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泰县文物遗产 |
 
长泰县文物遗产收录 奎璧齐辉楼:奎壁齐辉楼 [长泰县枋洋镇林溪村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又名乌烟楼。清道光元年(1821)建,1941年维修。楼两层,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面阔26.2米,进深23.8米,有四厅二十八房,硬山顶。楼中央有天井和八角形水井。外墙条石砌成,厚1.47米。楼内隔墙以土坯垒砌。朝北开券顶门,门额刻“奎壁齐辉”。朝南开小门,门额刻“迎薰”。 古叉桥(孤星桥):孤星桥 [长泰县坂里乡铁丁口内无名小溪上 宋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又名古叉桥、古星桥,是长泰县坂里乡与华安县沙建乡的交通要道。宋大观元年(1107)建。石梁桥,西北-东南走向,长5.6米,宽1.42米。桥面以四条宽0.35-0.4米、厚0.25米的石板架在两岸挑出的元宝石(拱石)上。元宝石下有块石垒砌的金刚墙。桥面两侧石条上刻楷书“弟子谢评奉为考妣二亲资超生界,及自身合家同乞平安。大观元年丁亥岁十一月日造。石匠戴生”和 “劝首僧乃新林真”、“监造僧辨偕”。 “第一名山”石屋(曷山殿、曷山庙):曷山庙 [长泰县陈巷镇吴田山顶峰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庙石仿木结构,占地面积23??平方米,坐西南向东北,高4.37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硬山顶。门楣上刻“第一名山”。脊檩饰双龙戏珠。明间用五架梁。庙外立清乾隆壬辰年、嘉庆已卯年(1819)、咸丰三年(1853)重修碑。 五里亭:五里亭 [长泰县武安镇珠坂村坂头社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此处距长泰县城五里,亭因而得名。明代以前建,历经修葺。亭占地面积980平方米,有官亭和观音庙。庙由门厅、天井(两廊)、正堂组成。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梁上绘有双龙戏珠,两侧墙上绘十八罗汉。保存有“大尹洪公爱民父母碑”、“邑侯父母方老爷爱民去思碑”、“长泰县界”,“南取州叁拾里”、“北取县伍里”碑,共5通。 玉珠庵:玉珠庵 [长泰县枋洋镇江都村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始建,清代重修。庵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坐西向东,由门厅、天井、正堂、两廊组成。门厅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有前廊,门前有浮雕龙柱,瓜棱古镜形柱础。正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前后廊式,前廊卷棚顶,前檐施四根石龙柱,四壁有彩绘戏文壁画。正堂后壁上有“咸丰十年庠生连日春撰募建敬圣亭小引”墨写草书。 福照亭:福照亭 [长泰县陈巷镇夫坊村东北角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又称陈巷佛祖亭,是明代建东溪桥的附属建筑。明成化三年(1467)始建,历代修葺。亭占地面积350平方米,坐北向南,由门厅、天井、两廊和正殿组成。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墙壁上绘有“封神榜”,“三国演义”故事墨画。大门有石狮1对,石柱上刻:“福曜常照南海天;慈云远映东溪月”,横眉上有八仙祝寿图案的浮雕。 昭宁宫(大宫):昭灵宫 [长泰县陈巷镇山重村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俗称大宫。明嘉靖年间(1522-1566)建。祀保生大帝。宫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坐南向北,由门厅、天井(左右侧廊)、正堂、左侧耳房、右侧烧纸亭组成。门厅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有浮雕石龙柱二根。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梁上有木雕飞天托斗拱承檩,绘飞天和其他人物故事彩画100多幅。梁柱间用木雕狮子承托,饰有凤凰、麒麟、大象、花芍等图案。内壁上绘145幅墨画。 真应岩石塔:真应岩塔 [长泰县古农农场白石作区岩前村东北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三层四角实心石塔,高2.85米,底边长1.48米,四角攒尖顶,圆相轮塔刹。第一层各面浮雕龙凤、麒麟、狮子等,第三层各面浮雕佛像。塔基直接垒于岩石上。塔为真应岩寺附属建筑。保存有明弘治十三年(1500)立的“真应岩记”碑。碑圭首,高2.8米,宽0.78米,厚0.22米。