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随笔禅话——东岩宴坐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随笔禅话——东岩宴坐

  <<秦孟潇>>

  东岩宴坐

  在九华山化城寺东边,有条横贯南北的山峦,称其“东峰”。峰北有一黑色岩石深覆如屋,又名“东岩”。相传金地藏来九华山修行时,常在岩石上参禅静坐,改称“东岩宴坐”。

  金地藏来九华修行,是否经常在此宴坐,无从查考。但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两次来九华在此静坐,确是事实,有史可证。据说王阳明在平宁藩宸濠之乱时,因受奸党谗言,说他有谋反之意,在他第二次游九华山时,明武宗皇帝曾派锦衣卫侦查他的行动。锦衣卫报告说他在岩头打坐,无谋反之意。皇帝听后笑道:“此乃道学夫子而已”。因此又命他去做官了。而今,在此处还可以看到王阳明当年亲笔题字“云深处”、“船舫”的石刻,还可以看到当年他和周经禅师下棋的石桌、石、附近还有两块黑色石头,传说为监视王杨明行动的锦衣卫所坐,叫锦衣石,往南为小观音峰,峰巅有庙一座,松林鸟语,雅静之极。东眺群峰,苍翠之中一条盘绕而上的石级道路直达天台顶峰,北壁为天然石壁,壁上刻有传说来自南海普陀山的飞来观音一尊,裙带飘舞,维妙维肖。小观音峰下有清泉,名为龙女泉。传说金地藏初来岩居,苦于无水饮用,忽有一龙女告以泉处:拨石果得清泉,不仅色清,且味道甜美如饮甘露。

  天柱仙迹

  九华山天柱峰在净居寺右边,层岗突兀,如巨鳖首戴一角。峰巅陡绝,直入云霄,人莫能上。旁有小石峰五个。如人徘徊状,人称为五老峰。在细雨迷雾中望去,如同五个仙人踏着云波漫游天柱。因此,人称天柱仙迹。

  天柱峰在九华后山,去之不易,需要徒步从天台往东到列仙峰;或从山北的大桥庵,向东经大还岭,凤凰岭、独秀峰、芙蓉峰处。两路皆需往返走四五十里的山路,方可看到一峰如柱倚天,周围云雾缭绕,忽聚忽散,瞬息万变的景象。

  附近的五老峰、列仙峰、峰峰雄伟、秀丽,各不相同。五老峰像五个不同姿势的老人在嬉游天柱。列仙峰更像许多行者、舞者、拜者似的仙人,接踵而登天柱。真是千姿百态,如怒如笑。凡有缘到此一游者,看到这些奇幻的美景赞不绝口,留恋忘返,迟迟不愿移步离去。

  天下名山,所以能吸引游人,是因为有奇峰怪石以胜其形,清流巨川以雄其势。九华天柱仙迹就是具备这两个特色,游人在这里既可以看到奇峰怪石,也可以游玩落帽峰、大鹏峰、百丈瀑和双峰下的三游洞、十丈洞、观赏花岗石、加冠石等处风景。还能听到远处传来幽静的钟声。

  化城晚钟

  化城寺内原有大钟一口,重万余斤,早已毁于兵燹。现在的一口洪钟,铸造于清光绪年间,比安徽堂涂县化城寺的洪钟还大,重约两千余斤,高一丈有余。每当红日西坠,白云归岫,蒲牢一击,九华百寺之钟皆纷纷撞击,其声响彻山谷,各寺院、庵堂僧、尼随着钟声开始了晚课。因此,“化城晚钟”构成九华一景。

  根据佛门的规矩,寺院、庵堂的僧尼念经拜忏或做法事,皆须撞钟击鼓,以示隆重庄严之举。有些人还杷家中亡人的名字抄写成牌位放在钟下,以便得到超度,这是所谓幽冥钟,供有地藏菩萨坐像。佛经上说,幽冥世界(或称地狱)是一片黑暗,凡人世间(指在寺院内)敲一下幽冥钟,如闪电一样显示光亮;有些寺庙有专职僧人每天晚上相隔五分钟左右敲一记钟,以超度亡魂免受黑暗之苦。

  化城寺是全山百寺之首,它的钟更是全山僧人做功课的号令。该钟不仅铸造精美,体积超群,音质也特别悠扬洪亮,以手轻叩即可听到微微清脆悦耳的响声,用槌撞之,则瓮声宏亮高扬,由近及远慢慢地在山谷中消逝。特别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这种钟声,尤为清悠,往往会使人有超凡尘世的感觉,古往今来留下不少赞美诗篇。

  五溪山色

  朝礼“九华山”通常有两种人:一种是僧人及虔诚的佛弟子,他们向往地藏菩萨的道场,其中有不少圣迹,是修行人的好地方,所以有人称九华道风很盛!在山上有不少“小茅篷”(指庵堂),两三位比丘尼住在一处修行学道,过看淡泊清苦的生活,自己担柴挑水,耕种农地,不做经忏,一片清净无染的气氛,与世隔绝。她们说:“自己末度,焉能度人。”这对出家人来说,这是基本要求。

  另一种人到九华山非信徒,多数是文人、诗人、画家、摄影家,他们羡慕九华山独特的风景。以上谈到九华奇景九处,最后谈一下“五溪山色”的奇景。在这里谈山山水水景色别有一番用意,与他处不一样;如近邻的黄山一处,风景奇佳,不少诗人、画家都去过。但它不及九华山有一种所谓“灵气”、“仙境”、“道风”的感染,只是为景而作诗、作画。可是来自九华山则心境不一样,过往的高僧大德的圣迹,予人以启示、顿有所悟;来至“十王殿”,邪念顿消。

