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音乐 文学 声明 其它护持
 
 

两知室随笔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两知室随笔

  慈模

  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学佛旨在圆通,奈何触途成滞。因以两知名室,藉资警惕,偶有所感,随笔记录,备后日之省悟耳。

  (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人皆知此二语乃诸葛武侯之名言。其实每一个人都有此精神;所不同者,在其目的之为私为公而辨别其善恶耳。但公私两字之分野,亦颇易混淆;论其究竟,即有公私,已非上乘。儒曰: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然行远必自迩,必能小而无内,方可大而无外。倘徒托空言以标榜,则不堪闻问矣。

  (二)剖斗折衡,而民不争

  此老氏之主张,古时无币制,日中为市,各随所需,交易有无。及后币制兴起,乃有度量衡之设,狡黠者流,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大小不齐,从中渔利,争端以起;故有剖斗折衡而民不争之言。其实老氏所欲剖折者,岂真有形之度量衡乎?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方为其真意之所求也 。

  (三)忠臣义士,必出于孝子之门

  得其本者,必有其末;根基厚者,不摇其本;此理之必然者也。遇艳妇于密室,值兼金于旷野,同为大丈夫之试金石。未有屈降于利欲而能特立于声色者。此狄仁杰与管寗所同为人称羡而流传于千古。我国修齐治平,古圣之训,允宜发扬而光大者矣。

  (四)三十六着,走为上策

  世人每以此为临阵脱走之辩词,是诚未解此语之真义。心经云: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布;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悟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方是真正的三十六着也 。

  (五)朝闻道,夕死可矣

  儒者之教人也:在父言慈,在子言孝;兄友弟恭,夫顺妻贤,朋友以信。释氏之言曰: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其言性则同,但世人能其一者,未必能其全,抑又何故?须知山野之人,日事跋涉,行百里而无喘。雄辩之士,则口若悬河。技精之人,能巧夺天工。固举世皆然,业习之有异也。夫同者性也本也,异者业也习也。尽一生之业习而如是,倘多生历劫,业习愈久,即本性愈晦,而业习愈显。故有生而智愚贤不肖之别。达尔文之进化论,及一般优生学改良学说者,竟执此以论。故科学愈进步,战争愈激烈,皆此舍本逐末为之厉阶。我国昔儒主修身养性,而后可齐家治国。佛氏则曰,明心见性,方可度已度人;皆是教人先获其本,然后治其末,即儒者曰自诚明,佛法曰悟后起修也。善财童子已入大智文殊之门,仍复五十三参方获究竟圆通者,即属此类。

  一般之人,未获根本大智,以衣食奔走,先事百工技术,以谋生计,日积月久,世智辩聪,愈积愈多,本性益见晦塞,终至利欲薰心,颠倒是非,倘执此不悟,则一旦身亡,势必带此业习而轮回不已,良可悯怜。故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者,闻此本性(根本大智),等于佛法中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若业习既除,即入涅槃之门,依此起修,乘愿度生,圆满福德,在儒者则曰自明诚,佛法曰先修后悟即是也。

 
 
 
前五篇文章

论佛典翻译文学

诗僧苏曼殊

演公老和尚示寂七周年众学友追思刊序

为效法“无恶名畏”之勇者喝采──序《 诸说中第》──

佛经故事中的功德观念

 

后五篇文章

唯识与印度传统的语言哲学

心灵净化之声——佛教音乐古今谈

通智法师公堂序(代悟开大师作)

唐僧头盖骨成都露真容

笛子演奏家杜如松:为佛教音乐注入艺术元素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