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天台山佛学院《法华玄义》讲稿 第三课时(第四位妙)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天台山佛学院《法华玄义》讲稿 第三课时(第四位妙)

  下面我们开始讲第四位妙。

  前面已经讲过由境而发智慧,智慧又能够照境界。智慧就好比太阳光一样,有光明就能够照亮山河大地。境界又能够发智慧,智慧能够照境界,境智互造。境智互造以后必须要有行,行展开有五种行,有藏教的行,有通教的行,有别教的行,有圆教的行。别教和圆教的行又可以分为五行。别教五行是次第的,而圆教的五行没有次第,是一念之间同时来,可以一行具足五行,一行具足一切行,如慧思大师说的:“一心具万行。”通过这五种行就可以证果,你的境界位次就可以提高。所以下面一个是讲位妙。

  第四位妙。

  由于有行,你到达宝所的路就会越来越近,《法华经·化城喻品》里,先到化城三百由旬,再向前是四百由旬,最后到达宝所五百由旬。化城是藏通两教三乘人所证偏真涅槃,宝所是代表别圆两教诸佛所证到的常住法身,中道实相。究竟意义上说是圆教诸佛所证的三德涅槃。也是我们一切众生修行的归结处,一切菩萨所趋向的归结处,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所趋向的诸法实相。我们要到达这样一个开佛知见的目的地,位次就有所改变。

  这个位次改变又不是单独讲圆教的位次。先讲小草位、中草位、上草位、小树位、大树位、最实位这六个位次。

  小草位、中草位、上草位这三个是属于藏教的位次。

  小草位是人天乘的位次,人天小草。

  中草位是三藏教的二乘,也就是声闻位。声闻位里面又分为七贤、七圣。七贤有五停心、总相念、别相念。这三个位次再加上暖、顶、忍、世第一,这是七贤的位次;七圣位其实通常都简单地说四圣,就是初果至四果阿罗汉,《法华玄义》中七圣的位次,广指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得、五身证、六时解脱、七不时解脱。还有辟支佛的位次。这些是藏教的声闻和辟支佛位。

  上草位是藏教的菩萨,在三大阿僧祗劫,修六度万行,百劫修相好,最后在菩提树下八相成道,从兜率下,托生,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槃。成就上草位,上草位就是藏教的菩萨所修的位次。

  所谓的位次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趋向的目标,有每个人的进步。人天乘怎么样在人天法界中修清升之行,达到不落三恶道的目的;二乘人以自了汉为主;藏教的菩萨虽然以六度为行,但是事六度,而不是理六度。

  下面小树位。小树位是通教的位次,通教一共有十种位次,从乾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辟支佛地、菩萨地、佛地。这十个是通教的位次。通教以体空观来修,他的位次也有十种品位的提高,修行以后自然会在位次境界上提升,人的品位就会提高。从凡夫到圣人位次不断地提高。

  下面再讲别教的菩萨位,也就是大树的位次。

  最实位是圆教的位次,前面三草是藏教,小树是通教,大树是别教,最实位,也就是一实谛所生,这是圆教。这六种草木大地实际上就是用来譬喻四教的位次。圆教的位次再进行排列,圆教的位次和别教在名相上是相同的,十信、十住、十信、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是五十二种位次的差别。

  智者大师从十个方面进行辨别圆教的位次,一从名义上来分别别圆二教;二从位次的数量来了解,共五十二个位次;三从断伏来观察。断就是断无明,伏就是伏无明。伏见思,伏尘沙,从断伏来论圆教的位次。四再讲圆教位次的功用,圆教的初住位就见佛性,别教要在初地才见佛性。五再讲四教位次的粗妙。证到圆教初住位的时候,一位具足四十二位,也就是说圆教的菩萨证到圆教初住位的时候,四十二品佛的功德当下具足。这是圆教位次和别教位次的差别。别教位次在教道上是权的,是方便的,在证道上是实的,因为别教的位次在证到初地时才与圆教初住位次相齐。才叫破无明,见法身,开宝藏。但是在别教,一个位次不能具足其他位次的功德。而圆教一个位次能具足四十二个位次所有的功德,当下具足。这是讲位次的粗和妙的差别。六、七还讲位次的兴和废。第八讲开粗位,显妙位,把粗的位次开成妙的位次。第九是引涅槃经五个譬喻来建立四教的位次。十明妙位的始终,妙位从开始到终止,在真如法性中本无位次的差别,也无开始与终止。但从智慧破无明多少的角度而论,无始而方便论始,无终而方便论终。理虽然无差别而不妨论差别,虽然说差别仍然是无差别。这是圆教位次的十番辨别。

