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百年世博梦 |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百年前小说中的上海世博会 在上海城区的西南方向,有个叫朱家角的古镇。早在宋、元时期这里就已烟火千家,经济发达,人才辈出,近代著名小说家陆士谔就是朱家角人。 1910年,32岁的陆士谔完成了一部充满幻想的小说《新中国》,全书分12回,以一个梦贯穿,虚构了100年后的上海。主人公“陆云翔”其实就是作者本人。陆士谔之孙陆贞雄说,祖父在小说里写道:“在我们中国上海浦东要召开一个万国博览会,要开这样一个会,中外游客都要到我们上海来。” 在小说里,一觉醒来的陆云翔与妻子李友琴游历上海,他惊讶地发现,租界的治外法权已经收回,昔日趾高气扬的洋人见了中国人彬彬有礼,而街头的新生事物则更多,以往经常碰撞行人的电车也改为地下行驶,据说这是学习欧美的结果。“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隧道,安放了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更让小说主人公惊讶的是:“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小说结尾,陆云翔被门槛绊了一跤,就此跌醒,方知是梦幻一场。 而用幻想小说构筑一个乌托邦理想世界的知识分子,陆士谔并不是第一人。 梁启超的“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发表于1902年,比陆士谔的《新中国》早问世8年。小说共5回,从60年后的公元1962年正月初一上海举行大博览会写起,作者的想象是这样的:“那时我国民决议,在上海地方开设大博览会,这博览会却不同寻常,不特陈设商务、工艺诸物品而已,乃至各种学问、宗教皆以此时开联合大会,处处有论说坛、日日开讲论会,竟把偌大一个上海,连江北,连吴淞口,连崇明县,都变作博览会场了。”在梁启超的幻想中,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中文成为世界语言,20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在梁启超之后,晚清上海的另一位小说家吴趼人又出版了小说《新石头记》,他以穿梭时空的表现手法,再次虚构了在上海举办的一次世界博览会。 如此众多的知识分子在他们的幻想作品中,期望自己的祖国能举办一次世界博览会,他们又不约而同地将博览会的举办地点安排在上海,甚至具体到当时还是一片荒凉的浦东。 首次世博会上的中国人身影 1851年5月1日上午9时,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骄傲地宣布: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开幕。博览会结束后不久,英国著名画家亨利·赛伦斯用他的画笔重现了当时的盛况。维多利亚女王居中侧立,在她左右两侧是前来出席博览会的各国宾客。引人注意的是,在这样的盛典上,还出现了一个身着大清国朝服的中国人身影。 经过考证发现,这个中国人叫希生,他是当时停泊在泰晤士河畔一艘船上的中国人,这艘船叫耆英号。那天刚好路过,他就在这里下船。那天刚好是开幕会,希生来到会场跟英女王敬个礼。他行礼的方式跟欧洲人行礼的方式完全不一样,而且他身上的打扮看起来很华丽。 梁启超海外偶遇建馆华工 1903年,在创作了《新中国未来记》一年之后,梁启超赴美游历,在旧金山等地,他详细了解了华工的生存状况,记录在《新大陆游记》一书中。在圣路易斯,梁启超与30名建造世博会中国馆的华工不期而遇:“时方溽暑,圣路易炎热尤甚。其工人皆裸体赤足,列坐门外,望比邻之游女,憨嬉而笑……”一直期望中国能主办一次世界博览会的梁启超目睹此景,感慨万千。他是多么希望中国人能在世博会这个舞台上精神抖擞地亮个相,风光一番,不输英美,但此时此刻,他又深知自己的祖国是何等的羸弱。 梁启超在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建设工地中绕行一周,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去。一年后,圣路易斯世博会开幕。 百年梦圆 1851年春天,在上海的广东商人徐荣村偶然获悉了英国即将举办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的消息,立即将自己所经营的“荣记湖丝”打上12包,装船运往英国,湖丝在伦敦世博会上获了金奖,也为中国在世博会的历史破题。 8年后,又出了一位热心世博会的年轻人。这就是后来成为维新派代表人物的郑观应。1894年春,郑观应的著作《盛世危言》出版,光绪皇帝读了大为赏识,诏命总理衙门特印2000部,分发京都大臣阅读。《盛世危言》中大胆提出了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主张,他认为:“故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 20世纪20年代民国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在他的上海香山路7号住所为中国绘制了一张蓝图——《建国方略》。在其中,孙中山指出:“中国发展计划,上海有特殊地位”,他针对当时黄浦江航道淤浅、船行不利的情况,提出:“扩张黄浦江右岸之湾曲部,由高桥河合流点开一新河,直贯浦东。”“此新河将约30英方里之地圈入,作为市宅中心,且作成一新黄浦滩。” 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为新中国参与世博事业提供了契机,到1992年,中国共参加了美国诺克斯维尔、日本筑波、加拿大温哥华等七届世博会。1993年5月,国际展览局正式接纳中国为第46个成员国。1999年,中国举办了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 2002年12月3日,中国上海获得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