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天台宗法脉源流初探(下)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天台宗法脉源流初探(下)

  ◎理方

  从章安灌顶到荆溪湛然

  在天台宗开山祖师智顗大师之后,继承天台宗法脉体系的是灌顶大师。灌顶(561-632),俗姓吴,字法云,陈天嘉二年(561)出生于浙江临海章安。根据《续高僧传》、《国清百录》等的记载,灌顶大师七岁出家,依摄静寺慧极法师学修经论。由于他天资聪慧,宿具善根,对所读过的经典,常常是过目不忘。到他二十多岁时,已内通三藏,外备五明,但他自己仍感觉足,于是又到天台山去修禅。此时正巧得遇智顗大师,深被智顗大师的禅修证悟所感动,便拜于门下,随于智顗身侧,禀受天台教法,后得智顗大师的真传正授,成为天台宗第五代祖师。由于灌顶出生地在章安,后世便尊称他为章安灌顶大师。

  智顗大师圆寂后,灌顶大师亲承遗旨,组织整理智顗大师的遗教,并将其编辑成册,主要的有:《法华文句》二十卷、《法华玄义》二十卷、《摩诃止观》二十卷、《观音玄义》二卷、《观音义疏》二卷、《金光明经玄义》二卷、《金光明经文句》六卷、《观无量寿经疏》一卷、《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十卷、《四教义》十二卷、《维摩经疏》二十八卷、《维摩经玄义》六卷等。由于灌顶大师的编辑整理与大力弘扬,使天台教观得以流传。在《佛祖统记》中说:“昔日智者为佛所使,以灵山亲闻《法华》之旨,惠我震旦,乃开八教,明三观,纵横宣说,以被当机,至于末代传弘之寄,则章安(灌顶)侍右,以一遍之方,笔为论疏,垂之将来,殆与庆喜结集同功而比德也,微章安吾恐智者之道将绝闻于今日矣。”事实确是这样,天台教观,籍教悟性,如果当时没有灌顶大师的记录,恐怕我们今天就见不到天台宗的真面目了。

  灌顶大师亲承天台法脉,得法华三昧,证诸法实相,大开圆解。他除了维护自宗利益,经常讲授《法华经》之外,还通达涅盘经论,著有《涅盘经玄义》二卷、《涅盘经疏》三十三卷,将“法华”与“涅盘”同题而论,唤起了当时涅盘系学徒极大的共鸣,而纷纷归依于天台宗的门下,扩大了天台宗的实力。智顗大师的成就,得力于陈、隋王朝的外护,灌顶大师深明其中奥秘,亦与隋王朝保持密切关系,经常往来于皇室之中,并将智顗大师与陈、隋王朝的往来书信,编辑成四卷的《国清百录》,编著了《智顗大师别传》、《观心论疏》五卷等,并主持修建了天台山国清寺,确定了天台山国清寺为天台宗大本山的地位。同时,他也与当时的各派高僧频繁交往,切磋教义。在《续高僧传》中说他精通各家教义,曾与法朗、法云、吉藏等当时的许多高僧大德有过辩论,使天台教观在隋唐之际极盛一时。

  唐贞观六年(632)八月,灌顶大师入寂于国清寺,世寿七十二岁。后吴越王封他为“总持尊者”。

  灌顶大师之后的近百年间,由于北方佛教各宗派势力相继兴起,天台宗一度处于沉寂的状态,但是法脉仍然延续,祇是在教义上没有新的创举,直到荆溪湛然时才有了起色。在这期间,继承灌顶大师法脉的相继是法华智威(天台宗第六祖)、天宫慧威(天台宗第七祖)、左溪玄朗(天台宗第八祖),玄朗的弟子荆溪湛然出世后,大兴天台宗,使天台宗又容光焕发,活力四射。

