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谈现代中华茶文化的兴起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最近的二十多年是中华茶文化蓬勃兴起的时期,茶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广度是空前的,茶文化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也都是前所未有的。下面笔者对现代中华茶文化的兴起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中华茶文化在改革开放中喷涌

  茶文化是基于茶物质上的文化,从茶被祖先发现和利用之始就相伴随。但茶文化真正形成完整的体系,应该是陆羽著《茶经》,因此千百年来茶文化虽有许多创新和发展,其大体框架仍不离其宗。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茶文化虽然没有得到大力弘扬,但是由于茶文化是传统文化,又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茶文化在人们心目中仍然是存在的。改革开放后,思想的解放为茶文化的弘扬提供了环境和机遇,它像不可压抑的泉水一样喷涌而出。这二十多年间茶文化的兴起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初兴阶段。这一阶段是1980年至1989年。主要是普及茶知识,宣传茶与健康的阶段。弘扬茶文化的目的是引导茶消费。

  1981-1982年全国茶叶积压,点燃了茶文化宣传的火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茶叶产销一直处在供不应求的状况,每年增产的茶叶优先供应出口,对国内市场采取限量供应。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茶叶生产,号召大力开辟茶园,到改革开放时,全国茶园面积已达100多万公顷,为我国茶叶产量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1981-1982年茶叶生产的增长已远超过出口的需求,因此全国茶叶出现大量积压。为了开拓国内市场,引导消费,当时主管茶叶业务的国家商业部茶叶畜产局组织各地大力开展茶知识宣传,扩大茶叶销售。由茶叶加工处张大为同志、茶叶处于杰同志在中央电视台《为您服务》栏目介绍茶的知识,让广大群众了解茶,提倡饮茶。这一举动也为茶文化利用大众传媒宣传开了一个好头,接着各地也纷纷开展了饮茶的宣传活动。

  此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庄晚芳先生与孔宪乐、唐力新、王加生合编的通俗读物—《饮茶漫话》,1983年被日本的松崎芳郎翻译连载,为茶文化的宣传提供了基本框架。《饮茶漫话》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饮茶知识和茶文化的内容,图文并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趣味性强,是当时全国的第一本茶文化读物,倍受国内外读者欢迎。1982年,庄晚芳教授又倡导在杭州成立“茶人之家”。浙江省茶叶公司茶叶专家陈观沧先生负责筹备工作,“茶人之家”新居于1985年在杭州西子湖畔正式落成,并出版了《茶人之家》刊物(后改版为《茶博览》),也是当时唯一的茶文化刊物,是中华茶文化刚兴起的浪花,对推动茶文化的复兴起了重要作用。

  1983年10月,浙江省科协主持,浙江省茶叶学会、中华医学会浙江省分会、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浙江省分会联合在杭州召开“茶叶与健康、文化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是推动茶叶界与医学界联合研究茶在医药中作用的会议,是对茶与人体健康认识深化、茶的药用价值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利用的一个转折点。吴觉农先生称赞“茶叶与健康、文化学术研讨会是个创举”。

  1984年在湖北武汉召开了全国茶叶流通体制改革会议,进一步推动了茶文化的涌动。当年,湖北天门成立了“陆羽研究会”,将中国茶叶史上的先哲正式搬上舞台,昭显中华茶文化的辉煌。1987年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的《吴觉农选集》出版发行,1988年吴觉农先生主编的《茶经述评》也正式出版发行。同年,杭州成立筹建了中国茶叶博物馆。安徽电视台拍摄了《茶圣陆羽》,将其搬上屏幕。庄晚芳先生提出倡导中国茶德—“廉、美、和、静”四字原则,引起茶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成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1989年4-5月,台湾地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会长黄正敏、台湾天仁集团副董事长李瑞贤、台北陆羽茶艺中心总经理蔡荣章等茶业界同仁两次访问大陆,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茶艺表演,为刚兴起的大陆茶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同年9月10日至16日,“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全面展示了中华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多彩的内涵。该活动由国家商业部土特产品管理公司、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新华社北京分社、中国农副土特产品开发公司联合主办,全国有120余家茶叶主管企业参加展出,有8支茶艺表演队参加了演示。日本、美国、英国、摩洛哥、突尼斯、巴基斯坦、毛里塔尼亚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多家企业应邀参加贸易洽谈。启功先生题写了展览会会标,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习仲勋、严济慈、国家各部委及北京市等单位的十余名省部级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参观了展览。茶界前辈黄国光、陈椽、阮宇成、钱梁、陈观沧、裘览耕、刘祖生、杨兴祥、王郁风、于宝森等出席了开幕式。吴觉农先生不顾年事已高,也驱车策杖参观了展览。他在认真地观看了展览的各部分内容后十分兴奋,为展览会挥毫题词“祝贺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圆满成功”。这次展示活动,集全国茶界之力,文化内容突出,反应强烈,震动很大,为中华茶文化的复苏吹响了号角。

