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寻幽 |
 
夕阳下的古寺已破败不堪
斑驳的壁画 虽隐于荒草仍有人凭吊 门侧的楹联透露出它的真实身份
青筒小瓦间的茅草记录着它的沧桑
残碑横卧荒草丛中 木质结构建严谨精细 远处在建的高楼显得古寺更加孤寂 石雕础石 古寺虽破,仍有香火 古寺,四百年的历史,昔日曾繁盛一时,如今却隐于市区人不识,在城区改造中始露真面目时已是破败不堪,这就是南沙河北岸新发现的古寺——普宁寺。据专家考证,这是市区内仅存的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古寺,它的神秘令人好奇,于是趁着冬日的夕阳记者探访了古寺。 下了沙河大桥,远远望去,在一大片瓦砾、荒草丛中,一座青砖灰瓦,头戴“草帽”的老房子倔强地立在那里,很是孤寂。待走近,三间砖木结构的老房门窗皆无,顶漏墙斜,但其特殊的建筑格式、荒草中横卧的残碑、门两侧的佛教楹联、用碎砖垒起的简易香台,分明述说着它的身份与沧桑,夕阳斜照下,老屋罩上一层迷离的色彩,更显苍凉、凄美。 走进室内,四根粗壮的木柱支撑起整个屋子的骨架,高3米余,由于久未新漆,已露出木质本色;柱、檩、椽、人字梁均为木质,精细均匀,搭建精细;山墙顶部壁画,如意、花卉、瑞兽……虽已斑驳,但落笔简洁,意韵深远;石雕刻工精美,花纹繁复,由此看出在建造时颇下功夫。殿内已不见佛像踪影,细读镶嵌在东西山墙内的两通石碑,《重修普宁寺碑记序》清楚地表明这座建筑名为“普宁寺”,重修于清道光年间,记载着寺院的规模、形制、以及修建工匠、施舍钱物人等。在碑文的字里行间中依稀浮现出昔日的繁华:一湾清水从寺前蜿蜒流过,殿内宝相庄严,香烟袅袅,钟磬齐鸣,梵音空灵,香客云集……如今,它的繁盛已被岁月所湮没,但它所承载的鞍山历史却依稀可循,为研究鞍山地区当时的宗教、建筑、民俗、经济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夕阳西落,古寺回到茫茫沉寂之中,与远处在建的高楼及住宅中点点灯光相比,更显孤寂。它依旧立在那里,依旧无言。 首席记者 苏仲闯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