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道法自然的生命平安密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物化万千的自然界。自然界在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展现给我们的辉煌和灿烂是其自身长期于自然界的教益。这就如同一位严厉的母亲,自然界在用自己的乳汁养育人类的同时,又在通过各种难题培养人类掌握生活的技巧。从这种意义上讲,自然界的目的达到了,但人类并不感恩于自然界,他总是向自然界不停地索取着,甚至是连他的后代也不顾及。前人总是过多攫取后人的东西,今天人们所感受到的自然界对自己的不公就是典型的明证。人类在已经过早衰老的母亲面前如何改变自身,是人类所必须正视的问题,但正视现实和改变自身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时至今日,我们还无法向人们准确地描述自地球形成以来地球上各种生命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而只能借助先进的科学理论、仪器和考古学的一次又一次所谓的重大发现,对这个过程进行有益的探索。然而,这些发现同色彩缤纷的自然界相比,实在无法来形容人类认识的有限和视角的渺小。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程度越是有限,人类征服自然的欲望就会越强,这个结论似乎是武断的,但它却符合人类思维模式的发展规律。原因就是,人类并不能清醒地认识对自己对自然的征服将会带来的恶果,这个问题对早期人类而言,是情有可原的,就自然的统一性而言,人和自然是没有主客体之分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对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而言,人类仍像他的祖先那样用独特的身躯和自豪的语言使自己独立于自然之外,人类自觉地将自己外化于自然不能不说是人类认识的悲剧。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外化于自然只存在于人的认识领域,而事实上,在人与自然界之间从来就没有主客体之分。人无法把自己从自然界中分割出来进而主宰和改造自然,而应该顺从和诱导自然,使人类和自然更加紧密和更加和谐地糅合在一起。愚昧者总是陶醉于征服自然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之中并以此向其他生灵显示自己的力量,而哲人则总是用审视的目光耐心地观察着这种胜利所产生的后果。我们应该明晰地认识到,主宰自然命运的是政治家而不是哲人,哲人所能提供给人们的只能是思考,而且往往是留给后人的思考,政治家则能把自己的思想迅速变成现实。自人类社会产生之日起,政治家就把自己的目光放在现实上,给自然留下更多的烙印是政治家治理社会的崇高理念;哲人总是用审视的目光去观察和思考这些烙印将给人类和自然界带来什么影响。后人往往感叹哲学家思想的深刻进而指责政治家的草率,但这对政治家和哲学家而言都是不公平的,其位置的互换所带来的结果都是一样。互换将会使哲学家和政治家的思维方式发生根本的转变,其结果,政治家还是政治家,哲学家还是哲学家,因为决定人们思维方式的是人所处的地位而不是其思考的问题。

  我们不要期待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而只能等待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等待与忧患是并存的,忧患同样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催化剂,哲人的反思和民众的忧患总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现实总是在合理与不合理的交替和并存中向前发展着。合理性的动力实际上就是不合理性,这就如同人类是在不认识自然中来接近对自然的认识的,在被动地接受自然界的侵害中来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自然界实现了角色互换,但这种互换是相对的。人类对自然的侵害与征服的欲望和自然的随意性也有着直接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最好的导师,它用自己的行为教会了人类如何与自己相处。但自然界不懂得反思,只懂得报复,而人类则兼而有之。因此,在我们谈到自然、人和人类社会这个大而无当的问题时,也只能是作为对人类祖先与自然关系的所作所为的一种忏悔,阐明人类社会对自然界所负的责任而已。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往的理论存在着两个方面的极端:一方面过多地强调自然对人的决定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在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行为时又过于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忽视了自然可以成为异化的力量反过来对人类实施统治和报复。人类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既不会无限制地放纵自然,也不能够完全地统治自然。只有通过认识自然、寻找对自然发挥作用的最佳切入点,再实行对自然的顺应和引导,以此来达到自己对自然实行统治的目的。我们所说的这种统治是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进行的。

  要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必须克服功利主义的倾向。这就要求我们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不能按照自身的需要实施对自然的改造。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自然界也是一个活的生命体,它也在走着自己的生存之路,任何按照人类自身所对自然实施行为的过程,都会损害自然界的生命力,这其中也包括人类自己。所以,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必须自觉地加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要学会尊重自然和服从自然规律,彻底克服那种任意摆布自然、改变自然规律的行为。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就意味着认识和改造人类自身。我们的论述将从那个遥远的星空开始,一直走到人类文明的诞生,也许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观是人类文明的典型象征,道家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一家,与儒家和佛教鼎足而立,既相反相斥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佛教是一种外来文化,而儒道两家则生长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本土之中。以北方华夏文化为根基的儒家强调礼法和自强不息,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而道家则是以南方的荆楚文化为依托,注重真朴和厚德载物,具有较强的自然主义色彩。儒家文化重视人伦关系,向往建功立业,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把内圣外王视为自己的价值目标;道家则立意于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渴望在生趣盎然的宇宙中悟道自得,过一种超然物外、守朴尚俭的恬适生活,凸显着着顺应自然、无为不争的生存智慧。儒道两家作为中国的本土文化,一刚一柔,一阴一阳,一社会一自然,一有为一无为,既对立又互补,和佛教文化一起共同陶铸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处世精神,汇成东方伦理智慧的不竭源泉。道家思想因其视域高超、襟怀博大、情志深邃、人我和谐必然使自己具有隽永的内在魅力,这种由“高”、“大”、“深”、“和”组合起来的架构机理必将不断地给人类心灵以滋润、净化和护卫,必将不断地提供给人以超迈自身局限、成就完美人格的动力,提供给人省察自身、观照宇宙的方法,同时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和启迪,无尽的慰藉与鼓舞……

