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周昌乐:试论禅宗空论对物理世界的解释能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周昌乐:试论禅宗空论对物理世界的解释能力

  作者:周昌乐

   来源:“科学视野中的佛教”研讨会论文集

  一、引言

  现代物理学的发展走向是要弥补相对论与量子论之间的间隙,建立一种同时包容两种理论的统一场论,为此物理学家已经作了众多的努力,并形成了一些纯思辨性的理论[1],其中量子场论就是这些努力的一个结果。

  众所周知,现代物理学有两个基础理论,一个是狭义相对论,另一个是量子论。前者源于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其证实了光顺或逆地球转动的速度是相同的,从而为狭义相对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后者源于普朗克的黑体辐射实验,其表明热的物体发光有不同的波长,从而为量子力学的诞生打下了铺垫。自从有了这两个基础理论之后,几乎衍生了所有后来的物质文明以及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与此同时,他们也给我们带来了种种科学解释上的疑难、甚至常常使我们陷于难以跨越的困境之中。传统的科学世界观开始动摇,基于实证的科学终于冲垮了实证分析思维的根基。

  于是,物质世界开始变得难以用科学分析的语言来清晰描述,正如量子物理学家玻姆指出的:“特别是,相对论(从某种程度上)和量子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对宇宙是一个可直观想象的和可知的秩序这一假设的疑问。世界的本质开始变得难以描述。”([2],p. 74)这样就迫使那些探寻世界本质的西方科学家开始转向东方,他们开始从东方古老的哲学思想中深化对世界本质的理解,结果正像K·辛格在《微漪之塘》一书的序言中强调的那样:“近代最重要的发展也许是神秘世界观(在东方占优势,但并不仅仅是在东方)和在当代知识前沿的科学家中显露出来的真实性范式之间日益趋同。”([3],序言)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代西方科学界产生新道家的原因[4],他们试图借助东方哲学思想来解决西方科学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对世界的本质有一个更为全面又深刻的理解。但随着理论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量子真空、量子引力、量子泡沫这些量子场论中关键概念的提出,要想彻底解决量子场论中的难题,或者更好地理解量子场论中一些概念、结论的哲学意义,仅仅停留在道家思想之上已经远远不够了,我们需要引入更加彻底的禅宗本体观点。就这一点而言,美国当代新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的F.Capra就早有朦胧意识:“我对禅宗中一些难以解决的观点特别感兴趣,它使我联想到量子论中的难点。”([5],p.1)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物理科学所开创出来的新理论范式,我们发现确实落入禅宗的思想范式之中。

  本文就是要以量子场论所刻画的物理世界为内容,采用禅宗空论的思想来进行重新解释,并着重讨论有关物质存在性、量子生灭过程、以及量子场的整体关联性等问题,从而说明禅宗空论对物理世界有着相当强的解释能力。当然,这里的讨论主要是哲学思想层面上的比较,不涉及科学实证的分析。

  二、物质存在性问题的解释

  对于物质世界的本性,历来都有不同的哲学观点,本文并不关注物质本体论的追问,因为任何一种实在理论仅仅只是对实在的一种描述,它永远不可能是实在本身。因此物质是否客观存在,通过这种主观性的努力,都是无法证实或否证的,他们能够给出的都只是对“实在”的各种描述,或者是描述的描述。于是,看一种描述理论的优越与否,也就主要看其对已知种种途径获得的客观现象的解释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量子场论是迄今为止描述物理世界的一种最好的科学理论。让我们就以这个理论为根据,来开始我们的讨论。

  在物质存在性方面,量子场论的观点主要包括这样三个方面的认识:(1)就我们日常感知而言,物质的存在都是不真实的;(2)就微观的粒子而言,他们的存在又是依赖于(主观)观测的;(3)对于没有物质的真空,却可以充满“生机”,依然会造成可观测的效果。