  复苏阶段,主要是指1990年至1999年。

  1989年“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的成功举办,在业内和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展示了中华茶文化的无穷魅力,昭示了中华茶文化的美好前景,为全国性的茶文化宣传活动拉开了序幕。

  为了弘扬茶文化,业内的民间社团纷纷组建。1990年中华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正式成立,担负起国内茶人和世界华人的茶文化交流任务;1992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浙江宁波召开成立大会,也将弘扬茶文化列为工作任务之一;1994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经过多年酝酿在杭州宣告成立。早在20世纪60年代成立的中国茶叶学会以及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的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也将很大的精力转移到弘扬茶文化的工作上来。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从成立至今已连续举办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研讨会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大,规格一次比一次高,内容一次比一次丰富,影响一次比一次广泛。同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还参与主办了许多地方性的茶文化活动,如: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重庆(永川)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以及茶与佛教的茶事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华茶文化的传扬。此外,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还通过相关活动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密切和加强了同东南亚各国的茶文化交流,进一步传播了中华茶文化,提高了中华茶产业的国际地位。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从成立之始就将“弘扬茶文化、发展茶经济”作为首要目标,积极利用各种会议和商品展览展销活动,大力营造茶文化氛围,提升茶文化宣传力度。继1989年“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十年后,与国内贸易部商业发展中心联合在北京展览馆举办了′99中国茶文化展示周活动。此次活动比1989年的规模更大,档次更高,展品更精,文化内容更丰富。全国政协三位副主席及国家各部委的约二十位部级领导出席了这次活动的开幕式,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中央候补委员王如珍还专门前往参观,有效地推动了茶文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中国茶叶学会在这些年中,除了交流茶叶科技成果、推动科技创新外,在茶文化宣传上。以“茶与健康”为主题,举办了多次学术研讨会,在茶对人体的保健功能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宣传,使饮茶知识广泛深入人心,大大地促进了茶的消费和利用。

  中华茶人联谊会积极加强与港、澳、台茶人和海外华人的茶文化交流,多次组织海峡两岸茶人的交往,密切了两岸茶人的情感,促进了两岸茶文化的互动与发展。

  与此同时,茶文化的弘扬也引起了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推动本地茶产业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纷纷举起茶文化的旗帜,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招商引资,发展本地特色经济,引领企业和农民进入市场。

  浙江杭州市借助国字号茶叶机构集中,茶文化资源深厚和地理区位的优势,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就不断举办茶文化活动,1990年又率先举办了“ 首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以后每年都举办大规模的茶文化宣传活动。2005年,该市又提出打造“杭为茶都”的口号,并利用杭州的茶叶机构吸引国内外宾客参观,展现茶祖国的灿烂历史和茶文化发展现状。河南是产茶的小省,茶区集中在信阳地区。信阳市政府从1993年起每年都举办茶文化节,至今未断。上海市匣北区政府从1994年起连续每年举办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云南思茅市也从1994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国际普洱茶文化节,新昌、安溪、溧阳、英山等重点产茶县政府每年也都举办各式各样的茶文化活动。

  同时,茶文化人士也以极高的热忱投入到发掘和整理茶文化遗产的工作中,茶文化书籍层出不穷,数不胜数。在这十年中,出版发行的有《中国茶经》、《中国茶事大典》、《中国茶文化经典》、《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古代茶叶全书》、《中国茶叶五千年》、《中国名茶志》等等,还有历代的茶史、茶道、茶艺、茶具、茶馆、茶人传记、各地名茶以及众多介绍茶文化的丛书,为进一步弘扬和发展茶文化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

