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北京地区的摩崖石刻概述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北京地区的摩崖石刻概述
  作者:王晓静
  一
  何谓摩崖石刻?
  冯云鹏《金石索》曰:“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叶昌炽《语石》认为:“今人见题名,或称之为摩崖,不知摩崖不皆题名也。即桂林诸山,诗、赋、赞、颂姑无论,唐宋《平蛮》诸碑、韩云卿《舜庙碑》,非巍然巨制乎?……晋、豫、齐、鲁间佛经、造像,亦往往刻于崖壁……盖摩崖,犹‘碑’也,为通称,为虚位,亦为刻石之纲,其文字则条目也。”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国金石学概要》指出:“刻石之特立者谓之碣,天然者谓之摩崖。”徐自强、吴梦麟在他们的新著《古代石刻通论》中认为:“摩崖石刻是石刻中的一个类别。所谓摩崖石刻,就是利用天然的石壁以刻文记事的石刻。”这里的摩崖石刻是专指文字石刻。在论述石质造像时,又提到了摩崖造像。
  总结前辈先贤对摩崖石刻的论述,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摩崖石刻是专指石刻文字,如马衡;一种认为包括石刻文字和造像,如叶昌炽。
  笔者认为,摩崖石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上面提及的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刻——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狭义的摩崖石刻则专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以刻文记事的石刻。本文所考察的摩崖石刻仅限于摩崖文字石刻。
  二北京地区的摩崖石刻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内容丰富,数量众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摩崖石刻不下百余处,分布于海淀、石景山、门头沟、房山、丰台、昌平、延庆、怀柔、顺义、密云、平谷等十余个区县。北京地区的摩崖石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完全利用自然的岩壁,不做任何加工。2将自然岩壁打磨成平面或凿成规则的平面(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即所谓的开光。3将岩壁打磨平整并刻成碑形。4在岩壁上凿出石碑形状,仅有一面与山体相连,又名连山碑。5造像题记在摩崖造像旁边,记述雕刻造像的人名、时间、目的或吉祥语等,作为造像的附属品,而非独立存在。
  东魏武定三年(545)刻于门头沟色树坟河北村永定河边巨石上的武定摩崖石刻(又名武定刻石)是迄今北京地区发现最早的摩崖石刻。该石半埋于地下,呈不规则形,所刻内容为:“大魏武定三年?十月十五日,平远将军?□安太守、筑城都?使元勒又用夫一千五百□十人,乡豪都督三十一人,十日讫功。”竖刻,共四行,字体大小不一,书写也较为随意。据一位老文物工作者的回忆,石刻附近还有古代建筑的遗迹。《北史·齐本纪》记载:“(武定三年)十月丁卯,神武上言,幽、安、定三州北接奚、蠕蠕,请于险要修立城戍以防之。”由于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库莫奚、蠕蠕(即柔然)时常南侵,威胁东魏的北部边境,石刻所在位置位于当时幽州的西部也即东魏的北部边境,这里位于永定河的拐弯处,三面环水,北面与道路相连,从西面过来的两条古道在这里交汇后,往东一直通往幽州,此地自古可以说是扼交通之咽喉,地理位置非常险要,在此修筑防御工事也就不难理解了。