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信念与皈依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信念与皈依
  黎日光
  香港金刚乘学会永远董事
  前言
  佛法起源于印度,传播到亚洲以至整个世界发扬光大。于东亚地区而言,佛法约分汉传、南传、藏传三支,南传以弘扬原始乘为主,汉传大乘共有八宗(律宗、三论宗、净土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密宗。),而藏传则以金刚乘统摄大乘及密乘,揉合了印度晚期大乘佛法、密乘教法与汉地佛法(如禅宗)之精要,集各家之大成,开示即身成佛之道路。
  佛法流传至今面对应该如何现代化以应众生之机,更要面对如何方能调伏、教化现代人而不被世俗化的问题,这是各宗各派都不能回避的事实。要解决这二而一的问题,我们应该先反思和理顺佛法本身的宗旨,缘起和演变。从中看清楚现代佛教修学的体系应该如何建设。
  佛陀横空出世,于一生中,超凡入圣,示现于此五浊恶世乃能成佛,归根究底是要众生明白生、老、病、死,见思烦恼是苦;轮回于六道中,其实更苦。应该修行,以求解脱,最终好像他一样成佛。对安于逸乐此生的众生,说以生死无常而惊醒之。有生必有死,死是一定的,而死时不定,死后不能带走一针一线,只有业力随身。每日醒来,当应感恩,因为并未一睡不起。死后由于过往生中所作业力驱使于六道中流转生死,有如火宅中人!
  这是生命的实相,明白了这一事实,更要知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应该对佛陀和他教授的解脱法门生起信心,精进修行。论中之王――龙树菩萨之《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三宝的角色是教导、警觉,开悟还得从自心,而信心的出现,是对生死的恐惧、困惑驱使我们改变,例如李连杰先生在面对海啸后的大转变,全身投入佛事、慈善事业。众生要找寻依怙者,如子觅母,不论原始乘、大乘和金刚乘都以佛陀、他的教法及其僧伽圣众为皈依的对象,金刚乘以重视修持故以寻找心灵的导师为一切的开始,故作四皈依、皈依上师、佛、法、僧。以上师身为僧宝、上师语为法宝、上师意为佛宝。其中更有不同层次的、对自性的皈依。密宗皈依之对象——三宝:佛、法、僧,三根本:上师、本尊、空行,三身:法、报、化——非为九种不同之实体,乃为胜义皈依之九种互相依存相连而不可分离之相面。
  法身是众生之胜义自性,自性空然具足一切功德,遍满而非一般所能觉知。法身为一切之本——法身母也,犹如水晶般乃展现一切法之根本。
  报身是法身之清净、自生、不断显现。金刚乘行人观其本尊为报身相,然直至修持极深且极清净时,报身方于其心中自然显现。报身比拟为水晶内发放虹光之潜能,为能作如是展现之能量。
  化身乃觉者为利益有情从无碍大悲中生起之应化身。以凡夫无法感知法身与报身,化身相较粗显,故能为众生之五官及意识所感知,其显现犹如经水晶发放而出之虹光。
  启发现代人作出此等思维,厌恶俗世烦恼,欣悦佛陀清净圆满的三身成就、法界,从而皈依佛教,生起学佛之心,是最基本的传教工作。
  发 心
  原始乘行人,为求从轮回生死中解脱,发出离三界之心。这亦是三乘共有的心态。不过此心以自利为主,而佛陀在成道时观见六道有情过往生皆为父母,故此教人发大悲心、希望众生亦能得到解脱。如是便称为大乘,菩萨乘。此乘行人于世间众生发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自利利他。除了一生一世的分段生死,需要出离解脱,佛陀教法的深义,更开显了变易生死,也就是心念的起伏,使我们意乱情迷,于每一念中经历六道生死。要从变易生死中解脱,便要证悟清净圆满的觉性,如佛所觉,因此而发的心愿便是要成就清净圆满大悲大智的无上正等正觉,成就佛陀的果位,这菩提愿心是大乘行人、金刚乘行人所必须具有的、自利利他之心。现代人的智慧高,有环保意识,危机感强,理解力亦强,对各乘的发心不难理解,只是长远心难得,容易退转。故这些应该用戒律和誓句来管束,在教授中随宜传五戒十善便显得十分重要了!三年、五年才传一次菩萨戒,实在不足。
  以戒为师