  以上约四教而论位次上的差别。

  下面是讲第五三法妙。

  通过修行,位次是从因至果的过程,而三法妙是纯粹的果位,从因至果,有因必定有果。修行有藏、通、别、圆四种行,位次也有藏、通、别、圆四种位次,证果以后是三法妙,就是大家究竟的目的地在什么地方,所以三法妙是一个归结处。智者大师从六个方面讲

  一先总明三轨,一个是真性轨,一个是观照轨,一个是资成轨。三轨是法轨,真性轨代表理体,法身德;观照轨代表般若德;资成轨代表解脱德。实际就是三德,三德就是果上三法轨,三法轨从因来讲就是三佛性,正因佛性就是真性轨,了因佛性就是观照轨,缘因佛性就是资成轨。这三法轨都可以通达到佛地。

  二再下面是历别三轨,所谓历别三轨就是方便开合三法,其实三法都是为了一佛乘。又三法可以开成四教的三法。

  三又要辨粗妙,就是前面四教三法,从浅至深的三法,藏教、通教、别教的三法皆粗,而圆教三法为妙。先做这样粗妙的辨别。是相对妙。

  第四开粗显妙。别教的三轨是隔历的,而圆教的三轨是圆融的,它不是分割的,所以我们要从别教的三轨的基础上深入地认识圆教的三轨,圆教的三轨是圆融的。三法轨即是一佛乘法,一佛乘法即具足三法。不纵不横,不动不出之妙法。开前三教方便之粗而融入圆教真实之妙,如此而成绝待妙。

  五是明始终,以凡夫地的一念心为开始,以圆教的究竟佛陀为终止。而要阐明天台宗是以凡夫一念心即具足十法界性相,无不圆满。为三法轨之始。

  六类通十种三法,为了开显无边的妙理,一种三法可以通达无量种三法,观开成空、假、中三观,三般若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佛性有三佛性,又有三道,苦道、业道、烦恼道;三识,阿赖耶识,阿陀那识,阿摩罗识;(在中国新旧两派唯识学对于阿陀那识的看法不同,旧学以真谛为代表,新学以玄奘为代表。旧学以为阿陀那识是第七识,天台宗也这样认为。新学说第八识有三位:在凡夫、二乘有学位、及七地以前菩萨为我爱执藏现行位,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异熟识、阿陀那识;由凡夫到二乘无学位圣者,大乘十地菩萨为善恶业果位,第八识称为异熟识、阿陀那识;从凡夫至佛果为相续执持位,第八识称为阿陀那识。)还有三菩提有实相菩提、实智菩提、方便菩提;三大乘有理乘、随乘、得乘;三身有法身、报身、应身;三涅槃有性净涅槃、圆净涅槃、方便净涅槃;三宝有法宝、佛宝、僧宝;三德有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等等无数种三法。也可以十种三法进行类通。这十种三法也有始终,从三道到三识,到三佛性,三般若,三菩提,再到三大乘、三身、三涅槃、三宝,再到三德,这是从始到终,有始有终,这十种三法把凡夫至圣人的一切三法囊括无余。

  七悉檀料简,有人认为既然十种三法和其它一切法,都可以用三轨来通论,就不必用其他各种说法啦。智者大师就说众生的根机不同,佛说法也不会拘泥一格,以四悉檀因缘善巧演说三法令众生悟入佛知见。