  《九华图记》称:“九华以天台为首,化城为腹,五溪为足。人登化城,如同面壁;除寺庙茅庵外,别无所见。天台虽有奇峰,但不及五溪之有山有水。”因此,五溪山色亦为九华十景之一。诗云:“凝睇不忍去,已去重回首。”

  登清凉山

  中国山西省五台山地区辽阔,环周五百余里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且为佛教圣地,寺庙林立,历代文化遗产,触目皆是。数年前,曾组朝圣参礼文殊道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据知五台山的五座主峰,高度都在海拔三千米上下,峰顶平坦宽阔,大约在百亩左右。这里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华严经疏》云:“清凉山者,即代州雁门五台山也。崴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名清凉。”盛夏的五台山,气候凉爽,满目青翠。多采多姿的寺庙古建筑群,和那充满佛地风情的美丽画卷,非常引人入胜。

  初抵五台山的人,需在台怀镇住宿一晚,宾馆服务一流。在楼上俯瞰台怀小镇,但见殿宇鳞次,楼阁峥嵘,覆压如云,或一墙之隔,或分街道左右而坐落,或以石道和层层台阶相连,结成一个协调和谐的总体。佛塔和大殿上的金顶,一道又一道的红墙,以及在日光下交相生辉的黄、蓝琉璃瓦,将寺庙群点染上醒目色彩。在群体古建筑中,又有几座高层建筑,使得整个建筑高低参差,错落有致。高大素雅的白色舍利塔,和背后雄壮华丽的菩萨顶,如众星拱月,构成五台山中心区的轮廓特色,被当作五台山的标志,在台怀中心区以北有集福寺、碧山寺,以南有南山寺、镇海寺、金阁寺、观音洞和佛母洞等。有位高僧说,凡是朝礼五台山的人,是有殊胜因缘的,没有这个“缘”的人,是难以入“宝山”得“智慧”的!信乎?

  台顶风光

  五台山寺院众多,兴建年代不一,各具不同的风貌,其中最大的特色分有青庙和黄庙两大类别;所谓“青庙”,就是汉僧住持的寺院,所谓黄庙,便是藏人住持的喇嘛庙;在佛教四大名山之中,唯独五台山才具有显、密两教的特色。西藏、蒙古以及尼泊尔、不丹、锡金的喇嘛及在俗佛弟子经常往五台山朝礼文殊菩萨,三步一拜,极其虔诚。

  凡是朝礼五台山的僧人或香客,往往不能在每一座寺院都住过,因寺院太多了,只是住过十来座寺院而已。至于五座台顶,更少有人去过;有位僧人住在山脚下一寺院数十年之久。他都没有到过五座台顶,只到过东台顶和北台顶,感慨不已!能到过五座台顶朝圣,可说得上是因缘非常殊胜了。因些,不少人想知道五座台顶风光如何?

  五台山的五座台顶,高入天际。顶皆平广,就其总体结构来看,有如手掌向上。五指并拢。中指倾向掌心的样子。就各自的形象来看,则如前人描述的:“中台如雄狮,东台如立象,南台如卧马,西台如孔雀舞,南台如共命鸟。”台顶崔嵬壮丽,风光雄奇。凡登临者,历其境,观其景,生其情,无不感慨万端,流连忘返。

  如上所述,只是对五座台项“点”到即止,其内容如何呢?

  登东台顶

  首先说,东台顶的风光,东台名望海峰,位于台怀以东二十里处,海拔二千七百九十五米。隋文帝时台顶始建寺院,元代重建时名为望海寺,明嘉靖年间重修,内供“聪明文殊菩萨”为主像。山顶曾建有望海楼,登楼可望东海日出。现在,望海楼虽不存,云海仍可望。当黎明前的黑幕徐徐拉过之后。在很远很远的地方,一条又平又长的白线将天地分开,粉中透红,直到染上鲜红鲜红的颜色,突然,磨盘大的一轮红日沾着海水,跃出云海,红艳艳,光闪闪,这时,天亮风紧,云海滚动起来,群山会被淹没。峰尖恰似几叶扁舟浮动,忽高忽低,忽快忽慢,时大时小,时隐时现。环视脚下。云海四布,或聚或散:观赏者也像站在船头一样,觉得晃动起来,如亲临仙境似的,飘渺在云雾中。好多年前,名诗人赵朴初亲临这种瞬间多变的日出美景,赋诗曰:“东台顶,盛夏尚披裘。天着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这是多么旷达的意境啊!

  另有一位大诗人写道:“迢迢云水陟峰峦,渐觉天低宇宙宽。东北分明观大海,西南咫尺望长安。”朝礼五台山固属佛弟子多数;若是诗人、画家登上东台顶收获亦不凡。

 
 
 
前五篇文章

谁识拈花意 灵山论禅机

生死之间 悠然自得——禅宗如何看待生死问题

漫谈虚云禅师点滴事迹

在家居士如何持戒修行?

求生意兴隆财富, 增长无量福寿的法门

 

后五篇文章

随笔禅话——满布仙药胜地

修习禅功须“调五事”

中国传统伦理与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

药师经轨

宗密是禅教一致的弘法先躯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