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中国禅宗发源地——湖北黄梅县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中国禅宗发源地——湖北黄梅县

  关于中国佛教禅宗发源之谜

  1997年元月初,由安徽省岳西县委宣传部供稿和协助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禅宗胜地司空山”风光片,在中央电视台四播出,其中导游田景义同志讲到“中国禅宗发源地是司空山”(即禅宗二祖所在地)但是笔者获悉,近几年来,河南嵩山少林寺(即禅宗一祖所在地)安徽潜山天柱山(即禅宗三祖所在地)广东曲江县南华寺(即禅宗六祖寺所在地),也先后声称为“中国禅宗发源地”我认为很有必要拟稿予以说明。

  佛教自东汉之际,传入了中国,从魏晋而隋唐,元宋至明清,在我国广泛传播,逐步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内部又产生了具有一定组织意义的各种宗派,特别是禅宗,它不但是中国佛教重要的派别,而且也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他对历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过深该的影响,留下了极其辉煌的一面,随着中国80年代掀起的传统文化热,禅宗已成为海内外专家学者甚为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探索禅宗文化奥理的人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

  早在30年代,禅宗就引起西方人士的极大兴趣,什么叫“禅”、“禅学”和“禅宗与文化”的关系是什么?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学术大讨论。日本禅宗大师铃木大拙,在美国和欧州等国进行禅宗教学和禅宗文化交流活动期间,先后出版了数十本英文撰写的禅学著作,使西方人得以比较系统地认识东方禅学。他的《禅佛论集》一书出版后,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历史学家怀特曾把它与欧州文化复兴时期译介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相比给予很高的评价。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荣格,当代心理学权威艾利克、费洛姆等人为铃木的著作作序,加以推崇,铃木研究禅宗的成就为在国际上传播禅学作出了贡献。

  什么叫“禅”这个题目很大,含义很深,已成为一门探讨学问。因此,认真讨索一下禅从印度到中国所走过的道路,对进一步加深对“禅”的理解是大有益处的。“禅”印度梵文称为“禅那”其意思是“静虑”或“思维修”,它是指一种心理宁静状态下的意思冥想。

  禅宗自初祖菩提达摩东来,他把印度禅传入中国,并不断注译的传播了印度禅法,并入正轨。但在东晋、南北朝时,政治、经济、民族以至学风宗旨不同,南方多以学为重,“禅”观则略次之,北方重视宗教修持,故禅观在北方大行。至唐朝时,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传至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才在华夏心腹地带------湖北黄梅县西山和东山建立了巩固自食其力的弘禅基地,开始把“印度禅”演变了“中华禅”。使声威誉满大江南北而海外,继而发展形成一个佛教宗派-----禅宗。因此,禅宗并不是从印度传来的,印度佛教中并没有一个叫禅宗的派别。禅宗则完全是中国佛教的产物,它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与思想文化传统长期熏陶之下,孕育出来的中国佛教一个重要派别。从菩提达摩到三祖僧璨,是中国禅宗的前生,这个时期还没有形成宗派,但打下了禅宗初期理论基础,即禅学与禅法。

  一祖达摩的禅法分为“理入”二门,即认识道理和身体力行两种入道途径,他的这套禅法侧重于内心修养,比较玄妙不易把握,在当时的南北朝的历史条件下,未得到广传,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祖慧可的禅法认为“万法皆知,身佛不二”把达摩外在心性的道拉向心性,认为心性就是真如;他的“是心是佛,是心是法,佛法无二,僧宝亦然”,把佛法僧三宝统一于心,这实际上也就是把所观之境由外搬到了内清静之心,即是所观对象。

  三祖僧璨的禅法是,他强调“不取不舍,绝言绝虑”,提倡一种“放之自然,任性逍遥”的修持方式,认为真如法界说是自足自然的本心,不随言教,无证无得,唯须息见,就是说,不去追求至道、真如、只要息除妄见,心之真性便自然显现。

  慧可和僧璨顺应中国佛教的发展趋势,把佛教的“万法如一”、“即心即佛”与庄老的玄宗的人生哲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达摩禅法不断演变,为中国禅宗的形成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但是还没有具备创立“禅宗”条件,禅宗真正形成为中国佛教中一股有影响的势力,则是从道信时代开始,自南北朝以来,社会动荡,战争频繁,许多具有佛教信念的人为了逃避战争和残酷的剥削而隐居于世。为此修禅佛教信徒自发地结合,组成僧团组织,远离世俗生活,即抱有一定程序的佛教信仰,又不与世俗社会封建统治者合作,在经济上自力更生,自给自足,苦行节欲,不依赖世俗政权或官府的扶植资助。僧璨就是这样一位禅者,道信则是为股势力的一位代表人物。

  四祖道信他在西山宏法期间,大力倡导定居传法,改变达摩大师以来“一僧一庵,一衣一钵,随缘而住,不恒其所”的游化乞食为生传统戒行方式,对禅宗的发展、形成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达摩禅师游化为务,乞食为生,使许多禅师来去不定,很难发展门徒,到僧璨大师时门徒寥寥无几,但到道信大师定居黄梅双峰山以后,才出现了“诸州学道,无远不至”,的辉煌局面,从而渐渐地发展成为一个僧众团体,开始具备了佛教一个宗派基本条件。

