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明弘治《长乐县志》点校本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明弘治《长乐县志》点校本

  目  录

  卷之一 地理:沿革 邑名 分野 疆域 形胜 风俗 里至 山川 城池 坊巷 乡都 桥渡 公署(仓库铺舍等附)学校(书院乡贤祠附) 坛壝

  卷之二 食货:户口 土田 贡赋 水利 物产 宫室(亭榭附) 祠庙(各乡土谷祠附)

  卷之三 寺观(庵堂等附) 丘墓(漏泽园附) 古迹 祥异 秩官 历官 名宦

  卷之四 选举:进士 举人 岁贡 荐辟

  卷之五 人物:道学 宦绩 儒林 忠节 孝义 武功

  卷之六 人物:仕宦 隐逸 贞烈 寓贤 仙释 恩典 封赠

  卷之七 词翰:纪述

  卷之八 词翰:题咏

  长乐县志卷之一

  赐进士前刑部主事长乐刘则和,署儒学教谕事举人栝苍潘援同修

  地理

  建置沿革

  长乐县禹贡扬州之域,周时为七闽地,秦置闽中郡,汉初封无诸为闽越王,都此。武帝灭闽越徙其人于江淮间,尽虚其地,后立冶县,属会稽郡。东汉末分冶县地为东南二部,此为南部。三国吴属建安郡,晋析置原丰县为晋安郡治。至隋开皇中改原丰为闽县。唐武德六年都督王义童析闽县地置新宁县(即今之十二都敦素里,曰“古县”者是也)。寻改为长乐县。上元元年,防御使董介以其地卑隘迁置今所。元和三年省入福唐,五年复置。五代时闽(闽,系闽县之误。)改为昌安(昌安,可能是安昌之误。),后复为长乐,宋元仍旧。而我朝因之初编户三十二里,今一百一十三里。为乡者四,统二隅,二十有四都。

  邑名

  新宁(唐县名取《书经》:“宅新邑,宁厥止”之义);长乐(唐名。《闽志》云:“地名长乐,居者安之。”);安昌(五代时名)。

  分野

  福州在《禹贡》属扬州,为百粤之地。按《天官书》云:“牵牛婺女属扬州。”《天文志》以须女为粤分,《尔雅》谓须女即婺女。福为粤地应须女,而长乐固在其域中矣!

  疆域

  本县东抵海,西抵闽县界,袤一百二十一里,南抵福清界,北抵海,广六十五里。

  形胜

  前揖平原,后负崇冈,沧海环其左,双江拱其右,而首石一山高出霄汉,登高望远,足为胜观,虽东南之边疆,实闽邦之名邑也!

  风俗

  地硗产薄,人多业儒,父子兄弟同登科第者有之,次则习句读为童子师。又俗尚俭朴,虽膏粱之家皆耻服华丽。古所谓“海滨邹鲁”,长乐近之矣。近海者率以渔为生,在农之家妇女亦执工作。

  里至

  本县东至大海澳一百二十里,西至闽县界一里,水路至府城一百二十里,南至福清界五十里,北至海五里,水路至连江一百二十里。东南至东洛水路一百三十里,西南至石尤岭福清县界六十里,东北至当田澳连江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苦竹溪闽县界五里。至京师六千一百四十三里;至南京二千九百七十二里。

  山川(岩石井泉附)

  首石山在县治北。山巅有石巍然,高出二十余丈,上广数十步,中有窍泉。登之四顾见水,又名“四水石”。相传此山鸣则出状元,故有“首石山鸣出大魁”之谶。○四明山在县治西。其山屹然如削,高列四峰,中有古坛生钓竹,有井泉甘如蜜。○六平山在县治东,一县主山也!形势六折,神秀平坦,因以为名。○南山在县治南半里。宋有孝子邹异庐墓于此,有芝草甘露之瑞。○登高山在县治西南半里,与南山相对。每重九,乡人皆于此登高故名。○龙台山在县治西北半里。其山自六平而来,上有石台。宋绍兴二十九年春有龙爪树而腾人,因名为龙台。每遇岁旱祷雨辄应。○芝山在县治东半里。石岩中有观音像,后有芝草生覆其上,因名。○董奉山在县治南十二都,相传为董奉炼丹之处。按《一统志》谓上有神人裸身散发,人见之必获福,故又名福山。○钟门山在县治东南。昔有僧自广南载钟泛海而还,至此溺焉。后人驾二舟,候潮退以木贯蒲牢,欲藉潮起之而卒不可起,今潮落人犹见之,故名。○越王山在县治南敦化里。越王勾践七世孙无疆与楚战不利,诸族子弟散居南海,此其一焉。○御国山在县治南二十都。山形有捍卫中国之势,又曰卫国山,谚云“鱼骨山”。○天池山在县治南十九都。上有池水,大旱不竭,故名。○五云山在县治东南崇仁里。唐大中十四年僧道深过此,适见有五色云起。询其山,乃居人王有成主之,欲请创寺。有成曰:“若其年丰稔,则是云现。”后因名五云山。○圣娘山在县东南崇仁里,旧有天妃宫在焉,因名。○碁山在县治北新开里,事迹见《寺观志》。○灵山在县治北敦化里。○牛山在县治东北十五都,为牧牛之所。○炉峰山在县治北方乐里皇恩寺后,状若香炉,故名。○冠峰山在县治北崇仁里,山巅有石如进贤冠。旧有石刻“冠峰”二字。○太常山在县治东,一名大解山。其山左接稠岩,右连首石,高出诸峰,尊其名曰“太常”。○柯林山在县治北永胜里。○定山在县治东南建兴里。其山脉分董奉如葫芦倒地形。取其定静之义,故名。下有古田郑氏居焉,故又谓之郑山。○赤屿山在十一都屿头。一乡之人皆依此以居。○牛垄山在县治南四都。其山最高,四面小山环抱,中有田百余亩。登高望远,一方形胜皆在目中。○嵩山在县治南四都洋中。山石盘结,有济舟庙在其巅。○三山在县治南四都。其山尖秀状如笔架。地理家以一县之山皆发轫于此。○屏风山在县治南三山之西,状如屏风,故名。○烟墩山在县治东南建兴里定山之南,上有烟墩,故名。○仙山在县治北崇仁里,上有仙迹故名。○郎官山在县治南,界于长乐、福清之间,巍峰峻拔,上扪列宿,因名郎官。○七岩山在县治西南,上有七岩,故名。○龙山、斜头山俱在县治东十五都。○紫薇峰在县治东仁义里。山峰奇秀,昔有紫薇生栖于其上,故名。○翠微峰在县治东仁义里,与紫薇相对。中有白龙潭、瀑水泉,形胜为一方之冠。○龙翔峰在县治东北崇仁里。宋周寺薄凿其石,曰“龙翔峰、豹变岩”。○鹳峰在县治东北弦歌里,中有石窟贮水,虽旱不竭,鸦多浴于其中,又名“鸦池”。○龙角峰在县治东北弦歌里。○石人峰在县治南崇贤里,状如人形,故名。○鳌峰在县治南崇仁里,又名鳌岭。宋朝散大夫少卿林岊书碑,其形势如鳌,故名。○云梯峰在县治东一十五里,上有巨石。昔人刻“云梯”二字于其上。○龟峰在县治东南建兴里定山上,有石状如龟,故名。其石空中生有榕树挺拔,为一乡壮观。昔人刻“化龙豹变”四字于其下。○雁峰在县治东大宏里,严公湖之上。○五峰在县治南清平里。唐宣宗大中末,创“龙泉院”于五峰之下。其山有五阜,一名莲花,一名云梯,一名品石,一名卧牛,一名仙官。○松石峰在天王寺旁。○吴宰岭在县治南二都。龙门人吴节(宋淳熙年知县)家居其下,因名。○泻水岭在县治南三都。旁有岩高数丈,涧水飞瀑而下。知县潘府立“清泉亭”于下。○石尤岭在县治南五都,界于长乐、福清县之间。○孝义岭在县治东十五里。昔刘尚乐为仕人负担入京选官,尚乐代名得禄,骤然进秩。时有望气者云:“南方有不祥之兆,宜掘尚乐祖坟后山以压之。”兵夫日掘而夜复如故,累日而功不就。有杜媪喻之以锹,日用而夜插之,明晨流血满堑。后死葬之岭上,谚云“杜母岭”。嘉祐中邑令王企改曰“孝义”。○魁岭在县治东北三十里。人以众山之魁,故名魁岭。○半岭在县治东北十五都,下达于蕉山巡检司,上达于梅花城。○斜岭在县治东北十五都,达于十四都界。○山南岭在县治东南建兴里定山之南。○沙岭在县治东北十七都。○白龙岩在县治南崇贤里。旧传唐时其地有白龙院,因名。○德成岩在县治北四十里西石岩之旁。○清公岩在县治南十一都龟峰之侧,智清创居,因名。今石上刻有志。○豹变岩在县治东北崇仁里。闽王禁石在县治东四十里大海之际,周围十余丈,岁产紫菜,纤而希,其味珍。闽王审知时供贡,禁民私采。今广石澳也。○豸石在县治南八都。其形如豸,故名。○中丞石在县治南十一都。宋有御史中丞未达时过此誓曰:“不为中丞,不过此石。”后果其志,人故名之。○止潮石在县治十一都屿头之东。其石能御海潮,里人凿开,其中有生成“止潮石”三字。○双髻石在县治东北弦歌里。山巅有二石,状如丫髻,因名。○钓鳌石在县治南三十里。○宏源洞在县治东北敦化里岩泉院后。○白鹿洞在县西二里天王寺后。石上有形迹如鹿,故名。○归云洞在县治南良田里灵峰院之西。○桃花洞在县治北方乐里。○壶井江在县治东南十八都。有山在江中,居人百余家,悉以渔为业。潮落则四面皆平沙,潮涨则不可行。○磁澳江在县治北十五都孤山一带,生于海中,分东西南北四岙,海舟多泊此。多产鱼虾蛤蛎之属,居民赖之为生。○广石江在县治东北方安里。居民多业渔,有六奇之胜。○梅江在县治东北新开里。洪武二十年于此筑城,置千户所,以防倭寇。○太平港在县治西半里许,旧名马江。本朝永乐中遣内臣郑和使西洋,海舟皆泊此,因改名。

  潮汐

  本县十九都至二十四都俱濒海,及马江亦通海,皆有潮汐往来。○苏老涧在县治南十二都敦素里法涧寺前。庆历中宪使苏公经此临流乐之。后人故因以为名。○王母礁在县东南十九都。二礁对峙于海中,东西去岸各二三里许。西礁有二石耸立高三四丈,呼为双帆石。舟人每望之以行舟。○观音溪在县治东一里,泄芝山水入于浦。○资圣溪在县治西北半里,泄龙台山之水,下入于浦。○白龙潭在县治东一十里。事迹见《祥异志》。○祥云潭去县治北三十里,亦见于《祥异志》。○抟纱潭在县治南三十二里八都界,其水深不可度。昔有人以一抟纱测之,不至其底,因名。○石鼓潭在县治北海中,四面皆咸潮,中一窝淡水,咸潮不能混。岁旱祈雨于此,请水则有应。○破石潭在抟纱潭下。尝有蛟吞汲水之女。迅雷击破潭水,蛟死而女尸出焉。岁旱祷雨有应。○杨井在县治西南二十余步。井泉清冽,旱亦不竭。○衙里井在县治西隅三十余步。泉清冽,大旱不竭。○天妃宫大井在县治西四十余步。太监郑和造石栏。○龙井在县治南十都龙泉院后之山。大中末,见二龙于其中,因名。○仙井在县治东十四都,去仙人峰一里许。其泉出石罅中清冽,夏旱人汲不竭。故老相传昔有仙人于此饮水,故名。○灵井在县治南十九都,其泉清澈。天将阴雨,水即沤沫而浑浊。虽遇旱干,泉涌不竭。○太史泉在县治西隅半里许,昔太史周又玄与客来饮于此,刻名曰“太史”。○义泉在县治东二里。元祐丁卯秋,县令袁正规凿此以饮行客人,因以名。○瀑布泉在县南十二都竹林寺溪会亭上,其泉自岩而下高数十丈。冬夏潺潺,望之若银河斜落、玉虹倒垂,真奇观也。一在县之东十三都光严寺之后。山有泉梯岩决云而下,高十余丈。○汲古泉在县治南八都归愚洞下,其泉一泓,清洁甘冽。

  城池

  长乐旧无城池。弘治庚戌,知县潘府奉例造筑,建立四门:东曰六平,西曰双江,南曰十洋,北曰首石。各门之名因所向山川而命。梅花城,有千户所守备,在县治东北四十里,洪武二十年筑造。三面距海,南连沙岗,延袤三十里余。东门至海,南门面山。西有水门,潮至则舟航抵城下,潮退则平沙弥望。梯岩架军寮,四面无旷土,连墙接屋,栉比鳞次,皆兵民之居。

