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女士是深圳市地方税务局干部,丈夫不幸去世,大女儿生来弱智。当她生活陷入极度困境、精神几乎崩溃时,是志愿者的关爱和帮助,使她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后来,郑女士也成了一名志愿者,热心照顾家庭有困难的病人。她说:“为别人做事真的很开心,很幸福。做义工所得到的是金钱买不到的。”——郑女士说出了许多志愿者的心声。“神父对信徒A说:利他主义者上天堂,利己主义者下地狱!A想要上天堂,所以,A经常不求回报地帮助他人。请问,A是利他主义者?或是利己主义者?”——脑力激荡题。
我曾在中国青基会碰到一位年轻的母亲,她抱着不满周岁的孩子,用孩子的名字给希望工程捐款。她说:“这笔捐款不光是为了帮助农村的穷孩子,更是为了从小就培养自己孩子有爱心。”
我们习惯讲“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而上面几个人在帮助别人时,并非完全无私。前者在服务他人中得到了连金钱都买不到的幸福,后者在捐款的同时找到了教育培养自己孩子的途径。中间那位A则为了上天堂而不求回报地帮助他人。他们的动机是否有违志愿精神?
我们先来琢磨几条关于助人的口号:
“施比受更有福”,“喜乐奉献”,这是教会劝善的口号。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志愿组织对志愿者的动员口号。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五、六十年代最流行的公民行为口号。 “助人为乐”,是今天倡导社会公德的主流口号。 “以团结互助为荣”,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 “善有善报”,则是在中国流传了千百年的道德信条。
所有这些倡导助人的口号,并没有强调无私奉献,恰恰是讲有私奉献。当然,这个“私”不是物质上的有偿,而是奉献之后内心的愉悦感、荣誉感和精神价值的实现。
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讲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大需求,志愿服务可以获得后三项需求,这属于“有私”范畴。志愿精神体现了志愿者奉献社会与满足个人精神需求、利他与利己的统一。
我常对人说,希望工程持续近20年而不衰,最重要的原因是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希望工程最大的受益者恰恰是支持参与希望工程的社会公众。当你为贫困地区失学儿童捐款时,付出的是金钱,收获的是精神。如果把对希望工程的捐款也看成一种消费的话,那就是一种精神消费。你的捐款是无偿的,没有买到物质商品;你的捐款也是有偿的,你“购买”到了受助孩子成长给你带来的成就感,带来的精神满足和快乐。在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不可能只追求金钱物质,也需要追求精神道德价值。你的捐款不是单方面受益,而是双向受益,多方受益。
有一部美国电影《心的方向》,讲一个老人退休后精神失落,又遭遇妻子去世、朋友背弃、爱女嫁人的打击,感到生命已经没有价值,不想活了。此时,他收到了他救助的一名黑人孤儿的来信。6岁的孤儿给他画了一幅画。当主人公看到一幅大人大手牵着小人小手的稚嫩图画时,开始泪流满面,继而发出幸福开怀的欢笑。他重拾了生活的信念。这部影片诠释了“助人自助” 的深刻道理:做善事不仅是帮别人,也是帮自己,甚至能够拯救自己的灵魂。算算得失帐,这个人失去的只是每月21美元捐款,得到的却是找到了生命的方向。
说志愿精神的原动力是有私奉献,是因为我们所追求的任何道德理想,都不可能背离人性。“大部分中国人乐于行善的目的,是期望获得回报”,这是美国公理会教士明恩溥(1845~1932)在其著名的《中国人的素质》中写的。古往今来,无私奉献的人有,但毕竟少。纯粹无私那是“圣人”。如果我们都按照“圣人”的标准来倡导志愿精神,岂不是对凡人、平常人关闭了志愿者的大门?这对于志愿精神的推广普及是非常不利的。
美国志愿服务的年贡献价值超过2000亿美元。在一个讲求功利的市场经济社会,志愿服务何以如此发达?原因之一是他们从没有把志愿精神拔高到无私奉献的高度。美国人非常清楚志愿服务是利他也利己的好事、乐事;同时也是一种公民责任,不做是不对的。美国的高中毕业生如果拿不出志愿服务达到规定时间的记录,不会有一所大学录取你。
附带一笔:青基会有一位理事的女儿到美国求学,她不经意填写了父亲的志愿者身份,竟被学校优先录取。这也许是美国人对中国志愿者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吧。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赵长宁在《美国成人义工服务动机的探讨》中,列举了义工的八大动机:利他动机、受意识形态引导的动机、利己的动机、获取有形报酬的动机、提升社会地位的动机、建立社交关系的动机、打发时间的动机以及追求个人成长的动机。其中六种动机趋向自利利他。
在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一篇研究报告中,对于“您为什么要参加志愿服务”的回答,分别选择“锻炼自己” 和“帮助有需求的人”的,占所调查人数的56.1%和54.4%,同时选择两项的为47.3%。“锻炼自己” 几乎是全体一致的选择。说明当代大学生在肯定志愿奉献价值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自身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北京奥组委的一篇关于奥运志愿者的研究报告中,除了强调激发奥运志愿者的荣誉感外,还提出满足志愿者的7项激励需求,即:认同需求、自主需求、发展需求、人际需求、快乐需求、个性需求和归属需求。看来,招募奥运志愿者也不能只提“无私奉献”而忽视志愿者的个人激励需求。
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大学生西部志愿行动”,志愿者由政府提供基本生活费,服务2年期满后考研究生或考公务员均有加分优惠,可谓奉献社会和个人发展两不误。这与美国1989年开始的“为美国教学(TeachforAmerica)”志愿服务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同是,美国是由大公司资助并参与志愿者的选拔,派往方向是一些缺少师资的边远地区和穷人社区的学校,任教2—3年。服务期满,志愿者拿着这个服务履历到大公司求职往往被优先录用,假如想继续读教育硕士,成为专业教师,可获得全额奖学金。这个计划现在每年录取3000人(计划扩大到8000人),申请者很多,大部分来自名牌大学,录取率是13%左右。(新京报:林达)。
讨论志愿精神的动机和动力,对于志愿精神在中国的复兴具有现实意义。说到“复兴”,是因为倡导志愿精神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早在2500年前,孟子就有“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论断,当代心理学研究把这称作“同情利他主义”(Empathy- altruism)。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了人类博爱的思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2000多年前刘备的临终遗言,他告诫后人要多做好人好事,不要做坏事。
今天的中国,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公民互助、志愿精神一度没有了市场;对传统文化不分青红皂白的批判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使许多人把老祖宗的教诲抛到了九霄云外,惟利是图、损人利己,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面对中国的现实,我希望有无私奉献的英雄作为我们时代的旗帜,更希望鼓励、推动、褒奖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够做到的有私奉献,动员更多的人参加到帮助他人、完善自我的志愿者队伍中来。让社会上“以团结互助为荣”蔚然成风,让全体公民共同来描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图景。
【作者简介】
徐永光,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法学硕士,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
1988年,徐永光辞去团中央组织部长职务,以10万元注册资金创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创立希望工程。希望工程20年,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公益品牌。2007年创建的南都公益基金会推出旨在改善农民工子女成长环境的新公民计划,被誉为徐永光的第二个希望工程。
徐永光先生潜心中国NGO事业近20年,在NGO实务和研究领域有重要建树,主编《中国第三部门研究丛书》,著有《叩问天人之际—徐永光说希望工程》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