此石刻所载与史书吻合,印证了东魏在北部边境筑城设防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刻于房山区磁家务村万佛堂孔水洞入口处岩壁上的孔水洞摩崖造像旁的摩崖刻经是北京地区目前仅存的隋代摩崖石刻。万佛堂原名“大历万佛龙泉宝殿”,创建于唐宣宗年间(713~756)。万佛堂下有孔水洞,在洞口不远处的石壁上,雕有两龛佛像。左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从其特征和龛内外布局看,为隋代作品;右龛内雕菩萨一尊,面部丰满,比例匀称,应为晚唐作品。在造像下方约1m处,有隋大业十年(614)四月刻“大般若涅NB034经寿命品”、“如来莲花经观世音普门品”。这两种经文的文字有数千字,字径寸许,刻字面积有一定规模。刻经尾处右侧15cm处有金代大定年间的摩崖题记,刻经和题记均已漫漶,丰水期时石刻浸在水中。
  有隋一代,在统治者大兴佛法、推崇佛教的情况下,建佛寺、立佛像、刻佛经的举动在社会上广为盛行。孔水洞摩崖刻经可以说是开了北京地区刊刻石经之先河,这一发现为研究北京地区最早刻经的时期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也为探讨房山云居寺石经的镌刻缘由、发展脉络有所裨益。
  唐代的摩崖石刻有:一、游石经山摩崖题刻,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十月刻于房山区云居寺小西天金仙公主塔下岩石上。文字内容为“开元廿一年十月日,焦玄岩、向惠琛、王愁礼拜佛”,刻字面积高20cm,宽29cm,正书。
  二、大峪沟摩崖造像开元题刻,唐开元年间刻于房山张坊镇大峪沟村东约100m处,在高3m、宽4m的崖壁上,并列二龛。左龛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金刚及二飞天。龛左侧刻:“护法神王,照一天下,四月二十四日佛放光豪”。右侧刻“护法神王”。右龛为释迦牟尼坐像。
  三、石景山山上一古洞内的石壁上嵌一佛龛,龛内雕一单体菩萨立像,体态丰满,颇有唐代风格。石景山有“燕都第一仙山”之美誉,两晋隋唐时期建造了当时名刹金阁寺,而且山上还有石经台、普观洞、普安洞、还源洞、孔雀洞等。旧时洞中都藏有许多石经,故石景山曾名石经山。据《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四记载:“孔雀洞左右门上截题识曰佛本行集经卷第三十一,幽州卢龙两节度使刘相公敬造,元和十四年四月八日建,下截刊佛经语。”此题记疑为摩崖石刻,现已不存。
  唐代的摩崖石刻,不管是现存的还是已经湮灭的,从其内容看,均为佛教内容,这与此时期北京地区佛教的盛行有关。
  辽代的摩崖石刻有二处:一为海淀区聂各庄乡凤凰岭的上方寺遗址旁的辽应历年间的摩崖题刻,石刻为线刻碑形,碑首圭形,身长方形,下有榫,碑身刻“上方院,应历十年十月十日”。上方院是辽金时期的古刹,曾以妙峰为名。该题刻是目前北京地区发现最早的碑形摩崖石刻。一为上方山云水洞辽代摩崖造像旁的摩崖题刻,刻于房山区上方山云水洞内约30m处的东壁。造像高约25m,双膝间宽约15m,结跏跌坐,右手轻握拳举于胸前,左手平放于双足上,施无畏印。面相丰圆,有唐造像流韵。造像左侧中下方镌刻造像题记:“僧善伏、做佛石匠吴世和誓造佛,同见人僧法空。”距离此题记左侧下方约2m处题记一则:“安次县何永寿、赵祈二人,乾统六年三月五日”。造像的左右两侧还有元至元年间、明弘治年间、民国年间及年代不详的题记多则。石匠吴世和的名字在辽代石经中多次出现。辽代的这两处摩崖石刻均为佛教内容。
  金代的摩崖石刻目前存二处,一为孔水洞内摩崖刻经后的金大定庚子廿年(1180)的摩崖题记,其内容为:
  山陵北陲□