  坊市

  状元坊,一在县门东。永乐十一年为状元马铎立。一在县门西,永乐十六年为状元李骐立。俱知县王遵道创建。成化乙巳知县罗叙重修。○榜眼坊在县门正南。成化乙巳知县罗叙为陈全立。○解元坊在县治南。成化乙巳知县罗叙为林赐、林乔、林谷显等立。○登瀛坊在马江渡头。弘治五年知县潘府立,书本县见在进士、举人姓名。弘治十五年为飓风所坏,知县王涣重立,通书本朝历科进士、举人姓名。规模宏丽,视昔有加,非特壮观一邑,实足激励后人。○进士坊在县治前,为李叔玉立。○联桂坊为李孟玉、叔玉兄弟立。○兴贤坊在县治东隅,洪武十五年知县丘宗亮重修。○翰林坊在县治东隅,宋元祐甲辰为翰林学士陈合立。洪武十五年知县丘宗亮重修。○仁泽坊在县治西隅。洪武十五年知县丘宗亮立。○世科坊在县治南二都,为高沂、高惟严父子立。○龙门坊在县治南二都,为御史吴实立。○进士坊在县治南十都,为郑序立。○登云坊在县治东隅,为举人池鲸立。○贞节坊在县治东南新宁里。洪武中,为林以德妻潘氏立。○绣衣坊在县治南十九都,知县罗叙为御史陈景隆立。○翰林坊在十九都,为陈全、陈仲完、陈登叔侄三翰林官立。○台宪坊在十九都,为御史陈崇德立。○镇夷坊在县治东北二十四都梅花城。十洋街在县治南百步,街如十字,故名。古谶云:“首石山鸣出大魁,十洋成市状元来。”即此处也。○东街在县治东隅,直抵六平门外。○西街在县治西隅,直抵双江门外。○绿衣巷在西街南上。○上巷在西街北,上至社稷坛。○高隍巷在西街南,上至山川坛。○江亭头在西街恩波亭上,西往抵山。

  乡都

  按旧志本县有七乡:曰善政,曰芳桂,曰二难,曰昌化,曰永泰,曰依福,曰崇丘。宋庆历中,县令董渊并为善政、芳桂、二难、昌化四乡,统宾贤等三十二里。元至正间又改里为隅都,国朝因之。今以四乡统二隅,二十有四都。为图凡一百一十有三。

  善政乡(为政之道必自近始,故以附郭之乡首曰善政,凡二隅五都三十图)。○东西隅(旧属德政里,宋元祐三年,邑人邹异经明行修中文举特奏科目,改名宾贤里,统图五。弘治十五年知县王涣新增一图,今统六图)。○九都(旧属逍遥、进贤二里,今统五图)。○十都(旧属清平、崇德二里,今统四图)。○十一都(旧属廉风、建兴二里,今统五图)。○十二都(旧属敦素、崇贤二里,今统四图)。○十三都(属仁义、招贤、求胜三里,今统六图)。

  二难乡(旧名安时。宋祥符元年潘循、潘衢兄弟同榜登科,因改为二难,凡七都二十一图)。○二都(旧属崇丘里,今统四图)。○三都(旧属信德里,今统三图)。○四都(旧属嵩平里,今统三图)。○五都(旧属泉元里,今统二图)。○六都(旧属昆由里,今统二图)。○七都(旧属昆由里,今统五图)。○八都(旧属同荣、依福、灵石三里,今统二图)。

  昌化乡(仁政陶于庶民则德泽洋溢而浸明,厥昌以其治化之盛,故名曰昌化。凡七都三十一图)。○十四都(旧属弦歌里,今统九图)。○十五都(旧属弦歌里,今统四图)。○十六都(旧属和风里,今统三图)。○十七都(旧属崇仁里,今统七图)。○十八都(旧属海滨、崇化二里,今统二图)。○十九都(旧属良田里,今统二图)。○二十都(旧属千零里,今统四图)。

  芳桂乡(唐咸通中里人林慎思首中宏词科时,以为折桂,故名芳桂乡,凡二里三都,共统三十一图)。○二十一都(旧属敦化里,今属从化里,统六图)。○方安里(旧名,今因之,统四图)。○大宏里(旧名钦平,因里人林慎思中宏词科,遂改大宏。今统八图)。○二十三都(旧属方乐里,今统七图)。○二十四都(旧属新开里,今统六图)。

  桥渡

  丰泰桥在县治东半里许,旧名永泰。上接芝山涧水,下通普照桥入于浦。○普照桥在县治东一里,上接丰泰桥水,下通于江。○下橹桥在县治东十余步,上接资圣溪水,下通永济桥入于浦。○奎挢在县治南半里许。成化癸卯为暴水冲塌。弘治辛亥知县潘府重造,居民德之,号曰“潘公桥”。○坞前桥在县治西半里许,上接画眉台坑尾山水,下通柿浦,入于马江。○洋门桥在县治南二都,路通福清。○龙首桥在县治南四都,上接鳌峰圣井水,下入白田(闽县长乐之界分于此)。○牌头桥在县治南四都,路通福清,岁久倾圮。弘治辛酉冬,知县王涣造。○桃坑桥在县治南九都,其源出自董奉山桃坑,下流至桃湖。○山南桥在县治东南十一都,上接横湖水,溉田千余亩。○圳头桥在县治十一都,路通县治南各都。○云龙桥在县治北方安里。宋宣和五年造。○锦桥在县治北十五都,上接元祐沟水,入于漳港塘,又名石梁桥,宋淳熙乙巳里人张焕章、陈弥大等造。○闸头桥在县治东北十五都半岭,下接十七都黄埕湖,达于锦桥。○化龙桥在县治东北二十一都坝头后,接横源里水。○山北桥在县治南建兴里,接横湖水,流入兴龙桥,下达于新圳。○吴航渡在县治西马江头及河南二处。轮日渡人,一潮西北一百二十里至府;一潮西南四十里至闽县大义渡;一潮正北二十里至闽安镇,一百二十里至连江县。○洋门渡在县治西南二都。○洋下渡在县治西南二都。○藤坑渡在县治南三都。○坑田渡在县治西南四都。(以上四渡俱西北一百二十里至福州城)。以上数渡舟人率多夜载,或遭盗劫及遇飓风,仓卒不知所避。弘治壬戌被劫遇害者十数人;癸亥飓风覆舟死者八十余人。知县王涣因禁民夜渡,仍刻潮候图,示人行船时刻,以故得免二者之患。○马头埠在恩波亭前登瀛坊下,官民泊船之处。潮汐往来,泥泞难行。知县王涣垒石甃砌,人皆称便。

  公署(仓库铺舍等附)

  县治(自五代时迁置今所,始建厅事。宋元十年增置主簿厅事,又建知县、主簿、县尉衙宇及求诲堂、望云轩、弦歌堂、乐古堂,历年浸久,俱就倾圮。元至元三十年达鲁花赤答失蛮仍旧制创正厅,匾曰“承宣”。国朝洪武初改匾为“中正”,又改为“公生明”,即今之厅事是也。后堂匾曰“公正”。幕厅居正厅之东,库房居正厅之西。十四年知县丘宗亮建六房,立仪门,置戒石亭。二十六年知县杨以忠重建知县、县丞、主簿、典史等廨舍,立狱房。至弘治三年知县潘府又改建知县、县丞廨舍,易后堂之匾曰“三事堂”。十一年知县王涣创鼓楼于仪门之前,累石崇基,规制宏伟,足为一邑壮观)。正厅(三间)、穿堂(一间)、后堂(三间)、幕厅(一间)。仪门(三间)、鼓楼(三间)、库房(一间)。土地祠(三间)、东西吏房(各六间)、狱房(内外各三间)、榜屋(在仪门外)。知县廨舍(在仪门西,知县潘府改创)、县丞廨舍(在厅西北)、主簿廨舍(在厅西南)、典史廨舍(在厅东南)、吏舍(十四间在幕厅之东,皆知县王涣创建)。布政分司(在县治西四十步,岁久圮坏。弘治十七年知县王涣修理)。正厅(三间)、穿堂(一间)、后堂(三间)。东西厢屋(各三间)、仪门(三间)、中门(一座)。福宁道分司(在县治东三十步许。国朝洪武二年建按察分司。永乐初改为福宁道,岁久圮坏。弘治十四年知县王涣重加修理)。正厅(三间)、穿堂(一间)、后堂(三间)。东西厢屋(各三间)、仪门(三间)、中门(一座)。公馆(按旧志在县西三十步。洪武间知县丘宗亮所建,今在县治东观音寺西廊之后。莫究所始)。正厅(三间)、穿堂(一间)。税课局(在县治西半里临水渡头。元时为务。洪武初改为税课局。十四年知县丘宗亮移置永宁坊西街之旁,年久废坏。弘治十三年知县王涣重修)。厅屋(三间)、门(三间)。僧会司(在县治东一里,即甘泉寺是也,洪武八年设)。医学(在县治西,洪武十八年设,今废)。阴阳学(在县治西,洪武十八年设,今废)。申明亭(在县外门左,知县王涣改创。其在各都者俱洪武三年建)。旌善亭(在县外门右亦知县王涣改创。其在各都者俱洪武三年建)。养济院(在县之西隅,洪武十四年设,知县丘宗亮创)。演武场(在县南二里许,东西一十二丈,南北五十六丈。弘治十三年知县王涣奉例创立,为民壮演习武艺所)。际留仓(在县治内鼓楼之东五间。弘治四年知县潘府改建)。预备仓(凡五所。东仓在县治内鼓楼东正厅三间,东西廒各五间,续盖西仓在县治西南山塔下,东西廒各五间,俱知县王涣重建。西仓在县治东北十三都,正厅三间,东西廒六间。南仓在县治东南十二都,廒三间。北仓在县治北大宏里,廒六间俱旧建)。蕉山巡检司(在县治东十五都石梁蕉山,旧在梅花。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移置今所)。厅屋(三间)、门楼(三间)、巡检廨舍(三间)。小祉巡检司(在县治东南二十都,原在祉溪澳。洪武二十年移置今所,巡检牟志颜创)。厅屋(三间)、门楼(三间)、巡检廨舍(三间)。松下巡检司(在县治东南二十都。旧治福清县海口,洪武二十年移置今所。巡检赵玄哲创)。厅屋(三间)、门楼(三间)、巡检廨舍(三间)。(右蕉山、小祉、松下三巡检司。国初以附近编氓永充弓兵,岁久弊生,徒冒虚名,著役者少,卒有警急,官吏逃窜。弘治十四年知县王涣考绩赴京奏请,革去旧时编户,悉以递年均徭编充,官民称便。)河泊所(在县治东十五都。洪武十七年创。岁久圮变无存,官吏赁屋以居。弘治十三年所官管瑞申、县知县王涣以帑财重建)。厅屋(三间)、门(三间)。同仁馆(在县治南五十里三都之地。弘治五年知县潘府创而未就,至十二年知县王涣续而成之,以为客使驻节之所)。堂屋(三间)、门(一间)。

  铺舍

  县前铺(在西隅,元时设而我朝因之,东至沙岭铺二十里,南至沙迳铺一十里,北至闽县圆屯铺五十里,西涉马头、瀛前二渡)。沙迳铺(在县东南十都)。沙岭铺(在县东十七都)。巴头铺(在县南十九都)。梅江铺(在县东十四都)。(以上四铺俱洪武二十二年设)周桥铺(在县南四都。弘治十六年知县王涣请于上司新设)。梅花千户所(在县治东北十里二十四都,地名梅花,旧设巡检司。国朝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令福州右卫指挥李荣移巡检司于十五都,地名蕉山,于旧基立梅花千户所)。公厅(三间)、东西厢屋(各三间)、仪门(三间在公厅之前)、鼓楼(在仪门之东)、镇抚司(在所西南半里)。旗纛庙(在镇抚司之北)、公馆(在旗纛庙之前)、演武场(在南门外周围一里中立演武亭,以操练军士)。长乐仓(在梅花城东门里。有盈字、宇字、玄字三廒,以储军粮)。大祉把截寨(在县治南二十都。洪武二十二年镇东千户所拨军砌造。周围四十二丈,高一丈五尺,垛子一百一十八个,立南北门,今俱废)。山亭山烟墩(在南十都)、湖头烟墩(在南十一都)、甲峰烟墩(在东南十二都)、塔山烟墩(在东南十二都)、旒山烟墩(在东十四都)、大屿烟墩(在东十四都)、蕉山烟墩(在东十五都)、牛山烟墩(在东十五都)、圣娘山烟墩(在东北十七都)、流水烟墩(在东南十八都)、湖井烟墩(在东南十八都)、江山烟墩(在东南十九都)、石门烟墩(在东南十九都)、石浓烟墩(在东南十九都)、大祉烟墩(在东南二十都)、酢烟墩(在北方安里)、文石烟墩(在东北大宏里)、浪头烟墩(在北二十三都)、魁洞烟墩(在北二十四都)、碁山烟墩(在北二十四都)、斗湖烟墩(在东北二十四都)。(以上俱系洪武二十年设,各周围十丈,高一丈五尺)。

