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孩子会说话时,先教孩子叫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然后逐渐教他知道叫叔叔阿姨、表哥表姐等,识别不同的人际关系,并训练正确地使用称谓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早教内容。在中国这样一个人际关系主导社会运作的环境中,称谓是确定远近亲疏的一个符号系统,人通过称谓确定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远近,也通过称谓了解其他人之间的关系远近。
在教会孩子正确的称谓之后,还要教孩子对待不同的关系如何得体的对待。
当孩子有自己喜欢的食物时,要教孩子先给长辈,这时长辈不能每次都说不吃,这会让孩子误认为他自己喜欢的大人们并不喜欢,所以没什么可让的。
当孩子对长辈有不礼貌时,或果真长辈有不得当之举,除了要及时向孩子认错教会孩子懂得什么叫知错能改,还要同时向孩子讲述长辈的好处及美德,教会孩子学会多看他人好处,少看别人坏处。
这一点我的体会很深切。我出生在文革时期,我的早教里在看别人优点这一项上有很大的缺失,那时候大家的批判性都很强。及至成年这个习气让我受了很多苦。总看别人缺点,天下无可敬可亲之人。后来听林成之博士讲,人的大脑其实有寻找同伴的本能,可是如果你总看别人的缺点,你就不能引人为同伴,大脑就会因为孤独而感受到痛苦。
学习看别人优点并不容易,因为多年的习气还曾经以此为看问题深刻的证据,等到看清这个毛病的时候,发现真的很糟糕。《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总看别人缺点,自己就变成了孤家寡人,看别人优点,就是朋友遍天下。自己的世界都是由自己的心性缔造的。你看天下人都是菩萨,你就在净土里,你看天下人都是可憎可厌之辈,你就在地狱里。净土地狱从来不是地理概念,是心灵概念。
所以父母教孩子多看人优点,可以让孩子快乐,也能让孩子成为一个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
至于恭敬长辈的礼仪,《弟子规》里有详细的指导,我挑一些适合教小孩子的和大家分享,其实在我是觉得到了成年,如果发现自己还有没做到的,都应该学习并照着改善。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无论吃饭走路,都要长者在先,晚辈在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长辈叫人,自己应该代为呼叫;被叫的人没在,自己先到长辈身边看有什么事自己可以做。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路遇长辈应赶紧过去行礼,长辈没有说话,自己就应退到一旁恭敬地站立;骑在马上或坐在车上遇到长者要下马下车,等到长辈走过一段路之后再继续骑马乘车。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长辈站着,晚辈不能坐,长辈坐下了,令晚辈坐,晚辈才能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尊长前说话声音要低,但声音太低,尊长听不到,也是不得体的。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长辈面前走上前要快,因为以示对长辈的尊重,退出要迟一些,为的是看长辈还有什么吩咐。长辈问了才回答,回话时,视线不能漂移不定。
小孩子一时做不到,不能随便打孩子,要通过以身作则和讲道理逐步影响,打孩子是弊多于利的一种教育方式。
写到这里,肯定很多家长觉得做起来太难了,而且现代生活都讲快节奏了,这种方式是否合宜。我的认识是做不到古人的100分,做70分也好,先做做看,就知道好处。
我们那天录节目时请来的一位嘉宾李先生,他就用这些教他女儿,结果他的女儿上学第一天,见到校长知道鞠躬行礼,令校长对这个小女生另眼相看。
良好的教养从细节开始
还有一个内容是早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良好的生活习惯。无论是作息、运动、学习、礼仪、卫生、讲话等等,帮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使他具备向善的能力。一时的好,不足以积沙成塔,一世的好足够集腋成裘。真正的善是令生命持续地走在道上。
培养好习惯是落实在很多细节上的。《弟子规》教诲: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进门前先问谁在家呢,将要进屋前声音要提高问候。这个习惯如今的日本和韩国还保留着。这是既免惊吓家人,也向家人问候的一种方便。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要使用别人的物品,须要明确相求,不问就取,即是偷。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早晨要洗脸,并且漱口,大小便后要立刻洗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帽子一定要戴正,纽扣要扣好,袜子和鞋都要系紧,这除了有仪表仪态的意义,还有安全健康的意义。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服要放在固定的地方,乱放会导致污秽。帮助孩子建立起各就其位的好习惯可以帮助孩子掌握有效分类、合理安排的能力,具备这种能力对孩子成年后处理工作中的复杂事物帮助很大。这种能力不足,事业做不大,因为越大的事业越复杂,驾驭不了,就会崩盘。而且这种清洁习惯,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对人的审美素质和自制力的培养都很有意义。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衣服贵在整洁,不在奢华,对上遵循本分,对下与家世相称。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家境并不富裕的家庭,父母节衣缩食也要攒钱给孩子买名牌,以免孩子被同伴瞧不起,而孩子还觉得这是必须的。这折射出社会嫌贫爱富的风气,家教不足,社会教育又助长了这种风气,中国贫富差别大,背后的一个原因和大家都认为只有有钱才会被人看得起有关。大家都按此方式处世,世风就是这样坏掉的。不过真君子能移风易俗,不遵循这个“潜规则”的人,才能教会孩子什么叫“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YIN,威武不能屈。”
