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奇”古刹——灵山寺 |
 
“三奇”古刹——灵山寺 灵山寺是一个极普通的名字,普天之下叫灵山寺的的寺院多得难以胜数,但如河南罗山灵山寺这般拥有“庙门东开、僧尼同寺、蓄发修行”这“三奇”者,可以说绝无仅有。1958年,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突然向周恩来总理提出到河南罗山灵山寺拜谒的要求,因当时交通条件所限,未能成行。一座不甚起眼的寺院,能得到一个大国政府首脑的如此青睐,必有其不同寻常处。 灵山,位于罗山县城西南面 44公里处,与避暑胜地鸡公山遥遥相望。灵山旧名为霸山,因其“每有云气覆顶必雨,验之信然”,故改称灵山。灵山佛教历史源远流长,旧有“七寺三庵”,其中灵山寺始建于汉始元七年(公元前79年),原为“霸山庙”,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474年)改名灵山寺,为中原有名的古寺。 “灵山三奇”中的“庙门东开”和“僧尼同寺”两奇,都与唐明皇之女建宁公主在此出家有关。唐玄宗时,刘太后身患怪病,久治不愈,公主建宁听说灵山寺舍身崖下生长的“七叶一枝花”能治好祖母的病,但需家人亲到寺院降香方能灵验。建宁遂求得皇上同意,到灵山寺礼佛许愿,并带回“七叶一枝花”,太后服用后果然病愈。建宁于是决定还愿,到灵山寺出家。玄宗经不住建宁一再坚持,答应公主带宫女数人到灵山寺带发修行,并封灵山寺为国庙。当时灵山寺同其他寺庙一样,坐北朝南,建宁公主入寺为尼时,地狭庙窄,需要进行扩建,但限于地势,只能依山就势,将寺门建得朝东开了。此后,“僧尼同寺”、“庙门东开”就一直演习下来,成为灵山寺的两奇。现灵山寺后院南墙边有一棵千年银杏树,传为建宁公主到灵山寺降香时所种。 灵山寺的另一奇是“蓄发修行”。据说,北宋时北京西山临济寺十九世“鹅头禅师”终日静坐修行,头发长久不剃,以后代代相传,都不剃头,许多佛门人称他们为“恨头僧”,并成灵山寺一奇。近年来,该寺提倡削发,除个别僧尼外都已剃发。 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与灵山寺有不解之缘。据说朱元璋少时家贫,到皇觉寺出家,不久寺里断粮,被迫到河南淮西(今信阳)一带云游乞讨,成为一名游方僧。元至正八年(1348年)夏,天气异常炎热,朱元璋在离灵山寺不远的狮象口昏倒。灵山寺小和尚陈大用下山买米,将其救回寺院,并教给他文化知识。后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反元义军,很快得到提升。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秋,朱元璋战败逃到灵山寺,陈大用让朱元璋口含竹管跳进院内深井,躲过了元兵搜捕。这口井现在灵山寺第四层大殿院内,被称为“圣井”,前来烧香拜佛的人都会用圣井水洗手喝上一口,以去病消灾。1368年朱元璋终于推翻元朝,登上皇帝宝座,他不忘灵山寺僧众的培育与救命之恩,于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初一亲临灵山寺降香,敕封灵山为“皇山”、灵山寺为“国庙”,赐灵山寺“半副銮驾”,御笔题下“圣寿禅寺”四个大字,并封主持僧陈大用为“金碧峰禅师”,随驾入京,参议朝政。此后,每年三月初一灵山寺都起庙会,前来敬香者人如潮涌,络绎不绝。 有清一代,名僧杲英再次让灵山寺名声远播。杲英原本是一介书生,有美妻娇子,进京赶考时路过灵山,饮灵山云雾茶而心智顿开,遂到灵山寺出家。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已成为灵山寺住持的杲英赴印度研究佛学,竟在佛教诞生的国度开宗立派,成为一代宗师。杲英回国时带回了梵石释迦牟尼及十八罗汉塑像,并对灵山寺再度重修,灵山寺成为众多佛教徒心中的圣地。杲英带回的佛及罗汉像早已被毁,现灵山寺第三层殿大佛殿所放置的塑像是后人仿塑的。灵山寺内西厢院有一株上粗下细的“倒栽柏”,传说为杲英所栽,至今仍枝茂叶碧,生机无限。杲英在印度也拥有很多信徒,1962年,印度总理尼赫鲁曾专程拜谒杲英墓,也许他1958年拜谒灵山寺的念头就是因杲英而起。 灵山寺此后屡经风雨,许多建筑被毁,现有大殿七层,分别为天王殿、祖师殿、大雄宝殿、法堂、念佛堂、祭仙宫、五星殿。1939年春,前国家主席李先念率领新四军游击队,到灵山开辟工作时,就是在灵山寺的大雄宝殿召开了我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灵山会议”。 灵山寺代有高僧,1996年方丈释无烦法师圆寂后,火化得七彩舍利子数百粒,为中国近百年历史上的第二例。 灵山多枫树,不论春夏秋冬,枫林中终日飘洒着细微的雨珠,故被称为“晴雨林”。灵山还是鸟的国度,有各种珍稀鸟类208种。所谓“安禅僧定性,啼树鸟音闲”,诚灵山寺之谓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