  湛然(711~782),常州荆溪(江苏宜兴)人,俗姓戚,自幼出自儒门世家,有较深厚的文学造诣。十七岁时在金华方岩禅师处得遇天台教法,甚感兴趣,开始学修天台止观。到二十岁时入左溪玄朗门下,研习天台宗教义,到他三十八岁时,得法华三昧,大开圆解,才正式确定出家,但从此之后,他便开始在江南各地宣讲“天台三大部”。天宝十三年(西元754年),玄朗示寂后,他目睹了当时佛教各宗林立的局面,而唯天台一宗缺于弘扬,于是他继承师席,以中兴天台宗为己任,在《佛祖统纪/湛然传》中引他自己的话说:“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今之人,或荡于空,或缪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将欲取正,舍予谁归”?于是,他就进一步潜心于“天台三大部”的研究工作,给予注解并加以发挥,特别是对天台宗的核心教义“圆融三谛”之说有他自己独特的栓释。他认为“三谛”不但相即,而且有双遮双照的统一意义。他针对《摩诃止观》中所说的十乘观法,依行者的根基,予以明确的区分,并详细的说明十乘观法的相互关系及其修证要领。同时主张事、理二观的不同,认为理观是直接观照圆融三谛、本迹三千之妙理,事观是以四运推检的间接方法,观自己自心变造的十界三千之事而证悟圆融三谛的实践法。

  另一方面,他站在天台宗的立场,结合《大乘起信论》的思想,批判法相宗,对窥基的《法华玄赞》中有关批判天台宗的地方,他一一勾出,并撰写了《法华五百问论》,提出了窥基所犯的错谬而加以质难;反对华严宗,他写了《金刚錍》,用古印度的医生用来医治人们眼疾的工具“金刚錍”来讽刺华严宗由于无明蒙蔽而看不清事物所犯的毛病,特别是针对佛性的问题,湛然大师认为佛性是永恒的精神实体,世界的一切都是佛性的具体表现,一尘、一心,即一切众生与佛的心性。因此他说:“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子信无情无佛性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故万法之称,宁隔于纤尘,真如之体,何专于彼我?”所以说真如佛性即是世界的本源,它遍于一切,无所不在,则无情必当与有情同样具足佛性。佛性既然统摄一切世间,所以他提出无情也有佛性的主张;对于禅宗,他写了《止观义例》,批判禅宗的禅法是暗证,证而无教作根据。同时他还撰写了《法华释签》十卷、《法华疏记》十卷、《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法华三昧补助仅》一卷、《方等忏补阙仪》二卷、《维摩疏记》三卷、《略维摩疏》十卷、《重治定涅磐疏》十卷、《止观大意》一卷、《止观文句》一卷等,极力弘扬天台宗的教观。由于湛然大师的这番努力,大大提高了天台宗的地位,天台宗开始盛行于大江南北,南方的天台山祖庭国清寺,讲经弘教,常年不断,北方则以五台山的佛光寺为中心,大力提倡教观双运的天台法门,使北方的许多寺院成为了弘扬天台宗的道场,使天台宗在后唐时代广为流行,湛然大师因此也被尊为天台宗第九代祖师。

  湛然大师晚年居住于天台山佛陇寺。唐建中三年二月(782),示寂于佛陇道场,世寿七十二岁,嗣法弟子有三十九人,其中以道邃、行满最为卓越。北宋开宝年中,吴越王钱氏追谥他为“圆通尊者”之号。

