请佛及僧,当然要恭恭敬敬用“碗、碟、盆”来盛饭菜和水果之类,怎样可以拿面盆、脚盆和水桶,真是岂有此理。
  斛:四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古以十斗为一斛,今以五斗为一斛;而印度的摩伽(国)斛,恐怕是二十五斗为一斛(待考)。
  丁、误会与更正
  (1)世人把盂兰盆会当做超度孤魂,那是一错。
  (2)把碗碟当做盆桶,这是二错。
  (3)供养僧宝当做施鬼,那是三错。
  (4)女人也放焰口,这是四错。
  (5)放焰口时另外加上什么散花唱八仙,及其他的花样,是第五错。
  (6)把佛事当做生意,那是大错特错。
  要更正的话,若是做盂兰盆会,在七月十五日以前,大众齐集诵念《地藏经》或《盂兰盆经》,能请法师每日讲经那是更好;每日上供,供佛及僧。到了十五日这一天,十方檀越合集供养,请十方大德应供,普同供养。若有用物供养者,各从其类,尤宜洁净,以纸袋包好,送法师们带回。亦有佛前作一莲华水盆,如宝塔然,三层五层或七层;每层供饭、菜、果、香、花等十供养之类,以取盂兰盆之义,此亦无妨。总之诚敬为本,称之为敬田。
  至于十五晚上施食超度孤魂,此亦无妨。盖佛既说有十法界,那鬼趣是实有,不可效一班狮子虫;设科学时代没有鬼,那是叛佛教的言论,智者不取。施食是悲田。
  我的话说到这里为止,标题上所要说的也已经说完了。再说,就要谈到“佛教改革”,那是很讨人厌的,不如不说。今应《台湾佛教》月刊之征文,故聊为塞责而已。
  五九、做人难做事更难
  本来做人就是做事。试问除了做事以外,还做个甚么样的人?人的好坏,就是看他所做的事为判断。因为他做的事很好,所以就叫他是好人;如果他做的都是坏事,那么人们就叫他是坏人了。所以我说:“人的好坏,是要看他所做的事为判断。”就是这个道理。然而,人是人,事是事,人和事毕竟是不能混而为一的。但好和坏又以甚么来做标准呢?在佛教以为好就是善法,而坏就是恶法。在善恶两方面,各有四种定义:(1)自己有利益,(2)别人也有利益,(3)今生有利益,(4)来生也有利益:能够合乎这四种定义,那就叫做善。反过来说:(1)自己有损害,(2)别人也有损害,(3)今生有损害,(4)来生更有损害;那就叫做恶了。举个例子来说吧,例如强盗去杀人放火抢劫,这就是害人;一旦自己身遭国法,这就是害己;今生身系囹圄或枪毙,这是现在受苦,而来世堕落,岂不是更苦吗?这就是坏事的证明。反过来说,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我去把他救上来,这不是利人吗?后来他感谢我救命之恩,这不是利己吗?今生善事做得多,处处都令人欢喜敬爱,这不是现在的善报吗?而来生成佛作祖,这不是来生的善报吗?这是很明显的两面镜子,任人去自择啊。
  不过我所说的难,究竟难在甚么地方呢?就是因为有些人对于善恶和好坏的看法,总以为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好像同是一件事,你以为是善,他又以为是恶,他以为是好,而我又以为是坏,所以我所说的难,就是难在这里。不必拿别的事情来说,就单拿办佛教的刊物来说吧,试问办佛教的刊物是好呢,还是坏呢?是善呢,还是恶呢?不消说,这当然是好的,谁也不敢说它是恶。话虽这样说,如果分析它的内容,恐怕也要产生两种意见吧?就拿佛教徒的立场来说,如果真的发菩萨心“上弘佛道,下化众生”,这当然是善,是好;假定在这里面,附加另外一种作用,我们虽然是不承认是恶,是坏,而旁人总要妄加你一顶帽子,那你又有甚么办法?那你只好说一句:“摸一摸自心无愧。”就罢了。
  我说的做人难做做事更难,就是这个意思。办一个刊物,难的事情很多。俗语说“事非经过不知难。”本人也尝过一两次苦味。不要说社长、发行人,以及经费等种种的筹画和负责固然是要担心;就是当一个编辑,有时也要弄得你灭食和失眠啊。不信吗?假定“汽油”不够——闹稿荒,那怎样办?是不是由你自已一个人包办?或者忽然闻“煤油”又通通送来了,又怎样办?是不是一下子总往里面倒,恐怕会溢出来吧?不然的话,你下次三跪九叩头,他也不给你一些油,他不写叫你退原货就算对你客气了。