  在此期间,茶文化弘扬的方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上海市茶叶学会在1992年成立了“少儿茶艺”,在小学中普及茶文化,将茶文化列入学生德、智、体、能的教育中,收到很好的效果。目前受茶文化熏陶的学生已达四万余人。1999年,“少儿茶艺”活动被引入北京——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组织了多所学校,有声有色地开展活动。少儿茶艺在乡村也有发展——1994年浙江省武义县组织了“乡村少儿茶艺”,培养传承中华茶文化的后来人。在这一时期,新闻媒体为弘扬中华茶文化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电视台有影、电台有声、报刊杂志上有文章。更值得一提的是,茶馆业在全国悄然兴起,更多的人群走出酒楼,走进淡雅清和的茶馆,寻求新的精神寄托,因而茶馆也就成为传播茶文化的重要窗口。

  发展阶段。经过茶界同人和热心茶文化的社会各界人士近二十年的努力,2000年后中华茶文化已进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茶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融合的阶段。

  各地的茶文化研究社团继续发展,茶文化活动更多更活跃。各地茶文化活动更加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如:广州市茶文化促进会从2000年举办第一届国际茶文化节和国际茶文化博览会后,到目前已连续举办了四届茶文化节和六届茶文化博览会。每届活动参与者达数十万人次,将本来茶消费极盛的广东茶文化推至炽热的程度。又如:山东省利用济南茶叶批发市场为基地,大力宣传茶文化,从2001年起举办了三届中国济南国际茶博览会,把有浓厚饮茶习俗的销茶大省——山东的茶文化氛围搞得红红火火;还有,云南普洱茶文化的发掘、重庆永川茶旅游文化的发掘、四川蒙山茶文化的发掘、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发掘、浙江湖州陆羽茶文化的发掘、陕西法门寺及河北赵州柏林禅寺禅茶文化的发掘,以及陆羽《茶经》的研究和茶历史遗址的发掘研究等等,使人们对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2001年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在浙江上虞市成立,标志着茶界同仁重视结合茶产业的发展实际,研究吴觉农先生的光辉茶学思想,弘扬当代茶圣的崇高精神,将引导中国茶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2000年后,泡茶饮茶艺术受到更广泛的重视,人们从审美角度宣传茶文化。各地大力发掘和整理深藏在民间的各种饮茶习俗和各种茶类的泡饮方法,并经过艺术加工搬进茶馆,搬上舞台。2001年和2002年,几个全国性的行业社团联合在广西横县举办了两届全国茶道茶艺表演赛。2003年和2004年又在云南思茅举办了两届全国民族茶艺表演赛,推动了饮茶艺术的发展。与此同时,各地的茶艺培训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展开。而且茶艺培训工作开办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国外来华接受茶艺培训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我国的茶艺表演也开始进入西欧,向西方世界进军,引起西方国家对中华茶文化的关注与兴趣。茶文化在中华大地的全面复兴,弘扬茶文化的各种刊物也应运而生,尤其是《茶博览》的恢复,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成为茶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将茶文化推向高潮。2004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先生适时的提出倡导“茶为国饮”,将茶文化定位为“以茶会友、以茶清政、以茶修德”,将弘扬茶文化与党中央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相融合,赋予了茶文化更强大的生命力。



二、不可低估茶文化在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具有悠久历史的茶文化得以弘扬。二十多年来,茶文化活动在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促进了茶产业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属于意识形态,但其威力是巨大的。它像微风细雨滋润土地一般滋润着人的心田,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振奋人们的精神。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组成部分,它的弘扬,改变了茶产业的发展现状,推动了茶经济的发展。从1980年至2004年期间,全国茶叶年产量从30.38万吨,增加至83.5万吨,增长了1.7倍,其中名优茶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由1%-2%上升到20%。消费量由1980年的13.27万吨增加至2004年的52.5万吨,增加了近3倍,人均年消费从130克增加到400克左右。茶文化对一些地方经济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如过去经济比较落后的革命老区信阳。经过十多年的茶文化弘扬工作,不仅使茶叶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也使全地区改变了面貌,成为比较富裕的新信阳。福建省的安溪县经过十多年弘扬地方特色茶文化,使得安溪铁观音茶名扬国内外,这些年其茶叶价格以两位数攀升,该县由过去的贫困县一跃而为农民年人均(2004年)收入4000元以上(其中,茶农年人均经济收入1740)的富裕县。云南省思茅、西双版纳等地也是通过坚持弘扬当地的普洱茶文化,使普洱茶价格成倍上升,成为市场的抢手货。当然,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都归结于茶文化,但它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上海市匣北区政府在2004年国际茶文化节上有这样一条标语:“十年茶文化,一个新匣北。”这恰当地形容了茶文化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促进了社会安定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行市场经济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三农”问题仍然很突出,农民收入低,大量劳动力涌进城市,形成民工潮.茶文化的弘扬,促进茶叶消费量的增长、拓宽了茶叶市场的空间,使一千多个产茶县和近八千万涉茶农民看到发展茶叶经济的希望。许多产茶县发挥茶叶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产,茶叶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由于茶产业的发展吸引住了劳动力,减少外流,有些茶区目前已感到劳力不足,开始出现外出打工的农民回流的现象。茶叶经济的发展使许多农村很快富裕起来,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给农村带来繁荣安定的局面。在城市,由于茶叶消费的增长,茶叶零售门店的数量增多,茶馆的大批设立、茶叶市场的兴办,增加了城市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就业人员,给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帮助。据2004年国家首次经济普查的结果:北京市2004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第三产业上升明显,占国家经济总量的67.8%,已经比肩发达国家。茶叶零售、茶馆、茶叶批发市场均属于第三产业,因此茶文化的弘扬对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较好作用。