碑文字迹大部分风化难辨,记载真应岩历史。寺院遗址北侧巨石上浅雕人物五尊。其中三尊头戴官帽,身着官服,正襟危坐,两童子分立于侧。人像高0.6-0.7米。寺院遗址西侧的一巨石北面刻“震石”两字,落款“崇祯□年”。 瞻依堂:瞻依堂 [长泰县陈巷镇雪美村 宋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宋天圣年间(1023-1031)建,明代中期及之后多次重修。奉祀雪美村杨氏开基祖宋殿中丞杨仕休。堂占地面积540平方米,坐北向南,由门厅、天井、左右走廊、正堂组成。大门两侧有抱鼓石。正厅面阔三间,明间为拜堂,次间为厢房,进深一间,单檐歇山顶,明间正中悬挂“瞻依堂”木横匾,两侧墙上墨写“忠、孝、廉、节”四字。在梁檩斗拱间,镶有木雕狮、象等。 追远堂:追远堂 [长泰县岩溪镇珪后村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叶氏祠堂。宋代始建,明洪武元年(1368)扩建。堂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坐西向东,由门厅、天井(左右两廊)和正堂组成。门厅面阔五间,三开门,方形柱。两廊卷棚顶。正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前后有廊。正脊绘太极八卦图,梁架间雕刻人物和花鸟图案。在北侧廊墙上有清雍正四年(1726)立的“新建赠公叶先生祠堂记”碑,高2.17米,宽0.77米。碑文楷书,8行、442字,记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叶容川竭其家资,赈贫济困事迹。 灵顺庙:灵顺庙 [长泰县陈巷镇夫坊村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以前始建,清乾隆年间(1736-1795)重建。庙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坐东向西,由门厅、天井、侧廊、正殿组成。门厅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悬山顶,梁架和斗拱上有彩绘。庙前有两尊圆雕半身石武将。庙左侧有清乾隆年间重修碑记。 高濑庵:高濑庵 [长泰县岩溪镇高濑村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又名定应宫,明嘉靖年间(1522-1566)建,历代重修。祀“保生大帝”吴本。庵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由门厅、正殿、天井、两侧廊组成。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 林氏祖厝:林氏祖厝 [长泰县陈巷镇山重村院内社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建,历经重修。系林氏宗祠,祀院内社林氏先祖。祠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坐西向东,由门厅、正殿、天井、两侧廊组成。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悬山顶。内有镂雕石窗和浮雕人物、花卉、飞禽等石构件。 状元林震出生地——张氏家庙:林震出生于今尚存的长泰武安京元村的张氏家庙。庙建于明初,坐东朝西,面积约400平方米,由门厅、天井、正堂组成。林震,字敦声,明宣德五年(1430年)状元及第。明宣宗赐长泰溪园村为京元村。长泰县城也相继出现状元祠、状元坊、状元巷、状元井等。正统二年(1437年)林震以疾告归,后卒于家。其继室被封为安人的圣旨至今犹存于长泰。 张氏家庙 [长泰县武安镇京元村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又称瞻依堂,明初建。庙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坐东向西,由门厅、天井、侧廊、正堂组成。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状元林震出生于此。 卢经“忠谏”府:卢经“忠谏”府 [长泰县枋洋镇青阳村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清初建,系河南监察史卢经的府第。宅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坐北向南。正厅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梁上彩绘。门埕立2对石旗杆。 鼓鸣岩:鼓鸣岩 [长泰县枋洋镇径仑村西向500米鼓鸣山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据《长泰县志》记载,唐元和三年(808),乡众尊为民祈雨的郑元善为威泽王,并建此岩以祀。历代重修。寺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坐西向东,由门厅、正殿组成。