  大房古刹全
  佛殿应□□□
  大定庚子廿年……
  吏部尚书驸马都尉乌林□□题
  婿曹河西完颜□
  疙疸侍行
  题记 
  一为金泰和四年(1204)刻于昌平区南口镇湾子村金代佛岩寺遗址附近的岩壁上,刻字面积长55cm,宽30cm,存六行,每行五字,文字内容为:“泰和四年三月十七日,永安吕贞NB221同弟子羽、景安、卿云、贞一乘游,侄益侍行”。吕贞NB221家族为金中都豪门大族,在金代相继有六人中进士第,包括题记中的吕贞NB221、吕子羽。该题记隶书,其下笔、奏刀,初看似不经意,细品则颇有神韵,可谓书法佳品。在这则摩崖石刻旁还有二则金代的摩崖石刻,一为明昌三年(1192),一为泰和年间,均已漫漶。
  昌平区阳坊镇西一公里处的驻跸山,《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三十四记载:“金章宗驻跸处,崖镌驻跸二大字。”《长安客话》亦记载“金章宗尝游此,镌驻跸二字,后人因呼为驻跸山。”此摩崖石刻现已不存,但是总可以说,这是北京地区较早记录帝王游踪的摩崖石刻。
  现存的金代摩崖石刻仅二处,与前代摩崖石刻的题刻者要么没留下姓名、要么名不见经传相比,其题刻者均为重要人物,一为女真贵族及高官所题,加之金章宗题刻的记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金代皇帝和女真贵族雅好汉文化的风气;一为汉族士大夫所题。这两处石刻又都是在游历佛教胜地时所题,这也是当时金中都崇佛的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映。
  元代的摩崖石刻开始增多,石景山摩崖石刻:石景山区石景山半山腰的山崖上,有四则元代石匠摩崖石刻:“河南府石匠二十四名,至元三年四月八日记耳”;“南京路石匠三名,至元十年五月廿二日”;“汾州石匠,至元□年”;“齐中路石匠三名到此造……”。这四则摩崖题记,其中三则有线刻的边框,有二则还有装饰性的线刻云纹。
  居庸关一带目前发现有三处藏文摩崖石刻:
  一、刻于延庆县八达岭关城西100m处八达岭特区办事处院内的一天然岩石上,开光高80cm、宽85cm,藏文,大字为密宗佛教的六字真言,落款小字待考。二、延庆八达岭高速公路弹琴峡隧道东五桂头古洞东四则摩崖石刻,其中二则为梵文,一则为蒙文,一则为藏文,内容均为佛教咒语。三、在昌平区南口镇居庸关城北河滩“仙枕”石上,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摩崖题刻旁,残存有藏文摩崖,为六字真言的最后一字,明代题刻是将藏文磨去后所刻,由此推知这则藏文摩崖石刻的年代应早于明嘉靖三十四年。该藏文摩崖石刻边框残存的卷草纹,具有元代风格。《日下旧闻考》载:“泰定三年(1326)五月,遣指挥使元都蛮镌西番咒语于居庸关崖石”。据此推测这三处摩崖石刻的年代可能为元泰定三年(1326)。
  番字牌摩崖石刻位于番字牌村东的小孤山上,共有11组摩崖石刻,为蒙、梵、藏三种文字,多为六字真言。其一落款“(第)三阴火兔年”。藏文有4组,梵文4组,梵藏合璧2组,蒙文2组。每组最多3行,最少1行。石刻范围长35m,高3m,字大小不等。番字牌乡的西山脚下还刻有十相组合图,高90cm,宽40cm。“(第)三阴火兔年”为藏历年号,一般认为是元泰定三年(1326),一说为明代。
  石经山摩崖题刻,元泰定三年刻于房山区云居寺石经山雷音洞左侧崖石上。
  上方山云水洞摩崖造像的左右两侧还有元至元年间题刻。
  元代的摩崖石刻数量上较前代为多,目前已发现6处。元代的摩崖石刻基本上以佛教内容为主,但与前代不同的是元朝统治者崇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并把喇嘛教奉为国教。前面提及的梵文、藏文和蒙文的佛教咒语摩崖石刻,便是这种时代特点在石刻上的反映。
