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诗碑千古奇 |
 
寒山寺诗碑千古奇 韩士奇 到江苏苏州,如不到寒山寺,则不算到苏州。因为,寒山寺诗碑、钟声和苏州园林一样,那是姑苏的象征、苏州人的骄傲。 千年古刹寒山寺在苏州城西3千米许的枫桥镇,始建于梁代天监初,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因唐贞观年间著名诗僧寒山子云游至此并驻锡,后人改名寒山寺。这座寺曾多次毁于战火,现存景观为清末重建。寺外,曲槛回廊,绿树黄墙,颇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寒山寺成为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与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大有关系。唐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襄州(今湖北襄樊市)人张继在兵荒马乱中南下避乱,夜泊于寒山寺,触景生情,写下《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有限文字将月落、乌啼、江枫、渔火、钟声组成一幅远近有序、动静分明、色彩逼真的江南风景画。后来,张继又有机会重游旧地,写了(枫桥再泊)诗:“白发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寒山寺,依旧尝听半夜钟”,就大为逊色。自唐代以来,张继(枫桥夜泊》是公认的千古绝唱,诗韵钟声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灵,寺以诗名,传播中外,特别是日本,曾把这首诗编入小学课本,许多青少年都能背诵;历代名人如唐代韦应物,宋代岳飞、陆游、范成大,元代顾仲英,明代唐寅、高启,清代沈德潜,现代康有为、苏曼殊、吴昌硕等先后到此,并留下了不少题咏寒山寺的诗作碑刻,可谓美不胜收。 张继诗之书于碑,从北宋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有,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及战火等原因,在寒山寺内保存最完好的仅为晚清俞樾所书之碑。经过枫桥史迹陈列馆于20世纪90年代的努力收集和重刻诗碑,补全了历代名人原碑刻的残缺,如今展现在游人面前的共有了块张继诗碑。 据清代叶昌炽{寒山寺志)载,北宋王珪书张继诗石刻,史称寒山寺张继诗碑刻一石。王珪(1019-1085年),成都华阳人,官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他在40岁左右刻此诗碑,然而这块石刻不知何时已佚亡。为弥补这一缺憾,枫桥史迹陈列馆于1996年从台湾省傅斯年图书馆找到王珪书(宋赠太师魏国公韩公神道碑),集字重刻王珪所书{枫桥夜泊)诗碑,字体为正楷,介于颜柳书体之间,结构完誊,字体雄健。 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1470-1559年)书张继诗碑是第二石。《寒山寺志》说:“文征明书张继诗残石,无年月,四行,行字不等,大草书,张继诗第二石也”。文征明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他的字结构端正方整,笔法秀雅和劲,用笔挺健,天真烂漫,独步千古,可惜原碑残存仅有“落、啼、姑苏、征明”等”不及十字”。寒山寺于1994年集文征明遗墨重刻诗碑,其风采几近原碑。 晚清大学者、书法家俞樾(1821-1907年),号曲园,是现代作家俞平伯的曾祖父,著有276卷《春在堂全书》,博学工诗文书法,有江左之风。清光绪年三十二年(1906年),86岁的俞樾受江苏抚巡陈夔龙之命补书张继诗刻成碑为张继诗碑第三石。其章法稳贴,笔意圆浑,行书稳重端正,用笔顿挫沉着,字里行间无一字相连,但给人以浑然一体之感,是张继诗石刻原碑的代表作,它的拓迹流传很广。 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1889-1927年)于1919年所书的石刻是张继诗碑第四石。原作由李大钊之女李星华于1957年捐献给国家,现存中国革命博物馆,被列为国家级文物。枫桥风景区管理处于1993年依旧原作大小刻碑,其书法洒脱豪放,气势磅礴。 现代张继(1882-1947年)是国民党元老,河北沧州人,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国史馆馆长。现代著名画家吴湖帆曾到寒山寺,见古代张继诗碑残损不全,便想出由当代张继书唐代张继的诗,相隔千年而同名,岂不佳妙?于是在1947年请友人濮一乘转告张继,张继欣然挥毫。吴湖帆再请刻碑名家黄怀觉选石刻碑,遂成张继诗碑第五石,其字苍劲浑朴、飘逸潇洒,有鸢飞鱼跃之势。 现代大画家刘海粟(1896-1995年)于1981年冬应苏州古吴轩出版社之约,重书了《枫桥夜泊》诗,由江南第一碑刻高手时忠德刻碑,后移碑至寒山寺,成为张继诗碑第六石。刘海粟书写时86岁,他把自己关在房内约5个小时,用整个身心完成了一件力作,其作品用笔豪放,墨色凝重,线条老辣,章法谨严,气势非凡。 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所书{枫桥夜泊》诗为张继诗碑第七石。陈云是上海青浦人,喜爱苏州评弹。1986年,82岁的陈云书(枫桥夜泊)条幅赠上海评弹艺术家刘韵若。1997年,枫桥史迹陈列馆将它刻碑,遒健清拔,线条流畅,端庄秀美,字里行间,倾注了陈云对枫桥的热爱。 “张继夜泊枫桥处,诗句留题笔墨馨”。一诗七碑,旷古奇迹,枫桥诗碑已成一道记载寒山寺历史足迹的亮丽风景,它不仅为苏州增添文化魅力,也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贡献,常令中外游人驻足观赏。 (作者工作单位为南靖县委报道组) 来源:《福建宗教》2009年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