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 龙仙宫:龙仙宫 [长泰县兴泰开发区积山村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建,历代重修。宫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坐西向东,由门厅、天井(左右侧廊)、正堂组成。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悬山顶,堂内斗拱制作精巧,两壁绘有人物故事彩画。门埕有古樟树一株,树下有保护樟树的石碑1通,碑文5行,上刻楷书“乾隆三十年春蒙张道宪行县勘覆准留荫在案,四十三年夏冯道宪据县详明准免砍在案,乾隆四十三年九月立。” 普济岩:普济岩 [长泰县岩溪镇珪后村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又名三公庙。元至正年间(1341-1370)始建。清乾隆以后多次维修。庙坐北向南,由门厅、正殿、天井、侧廊组成。门厅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构架,硬山顶,有前后廊。金柱为石雕龙柱。柱础有圆鼓形、四角、八角古镜形等。门前有一对抱鼓石。 皇龙宫:皇龙宫 [长泰县岩溪镇甘寨村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始建,清道光元年(1821)重建。祀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及其儿女。宫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坐西向东,由门厅、正殿、天井、侧廊组成。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内有蟠龙、环花、方形和八角形石柱。大门两侧有2只石狮。保存有清乾隆八年(1743)“护林碑”和道光元年(1821)“塘记”碑。 朱一贵故居:朱一贵故居 [长泰县陈巷镇旺亭村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朱一贵(?--1721),小名祖,长泰人。明亡后,迁居罗汉门(今属台南)。清康熙六十年(1721)夏起义并占领全台,被推为中兴王,年号永和。故居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坐北向南,由门厅、天井、两廊、正堂组成。正堂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硬山顶。 戴时宗祠堂:戴时宗墓 [长泰县武安镇张坑村南300米 明代] 戴时宗,生卒年不详,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授刑部主事,历任吏部文选考功司郎中、太仆大理寺少卿、都察院协理院事、左佥都御史。墓建于嘉靖年间(1522-1566),面积约100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平面呈“风”字形,墓丘石构。附属建筑已被毁,仅存墓堆。 外武庙:外武庙 [长泰县武安镇人民路西端 清代] 明代始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重修。庙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由门厅、正殿、天井。门厅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用七檩。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有前后廊。梁架上施斗拱,有木刻透雕和彩画。石柱、鼓形柱础。保存清乾隆(1736-1795)重修碑1通。 盂宁堡:盂宁堡 [长泰县陈巷镇山重村上洋社 明代] 又名上洋楼。明天启三年(1623)建。堡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坐东向西,平面呈方形,边长40米。外墙条石垒砌,高5.8米,厚1.64米。正门有 “盂宁堡” 额匾,左款“天启三年岁次,癸亥”,右款“孟春吉旦立”。堡中间有天井和水井。木构两层楼房建在堡墙内,东、西向各8间,南、北向各5间。 《良岩寺》附属文物—三尊石佛:良岩寺位于长泰岩溪甘寨村董凤山半坡上,建于唐开元八年(720年),已圮。留下三尊大石佛,中间为释迦牟尼坐像。通高1·18米,两旁侍者通高均1·96米。佛像身上袈裟线条流畅,具有唐代石雕艺术风格。(三尊石佛于1993年底被盗) 清理双圳陂记:清理双圳陂碑 [长泰县陈巷镇戴墘村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共二通。一刻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高2.41米,宽1.0米,由福建抚宪潘思矩撰文,碑文795字。另一刻于乾隆十四年(1749),高2.38米,宽1.04米,由长泰县令张懋建撰文,碑文789字。两碑四周饰边框和花纹,碑额篆书,碑文楷书,都是记载双圳陂的建设和修缮。 