  为了保障僧众集体修禅,道信极力倡导农禅并重的禅风,他告诫弟子“努力而坐,作为根本,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肠”。这充分说明道信大师及其门徒,不是靠官府供给或施舍来维持生计,而是自耕自给,自食其力,这样,不但解决了僧众吃饭问题,而且还有助于僧众养成劳动习惯,锻炼体质,弱化对社会的依赖意识,减轻百姓负担。道信的禅学理论高深。他积极主张戒修和禅修相兼,楞伽经和般若经相解,渐修和顿悟相连,从而把禅宗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使其门徒渐渐地发展成为一个僧众团体,具备了一个宗派的基本条件。

  道信在选择法席继承人问题上,慧眼识中跟随他二十多年的弘忍。唐永徽二年(651),道信将衣钵传给弘忍,是为禅宗五祖。

  五祖弘忍是一位富有很深禅学理论造诣而又重于实践的禅门大师。他继承和发扬了四祖道信提倡的定居传法,农禅并重的禅风,广开禅门,接引众品,集徒数千,影响很大。五祖弘忍经过十多年长期艰苦的探索,对达摩的禅法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主张“即心即佛”、“见性成佛”的顿悟修持观。改革传统的繁琐禅修方式,创造出一套“易学易用,一见即悟”,最为广大僧众所接受的简易通俗的禅学理论。他的专著《最上乘论》是中国禅宗第一部理论著作,为开创“东山法门”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禅宗在中华大地广泛传播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他的禅法更加中国化、大众化,轰动了佛教界内外,震惊了朝野。因此,使中国禅宗基本组织形式与生活基础得到了确定。

  六祖惠能的禅法,是继承和发杨了“东山法门”体系。从理论上看,自性是佛,顿悟成佛就是说修行成佛取决于一念之间的觉悟,而务经历世苦修和积累功夫,也务经准备条件的辅助措施。他这样的修禅方法得到禅宗广大门徒们的拥护和支持。

  惠能是中国禅宗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对佛教进行大胆革新,创造一套完整的修持理论方法,从而把禅宗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他亲手开创的南宗,为以后禅宗蓬勃发展打下了基础。因此,惠能影响也越来越大,到了中唐时代已经达到了“凡言禅者本能也”,的地步,其势渐渐代替了佛教其它的派别,出现了“天下无寺不禅”的辉煌局面。

  禅宗由达摩祖师将印度禅学传入中国后,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的传播,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有所发展,到了四祖道信,则有更大的的发展和突破,并对达摩禅法进行了改革,开始有了禅宗的观点。五祖弘忍大师继承和发杨了道信大师的禅风,将旧的教规教义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提倡顿悟成佛的禅观。他的这种法门很快轰动全国,而且影响国外,传法门徒数以万计,以至后来,出现了弘杨禅的优秀门徒,组成了宏大的弘禅组织体系网络,以黄梅五祖寺为中心,分布全国各地。这在中国佛教史上,没有那一支宗派能像禅宗那样门徒之多,骨干之秀,庙宇之林立,公布地或之广,影响之大。

  更为突出的是,五祖弘忍大师培养了十大优秀门生,如惠能、神秀、法如、玄赜、慧安、智诜、宣仆、智德、惠藏、义方。他们对传播禅宗作出重大的贡献,深受禅宗门徒的拥护。如六祖惠能大师,在黄梅五祖寺承接弘忍大师的衣钵,继承东山法门禅风,在南方大兴土木,大宏禅业,修建一大批规模较大的庙宇,为开创南宗打下了弘法基地,门徒达数万人。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十几人,他们组成了南宗庞大的队伍。后南宗又分为两大支派,支派又分出了五家,使南宗极为盛行,传至神州大地及东南亚等国。

  北宗创始人神秀大师,博学多才,通览经典,求师五祖弘忍大师于东山,深受大师的器重,被升为上坐和教授师。弘忍大师打破常规,将衣钵传给六祖惠能,但神秀仍胸怀大志继续在此师弘法,服待弘忍大师圆寂后才离开黄梅东山五祖寺,到湖北当阳玉泉寺,大宏禅业达20多年,发展门徒数万人,也形成了一支宠大的宏禅队伍。后来神秀的门徒也出现一批著名的优秀弟子,还把北宗的禅法传到日本等国。

  综上所述,1994年11月份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和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及安徽哲学史学会,河南哲学史学会,注:(六大祖庭6位方丈邀请在场)全国佛教协教主席赵朴初列席,参加会议共有九个单位联合在湖北黄梅县召开的首届禅宗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回答了这个问题,经与会人员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讨论;确认黄梅五祖寺是中国禅宗发源地,五祖弘忍大师是中国禅宗创始人。会议结束后,受会务的组织委托,向国内有关报刊电台发了新闻稿件,中国佛教协会主办的《法音》杂志1995年第一期,中国人民政协报1994年12月20日第二版,《团结报》1994年11月30日第一版,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湖北《统一战线》杂志,南京“金陵广播电台”,中国“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先后对此会议发表消息。

 
 
 
前五篇文章

真心被六尘所覆盖的八个原因

佛教戒律原则与儒家道德观念契合?

放生池碑记庚戌 代孙蕙(据手稿)

地藏菩萨的孝道

日本高野山 东密佛法的圣地

 

后五篇文章

话说沃洲山禅院

大佛寺佛事仪式

《大智度论》之般若波罗蜜(一)

《大智度论》之般若波罗蜜(二)

《大智度论》之般若波罗蜜(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