  明清民国时期,北京地区的摩崖石刻数量较前代大为增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发现有百余处,并且内容非常丰富,体裁和形式多种多样。
  这一时期的摩崖石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军事类。北京历来为交通要冲,地势险要,关隘众多,为兵家必争之地,明代长城又经京北、京西的山区,因而留下了许多与守边和长城有关的摩崖石刻。著名者有:
  柏峪口摩崖石刻,明正德十四年(1519)刻于门头沟斋堂镇柏峪村北8里古道山崖上。此处距黄草梁长城(天津关)约15里山路,明代官兵在此扼守要冲。刻石记载明代修建道路情况。文字刻于粗糙的山崖上,“时正德岁次己卯孟夏日,守口千户李宫修”,正书,字体潦草。
  “仙枕”摩崖石刻,明嘉靖乙卯(三十四年,1555)刻于昌平县城西北部南口镇居庸关城北河滩的一巨石。石高约3m,面积约50~60m2,西面刻隶书“仙枕”二大字,落款“吕贲书”。旁刻“嘉靖乙卯三月十二日虏犯古北口,奉命率三镇兵二万余众,由居庸关入援,廿二日虏败遁,廿五日班师取道怀来即归。阳和总督军务兵部尚书灵宝许论题”。仙枕石也称穆桂英点将台,为关沟七十二景之一。
  沙峪乡北沟村摩崖石刻,位于怀柔(县城西北20公里)沙峪乡北沟村北山沟内北沟村与庄户村交界处,均为阴文,正书,共9处,分布在长约3公里的山沟内,由沟口往北依次刻1“警心慎辔”,横刻,右首有竖刻的“辛丑”二小字;2“观澜”(竖刻)二大字,其左有“怀野”二小字;3“秦皇旧址”(横刻),“李逢时书”四小字;4“秦皇旧址”(竖刻);
  5“亟关逊(弥?)险”(竖刻);6“名关”(竖刻),其左刻“少山”二小字;7“无限华夷”(竖刻),其左刻“怀野”二小字;8“苍岩翠柏”(横刻),其右首竖刻“万历壬寅春”等小字,其左下有竖刻的“李逢时书”四小字;9“如堆”,署名“少山”。现第1处已不存,余完好。此处原为“擦石口堡”、“擦石口关”,关口现塌废,摩崖石刻应为明代官员多次视察边关时所题。
  “天设金汤”摩崖石刻,位于怀柔县城西北215公里沙峪乡大榛峪村辖云岭村东“边坑水库”下游、“磨石口关”城堡西北一巨岩上。大明万历戊寅年,灵宝许茂杞书,长宽各80cm,正书,存3行17字。右上刻“大明万历戊寅年”,左下刻“灵宝许茂杞勒”等小字。磨石口为明长城隘口,古称“磨石口关”,关口200m处有城堡,摩崖位于城堡西北一巨岩上。
  “金汤”摩崖石刻,位于怀柔县城西北265公里黄花城乡黄花城村北“头道关”长城北侧岩壁上,明万历己卯春,金陵吴臣书丹,字高15m,正书,存3行12字。中间阳刻“金汤”,右上刻“万历己卯春”,左下刻“金陵吴臣书”等小字。
  (二)宗教类。著名者有:
  青龙山“佛”字摩崖石刻,位于石景山区青龙山,福惠寺南、辘轳井沟以东的褐色崖壁上,石刻共175字,其中以佛字最大,字径高150~160cm。佛字之上,有“狮子窝”三字,字径高50~60cm,刻字面积宽250cm。佛字下面,有3处摩崖石刻:1北面,镌刻于乾隆十六年(1751),刻字面积高210~220cm;2南面,镌刻于乾隆三十三年,刻字面积高160~120cm,字径10cm;3镌刻于嘉庆八年。
  妙峰山娘娘庙摩崖石刻,分布在门头沟妙峰山娘娘庙周围山岩上,1庙旁一大松树旁巨石上自右至左横刻“八圣道分”。高40cm,宽30cm,有隶书的风格。2竖刻“几生修到朝金顶(右),万古长留此妙峰”,隶书,双勾,字高15cm,字形随山岩起伏,落款“陀古捶”,正书。3庙外石墙下山岩一似龛的小洞,竖刻“莲台”,高30cm,宽20cm,正书。4莲台不远处巨石,自左至右横刻“灵山佐迹”,高25cm,宽20cm,落款“民国十八年”。竖刻“吴树□,孙□山,赵十□题篆”,漫漶。
  居庸关重修关帝庙摩崖碑,清同治三年(1864)七月立石,位于延庆西拨子乡三堡村弹琴峡隧道东五桂头古洞东的岩壁上,摩崖呈碑形,额篆“居唐关古迹碑”,碑文正书,首题“居庸关重修关帝庙创建□□□□□碑记”,同治三年(1864)七月立石,落款为“邑人王福照书”。 
  