  学校(书院附)

  儒学

  在县治南百步许,有宋元祐间县令袁正规议创庙学,邑人林通作县图经,命鬻之,得钱二十万。富民相与出力,创宣圣殿。殿后有堂,翼以两序,为斋十二。崇宁初增置五十三区。逮元至正壬寅庙学颓圮,儒生林文寿等相与重建,改宣圣庙额为“大成之殿”,国朝因之。洪武壬戌知县丘宗亮复如制修建,而学之设略备。但地址浅隘,规制隈陋,兼之圮弊相仍,几至荒落。弘治癸亥知县王焕葺讲堂,建棂星门并学门,其戟门两庑生员号舍、教谕公廨俱以次修理。又购东偏民地,建训导公廨二所,又建仓屋一所。(详见陈潭《修学记》)大成殿(三间)、明伦堂(三间)、东西庑(各七间)、膳堂(一间在西斋之侧)、大成门(三间)、两斋(各一间在明伦堂东西)、神厨(三间在大成门西)、泮池、棂星门(三间)、学门(一间)、号房(东九间,西三十间)、仓房(三间在棂星门东)。国朝颁降书籍(《五经》、《四书》、《性理大全》、《孝顺事实》、《为善阴骘》五伦书,俱各一部)。祭器(旧俱用瓷漆,知县王涣近置铜香炉五个,花瓶二个,铜爵一百三十有七个)。石磬(永乐间教谕林廷珍得之西园土中,叩之,音韵清越,今悬于明伦堂。每遇礼宴则击之)。教谕公廨(在明伦堂东)。训导公廨(二所俱在学门内东)。

  乡贤祠(旧在儒学戟门西南隅。弘治庚戌知县潘府迁于南山书院之前,岁久倾圮,几至不屋。至弘治癸亥知县王涣以不便守奉,复建于戟门之东南)。

  合祀乡贤 林慎思、陈宋霖、陈俞、郑子尚、蔡迂斋、陈祖、欧阳侊、孙天雕、刘砥、刘砺、陈夔、林安上、陈诚之、陈如晦、陈枅、张翀、朱汉奎、陈元滂、林公显、陈伯康、高应松、黄熙。(旧祀乡贤,自林慎思以下凡二十四人。诸贤但列姓字而不著事绩。其有可考者,今已撰次其履历大概,登载人物矣。其间有如郑子尚、蔡迂斋事绩无考,姑附志于此,以俟所知。又宋郑丙、陈合、张镇旧亦与祀。今按宋史郑丙任尚书而谮朱子伪学,陈合任枢密而匿廖敏中家财,张镇附幼主而中海潜归,皆得罪名教者也,虽有生平小善焉足赎哉!今皆黜之。见祀者止二十二人)。

  射圃(在学西南半里南山塔下,长一百步,广六十步。洪武三十五年知县王遵道建)。观德亭(三间)。南山书院(在县南南山塔下。弘治三年知县潘府因废寺为之,公余则与)。阜林乡学(在县南二十都。洪武间里人林文溢建)。筹峰书院(在县北方安里。晦庵夫子游寓、读书之处。知县潘府名其堂曰“海天山月”)。蓝田书院(在县治北和风里。洪武中里人陈德所建)。凤岐书院(在县治东北十五都,原系显应宫后堂。弘治庚戌知县潘府改立为书院。本地郑孔明子弟读书其间)。登龙书院(在县治东南十都。里人郑宗鲁、陈显宗等建)。湖山书院(在县治东九都。里人陈李建)。

  坛壝

  社稷坛(旧在县西北半里西分司后。元至元二十七年立。国朝洪武六年县丞李观远仍旧修理。正统中知县龙韬重修,但开设之初失于简陋。弘治十五年知县王涣依朝廷颁降式制,重加修筑)。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治西南一里三峰塔下。至元二十七年立。国朝洪武六年县丞李观远仍旧修理。正统中知县龙韬再修。弘治十五年知县王涣依制修筑)。邑厉坛(旧在县北之坑尾山。国朝洪武十一年知县丘宗亮迁于县西北,地名鸠岭。至弘治癸丑知县潘府迁于今所)。乡厉坛(各都俱立一所,规制俱同)。

  长乐县志卷之二

  食货

  户口

  ○宋:户(一万三千二百六十四),口(五万八千五十七)。○元:户(一万八千八百四),口(七万二百三十九)。○国朝洪武二十四年:户(二万三百五十四),口(六万七千八百七)。○永乐十年:户(一万九千八百二十八),口(六万七百五)。○成化八年:户(一万六千五百五十),口(五万四千二百六十二)。○成化十八年:户(一万六千五百七),口(五万七千三百一十七)。○弘治五年:户(一万七千七十七),口(五万七千三百一十七)。○弘治十五年:户(一万七千八十四),口(五万七千三百二十四)。

  土田

  ○宋:田(二千四顷一十一亩二十四步),园地(一千六百三十五顷九十九亩三十二步)。○元:官民田(一千一百二十一顷九十二亩七分二毫)。○国朝洪武二十四年:官民田园地山(二千三百七顷二亩四分五厘)。○永乐十年:官民田园地池湖山(二千四百四十七顷四十五亩三分八厘)。○成化八年、十八年:官民田地池湖山(二千二百八十四顷九十八亩五厘)。○弘治五年:官民田地池湖山(二千二百九十二顷五十一亩一分五厘)。○弘治十五年:官民田地池湖山(二千二百九十二顷六十七亩一分五厘)。

  贡赋

  弓(三百四十二张);弦(一千七百一十条);箭(八千六百九十七枚);荒丝(二百二十二斤);翠毛(二十五个);水牛底皮(七张);白硝鹿皮(二百一十八张);棕毛(二十一斤);银硃(四十九斤);二硃(三十斤);靛花青(二十二斤);五倍子(五十三斤);黄熟铜(三十斤);红熟铜(三十斤);黄牛皮(三张);生漆(三百六十斤);生铜(二百七十斤);桐油(二百五十九斤);锡(一百八十斤);蜜佗僧(五斤);乌梅(三十七斤);黄蜡(二十二斤);松鼠皮(八十张);九节狸皮(四十张);花狸皮(七十二张);黄蜡狸皮(一十八张);猎獾皮(四张);鹿羔皮(一十六张);麂羔皮(一十四张);香狸皮(三十八张);木狗皮(一十张);水獭皮(一十二张);白面狸皮(九十四张);黄鼠皮(二十四张);羊羔皮(一十二张);翎毛(九千三百根);进贡宝员龙眼(一千斤);秋粮米(一万二千六百六十四石八升四合);夏税钱(八十四万九千九百七十三文);秋租钱(二十一万五百六十四文);农桑绢(二疋二丈三尺);鱼课米(六百七十四石一斗);门摊课钞(七百锭一贯六百文);商税课钞(一千四百二十四锭一贯九百八十文);窑治课钞(二十五锭四贯三百九十文);酒醋课钞(一百二十九锭);契本工墨课钞(四贯);黄蜡(三百六十三斤);叶茶(一百一十五斤);白砂糖(一千一百二十一斤);黑砂糖(六百五十六斤);荔枝(五百八十四斤);员眼(三百九十七斤);香蕈(二十八斤);药味价银(二十两五钱九分八厘三毫二丝六忽);牲口价银(一百七十二两三钱四分三厘六毫四丝)。