  不同层次的发心,要用不同程度的戒律和誓句来规范,令这发心不会偏差或者入于错道。原始乘以出离心为主,所依是别解脱戒:在家居士众要守五戒,出家众则有沙弥十戒,正学女六法、比丘二百五十条、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重在身口二门。大乘与密乘发菩提心、四无量心,持菩萨戒,守四弘誓愿。大乘戒律,以心为主,十重四十八轻,无论在家出家,发大乘长远心者皆当受持。身口二门为利他故,可以方便开许。心则不能有丝毫损他之念。别解脱戒之受持,尽形寿;菩萨戒是直至成佛、尽未来世,当所受持,不以一生一世为限。密教所传或依文佛或依金刚手秘密主,戒律以“十善”为基,菩萨戒为本,每一密乘次第有相应之戒和誓句:瓶灌依“十四根本堕”,密灌守“八支粗罪”、“五方佛三昧耶戒”、更上则是与根本上师之身语意相关之“根本与支分誓句”,最终以大圆满戒:“须臾不离菩提心”为标的。
  修行次第
  有了戒律誓句作为防止错误的规范,行者便要用种种方法来达成成佛的目标。
  原始乘以出离三界为发心,所修是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助道品与一切相应的定慧方便。经论有阿含四部、俱舍论、成实论、大毗婆娑论等教法。所能达到的境界是:断见惑、入圣位、分断九品思惑(断烦恼障)破我执、证四果或辟支佛果。由于发心以自了为主,未有顾及他人的解脱、所取证的是偏空涅盘,非究竟解脱,未能成佛。但是适合一些思想上要自己先解脱和对世俗事务十分厌倦的人士。
  大乘行人发菩提心、所习是三学(戒、定、慧),所闻有方广、般若、法华、涅盘、华严等大乘经典以及一切大乘释论,对原始乘、甚至外道、世间典籍之法皆应闻思,通学五明。大菩萨是众生领袖,故此要于世间知识通达,博学多闻,才可以利济群生,为大众所仰慕。于修行中,内修以六度、三十七助道品为本,外修以方便、愿、力、智、四摄,依正见而行。所证是人无我、法无我、细分十地,不住生死、不住涅盘,如金刚经所云:“度脱无量众生而实无众生可灭度者”,以三大阿僧祗劫为期,最终成佛。发心无量,证果亦无量。大乘义理深合中国人民民胞物与之精神,发展最高是禅的境界。但是后期发展,心口不一,不能如实修行。亦不能如实证果。故此,在大乘教学中不可忽略自身的修证,教授大乘者应该注重身教。
  密乘亦以大乘发心为本,但是方法上思路上不同。修习密乘的是大心菩萨,悲悯众生苦恼,顷刻难安、同体大悲、反复思维,可有神通大车速运一切众生同趣觉城。如是希求纯为利他,不在自己,故此诸佛现身为说即身成佛之理,使能速疾取证佛果,利济群生。密乘以无上瑜伽密为最高,能即身成就:先授以“转心四思维”净业(暇满难得、观无常、怖轮回苦及知黑白业)此又名“外共前行。”接著修“内不共前行”之“圆满二聚”,即皈依、发心、百字明忏罪及献曼达以积集福德智慧资粮。正行则依皈依、灌顶、传咒、仪轨、导引、口诀之阶次。其中灌顶分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名词灌顶四种。第一级宝瓶灌顶依唯心见,修生起次第,成化身佛。第二级秘密灌顶依中道见,修圆满次第,成报身佛。第三级智慧灌顶依密咒见,修圆满次第,成法身佛。第四级大乐灌顶依大圆满见,修大手印、大圆满,成法界体性身佛。于悲智而外,更言力用,化度无量之众生。
  总结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由于众生根器不同,与其各各对机的教法乃有多门,不论何乘,其知见总如上说,正知正见,离此即非佛道。佛教面对的危机是在现代化中迷失本来的使命流于世俗化,当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教化俗世众生,还从其心意而起用!三乘体系不可互相对立;利用学校和传播事业来传播佛教的知见理论。建设宗教修行聚会之处所,支持在家、出家的修行人,成就大菩萨来领导民众信佛皈依,发心学佛,修行成就。修行人本身,要以身作则,本正则源清,发出离心、菩提心,行菩萨行,摄受正法,正法方可流传于世。

 
 
 
前五篇文章

天台别教与唯识古学——智者大师的唯识观(之一)

星云大师关于素食的十个精彩问答

寻访观音之根——记河南省平顶山市香山寺

郑晓江:佛教之生死智慧与临终关怀

宣方:试析南传佛教恢复比丘尼传承运动的制约因素与行动策

 

后五篇文章

唯识学建模之初步探

唯识学中的知识论

唯识三自性面面观

唯识三性与台宗止观

唯识“八识”与康德“纯粹知性”的比较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