  下面再讲第六感应妙。

  前面这五种妙我们总结一下叫自行,后面这五种妙叫做化他,前面五种妙都是为了自己修行做准备的,乃至到证果,都是自己从境妙认识,到智妙、行妙、位妙、三法妙,这都是为自行做准备,后面还有五种妙都是为化他做准备的,所以要进行分类。

  后面五种妙从感应妙开始,既然我们已经讲到从修行开始,位次的提高,最后证到三法妙,证到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证到三德涅槃以后,三宝、三德的时候,你就从这三德里开始起妙用。以般若德再去观照众生的根机,般若德就是以佛的智慧,佛知佛见来观察,观察众生有无量的根机,无量的差别。

  然后有感应妙。感应妙智者大师分六方面讲:一释名、二明机应相、三明机感不同、四明机应相对、五明机应粗妙、六明观心。

  一释感应名:所谓感就是机的意思。也就是指众生,众生就好像是幼子,需要父母的关爱,换一句话说招感到父母的关爱。站在机上来讲,有三种义:微、关、宜。“微”当众生的善法根机微微发动的时候,佛菩萨就来相应,所以我们称它为微;“关”:众生的善恶之机跟圣人的慈悲心相关,意思是众生的善恶会触动佛菩萨的慈悲心;所以叫关。“宜”:众生跟圣人有相宜之处。比如说现在的众生喜欢念佛,那念佛法门是众生所宜,有些人禅宗法门跟他相宜,有些密宗相宜,有些天台宗相宜,有些华严宗相宜,有些唯识宗相宜。这个叫相宜,众生根机你要去观察,量非常多,有些人学广,有些人只会学简略的,有些人喜欢闻广,有些人喜欢独修,有些人喜欢听法,众生的根机,无量的差别,因此诸佛菩萨赐予众生种种适宜的法门。所以称为宜。站在众生的机上来讲,叫做感。

  应有三种意思,赴、对、应。“赴”:就是趋向、前来的意思。佛菩萨来趋向于你。众生这种微弱将发的善根机,在将发未发之间,趋向于你,佛菩萨都能依感而赴,如同天上的月亮,千江有水千江月,佛菩萨如同天上的月亮,众生如同地上的千江水,不来而来,来而不来;“对”就是丝丝相扣,诸佛菩萨可以跟你相对,你需要什么,你需要藏教法,他给你藏教法;需要闻苦集灭道,他就给你讲苦集灭道;你喜欢听无常苦空无我,他给你讲;你喜欢大乘的妙行,他给你讲大乘的空行,或者跟你讲中观见,唯识观,或者跟你讲实相观……种种众生有种种需要。诸佛菩萨一一都能相对满足众生的需求;“应”就是跟你相应,有感必应。所以感应妙是以佛的智慧,以佛的见解来鉴别众生的根机是没有差错的。

  二明机应相:众生善恶为机相,诸佛菩萨慈悲为应相。众生有善机,有恶机;善机有三恶道的机,有三善道的机,有佛乘的机。这种种差别都很大。佛菩萨以慈悲的心来论应,佛菩萨就像爸爸妈妈一样,对孩子很关心,把一切众生当作自己亲身的儿女来关照。爱护、慈悲、关照。所以以慈悲来起应,因为他自己有宝藏,有宝库,有三德的法,这个宝库里面有无量的妙用,所以众生需要什么,他就能给与什么。他的慈悲是有理由的,他的慈悲是有证量的,也就是说他可以给与你。《法华经》中说:“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请观音经》中说:“或游地狱,大悲代受苦。”

  三明机感不同:由于众生根性无量,所以诸佛菩萨巧应也无穷尽。方便论起来便有四句的差别,有冥机冥应,冥机显应,显机显应,显机显应。四句又可以分为十六句,十六句又可以分为三十二句,加根本四句,成三十六句。有与十法界机应论差别,配合三业、三世、十界、自行化他,因此感应可以说是不可思议,很广泛。