  水利

  ○上沙湖在县南十二都,上接七都荻芦陂,下归鲁堰。○郑湖在县治东十四都,周围二十丈,横塘十二丈,溉田三十亩。○填沙湖在县治东北二十四都。其湖有二,旱乾不涸,周围三百四十丈,其水泄于滨闾上湖。○长林湖在县治东南十九都。长三里,阔三十余丈。湖口有斗门,西流经陈令津湖达于海。○金潦湖在县治东南十九都,周围五十余亩,储水足以溉润一乡之田,其中极产荷花莲藕。○陈令津湖在县治东南十九都,旧为飞沙所壅,水流泛溢。唐太宗时县令陈齐贤捐俸买民田,开沟泄水,后人德之,遂于沟旁凿石以记之曰“陈令津”。○龟湖在县治南二十都,上接笔架山水,下通于海,溉田一顷。○横屿湖即福湖,在县治南十一都。旧传福清县横屿民田累遭水旱不能耕,遂舍为湖,因名。横屿湖周围三百一十丈,高九尺五寸,阔一丈,仍为窦沟四,长六千九百丈,溉田种千余石○林婆湖在县治东十七都。唐天宝五年南郊沙合遂成小湖,泉脉不涸,周围三百五十丈,其水泄于滨闾上湖。○桃坑湖在县治东南九都,既桃枝湖也。东西一百三丈四尺,南北二百六十一丈五尺,四派,溉田种千余石(伪闽时为指挥使丘进所有,后售林琏等为田,仅四顷。宋咸平四年刘转等讼之,乃以其田产千二百三十六丈,米二十三石一斗半均湖下百七十余户,田仍为湖,熙宁四年林注等又讼高建等侵耕。知县萧竑因括湖塘陂堰簿而图之,择主领主经界培堤岸,立碑于湖之旁。周五百一十丈,阔一丈,高八尺。石斗门三,圳长二千三百余丈,阔一丈二尺,深六尺。潴乾溪水溉田二十九顷,跨逍遥、清平二里。今碑无存)。○宾闾湖在县治东北十七都、二十三都、二十四都地界。周一千三百丈,阔高一丈五尺。上阔二丈八,窦八沟,沟阔一丈二尺,深七尺。唐天宝五年南郊沙合。大历间里人仓曹林鶠捐已资筑,妻赵氏又舍田而附之,为上下湖,其上湖水泄入下湖。下湖有八涵西支涵泄水以溉十六都、二十三都民田。黄涵周东南浔泄水以溉十七都民田。大涵泄水溉二十三都、二十四都民田,流圳子塘石涵泄水溉二十四都民田。今名为东湖。○严湖(即西湖)在县治东北大宏里。唐长者严光舍田为湖。周三千二百八十丈,高七尺,阔一丈二尺。潴大畲溪水,四窦溉田四百五十顷,跨方安、大宏二十一都、二十三都界。又传西湖,起于唐宝应二年。○延祥湖在县治西二都。湖一带凡两歧:一自兴济桥而东接岭柄港;一自桥而南,东折直抵龟峰而尽,旧有基窄且淤。正统间设法浚治深广,加倍潮水往来,中可通舟楫,以便农事。用是旱涝有备,田亩千余,悉获其利。○东洋塘在县治东北十四都。长一千二百丈,高一丈二尺,阔八尺,御咸潮、潴雨水于塘,三道共长一千五百丈,高九尺,阔五尺。沟一,长三百四十丈,阔八尺,深五尺。横埭二,启闭以窦溉田,种三百石。○西洋塘在县治东北十四都。长九百五十丈,高一丈一尺,阔八尺,深五尺。斗门一座,溉田种九十六石。○郑湖塘在县治东北十四都。泄水港抵海,长二百丈,阔一丈,深三尺。三窦溉田,种四百石。○崔塘在县治东北十四都。其塘为斗门,西抵海岸,长一千一百二十丈,阔七尺,高一丈。○屈尺塘在县治东北二十四都。长一百五十丈,高七尺,阔五尺,有窦溉田,种三十石。○前曾塘在县治南八都。其塘注龙潭水,长二百丈,口阔二丈,深四尺,腹阔五尺,深三丈,尾阔深皆一丈五尺。口为石闸,御溪洪,水尾为石函。垾长一丈五尺,高如之,阔五尺,溉田种七千石。○丁塘在县治南八都,注龙潭水。石濑陂长百丈,溪口阔一丈七尺,桥下阔六丈,溉田种三百石。○大塘在县治南七都,大斗门二座。知县徐谟筑基广二十余丈,两旁抵海长一千十五丈,高一丈八尺,阔一丈。沟共长一千七百丈,阔一丈二尺,深八尺,潴福清界水,溉田千石,堤约三万六千余步。○凌古塘在县治南九都。周一百二十丈,高一丈五尺,阔二尺。二窦,圳长一百五十丈,溉田种六十石。○董塘在县治东北十六都。长二十六丈一尺,阔五十丈,注山泉溉田五顷。○岭口上塘在县治东北方安里,其塘长十丈,横阔十二丈,垾长八尺,高一丈三尺,阔六尺。下塘长三十丈,横阔十六丈。垾长十丈,高一丈二尺,阔五尺。○溪尾塘长二十丈,阔十丈。垾长十丈,高五尺,阔五尺,注大畲、太常二山水,溉田种一百四十石。○倪塘在县治东北方安里,其塘长四十丈,高六尺,阔四尺,通西湖水尾,溉田种三十石。○林简塘在县治东北方安里,注龙潭水,长六百五十丈,高一丈五尺,横阔三丈二尺,圳长二百五十丈,深阔皆一丈,溉田种三百石。○海路塘在县治东北十四都,长一千五百余丈,东至小屿山,南至十都沙迳斗门。有宋年间筑海为田,以障海潮,不时崩陷。至洪武二十七年本县主簿汪漾又行修筑。永乐二年典史黄本重修增置斗门一座,堤约二千六百余丈。○闾山塘(即旒山塘)在县治东北十四都,阔八尺余。洪武年间典史黄本修筑,北潴二十三都陈塘港水,以荫民田,南障海潮。○沙迳斗门塘在县治东南十都,自坏堚始判地生三石,状类陨星,因凿为斗门,上承桃枝湖、泽龙潭水,溉七里民田,下障海潮。○普塘斗门海塘在县治东南十都,长一千五百丈,堤三万余步。年久为海潮冲啮。弘治十二年知县王涣因耆民之请,乃验田请工修筑基址,高阔比旧增倍。自是民赖以有秋。○屿南斗门塘在县治东南十一都,其塘有石斗门二座,势平坦不能泄水。南北有海塘一带,约千余丈,以御咸潮。外有三堰:一名莲花堰,一名和魁堰,一名报恩堰,始自唐开成年间。至元年间,被咸潮冲突为海矣。○古浐斗门塘在县治南七都。延祐甲寅年里人王元刚等造。上承福清县界及五都、八都各陂水。基广十丈,长二十丈,高九尺,口阔一丈,溉田种三千石。洪武十五年崩陷,里人李伯礼等重修。○上湖石塘在县治东北二十三都,长一百二十丈。閷高上阔如滨闾湖,溉田种七十余石。○漳港塘在县治东北十五都,长四百二十丈,高一丈二尺,横阔十二丈。两旁有堤二丈四尺,上接锦桥下元祐沟水,下通大海。三百余步外斗门一座,遇水旱以时启闭,前此崩陷。弘治庚戌里人郑伯容修筑,傍有塘干田二丘,土名九斗,用酬看管塘埭斗门之劳。○南纲塘在县治东南十八都,其塘约一千二百丈。○海塘堤在县治东北十四都,约二千六百余步,以障海潮,元卒崩陷。洪武年间本县主簿汪漾修筑。永乐二年典史黄本重修置斗门一座。○大塘堤在县治南七都。昔县令谕民筑堤,沿海三万六千余步,以御咸潮。宋皇祐中邑令吴仲举俾民高大基址,引同荣、昆由等里溪水溉崇贤、敦素等十余里民田。○普塘堤在县治东南十都、十三都,计三万余步。○旒山塘陂在县治东北十四都,计三千余步。○前塘堤在县治东北十四都,计二千余步。○后崎塘堤在县治东北十四都,计一千余步。○自芒坑东西二堤在县治东北十四都,计一万五千余步。○稠港在县治东北四十五里,其港长一千一百丈,阔一丈三尺,深八尺,斗门一座。上接筹岩黑龙潭泉水,下溉民田千余石,水溢则泄于海。○陈塘港在县治东北四十里,其水源上自梅花江而来,下会东西二湖,并七十二洋之水,深阔数丈,长十余里。溢则开斗门归弦歌里沟及花林沟窦,以达于海。○东港在县治东南四十里,其港承新塘水,长一千五百丈,阔三丈,深八尺八,圳计长八百丈,溉十顷。○卓岭港在县治东北三十五里,旧有港从黄崎东入于海,为沙所壅,淹田数十顷。宋元祐间开港植草、培沙为堤,南由黄埕经牛山下小郊入于漳港塘。卓岭亦有港,泄水而西,厥后俱废。元大德元年县达鲁花赤浚卓岭港,经后屯、甘敦入陈塘港,然地势稍高,仅泄水三分之一,余田今犹淹没。○元祐港在县治东北三十里,港长一千余丈,阔一丈,深五尺,斗门一座,疏通水利,以溉田亩。宋县令袁正规所开(详见状元黄裳《碑记》)。○大圳浦在县治南二都,长九百丈,溉田四十余顷。内浦口阔五尺,深八尺。○湖堘浦阔三丈五尺,深六尺,尾阔一丈,深四尺。○米宠浦在县治南二都,长二百五十丈,阔二尺,深五尺,溉田六顷。○新塘浦在县治南二都,长一百丈,阔六尺,深四尺,溉田一顷余。○官丘四浦在县治南二都,计一千七百二十丈。曰“官丘”,阔三丈,深一丈;曰“檐水”,浦阔四丈,深九尺;曰“黄圣”,浦阔三丈五尺,深五尺;曰“塘头”,浦阔三丈,深七尺。共溉田六十六顷。○还珠浦在县治南二都阜山村,阔丈余,长二百丈,溉田二十顷。○王丘浦在县治南三都,长一百二十五丈,深六尺,阔二丈四尺。尾阔九尺,深六尺。溉田五顷余。○白灶浦在县治南三都,长五十丈,阔六丈六尺,深九尺。溉田三顷。○鳖石浦在县治南三都,长二十五丈,阔四尺,深一丈,溉田一顷余。○后角浦在县治南三都,长九十丈,阔一丈八尺,深六尺,溉田四顷。○银盏浦在县治南二都,长七十五丈,阔二丈四尺,深六尺,溉田八顷余。○渡龙浦在县治南三都,长九十丈,阔一丈八尺,深六尺,溉田七顷。○坂塘浦在县治南三都,长三十五丈,阔二丈四尺,深六尺,溉田四顷余。○官堰浦在县治南三都,长二百六十丈,阔八尺,深五尺,溉田十顷。○古塘浦在县治南三都,长一百五十丈,阔一丈,深六尺,溉田六顷。○师娘浦在县治南三都,长三十五丈,阔三丈二尺,深六尺,溉田四顷。○浦口小浦在县治南三都,长七十五丈,阔七尺,深五尺,溉田二顷。○下笼坂浦在县治南三都,长五十丈,阔二尺,深一尺,溉田三顷。○桥头浦在县治南三都,长五十四丈,阔二丈四尺,深六尺,溉田七顷。○蛎壳浦在县治南三都,长一百丈,阔六丈,深六尺,溉田十顷。○笼臂浦在县治南三都,长三十五丈,阔一丈六尺,深六尺,溉田三顷余。○朱湖高浦在县治南三都,长二十丈,阔七尺,深五尺,溉田二顷。○赵塘浦在县治南四都,长七十丈,阔一丈二尺,深八尺。○芦荨浦在县治南四都,长四百丈,阔八尺,深五尺。○官塘浦在县治南四都,长二百五十丈,阔一丈二尺,深七尺。○孤塘浦在县治南四都,长四十丈,阔一丈二尺,深八尺。○九石浦在县治南四都,长三百丈,阔二丈四尺,深一丈一尺。○车下浦在县治南四都,长七十丈,阔九尺,深五尺。○新塘浦在县治南四都,长八十丈,阔九尺,深五尺。○圳兑浦在县治南四都,长二百丈,阔二丈二尺,深五尺。○孤州浦在县治南四都,长四百丈,口阔四丈,深一丈五尺。○沙坂后洋溪在县治南九都,长五十丈,入桃枝湖,溉田七顷。○黄弄溪在县治南九都,长二百丈,陂长五十丈,溉田十二顷。○丘溪在县治南八都。○食童溪长二百一十丈,阔五尺,深一尺,溉田种二百五十石。○获洋王背大溪、中圳刘背二溪在县治东十三都,背出白龙潭。有五圳、横圳、尺圳、函口圳、十犊圳、东揽圳,共长一千九百一十丈。四闸溉田,种三十石。○崔塘洋沟在县治东北十四都,长一千三百五十丈,母沟阔二丈五尺,深七尺,子沟阔一丈二尺,深六尺,溉田八顷。○大官沟在县治东北二十三都,跨和风、敦化、大宏三里。长三千二百丈,阔二丈,深六尺,溉田二十顷。○承天沟在县治东北十六都,长六百八十丈,母沟阔二丈,子沟阔八尺,深五尺,溉田七顷。○韩塘沟在县治东北十六都,长六百丈,深六尺,有小圳潴横源溪水,溉田七顷。○百石沟在县治东北十六都,注宾闾湖水,尾长六十丈,阔二丈,深一丈二尺,溉田七十亩。○元祐沟在县治东北十五都,上接牛山下小沟,通黄埕湖水,下至漳港塘,有二小沟,一名灌山沟,一名里塘沟,长五百丈,阔三丈六尺,深八尺,溉田十顷。○福田沟在县治东南十都,计三百五十丈,潴雨水灌溉民田,岁久湮塞。知县王涣聚丁夫垦治之,仍命医官刘祥董其事,沟用仍旧。○横圳在县治东十三都,长九百丈,阔八尺,深六尺,溉田五顷。○晋塘洋圳在县治东南十都、十四都界,长二千六百四十丈,溉民田三十六顷。○溪口三坑在县治东十三都,长一千四百九十丈,四闸,溉田五顷。○金冬坑在县治北方安里。长九丈,阔七尺,溉田种十余石。○保丰塘埭在县治北方安里,长十丈,高一丈,阔八尺,溉田种一百里。○晋溪浦埭在县治西南,长三百五十丈,阔一丈四尺,深八尺,通淡潮。横埭广一丈,高七尺,溉田种二百石。○河头浦埭在县治南,长三十丈,阔六丈,中置闸,溉田三顷。○福船洋在县治东北二十一都,横沟直沟可通潮。三沟注大塘水,长一千二百三十丈,阔二丈八尺,深六尺,溉田十顷。○新田陂在县治南八都。其陂注童溪水,长六十丈,阔一丈五尺,深七尺,溉田种四十石。○灌洋陂在县治南八都,其陂注童溪水,长一百一十丈,阔七尺,深五尺,溉田种一百三十石。○湖前陂在县治南八都,其陂长二百丈,阔一丈,深七尺,溉田种四百石。○周陂在县治南八都,其陂注童溪水,长一千丈,阔二丈,深一丈,溉田种四百石。○章坂童溪陂在县治南十九都,其陂长五百丈,一塘二圳旧为石瓣均派水利,东派得六,西派得五。东湖前瓣又分十之二,中圳瓣分七之一,以益于西。创熙宁壬子迄建炎丁未中圳瓣始完。至我朝利西流者隳之,址渐湮,图识犹存。正统间东派者讼之得理,未及复。弘治己未,大旱不谷,江田谢矼、陈樵等佥议请于县令。王涣乃修筑湖前瓣,又造五分瓣均西派之流,分数各还于旧,而总瓣基废,卒莫能复也。资计顷亩,力役佃徒募工代石结甃坚固。肇工阳月之望二,越月而告成。○石濑陂在县治南七都,宋淳熙三年里人林佛筑其陂,长五百丈,阔二丈,深七尺,上通破石潭水,下溉民田,种七百石。○荻芦陂在县治南七都,宋绍兴二年里人潘子贤筑其陂,长六十丈,阔二十丈,深七尺,圳长三百五十丈。大圳阔一丈,深七尺,小圳阔八尺,深五尺,潴高陂水溉田,种五百石。○嘉禾大石新成屯四堰,在县治南十一都,其堰长一千九百八十丈,高一丈,阔五尺,溉田种四百石。○镜石何师新三堰,在县治南十都,其堰长二百丈,高二丈一尺,阔七尺,溉田十顷。

  物产

  ○谷属:早稻、占城、金城、白秫、霉里白、九里香晚稻、红、大麦、小麦、荞麦、豆。○货属:红花、蓝靛、蜜、蜡。○果属:荔枝、员眼、柑、橘、金豆橘、金橘、杨梅、枇杷、枣、葡萄、莲子、白蔗、李、梅、西瓜、青瓜、王瓜。○蔬属:芥、姜、白菜、菠菱、葱、苦藚、韭薤、冬瓜、蒜、菜瓜、匏、笋、芥蓝。○花属:茉莉、素馨、长春、酴醾、海棠、山芥、葵花、桂花、菊花、芙蓉、兰花、含笑、佛生、赛兰、半年红。○木属(竹附):松、桐、柳、樟、榕、桑、柏、竹。○禽属:鹭、鸠、鸥、鹁、鸲鹆、白鹇、鹧鸪。○兽属:牛、羊、鹿、麂、兔、松鼠、狸。○鳞属(甲虫附):鲥鱼、鲤鱼、鲫鱼、鯯鱼、黄瓜鱼、银鱼、蛎房、蛤蜊、车鳌、西施舌、黄螺、芦虾、蚶、、鰕、蛏、乌贼(一名明甫)。

