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今旅游业如日中天,山西王家大院每天要接待来自全国的大量游客。可人们离开时千万别忘了顺路参观资寿寺—它就在距王家大院仅两公里的苏溪村,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灵石县志载,“何事名苏溪?赤壁景差肖。长坂树扶疏,泉声激清妙。山高明月来,东坡有诗料。”可见当年此地以泉胜,竟引得大学士苏东坡前来游赏,“苏溪”一名大约也源于此。无怪乎“苏溪月夜”成为灵石县的“古八景”之一。资寿寺为元代建筑,由于1993年寺内18尊明代罗汉头像被盗,曾成为轰动全国的重大新闻;时过5年,在台湾震旦集团董事长、爱国企业家陈永泰的努力下,竟被奇迹般地从海外斥巨资全部赎回,并无偿捐献寺里。在本村祖传艺人郭成保的巧手下,众罗汉被衔接得天衣无缝,重现昔日风采,于是再次成为全国媒体关注焦点。据说佛头遗失后村民就坚信它们将回归故里;也许是上天福佑果然如愿以偿。人们在盛赞陈永泰先生善举同时,也提高了重视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资寿寺自此更加名播中外,游人以不能一见为憾。 8月19日上午,资寿寺前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显得格外热闹。原来当地正举办一年一度的盂兰庙会,同时为新修复的关帝庙剪彩开光。王家大院馆长侯廷亮,自今年兼管资寿寺后,忙得不亦乐乎;他雄心勃勃正做几件大事,其中之一就是投资修复寺内的关帝庙。他聘请当地能工巧匠,亲自监工,历时三个多月,终于恢复了2000平方米的关帝庙及配套建筑群。计塑像七尊,碑亭两座,照壁一座,圣迹廊30平方米,结义亭一座,石狮两尊。另修复资寿寺哼哈二将塑像两尊,土地堂塑像四尊,尊天阁塑像两尊。经此番修整,资寿寺愈加气宇轩昂、肃穆庄严,重新焕发了青春。关帝庙始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距今已有近700年历史;毁于多年战乱后,于明正德十一年(1515年)重修。主体崇宁殿系无梁结构,正中供奉关公塑像。1938年日寇扫荡时,杀死无辜村民22人,烧毁民宅170余间,关帝庙正殿塑像被毁,偏殿遭焚,寺内三名和尚也未能幸免。现欣逢盛世得以修复,并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完工,意义深远。 据碑载:资寿寺建于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较关帝庙要早400多年。其名旨在“祝帝道以遐昌,资群生于寿域”,意思是希望在神灵呵护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赐福百姓健康长寿,故寺庙千百年来香火旺盛,祈福人络绎不绝。王家大院人认为,家族的兴旺富裕与来此烧香拜佛最勤不无关系。它于宋元明均重修过,作为典型完备的佛教寺院,它为三重院落,前后15座殿堂沿中轴线对称排列,循一条长达70米的砖砌围栏引道,由低渐高伸向院落,直通主建筑大雄宝殿。进山门后来到中院,天王殿上方悬有明著名书法家傅山“山林趣”四字匾额。据说这“”字即“野”字,为傅山到此兴之所至所造,并无出处。殿两侧立有钟、鼓二楼,每进院左右均设有配殿。西北角筑有藏经楼、真武阁、方丈院、准提观音殿、禅堂院,东南角为关帝庙等建筑,总面积达17000多平方米,应当说是颇具规模的。也许有人要问,国内名寺古庙多得很,资寿寺有什么特点值得人们看呢?其实资寿寺的历史,就是一部自唐以来中国政治宗教文化艺术演变的历史,里面知识不少呢!根据佛像造型,人们可了解它在中国的发展。佛教在中国经历过北魏、唐宋及明清三阶段,入乡随俗,成为理想统治者的化身,具有强烈入世意识。同样表现佛与菩萨,时代不同,不仅题材不同,面貌和形体也不尽相同。北魏乃至整个南北朝时期,战乱下人民生活困苦,佛像表现出的祥和洒脱、飘逸智慧,体现出人们祈望安宁的愿望;而处于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宋,佛像则温和典雅,更富人情味和亲切感。宋至明清统治阶级追求奢侈享受,对世俗生活感兴趣,佛像向世俗转化。资寿寺的元代佛教壁画和众佛像正是这样的代表作。元代壁画为重彩工笔,线条粗犷流畅,人物山水花鸟俱全,构图饱满,惜因房屋漏雨三面画墙仅存一壁。大雄雷音宝殿门前石狮为唐代所造,然历经千年已面目不清。殿内正面三尊金佛则塑于宋代。佛像慈眉善目,端庄典雅,有强烈的唐代遗风。三大士殿内已修复的十八罗汉,分别端坐于观音、普贤、文殊三大菩萨左右,系寺中百余尊佛像中精品,为明代塑造,施淡彩。他们或凝神沉思,或合掌诵经,或侃侃而谈,或怒目圆睁;而童子展布罗汉的手搭在瘦罗汉臂上,似有一种心灵默契……每人坐姿不同,表情丰富,神态细腻逼真,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情景,令观者回味不尽。 人们想游资寿寺,如今可说太容易了:北京头天晚乘火车2519次第二天一早就到;新开通的大运高速公路灵石出口距资寿寺仅四公里,北京开车7小时就可到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