  四明机应相对:众生苦乐与佛菩萨的慈悲相对,众生根性虽然很多,但不会超出二十五有。九法界众生跟佛法界感应相对。佛菩萨亲证到二十五有王三昧以后,就能跟众生的机相对,二十五有的众生跟二十五有王三昧,可以跟他相应。这是机应相对,一共有三十六句的相应。感应又可以根据众生的根机分为四教的根机。四种根机有四种应。有四教的佛,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别教的佛,圆教的佛,对应四教众生的根机。这叫四机对四应。

  五明机应粗妙:这里机与应都粗妙之分。有些人的机很粗,有些机很妙。有些应很粗,有些应很妙。现在要把粗开成妙,众生有粗机,藏教机就是粗机,通教机也是粗机,别教机也是粗机,圆教机才是妙机。

  应呢,藏教的佛菩萨有藏教的应,通教的佛菩萨是通教的应,还有别教,圆教,都有他的应。所以感应有这样的差别。

  要把粗的开成妙,还有一个开粗显妙,《法华经》的目的就是把粗机粗应开成妙机妙应。

  六明观心:从上面教道分别解释了感应妙,如能回光返照,感应妙即能于自心中找到答案。

  下面再讲第七神通妙。

  有佛的意轮不思议化,所以有感应妙;以身轮不思议化,所以有神通妙。《璎珞经》中说:“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心就是天然之心。慧性就是通达无碍。神通妙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还有无记化化禅。这六通里面,藏、通、别都不一样,而圆教的神通叫无记化化禅,才叫妙神通。

  有些人把神通一概抹杀掉,不是的。鬼道有报得神通,人道有服药得神通,外道因为修根本味禅而得神通,二乘修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等而得十四变化、十八神变等。这些声闻人神通叫作意神通;藏教六度菩萨因禅定得五通。通教菩萨因禅定得五通,依体空观而得无漏通。通教的菩萨神通又叫游戏神通,证道薄地以后就是游戏神通;别教初地以前依禅定得五通,登地菩萨依实相发正无漏妙通。圆教的菩萨神通是妙神通,《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中圆教六根清净位菩萨的六通相貌有最详细的介绍。圆教初住菩萨神通才叫无记化化,不需要作意,自然应化一切,自然显化一切,任运常明,缘实相常住之理,所以称为神通妙。

  下面再是第八说法妙。

  说法妙是佛的口轮不思议化,《法华经·方便品》中说“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虽然诸佛所证妙法,本不可以言宣的。然而有因缘的话还是可以说示的。佛依一佛乘而方便演说三乘、五乘、七乘之理,然而佛所说的法,皆悉到达一切智地。智者大师依六方面讲:一释法名、二分大小、三对缘同异、四判所诠、五明粗妙、六明观心。

  一释法名:三世诸佛说法的名有无量无边,但可以用十二部经来概括无余。一、修多罗,此云契经。经典中直说法义之长行文也。契经者,犹言契于理契于机之经典。二、祇夜,译作应颂,又作重颂。应于前长行之文重宣其义者,即颂也。凡定字句之文体,谓为颂。三、伽陀,译作讽颂又作孤起颂。不依长行,直作偈颂之句者。如法句经是也。四、尼陀那,此译因缘。经中说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因缘之处。如诸经之序品,即因缘经也。五、伊帝目多,此译本事。佛说第子过去世因缘之经文。如法华经中药王菩萨本事品是也。六、阇多伽,此译本生。佛说自身过去世因缘之经文也。七、阿浮达摩,新云阿毗达磨。此译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之经文也。八、阿波陀那,此译譬喻。经中说譬喻之处也。九、优婆提舍,此译论义。以法理论义问答之经文也。十、优陀那,此译自说。无问者,佛自说之经文。如阿弥陀经是也。十一、毗佛略,此译方广。说方正广大之真理之经文也。十二、和伽罗,译授记。于菩萨授成佛之记之经文也。

