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北朝妇女佛教信仰活动--以佛教造像铭刻为例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1997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北朝妇女佛教信仰活动--以佛教造像铭刻为例
  【文章作者】吴玲君
  【指导教师】韩献博
  【文章页数】121页
  --------------------------------------------------------------------------------
  【中文摘要】
  本文论述的主轴,实可分为二大部份:一为造像配置之类型,二为光背上图像意。
  首先,尊像配置的类型(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三菩萨一菩萨二弟子),分就其结构意义进行析论,其中欲对一佛二弟子(一菩萨二弟子)多所著墨,试从残编片简里勾勒出蕴育此类型之思想养份,一窥二弟子之尊像性格及其所隐涵时代上(或区域性)的特殊意义;二弟子像的重要性实因其对日后五尊像,七尊像的构成,具有一承先启后之关键性位置,颇具研究价值!
  其次,则是以光背中所出现的图像及其递变现象,试予讨论,进而,再以光背正中央的图像为焦点,发现图像出现呈现一似有迹可循的递变现象,本文依此归纳出一序列,比对当时之佛教义理主张,发现其隐而未显之重要意义
  头光或背光正中央图像作为分析对象之原因,一来,是在光背上此部份的图像有极明显之变化;二者,欲自图像递变之显在现象,一探其背后隐藏之意涵,试图与前面自尊像配置类型中所见的政治.社会和佛教界信仰和义理面的发展作一对照呼应将所有图像解构之后,再予以统整,作一全面性的思惟,实可发现:即使经过数千年的因缘流转,造像仍不断地屹立于宇宙长河中,然而,时空的隔阖与浩瀚的佛法大海,欲自艺术美,深入其精神.智慧之美,实非易事.造像呈现的不仅是表面可见动人的艺术美,千年来,它不断地对过往的观者说法,造像碑所在之处实乃为一具体而微的佛国世界!
  --------------------------------------------------------------------------------
  【论文目次】
  第一章 研究史与问题点之提出
  第一节 研究史回顾
  第二节 问题点的提出
  第二章 一佛二菩萨 三菩萨之结构意义
  第一节 尊像配置之源流与发展
  壹 一佛二菩萨
  一 犍陀罗系与秣菟罗系的一佛二菩萨
  二 中土初期的一佛二菩萨
  贰 三菩萨
  一 犍驼罗系与秣菟罗系的三菩萨像
  二 中土的三菩萨像
  第二节 试析图像意涵
  一 主尊之类别--佛
  1 释迦
  2 弥勒
  3 无量寿
  二 主尊之类别--菩萨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一佛二菩萨 一菩萨二弟子之结构意义
  第一节 北朝之前的一佛二第弟子像
  第二节 北朝一佛二弟子像之结构性表现兼论--一菩萨二弟子像
  一 一佛二弟子像
  二 一菩萨二弟子像
  第三节 试析图像意涵
  一 印度之二弟子像
  二 中土之二弟子像
  第四节 从弟子像试析当时佛教之发展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试析图像的递变及其意涵
  第一节 图像试析---以龛所见之图像为主
  一 构图与造型来源
  二 构图类型
  第二节 图像意涵
  1 经典上之意义
  2 从图像之递变试析其内在意涵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附录一
  附录二
  --------------------------------------------------------------------------------
  【参考文献】
  一 专书
  内 典
  佛陀耶舍译,〈长阿含经〉,《大正藏》第一册
  〈中阿含经〉,《大正藏》第一册
  〈杂阿含经〉,《大正藏》第二册
  吉迦夜昙曜译,〈杂宝藏经〉,《大正藏》第四册
  元魏慧觉等译,〈贤愚经〉,《大正藏》第四册
  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弥勒下生经〉,《大正藏》第十四册。
  刘宋.沮渠京声译,〈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正藏》第十四册。
  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大正藏》第十四册。
  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弥勒下生经〉,《大正藏》第十四册。
