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朱熹、王阳明、陆象山著名哲学思想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朱熹、王阳明、陆象山著名哲学思想

  一、理在事先——宋朝哲学家朱熹

  宋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亟需寻求一种新的思想统治形式。当时的思想家经过反复探索和研讨,总结出一个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揉合拂、道思想的新的哲学体系——理学。这套理论由北宋周敦颐开其端,程颢、程颐奠其基,而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因此,哲学界称朱熹为“理学巨擘”。

  朱熹(1130-1200)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四书集注》,成为封建知识分子的必读教科书;他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被奉为全国通行的标准答案;他的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御用哲学。

  朱熹哲学的核心是“理”。“理”是其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朱熹认为,“理”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且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超时空的永恒存在,无形无影,不生不灭,没有天地之前,理就已经存在了。由于理,才有天地的存在。即使天地万物都毁灭了,理也依然存在。但是,无形无象的理怎样产生有形有象的世界万物呢?理和气合,构成万物和人,天下万物都是理和气相结合的产物。但是理和气不是平等的,理为主,制约、决定着气。

  二、王阳明:心外无物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曾筑室会稽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

  有一次,王守仁和友人一起游南镇。此时正是百花盛开的春天,一路上,只见一丛丛艳丽的花树在山间时隐时现,飘来阵阵的芳香。朋友不禁指着岩中花树问:“你说天下没有心外之物,可是这些花树在深山中总是自开自落,和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王守仁回答:“当你没有着到此般花树时,花树与你的心一样处于沉寂之中,无所谓花,也无所谓心;现在你来看此花,此花的颜色才在你心中一时明白起来,可见,这花并不在你的心外。”

  本来,山中的花树是独立于人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不因为人们没有看见它,就不存在。人来看此花时,花树的颜色、形状以及花的香味,通过人的视觉、嗅觉器官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就产生了人们对花树的感觉印象,这是一般的常识。王守仁的朋友说“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讲的就是这样一种常识。可是王守仁认为,人来看花树,由于心产生对花的作用,此花颜色才一下子明白起来。那么,当人未来看“花”时呢,也就无所谓“花”的存在与否了。“花”只有在“心”的作用和影响下才具有存在的意义,这种关系就是“心’对“花”的感应和派生关系。并且,在王守仁看来,这样的派生关系是广泛地存在于心与天下万物之间的。

  当王阳明说心外无物的时候,他的“心外无物”的哲学所描绘的完全是一个主观精神的世界。他以为,“物”的客观存在实际上是虚无飘渺甚至“随心所欲”的。所谓“物”其实就是心的主宰对象,心的表现形式,这样的“物”根本不能离心而独立。这实际上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主观唯心主义试图用人的主观意识去理解现实的存在,但是,这种现实的存在即使不用人的意识去解释它也会照样地存在。

  三、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存斋,南宋金溪县人。理学家、教育家,曾讲学于象山(今贵溪县南),人称“象山先生”。

  陆九渊继承了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这就把心和理、心和封建伦理纲常等同起来。他认为人们的心和理都是天赋的,永恒不变的,仁义礼智信等封建道德也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铄的。学的目的就在于穷此理,尽此心。人难免受物欲的蒙蔽,受了蒙蔽,心就不灵,理就不明,必须通过师友讲学,切磋琢磨,鞭策自己,以恢复心的本然。修养功夫在于求诸内,存心养心。具体方法是切己体察,求其放心,明义利之辨。自称这种方法为“简易功夫”,是“立乎其大者”,是“知本”,是“明本心”。至于读书,则最重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要求联系日用事物讽咏自得,反对习注疏章句之学,场屋之文,以谋求利禄。

  陆九渊以“心即理”为核心,创立“心学”,强调“自作主宰”,宣扬精神的动性作用。他的学说独树一帜,与当时以朱熹为代表的正宗理学相抗衡。1176年陆九渊在江西铅山鹅湖寺与朱熹对认识论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这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进一步阐发了他“尊德性”和“发明本心”的“心即理”的先验论。陆九渊和朱熹虽然“所学多不合”,但是,他们友谊极厚,书信往来,论辩不已。陆九渊曾在朱熹主持的白鹿洞书院讲君子小人喻义利一章,陆九渊指出:一些人揣摩上级的喜好厌恶,削尖脑壳往官位上爬;当官以后,并不关心人民疾苦,也不尽力办公事,而是只计较官职大小,专讲求工资福利多少。这样的人,即使天天读的都是孔孟儒学圣贤的书,实际上,也仍然与圣贤南辕北辙、背道而驰。那么,真正修习孔门儒学的“君子”之道,“学而优则仕”,做好官,应该怎么做呢?陆九渊提出:“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所习在利,斯喻于利矣”。因而要求:学习圣贤、立志从政者,必须深自反省,端正做官动机,做到“供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听者泣下。“熹以为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当共守勿忘”。朱熹晚年曾劝学者兼取两家之长,并对陆表示敬意。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他认为人生天地间,与天地并为三极,人字不可轻,必须大做一个人。“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正心立志、张扬人的主体意识、堂堂地做个人是象山哲学核心。陆九渊热心于讲学授徒,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每天讲席,学者辐辏,户外履满,耆老扶杖观听”,弟子遍布于江西、浙江两地。他在长期的讲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思想理论。他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存心、养心、求放心和去蒙蔽、明天理的作用。他主张学以致用,其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以挽救南宋王朝衰败的命运。在教育内容上,他把封建伦理纲常和一般知识技能技巧,归纳为道、艺两大部分,主张以道为主,以艺为辅,认为只有通过对道的深入体会,才能达到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目的。因此,要求人们在“心”上做功夫,以发现人心中的良知良能,体认封建伦理纲常。陆九渊一生不注重著书立说,后人将他所著、所讲编为《象山全集》,共36卷。

  用现代哲学观点看,陆九渊和朱熹都是唯心主义哲学家,陆九渊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朱熹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史上二人齐名,并称“朱陆”。陆九渊开创了宋朝的“心学”一派,与的王阳明共同称为“陆王心学”,与周敦颐、二程、朱熹的“程朱理学”相对应,构成了儒学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宋明理学。陆九渊的思想经后人充实、发挥,成为明清以来的主要哲学思潮,一直影响到近现代中国的思想界。著名学者郭沫若、马一浮都认为深受陆九渊思想的影响。

 
 
 
前五篇文章

虚云和尚在一九一二——《虚云和尚年谱长编》编辑尝试

虚云茶诗的修行智慧直解

五台山旅游景点介绍

五台山佛学与茶艺

五台山的旅游外事

 

后五篇文章

祖母游幸五台山

茶香、诗意与禅境——虚云和尚咏茶诗给我们的启示

世界禅茶论坛:崔锡焕观点

寒山钟声 苏州名片——第30届寒山寺听钟声系列活动综述

寒山寺的“和合二圣”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