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妙峰山德云寺印象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妙峰山德云寺印象

  王敏

  (一)

  我与妙峰山德云寺是有缘份的,这种缘份是始于去年底我遭受的一次巨大的思想打击。2009年12月31日中午11点55分,在楚雄州医院住院的母亲,突发脑溢血。当我看完最后一位病人,风风火火赶到医院时,母亲已昏迷不醒,我的两位弟弟用无助的、期盼的眼神看着我和一起抢救的医护人员,希望我们能把母亲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可是,尽管我和医护人员用尽了全力,也没有把母亲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时,我痛心地抱着母亲的头哭了起来。我悔恨自己,在母亲最需要我时,我却为了诊治病人而没有守候在老人家身边。享年85岁的母亲啊,她老人家真的不该走,她的生命力是极其顽强的,她本该活到90岁,甚至更长一些,但母亲没有说一句话就走了。处理完母亲的丧事后,我大病了两天,我越想越恨自己,痛心啊!我难过到了极点,我是不孝子,我无颜面对父亲,学医不能救亲人于危难还有什么用?!

  从老家返回楚雄后,一直想找个清静的地方好好休息几天,让疲惫的心灵休息休息,但始终没有实现这个愿望,2010年3月28日,两位朋友邀约我去妙峰山,到了妙峰山德云寺,才发现这正是我苦苦寻觅的地方。

  (二)

  妙峰山德云寺位于大姚城南11公里的仓街乡境内,海拔2341米,面积约8平方公里。是一座很不显眼的小山峰,在山峦起伏的云贵高原的大山里,它真的只是一个小山头而已。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妙峰山德云寺之所以在佛教界出名,是因为它有一个禅宗祖庭道场,历史上出过一位又一位的高僧。

  彻庸是妙峰山德云寺的开山祖师,系明末清初的高僧。他不单是一名只会讲经弘法的老和尚,还是一名具有很深文化底蕴的文学家、书法家、诗人。彻庸禅师的出世,带动了妙峰山在历史上影响和地位,照耀了云南的汉传佛教,使明清时期的云南汉传佛教为之焕然一新。

  2004年,印严法师来到了妙峰山德云寺。印严法师是当代中国禅宗泰斗本焕老和尚的得法弟子,幼承庭训,一心向佛,冠年出家,善书擅画,是当今中国佛教界以书画著称的画僧。印严法师曾经长期受到恩师本焕的熏陶,参与过恩师建造寺院管理工作,任过广东南雄大雄禅寺的监院,有丰富的寺院管理经验。他来到德云寺后,加强管理,修缮寺院,重塑金身,使原本颓废的寺院重新焕发生机,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广大信众的信任,在净化人心,促进和谐社会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印严法师是一个有博大胸怀和前瞻性极强的人。为了培养接班人,于2009年把德云寺的住持让位于顿海法师。

  顿海法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曾在黑龙江鹤岗电视台做过十年的新闻记者节目主持人,是一位文化名人。他知识面广,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既懂政治,又懂经济,更熟悉佛教界的传承文化历史,社会各界人士都爱与他交流。我与两位法师短短的数小时接触,就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三)

  我们一行三人,当晚住在德云寺,第二天一早与顿海等法师环绕水库“径行”,一路上春风阵阵、鸟儿鸣叫,大家都陶醉在妙峰山天然大氧吧里。一路“径行”,彼此成了知心朋友。顿海师儒雅、宁静、博学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儒者自有风雅。从印严法师、顿海法师身上透出的智慧与才华,使我感悟到:儒雅首先是一种精神、一种品格。一位真正热爱祖国的佛家儒者,对国家、对民族、对世事、对未来总是念在心,难以忘怀。中国传统文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精神是信念;爱国、爱民、爱佛教,做学问不故弄玄虚,是他们为人一生的座右铭。

  儒雅又是一种性情,一种生活态度。两位法师既有很高的学问,也是性情中人。他们为人谦和,性格开朗,乐于施助于人。一个人活到如此境界,既潇洒自由,又思无极而行有止者,世上能有几人?

  儒雅还是一种气度,一种追求。我虽未问过他们的人生经历,但也相信他们也会经历人生的曲折坎坷,尝到过世态冷暖。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品质,一个人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不可以放弃理想,失去信念与追求。他们身上既有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又有内心宁静的坦然脱俗。有了这种快乐和宁静,便有了他们善待人与事的独特思维和博大胸怀,他们对世间一切发自内心的谦让与淡泊,是我们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他们善待一切来访者,乐于与有学问、有教养的人探讨真理,探讨人生。一个人有了这样的气度,便可神游六合,情寄八荒,纵古论今而后快。

