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们的父母和解 |
 
关系打了死结的母女 39岁的赵敏与66岁的母亲之间,一直打着一个死结。她13岁时,母亲突然领养了一个16岁的男孩,让赵敏和妹妹叫他“哥哥”。从此,哥哥像块磁铁一样,吸走了母亲所有的爱。为了夺回母亲的关注,赵敏像男孩子一样处处要强。然而,没用。更让赵敏绝望的是:大学毕业时,母亲竟然让赵敏嫁给这个哥哥!赵敏恨死母亲了,她愤而离家。 今天的赵敏有了一家年销售额超3000万元的服装企业,她为母亲和家人买房置产。然而母亲眼里还是没有她。哥哥哪怕在家里只是换个灯泡,母亲都会说:“看我儿子多么能干!”每次回到自己家里,赵敏都撕心裂肺地痛哭一场。她在心里一遍遍地质问母亲:“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为什么一直看不见?!” 即使赵敏了解到,母亲为什么如此偏爱这个非亲生的儿子,她也无法释怀。“她自己出生的时候,就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所有的人都盼望她是个‘带把儿’的。这就是我突然有一个哥哥的原因。但是,我是她的亲生女儿呵,她为什么一点爱都不分给我?”赵敏不知道,今生今世,她是否能够与母亲和解。
为人父母,不可避免地会在孩子面前犯错,甚至是严重的错误。香港萨提亚导师蔡敏莉说:“我们应认识到,绝大多数父母并不是心理学家。” 一位女士致信美国心理学家杜布森博士,说父亲一直不给她必要的关爱。杜布森博士回信说:“如果你父亲是个盲人,你不会因此而不爱他吧?实际上,你父亲就是情感方面的一个盲人。他看不到你的需要,也意识不到对你的生活漠不关心给你带来的伤害。情感方面的障碍使得他体会不到你的感受,也不可能了解你的期望,你要学着接受你父亲还会继续给你带来伤害的这个事实。” 这也意味着,我们不再期待父母有什么改变。“接受是一个内心不计前嫌的过程。”法国心理学家玛丽兹说,“接受他们,首先就是接受自己是他们的孩子的身份,接受自己身上的血统和基因,接受爸爸妈妈不是尽善尽美的,他们都是有缺点的普通人,他们在当儿女时也都有过痛苦和怨恨,他们在为人父母后也已经尽其所能,做了他们能够做的事情。” 接受父母的缺点和不足既是成熟的表现之一,也可以让我们从对双亲的依赖中走出来。
一旦我们懂得,接受自己的父母亲,也就等于接纳自己,更进一步说,也就是让爱走入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就已经迈出了与父母和解的第一步,也是最为艰难的一步。 然而,我们在电影中常看到的子女与父母和好如初的情形,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看到。因为内心的障碍,我们总是拖延与父母和解的决定。这,往往会让我们因为错过了机会而痛苦。 刘湘一直都在怨恨父亲阻挠自己与所爱的人在一起。不幸的婚姻让她有勇气对抗父亲。父亲病重、病危、病故,她都狠心不出现。可是,在父亲的死亡面前,她的心早已松动。她无法相信,如此强大的能够控制她命运的父亲,也会被死亡击倒。她想大声地告诉他这些年来她所经历的、她所愤怒的,她还想叫他一声“爸爸”...... 然而,父亲的去世打碎了她想当面和解的愿望。最终,刘湘来到父亲的墓前。就像堤坝的缺口打开了一样,刘湘终于哭了出来......“其实,我早就原谅了爸爸。”这一次,刘湘和父亲不再有隔阂,他们终于回到关系的起点,“他永远是给了我生命的父亲!” 已经59岁的作家老鬼是已故作家杨沫的儿子,在杨沫生前,这对作家母子的关系一直很紧张。“文革”当中,老鬼在父母挨整的时候打砸抢了自己的家,“其实就是发泄多年积累的怨气。母亲对我太冷漠。”他们甚至数次断绝母子关系。“我多苦都一个人挺着,从没乞求过她。” 母亲去世之后,老鬼非常痛苦,他写了《母亲杨沫》这本书向母亲致意,在写作中,他真正地与母亲和解了。“我一直保存着她生前用过的口红、胭脂、擦脸油以及很多随身的小东西,经常拿出来闻闻,总觉得那上面有妈妈的味道。对妈妈的感情很复杂,有爱,有恨,有尊敬,也有蔑视。但如果有来世,我还给她当儿子。” “讲和只能从子女开始。”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说,“我们必须看清这一点:什么都可以弥补,惟有亲情不可弥补,不要等到我们想原谅父母的时候,子欲养而亲不在。” 很多心理治疗师认为,在父母还健在的时候,与他们和解是很有必要的。“即使你很不擅长言辞,即使你要克服很多的心理束缚,最好是尽早把事情摊开来说清楚。”心理分析医生居伊·科诺说。他花了多年的时间去与父亲讲和。“现在,我可以说我有两对父母:经常与我发生冲突的爸爸妈妈,与我和解后我重新认识的爸爸妈妈。”正像我们所认识的那样,与父母的和解之路,可能是漫长的,但对我们来说,却是弥足珍贵的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