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无二的枯木庵 |
 
独一无二的枯木庵 胡炳辉 亲友一批批从台湾来福州,要我陪他们去雪峰寺看枯木庵。 雪峰寺在闽侯县大湖乡雪峰山南麓,距福州77千米。据《闽侯县志》载”咸通十一年(870年),义存、行实两僧到大湖,蓝文卿建枯木庵予两僧居住。咸通十二年三月,蓝文卿又与谢效、方训等在大湖柽洋凉映台北建庵堂,为雪峰寺创立之始。”所以,枯木庵的历史,比雪峰寺还要早上一年。 枯木庵在雪峰寺东南大约200米处,当初该是一个天然树洞。唐天佑二年(905年),五代闽王王审知先后捐资90多万缗大兴雪峰寺,枯木庵便趁机修建。现在的枯木庵是清代重建的。坐南朝北,一字排列,中为大殿,左为客堂,右为膳堂。大殿为双层楼阁式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项,抬梁穿斗式构架。面积约100平方米。 一进庵门,便见枯木“长”在殿前的石砌长台上。好高好大!树皮剥落剩下的一段枯木主干,色泽焦黄,纹理清晰,上无树梢,根犹扎地。高3,32米,径围7.13米,树腹中空,中开一窦如门,门高2.05米,宽0.9米,门额呈半圆形。腹内可容10余人,相传义存大师初入山时,就是栖止在树洞内的。 异常珍贵的是,枯木内壁左侧刻着3行左读直下的26字:“维唐天佑乙丑岁,造庵子及作水池,约伍仟余功,于时廉主王大王。”字径约13厘米。这段刻字高1.32米,宽0.44米,深2厘米,用笔挺拔遒劲,为唐代流行的柳公权体,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水平和历史价值。在末行大字下面,尚刻有“枕子一枚雀嘴杖一条匕生自庵中”14个行楷小字,字径4厘米。“造子”指建造枯木庵,“作水池”指建放生水池。据近人考证,”廉主王大王”即王审知的尊称,庵是为保护枯木而建的。 据记载,自宋至明,枯木内外壁刻过26则文字,其中有过宋朝宰相李纲的一则。但因题刻的文字小、刻痕浅,逐渐风化,可以辨认的罕见。枯木外壁有一段题刻:“怀安仁仕安、合肥李说、河南范口口、蔡审、毗陵邵口、郑兴、莆田方阳康功,三月吉日。”楷书直行,字径2.5厘米。外壁还有一则可供辨认的题刻是:“至正壬辰(1352年)夏三月壬午,侯官县主簿阿里冈,怀安县尉赵君仁因公差到此。”楷书直行,字径约2.5厘米。枯木内外壁题刻前后历1000多年,为后世金石家称为“树腹碑”,被誉为“金石以外的奇珍”。以枯木为名,枯木以保护,这在中华大地乃至全世界上都堪称奇绝。 据福州市政协编著的《福州古树史话》一书所述,枯木的枯木为柳杉,而林璧符《雪峰枯木5000岁》(载《福州晚报》2006年12月11日)一文说,经园林部门专家考证,该树为古樟树。樟为福州乡土树种,常绿阔叶乔木,材质坚硬,芳香,不易蛀腐,树龄在2500年以上,为自然死亡的。从枯死至唐末建庵前,树心、树皮及表层腐烂,至少经历1000多年。从唐天佑二年(905年)建庵保护至今,又已1100多年。由此可知,这枯木的存在已有5000岁月。要是没有建庵保护,枯木恐怕早巳腐烂或被人劈柴烧火,早巳不见踪影。 1985年,枯木庵被列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枯木腹内还供奉着义存祖师塑像,设了神位,立有供桌,显得神秘庄严。明代大臣闽县龙塘(今属连江县)人董应举有诗云: 存公阐大教,乃在枯木中。 白日雪花坠,千年梵刹同。 明沙源潭《咏枯木庵》诗云: 池边枯木劈禅宫,内坐真僧观大空、 壁月珠星窥窍穴,锦云彩雾作帘栊、 经年苔藓留春色,别屿烟华笑晚红。 可是根源延岁月,灵苗毓秀满山中。 清人林枫(1798-1864年)著《榕城考古略》卷下郊垌第三,收吟咏雪峰寺诗10余首,其中不少诗句牵系枯木庵,如“枯木庵回旧日春,难提塔寺宜来折。”“枯木庵前挂如意,留香堂上搭袈裟。”“枯木犹藏钵,经年只闭关”等等。 义存是雪峰寺的开山祖师,唐朝的大德高僧,道风远播,朝廷僖宗皇帝赐他“真觉大师”称号及紫袈裟,雪峰寺一时僧众多达1500人,为福州五大禅寺之一,有“南方第一刹”之称。 (作者工作单位为福建科技出版社) 《福建宗教》2010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