天柱山摩崖石刻:天柱山摩崖石刻 [长泰县陈巷镇天柱山上 宋-清 县文物保护单位] 有历代摩崖石刻数十处,形式有题词、游记、诗赋等,字体有楷书、行书。较知名的有:宋绍熙三年(1192)黄淳春雨之后游岩题记;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杨莹钟“管侯兴复天柱山记”,千余字;“悟入”“云关”、“天柱岩”、“观海”、“超游九霄”、“撑半壁天”等榜书;方沆、戴耀、戴时宗、卢经、林秉汉、王协梦等名人题刻。 长泰第一进士故居:位于陈巷镇雪美村西厝社。 始建于北宋年间,坐西朝东,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单檐硬山式屋顶,石、砖、木结构,由门厅、天井、侧廊、正堂组成。门厅梁上镶有木狮浮雕。据《长泰县志》记载:“杨令问为宋淳化三年(992年)孙何榜第一甲进士,亦为我县科举之后第一个进士。令问中进士后,历职方员外郎。真宗咸平、景德间,北虏寇边。选任防御史,玺书褒宠者三。仁宗天圣初,奉旨谪居漳,在陶塘洋(雪美村)定居,建此故居。” 该故居至今基本保存完好,1996年7月公布为我县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海纪念堂:长泰杨氏宗祠,俗称杨海纪念堂,位于长泰县武安镇城关村后庵,始建于唐代,原为杨海居住的一所简陋平房。明代,杨海的后裔杨复一在原址扩建为杨海纪念堂。 杨海系唐文德元年(888年),朝廷诰封的武胜场大使。至南唐保大十四年(955年),“场”升为“县”,取名长泰,属泉州府管辖。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邑原任武胜场大使杨海等,以长泰距泉州三百余里,期会征输不便,请求舍远就近改隶漳州,泉州太守林金吾奏准朝廷,于是长泰县始属于漳州,一直延续至今。杨海为开县元勋,他关心百姓疾苦,为长泰人民的幸福做出应有的贡献,故民尊称其为“武胜公”。 杨海纪念堂,座西朝东,建筑面积570平方米,石、砖、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屋顶,外墙由青砖砌成。由门厅、天井、侧廊、正堂组成。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梁架十三檩前廊式,阶石硕大,浮雕花卉图案。堂内悬挂有历代的“进士”、“武进士”、“举人”、“武举人”、“文魁”等扁额。正堂还悬有一副对联“武胜家声远,弘农世泽长”,横批“清白传家”等,反映了杨氏的家史、家风。杨海纪念堂于1996年7月公布为我县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四有”(有保护范围、有记录档案、有专人管理、有保护标志)工作已完成。 2004年6月13日,长泰县人民政府以泰政综(2004)99号重新公布杨海纪念堂的保护范围:堂南北墙外各3米内、东西墙外各5米内;建设控制地带:四周墙外各20米内。 杨海纪念堂的石料、梁架用材硕大且少有花板、雀替,庄重朴素;部分构件雕刻细腻,图案精美,建筑保留明代特征,为研究闽南明代建筑技术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2005年5月1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以闽政文(2005)164号文件公布长泰杨氏宗祠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确定其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杨海纪念堂自明代建成后,就作为长泰下杨杨氏的祖祠堂,由杨氏宗族的后裔负责保护、管理。“文革”期间,因当时被平调作为县一建公司仓库,由一建公司使用、管理至2000年8月。产权由县一建公司移交给县文物博物馆,同时再由博物馆委托给杨海纪念堂文物管理小组,此后一直由杨海纪念堂文物管理小组专职保护、管理至今。管理小组成员11人。 由于历史的原因,杨海纪念堂因年久失修,现已残破不堪,一些木构糟朽折裂,墙壁剥落,周围有临时搭盖,而且地势已偏低。因尚未进行全面维修,基本保持始建时原物,总体仍尚为健康。近年来,由于杨海纪念堂的产权刚理顺,及维修资金的缺口较大,只对破损处进行必要的防护加固和支撑。待资金较充裕时,将进行全面修葺。2004年聘请漳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进行维修方案的设计、规划,已完成规划设计文本。 湖珠鼓鸣岩:位于岩溪镇湖珠村鼓鸣山南麓山腰。 鼓鸣岩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岩下有洞,据《图经》云:“风雨晦明,则闻鼓声。”据《长泰县志》载:“唐元和二年秋(公元807年),不雨弥月,乡民郑元善率众登山告祷,词未毕,鼓声四起,云物油然,霖雨十日,时因有年,众以为神,赴南安郡,上其事于朝。三年,敕山为鼓鸣祈雨道场,封其神‘威泽王’,建祠。”故称鼓鸣岩。 原址于鼓鸣山顶峰。宋代初毁于大火,尔后易址利用遗物重建。此建筑坐北朝南,平面为四合院落式,单檐悬山式屋顶,由门厅、天井、正堂组成,面积约168玉米,大门石横楣阴刻有“鼓鸣岩”三字。