  宫室(亭榭附)

  聚星堂在县治南十九都,国朝翰林编修陈仲完建。时一门二举子,一族三翰林,故名“聚星”,取五星聚奎意。○聚远楼在县治东北十五都,石梁里人郑永昭建。郑之先居福湖,有楼。晦庵曾游寓此,为之书“聚远”二大字。岁久楼废,而匾尚存,后徙居石梁。永昭复构楼于所居之后,仍以旧匾揭之楣间。○紫阳楼在县西南二都,宋代里人高宠建,后朱晦庵先生流寓时曾过此楼,后人因以名之。○恩波亭在县治西隅马水渡头。洪武四年建匾曰“恩波”。成化年间知县任衡再建,改曰“迎恩”。今知县王涣迁改殿后,仍更名“恩波”。○善坛亭在县治东隅福山岭上。元至正二年里人林景仁立,为南北二乡来往憩息之所。因绘虞芮质成图于壁,使凡争讼者观之,知所感劝,故名善坛。○阜阳亭在县治南十九都江田里。宋兴国间陈阜阳公创,为子弟读书处,故名。

  祠庙(各乡土谷祠附)

  城隍庙旧在县后东华观侧,建于有宋元祐间。元仍旧而国朝因之。洪武十四年知县丘宗亮移置今所。正统间知县龙韬再建,迄今圮坏殆尽。弘治十四年知县王涣重修整葺。虽云修葺实则建创焉(详见教谕潘援《庙记》)。○旧城隍庙在县东五十步。庙之神则西汉御史大夫周苛也。守荣阳为项羽所烹,高祖念其功,天下附城立庙,后世因以土谷祀之。庙为宋元祐丁卯里人陈敞所建。我朝正统中知县龙韬修建,岁久圮废。弘治壬戌里人李谦等纠财重建,规制视昔有加,因号曰“旧城隍庙”以别之。○汾阳庙在县治东隅丰泰桥北。唐咸通间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王想避乱来闽,以从兄审知节度闽部,令新宁奉常所祀汾阳王而来。家于芝山之阳(即山之北峙溪)为庙。梁开平四年以本庙碑铭刻于庑下,庙号“福惠”。元至正辛卯里人田景重修。国朝洪武甲戌知县杨以忠再修。○高隍庙在县治西隅登高坊。宋元丰间,县尉高氏尝事神曰“高将军”官于此邑,因立庙祀之。今旧庙犹存,后人捕盗祷之有应。县闻于朝遂加封“护国无敌之神”。永乐三年乡人张孟思重创。成化庚子厄于回禄。未几,而坊之耆老修之。○显济庙在县治西半里恩波亭后。宋端平间里人陈容创。舟人于此祈祷神日显灵,福利及民。因名“显济”。○元明庙在县治北隅,旧传神乃灶神,闽人多祀之。闽王时封以王爵。元中统元年主簿刘伯贞建。○植柱庙在县治南八都。唐开元中渔人林生,渔于潭,有木溯流而上,心异之,取而置诸石室中,望之若植柱然,因名石室为植柱庙。侧有潭,洪氏女汲水潭中,见有若银卮浮于水面,女褰裳探之,卮渐远而水益深,遂为蛟所吞。洪氏妪诉于神,俄而震雷破潭石,剖蛟于水滨,获女尸蛟腹中。洪妪感泣,虚其居为庙,遂刻所植木为像。景祐中县尉王俣以祷雨获应,倡里人面魁山更立庙宇。绍兴三年赐额“显应”。○五显庙在县治东十三都劐岭之上。元贞元年里人陈光创,中祀五显之神。永乐五年里人谢英重修。○招利庙在县治北十五都。元至正八年,里人郑孟宝舍地创庙,以其神能招利,故名。○白田济舟庙在县治西南四都。白田渡头、翁山之岭舟人于此祈祷,故曰“济舟”。弘治癸亥里人陈叔炜修。○中华祠即翁山行祠也。元至正三年里人陈氏创。○祈雨祠在县治东十三都,宋元丰元年里人林继昌创于黑龙潭之侧。岁大旱乡人祈祷无不应者,故名。○五显祠在县治南十九都灵峰山麓。其神灵异,乡人祷之无不应者。○社稷祠在县治东北十七都。元至正八年里人谢钦创,以祀本邑社稷之神。○中宫祠在县治东北十五都。宋淳化二年里人创之,以祀土谷之神,又塑利名、台星、顺懿夫人神像居中宫,故名。岁久几颓,成化辛丑里人郑雍重修。○金吾祠在县治东北大宏里,其神姓林名直,唐开元中为居士,后为崇信寺开山主,能降龙伏虎,道成仙化,民祠之。宋治平三年草寇入境,见有神兵出入,其寇遂退,事闻于朝,宣封“金吾灵通润益万胜无敌大王”。

  长乐县志卷之三

  寺观(庵堂等附)

  光严禅寺在县治东十三都,晋建元年间建。先是乡人严光之子恭商贩扬州次江浒,遇渔人鬻鼋,恭市五十枚放之。光在家忽见有披黑衣者五十人送缗钱五万曰:“君之子恭扬州所附者也!”及恭回光询之,云未尝有所附也,惟于扬州放鼋五十枚,黑衣附钱无乃是耶。于是舍宅为寺,因名“光严寺”,舍田为湖,因名严公湖。寺后有瀑布泉、泽龙潭。○当阳寺在县治南七都三溪山。唐咸通六年僧常晓创其寺面东,故名。有二堂曰“山月”、曰“雷音”。○天王禅寺在县治西北隅,唐大中七年建。相传其时有檀木溯江潮而上,牧童异之,收归其家,夜中发光。里人林锜又梦其木谓之曰:“我北方毗沙门天王也!”锜遂舍宅及山为寺。廉帅杨公奏请赐额曰“灵感天王寺”。寺有烟萝寺、望江亭、清心亭、乐寿台、松石轩、枕流轩。今寺在而轩亭俱废。○西峰寺在县治南六都。梁开平二年里人陈禔舍田宅及西山之地以成之。元至正九年重修。○竹林寺在县治南十二都,唐大中十一年建。旧志作梁太清元年,有户曹林勣观者于大历二年同释法照游衡州云峰寺,堂食之次,瓷钵中忽有五色云现,云中有寺,寺有金榜题曰“大圣竹林寺”,勣观叹异,以其故居有修篁千亩,夹涧清晖,遂舍而为寺。法堂之西藏经五百余函,内有一函乃宋乾德中信士得于海上以巨螺乘之发,函乃《妙法莲华经》也!○灵峰寺在县治南十九都,唐大中七年建。初僧卓庵于溪潭上,尝见龙乘云归石洞中,里人施志为创寺号曰“龙龛山灵峰寺”,八年赐额及图书,寺前有香炉峰、归云洞、罗汉台、望海亭。○灵山寺在县治东北二十一都。唐咸通九年里人任春募众缘创,十年赐额。至国朝成化间,僧道修同里人王志通、林广澄重修。○资寿寺在县治南九都,宋太平兴国二年,僧传宗同乡人陈讷建。○皇恩禅寺在县治东北二十三都。梁太清元年建。旧志作咸通八年置,至咸通九年赐额。○岩泉报恩寺在县治东北二十一都,唐天复二年监军李柔建。○祥云寺在县治东北方安里,唐光化二年建。去寺三里有潭,时有毒龙。僧彦希善咒术,日诵以降之。里人郑堙等为创寺曰“龙树”,宋初改今名。○碁山寺在县治东北二十四都,唐咸通二年里人王俸建。寺后西峰顶有石台,长老相传云:昔有二仙于此枰棋,因名碁山寺。○观音寺在县治东隅,唐咸通四年建。地则唐大夫王想宅也。宅后有岩,岩中有观音像,尝夜放光,昼寻获焉。想因舍宅为寺,故名观音寺。○崇信寺在县治东北大宏里,唐建隆二年里人陈皎创。(以上凡十四寺今俱存)南山三峰塔在县治西隅,旧志名南山塔庵。宋崇宁间僧总持造小台讲经。后邑人林安上同僧景休就台故址作庵居之,夜见石台上现莲灯。建炎间林氏舍财、僧景休募缘,累石造浮屠七级。今庵废而塔存,知县潘府改名雁塔。泗明寺、资福寺、乾元寺、东庵寺、义泉寺、福安寺、华藏寺、西崇福寺、龙泉寺、阮山寺、五云寺、龙宫寺、宝藏寺、新成寺、甘泉寺、幽林寺、灵源寺、报先寺、地藏寺、鸿庆寺、灵台寺、灵瑞寺、双峰寺、广顺寺、资圣寺、三峰寺、净林寺、新安寺、灵拙寺、秀峰寺、中峰寺、保福寺、灵鹫寺、瑞峰寺、极乐寺、小门寺、灵隐寺、建林寺、兴国寺、法涧寺、光泽寺、灵光寺、南阳寺、宝林林、越峰寺、妙峰寺、报恩寺、南崇福寺、延祥寺、县山寺、灵芝寺、灵山塔寺、龟石泗州寺、北观音寺、金砂尼寺、大溪新丰寺、禅林尼寺、文殊尼寺、南崇信寺、南栖林寺、南观音寺、南甘泉寺、永寿尼寺、栖林尼寺。(以上凡六十四寺,今俱废)○朝元观在县治南八都,元至正二十二年里人张遵创。○贞元观在县治北十六都,宋至和元年里人陈秀芳创(以上二观今俱存)。○东华观(今废)。○黄庭道院在县治东隅芝山之北。国朝永乐十一年里人施贤移创小庵于旧基之北,仍构小亭于庵东溪潭之上,名曰“清心”。○万寿道院在县治北十七都。宋绍熙年间里人林中礼创,岁久倾颓。永乐癸亥里人李荀等重修。(以上二院俱存)○龙华道院、佑胜道院(以上二院俱废)。天妃行宫凡五处:一在县治西隅登南山上,国朝永乐间太监正使郑和同官军建;一在县治东北十五都弦歌里仙岐境;一在县治南十八都;一在县治北二十三都;一在县治北二十四都。○玄应宫在县治南二都,宋嘉熙四年里人高继昌创。○玄真宫在县治东隅六平山下,元泰定三年里人林孟创。○显应宫在县治东北十五都,宋绍兴八年里人林弘范等创,淳熙间曹永福、胡宗道共舍官田陆拾余亩,以资香灯。○崇真宫在县西南五都,宋淳祐元年里人林贵建。○医灵行宫在县治东北十七都,元至正间里人谢克明创。(以上宫凡十所俱存)仙迹宫(今废)。○双涧庵在县治南五都,元至正二十二年里人林贡创。前有双涧抱回故名“双涧”。○宝溪圆通庵在县治东十三都,元天历元年僧本继创。○瑞应庵在县治东北十六都,宋绍熙四年里人尚书郑丙创。始创之日祥光现瑞,故以祥应名之。永乐三年里人知县刘宽修。○龙门庵在县治东南九都。○宝林庵在县治东北十四都。宋雍熙二年里人林密创。○西石庵在县治东北二十一都,元至正年间里人陈仲文创。○龟石庵在县治东南十都,宋绍兴元年里人林徵创。前有石如龟,故名。○仁寿庵在县治十四都。○仙源庵在县治十二都。(以上庵凡八所今俱存)○普照庵(今废)。○妙音堂在县治东隅丰泰桥北溪畔,元至正十五年尼道净创。○宝林堂在县治十九都沙坊。洪武初陈伯康改为双桂堂,开义塾于此。○朝元堂在县治东北二十三都,元皇庆二年里人陈岳创,永乐六年里人高文茂修,今改为梅华驻节亭。○海云堂在县治南七都,元至顺间创,始名为普明堂。至正间山东石达道侨寓于此,易今名。○泗州堂在县治南十九都古楼前西北,唐开元六年建,宋绍兴年间陈公荣舍地一倍增广前基。○兴济堂在县治二都,成化间里人吴义生建。○观音堂在县治南三都,元至正二十五年里人陈子建创。○麟应堂在县治东北十四都西丘境,大元间创。○龙珠堂在县治东北二十三都。○龙云堂在县治东南胡松岭。○胜会堂在县治西南隅,宋元祐戊辰县令袁正规创。○一事堂在县治西隅,始名为佑圣宫。弘治庚戌知县潘府因奎桥坏而修之,因改今名。○报恩堂在县治东北十七都。○大明堂在县治东北十五都。○凤山堂在县东北方安里。○正觉堂在县治东北十七都。○佑圣堂在县治东十六都。○普光堂在县治十五都。(以上堂九十八所,今俱存)。滔泉堂、聚魁堂、崇福堂、定光堂、龙济堂、普化堂、宝光堂、宝莲堂、殊胜堂。(以上堂凡九所,今俱废)