  比如物理学家格里宾就指出:“我们称之为真实的任何东西都是由不能视为真实的东西所构成。”([6],p.203)。可能这样的结论与我们的日常经验实为大相径庭。因此格里宾进一步说明:“有些形而上学家甚至怀疑一棵树或一间房子在没人看它时是否还真实存在,这在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看来简直是太可笑了。但可笑的是我们,因为,最实际和最客观的科学——物理学,在20世纪的发现已经不可抗拒地导致这样的结论,即在亚原子粒子诸如电子和质子的层次上,物体在未被观测时的确并不“真实”存在。”([7],p.2)进一步,“当物理学家试图探测电子和组成原子的其他粒子的精确性质时,他们发现那“真实”粒子的概念溜掉了。”([7],p.3)倒是那把原子束缚在一起组成桌子的看不见的电磁力倒真是“实实在在”的。于是就量子场论而言,物质的确定性的的确确无法找回了,取而代之的,便是量子真空以及变化多端的能量之场。

  所谓量子真空,是指一个系统最低能量状态,其方程式遵守波动力学和狭义相对论,也是一种神秘的“零点能场”显示自己的地方,这种场的能量在所有其他的场处在零点能的时候就会出现。在经典物理学的层次上,真空是指没有物质的状态。因此,它自然被作为物质能量的零点,即真空本身是没有能量的。在量子场论中,没有粒子的基态定义为真空。但实验学证明,处于基态的量子场与其它场的相互作用依然会造成可观测的效果。因此,“过去,真空的定义是空无一物的空间,而现在人们认为它充满能量与多种虚粒子。”([8],p.118)

  总之,量子场论的结论虽然难以为我们的日常经验所接受,“但其本身隐藏了更深的真理,这些真理更接近于日常的真实性。因为量子力学给出的是:没有什么是真实的,我们不去观察它们时,则什么也不能说。”([6],p.6)

  就上述的量子场论的观点而言,显而易见,与禅宗空论的观点十分接近。但是,如何理解量子场论中物质不真实性呢?显然这里的真空并不等同于空无一物,这里的物质的不真实,也不等于物质真的不存在。于是物质的本性的难以描述性问题就凸现出来了。就这一点而言,量子场论就远远没有禅宗空论精妙。

  禅宗空论的观点主要源自佛教的般若性空观,其代表思想主要反映在《肇论》之中。特别是其中的“不真空论”(应解读为“不真∣空论”)篇,便是用中观双遣方法来论述万物不真为“空”的思想。这里,禅宗空论也讲物质没有真实性,也讲万物为空,但却很好地处理了空无与色有的关系,能够更好地解释物理世界的本性。

  比如“一切诸法,缘会而生。……故知虽今现有,有而性常自空。”([9],p.2),而“性空者,谓诸法实相也。”([9],p.3)等等,讲的都是万物的不真实性。不仅如此,《肇论》中还透彻地分析了“有”与“无”的依存和转化关系。如“诚以即物顺通,故物莫之逆。即伪即真,故性莫之易。性莫之易,故虽无而有。物莫之逆,故虽有而无。虽有而无,所谓非有。虽无而有,所谓非无。如此,则非无物也,物非真物。物非真物,故于何而可物。故经云,色之性空。非色败空,以明夫圣人之于物也。即万物之自虚,岂待宰割以求通哉。”([9],p.7)这里的描述几乎相当于一篇“量子理论”的佛学版,深刻而全面。

  进一步,“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9],p.8)这里,因缘者,可以解释为零点能之真空缘起者。于是就有:“中观云,物以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寻理即其然矣。所以然者,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岂待缘而后有哉。譬彼真无,无自常无,岂待缘而后无也。若有不自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有。有非真有,虽有不可谓之有矣。不无者。夫无则湛然不动,可谓之无。万物若无,则不应起,起则非无,以明缘起故不无也。”([9],p.8)恰巧讲的就是“无(真空)”并不是死寂的空无,而是充满活力,可以“缘起”“有”(造成可观测的效果)的“无(真空)”。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就讲得很明白:“真空者,是不违有之空也。……妙有者,是不违空之有也。”([10],p.435)宇宙“零点能(场)”当作如是观。“何者?以未学人,根器渐钝,互执空有,故清辩等破定有之相令尽,彻至毕竟真空,方乃成彼缘起妙有;护法等破断灭偏空,意存妙有,妙有存故,方乃是彼无性真空。”([10],p.435)。