  (三)促进了相关文化的兴起,活跃了文化生活。茶文化涵盖面很大,它是人文文化、科技文化、休闲文化、审美文化、养生文化、社交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综合体。它与相关文化紧紧相连,因此茶文化的弘扬必然拉动相关文化的兴旺,并且相互融合、相互益彰。例如:近年来兴起的茶旅游文化、陶瓷文化、茶与歌舞、茶与诗词、茶与书画、茶与音乐、茶与摄影等等,特别是禅茶文化的兴起令人鼓舞。台湾的一位茶文化研究者说:“台湾是禅文化推动茶文化,大陆是茶文化推动了禅文化的兴起。”这里并非是说茶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影响有多么巨大,但是在这二十多年来,茶文化的弘扬确实是走在相关文化的前面,起到了领头作用。茶文化活动给许多地方带来了极佳的经济效益,而且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各地每逢举办茶文化活动,当地群众都载歌载舞、欢天喜地,当成节日,调动了群众积极性,振奋了精神,鼓舞了斗志,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四)促进了社会道德建设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赵州柏林禅寺净慧和尚说:“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有着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特殊社会化育功能。”目前适逢我国社会的转型期,社会上人心浮躁,拜金主义抬头,人与人关系冷漠,甚至出现尔虞我诈、道德沦落的情况。茶文化就像在炎热夏季吹来的一股凉风一样,给浑浊社会注入一剂清新剂。国学大师文怀沙说:“酒令人糊涂,茶令人清醒”,“只听说酗酒闹事,却不曾听说品茶打架”。全国茶馆的大量设立,为净化社会风气,建立祥和和会,提供了孕育的环境。特别是随着“天下茶人是一家”的倡导,“精行俭德,淡泊名利,敬业爱国,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茶人精神得到广泛传诵,对社会和茶业界都起到了很好的感化和引导效果。在当前经济活动中,茶叶行业虽然存在许多不如意的地方,但从全行业人与人、单位与单位、企业与企业间的关系来看是比较融洽的,经营上相对比其他行业规矩、规范。茶文化还对青少年的素质培养起到了较好作用,上海、杭州、北京、等许多地方在中小学生中开设了茶文化课,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茶为国饮”的倡导将会使更多的人接受茶文化的熏陶,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大力弘扬茶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一)茶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共同的祈求。中华茶文化的精神可以做多方面的诠释,但其核心是“和”。“和”始终贯穿了茶文化的全部。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是关键。茶使人心态平和,使人理智,使家庭和睦,使社会和谐,使世界和平,茶文化的“和”,是超越地域、民族、宗教、阶层,直指人心的和,是最贴近群众、最贴近生活、最易被人们所接纳的文化。在日常品茶生活中,使人们接受茶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净化心灵,领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二)茶文化的弘扬要与其他文化紧密结合。弘扬茶文化,要冲破“就传统文化论传统文化,就茶文化论茶文化”的局限,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时代同步发展,要与相关文化更好地结合,借助相关文化提升茶文化的氛围,丰富茶文化的展现形式,扩大茶文化的传播范围。历史上,茶被列为“琴、棋、书、画、诗、茶、花”七件雅事之一,后来又被列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民生必需七件事之一。因而茶上能攀文人雅士,下又植根与平民百姓,这是茶与茶文化的优势。北京老舍茶馆将品茗听戏、名点茶宴、名茶鉴赏、陶瓷茶具、民间工艺等等融为一体,营造了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使人流连忘返。广东早茶,一边品茗,一边餐饮、一边聊天,家人亲朋聚会,其乐融融。上海秋萍茶宴馆,用富含哲理的茶文化和美食文化,使宾客陶冶情操,享受人生,受益匪浅。广州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邬梦兆先生还推出了“诗、书、 画、印、歌”五位一体与茶文化结合,很有创意。目前正在兴起和有待发展的茶与旅游、茶与保健、茶与陶瓷、茶与工艺美术、茶与宗教、茶与考古、茶和园林、茶与美食等文化,都将使茶文化的层次和范围得到提升和扩展。因此,只有将茶文化广泛地融进其他文化中,茶文化才能做大做好。