  丘墓(漏泽园附)

  赵汝愚墓。汝愚居闽县卒,同母奉敕礼葬本县治之左,隔一溪仅半里许。(此旧志所载。按:宋史公谪永州安置道,经衡州暴卒,与此所载不同,姑识以俟知者)○赵瑱墓。初闽之三山人,理宗时为丞相,后奉夫人金氏居长乐,因家焉卒,葬于县东六平山下。○高应松墓在县治南五都泉元里。○林慎思墓在县治北十四都弦歌里大墓山。○林摅墓在县治南崇丘里。○陈诚之墓在县治嵩平里,与其祖陈鹄之墓相近。○陈所翁墓在县治北半里龙台山之下。○张肱墓在县治南十一都福山之下,即金鱼冢也(肱乃朝散郎翀之父也)。○林安上墓在县治南十一都廉风里。○张翀墓在县治南十一都廉风里(“福州里”山即所居之旁)。○陈仲进墓在县治十九都凤凰山。○陈仲完墓在县治十九都大溪山。○马铎墓在县治大宏里龙台山。○李骐墓在十都沙径龙窟山。○漏泽园在县治西南隅半里许。本县旧无漏泽园。弘治十三年用廷臣议,檄各县建置,本县知县王涣勘得官地一所,名曰回回墓。广二亩,仍用无碍羡余官钱,买得民人黄绚园三亩五分,共五亩五分。其墙基广三尺,高如之,基上又筑土高四尺,连墙基共高七尺,周围八十六丈余(见《漏泽园记》)。

  古迹

  吴航头在马江水次恩波亭前。昔吴王夫差乘船略地至此,故名。○古新宁县在县治南十二都。唐上元元年防御使董玠移置今所。宋绍兴元年里人陈子周于旧基上建立元明祠宇,迨今犹存。○三皇庙在县治东,今庙废而碑记犹在。○白云堂在县治北。宋管师复有诗(见《题咏志》)。○安适轩在县治南竹林寺。宋,唐最有诗(见《题咏志》)。○江山第一亭在县治西隅马江上。○天地四方宇在县治北六平山下。宋淳祐至永中陈合建。亭下有巨石崭立,中有小石门通人往来。石璧上昔有人刻“第一小有洞天”六字。○乾坤一草亭在县治北六平山顶。宋宝庆四年里人陈俞建,遗址犹存。○望海亭在县治南十九都灵峰寺侧。宋熙宁中张运使立。○枕流轩在县治西隅天王寺左。

  祥异

  唐大中间,今县治东一十里有溪流入演江。夏暑时迅雷烈风,俄有黑白二龙从演江飞起。白者处山之阳,因名水曰“白龙潭”,黑者居山之阴,因名水曰“祥云潭”。后于潭侧古木穴中,获卵壳大如斗,玄黄五色。

  长乐旧有“首石山鸣出大魁,十洋成市状元来”之谶。至永乐壬辰,其山大鸣,适三宝太监驻军十洋街,人物辏集,有如市焉。其年邑人马铎状元及第。戊戌首石又鸣,邑人李骐亦状元及第。

  弘治十二年夏五月至冬十月不雨,赤地弥望,民大饥。知县王涣百方赈施,赖以存活者甚多。

  弘治十六年春正月十九日夜,马江大风覆舟,死者八十三人。知县王涣为悬赏募人求尸,无主者埋瘗之,且赈恤其家。

  秩官

  历官

  宋:本县县令董渊(开宝间任)、李葺(见《名宦志》)、余俛(或作徐倪,皇祐间任)、吴仲举(见《名宦志》)、闵希声(见《名宦志》)、徐倪(皇祐间任)、王企(嘉祐间任)、陈公言(嘉祐间任)、萧竑(见《名宦志》)、胡昱(嘉祐中任)、徐世英(见《名宦志》)、袁正规(见《名宦志》)、吴一鸣(见《名宦志》)。○县丞陈毅、陈师韩(皇祐间任与县令闵希声,政声上下)、曹元振(皇祐间任)、雷豫(庆历间任)、陈之邵(熙宁间任,治水利有功于民)、翁芑、蔡雍(元祐中任与县令袁正规同寅协恭,治有成绩)。○主簿刘通(庆历中任)、曾孝杰(元丰间任)、雷嗣庆、林谔、马进义。

  元:县尹吕复(见《名宦志》)、朱初(字潜虚)。县尉道童(字景贤)、主簿董童(字彦高)

  典史 达识帖穆(字时中)。

  国朝:知县丘宗亮(见《名宦志》)、杨以忠(洪武间任)、王遵道(见《名宦志》)、詹圭璋(永乐间任)、张季纶(永乐间任)、蔡光亲(浙江青田人)、盛敬(永乐间任)、陶融(直隶扬州人,永乐间任)、齐普(山东人,宣德间任,以孝行闻)、龙韬(见《名宦志》)、应茂和(浙江象山人,正统间任)、张佑(浙江定海人,正统间任)、高琪(景泰间任)、江显(江西建昌人,景泰间任)、陈播(江西建昌人,景泰间任)、孙叔伦(浙江鄞人,天顺间任)、任衡(江西吉安人,天顺间任)、黄琬(江西丰城人,成化间任)、汪正(由进士,直隶祁门人,成化年间任,民怀其德)、吴福(浙江人,成化间任)、罗叙(江西吉水人,成化间任)、张凤(由进士,江西宜春县人。成化间任,以能著声)、潘府(见《名宦志》)、刘举(广乐海阳人,弘治七年任)、王涣(由进士,浙江象山人,弘治十一年到任)。

  县丞 赵允(广东潮阳人,洪武十二年任,增筑海塘,民德其惠)、张文可(见《名宦志》)、翟琳(广东人,正统十年任)、彭辉(广东人,景泰间任)、蒲政(四川人,天顺间任)、陈英(浙江西安人,成化间任)、饶鉴(江西饶州人)、朱褒(见《名宦志》)、程仕铭(直隶婺源人,成化间任)、谭南昌(广东高要人,弘治二年任)、沈雍(浙江桐乡人,弘治七年任)、徐忠(浙江余姚人,弘治元年任)、吕琬(浙江上虞人,弘治十五年任)。

  主簿 汪漾(洪武年间任,兴水利,有功于民)、刘有源(见《名宦志》)、马忠(浙江余姚人,正统间任)、张素(江西人,景泰间任)、傅浩、余贵(浙江淳安人)、任广(浙江人,天顺间任)、施源(浙江金华人,成化间任)、王广、梁侃(江西庐陵人,成化间任)、周宁、朱达(湖广襄阳人,成化间任)、汪澄(浙江奉化人,弘治元年任)、蔡麟(浙江崇德人,弘治七年任)、章彦礼(兰溪人,弘治十三年任)、尹昌(浙江龙游人,弘治十五年到任)。

  典史 黄本(见《名宦志》)、顾达、吴杰、邵叔端(直隶人,天顺间任)、王宗(浙江黄岩人,成化间任)、杨缙(浙江钱塘人,弘治元年任)、王辉(广东揭阳人,弘治九年任)。

  国学 教谕 林廷珍(浙江象山人,永乐间任)、彭友谅(湖广人)、张大素(江西吉水人)、张俊、周洪(苏州人,成化间任)、廖正(广东潮州府人,成化间任,轻利勤教,诸生至今怀之)、李慈(广东广州人,成化间任)、林琚(广东东莞人,弘治四年任)、潘援(浙江景宁人,弘治十四年到任)。

  训导 黄叔高(本县人)、谢璧(本县人)、陈本方(浙江永嘉人)、鲍豫(浙江永嘉人)、林鸾(广东人)、刘普(江西人)、郎旭(浙江人)、唐琳(广东南海人,成化间任)、金珙(广东饶平人,弘治间任,为人不苟,生徒悦服)、应琼(浙江衡州人,弘治元年任)、应震(浙江永康人,弘治七年任)、熊恒(江西丰城人,弘治八年任)、郑谔(浙江乌程人,弘治十一年到任)、方彰(江西临川人,弘治十五年到任)。

  名宦

  宋:李葺太平兴国中为令,教民筑堤防御海潮,其中为田,今沙京、屿头等地是也。吾民得粒食斯田者,皆公之功也。○闵希声皇祐末令是邑。劝课有方,催科不扰,锄强植弱,周贫恤匮,时称为贤令尹。○吴仲举皇祐宰邑,赈贫恤乏,门无私谒,官舍萧然,有古廉吏风。尝作“惜阴轩”于县署,以希效前哲。又作“弦歌亭”,用体君子学道爱人之意。○萧竑,熙宁中宰邑。下车即新庶政,举百废,尤究心水利,限括东西南北四湖,刻石勒名,永垂不朽。○徐世英继萧竑为令,以清慎著闻,不尚严威而民自化,不事媕婀而名益彰。尝岁旱祷雨辄应,人咸敬慕之。○袁正规,字道辅。元祐戊辰来令,即开港道,以便水利,人以袁公港名之。公谦退不有其功,自易名为“元祐港”,盖归之朝廷也。民至今德之。○吴一鸣,字伯大。绍兴五年进士,廉能有守,用漕师康惟新荐,任长乐令。比到革势家,寄庄田,勤督运。又卢尚书被劫,得贼所遗一刀,公悉召县之铁工,出以示之。一工曰:“此某所作也!”遂留此工,询知所为作者乃泉州巨贾之从人也。遂以计获之,一讯而服。○陈如晦(宋教授),号六湖先生。乡贤以文学耆德而祀之。○孙大雅(宋教谕),以文学德行乡贤祠祀之。

  元:吕复摄长乐尹。本朝兵下福州,复曰:“吾世食君禄,今虽摄官,若不以死报国,则无以见先人于地下。”遂引绳自刭死。事载《一统志》。

  国朝:丘宗亮直隶江阴人。洪武十二年来知县事,勤政爱民,修理文庙,建山川社稷坛,兴举众废,民咸怀之。○王遵道苏州东武人,永乐中宰邑。初下车专务以德化民,省刑罚,薄税敛,政兴弊革,尤重学政,声誉籍甚。及应召入京,乐人为之攀辕卧辙。○龙韬,广东曲江人。正统间任知县,政尚平易,得为民父母之体。建退思堂,修城隍庙。如山川、社稷、邑厉等坛,皆预有功,乐人至今思之。○潘府,字孔修,浙江上虞人。由进士,弘治戊申为邑令长。廉慎不苟,有志古道。尝因废寺改为南山书院。有暇辄至其中,与诸生讲学。仍月捐俸米一石,以资廪饩,后升刑部主事。○张文可,永乐中为县丞,与知县王遵道同时。尝捐俸同立乡贤祠,物论以其能知所重。○朱褒,浙江青田人,由监生,成化间为县丞,廉洁有守,乐人至今称之。○刘有源永乐中为主簿。职卑而肯勤于政,禄薄而不剥于民,惠爱及物者多。高漫士有诗赠之云:“长官清平佐政理,况以薄领尤宽仁。”○黄本,淮泗人,字维成。永乐间为典史。王皆山赠之以诗有“赞襄花县独驰名,高论心闲政自平”之句,又增筑海堤。高漫士作述绩篇,以纪其事。

  长乐县志卷之四

  选举

  进士(武举诸科附)

