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保暖有学问 |
 
众所周知,人是恒温动物,而大自然的温度却不是固定不变的。就安徽省安庆市而言,尽管年平均气温为16.6℃,但最热的7月与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相差极大,7月达28.8℃,而1月只有3.9℃,年较差达25℃左右。极端气温更是悬殊惊人,最热时极端最高气温可超过40℃,最冷时极端最低气温可低至零下12.5℃。为了适应冬冷夏热这种一年四季周期性的变化,人们除了自身调节外(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夏季借助空调器降温,冬季凭借暖气、电热器取暖等),穿衣则是人体适应不良气象条件的最直接“防线”。 一般人总以为,“冷了加衣服,热了减衣服”为常规,但秋冬季怎样加衣,加什么衣保暖,这里是有学问的。 1.着装厚度与保温性:通常,人穿上衣服,平均能保存人体向外界散失热量的1/3。有人研究得出,外界气温与衣服表面的温差随着衣着的不同而不同。当气温和身体裸露部分的温差为15.6--17℃时,气温与衣服表面的温差如下:穿一件衬衫为11.8℃;穿一件衬衫和一件背心为9.9℃;穿一件衬衫、一件背心和一件外套为6.3℃。不难看出,着装越厚,保温性越好。 2.着装厚度与风:着装厚度不仅与气温有关,而且还与风的大小有关。一般来说,在气温不变的情况下,当风力在3级以下时,着装厚度随风力的变化很小。而当风力大于4级时,着装增厚的幅度将迅速变大。 3.人体恒温的保持: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温度是恒定不变的,或者说变化是很小的,一般为36.5--37℃。要保持恒定的体温,吸收的热量必须等于放出去的热量。人体获得热量后,在进行各种活动时,无疑要消耗一部分热量,而且人体还会以辐射、对流、传导和蒸发等方式来散失人体中的热量。不过,各种散热方式在不同的外界温度下,其大小是不同的。在气温为10℃时,辐射和对流散热较为突出,约为蒸发散热的9倍。随着气温的升高,达21℃时,蒸发散热的比重已明显增强,辐射、对流散热的量值就只有蒸发散热的4倍。但当气温高于30℃时,蒸发散热就超过了辐射和对流散热。人们穿着的衣服能改变人体热量的吸收、对流、蒸发和传导,从而改变了人体热量的得失状况。衣服对热传导的影响特别显著,因为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人穿了衣服以后,在衣服与皮肤之间形成了空气层,它像一道“气墙”,阻挡着人体热量的散失。据研究,人穿了衣服以后,无论外界如何寒冷,人体表面仿佛在33℃的空气中。穿了衣服就感觉温暖,并非衣服本身会向人体发出热能,而是衣服保持人体热量不易散失之故。 有人曾提出:穿三件衣服暖和呢,还是穿相当于三件衣服厚的一件衣服暖和?答案是前者暖和些。因为多了一件衣服,就等于多了一道保温的“气墙”。有人爱在天冷时把自己穿得鼓鼓囊囊的,似乎穿的越多越暖和。其实并非如此。因为衣服的保暖性与衣服内空气层的厚度有关。衣服与身体紧贴,空气层厚度为零,则保暖性最低。当一件一件衣服穿上后,空气层厚度随之增加,保暖性也逐渐增大。但是,空气层厚度超过15毫米时,空气对流增大,热量散发也增多,保暖性反而下降。况且,穿得过厚,行动不便,也会妨碍身体的新陈代谢。 有人研究人体内与皮肤、皮肤与衣服、衣服与空气之间的热流量后指出:人体内与皮肤之间的温差大于2℃,才有利于人体的有效散热。由此得到,在0.5米/秒的微风情况下,处于静止状态的裸露人体,要保持恒常体温,环境温度应约为28--30℃;若从事轻微劳动,环境温度只需22℃;若在静止状态下,穿少量的衣服,环境温度则只需23℃。这说明在一定的环境中人体恒常体温的保持除与着衣有关外,还与人体所处的状态有关。 4.衣着与舒适:衣服穿得太多、太厚未必就感到舒适。据研究,一个正常的裸体者,在有微风的情况下,气温30℃时最舒服,如果穿一套西装,感到舒适的环境温度就只要21℃。一般来说,周围气温每降低9℃,就要增加相当一套西装的衣服量才感舒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