有人看了我博客里谈早教的文章后问我,到底是支持让孩子多学才艺还是支持让孩子随意而什么都不学?我觉得看孩子的个人条件,因材施教。其实我既不反对早教教认字,也不反对教弹琴,只要孩子是快乐积极地去学习,而不是被强迫的。
而且我也不认为孩子学了技能就必然道德不足,或德行够好,就无需学习知识,事实上任何一种极端都是不完整的人生。
我所反对的是家长将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无明投射在孩子身上,过分放大学习所谓技能和知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全面的发展,让孩子承担了他本不应该承担的压力。片面追求绩效,将技能培养先于人格培养的教育都不是早教应该选择的方向。
孩子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可以被父母随心所欲地处置,他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因为宿世的因缘来到父母的生命里,或者被父母成就,或者来成就父母。对于这份因缘期盼所有为人父母者好好珍惜,善加对待。这对你和孩子来生都意义重大。
在我即将结束这一系列文章的时候,我听到了一个消息:我的一个同学去年在和儿子的冲突中被儿子杀害了。他是一位望子成龙的父亲,为了能让儿子出国读书,他每个周末都强迫儿子做各种补习,儿子不愿意,父子冲突直至酿成悲剧。前几天儿子被宣判了。这个家都被毁了。
生活中这种令人痛心的例子不断见诸报端,但我仍然看到一批又一批家长前仆后继地加入竞争大潮,就是没有认真听取一下孩子的心声,沉下心来想究竟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真的令孩子幸福。
最后我想和所有孩子说一段话:我自己既接受过正确的家教,也是错误家教的受害者。我得益良多,也受害不浅。很多道理都是成年后才学到,再修正,非常痛苦。所以我的体会是等我们成年后,无论此前父母给予我们的教育存在多少纰漏,后果都必须自己承担,怨责父母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加重自己所受的伤害。我妈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你要接受你妈不完美,我就这样。”我们不能苛求父母完美,也不能让父母对我们生活中的不完美去负责任,尤其我们已经长大了。什么时候我们能体会到父母的“不完美”恰恰是我此生要去完成的功课,并以我的修炼完成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才没白来这一遭,因为父母把你养大,就是给了你一个走向完善的机会。你走不到不是父母的遗憾,是自己的遗憾。
而能走向完善的第一步是感恩。父母把我们生下来,呕心沥血养育一无所有的我们,无论他为我们安排的生活是痛苦还是快乐,以他们的用心其实都已经全力以赴,如果我们从中感受到快乐,父母是菩萨,如果我们感受到痛苦,父母还是菩萨,如果我们会学,就知道父母在教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以后切不可用这样的方式待人。
我就是这样被教诲的,我也是这样成长的,如果我此生还有点什么收获的话,这个是其一。
当我学习到了这些道理,诚心向我的父母忏悔我此前的种种过失时,我看到了奇迹——
我们常常会期盼心心相印的境界,那是生命与生命之间最美好的相遇,可是为什么很多年求之不得呢?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用纯净的心去看这个世界,我们认为这个世界到处充满了邪恶、痛苦、误解、不公等等,但是一旦我们能放下对自我的贪爱,真正对其他的众生生起感恩的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一片光明,如果对方也打开了他的心,光明就和光明相遇,这就是心心相印。即使对方没有马上打开他的心,在你的光明下,黑暗很快也会消失,光明将在黑暗退去后浮现。
这真的不是文学描述,而是我内心真实的体验。
所以无论是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子女,放下自我,去看对方的需要,为对方着想,你就拥有大光明世界。这不是我的发现,是圣人早就告诉我们的智慧。我作为一个愚钝的学生只学到了一点点就受益良多,很多人比我天资好得多,肯信肯照着做,一定比我成就高。
寂天菩萨说:“这个世界所有的烦恼来自于让自己快乐,这个世界所有的快乐来自于让别人快乐。”
我不是什么教育专家,也从不敢以任何“家”自居,我只是把我思考学习经历的所得和大家做一个分享。如果是对大家有帮助的,是圣贤先哲和我的老师们教得好,如果其中有不当之处是我学业不到家,还请指正,这也是在帮助我进步。而且我也希望诸位家长要对孩子充满信心和耐心,我天资愚钝,到了高中数学还在补考,高考前才开了窍,后来也考上了大学,平生除了喜欢读书就是写作,此外别无才艺,而我现在也能做到衣食无忧,不令父母劳神费心,大多数的孩子真的比我聪慧得多,也比我有才华得多。父母还有什么要忧虑的呢?
但愿普天下的父母都能慈爱福德具足,但愿普天下的子女都能孝悌礼义兼备。但愿普天下的家庭都能和谐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