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边背负着“不靠谱”的恶名,一边被自己的负罪感折磨,你以为我们愿意这样一拖再拖啊?
在领到这篇稿件任务之后的五天里,我做了以下几件事情:和闺密共进晚餐并看电影,参加大学同学聚会,清理电脑,打扫房间,以及泡在MSN和开心网上与朋友们聊天。甚至在截稿日当天,我还看了几十页小说,弹了两下吉他,看了一部电影。结果,当我冲好一杯咖啡,坐在电脑前,开始用力敲击键盘时,天已经黑了,而屏幕上的文档依旧是一片空白。
唯一可以获得些许慰藉的,就是MSN上同事们齐刷刷亮着的头像。原来临时抱佛脚的并非只有我一个。
这种拖沓行为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简·博克命名为拖延症。在著作《拖延心理学》中,她估计大约有70%的大学生存在着拖延的问题,正常成年人中也有多达20%的人出现拖延行为。
另一个数据也许能说明拖延症在中国的流行。在豆瓣网上,“我们都是拖延症”的小组成员,已经超过两万人。在这里,有人抱怨自己因为玩“空当接龙”游戏而错过了重要采访,有人反思自己因为拖沓而与女朋友日渐疏远。甚至,每天都会有新加入的成员冲进来发言:“没错,我就是有拖延症啊!”
在意识到自己是拖延症患者之前,大部分人会觉得,这种不愿意干正事的行为是因为懒惰。但科学家们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最严重的拖延症患者,做某些事情也是干脆利索的。想想大学里常见的那种男生,考试前一天也不想复习,不到最后关头坚决不写论文,但他们却愿意把整天的时间都花在网络游戏上。
很多人抱怨生活被拖延症搅得一团糟。不过按照“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拖延症的出发点却是好意。它不是一种破坏性的行为,而是一种自我保护,所对抗的是我们内心的恐惧。
这种恐惧可能来源于对失败的不安。从表面上看,很多拖延症患者并不争强好胜,甚至看起来毫不在意。一个工程承包人,经常拖着不交竞标书,直到来不及为止。他声称自己“对工作上的竞争没有兴趣”。但事实的真相是,他惧怕自己在竞争中的失败,就用一种“不感兴趣”的状态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感觉。
有时候,拖延还带点“给自己找台阶下”的意味。通过拖延,人们把自己放入了一个很难成功的境地。就像你用一只手打篮球,你就可以为自己惨淡的得分找到一个好的借口:我只是没有用上另一只手而已。这些“选择失败”的人喜欢拖延,以至于他们可以让失败万无一失。同时,他们还可以幻想:要是我尝试,我一定能赢。就像一个单身男生不断吹嘘,要是他有时间打电话的话,他可能会有很多浪漫的艳遇。
甚至在一些情况下,拖延的行为会受到鼓励。也许在拖延之后,我们反而阴差阳错地做得不错;也许因为拖延,别人称赞我们的小聪明或者高效率。甚至在最后期限过去时,那种骤然放松如释重负的感觉,也可能鼓励你在下次任务来临的时候,选择继续拖延。
另外,一些生理层面的原因同样可能导致拖延。研究成果表明,受到抑郁症、强迫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和失眠困扰的人们,更容易表现出拖延行为。科学家们甚至猜测,“拖延基因”的存在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不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博克坚持拖延症并非精神疾病。“拖延只是一种行为。”博克说,“与其称为可治愈的,不如称为可管理的。”这位研究了30年拖延症心理学家甚至还提出了管理方式的建议:把目标定得更明确、更合适。“把目标分成一小块一小块,每一小块分配一点时间来完成。”
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广大拖延者来说,这倒是个不错的消息。说真的,一边背负着“不靠谱”的恶名,一边被自己的负罪感折磨,你以为我们愿意这样一拖再拖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