  当然,这里禅宗般若空论讲的“性空”,是视而不见,并不是“物无”的无物存在。“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此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即色者,明色不自色,故虽色而非色也。夫言色者,但当色即色。岂待色色而后为色哉。此直语色不自色,未领色之非色也。”([9],p.7)这样一方面,禅宗空论强调了“无”与“有”是依赖于主观观测的;另一方面,正像我们开始所说的那样,作为一种解释理论,不必关注实在本身的存在问题,而只需给出一个对物理世界好的(主观性的)解释。不是实在不存在,而是主观无法证实实在的存在,只能根据虚幻的景象来给出实在的描述理论——但理论毕竟是理论,不是实在,尽管它是描述实在的。因此我们能够确定的是主观的实在描述理论本身,实在存在性证明则是建立在这种主观确认之上的。

  其实,马赫于1883年早就指出:“原子是不可能被我们的感官察觉的,它们像所有物质一样只是思想的产物……只是一个便利于事实在思想上再生的数学模型。”([7],p.3)关于这一点,马克思的反映论同样也道出了其中的奥秘:“的确,把马克思主义者通常所理解的“唯物论”叫做反映论——即“我们头脑中的概念”是“真实事物的映像”这样一种观点,也许更合乎习惯。……于是,我们就不得不回答贝克莱提出的那些批评,即倘若物质本身不是感觉而是“引起感觉”的东西,那么我们就没有任何证据去说存在着这样一种物质。”([11],p.50)

  至于在禅宗空论中,这样的论述更加明确。如“所遇而顺适,故则触物而一。如此,则万象虽殊,而不能自异。不能自异,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故,则虽象而非象。”([9],p.6)物质的存在并不是不依赖主观的,而恰恰相反,根据量子物理学的波函数和实验可以获知其与主观是密不可分的。正因为这样,才会有测不准原理,因为精神是无法把握精神本身的。于是《禅源诸诠集都序》就有:“心境互依,空而似有故也。且心不孤起,讬境方生;境不自生,由心故现。心空即境谢,境灭即心空。未有无境之心,曾无无心之境。如梦见物,似能见所见之殊,其实同一虚妄,都无所有。诸识诸境,亦复如是。以皆假讬众缘,无自性故,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10],p.434)以及“莫灭凡情,唯教息意。意无心灭,心无形绝。不用论空,自然明彻。灭尽生死,冥心入理。开目见相,心随境起。心处无境。境处无心。将心灭境。彼此由侵。心寂境如,不遣不拘。境随心灭,心随境无。两处不生,寂静虚明。”([12],p.643)

  总之,从禅宗空论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对物理世界的认识,不但完全符合量子场论的结果,而且很好地处理了“有”与“无”、“心(意)”与“物(境)”的关系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禅宗空论无疑是一种具有更强解释能力的学说。

  三、“量子泡沫”的生灭解释观

  在经典量子理论的基础上,量子场论最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引入时空量子化的概念,从而可以解释真空中物质粒子生生灭灭的过程。很清楚,当给时空量子化后,就可以将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引入到真空之中,于是真空中能量的涨落就成为可能。由于量子的不确定性,粒子可以从“无”中而生,“如果说在足够短的时间之内,粒子的可用能量具有内禀的不确定性,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在极短的时间之内,粒子的存在与否也具有内禀的不确定性。假设遵守一定的规则,例如电荷守恒和粒子、反粒子数之间的平衡,那么就没有理由阻止整车的粒子“无中生有”地出现,随后又相互复合而消失。”([6],p.193)

  类似的原理也适用于真空,正如物理学家诺维科夫指出的:“根据现代理论,真空并不是绝对空,即‘完美的空无一物’。它是所谓的‘虚粒子’和‘反粒子’的海洋,这些粒子并不像真实粒子那样存在。在真空中,虚粒子和反粒子会不断地被成双成对地创造出来。但是只能存在很短的一段时间,接着就立刻消失了。……如果在真空中施加某一强场,那么某些虚粒子可能会‘积聚’足够多的能量而转变成真实粒子,这就是利用强场的能量在真空中生成真实粒子的机制。”([13],p.136)当然,“从‘无处’借来的能量的数量,与之后必须返还‘借贷’的时间间隔之间,由严格的数学公式制约着:能量越高,时间间隔就越短。”([13],p.163)而“真正涨落不能通过拿走它们的能量而让它们停下来,因为总体说来它们本没有能量。在某些位置和某些时刻,它们可能有从别的地方“借来的”正能量,结果那些地方出现负能量。就像银行不会让债欠得太久,物理学定律迫使负能区域很快从正能的邻居那儿吸引能量,从而还原到零或得到些正能量。这样持续不断的随机的能量借还过程就驱动着真空涨落。”([14],p.399-400)

