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冬季禅七法会——时时勤拂拭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冬季禅七法会——时时勤拂拭

  净慧法师

  (2004年11月26日讲)

  在丛林里边,每年都有个专修的时间,称为“打禅七”。打禅七实际上就是到每年冬天,集中时间来一次修行上的强化训练,使得大家在功夫上有更进一步的提高。丛林里习惯用“克期取证”四个字来描述打禅七的真正意义。克就是规定,期就是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一定要有一个结果,就是克期取证。也就是说在规定的时间内,或者七天,或者二十一天,或者更长的时间内在功夫上要有所证悟。这是打禅七的真正意义。

  四祖寺是禅宗古道场,开山至今一千三百八十年,它的宗旨就是传佛慧命,就是要让人人亲证本来面目。由于历史原因,四祖寺曾经一度衰微下去。由于本公老和尚的慈悲、发愿,使得这个道场能够重兴起来。重兴的目标是什么?老和尚说得很清楚:这是一个禅宗的祖师道场,恢复这个道场的目标就是要弘扬禅宗的心法,使得禅宗的心法在末法时代还能够教化一部分众生,还能够使那些对于佛陀心法有根基的人能够觉悟、能够证悟。这就是老和尚恢复祖庭的中心目标。本人来此接任老和尚的法座,从我内心来讲,也是为了要振兴四祖寺的宗风,使得从初祖到六祖以来的禅宗道场宗风不坠,禅宗这一法才有可能说还存在。如果说从初祖到六祖这六代禅师的道场宗风不振,禅宗这一法是否还实际存在就要打个问号。初祖到六祖这六代禅师的道场,是禅宗的根本道场,四祖寺能够重振宗风,意义极其重大。由此看来,我们在此打禅七,僧俗二众都有参加,而且都很积极、很热情、很向往,这就说明禅宗这个心地法门还有希望,还能够契合当代的人心,契合当代众生的根基。

  打禅七既然如此重要,所以参加的人都要真正对此一法有强烈的追求,有明确的目标,有坚强的毅力,有具足的信心,才能够不虚度这二十一天,才能不辜负十方善信的护持,才对得起常住、内外护七诸师及诸位居士的护持。打禅七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是关乎佛祖慧命、关乎佛教兴衰存亡的头等大事,决不能等同儿戏,决不能视同一般法会,图个门庭热闹而已。这不是求热闹的事,也不是撑门面的事,它要求我们在己躬大事上一定要有真正的契入。打禅七也不要求人多,希望人少。古代也是如此。比如说这个禅堂,基本上坐满就可以了。人少就比较容易照顾,也容易整齐,作息、用功乃至生活方面的照顾,都容易做得如法如理。人一多了,不整齐,拖拖拉拉,拖泥带水,不但自己无法用功,也影响常住大众。所以,我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外来参加的居士们,年纪太大的、身体太不好的,而且对禅宗这一法也基本上没有什么了解的,希望各位在这里休息几天,不一定要凑这个热闹。在禅堂里,起不来,坐不住,静又静不下来,那说老实话是帮倒忙、打闲岔。如果在这二十一天当中,有一个人开悟,这就不得了。这就是惊天动地的事情,这就是续佛慧命的事情,这就是振兴佛法、振兴祖庭的无上因缘。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这个禅七法会做贡献。参加是贡献,不参加也是贡献;进堂打坐是贡献,在外面护持同样是贡献。希望每一位仔细思量,看自己能否坚持,不打闲岔,能不能在生活当中不干扰环境的清净,能不能在用功方面有所契入。

  《法华经》说,佛来到我们这个世间,就是要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是什么呢?诸佛与众生同此一心,能够明心见性就是开佛知见;迷失了此心,迷失了自性,就是封闭了佛之知见。在禅堂里用功,就是要究明此心,使此心从无明烦恼尘垢当中彻底释放出来,显露自性的光明,打开自性的宝藏,使此心能够照亮自己的人生道路,能够照亮山河大地,能够照亮一切众生的无明烦恼黑暗。能够彻底地打开自己的宝藏,就是真正的佛光普照,就是真正的放大光明。实际上,此心的光明每时每刻都在显现,此心没有一刻停止过放光动地,只是我们迷惑太重,愚钝不知,结果我们迷失了。我们一切都在向外,一切都在着相,一切都被无明烦恼所盖覆。明明在用此心,明明此心的光明存在,但是我们一着相、一向外,就不能够真正地明白此心。如果我们静下来返照一下、反省一下、静思一下,我们就会有片刻的清静清凉自在。可惜不能持久,转念之间这种自在就消失了,依旧是无明烦恼起作用。打禅七,用功夫,观照此心,目的就是要时时自知、念念自知,使尘劳烦恼不起作用,使正念观照时时刻刻起作用,这样就能逐步把尘垢打扫干净,使本自具足的光明渐渐显示出来。

  黄梅这块土地,在佛教历史上、禅宗的历史上,发生过惊天动地的事情,既有渐修的法门,也有顿悟的法门。渐修法门就是神秀大师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们能够照此精神“时时勤拂拭”,打扫自己心境的尘埃,坚持不懈,努力前进,总有一天尘埃荡尽,光明显现,这就是所谓的渐悟法门。还有慧能大师顿悟的法门,那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果一念能够与此法门相应,敢于直下承当自己就是佛,当下就是佛,当下就觉悟,永远觉悟,这就是顿悟法门。这两位大师的偈子,从唐朝到现代,一直都在指导着佛教徒的修行。这两大法门,就是所谓渐门与顿门。这都是发生在黄梅这块土地上的大事情。

  我们生在黄梅的人,生在黄梅禅宗祖庭的人,应以此为荣耀,以此为我们历史的亮点。我们就是要继承发扬古代宗风。有此渐修顿悟两大法门,禅宗就能契合不同的根基,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我们说一千讲一万,都出不了神秀大师、慧能大师给我们昭示的这两大法门,千经万论,历代大善知识,研究来研究去,也不出这两大法门。

  我们今天的人,可以根据神秀大师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法门,来磨洗心上的尘埃,同时在此过程当中,不要让新的尘垢又来玷污我们的心境。如果是具有上根利智的人,可以按六祖大师的教导,顿修顿悟,直下无心,当体即佛,一觉永觉,那是何等的快速,何等的容易!可惜,有敢承当的人,就是承当不下来;有敢发此狂言的人,可惜行为与所说的话距离太远。所谓解前行后,解行脱节,那还是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敢于承当自己是佛,那么时时刻刻就要放光明,时时刻刻就要显示佛的大智慧、大自在、大慈悲。显示不了,怎么办?还得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前五篇文章

大乘思想和观念的根本性

禅宗——契合现代人根基的心地法门

禅定何以对养生有重要作用

2006年观音圣诞普说

2005年四祖圣诞三归五戒开示

 

后五篇文章

短期出家——六斋日与八关斋戒

佛门净土 佛教最早流播之地 中岳嵩山

《大乘起信论》的修证观

禅宗中国少林问禅百日峰会

佛教与青海蒙古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