  (三)弘扬茶文化要从娃娃抓起,要向社区和家庭推进。上海等地在中小学中开展茶文化教育有很好的经验,应该努力在全国各地推开。有人建议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应该有茶文化的课文,这应该积极地呼吁有关部门予以考虑。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加强,茶文化也应进入社区,可以采取一个茶企业承包一个或几个社区的形式,与社区组织联合举办一些茶文化活动,宣传茶文化知识,开设茶座,倡导饮茶,将茶文化作为社区群众养生、娱乐、陶冶情趣的一项内容。现在人们的生活逐步宽裕起来,要加强对家庭主妇、家政服务人员以及宾馆、饭店服务人员的茶文化培训,使饮茶和茶文化更快的进入每个家庭和全社会的服务行业。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农村中也要广泛建立品茗俱乐部、平民茶馆,让茶文化深深地扎根与民众之中。只有这样,茶文化才能保持永续的传承和发展。

  (四)弘扬茶文化,要极力打造知名的活动品牌。目前,全国茶文化活动比较多,力量分散,规模相对小,内容重复平淡,宣传力度弱,社会影响不大,企业效益不佳。许多活动一过就销声匿迹,后续乏力。我赞成应多开展一些地方性的茶文化活动,这样有利于普及茶文化,活跃文化生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但活动应该有特色,要长期坚持且不走形式。当前问题是如何将全行业的力量集中起来,打造全国全行业在国内外知名的大型活动,如每年搞一次或两次茶博览会(展示会、研讨会、文化节)之类的全国性大型茶文化活动。把规模做大。做出影响,做出更大的效果。有些活动还可以做到国外去,让中华茶文化传遍全球。在行业内也可以确定每年的某一日或某一周为中华茶文化节日,统一时间、统一策划、统一口号、统一组织,各地各企业根据全国统一的要求,结合本身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上下联动,各方呼应,长期坚持一定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五)弘扬茶文化,企业应该唱主角。总结二十多年文化的发展,热心茶文化的人士起到了功不可没的推动作用,茶叶社团也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政府部门给予了有力支持,特别是企业的积极参与,是推动茶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今后茶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将东方的中华茶文化传播到全球,也只有凭借企业的力量才能实现。但从目前企业参与的广泛性和力度看还是不够。弘扬茶文化有益于茶经济的发展,也有益于社会文明建设,它既是有经济效益的工作,也是社会公益性事业。从经济的角度讲,有人说:“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深层次推动力,文化是市场竞争的最后力量。”这些年茶产业经济的兴盛也证明了这一点,茶文化活动开展的地区,茶产业经济发展就快;茶文化工作做得多的企业,社会知名度就高,商品市场占有率就高,经济效益就好。在弘扬茶文化中,每个企业都应该成为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使企业成为推动茶文化传承和发展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茶人是茶文化的传播者,更是茶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者,全国的茶人都要身体行,用行动感动人心,感动社会,将茶叶行业塑造成诚信的行业、规范的行业、文明的行业。

  让中华茶文化永放光芒!

 
 
 
前五篇文章

茶文化的现代意义的文献社会调查报告

中国寺院名茶经济与文化

品茶赏茶玩茶的现代生活

怡——中国茶道中人的身心享受

吴智和:明代僧家、文人对茶推广之贡献(1)

 

后五篇文章

唐代三大茶道类型的形成

中国饮茶历史

中国茶区

中国制茶历史

从泡茶看人际关系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