  唐.义净译,〈佛说弥勒下生经〉,《大正藏》第十四册。
  吴.支谦,〈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陀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大正藏》第十二册。
  曹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大正藏》第十二册。
  后汉.支娄迦谶〈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大正藏》第十二册。
  后汉.支娄迦谶〈般舟三昧经〉《大正藏》第十三册。
  〈金光明经〉《大正藏》第十六册。
  北凉.昙无谶,〈大般涅盘经〉《大正藏》第十二册。
  北魏.菩提流支译,《佛说佛名经》,十二卷,《大正藏》第十四册。
  《佛说佛名经》,《大正藏》第十四册。
  《十方千五百佛名经》,一卷,失译者名。《大正藏》第十四册。
  阇那崛多译《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八卷,《大正藏》第十四册。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失译者名。《大正藏》第十四册。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一卷,失译者名。《大正藏》第十四册。
  鸠摩罗什译,《禅秘要法》。《大正藏》第十五册。
  西晋.竺法护,〈菩萨十住行道品〉《大正藏》第十册。
  东晋.祇多蜜〈佛说菩萨十住经〉《大正藏》第十册。
  后秦.鸠摩罗什,〈十住经〉《大正藏》第四册
  魏.菩提流支.〈十地经论〉《大正藏》第廿六册。
  梁.僧佑〈弘明集〉《大正藏》第五十二册。
  唐.释道世〈广弘明集〉《大正藏》第五十二册。
  龙树着 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大正藏》第廿六册。
  梁.慧皎〈高僧传〉《大正藏》第五十册。
  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大正藏》第五十册。
  竺道生,〈法华经疏〉。
  梁.法云〈法华经义记〉《大正藏》第三十三册。
  僧肇,〈注维摩诘经〉,《大正藏》第三十八册。
  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大正藏》第五十三册。
  唐.释道世,〈经律异相〉《大正藏》第五十三册。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大正藏》第五十一册。
  〈异部宗轮论〉《大正藏》第四十九册。
  外 典 (按姓名笔划)
  日 文
  小川贯式,《佛教文化史研究》,永田文川堂。
  小野玄妙,《大乘佛教艺术史 研究》,共十五卷。
  山崎宏,《支那中世佛教 展开》,清水书店。
  山崎宏,《中国佛教文化史 研究》,法藏馆,昭和56年。
  上村胜彦,《 神话》(东京:1993)书籍株氏会社
  水野清一,《中国 雕刻》,(日本:经济新闻社,1960)。
  水野清一、长广敏雄着,《龙门石窟 研究》。
  古野清人、木下史郎着,《印度 宗教 社会》,岩波书局。
  宇井博寿,《佛教泛论》,岩波书局,昭和21年。
  定方 晟,《 宇宙志》,东京,春秋社,1995。
  叮田甲一,《上代雕刻史 研究》,吉川弘文馆,昭和52年
  林良一,《东洋美术 装饰文样》,东京,同朋舍,1990。
  松原三郎,《中国佛教雕刻史研究》,东京,1994。
  神林隆净,《菩萨思想 研究》。
  宫治昭著,《弥勒 涅盘 图像学》,东京,吉川弘文馆,1992
  冢本善隆,《冢本善隆著作集》第二卷。
  杨伯达 着、松原三郎 译,《埋 中国石佛 研究》(东京:1987)。
  道端良秀,《中国佛教思想史 研究》,平乐寺书店,昭和58年。
  取访义存,《中国中世佛教史研究》,大东出版社,昭和63年。
  藤田宏达,《原始净土思想 研究》,东京,岩波书局,1970。
  中 文
  《 凡将斋金石丛稿》,台北,明文出版社,1984。
  木村泰贤着、演培法师译《大乘佛教思想论》,台北,天华出版社。
  王巳孙评,《金石三例》,台北,商务出版社。
  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简编》,台北:商务书局,1963。,
  平川彰等着,林保尧译,《法华思想》,台北,佛光出版社,1998。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
  李志夫,《印度思想文化史》,台北,东大出版社。
  李静杰编着,《石佛选粹》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