  唐咸通十年(己丑归仁绍榜)林慎思(字虔中)。

  乾符二年(乙未郑合敬榜)林徵(慎思子)。

  乾宁四年(丁巳杨赞图榜)卓云。

  宋淳化三年(壬辰孙何榜)李坦然(字平仲)、王彬。

  咸平三年(庚子陈尧咨榜)林休复(字子正)。

  大中祥符元年(戊申姚晔榜)林敦复(字子重)、潘衢(字子庄)、潘循(衢之兄)。

  天圣五年(丁卯王尧臣榜)周辅(字荩臣)。

  景祐元年(甲戌张唐卿榜)林嗣复(字延叔)。五年(戊寅吕溱榜)林肇(字公权,敦复子)、郑洙(字教生)。

  皇祐元年(己丑冯京榜)李川(坦然子)、林罕。五年(癸巳郑獬榜)潘整(字孟文)。

  嘉祐二年(丁酉章衡榜)林密(字伯通,慎思曾孙)。

  治平二年(乙巳彭汝砺榜)陈毅(字子中)。

  熙宁九年(丁巳徐铎榜)潘鲠(字谷永,衢之孙)。

  元祐三年(戊辰李常宁榜)特奏名邹异(经明行修)。六年(辛未马涓榜)郑邦彦(字公佐)。

  绍圣元年(甲戌毕渐榜)陈杞(字君材)。四年(丁丑何昌言榜)潘潜(字彦深,衢之孙)。

  元符三年(庚辰李釜榜)林登(字邦道,罕之侄)。

  崇宁二年(癸未霍端友榜)郑震(沫之子)。五年(丙戌蔡嶷榜)潘辟(字廓如,衢之孙)。

  大观三年(己丑贾安宅榜)潘师孔(字圣时,潜之侄)。四年(庚寅释褐)林安上(字民瞻,慎思八世孙)、黄邦达(字兼善)。

  政和二年(壬辰莫俦榜)王南夫(字搏仲,彬之孙)。五年(乙未何泉榜)林代工(字当时)。

  宣和二年(庚子释褐)鲁荣(字仁仲)。三年(辛丑何涣榜)林安行(字彦由,代工子)。

  六年(甲辰沈晦榜)陈致一(字贯道)、李邦光(字明甫,坦然元孙)、林遵善(字适可)、陈宗礼(字梦旦)。

  绍兴二年(壬子张九成榜)林聿(字德修)、潘飞英(字元杰,师孔子)。五年(乙卯汪应辰榜)周芹(字菁材)、陈宋霖(字元榜)、陈佐尧(字朝弼,致一孙)。特奏名陈祖尧(字述夫)。八年(戊午黄公度榜)林孔彰(字嘉言)、黄宋翰(字元英)。十二年(壬戌)陈诚之(字景明,状元)。

  十五年(乙丑刘章榜)郑丙(字少融)、陈溉(字仲搏)、黄希文(字梦章)、潘冠英(字仲举,师孔侄)。十八年(丁卯王佐榜)陈大方(字少广,宋霖兄)、林次融(字仲举)、王尧臣(字唐弼)、陈思文(字公涣)。二十四年(甲戌张孝翔榜)陈摹(字弘远)。二十七年(丁丑王十朋榜)陈端友(字士会,诚之侄)。陈岘(字改仁,诚之子)。三十年(庚辰梁克家榜)特奏名陈坦然(字仲夷)、徐镆(字器之)。

  隆兴元年(癸未木待问榜)陈梦龄(字彭年)、林光大(字宋显)、杨攸(字信可)、陈九龄。

  乾道一年(丙戌萧国梁榜)陈以(字用亨,宋霖侄)、林采(字伯玉);武举(蔡必胜榜)林概(字元公)、黄如文(字元振)。五年(己丑郑侨榜)郑舜卿(字虞任,邦彦孙)、徐长卿(字元公,镆之父)、陈梦兆(字言吉)、陈茂英(字季实)。八年(壬辰黄定榜)陈百揆(字汝宅,致一子)、陈百昌(字汝京,致一子)、翁韶(字伯绍)、高焕章(字平叔)、林从(字昭大)、黄旦(字升叔)、陈公亮(字钦甫)、陈桂(字起诜)、林彦常。特奏名林奉先。

  淳熙二年(乙未詹骙榜)潘必胜(字孟武)、吴节(字直卿)、李中(字叔初)、林立之(字士立,安上侄)、张叔向(字子正)、陈枢(字周之,佐尧侄)、陈万(字亮公)。特奏名陈孔铸(字子治)。武举(蒋介榜)刘兴宗(字秀昂)、许凤(字季明)。五年(戊戌姚颖榜)卓杰(字梁文)、卓珣(字士宜)、陈自强(字勉之,僴之侄)、陈绚(字实卿,思文侄孙)、李鼎(字文瑞)、陈觉先(字次公)、刘允成(字士集)、陈椿年(字元公)。特奏名陆玠(字仲实,震之子)、陈自得(自强之兄)。武举(陈说榜)邹次凤(字仲师)。七年(庚子童子科)林公洽(四岁全通九经)。八年(辛丑黄由榜)张绍(字谔甫)、张绂(字文代)、陈可行(字允功)、何孟文(字梦章)、林惠辅(字表臣,慎思八世孙)。武举(江伯虎榜)黄万石(字万卿)。十一年(甲辰卫泾榜)王益祥(字谦叔,觉先弟)、陈缵(字似公)、陈绾(字晋卿,缵之兄)、邹洙(字宗鲁)。特奏名陈谦厚(字叔宾)、陈浚(字深之,宋霖侄)。武举(林榜)林之望(字知章)。十三年(丙午虞寿恩榜)林弥明(字晦之)。十四年(丁未王容榜)陈絯(字崧卿,绾之兄)、林岊(字甘岊)、陈宋烈(字鼎卿,绾堂弟)、林时英(字才甫)、林龟(字先知,惠辅从兄)、高癸(字舜功)。特奏名郑发(字文举)、林亚文(字希仲)。武举(黄襄然榜)林伯成(字知万,之望之弟)。

  绍熙元年(庚戌余复榜)林翥(字叔轩,惠辅从弟)、丁悫、陈泾(字正仲)、王元应(字圣初)。四年(癸丑陈亮榜)陈伯震(字震之)、陈景年(字通卿,佐尧孙)、王仲用(字用之)、林岳(字献臣,慎思八世孙)。文举特奏刘毅(字元度)、陈缜(字致公,缵之兄)、刘汉臣(字少度)。

  庆元二年(丙辰邹应龙榜)林关(字伯启,立之侄)、陈泳(字季汪,彦启之孙)、郑益(字子友)、王益棋(字顺叔,益祥兄)。文举特奏周申(字及甫)、陈淑(字子嘉)、陈旦(字应辰)、陈士显(字元昭)、陈渊(字侣之)。武举正奏许应辰(字拱之)。五年(己未曾从龙榜)林冠英(字伯实,岊之兄)、林弇(字伯申,冠英兄)、黄岦(字季立)、陈起先(字振卿)、高霆(字正武)。文举特奏陈冀之(字和卿)、王沂(字士鲁,瀛之弟)、林浩(字景大)、赵震(字东卿)。武举正奏陈良彪(字绰然,状元)、陈万春(字东伯)。

  嘉泰二年(壬戌傅行简榜)林得中(字企会)、林实孙、林晋之、卓然。文举特奏林燮(字兼善,官之父)、张黄中(字子仪)、陈万修(字世德)、潘子京(字贵高)、陈衡之(字深卿,宋霖侄)。

  开禧元年(乙丑毛自知榜)郑选(字声父,邦彦孙)、陈厚(字中立)。

  嘉定元年(戊辰郑自成榜)陈景仁(字春卿)、陈有声(字德先)、陈朴厚(宋霖侄)。文举特奏林昺(字中卿)。四年(辛未赵建大榜)张翀(字蜚卿)、黄宜(字义父)、黄千钧(字和叟)。文举特奏姜师恪(字叔和)、郑骐(字仲逸)、郑公岳(字仲庸)、林逢午(字亦之)。七年(甲戌袁甫榜)曹伯成(字子谏)。文举特奏郑安夫(字仲修)、吴腾(字会卿)。十年(丁丑吴潜榜)以夫(字用甫)。文举特奏张夔(字子韶)、谢自信(字坚甫)、冯典(字盛甫)。十三年(庚辰刘渭榜)陈子诚(字若虚)、周角(字子郐)、徐汉章(字清之)、林堦(字舜咨)。文举特奏林国英(字俊甫)、黄林耸(字文叔)、林逢午、张早(字及甫)、邹昞(字叔明)。十六年(癸未蒋圣珍榜)陈逢寅(字必发)、郭岳(字伯高)。文举特奏陈溥(字渊甫)、陈梦良(字君遂)。

  宝庆二年(丙戌王会龙榜)潘津(字公登,必胜侄)、林(字季山)、陈文新(字德益)、时祈(字体仁)、丰夫(字有年)。

  绍定二年(己丑黄朴榜)林开光(字大有)、游梦春(字得可)、吴建中(字子夫)、潘立本(津之兄)。文举特奏施良臣(字介郎)、王应嘉(字子奇)。

  绍定五年(壬辰徐元杰榜)郭正子(字养正,乡解元)、陈子椿(字若彭,致一孙)、张镇(字仲甫,号榕轩探花)。文举特奏高元裕、林彩(字彦礼)、李嵩奇(字山立)、许奇样(字文瑞)、林锋(字彦庄)。武举正奏刘梦浩(字汉臣)。

  端平二年(乙未吴叔告榜)、潘午亨(字子通)、陈实(字光中)、陈炎子(字宗合)、陈子植(字日起,溥之子)、赵若翁(字脪叔)。

  嘉熙二年(戊戌周坦榜)文举特奏张甲(字成国)、何益梦(字谦叔)。

  淳祐元年(辛丑徐俨夫榜)高洪宗(字希鲁)、陈知章(字华叟,伯震子)。文举特奏施丙(字南仲)、林天骐、何善甄(字和甫)、陈德明(字昭叟)、林龙应(字伯云)、陈子炎(字若师)、陈武子(字日文)。四年(甲辰留梦炎榜)陈合(字维善,刚翁弟)、陈谊(字维道)、陈多福(字日升)、张声甫(镇之兄)。武举正奏郑有光、郑良翰(字景仁)、陆全(字泽夫)。七年(丁未张润徵榜)陈献(字翼叟)、潘荣(字安卿)、林鉴(字岂尘)、林绎、郑祺先(字介甫)、林辰建(字泰父)、王梦龙(字景云)。十年(庚戌方逢辰榜)。文举正奏潘泾(循之孙,津之弟)。

  宝祐元年(癸丑姚勉榜)潘文卿、陈梦发(字以道,容之子)、陈梦圆(谔之侄)。四年(丙辰文天祥榜)林镗(字时大)、林春一(字端父,庆子)、杨琦(次郑侄孙)、杨次郑(梦斗叔祖)、杨叔济(琦之弟)、刘廷梁、杨梦斗(叔济之兄)、郑裒(字元刚)。

  景定三年(壬戌)俞斗南。

  咸淳元年(甲子)陈永(字子用)。

  元泰定二年(乙丑)俞绰(字元明,斗南之裔)。

  至元六年(癸酉)翁彦升(字允卿)。国朝洪武三年诏天下,以是年八月开乡试,明年二月会试,其后,急于用人,不暇,至十七年始定今科试条例,十八年会试。今本仍旧志洪武六、七等年俱以举人进士实之。盖不知此而妄附会也。今悉依登科录正之。

  洪武四年(辛亥吴宗伯榜)林文寿(字仲仁,解元)。十八年(乙丑程以善榜)陈洵仁(字思允)、罗知(字师贡)。

  永乐四年(丙戌林环榜)陈全(字果之,榜眼)、陈骥(字致远)。七年(己丑萧时中榜)、吴实(字穙美)。十年(壬辰马铎榜)马铎(字彦声,状元)。十三年(乙未陈循榜)谢复进(字叔献)、曹贤(字叔善)、陈聪(字有临)。十六年(戊戌)李骐(字德良,状元)、潘正(字彦方)。十九年(辛丑曾鹤龄榜)王锡(字克刚)、陈京(字仕瞻)。二十二年(甲辰邢宽榜)黄文政(字子正)。

  宣德八年(癸丑曹鼐榜)高耿(字以明)。

  正统七年(壬戌刘俨榜)郑序(字志礼)、李森(字叔严)。十年(乙丑商辂榜)李叔玉(号梅庵)。

  景泰五年(甲戌孙贤榜)谢士元(字仲仁,号约庵)。

  天顺五年(庚辰王一夔榜)陈维裕(字饶初)、黄景隆(字升叔)。八年(甲申彭教榜)黄熙(字汝明)。

  成化二年(丙戌罗伦榜)陈潭(字孟明)。十一年(乙未谢迁榜)陈景隆(字如初)、王有恬(字德安)。十四年(戊戌曾彦榜)刘则和(字至乐)、林则方(字正夫)、林时润(字德温)、林璇(字衡玉)。十七年(辛丑王华榜)陈崇德(字季广)、林廷选(字舜举)。二十年(甲辰李旻榜)石璧(字中玉)、郑昊(字杂大)。

  弘治六年(癸丑毛登榜)陈时宪(字孔章)、郑锡文(字禹范)。九年(丙辰朱希周榜)陈文试(字道衡)。十二年(己未伦文叙榜)谢廷柱(字邦用)。十五年(壬戌康海榜)谢廷端(字邦应)。

  举人(本县举人一依儒学题名碑。但成化以前由儒士中试者,本学碑记并不登载,无处查考。近年可知者以次书录本县举人,盖不止此也。其登进士者兹不录)

