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戒律的价值观初探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戒律的价值观初探
  佛教拥有系统完整的伦理道德学说。佛教伦理道德的建立,是在佛教的创立与传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备起来的。佛教道德附属于整个佛教教义体系,是为调和教团内部僧人之间、僧俗信徒之间以及佛教教团与国家、社会民众相互间的伦理观念、道德意志、道德标准与规范、道德行为的总和。佛教道德虽然广泛地体现在大小乘佛教的教义、理论当中,但比较集中地体现佛教道德的便是佛教戒律。
  佛陀成道以后的最初数年之中,根本没有戒律,因为初期的佛弟子们,都以好心出家,他们的根器也特别深厚,往往听到佛陀的开示以后,即使仅是三言两语的点化,便会立即证入圣位圣果。所以佛时初期的僧团,用不着制定戒律来约束大家,大家也就本来清净的。直到佛陀成道以后的第五年,才有比丘由于俗家母亲的逼迫,与其原来的太太犯了YIN戒。佛教的戒律,也就从此陆续制定出来。这是为了维护僧团的清净庄严,佛法的长久住世,也是为了保护出家弟子们的戒体不失。
  戒律的制定,不是佛陀对于佛弟子们的一种束缚,实是佛子的解脱道,也是僧团的防腐剂。佛子若无戒律作为生活轨范的依准,了生脱死谈何容易;僧团如无戒律作为统摄教化的纲领,佛教的状态,不唯一盘散沙,也将鸟烟瘴气!
  戒律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尤其重要,主要在四个方面得以体现:
  一、是提高自我境界的前提。出家成为僧宝,并非剃发染衣便是了,僧宝有它的僧格。僧格从哪里来的呢?僧格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要从长期的戒律生活中养成的。佛制比丘五年学戒,不离依止,由戒律生活养成僧格了,然后始可学习经论。出家虽成了僧宝,但无始以来形成的烦恼及不良习惯,并不会因为出家而彻底消失,有时难免现行,半月半月布萨,通过不断对自身的反省、检讨,使得人格日新月异,逐渐完善。每年结夏安居,是属于定时专修。僧人倘若长年作务弘法,频繁地接触社会,势必会把心变野了,变俗了。通过定期安居,提高宗教涵养,才能更好地作务,弘法利生。
  作为三宝中的僧宝,如果出家资历较浅,对于佛法的认识也不够全面,或者由于年龄较轻难勉总会心浮好动,对外面世界的诱惑难以抵制,对于修道来说实为不利。学戒、持戒应成为僧人的首要任务,只有首先明白了持戒的意义,才会如法如律的持戒。
  要建立如法的僧团,首先得注意僧人来源的健康。在律藏的授戒犍度中,提出十二难十六遮,规定了出家受戒的资格审查:内容包括罪行严重、不属人类、身体病弱或生理缺陷、条件不具、智力低劣、家庭社会不允许及五官不正的七种情况,不能出家受戒,以保证僧源的质量。《行事钞·师资相摄篇》中,谈到了剃度师的资格、度人的数目及对象、出家的手续以及师徒间的责任义务,这是关于对出家僧人教育问题的规定,旨在提高僧侣素质。布萨是从个体的清净以达到整体的清净,以保证僧团的纯洁。
  二、是僧团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据《阿含经》记载持戒有十大利益,经云:“结戒有十义,遍通各各戒。一摄取于僧,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四未信者信,五信已增长,六难调者调,七惭愧者安,八断现有漏,九断当有漏,十正法久住。”由此十义可知戒律对于弘扬正法、续佛慧命具有重要作用,能够调解僧团的矛盾令大众喜悦修道,增长信心、调伏恶性比丘、断除现在未来一切有漏烦恼等等。僧团大众的这一切大小事宜、争论事件、违犯戒规等等皆需要以戒律来判定和解决。佛在世时这一切由佛亲口教诫,佛灭度之后,遗教弟子以“戒”为师,一切争论是非皆由僧团大众裁决,以戒规处理和解决。因此,作为僧青年要承担如来家业弘法利生之重任,学习戒律和受持戒律是理所当然的首要大事。
  依戒律建立起来的僧团,依戒腊大小论长幼,使得僧团井然有序;羯磨制度僧事僧断,不以某人意志为决定,体现了僧团是一个高度民主的团体;在羯磨作法,大众推选德才兼备者主持羯磨会议,反映了僧团重德重才,凸显以戒为尊的指导精神。
  僧团的六和精神: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戒和同修是律制的平等,利和同均是经济的均衡,见和同解是思想的统一,身和同住是种姓的融合,口和无诤是是非的平息,意和同悦是心灵的共鸣。今天的僧团也唯有发扬佛教的六和精神,才能出现平等、和谐、民主、安乐、清净与庄严的僧团。
  三、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佛教戒律是用心来矫正人类道德规范的律典,能改造社会风气,扫除人类心灵上的尘垢,能配合法律来行使统治阶级的意志而达到稳定社会,树立当时社会所需要的正气,调和社会矛盾,消除阶级分化,完善社会制度,保障安定团结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法律可以包括戒律,戒律可以补充法律,只有在尊崇法律,执行戒律,社会才会和谐协调发展,戒律可以让人们从世俗到超世俗的一种真正的解脱。俗话说:“法律治人,遵守戒律,法律就治不到人。”所以戒律在社会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戒律和法律是一家,求得解脱还需要戒律。戒律就是社会的吉祥鸟——和平鸽,是社会和谐的基本保证。