  道邃与四明知礼

  天台宗的法脉传到第九祖湛然大师之后,又归于和平的沉静状态,虽然其后代代祖师法脉相传,但祇是继承,没有创新,直到四明知礼大师时又出现兴盛的景象。

  继承湛然大师法脉的是道邃大师。道邃是陕西长安人,俗姓王,出身于仕宦世家,青年时就官至监察御史,后来始觉世事无常,于是出家修道,二十四岁时受具足戒,专学戒律。唐大历年间(766—779),拜荆溪湛然大师学习天台教观,后得真传,于贞元十二年(796)登天台山,专讲法华、止观等天台教理,著有《大般涅槃经疏私记》十卷、《维摩经疏私记》三卷、《摩诃止观记中异义》等。贞元二十年(804),日僧高僧最澄大师浮海来到浙江天台山道邃大师处求法,道邃大师给他受菩萨戒,并授予天台教观法脉。最澄大师学成归国后,随身带去了大量的天台宗典籍,开创了日本的天台宗,直至今日,奕叶仍芳。而在中国继承天台宗第十祖道邃大师法脉的则是他的弟子广修大师(771~843),广修之后是物外大师(813~885),物外之后是元琇大师,元琇之后是高论清竦大师,清竦之后分出两派,一派是螺溪义寂大师(919~987)自称得天台法脉真传,为山家派,另一系是慈光志因大师,他也自称为天台正宗,但被山家派称之为山外派,从此就拉开了天台宗在宋代长达百年的山家派与山外派之间的争论,山家派到四明知礼时达到高峰,人才辈出,但出外派却传了几代就不知所向了。

  知礼(960~1028),浙江四明(浙江鄞县)人,俗姓金,七岁出家,是义寂大师的再传弟子,从宝云义通大师处学修天台教典,没过几年,他便精通天台法要,证得法华三昧。到二十多岁时他便名撼四方,净侣云集。之后,他进住四明山保恩院,开始大弘天台教观,并重建保恩院,并将保恩院更名为延庆寺,此后的四十余年内,他专门在此讲授天台教理,学徒遍于东南。

  四明知礼是宋代天台宗的核心人物。当时,山外派的晤恩大师撰《金光明玄义发挥记》,主张《金光明玄义》广本虽题为智顗大师所写,但实非真作;因此他主张真心观,以所观之境为真心,即真如。知礼大师见此异见,于是写了《扶宗释难》,加以驳斥晤恩所谓《金光明玄义》广本非真作之说;并主张妄心观,以所观之境为妄心,即六识。由此因缘,二派之间于是张开教理上的争论,这就是所谓的山家山外之论争。当时山家派的议论大多出自知礼大师,其来往论议之文章收于《十义书》、《观心二百问》等书中。《十不二门指要钞》为他的代表作,其中尤其以《观经疏妙宗钞》具有独特的见解,既批判山外派诸说,复宣扬天台之教观。宋真宗感念其德,赐号“法智大师”,后被尊为天台宗第十七祖,又以他长住四明延庆寺,故世称四明尊者。天圣六年(1028),他称念阿弥陀佛数百声而示寂,世寿六十九,嗣法弟子数百人,主要的是南屏梵臻、广智尚贤、神照本如等。

  宋代之后的天台宗法脉

  承续四明知礼法脉的有三家,分别是南屏梵臻、广智尚贤、神照本如,但祇有南屏梵臻系的流传到了今天,其余二家则传了几代就失传了。南屏梵臻禀受了天台宗的法脉之后,又经过慈辩从谏、车溪择卿、宜翁可观、元实印宗、佛光法照、祖子庭训、东溟慧日、普智无碍、天竺林慧、东禅月亭、百松真觉、幽溪传灯大师等,法灯相续,代代相传,而且个个修如所学,亲证法华三昧,亲传灵山遗风,但这其中最有成就的当属幽溪传灯大师。

  幽溪传灯(1554—1627),是百松真觉的弟子。少年依映庵禅师剃发出家,参禅修道,后遇百松真觉大师,遂到天台山幽溪高明寺,习天台教观,数年后得悟其中真谛,前后达成一片,于是对于智顗的《法华文句》和《法华玄义》,常年讲说不缀。他有感于文义联翩,初习者前后莫究,即以自己的深切体会,编成《法华玄义辑略》一书。后来,《法华玄义辑略》与日僧圆珍的《玄义略要》、智旭的《玄义节要》并称“法华玄义三要”,是古今中外研究《法华玄义》的精华之作。