正堂有盘龙石柱一对,造型逼真、威猛、栩栩如生。八角石柱二对,其中一对阴刻有“莲界谈经龟石点头开善慧”、“鸣岩拥胜凤山举翰驾如来”对联一副。正堂横梁绘有“八仙过海”,中梁有“二龙戏珠”彩色图案。 鼓鸣岩左侧有一巨石,下边有一个能容纳百人的大石洞,洞里陈列着三副得道和尚棺木,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岩后有大石龟、大石鼓、大石洞等景点,可远眺董凤山的美景,吸引众多游人到此玩乐、休闲,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此岩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遗物,曾于近期维修,基本保持原貌。湖珠鼓鸣岩于1999年4月公布为我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竺岩:位于枋洋镇赤岭村天竺岩社。 该岩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道人陈正友创建,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比长泰建县(公元955年),早二百九十六年,因此自古以来就有“先天竺,后长泰”之称。在我县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整座建筑系石、砖、木混合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坐北朝南,面积约160平方米,外墙由石条垒砌而成。分门厅、正殿二进,中为天井,廊不明显,门厅与正殿相差九级台阶。门楣阴刻“天竺岩”三字,梁上有倒吊莲花柱头。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六支木圆柱支撑木构架,石柱础为圆形古镜式,配有厢房,中梁有二龙戏珠彩色墨画。斗拱、石麒麟浮雕具有一定的唐代风格。岩东侧遗留有四面雕佛像的方石。有关天竺岩的传说,流传至今。 天竺岩历史悠久,建筑风格古朴,虽经千年风雨,但至今仍保持原貌,是我县现存的较古老的唐代佛教岩院。 1999年4月公布为我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岳正顺庙:位于县城南门边。 南岳正顺庙,又称圣侯庙,元至正年间(1358-1368),由县尹忽都火者倡建。由门厅、天井、侧廊、正殿组成。石、砖、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屋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庙前埕有一口水井,东侧有一座二层塔—孝子阁。门厅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盘龙柱二支,鼓形石柱础浮雕有花草图案。侧廊面一间,进深一间。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有6支石圆柱,鼓形石柱础,其中二支石圆柱阴刻有敬奉者姓名。梁架间镶有木透雕花卉图案,正殿地下有一口0.3米见方的小水井,水质甘淳,久旱不枯竭。庙内有古代孝子图24幅,庙史图16幅。门厅悬挂有近年来台湾省彰化县泰源宫、北极宫所赠的3个大匾,分别写“孝行天下”、“灵感万里”、“福泽群生”。 清朝时,移居台湾的长泰人,在彰化县桃源里,建“泰源宫”,奉祀陈耸,标志着长泰与桃源的密切关系,寓意深远。近年来,居于桃源里的林、陈、王、曾等诸姓乡亲,每隔2-3年都组团回长泰谒祖,祭奠圣侯公,累计捐资25万多元,用于家乡的公益事业。并向南岳正顺庙赠送三块匾额,以示纪念,捐资兴建一座孝子阁。以每年农历4月初4日为陈耸的祀日。传统习俗世代沿袭不断,孝子的高尚情操在闽台广泛衍播. 南岳正顺庙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供奉的是元代长泰孝子陈耸。据《长泰县志》载:“陈耸,没而有灵,元至正间,敕封英烈侯。”历史人物陈耸,陈耸传奇甚多,以孝著称,卒后被朝廷地敕封为英烈圣侯,建庙祀奉,民间称之为圣侯公、孝子公 该庙从元代起,历经明、清至民国都有稍加修茸,现主体建筑基本保存清代重修后风貌。1999年公布为我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仁璲堂:位于兴泰工业区积山村史山社。 始建于元代,为纪念我县洪氏开基始祖仁王遂 而建。该建筑坐南朝北,由门厅、天井、侧廊、正堂组成,面积约220平方米。正堂悬挂有“仁王遂 堂”的匾额。 洪仁王遂,原籍苏州吴县,从小刻苦读书,学而有成,宋祥符九年(1016年)进士。乾兴元年(1022年),以大理评事调任长泰县令,家眷随之入泰居住。仁王遂 任职期间,征税得宜,执政清明,兴办学校,关心百姓,深受尊崇。天圣三年(1025年)擢升为潮州通判,长泰百姓闻之上表乞留。后仁王遂 以通判之衔续留任县令。他为官清廉,家无积蓄,不久因病殉于官,无法归葬故里。长泰、龙溪两县百姓感其功德,解囊捐助,才安葬于本县内坑山。 