  石景山区双泉山双泉寺北400米处摩崖石刻“翠微山”
  妙峰山石刻对联,刻于门头沟妙峰山乡桃园村南路边崖壁上,字大径尺,正书,上联:“古出奇峰遮日月”,下联:“岸有幽背表神灵”,横批“静与天游”,福恩书。妙峰山南道由三家店到琉璃渠至担礼直达金顶,此联在南道途中,为清代朝顶的香客所刻。
  (三)经济类。如崇化寺买地文书摩崖石刻,明宣德九年(1434)刻于门头沟崇化寺遗址旁山崖上,高100cm,宽300cm,正书,记述了宣德九年七月顺天府宛平县玉河乡城子村里长等人将一段90亩地卖与司设监太监吴亮,议定宝钞三十三万六百贯,并划定四至事。
  (四)交通水利类。
  色树坟石佛岭连山碑(又称石古崖修桥补路摩崖碑),明万历六年(1578)刻于门头沟色树坟石佛岭(今采石厂)的山崖上。碑依山崖雕凿成形,共四通。均刻于明万历六年(1578)。因一碑首雕刻有三世佛像,故此地称石佛岭。其中东侧3碑共一须弥座,座高110cm,宽330cm,碑高240~350cm,一碑记述修路情况,余三碑记载捐资人名。摩崖碑旁的古道乃凿山崖而成,宽两米多,一侧为绝壁,一侧为深渊,异常艰险。今山路上仍留有深深的车辙及马蹄印。现碑下的路已毁。此地明代称“石窟崖”,又称“石古崖”,地处京西著名古道,山里的煤炭及山货多由此道运出,并运进生活必需品。
  继序(续)修补道路功德摩崖碑,清道光十一年(1831)镌刻于门头沟木城涧黑虎桥边山岩上,石刻依石崖刻成碑状,高143cm,宽49cm,正书。记载了黑虎桥一带道路修缮情况。木城涧产煤,黑虎桥崖高涧深,是通往四方的咽喉要道。此摩崖是本地古代交通史的珍贵资料。
  修筑永定河摩崖石刻,位于门头沟丁家滩村西采石厂旁的巨石上,东南距永定河约50m,西北距铁路5m,王德榜撰并书,开光现高130cm,宽77cm,正书存三行。石刻坐西北朝东南,文字自左至右:“光绪七年十月二十日?醇亲王到此?前宣福建使王德榜立?”,到字以下埋入土中。王德榜为左宗棠部下,率军旅修筑永定河。此石记载了奕视察水利工程事。
  修筑永定河摩崖,清光绪八年(1882)刻于门头沟丁家滩陇驾庄东桥西南50m永定河南岸的峭壁上,文字自左至右“光绪捌年孟春月NB247旦立於野西河滩(小字)。统师徒,杀水势,燕民从此乐熙熙(大字)。钦命头品顶戴赏穿黄马褂奏办直隶顺天河务,前福?建布政使,达冲阿巴图鲁楚南王德榜题?(小字)。”大字径20cm,小字径10cm,其中钦、品二字漫漶。开光高200cm,宽90cm,正书存四行。摩崖距地面约5m。
  (五)题咏题记类。
  “翠微山”摩崖石刻,位于石景山区双泉山双泉寺北400m处岩石上。共3处,1“翠微山”三字,明成化七年(1471)四月四日镌,隶书,字高50cm,翠微山三字下刻诗一首:“转壑攀云路不迷,宦情尘虑暂相违。老禅究竟真空想,特为摩崖写翠微。”奉直大夫、协王庶尹、礼部员外郎谢宇,携其子谢吴,在杨清等陪同下,至香盘寺(双泉寺)进香时摩刻。2“佛”字石刻在翠微山石刻东约2m处,隶书,高66cm,已漫漶。3唱和诗摩崖石刻,在翠微山石刻的西侧下方,杨清用谢宇原韵的“唱和诗”:“我亦常□止胜迷,清泉白石久相违。朝回柱笏顿西□,黛色□天空翠微。”诗后刻“成化辛卯夏四月初吉日”。
  妙峰山“坚持持久战”摩崖,刻于妙峰山金顶山一平坦山岩上。“坚持持久战”,竖刻,字高25cm,宽20cm,其下刻“坚决抗战到底”,字高12cm,宽10cm,“挺进军宣卅年(1941)秋张为曹制”,高、宽均8cm。
  (六)颂扬或描述名山大川类,如道光皇帝御笔“写秋容”、南官园摩崖石刻群、溥心书西峰寺摩崖诗刻、英敛之书“水流云在”摩崖石刻等。
  (七)标志地点类。