  二分大小:所说的十二部经法可分大小乘。以通说大小乘都有十二部之名,别说小乘只有九部,而大乘有十二部经的说法。

  三明对缘有异:就是佛对十因缘所成就的众生而言,佛能知道众生根性有没有成熟,佛的应化说法不会失时。印度的外典和中国的儒家道教典籍都没有十二部的名称。而佛对人天乘讲十善法;对小乘根性或讲九部、或讲十一部,或讲十二部;对大乘根性人讲十二部经。或者就隐显来论四教,隐就是秘密教,显就是渐、顿、不定教。佛讲法有显有密,就显露来说,跟众生的根机而有差别。

  四明所诠:诠主要是诠释这个理,所讲的法都是围绕着这个根本道理来说的。诸佛所说很多的教法目的是让佛所说的妙理能显发出来。这是约理而说。佛说法所诠释之理有深浅的差别,为人天乘说法,只是诠释界内俗谛之理。藏教九部、十一部经诠释实有二谛理。通教十二部经诠释幻有即空二谛理,别教十二部经诠释别二谛理,圆教十二部经诠释圆二谛理。如《法华经》中所诠的理,诠的是诸法实相,诠的佛知见。

  五明粗妙:先来辨别粗妙,1.理有粗妙,一切诸法,无非中道。无离文字,而说解脱。这是理妙。2.言辞有粗妙,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虽常说般若,常说中道。而众生有不同的理解。3.所诠粗妙,为人天乘诠有为十善理,为藏教三乘诠生灭四谛理,为通教三乘诠无生四谛理,为别教菩萨诠无量四谛理。为圆教菩萨诠无作四谛妙理。4.众经粗妙,华严诠别圆之理,三藏诠偏真理,方等诠四教理,般若诠通别圆之理。5.法华经十二部诠纯圆独妙之理。

  再来开粗显妙,所说的法有粗有妙,藏、通、别都是粗,圆教法是妙。

  六明观心:以上说法妙若能融于自心作观,则能成就观心说法妙,是名真说法妙也。

  第九眷属妙。

  既然佛讲法讲好以后,那就有法的眷属。既然有说法,必然有眷属来听法。眷属妙分五方面讲:一明来意、二明眷属、三明粗妙、四明法门、五明观心。

  一明来意:眷属里先说明眷属的来意。为什么?因为有说法妙,肯定有听法的人,听法的人就是眷属,佛的弟子就是佛的眷属。出家以后有一些徒弟收来,徒弟就是你的眷属。天性亲爱名为眷,更相臣顺名为属。佛久远劫讲法至今就有人天眷属、三乘眷属、一乘眷属等。众生有因闻慧解悟而成眷属,有因思慧中而成眷属,又有因修慧得佛法分而成眷属。

  二明眷属:眷属又可分为理性眷属、业生眷属、愿生眷属、神通生眷属、应生眷属这五类差别。

  (一)理性眷属就是一切众生都是佛子,不管他是否听闻佛法,理性上都是佛子,因为他都具有佛性。一切众生虽然在迷惑颠倒中,但是他的天性与佛是相关的。所以十方诸佛把一切众生当成他的儿子,这是毫无条件的,不加选择的,平等的,是无缘的,就是把一切众生当成他的眷属,所以称为理性眷属,不管闻法也好,不闻法也好,他终究是要成佛的。

  (二)业生眷属呢也就是跟佛已经结下缘,比如有些人跑到寺院里面,向佛顶一个礼,或者举一下手,或者看佛一眼,或者的说一句话,或者烧一根香,或者点一支蜡烛,念一句阿弥陀佛,或者与三藏教生灭法结缘,或者与通教无生法结缘,或者与别教不生生恒沙佛法结缘,或者与圆教不生不生一实相法结缘。这样的人都称为业生眷属,跟佛已经结下缘分。