  于是,真空的发展就具有不同的可能性,其类型决定于高温的能级,而最本征的真空处于大统一能量之上。也就是说:“真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状态,充斥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沸腾的’虚粒子。……这个状态(即真空)的特性依赖于它的初始状态。这意味着有不同类型的虚空是可能的!”([13],p.168)

  量子场论意义上的真空,不再是静止不变的空无,而是不断动态变化的能量场。正如戴维斯指出的:“量子真空完全不同于真空,它充满了生机;翻腾不已的虚粒子在永无止息地运动着。”([15],p.65)因此有人也形象地称这种现象为“量子泡沫”,而称这样的真空为赝真空。

  这便是量子场论中的生灭观,其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成论,小到粒子的生成,大到宇宙的产生,都可以用此理论解释。“量子场论中的产生和湮灭算符的概念基础正是生成论,各种统一场论要求一切粒子从统一场经对称破缺产生的概念基础也是生成论的宇宙观。”([4],p.93)

  有意思的是,这样的量子生灭观正也是禅宗空论所特别强调的。且不说上面谈到有关有无相生的禅宗观,就是这量子泡沫的隐喻,也与禅宗的说教如出一辙。

  中国唐代落浦(也称乐普)和尚有一首《浮沤歌》描述到:“秋天雨滴庭中水,水中漂漂见沤起。前者已灭后者生,前后相续何穷已。本因雨滴水成沤,还缘风激沤归水。不知沤水性无殊,随他转变将为异。外明莹,内含虚,内外玲珑若宝珠。正在澄波看似有,及乎动著又如无。有无动静事难明,无相之中有相形。只知沤向水中出,岂知水不从沤生。权将沤体况余身,五蕴虚攒假立人。解达蕴空沤不实,方能明见本来真。”([16],p.306)这里“浮沤”即泡沫。真空量子泡沫之性状,此歌盖言而尽。

  其实,禅宗中的这样见解,并不是简单的类比,而是有深刻的洞见的,其中所要解释的正是万物的生成问题。例如,有人问:“四大从何而有?”(落浦)师曰:“湛水无波,沤因风击。”进曰:“沤则不问,如何是水?”师云:“不浑不澄,鱼龙任跃。”([16],p.302)再如,僧肇在“物不迁论”中对真空的生灭过程也有精论:“法无去来,无动转者。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9],p.3)以及“既知往物而不来,而谓今物而可往。往物既不来,今物何所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9],p.4)这种生灭论,中国南北朝的慧远在《大智论钞序》中说的更加明白:“生涂兆于无始之境,变化构于变化之场。咸生于未有而有,灭于既有而无,推而尽之,则知有无回谢于一法,相待而非原;生灭两行于一化,映空而无主。”([17],p.389-390)

  因此,在佛教看来,一切法都在刹那生灭变化之中,法法都是迁流变动不居的。于是,桥尸伽读了《佛说十二因缘经》后觉悟到:“一切法,是刹那的生灭无常,是空寂的无有自我。”([18],p.2)正因为这样,才会将空与色、有与无相互关联。所谓缘起即性空:“佛法认为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空而不碍其有。”([18],p.18)一切都是“刹那造作,还复漂沉。”([12],P.640)

  进一步,禅宗除了这生生灭灭的过程外,还时刻不忘对这生灭过程认识的主观依赖性的强调。(马祖道一)谓众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心。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12],P.94)这对于量子“浮沤”也是一样。师(嵩岳慧安国师)曰:“生死之身,其若循环,环无起尽,焉用记为?况此心流注,中间无间,见沤起灭者,乃妄想耳。从初识至动相灭时,亦只如此。何年月而可记乎?”([12],P.59)