  宛平怀来交界摩崖石刻,位于门头沟沿河城乡白羊石虎村西部山谷孤山崖壁上,清雍正五年(1727)八月一日立,正书。“孤山,顺天府宛平县界,西至麻黄峪十里怀来属,东至新庄窠二十里宛平属,雍正五年(1727)八月一日立。”“孤山”二字,字径逾尺,余字稍小。白羊石虎山谷是当时宛平通往怀来盆地以至内蒙古的重要通道。
  “凤凰岭”摩崖石刻,位于海淀区车耳营凤凰岭山顶,“凤凰岭”三字由北至南,每字高4m,宽近3m,字间距45m,笔画宽02m,民国年间山下沙涧村石匠刻,为西山最大的摩崖。
  (八)保护环境类。如永禁开打驻跸山摩崖石刻,清光绪十八年(1892)九月刻于昌平县阳坊西1公里的驻跸山,呈碑形,方首方座,额正书“万古流芳”,碑文正书。其旁还有明代及民国年间的摩崖石刻4处。
  这些内容丰富的摩崖石刻为研究北京地区的历史、地理、军事、宗教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这一时期摩崖石刻的体裁也多种多样,有诗词、碑记、对联、契约、题名题记等。许多摩崖石刻的题写出自政治和文化名人之手,书法精美,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在形式上,明代出现连山碑,并且碑形摩崖也开始多了起来,摩崖石刻的镌刻也比较讲究。
  明代摩崖石刻的突出特点是有许多与守边和长城有关的军事类摩崖石刻遗存。明灭元后,蒙古人退回漠北,但时时南下侵扰,威胁明朝的北部边境。后来,女真族又在东北崛起。因此,明朝非常重视北方的防务,而这个防务主要是通过修筑、巩固万里长城来体现的。北京境内的明长城经过平谷县、密云县、怀柔区、延庆县、昌平区、门头沟区六个区县,留下了许多与边防有关的摩崖石刻。清代摩崖石刻的突出特点是御笔题刻数量很多,如香山、八大处等,随处可见乾隆皇帝的墨宝,在前代这类摩崖石刻很少。民国时期,多政治、文化名人题写的摩崖题刻。如冯玉祥书滦州起义纪念园摩崖,位于海淀区温泉乡显龙山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园内的天然岩石上,岩石斜面约290m2,节录了《礼记·礼运篇》关于大同的著名文字,镌刻于1936年11月,字径高45cm,宽50cm。
  四
  房山区的摩崖石刻数量较多,以佛教内容为主,早期的摩崖石刻几乎都分布在这一地区,主要与房山区隋唐以来以云居寺为中心的佛教的发达有关。摩崖集中在孔水洞、云居寺、上方山、云水洞等处。
  门头沟的摩崖石刻历史最为悠久,最早的摩崖石刻就出自这里,内容最为丰富,有巩固边防、守卫长城方面的军事类摩崖石刻,有修桥补路内容的交通类摩崖石刻,有买地文书方面的经济类摩崖石刻,有修筑永定河内容的兴修水利类的摩崖石刻以及佛教、民间宗教内容的宗教类摩崖石刻,也有名人题刻等。形式最为多样,有很多连山碑和碑形摩崖。数量也居各区县之冠,三十余处,百余则。
  石景山区的摩崖石刻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的刘总刻经,但目前最早的摩崖是石景山的元代石匠题刻。主要集中在石景山、八大处、慈善寺等地。
  海淀区西枕西山,风景秀丽,多园林山水名胜,最早的摩崖石刻为凤凰岭上方寺旁的辽代题刻。数量较多,以清、民国时期为主,主要集中在凤凰岭、温泉显龙山、香山、樱桃沟等地。多巨制,如“凤凰岭”三字、滦州起义纪念园摩崖。多名人手笔,如乾隆、梁启超、英敛之、冯玉祥等。
  昌平、延庆二区相连,著名的关沟七十二景位于二区交界处的关沟内,这也是摩崖石刻集中的地方,仙枕石、弹琴峡、望京石等地分布有多处。弹琴峡附近的石壁上有一同治三年(1864)的碑形摩崖,高约310cm,宽192cm,可谓巨制。昌平区的驻跸山、佛岩寺遗址、银山塔林等地也有摩崖石刻分布。