  传灯大师有感于天台宗法脉的传承的重要,亲撰《灵山正脉》一书,详细叙述了从释迦世尊开始,经历代祖师代代相传的天台宗传承法脉体系,并以他师父百松真觉大师开始,排定六十四字的天台法脉传承辈分,即:“真传正受,灵岳心宗,一乘顿观,印定古今。念起寂然,修性朗照,如是智德,体本玄妙。因缘生法,理事即空,等名为有,中道圆融。清静普遍,感通应常,果慧大用,实相永芳”。此后,天台宗法脉即以这个系谱为准,代代相传。

  幽溪传灯之后,继承天台宗法脉的是蕅益智旭大师。蕅益智旭(1599—1655),江苏吴县人,自幼习儒,以卫道为职志,成年后读莲池大师的《自知录》与《竹窗随笔》,而开启学佛的思想,于是立志学佛,依憨山大师的门人雪岭剃度出家,深入禅修,证悟自性。后又专注于律典的研习,最后还是选择天台教法,修法华三昧,得悟实相,于是智慧大开,辩才无碍,讲经论道,口若悬河,无能胜者,而且,同时他又通达禅、净、律及华严、唯识等诸宗要义。他宗于天台,但不守于天台一家,所以他极力提倡诸宗融会,以此消除佛教内部一切宗派间的纷争,他认为三学一源,主张“禅教律三,同条共贯,非但春兰秋菊也。禅者佛心,教者佛语,律者佛行,世安有心而无语无行、有语而无行无心者乎?人知宗者佛心,教者佛语,不知戒者佛身也。倘身既不存,心将安寄,语将安宣,纵透千七百公案,通十二部了义,止成依草附木,无主孤魂而已。”因此他极力倡导将禅、净、律等诸宗融入于天台教观之中,以净土为究竟归宿,以天台教观为修证指南。由于蕅益智旭大师精通诸宗教理,特别是对禅、净二宗有独到的修证体验,因此他的思想对后代佛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蕅益智旭之后,继承天台法脉的依次为:苍辉受晟,警修灵铭,履源岳洪,素莲心珠,道来宗乘,宏海一辅,智德乘勋,禅远顿永,观竺观义,所澄印鉴,迹端定融,谛闲古虚等高僧大德。这期间的数百年间,由于禅、教、律等诸宗的融合,学佛修道者大多都归心于简单易行的净土法门之中,天台宗教理研习基本上处于低沉之中,唯法脉仍然延续,慧灯依然通明。直到近代的谛闲大师时,天台教观又被重新提起,在他的极力弘扬下天台教观又铺张于大江南北。谛闲(1858-1932),少年出家,聪慧好学,在上海龙华寺嗣天台宗法脉于迹端定融大师,为天台宗第四十三代教观总持。他遵循先贤大德的遗教,教演天台,行归净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凡所到处,皆建寺度僧,兴办教育。所建寺院较知名的有宁波观宗寺、天台山万年寺、杭州梵天寺、温州头陀寺等,嗣法弟子数十人,其中宝静、倓虚、静权三位大师最为出色,使天台宗法脉在当时国运危难之中在他们手中得以复兴,特别是宝静大师的再传弟子觉光大师,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诸圣贤,使天台宗法脉在他的努力下走向了世界。现在传持天台教观第四十六代法脉的觉光大师以八十八岁的高龄卓锡香港观宗寺,统领着香港佛教的全局,也统领着现代天台宗的法脉。他的嗣法弟子现有四十八位,遍布于世界各地,各个都是法门龙象,教界精英,可望于不久的将来,天台宗必将振兴于环球宇内,释迦如来定当开颜含笑。■

 
 
 
前五篇文章

素食因果琐谈

说法当机当机说法——吴信如上师答深圳佛友问

千里行脚礼观音 殷殷释子报国恩

礼佛禅寺大雄宝殿佛像选料散记

观音信仰在中国(下)

 

后五篇文章

香港素食先锋许成彪

心净国土净 心和众生和——访普陀山全山方丈戒忍法师

饮食不要学美国—— 雷久南博士的素食观

云南的阿嵯耶观音及其与东南亚的一些联系

专访国恩寺住持如禅法师:谈禅宗思想与六祖文化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