  总之,禅宗空论,不但可以解释“量子能量涨落”之生灭过程,而且始终把握了物质表现的主观测量的依赖性,与量子场论如出一撤。

  四、量子场的整体关联性

  物质是什么?从量子场论的观点看,物质就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能量场中能量不均匀表现的反映。不管是从严格意义上还是象征意义上讲,物质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波,当物质波被当作“粒子”看待时,其表现就是一种“孤波”(也称孤立子)。物理学家里德雷就明确指出:“实际上,波与粒子的这种差别只是程序上的不同。沟通两样东西的是波包,一种在空间有一定延展的运动着的扰动。”([19],p.12)……“但是,真还有比波包更像粒子的波,那就是孤立波,现在人们干脆称它为孤立子。”([19],p.13)

  物质作为波就必然是变动不居的,这就是量子场中粒子不停的生生灭灭过程。因此物理世界在本质上讲是能量场,物质可以消灭,但能量必须守恒,物质之能作用于主观之心(测量)就塌缩为物质之态,表现为物质的一种“存在”,其与能量场同显。就像大海中的水与波的关系一样,离开了水的波是不存在的,这翻腾的波浪就是“浮沤”,其是虚妄不真。真实的是能量场,是非局域性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因此也可以称其为“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20],p.13)

  于是作为物质的粒子,不仅不可能离开能量场而存在,其本身就是场的一部分。“我们知道,粒子永远也摆脱不了场,所以我们自然地认为场会被运动的粒子带着走。毕竟,相互作用也有能量,而通过那个著名的公式E=mc2,能量就是质量。”([19],p.133)物质能量场的这种整体性,爱因斯坦讲的更全面。“爱因斯坦认为,物质的组成要素不是一个个分离的微小粒子,而认为场遍布在所有空间中,空间有强区和弱区之分。有些稳定的强区代表着粒子。”([2],p.79)反过来,由所谓粒子构成的物质引力又影响着空间,所以遍布力场的空间又是由力场决定的,这是自因性的必然。而强区和弱区也是连续分布的,并没有明确的界线,这一点就像水场中的漩涡一样,看上去漩涡好像是某种形成物,其实完全是由水场的运动产生的。对于物质粒子也如此,同样也是由运动产生的,其本质则归于空灵!“所谓场,就是它充满时空,且所有粒子都在其中做稳定的运动,就如同旋涡是一种暂时稳定的形式,人们可以把它想象为一个存在并可以给它命名。我们谈论一个旋涡时,实际上它并不存在。同样,我们可以谈论粒子,但粒子也是不存在的:粒子只是运动场中的某种运动形式的名称。……宇宙就是一个无缝的和完整的整体,我们在其中所观察到的所有形式都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方式抽象出的结果。”([2],p.80)

  量子能量场的这种整体性的物理学基础便是量子的非局域性特点。正如玻姆指出的:“量子论认为,所有运动都由极为细微和非连续的运动构成,这些运动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是通过穿越中间空间而从此处到达彼处。……在某些领域,事物可以明显地与任何远距离的其他事物发生联系,而无须借助任何外力来推动这一联系。”([2],p.81)1935年由Einstern、Podolsky和Rosen三人提出的EPR效应实验、1959年由Ahaonov和Bohm提出的AB效应和1975年由Colella、Overhause和Werner提出的引力干涉效应实验,都证实了这种量子的非定域性。于是“在最基本的层次上任何东西都没有内在的固有性质,所有的性质都是关于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这种思想就是,世界任何一部分的性质都是由它的关系决定的,并且与世界的其余部分纠缠在一起。”([21],p.293-294)当然这种关联性同样也是离不开主观观测的,也就是说:“全部实在都处于关系之中;唯有对于能思的意识来说,关系才是存在;所以实在世界必定完完全全是心灵的创造。”([11],p.64)