  宁静难得,对于一个事业有成就的人更是如此。宁静可以说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心累、精神压力大、身体疲惫是现代都市人共同的亚健康病。宁静对老年人来说是一种放下的升华,其美妙之处不仅在于外在生活的平静,还在于内心的宁静。我与印严法师、顿海法师友好相处之中,他们那种不同于一般人的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心灵的启迪,我将之归纳为“静神”、“愉神”、“养神”。

  所谓“静”,是指心静,要祛除浮躁,淡泊名利,宁静内心。印严法师、顿海法师他们分别从喧嚣繁华的大都市来到偏于一隅的云南大姚妙峰山德云寺,我个人认为,首先是为了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同时也是用彝州的山水滋润疲惫一生的心灵。顿海法师说:古代心灵的“灵”字从繁体字上看,有一个“雨”字在上面,古人造字很讲究涵义,水(雨)与火是阴阳的两个概念,人要做到内心宁静,就要保持水互济,阴阳平衡,否则阴虚火旺人就浮躁,无法宁静,就百病丛生。欲望太多,苦累也多,心灵就会遭受创伤,这是学佛人的大忌。一个有才华、有功名的人,晚年的生活是要讲究质量和品位的。远离繁华,远离名利,远离欲望的追求。才能静下心来思考人生,享受人生简单的快乐,才能在晚年感受到清新自然的生命之力的超然神韵。

  所谓“愉神”,即精神要有所寄托,有所追求,有所安慰。作为佛门里的信众来说,你行善,别人也行善,众人都行善,不做恶事,那么这个社会就充满和谐友爱的阳光,人们的痛苦和烦恼就会少得多,心中就充满着愉悦。作为老一代医务工作者来说,“愉神”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在晚年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为更多的病人解除痛苦,为培养更多后起之秀而甘当人梯。精神的愉快,不仅能保持心态的平衡,使神经系统处于融洽舒缓的正常状态,而且还能使气血调和,外濡肌腠,内溉脏腑,起到防疾抗衰的功效。

  所谓“养神”,是指老年人要清心寡欲,开朗乐观,张弛有度。在妙峰山德云寺,顿海法师和各位出家师父们,每天都有上早课和上晚课的修行课程,每天早上都要围绕妙峰水库步行十二公里,我的理解这就是养神、养心,这是健身强体的最好方式。作为退休的老年人来说内心平静而充实,就不会有退下来的失落感和孤独感。多读书,多爬山,多散步,必要时以娱乐为主的玩玩扑克,打打麻将,让劳累的身心得到放松,情志开朗,豁达通畅,是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重要因素。

  博学,是印严法师一举成名,令人景仰的重要标志。古往今来,大凡有成就的顶尖级大师都是以博学著称的。如我国古代医家张仲景,一生勤求古训,博览群书,终于积数十年的经验而写出著名的《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的开山鼻祖。

  我认为,能称为高僧和法师的,必须具备博学,要有威望和影响力,如当代的佛门禅宗泰斗本焕老和尚,这样被称为佛门泰斗的人,或被称为禅宗师的,如我认识的印严法师、顿海法师等,这些称呼不仅是出于礼貌而随口叫,而是他们肚里有学问,博览群书,看问题和分析问题有真知灼见。对众生解惑答难,引导众生破迷开悟,对人生有深刻的认识和见解,让人景仰,让人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人,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法师、老师,才名符其实。再比如楚雄州文学界的文学泰斗芮增瑞老师,他是令人尊敬、令人景仰,是实实在在有学问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名符其实的老师。在芮老师身上,我看到了我国老一辈文学家坚韧、真诚、宽厚、谦逊、博学、勤奋这样一种难能可贵的高尚精神和品质。

  清代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曾写到:“古今之成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境也。”这三个境界不正是对印严法师、顿海法师、芮增瑞老师一生事业的高度概括吗!

  妙峰山开山祖师彻庸在《云山梦语》中有一段精辟的话,现引用这句话来作文章的结尾:“世上有最好的事,都被忙者错过了也。圣贤有极妙之理,都被愚者暗昧了也。故绝天下之学,无过一愚。昧世间之通,无过忙乱”。印严法师、顿海法师讲的许多话,成了抚慰我失母之痛的心灵鸡汤。

  2010年4月16日

  作者糸楚雄彝族自治州中医院主 任医师

  此文录自:

  1:2010年7月3日<<楚雄日报>> 第四版

  2:楚雄彝族自治州中医院主为<<杏林春秋>>2010年第2期

 
 
 
前五篇文章

玛纳斯县佛教与大佛寺

和田达摩沟出土残缺壁画揭示唐代佛教对于阗的影响

关于中国宗教生态论的争论

宝相寺佛牙流转年表

论王维的艺术生活〈下〉

 

后五篇文章

邵武宝严寺大殿

西域文化――佛教

西藏唐卡的供养和传播

宗教信仰的国家想象力——兼评“宗教生态论”思潮

著名古塔:塔院寺白塔──四大佛教圣地之首五台山的标志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