  吕澄,《印度佛学思想概论》,台北,天华出版社。
  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台北,东华出版社。
  林保尧,《法华造像研究》,台北,艺术家出版社。
  吴焯,《佛教东传与国佛教艺术》,台北,淑馨出版社。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浘山雄一等着,许洋主译,《般若思想》,台北,法尔出版社。
  许建英、何汉民编译,《中亚佛教艺术》,(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汤用彤,《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商务出版社。
  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信仰与思想世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赵以武,《五凉文化述论》甘肃,人民出版社。
  万绳楠,《魏晋南北朝文化史》,台北,云龙出版社。
  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魏书.释老志》。
  二 期刊论文
  英 文
  Diana Pyle Rowan ,THE YAKUSHI IMAGE AND SHAKA TRINITY
  OF THE KONDO HORYUJI:A STUDY OF
  DRAPERY PROBLEMS,ARTIBUS ASIAE,
  VOL .XXXI, 4。
  Ju--Hyung Rhi ,FROM BODHIISTTVA TO BUDDHA :THE BEGGING OF ICONIC
  REPRESENTATION IN BUDDHIIST ART ,《ARTIBUS ASIIAE》
  Vol . LIV。
  Junghee Lee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ENSIVE
  BODHISATTVA IMAGES OF ASIA ,ARTIBUS ASIAE,
  VOL .XXXI, 4。
  Marshall, Sir John, THE BUDDIST ART OF GANDHARA, (Memoirs of The
  Department of Archaeology iin Pakistan , Vol.1) C
  ambridge, 1960。
  Susan L. Huntington ,EARLY BUDDIST ART AND THE THEORY OF
  ANICONISM. ,ART JOURNAL , VOL . No4 1990。
  日 文
  山本智教,〈佛像 起源 〉,《佛教艺术》17期。
  干舄龙祥〈菩萨思想的起源 开展〉,收入宫本正尊编《佛教 根本真理》221。
  水野清一,〈北魏石佛 系谱〉,《佛教艺术》第二一期。
  中村元,〈 王 宗教政策〉(一)(二),《佛教史学》第五卷第一号第二号。
  中村茂夫,〈宗教画 空间表现〉,《佛教艺术》第十八号。
  石田茂作,〈佛塔 变迁〉,《佛教史学》第十二卷第一号。
  石松日奈子,〈魏文朗造像碑 年代 北魏始光元年铭 再检讨〉,《佛教艺术》第二四0号。
  佐藤治水,〈北朝造像铭考〉(《史学杂志》,第86编第10号)(东京:1977)。
  〈云冈佛教 性格──北魏国家佛教成立 一考察〉(《东洋学报》第59卷第12号)。
  杉本卓洲,〈四部 四阿含 现 〉,《印度佛教学研究十二 一》。
  村上真完,〈大乘 在家 出家 问题〉,《佛教史学》第十五卷第一号。
  杜在忠、韩岗,〈山东省诸城出土 石佛像 〉(1-4),《古美术》第九九~一0三号。
  定金计次,〈 第一塔 塔门浮雕 共同制作 东门 出城图 中心 〉,《佛教艺术》第一三六号。
  冈田健、石松日奈子,〈中国南北朝时代 如来像着衣 研究〉(上下),《美术研究》
  第356、357号。
  冈田健,〈山东历城黄石崖造像〉,《美术研究》第366号。
  松原三郎,〈北魏初期石佛 一考察〉《大和文华》第五一号。
  ,〈大石佛考〉《佛教艺术》第二一0号。
  ,〈诸城派石雕考南北朝样式上 位置 就 〉《古美术》第一0三号。
  ,〈玉石像考中国佛教雕刻 系谱 〉《佛教艺术》第二三0号。
  ,〈山东地方 北朝石像 一考察〉《古美术》第一0一号。
  ,〈北朝正光期河北派金铜佛 一典刑〉《美术研究》第一九八号。
  宫治昭,〈 雕刻史 样式 生成 雕刻 中心 〉,《佛教艺术》第一三0号。
  宫治昭,〈 佛传美术 三类型〉,《佛教艺术》第二一七号。
  高田修,〈 美术 大乘的征证〉,《佛教艺术》125号
  高田修,〈 佛塔 舍利安置法〉,《佛教艺术》第十一号。