  佛陀制戒无非是针对众生的烦恼习气,目的就是为了灭恶生善。约束人们的身口意,令其清净三业,勤修三学,让人们的思想行为有一定的标准,使不法行为受到监督和约束,转凡成圣。人虽有古今中外的不同,可是人与人类社会存在的问题,却有其共通性。哪个国家不存在战争、偷盗、抢劫、诈骗等现象,是何因缘?因为有贪嗔痴等种种不法行为,也就是没有持戒造成的。当今社会,处处提倡文明,而不知以佛教的戒律来作为处理人与人,社会与社会关系的准则。人们对于因果法则,仁义道德,加以排斥及诽谤,以满足己欲作为人生最高标准,目空一切,沾沾自喜而天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每天报纸杂志频频刊登的不是战争爆力,就是谋财害命。种种悲剧,无非就是名利财色在作祟,也就是不守戒所造成的恶果。佛教的戒律,若能在人间普及,人人奉行五戒十善,社会自然安宁,就不会有此类悲剧发生。
  四、是建立和平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佛教正处于社会改革、技术革新的时代,佛教的衰落不是来自技术的革新和科学的发达,也不是来自外界的影响;而是来自佛教内部僧团素质是否适应社会的需求?佛教的心灵医学和拯救是否端正?佛陀在世时佛教僧团由佛陀亲自来住持,而佛灭度后佛教应该以戒律来住持僧团,以三宝为皈依,不要搞个人崇拜。目前佛教不是没有戒律,而是人们把戒律作为装饰品陈设在那里来庄严道场,并没有发挥戒律的时代性、适应性、灵活性功能,从事服务社会的作用。使得持戒日渐淡化,佛教的崇高形象渐趋衰微,僧团负面影响不断上涨。
  佛教戒律要从心开始,以历史“三武一宗”法难吸取教训,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僧团规范,如果我们把佛教戒律当作一束鲜花来供养在那里,那鲜花能有永不凋谢的吗?如果这样佛教与社会相适应,也就只是一句空话。我们要在社会中充分发挥佛教的“戒、定、慧”三学的作用,用心来修学,以戒为师,搞好僧团自身建设,造福人类,面向世界,使佛教这一智慧之教,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为世界和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面对日渐丧失权威的僧团,十方僧众皆应好自反省一番,目前教界僧众之所以出现信仰淡化,道念不坚的滑坡现象,追溯原因,背景是较为复杂的,但戒律的松驰,应该是最直接的原因。长期以来戒律意识淡薄,没有形成学戒持戒的良好风尚,所以造成严重的戒盲形象。日久天长,这种现象弥漫扩张,造成部分僧众不依戒行,少数僧众道德颓靡,行为不检点,我行我素,鄙视戒律。部分僧团内部弊端层出,秩序混乱,道风日下,思想流俗。尤其是物欲横流的今天,这种局面有增无减,人心渐渐趋向荒凉,土地不断沙化,前景令人担忧。加之末法时代现前,所谓的新兴宗教层出不穷,佛教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为此更需要以戒律为本,来摄持教团,保证佛教的健康发展。
  要使佛教重振声威,我们只有高举戒幢,提高僧团的凝聚力,及时来补救,纠正,肃清当前教内僧团纪律松懈,滥收徒众,管理不严等不良现象,首要的是加强戒律教育。我们作为佛弟子,都就遵守戒律掌握佛陀制戒之精神,切合社会现实,发扬民主,让佛陀的戒律,得到继承和弘扬,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案与措施,并切实地运用戒律,使之落到实处。
  鉴真学院是国家宗教局批准成立的佛教外语本科院校,以外语教学为主体,以“弘扬鉴真精神,献身佛教事业”为己任。鉴真大师为我国唐代著名律学高僧,曾六次东渡,终获成功,于日本整肃律仪,开坛授戒,被日本誉为律宗太祖。由鉴于此,鉴真学院在强化外语教学的同时,在佛学方面突出戒律学研究,以便更好地适应当代佛教之所需。
  戒律的强化和振兴势在必行,否则,不仅使僧众的个人修行解脱得不到保证,而且还有被社会淘汰的危险。作为一名真正的佛弟子便应如法严持净戒,发扬古德“宁愿守戒而死,不愿破戒而生”的精神。严持净戒,护持正法,精进修行,转烦恼成菩提,转秽土成净土,如此正法才能久住,生死方可解脱。

 
 
 
前五篇文章

戒YIN - 守身之要

窥基与唯识宗的创立

六根的知觉空间解释

略论《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

略论佛教戒律的现代意义

 

后五篇文章

华严宗“法界缘起”明释

《坛经》师资略述

《念佛胜易》简介、缘起

“以戒为师”及“以法和律为师”的关系略析

“以戒为师”的现代意义——纪念弘一法师圆寂六十五周年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