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喝茶与吃茶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喝茶与吃茶

  一直见说茶是一种文化,我总是不以为然。茶就是茶,什么文化不文化的。我老爹说:“吃茶就吃茶,硬是把它整得那种复杂搞么?我吃了这么多年茶,从没把它往文化上扯,不一样又解渴又过瘾么?”

  我老爹年逾古稀,的确不懂得吃茶到底关文化什么事?但他不但茶种得好,做的好,烤得也好。

  台湾的茶人曾提出过“以茶立国”,着实把我给吓了一跳。小小一杯茶,竟然会被提高到如此吓人的高度?后来我想,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连煎条小鱼都可以领悟到治国安邦之道,更何况是业已形成几千年的茶文化大系?

  中国的茶道,一直有“喝茶”与“吃茶”之说。虽然两种说法之间,其实并没有多少根本的区别,但我还是喜欢“吃茶”一说。大约楼台歌榭,酒肆书廊,红尘市井,讲的都是“喝茶”。只有在野村夫,寻常阡陌,说的才是“吃茶”。“喝茶”一词,总觉得薄了些,轻了些,文绉了些,缺乏分量,缺乏质感,书卷气太浓,小家子气太浓。唯“吃茶”一词,更为接近茶的内蕴,茶的精神,朴素、简单、直白,有厚度,也有韧性。

  赵朴初先生曾题写过一首充满禅意的茶诗: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赵朴老在诗中所说的“吃茶”,当然不是我们这几个俗人家常白下的“吃茶”。诗里一个是引用的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诗意,还有就是“赵州吃茶”的趣闻。而“赵州吃茶”,又与“茶禅一味”的佛教理念有着重大的干系。

  抛开“茶禅一理”的玄奥禅意不讲,“吃茶”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常态。对于想给单调乏味的生活制造点情调和品位的人,便是“喝茶”。“喝茶”得有氛围,得有音响,得有特定的场所。而“吃茶”则大为不同,瓜田李下,田间地头,都可以是“吃茶”的地方。杯壶碗盏,缸罐瓶瓮,都可以是泡茶的家什。“吃茶”更讲究的,是一种从容,一种随机,一种不加修饰的生活常态,甜苦随心,浓淡自便。

  一个人“吃茶”的时间长了,便会从一杯由浓到淡的茶水中,体悟到许多人生意味。你就会发现,其实人生不过也就是一杯茶。浓的,淡的,清香的,苦涩的……少年时的人生,是雨前的毛尖,汤色清亮,味道纯正,但不经泡。青年时代的人生,是雨后的春茶,香气馥郁,汤色浓烈,但涩味太重,而且三道过后便寡淡无味。中老年的人生,是春末的老茶,粗糙,老辣,微苦,经泡,味儿慢慢冲淡,直至淡如白水。

  著名作家李国文先生说:一杯淡茶,是我们每个人在其生命旅程中,能够一陪到底的“朋友”。茶之美,就在于那份心安理得的“冲淡”,他喜欢茶叶那份冲淡的精神,也喜欢茶叶那份甘于“冲淡”平静。

  是啊,一个人如果经历的事多了,福也享过了,罪也受过了。生活的滋味,酸甜苦辣,全都体会过了,于是,要也不多什么,不要也不少什么的那种所谓的欲望,也就会像“吃茶”一样,越泡越淡了。

  来源:大理日报

 
 
 
前五篇文章

国宝《张胜温画卷》

感悟鸡足山

佛教圣地鸡足山:使人心动 让人流连

佛都鸡足山

滇西名胜——永平金光寺

 

后五篇文章

和乐之佛 福泽人间——文物鉴定家李彦君谈佛造像的辨别

河洛春秋之画圣吴道子:佛寺画壁画 东都扬美名

鹤壁市浚县古代建筑揽胜之:佛寺建筑

大理传世壁画,色彩中的历史与信仰

大理古代的寺庙建筑,寺寺夜半皆鸣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