  怀柔区摩崖较为丰富,主要以守卫长城的军事类摩崖石刻为主,如“金汤”、“天设金汤”等。
  其它区县如密云、平谷、顺义,由于目前发现的摩崖石刻数量较少,兹不赘述。
  摩崖石刻不仅是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许多摩崖石刻为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题,书法精美,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同时,这些不同年代、不同民族文字的摩崖石刻,或富于天然之意趣,或体量巨大、气势恢弘,或为名家手笔,为秀美的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许多摩崖石刻本身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成为人们寻古探幽的绝好去处。
  ①《古代石刻通论》,徐自强、吴梦麟著,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②《中国岩画学》,盖山林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
  ③《凡将斋金石丛稿》,马衡著,中华书局,1977年。
  ④《中国的石刻与石窟》,徐自强、吴梦麟著,商务印书馆,1996年。
  ⑤《石刻论著汇编》第一集,北图出版社,1997年。
  ⑥《北朝摩崖刻经研究》,中国书法家协会山东分会、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编,齐鲁书社,1991年。
  ⑦《中国古代石刻概论》,赵超著,文物出版社,1997年。
  ⑧《语石校注》,清·叶昌炽著,韩锐校注,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年。
  ⑨《房山石经之研究》
  ,中国佛教协会出版,1987年。
  ⑩《日下旧闻考》,清·于敏中等编纂,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B11《长安客话》,明·蒋一葵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
  B12《门头沟文物志》,北京市门头沟区文化文物局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
  B13《海淀文物》,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委员会编,文物出版社,2002年。
  (作者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员)

 
 
 
前五篇文章

末法时期何以当弘弥勒法门

论慈宗高僧与战争

《弥勒下生经》里头的国土理想及生态,环境理念

《上生经》开启心灵的天宫宝盒

云冈石窟佛教雕塑

 

后五篇文章

道流西域,名被东国的鸠摩罗什

中国哲学史诗——咏鸠摩罗什

从生态学角度透视中国佛教之少林文化

南阳当代律僧---云门寺明醒和尚

随喜丹霞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