仁王遂一生为长泰人民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是人民的好县官,百姓的贴心人。其后裔分布于闽及台湾等地,为纪念仁王遂 的崇高品德,旅台宗亲已捐资60多万元,用于修复祠堂及支持家乡的公益事业,该祠堂是具有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的建筑物,已成为海峡两岸洪氏子孙联系的一条重要纽带。 1999年4月公布为我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其忠故居:位于陈巷镇苑山村。 此建筑系明崇祯帝钦命刘氏为纪念监察御史刘其忠之忠而建。面积375平方米,坐西朝东,四合院结构,规模较大,风格独特,部分文物古迹幸存。 刘其忠,字长琯,世称玄为先生,明万历十年(1582年出生于长泰西湖村东湖角。其9岁能文,26岁考取秀才,30岁中举人,1616年进士及第。官升湖广道监察御史。任职期间,勤政廉洁,执法公正,为国为民,深受百姓爱戴。 天启四年(1624年)六月,东林党杨琏揭露魏忠贤二十四条大罪,奏章被扣压10日,后被魏珰杀害。其忠继疏力言,乞付忠贤法司,明正典刑,以慰列祖之灵,以谢天下之议。1626年被革职回乡。1627年新皇执位,清除阉党,其忠复原职,次年,崇祯帝赐匾“天恩褒忠”,福建省巡按监察御史林凌云为其忠立“进士”匾。1633年病帮于西湖故里。享年51岁。噩耗传到京师,满城百姓及文武官员无不哭惜,皆叹道:“国乃失一忠良矣”。清雍正元年,皇帝下诏入祀县“忠孝祠”。 刘其忠为历史忠臣人物,属长泰历史名人之一。其故居于1999年4月公布为我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珠石峰云崖岩:位于坂里乡正达村的珠石峰上。 珠石峰的石壁上有一座创凿于明代的悬空庙,进深3.0米,面积约20平方米,屋顶是单面倒水,屋脊有一半附在石崖上,小庙有三分之一的面积,是在石壁上的一个仅1米深的凹处,另有三分之二的面积是悬空而构筑,用石块和灰土,在凹处下方八米处垒砌墙基,逐渐升高并向外伸展,垒砌至凹处时,已造出一个长7米,宽2.0米的小平台,用以修筑小庙的前半部和走廊,小庙的门框、墙也是用石板、石块砌成,整座庙构筑奇特,小巧玲珑,颇有特色,反映了古代人民建筑的智慧和构筑的艰辛。 清代时,人们在西面的山坡修建一座寺庙,作为云崖岩的附属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配有厢房,可供远途前来的人住宿。这寺庙构筑古朴,与珠石峰悬空庙对峙相望。 珠石峰云崖岩、小寺庙处在青山环抱之中,登临云崖岩,人似凌空驾雾,这奇特的景象,令人领略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诗情画意。现在,到珠石峰云崖岩观光的游客与日俱增。现在珠石峰以其秀丽的景色“珠石灵光”被评为长泰新八景之一。 珠石峰云崖岩于1999年4月公布为我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状元井:位于武安镇中山北路状元巷1号边。 该井俗称巷头井,据《长泰县志》:“巷头井,在西街景元坊,明宣德五年(1430年)林震状元及第时,家中井鸣三日。因与林震中状元有关,故民称为‘状元井’。”由此可知,此井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了。 林震,长泰人,是长泰乃至漳州地区历史上唯一的状元,与其有关的传奇故事在民间仍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状元井的井壁、井栏为圆形,为一口普通的水井,原水源旺盛,水质清洌甘美,大旱不枯竭。据传,历史上长泰县曾遭遇特大旱灾,而状元井的水救济了不少百姓。明天启二年(1622年),附近居民对此井进行疏浚、维修,并在井旁立了“袁爷断便民汲井功德碑”,以示保护此井的碑记。碑高1.6米,宽0.4米,碑文清晰可辨,内容为:“审语:状元井,三面原有空地,各阔五尺许。林光隆乃盖屋罩占,以致汲井不便。街众抱愤,公呈,仍着拆开四圜,留五尺余地,以便众人之汲水,且毋令沟水下注,以致井泥不食也。天启二年壬戌仲夏,景元社众立。”说明当时袁县令对此井就很重视,为其划定了一定的保护范围。 状元井由于有袁县令的《护井碑》,并有历代居民的细心呵护,虽有修葺,仍基本保持原状,现在县城都已用上自来水,但还有部分居民在使用。状元井已成为一处旅游观光的景点。为纪念状元林震,保护与其中状元时有关的纪念物。1999年4月公布为我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柱山观音岩:位于天柱山上。 天柱山自宋崇宁三年(1104年)道人杨虔诚开迹至今,已被誉为“临漳第一胜处”、“长泰八景之一”、“擅东南之奇胜”的美称。 天柱山观音岩始建于宋,明代倾圮,清代重建,民国年间重修。坐南朝北,面积255平方米。据《长泰县志》载:“继兴观音岩,墙壁甫立。而岩后狮喉巨石,当午崩坠,趋前十余丈,观音岩墙壁尽毁无存矣。僧复经营就理,而以戊戌寇变,付之回禄。乾隆十二年(1747年),僧映霞,将狮岩故址,仍前,募筑一座三间。十五年(1750年),令、张懋建于岩前柱石,勒”“撑半壁天”四字。 