  (三)愿生眷属就是发愿托生为眷属,比如罗睺罗,佛的儿子,他发愿生生世世,哪一个佛出世,就要做他的儿子,发了这样的愿,所以经常做佛的儿子。像耶输陀罗,她是佛的妻子。只要十方哪里有佛出现,她就发愿要做他的妻子。有些发愿要做佛的父母,这些人都是发愿的,所以生生世世都跟着佛。密宗有一些弟子都是发愿要跟上师永不相离,这就是愿生眷属。像大宝法王过世以后,他的一个徒弟去找他,结果汽车就出了车祸,往生了,往生以后大宝法王又把他认出来,重新做大宝法王的弟子。所以师徒关系有时候是很密切,显教里面有时候也很密切的,叫一佛出世,千佛护持,这些来的人都是叫做愿生眷属,他发愿的。像舍利弗,佛出世他就来了,做佛的上首弟子,像目犍连,像迦叶尊者,像阿难,难陀尊者,像周利槃陀伽等等,这些人都是跟佛有愿力关系,愿力很坚固,不会忘失,所以下一辈子还会找到佛。愿生眷属如能得道就成为法内眷属,不得道就成为法外眷属。

  (四)神通生眷属是有证量的,跟愿生眷属不一样,愿生眷属是靠发大心的。但神通生眷属是有一定的证量,发真谛无漏,具有神通,而残余思惑未断,可以从天界下来,或者从他方国土来了。像佛世的一些声闻弟子,初果、二果、三果阿罗汉们。

  (五)应生眷属的神通智慧都超过神通生眷属,而神通生眷属还没有达到应生眷属的境界。因为应生眷属叫真应,层次更高了,是破无明的法身大士,叫做应生眷属。像观音菩萨,妙音菩萨,神通自在,想来就来,想去就去。感应道交,不可思议。称为应生眷属。没有破无明,虽然有神通变化,但是不叫应生眷属,叫神通生眷属。神通生眷属虽然具足五眼六通,在三界里面可以自在,破见思惑,但是不一定破尘沙惑。破尘沙惑不一定破无明惑,要破无明惑的眷属才叫应生眷属。因为他有法身,他自己也开宝藏,自己也能度化众生。这种眷属是不可思议的。

  三判粗妙,我们讲到这些眷属的五种差别,必须判别眷属的粗妙。藏教根性眷属为粗眷属、通教根性眷属、别教根性眷属都是粗眷属,而圆教眷属为妙眷属。再约五味判眷属粗妙。成相待妙眷属;最后开粗显妙而成绝待妙眷属。

  四明法门眷属,所谓法门眷属如《净名经》中说:“方便为父,智度为母,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此生。法喜为妻,慈悲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为舍,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法门眷属又有藏教法门的眷属,通教法门眷属、别教法门眷属与圆教法门眷属;如此行文意气宏博。

  五明观心眷属:你去观心,会发现自己内心有无量的眷属,心就好比心王,心王与五十一心所相应。这些心法都可以说是观心的眷属。又可以分为爱心眷属、见心眷属、无常生灭观心眷属、即空观心眷属、即假观心眷属、即中观心眷属。从凡夫心到有漏心到无漏心,这些都是观心而论法门,观心而论眷属。这是第九眷属妙,眷属妙是因为说法妙而产生的。

  第十功德利益妙

  所谓功德利益妙就是自己的益名为功德,利益他人名为利益。又分四方面解释:一利益来意、二正说中利益、三流通中利益、四观心中利益。

  一利益来意:既然有眷属,佛讲经说法不会空说的,这些眷属跟着佛一起肯定会得到功德利益,所以第十就会讲到功德利益妙。像理性眷属虽然没有闻法,但是也会得到功德利益。业生眷属因为闻到佛法,佛种从缘起。愿生眷属已经很坚固了,很稳定。神通生眷属自己有证量的。应生眷属已经开宝藏了。这五种眷属功德利益都不相同,得到的利益差别很大,理性眷属就是大富盲儿,常受宝伤,虽然一直得到阳光的照耀,但是看不见阳光,所以说功德利益差别很大。