  不过,普通的报纸或杂志,如果编者是老手,他会要耍一套把戏,叫作“挑战法”。他只要随便在那一家报纸或杂志上,找到平常一个比较大家注意的人,来做他批评的物件,这样一来,你一刀,我一枪,或者还有第三者、第四者、……来加入双方的阵线,不但是避过了稿荒,并且还免了稿费,进一步还要受人家的运动和拜托。不然的话,他一不同你登出,那真是“哑子它黄莲,有口不能言”,无处去伸冤。出家人如果和在家人也在报纸上笔战起来,最后一定是出家人吃苦。因为最初他同你登几次,给你一点糖吃吃,你以为是得胜;最后对方加入的战友越来越多,天天讥讽你,骂你,横竖他们无事,写篇把文章拿和尚开开胃,算得了甚么?你的反驳文章,有时高兴就登一下,有时干脆的就不睬你,最后只好任人去骂,难道你去同他上法庭起诉吗?那真是自讨烦恼。这种事我从前在南洋不知道看过了多少,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坐利”。不过这种手段,在世风日下现代龌龊的社会里,这是司空见惯,无足轻重的。如果我们佛教徒来办佛教的杂志,也用这种方法,结果不但是得不偿失,并且很危险!因为佛教刊物的宗旨,只有两个标题,就是“上引佛道”和“下化有情”,同时所来的经费,大多数是布施来的。人家发心帮助我们,他的目的也是希望我们弘法利生,并且大多数都是信佛的人来帮助的。我们如果真能够“弘法利生”,当然是受之无愧,不然的话,失去了佛教徒的态度,那人家纵然不说,我们自己总觉得有一点自愧。
  《觉生》的前身是《觉群》,那我们可不必去提它。而《觉生》的新生命,那不能不归功于朱斐居士的养育和发展。同时,他本来就有文学素养,再加上数年编辑的经验,所以几年来总获得各方读者和师友们的欢喜与赞叹。
  不知道怎样,当数月前《觉生》改组后,宗心当家曾在给我的信上说:“魔来了。”我当时回信安慰他:“这没有甚么关系。因为只要能发心为佛教出力,是会博得人们的同情而来帮忙的。”真好笑,谁知竟有人说我“支持《觉生》,我也只好对他一笑。可见我说的“做人难,做事更难”,是一点都不错啊。假定一个编者,尤其是一个佛教刊物的编者,所来的稿件,审定又审定,于宗旨有违背吗?于人情有断送吗?若是不顾一切地“来函照登”,将来你这个刊物,一定会变成大家的消气散;所有一切的垃圾堆,都往你这桶里乱倒,将来越积越多,以致臭而不可闻。我始终对圆明法师是敬爱的,多少人都曾劝我反驳他,但我都是对他们一笑,并说一句:“谢谢你的美意。”
  现在台湾算起来一共只有这几位法师,如果大家都不顾一切,今天有意无意地说说这个不好,明天又说说那位不对,在教内只有互相结怨,含恨于心,待机报复!在教外那正是要求下到好看的文章。这功德(其实是罪恶)是谁招来的呢?因为没有佛刊来做媒介,要骂的只好在背后骂,不敢公开骂;要发气的,只可在背后发,不能够公开发;现在有了佛刊,又知道你需要,欢喜,并且是来函照登,所以以后这些东西,我包管是越来越多。我们只快快多预备几只桶子,以便好储蓄吧。
  宗心当家是我多年的好友,《觉生》编辑是我最爱的弟子,这不但是我们自己承认,就是旁人也有知道的。其实我不是单单爱人,而我实实在在是爱法;“上弘佛道,下化众生”,只说佛法,不谈是非,是我一贯的主张。对外有时因护教偶然间批评那还可以,但对内切切不能打内战!所以李子宽老居士常常都是提示大家要团结,其实无论甚么人,尤其是在这□□□□的时期,总应集中意志,同一目标外,切切不能再对内了!然而要团结,有团结的条件。团结的条件,是要顾大局,顾佛教,顾僧格,顾人情,以及头自己。要诤吗?要同当年武昌佛学院和南京支那内学院那样诤法,才算有意义,有价值。否则单凭意气用事,伤人名誉,那不是为法,那不过是泼妇骂街罢了!你要宝贵你的光阴,同时也要爱惜你的纸墨。我以为将来中国的佛教,有两大诤端,一是教义,一是制度,五十年内决不能解决;如其不信,请拭目而待。所以我说:“做人难,做事更难。”
  六○、佛教的责任是甚么
