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中的麋鹿 |
 
石首长江故道,沼泽河洲之侧,放养着千只麋鹿,这就是天鹅洲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今年洪水中,长江故道浩荡无际,树梢若芦苇般在水中摇曳,虽景如水墨,却暗藏着麋鹿的生存危机。1998年大洪水中,一百多只麋鹿就是在这样一幅图景中上演“生死大逃亡”;今年洪涝重临,经历过劫难的麋鹿们命运又将如何?日前,记者乘坐自然保护区的冲锋舟,登岛探访……
古云梦泽的麋鹿传奇 长江出三峡过宜昌,似一条玉带在江汉平原腹地飘然而下,形成一段九曲回肠的“Ω”字型江段。1972年,国家将石首境内的河道截弯取直,留下长约30公里的故道,并于新旧河道的夹角处形成一片月牙状的泛洪沼泽湿地——天鹅洲,面积达2.3万亩,最长处18公里,最宽处约6公里,牧草丰茂,十分适合野生动物生息繁衍。 据《墨子》载:“荆有云梦,犀兕麇鹿满之。”说明当时麇鹿种群十分发达,而石首作为古云梦泽的一部分,正是麋鹿的故乡。它蹄似牛,脸似马,尾似驴,角似鹿,俗称“四不像”,原产中国,被视为“瑞兽”,秦始皇时便有“杀麋鹿如杀人之罪”的律令。 但这一珍贵物种,至清朝末期,仅存于北京城郊的皇家猎场“南海子”。后因战乱,“南海子”内的麋鹿流散,从此在中国绝迹。 所幸的是,1898年,英国十一世贝德福特公爵,将流落于欧洲的18只麋鹿重金收购,集中放养于乌邦庄园繁衍种群。1985年,乌邦庄园继承人塔维斯托克侯爵将一批麋鹿送还中国。1991年1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199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起,64只麋鹿先后被引至该保护区野生放养,经过近20年发展,如今已超过1000只。 “偷渡”麋鹿繁衍亚种群 1998年大洪水,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遭受劫难。当年7月5日,保护区外的春风垸被迫破口行洪,保护区沦为泽国,昔日茂盛的水草、青翠的芦苇全部没入水中,麋鹿食物断绝,失去家园。 保护区高级工程师李鹏飞回忆,当时保护区内有一段200多米长的残堤尚未被水淹没,于是他们驾驶着木船,将90多只麋鹿赶到这段残堤上,并与解放军官兵一道为它们运送草料,直到2个多月后洪水退去。 在这一过程中,数十只麋鹿失散,泅水自保,“偷渡”到长江南岸。其中逃到三合垸的20多只麋鹿,经过12年自然繁衍,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亚种群,数量达到200多只;逃到杨坡坦的10余只,如今也发展到今天的80只。它们的活动范围随着江水的涨落,沿着长江南岸走廊,翻越桃花山,抵达洞庭湖,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迁徙长廊。而洞庭湖区发现的50多只麋鹿,也是1998年大洪水失散麋鹿的后代,亦成独立的一支。 乘冲锋舟探访麋鹿家园 李鹏飞介绍,前段时间的强降雨中,长江故道两岸湿地尽被淹没,麋鹿被迫退至一片狭长的台地,活动范围不足平时的20%,加上洪水长期浸泡,植物腐败,水质恶化,麋鹿再次面临食物短缺境地,生存状态令人忧心。 7月26日清晨,记者随保护区宣教科科长蔡家奇和管护科巡逻队队员周成志,登上冲锋舟,经长江故道向天鹅洲进发。沿途时见白鹭飞翔,野鸭嬉戏。而冲锋舟所经之处,以前是高高的芦苇,现在却没入水下,不见踪影。“看,那就是麋鹿!”拐过几道浅湾,蔡家奇指着远处一块地势较高的树林叫道。记者通过望远镜看到,在一片尚未完全淹没的芦苇荡中,一群麋鹿正在觅食。 冲锋舟继续前进,近了,更近了!麋鹿们开始时并未躲避,而是警觉地注视着我们这群不速之客。稍后,它们好像听到命令,一齐掉头奔跑,消失在芦苇荡中。 蔡家奇介绍,麋鹿是游泳、长跑健将,喜水,嗜芦苇,玉米、草牙根、马皮勺、野生大豆等也是它们喜爱的食物,夜里在浅滩睡觉。 远远地,一片数百亩的玉米地印入眼帘,但大部分没在滔滔洪水中。“那是我们的应急基地。每年初夏,我们都要种下上千亩玉米等杂粮,用来作为麋鹿冬天的食物,这一下全都泡了汤。”蔡家奇说。 洪水中的麋鹿保卫战 面对又一次洪灾,一场麋鹿保卫战正在紧张展开。“我们每天早上6点起床,在长江故道和长江水面巡查,确保麋鹿安全。”保护区管护科队员周成志说。 十多天前,一只小麋鹿走失,跑到农田啃吃青苗。接到村民报警电话后,工作人员将小麋鹿接到保护区工作站,给它喂牛奶后送回鹿群。“麋鹿经常跑到农田里,但农民们都很喜欢它们,从不伤害。”正是这一原因,1998年大洪水中失散的麋鹿,才能在三合垸、洞庭湖等地安下新家,独立壮大成群。“洪水中的麋鹿面临着严峻考验。”蔡家奇忧虑地说,由于芦苇被水淹没,麋鹿的食物严重缺乏,保护区正在联系购买豆饽等高精饲料,并从蔬菜基地购买白菜、玉米和豆角等投食。另外,持续高温还导致水里植被腐败,水体变质,可能导致麋鹿染上肠胃炎等疾病,保护区已在水中撒石灰消毒,还准备向外排水,逐步恢复麋鹿的活动范围。“人在鹿在!”保护区主任温华军告诉记者,省环保局、石首市政府、保护区管委会专门制订了“就近保护转移”度汛方案,应急物资早已到位,确保麋鹿安全度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