  二正说中利益:正说中利益又可分为三:(一)论远益、(二)近益、(三)论当文益。

  (一)论远益:就是指大通智胜佛时十六王子宣讲法华经,释迦牟尼佛是其中的一个王子。已经为我们今天的众生已经播种一佛乘的种子。如果论利益可以略分为七种:一是二十五有果报,也可以称为地上清凉益;二是二十五有因华开敷益,也称小草益;三是真谛三昧益,也称中草益;四俗谛三昧五通益,也称上草益;五俗谛三昧六通益,也称小树益;六俗谛三昧六通益,也称大树益;七中道王三昧益,也称最实益。广开有十种利益:又分为果益、因益、声闻益、缘觉益、六度益、通益、别益、圆益、变易益、实报益。以上所说都是大通智胜佛以来所化眷属所得的利益,或者以尘点劫前教化所成眷属的功德利益,所以称为远益。

  (二)近益:指释迦牟尼佛的今生从菩提树下始成正觉以来,转法轮,以前四时的教化众生所成眷属,所得到的功德利益。我们称为近益。约四教五味辨别二益、八益的关系。

  (三)论当文益:就是释迦牟尼佛说法华经中的当文利益,法华经具有七益,虽然有差别,其实没有差别,七益虽然有深浅,无非是一实相。好像根茎枝叶生长,其实都是一地所生。所以说差别而无差别。其他经得粗益,而法华经得妙益,得相待妙益,绝待妙益,按六即论则得理妙益,名字妙益,观行妙益,相似妙益,分真妙益,究竟妙益。

  三流通中利益:就是指法华经中的流通分中的利益,以及佛灭度以后,未来世一切众生弘扬法华经的功德利益。可以分三方面讲:(一)出师、(二)出法、(三)出益。

  (一)出师:就是弘扬法华经的法师包括了,1.法身菩萨以誓愿庄严弘扬法华经不但令娑婆世界得益,也令他方世界的众生得益,上土、下土的众生得益,换句话就是令十方众生得益,如妙音、观音、文殊、普贤菩萨。2.生身菩萨也能教化此世界,他方世界,下方世界的众生,而不能度化上方的众生。3.凡夫师能在此方世界弘扬法华经,能使凡夫得益,也能使圣人得益。如《无量义经》中说:“有病导师,在于此岸,而成就船筏,渡人彼岸。”

  (二)出法:就是弘扬法华经的方法,弘扬佛法不仅仅是用真实法弘扬,也可以用方便权法弘扬。《法华经》中说:“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一向偏用小乘弘扬佛法,或者一向用大乘弘扬佛法,都是没有真正地通达佛意。这是作为法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出益:就是弘扬法华经的利益,在《譬喻品》后面部分,《授记品》末,《法师品》中都说明了弘扬《法华经》的功德利益。佛灭度以后有人闻一句偈,佛就给他授记,何况处大众而广弘扬《法华经》的法师功德。一念随喜《法华经》的功德尚且无量,超过二乘人的境界,更何况圆教六根清净位的法师功德。凡夫法师弘扬《法华经》也能得七益。经中说:“若得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四观心中利益:小乘认为只要身口不动,起心动念不能算业,而大乘一刹那起心动念就已经造下堕地狱之业了。所以以三观来净心,能得到七种益,即能得到最实事的利益。

  总共可以开出这么多的利益,这是功德利益妙。下节课总结这十种妙的权实。时间到了。

 
 
 
前五篇文章

天台山佛学院《法华玄义》讲稿 第二课时(人的度量问题)

唐卡的“视觉疗法”

随州市域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保护

寺院饮茶及对社会风俗的影响

试论藏族绘画艺术

 

后五篇文章

天台山佛学院《法华玄义》讲稿 第一课时

天台山与寒山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学及反佛学思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龟兹佛教

五台山的舞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