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名山与皇家道场的融合 |
 
1415年,孙碧云接到了明永乐皇帝特赐给南岩宫的供器。显然,孙碧云的苦心规划甚得朱棣的欢心。永乐皇帝不仅为南岩赐宫名“大圣南岩宫”,还深情地说:此名山胜境,必得高人羽士看守。于是,命孙碧云为南岩宫住持,统领全山道教事宜。这一年,武当山接到了一块由永乐皇帝下令颁发的圣旨牌。朱棣严肃地写道:大岳太和山各宫观有修炼之士,不许生事喧聒,伤害祖风者治以重罪。 当时朝廷派了400多名道士在武当山负责办道修道。这400多名道士是需要有人来供养的,谁来供养呢?为此,永乐皇帝下发圣旨:拨犯人500名去那里做佃户,专一供赡。更为特殊的是,前往武当山的犯人并非普通的犯人。 据湖北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立志考察:“在武当山这样一个被称为大岳的圣地,明成祖肯定不会把杀人放火的重刑犯放在这里。他发配过来的犯人主要是一些政治犯、经济犯,这些犯人此前或是政治家、艺术家,或是医生等。武当山的道士也是全国选派过来的高道。这些道士在这个地方生活,要求周围的人文化素质也比较高。同时,这些佃户以一种特殊的身份来到武当山,他们不光是一个人来,而且是一家人一起来,带着他们的耕牛、钱财一起来到了武当山。这样整个武当山的生产、生活都带动起来了。” 在道人们心中,“道法自然”就是指遵循自然的法则。但在孙碧云的构想中,它不仅是指宫观营造中的依山就势,还有道人们之间的和谐共处。在佃户的辛勤耕种下,武当山农田肥沃,物种丰富。一片生机盎然中,孙碧云体会到了“道法自然”的真正含义。从此,武当山成了名副其实的皇家道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