天柱山观音岩于1999年4月公布为我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赠公祠:位于岩溪镇硅后村。 清雍正四年(1726年),为纪念赠公叶容川而创建的祖祠堂。整座建筑坐西朝东,石、砖、木结构,平面呈四合院落式,单檐悬山式屋顶,分门厅、正堂二进,中为天井,两侧为廊,面积约200平方米。堂内梁、柱、斗拱构筑别致,柱础鼓形,古朴大方,部分木雕刻精美。正堂悬有三幅木匾,分别为“大明恩授,七品阶义相”、“文魁”、“邑宰宽猛”等。 在赠公祠的门厅墙上嵌有一片石碑记,由碑座、碑身组成,碑的首题篆书阴刻“新建赠公叶先生祠堂记”。正文楷书阴刻,记载明成化年间,岁值凶荒,叶容川竭其家资,赈贫济困,所活甚众,获赐七品阶义相,后人感其功德,立碑以示纪念。落款为“雍正四年季秋谷旦立”,并刻有为建祠堂而捐资的叶氏后裔姓名及捐资额、开列费用的银两,及为碑记撰文、书丹、篆额等人的姓名及官职。碑记字迹清晰,保存完好。 叶容川关心群众疾苦,赈贫济困的功绩,深受后人的敬仰和爱戴,其祠堂是具有重要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建筑物。现存的碑记为研究明、清两代长泰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赠公祠于1999年4月公布为我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位于长泰县城北门边。 据《长泰县志》载:“城隍庙创建于元代,明清两代均修葺。”该建筑坐北朝南,由门厅、天井、侧廊、正殿组成。文革期间,门厅、侧廊被拆毁,现仅存正殿,近年来又有维修。庙内木柱上遗留“为善必昌为善不昌祖宗之余殃殃尽必昌,为恶必灭为恶不灭祖宗之余德德尽必灭”对联一副,还有:“辨善恶分明冥府判断,衡心存良善功德无量”、“善恶分明,善恶必报”等多副对联,具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 城隍庙奉祀城隍神塑像。据《辞海》载:“城隍,古代神话所传守护城池的神。道教尊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明洪武三年(1370年)正式规定各府州县设城隍神并加以祭祀。”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八日,百姓举行祭祀活动。 城隍庙历史悠久,历尽沧桑,在我县的知名度较高,现庙内遗存的木柱等遗物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对联的书法艺术性强,是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筑。2004年8月公布为我县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蔡氏祖厝:位于岩溪镇上蔡村。 又称敬贤堂。创建于明代,续建于清代。坐南朝北,分为前、中、后三落,总建筑面积1150平方米,石、砖、木结构,由门厅一进、正堂二进、二个天井组成。单檐悬山式屋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正堂悬挂有“敬贤堂”、“进士”、“文魁”、武魁“、”五叶联羲”等匾额。门墩石鼓至今犹存,遗留清嘉庆十年(1805年)的《瀛山碑记》一片,石碑仅剩五分之四,残缺部分现已复原,碑文清晰可见,记载瀛山读书社和蔡氏的渊源及建祖厝的全过程。 据《长泰县志》载:“上蔡始祖功之,元代迁自龙溪红地。”蔡氏祖厝自创建以来,既作祠堂又作学堂,培养生童,重教兴学,后裔子孙人才辈出。 蔡氏祖厝宏伟壮观,规模宏大,基本保存原貌,具有一定的建筑艺术和文物价值的古建筑。2004年8月公布为我县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慈济宫:位于武安镇城关村后庵。 据《长泰县志》载:“慈济宫,在龙津桥畔,元监邑忽都火者倡建,后废。”明永乐年间重建,又称内宫。文革期间被毁,现位于城关村后庵,该建筑坐西朝东。由门厅、天井、侧廊、正殿组成,虽几建几毁,门前存有盘龙石柱一对,石横楣“二龙戏珠”浮雕图案雕刻精美,门埕遗留有“重兴慈济宫记”石碑一片及对联一副,阴刻楷书,字迹清晰,是明万历元年(1573年)陈道正撰写,记载吴夲的事迹, 慈济宫的兴废及永乐十二年(1414年)、隆庆年间重修的全过程。 慈济宫系纪念北宋民间名医吴夲所建,吴夲,太平天国四年(979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出生于白礁,毕生从医,精通医术,“无问贵贱,悉为视疗”。后不幸采药跌崖身亡。人们感其恩德,私谥为医灵真人,又称保生大帝,偶其像于青礁慈济宫。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赐庙号慈济。 慈济宫在我县知名度较高,其建筑仿青礁慈济宫(祖宫)而建,虽历经多次修建,仍有部分文物遗存,具有一定知名度和文物价值的建筑物,为纪念古代名医,以救人为己任,弘扬救死扶伤的传统美德。2004年8月公布为我县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墩寨:位于长泰县枋洋镇林墩墟西南约1公里。 