  道家思想是博大精深、幽玄莫测的,它向世人提供的生存智慧和处世之道既境界高远,旷达宏阔,又本旨甚约,亲切实在。它对现实痛苦的人生既有许多母亲似的爱抚与宽慰,也有许多良医似的诊断与疗治。不仅如此,它更叫人看开一点,看深一点,看远一点,用对现实人生的超越精神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将小我融入大化流行、永恒不息的道德活动中,从生人生物的道德本原和成己成物的道德律则中确证和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是道家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智慧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观念,这既是一种教人去体认世界的伟大性进而主动地去适应世界,建构人与世界的和谐关系的博大宏阔的伦理学说,也是一种使人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而使之与天地万物同在的激越高亢的伦理学说。道家依凭“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基本精神所建构起来的伦理学说体系融个人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天地伦理、宇宙伦理于一炉,在道德中突显的不只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更有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道家在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抱着对人类命运的深深忧虑,立定一个超拔人自身的崭新高度,探颐索隐,阐幽发微,置重整体意识,强调终极关怀,将思维的触角不仅伸向人自身的内在道德心灵,更伸向山川草木的自然化育、日月星辰的有序运行,于是道家认识到,人不只是一个家庭成员和社会存在物,更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和宇宙存在物。“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老子》二十五章)。那么怎样才能使这“四大”相互联结又相互为一呢?道家提出了自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伦理主张,并藉此充分向世人展示了其伦理学说的一贯性、圆融性和系统性。

  道家将自己的伦理之根深深地扎进自然的泥土,确因自然的化育长成参天的社会和人生大树,并结出了有益于世道人生的道德花果。道家的伦理学说既主张学习研究并尊重外在的自然,更主张以自然而然的精神来立身行世,律己待人,故此道家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智慧重自然之美,重真实之善。凡是符合自然的、真切实在的就都是善的美的,与此相反,就都是恶的丑的。华而不实,伪而不真,薄而不厚,举凡矫揉造作,欺诈蒙骗以及装腔作势等非自然的思想和行为,向来为道家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智慧所鄙弃和嫌憎。道家推崇的自然、真切、厚实之伦理,可以视之为一种自然主义的伦理学说,但它并不是那种为现存的一切辩护,将存在的视为应当的或者混同事实与价值的自然主义伦理学说。道家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智慧所置重和强调的自然,是那种并未受到世俗污染或者说“出污泥而不染”的自然,它既可以是含德之厚、纯洁清澄的赤子之心,也可以是拒腐蚀而不沾,久经战火锤炼而仍顽强执著的成人之志,是一种在污泥浊水中摔爬滚打而心却一尘不染的精神状态。这种自然,与其说是一种事实或存在,倒不如说是一种价值或境界,与其说是现有的,倒不如说是应有的。受世俗功名利禄欲望驱使的人们要真正拥有或学会这种自然,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他们需要体认宇宙的大化流行,天地的运行不息,需要追问人生的真谛,思考人生的义理,需要去除骄奢淫佚的心理,抛弃虚伪客套的礼仪,需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需要“涤除玄览”、“心斋坐忘”,一言以蔽之,需要刻苦的学习、自觉的锤炼和孜孜不倦的修养。由此也可以说,道家的自然主义伦理学说不仅是现实主义的而且更是理想主义的,是一种“即世间而超世间”的“极高明”的伦理学说。

  作为安身立命的精神价值之学,道家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智慧不仅置重人与世界的和谐,强调终极关怀,而且热切关怀人类个体的生存价值,关怀人类生命存在的质量高低问题,故此在个人处世和养生诸方面均留下了令世人享用不尽的伦理智慧。道家所提出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弗居”的道德原则,以及所阐发的“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人生哲理,无疑是人类伦理文化宝库中璀灿夺目的明珠;它所倡导的“宠辱不惊”、“以德报怨”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所向往的恬淡如水的君子之交,少私寡欲的养生之道,以及在对宇宙生命的大彻大悟中所展现出来的参透死亡的达观态度,今天并未离我们远去,其中不少内容不仅切中我们的现实生活,那么在理,而且对于每一个追求生命质量和生活幸福的人,那么可心,那么宜人。道家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智慧的洒脱、达观、逍遥与圆融,对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来说,未尝不是一种精神的解放和个性的舒展。是道家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智慧向人们提供了学会潇洒、学会豁达、学会善待自我的种种伦理智慧,由此提升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拓展了个体的生命空间,深化了人类的生命观念。道家的生命伦理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主要从精神上关心生命价值、注重生命质量的生命伦理,它较之因科学技术和生理病变等因素诱发的当代西方生命伦理更要为适合人的对生命关怀的道德心理,也更有益于从心理伦理上去提升生命和充实生命。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今世界环境恶化、生态危机日趋加重的情势面前,道家生态伦理的精湛智慧有如洪钟巨响,跨越历史的时空而跃入当代人的精神心田,是那样震人耳目,撼人心魄,又是那样恢宏苍劲,使人荡气回肠。道家物我为一的整体观念,道法自然的伦理原则以及钟情山水、寄意草木的伦理情趣不是很值得当代人深思并相效法么?!无怪乎当代著名的人文主义物理学家F•卡普拉所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是最完美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

 
 
 
前五篇文章

库姆孜 草原响起“美妙之口”

健康素食之营养大追问

苗族古代的《苗族贾理》

“君子儒”与“小人儒”

慈悲不分国界——来自中国佛教界的祝福

 

后五篇文章

从日本地震看国人的人道主义情怀

改变生活的方式——《佛教的环保思想》(三)

残忍的屠夫——《悲惨世界》(连载三十七)

《老子》三 无执无咎

郎世宁与中西美术交流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