  显然,整体关联性本身即是事物显现的根本,并没有自身独立存在的实体,因此一切事物穷其根本均是性空而已。这与量子物理学认为一切物质的根本形式最终消失在运动之中之一拍相合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单个地独立于实验条件而存在。这种认识正是佛教真空缘起论的观点。“佛陀教导说,缘起界是短暂的,任何事物都在相互作用的巨大网络中彼此牵制。由五蕴合成的任何事物都是过眼云烟,表面看来坚固持久的事物,包括人的自我,最终也属虚幻。”([22],p.77)缘起论强调的就是事物的相互依赖、互相关联和相对存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及“凡是从因缘生起的万事万物,彼此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联,这种关联,可以是时间上的也可以是空间上的。”([18],p.7)

  正因为一切都是关联的一个整体,因此就整体而言,能量是不生不灭。能量守恒,在佛教看来就变成了“存在的究竟,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产减的。”([18],p.43)这不生不灭的究竟,便是真空,而真空又能缘起万物。“三论宗认为,客观世界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没有一种事物是不依赖于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的自性,所以都是“空”。”([23],p.15)

  总之,对于量子场论精髓,可以用禅宗三祖僧粲的《信心铭》中一段话来做概括,那就是:“能由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12],p.641)

  五、结论

  上面,我们根据量子场论给出的物理世界描述,就禅宗空论相对应的解释能力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从僧肇的《不真空论》到落蒲的“浮沤歌”,再到佛教的“性空缘起论”,禅宗空论构成了一种完整的物理世界的解释理论。由于我们无法确证实在的真实存在性,因此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我们能够给出的仅仅是对实在的一种系统描述。这样,一种好的描述理论或学说就是能够更好地解释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同量子场论一样,禅宗空论不失是一种好的物理世界的解释学说,尽管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理论,但由于超越了科学一致性的束缚,却比量子场论有着更强的说服力。

  其实,禅宗对物理世界的理解,不外乎佛教教义中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三条原则,所谓诸行无常,是指一切可以造作的事物或现象永远处于瞬息万变、迁流不停的状态中;诸法无我则是指种种物质和精神要素的聚合体,没有一个独立的实体(我),所谓量子非定域性整体关联性;最后,涅磐寂静是强调,只要我们用缘起的眼光来分析世界,那么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存在和消亡,都是互相依存、互为因果、互为条件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找不到一个独存的、实有的、不变的实体。这也就是性空缘起思想的真谛之所在。

  必须注意的是,佛教说空,并不是指物体以外的空,也不是指物体消失以后的空。佛教讲空的真正含义,是指事物的依赖关系和因果关系。而这个空性,也就是万物的种子,或称阿赖耶识,其有六个方面的含义:1)刹那生灭;2)因果俱有;3)恒随流转;4)自性决定;5)众缘关联;6)因果自性。这些正是量子场论所刻画的物理世界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斯莫林.《通向量子引力的三条途径》[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3]拉兹洛.《微漪之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董光璧.《当代新道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

  [5]卡普拉.《物理学之“道”》[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6]格里宾.《寻找薛定谔的猫——量子物理和真实性》[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7]格里宾.《大爆炸探秘——量子物理与宇宙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8]牛顿.《探求万物之理——混沌、夸克与拉普拉斯妖》[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9]僧肇.《肇论》[M]. 莆田:福建莆田广化寺,2000.

  [10]石峻.《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遍》[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1]巴斯摩尔.《哲学百年·新近哲学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2]道元.《景德传灯录》[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2000.

  [13]诺维科夫.《时间之河》[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4]索思.《黑洞与时间弯曲——爱因斯坦的幽灵》[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5]戴维斯.《宇宙的最后三分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6]静、筠.《祖堂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17]僧佑.《出三藏记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8]曹曙红.《聚散因缘——佛教缘起观》[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19]里德雷.《时间、空间和万物》[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0]慧能.《坛经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1]布罗克曼.《第三种文化:洞察世界的新途径》[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22]希克.《第五维度——灵性领域的探索》[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3]吉藏.《三论玄义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7.

 
 
 
前五篇文章

中国禅宗与伦理道德

习禅方法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

太虚大师在锡麟禅院“闭关”潜修

浅谈五戒与进德

 

后五篇文章

何谓根本上师?

应成八大难处关键:与唯识相关的论辩有三

十二缘起之因果关系

什么是“入大乘门”

发菩提心之义利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