  在中国一般人的口头上,我们可以常听到从前说是“士农工商”,现在说是“农工商学兵”。其实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组织和内容,何止四样和五样?例如一个人身上,怎能够缺少那一部分,可以算得是健全的人身?而说四种和五种,不过举其一般人所见到的来说说罢了。
  不必说别的,就拿佛教来说说吧,一般人就忽略了过去,总以为佛教对于国家,是没有多大的关系,尤其是佛教里面的僧尼份子,更是无足轻重;他们不加上你的头衔——迷信、消极、分利,已经算是很客气了。这原因一方面固属缺乏了国际常识(没有去仔细观察别人的国家),一方面也是缺少了精神的认识(专在物质上注目),没有想到一个国家的兴衰,物质固然是有莫大的关系,而全国人民的精神(道德)才是国家的灵魂。试看一下没有灵魂的躯壳,能不能算是一个人呢?这是很浅显的事实,用不着说理引例,谁也会知道的。然而,一问到专门提倡道德,推广道德,这是那一部分的责任?谁也知道,那就是宗教,尤其是宗教传道师。因为前面那四种和五种,他们各有各的职务,已经就忙得不得了,那里还有工夫去布道传教,所以要专门的人材去,布道,那就非各教的宗师不行了。佛教既然是全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那当然也不能例外。这种传教布的宗教师,专门劝人为善,提倡道德。推广道德的功臣,也能说他是迷信、消极、分利吗?那真是没有良心说话!
  然而,佛教又用甚么方法去推广这道德呢?那就不出我平常说的这三种——教育、文化、慈善,理由是有教育就可以栽培推广道德的人才,有文化就可以宣传推广道德的教义,有慈善就可以引起社会人士推广道德的同情心,这是铁一样的理由和事实。而现在台湾佛教的同人,都在向这三条大路上跑;不说别的,单是佛教的杂志,就有五六种,何况还有其他的专著及经典丛书之类,真是同雨后春笋一样茁长,这是在好的一方面说。
  然而,美中还是不足,忙的固然是忙,而闲的那也不必说;苦的固然是自己苦,而乐的还不是各人自己去快乐吗?别的不必说,单说全台湾一个佛教讲习会,僧众不满二十人,台湾省佛教分会用尽了九牛四象之力,实在再无法维持下去,结果还是由善导寺护法会来继续这一支佛的慧命。而汐止弥勒内院这几年来撑持这一个门面,而真正感同情心的能有几人?恐怕背后还有说风凉话的在,所以我说苦的太苦了。然而,愿意吃苦的人还是有;除了汐止静修院等创办佛教教育外,现在凤山佛教莲社也办起了讲习会,已经开学了,听说宜兰方面也要办讲习会。我们听到了佛教这些好消息,真是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
  说到佛教的杂志,别种暂时不谈,单说《菩提树》主编的朱斐居士,因为前身他主编过《觉生月刊》,由他的智慧和人缘,得到了许多教内教外的人士赞叹和拥护。后来又另创《菩提树》,现今已届一周年,在我们局外人看起来,以为朱斐居士真有一种“开天辟地”的本领,其实此中的酸甜苦辣,唯有朱居士自己才能尝到真味!他自己已感得头痛,他还要劝我弥勒内院最好也办个佛教杂志,“人才也有”;他不知道人才虽有,没有“洋裁”(洋钱)那也是无法“裁”成。我们因为有一点点师徒的关系,所以我常常说他:“你的胆子真大,真是只手撑天。”本来写纪念文是要恭贺几句,我以为这样“下锅买米”的勾当,明年二周年的纪念文,我还写得成写不成,恐怕是一个问题。不是说你,如果还望要一年一年写下去,那是要向来爱护《菩提树》的大护法,大家帮忙来筹足“不动产”才有办法。这是我写这篇纪念文——敬礼!

 
 
 
前五篇文章

菩提心影:杂俎篇(二)

菩提心影:杂俎篇(三)

菩提心影:释疑篇(一)

菩提心影:释疑篇(二)

菩提心影:释疑篇(三)

 

后五篇文章

从《法华玄义》看斌宗法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的诠释

由中台事件之教训—论述戒律与法律的互动关系

密宗概要(二)

密宗概要(一)

台禅二宗的分与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