  高田修,〈 佛教雕刻史要佛像 中心 〉,《佛教艺术》第十七号。
  加藤纯章〈大智度论 世界〉(此文章收于蜼山雄一 编 《般若思想》)。
  荒牧典俊,〈 佛教 中国佛教 〉《佛教史学》第十五卷第二号。
  张砚、王建新译,〈中国陜西省耀县 碑林〉(一、二),《佛教艺术》第二0五 二一一号。
  逸见梅荣,〈 美术 展开 影响〉,《佛教艺术》第一七期。
  冢本善隆,〈龙门石窟 现 北魏佛教〉,《龙门石窟 研究》
  桶口隆康,〈阿弥陀三尊佛 源流〉《佛教艺术》第7号。
  静谷正雄,〈 统治下 于 佛教 〉《佛教史学》第十五卷第一号。
  ,〈大乘教团 成立 〉(上中下)《佛教史学》第十三卷第三四号。
  ,〈 时代 佛教 〉《佛教史学》第四卷第二号。
  中 文
  山东省博兴县文管所,〈山东博兴龙华寺遗址调查简报〉,《考古》第九期。
  毛汉光〈北魏东魏北齐之核心集团与核心区〉(《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第57本第
  2分)(台北:1986)
  李裕群,〈山西榆社石窟寺调查〉,《文物》1997第二期。
  李玉怋,〈河北早期的佛教造像〉,《故宫学术季刊》第一一卷第四期。
  李玉怋,〈半跏思惟像再探〉,《故宫学术季刊》第三卷第三期。
  阮荣春,〈早期佛教造像的南传系统〉《艺术学》。
  〈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研究〉《东南文化》,1991年,3-4合刊
  吴绰,〈孔望山摩崖造像考〉《文物》一九八九第12期、
  河北省临漳县文物保管所,〈河北邺南城附近出土北朝石造像〉,《文物》,1980第九
  期。
  周到,〈河南襄县出土的三块北齐造像碑〉《文物》1963第一0期。
  青州寺博物馆,〈山东青州出土两件北朝彩绘石造像〉,《文物》1997第二期。
  陜西省文物普查队,〈耀县新发现的一批造像碑〉《考古与文物》1994第二期。
  夏名采,〈龙兴寺的佛教窖藏造像〉,《历史月刊》,1998第一一0期。
  康乐〈代人集团的形成与发展──拓跋珪的国家基础〉(《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
  第61本本第3分)(台北:1990)
  常叙政于丰华,〈山东省高青县出土佛教造像〉,《文物》1987第四期。
  〈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研究〉《东南文化》,1991年,3-4合刊
  吴绰,〈孔望山摩崖造像考〉《文物》一九八九第12期、
  步连生〈孔望山东汉模崖佛教造像初辨〉《文物》一九八二第2期、
  李洪甫〈孔望山造像中部份题材的考定〉,同前,蔡全法〈孔望山佛教造像时代及其相关问题〉《宁夏考
  古》一九九五第2期。
  贺世哲,〈关于北朝石窟千佛图像诸问题〉(《敦煌研究》,1989第3期)。
  贺世哲,〈关于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三世佛与三佛造像诸问题〉(《敦煌研究》,1992年第4期、 1993年第1期)
  宿白,〈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云冈石窟》,日本:平凡社,1982)
  刘淑芬,〈五至六世纪华北乡村的佛教信仰〉(《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第63本第3分)(台北:1993)。
  〈北齐标义乡义慈惠石柱──中古佛教社会救济的个案研究〉(《新史学》第五卷第四期) (台北: 1994)。
  樊锦诗等,〈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分期〉《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一)》。
  颜尚文,〈梁武帝批注《大品般若经》与佛教国家的建立〉(《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三期)(台北:1998) 〈中古佛教小区的法华邑义组织与活动──以东魏李氏合邑造像碑为例〉(《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一期)(台北:1996)。
  韩自强,〈安徽亳县咸平寺发现北齐石刻造像碑〉《文物》1980第九期。

 
 
 
前五篇文章

云冈石刻艺术

常任侠先生谈中国佛教美术

云冈第五○窟的造像艺术

壁画的解读与应用

佛教中的生态智慧

 

后五篇文章

河洛地区北朝佛教造像碑研究

北朝佛教遗址中的乐舞壁画研究

西藏佛教历史

欧阳渐生平简历存在问题考论

山西省吉县挂甲山摩崖造像现况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