创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顺治三年(1646年)重建。寨为圆形,直径约100米,占地面积7850平方米。寨墙由石条垒砌而成,东、西、南、北向各设一个门,以作为防御进出口通道,至今南门保存完好,南至西北有段寨墙,长约130米,高约4米,宽1.5米保存较完好,其余墙基沿存,整座墙还遗留有4处枪眼。寨内中线有隔墙,为上、下林百姓住宅的分界线。 据《长泰县志》载:“林墩寨,善化里,嘉靖间(1522-1568年)筑以避倭。顺治三年(1646年),土贼窃发,庠生林承芳易寨垣以石,鸠本约十三寨,练结士兵,保卫乡里。戊子(顺治五年,1648年),网寨圭山贼起,各寨俱被蹂躏,惟此寨杀贼无数。丁巳(康熙十六年,1677年),贼魁王鼎、欧九纠夥千余,猖獗莫当,乘夜突来攻寨,寨中发炮,击伤甚多,邑绅士避乱多归焉。” 龙锦宫:位于长泰县武安镇溪东村的龙津江畔,与县城的武德园隔溪相望。 龙锦宫又称溪东宫,创建于清代,石、砖、木结构,座东朝西,建筑面积170平方米,单檐硬山式屋顶,分门厅、正殿二进,中为天井,两侧廊上各建有一间小阁楼。大门阳刻对联一副“溪映城色龙对舞,东耀祥光锦添花”。门前遗留石狮一对,雕刻精美,栩栩如生。檐柱及石柱础为瓜棱形,木刻有倒吊莲花柱头。门厅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瓜棱石柱二对。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有石圆柱三对,柱础为圆形,梁枋间镶有木雕狮子及透雕花草图案,中梁绘有二龙戏珠彩色图案。此宫系为了纪念战国时兴修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水利家李冰而建,宋代时获谥号“清元真君”。 龙锦宫于民国期间曾有修葺,近年重修,基本保存原貌,遗物较多,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04年8月公布为我县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楼仔厝:位于岩溪镇硅后村。 楼仔厝,又名祥云堂,创建于清康熙年间,坐北朝南,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石、砖、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屋顶,由门厅、正堂共四进及东西厢房组成。厝前为一大石板埕,门厅为九川门,遗留门墩石鼓一对,浮雕腾龙、骏马、飞鹤、栖鹰等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厝内共有11厅、13天井、51间房,置4个石圆门、31个路门、巷廊门,交相连接,出入方便。石柱础有鼓形、方形,还有木圆柱、倒吊莲花柱头、木屏风透雕花、草图案。在第三进有二灰匾镶置于门楣上,分别铭刻“东璧”、“西园”,犹如一幅书法作品。第四进后面有2 个三川门。厝后原为花园、果园、练武场。西厢为厨房及一口水井,东厢为学堂。尚遗留有清末武举人叶纪庭练武的练武石一个,重近200斤,阴刻“泰邑祥云堂叶”字样楷书,字迹清晰。 该建筑设计合理,仿杭州城建筑,别具一格,规模宏大。是一座实用性庭园式石民居,至今基本保存原貌。现仍有部分村民居住。楼仔厝是一座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有一定代表性的古民居,是反映清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建筑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2004年8月公布为我县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县城县后山上。 建于1959年12月,烈士陵园由16位烈士的单体墓组成,他们是1950年4月在坂里乡正达村运军粮和12月在枋洋镇美宫村贝乌剿匪战斗中英勇牺牲的侯虎江和曲孟义等烈士。烈士陵园坐东朝西,占地面积6.4亩,陵园正中的圆台上矗立着“革命烈士精神永垂不朽”的丰碑,烈士墓成“门”形排列,各个墓的形体大致相同,墓身建于地面上,由砖、水泥混合砌成,各墓碑刻有该烈士牺牲的时间、地点、姓名、籍贯等。墓埕铺方形石砖。陵园四周为依陡壁用条石砌筑的挡土墙。陵园里花草翠绿,树林茂盛。1983年6月在陵园里增建一座凉亭,环境优美,气氛肃穆。 为纪念革命烈士英灵,激励一代又一代的长泰人民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传统,每年的清明时节,广大干部、群众、学生都来凭吊,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1999年4月公布为我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还成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前五篇文章 |
后五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