  洪武三年(庚戌)陈洽祖(字伯礼)。四年(辛亥)林谷显(解元)、周清(字谷漾)、赵裕(字伯容)、陈伯琬。五年(壬子)叶允吉。十七年(甲子)陈仲完(字仲全)、陈湜(字思清)、潘思(字宗)。二十年(丁卯)陈震(字敬修)、林源(字士仁)、林舆(字彦衡)、陈益(字伯武)。二十三年庚午黄铜(字孔铸)、陈显(字汝宜)。二十六年(癸酉)林赐(字伯子,解元)、陈京(字叔亮)。

  永乐元年(癸未)王惜(字仲恂)、金第。三年(乙酉)高沂(字鲁仲)、池鲸(字景大)。六年(戊子)林同(字叔达)、林泉(字尊性)、林锦(字仲褧)。九年(辛卯)陈李(字彦白)、陈铎(字彦振)、陈昌(字叔能)。十二年(甲午)陈维待、陈拱(字叔向)、刘徵(字志庸)、蒋复(字叔亨)、刘应(字顺叔)、王用怿(字悦中)。十五年(丁酉)高淮(字秦仲)、陈灏(字季周)、张汶(字孟泰)、冯实(字彦诚)、何维善(字从善)、林骘(字叔善)、陈廥(字执中)、林希(字文晦)、陈震。十八年(庚子)王康(字德安)、高森(字维严)、郑瀚(字德新)、高绍保、戴均(字士宾)、陈京(字叔玉)。二十一年(癸卯)潘休美、潘仲郇(字仲晋)、李孟玉。

  宣德元年(丙午)陈昊(字孟高)、黄均(字平叔)、陈俞(字彦景)、陈袀(字彦武)、陈淮(字源清)。四年(己酉)郑万奎(字孔明)、陈王宣(字孔璧)。十年(乙卯)陈敦(字则礼)。

  正统三年(戊午)林侨(字叔惠,解元,赐之子)、潘琼(字怀玉)、林孟清、陈漩(字叔源)、陈希孟(字养浩)。九年(甲子)李达(字叔仁,骐之孙)。十二年(丁卯)戴天锡(字维寿)、王濬(字公哲)、王阜(字公大,康之子)。

  景泰元年(庚午)陈文粳(字孟举)、施伯淳(字士仁)、林公杰、谢章甫。四年(癸酉)陈陵(字叔阜,全之子)、林汉恭(字则敬,希之子)、王德(字至明)、王思泽。七年(丙子)陈铎(字叔振)、林则明、郑崇(字维德,序之子)、林时益、陈德隆(字时美)。

  天顺三年(己卯)、陈元禄(字孟廉)、黄注(字东之)、林明德、陈养德(字复初)、马叔文(铎侄孙)、李釭(字仁仲)。六年(壬午)陈阶(字季升)、林彦明、陈德成、郭宗翰(字士良)、李明聪。

  成化元年(乙酉)高以锐、谢文礼(字仲谨)。四年(戊子)陈遂良(字季元)、丁铨(字孟衡)、陈则安(字静夫,遂良侄)、陈维新(字伯周)、陈汉昌(维新侄)、林昌本(字彦立)。七年(辛卯)高继文、王棠(字彦白)、林节(字克清)、梁行悫(字克著)。十年(甲午)谢文著(字仲简)、陈宗泰(字鲁夫)。十三年(丁酉)林元立、林章(字则文)、林德升(字子高)、黄世忠(字孝卿,注之子)。十六年(庚子)高伯龄(字平哲)、郑孔明(字晦之)、庄礼(字孟和)。十九年(癸卯)高德进。二十二年(丙午)林则裕(则明弟)、林世铭(字宗器)、黄子敏、林文璧(尤溪生中)。

  弘治二年(己酉)戴廷学(字子立)、李邦杰(字克俊)。五年(壬子)戴仁溥(字子周,天锡子)、林文材(字汝质)、陈谨(字名允常,德隆子)、黄公甫(字仁岳)、谢廷秀(字邦实)。八年(乙卯)陈让(字久恭,德隆子)、陈秋鸿(字道南)、庄丈玄(字叔隆,礼之子)、陈敬跻(字则敬)。十一年(戊午)杨维甫、林正(纯正)、陈天然(字崇仁)、陈用贤(字则舒,崇德子)、陈球(字则宾,崇德侄)。十四年(辛酉)陈言(字良策)、陈谈(字允惠,德隆子)、高(字德滋,伯龄子)。

  岁贡

  (本县岁贡自天顺以前年分无处查考者,只具载姓名;后有可考者,以次录之)

  郑敉(字叔宁)、林宗、潘良(字伯时)、周杰、刘敦(字宗礼)、郑森、陈铭、陈烨、林礼、李良、何从善、林思、魏亮(字仕隆)、萧载、刘宽(字弘中)、林绪(字执端)、郑雄、董岱(字叔鲁)、郑云、姜颖(字养恬)、林应(字原善)、林烜(字孟声)、林恩(字东仁)、张广福、周瑶(字仲器)、高瀛、王汝畴、陈洙(字孔渊)、郑乔(字孔高)、林彬、陈道符(字以信)、郭慷(字彦庚)、高涵、陈亶(字伯礼)、李锦(字尚纲)、高维用、林怛(字孟声)、田万涛、张仕祺、郑志方(字志瑞)、方懋(字叔勉)、陈澧(字景衡)。天顺元年(丁丑)田滋(字孟泽,万涛子)。三年(己卯)高谷学(字维谷)。五年(辛巳)庄彦美。七年(癸未)黄仪。成化元年(乙酉)王景大。三年(丁亥)陈文明。五年(己丑)李时举。七年(辛卯)郑孟进。九年(癸巳)陈洪(字敬新)。十一年(乙未)上官任(字汝恭)。十三年(丁酉)游时豫。十五年(己亥)林珏(字希德)。十七年辛丑陈德邵(字龙初)。十九年(癸卯)王仕宜(字善初)。二十一年(乙巳)陈谔(字聚清)。二十三年(丁未)陈顺德(字季成)。

  弘治二年(己酉)谢坤甫。四年(辛亥)林政(字文达)。六年(癸丑)林垍(字则坚)。八年(乙卯)黄鉴(字文明)。九年(丙辰)谢文翰(字仲宣)。十年(丁巳)郑庾(字孟实)。

  十一年(戊午)陈任(字仲贤)。十二年(己未)陈时雨(字维宣)。

  十四年(辛酉)陈凤(字宗韶)。十六年(癸亥)陈大濩(字伯和)。

  例贡

  陈礽(字汝成)、王浴沂(字志初)、李时仪、林滔(字广渊)、卓永济、高理叔、陈日跻(字思勤)、林彦平、王仲华(字景熙)、陈公盛(字直谦)、陈宗礼(字汝序)、陈普(字维周)、高士烈(字昭哲)、吴麓(字文阜)、周文腆(字孔玉)、郑珩(字孟楚)、陈瑞(字德明)、李维绎(字思成)。

  荐辟

  宋:刘嘉猷(字德徽)、林元复(字仁初)。

  元:高瑞甫、吴提干、欧阳潮。

  国朝:洪武三年(庚戌)王坚(字子正)、林尚志(字汝泉)、李聪(字时宪)。四年(辛亥)陈祖(字富文)、董玭(字时贡)、李源清、陈汉卿、林谷祥、刘天泽、陈夔(字舜韶)、陈辅(字汝弼)、高时外(义方其字也)、苏文越、倪贵诚、许世玄(字伯元)、陈良贵(字伯正)、郭克礼。五年(壬子)何谷明、郑伯玉。九年(丁巳)戴壮(字仲安)、林希哲。十年(戊午)陈仲进、陈禹(字仲成)、施善轻。十二年(庚申)林谦成。十三年(辛酉)高景玉、林彦美、林子贤。十四年(壬戌)高仲畴、林慈(字志仁)、林熊(字汝尚)。十五年(癸亥)潘桓玉、陈敬(字均仲)、欧阳楠(字楚材)、刘姜生(字汝岳)、林思钦、林思贡、林戣(字汝严)。十七年(乙丑)潘峻(字伯明)、林思温。十八年(丙寅)郑綎(字子长)、郑丙(字叔晦)、陈弘道。十九年(丁卯)吴伯新、林思永、林思和。二十三年(辛未)林仲勋、杨清(字伯原)、陈琪。二十四年(壬申)郑伯高、郑景中、陈原先。三十年(戊寅)林仲原、林复亨(字叔仁)、陈登(字思孝)。

  永乐元年高棅(字廷礼,号漫士)。二年陈仕显(字仲荣)。四年郑定(字孟宣,号浮丘生)、王恭(号皆三)、陈贵。五年林继祖(字遵性)。

  宣德间谢璧(字德玉)、黄叔高。

  长乐县志卷之五

  人物

  道学

  宋:刘砥,字履之。轻财乐善,乡称长者。幼颖悟,甫能言指物成诗。六岁书过目成诵,日记千余言。十岁通九经子史,能作盈丈大字。宋乾道间与弟砺俱中童子科。后受学於考亭朱夫子,与蔡西山、黄勉斋相友善。二公尝往来其家,因颜其读书之室曰“龙峰岩”焉。

  刘砺,字用之。幼颖悟,与兄砥齐名,俱中童子科。后同游朱子之门,与黄、蔡二先生往来。二刘书载《朱子文集》中。

  陈宋霖,字元滂,岱边人。宋绍兴五年汪应辰榜进士。初为泉州同安令,时朱文公为邑主簿,相与讲明理学,后升秘监。书问往来,无非考订圣贤之学,其得考亭之传深矣。

  陈析,字自修,岱边人,宋霖之孙。受业于朱子之门,事见东莱问答。乡贤祠以其得考亭绪余祀之。

  宦迹

  宋:陈诚之,字景明,仙山人,寓居福城九仙山下。自成童,从林之奇学,榜其斋曰“汇征”。常夜中人见二星悬于门之两楣,焰中有“将相”二字。后绍兴十二年,状元及第,官至枢密使,出将入相于高宗、孝宗之朝,谋议裨于国家,惠爱敷于黎庶,为宋室名臣。男现登绍兴二十七年王十朋榜进士。孙二十人,以公荫皆为倅、为令、为守。公之功在朝廷,庆延后裔,诚所难及矣!

  林安上,字民瞻,号归愚。宋大观四年登黄裳榜进士第,官至秘书修撰,迁福建经略钤辖安抚使。因劾丞相汪伯彦、黄潜善误国不听,退归田里,以节义入乡贤祠。

  林摅,父邵显谟阁直学士。摅用荫累官至屯田员外郎。徽宗喜其尽言河朔利害,赐进士第,进翰林学士。尝使辽还,除礼部尚书,为开封府尹,进同知枢密院事尚书左丞中书侍郎。

  国朝:陈祖,字富文。洪武四年以明经荐任四川蘩县丞。比到,值县治疫作,祖省躬修政而疫息。有老妪一孙甫十岁,为大蛇所吞,祖令具状移文城隍,遂有群蛇集县庭,呼吏谕:“以有罪者偿命,无罪者退!”中一大蛇伏不去,命左右以剑仰地,蛇自陨其首。事载《一统志》。其德政如此,乡人立祠祀之。

  陈仲进,字伯康,江田人。洪武六年,以经明行修荐,历官江山令。政教有声,惠爱及民,民立生祠祀之。洪武十八年考察廉能,朝廷特赐旌表其玉音,子孙至今宝藏,可谓有道之贤令尹也!比殁,以德行入乡贤祠祀。

  陈仲完,字仲完,江田人。自教官入翰林为编修兼左春坊左赞善。为人温厚笃实,与物无竞,平居寡言。至於论事据义理,无所回挠。尝有诏汰在京诸司冗官,时仲完长坊事郎持笔书某当晋、某当汰,众皆服其明决。见《一统志》。

  马铎,字彦声。永乐壬辰状元及第,授翰林修撰。铎为人坦直无崖岸。尝进言国子监分献十哲,宜用翰林院官,朝廷从之言,有裨於道学可传於世,时号为马五经。见《一统志》。

  李骐,字德良。永乐戊戌状元及第,授翰林修撰。初名马,文庙亲改今名。为人耿介有气节,不肯媕婀依随。见《一统志》。

  陈洵仁,字思允,由进士官至给事中。洪武中立朝敢言,士论以为得言路之体。其文章政事,郑重一时。长乐业诗经者自公始,故乐人号为“诗经祖”。

  陈全,字果之。中永乐丙戌科榜眼,洵仁之族侄也。官至翰林院侍讲。永乐间奉预修性理及四书五经大全。

  陈颢,字季周,永乐中,由松阳教谕擢监察御史,历官江西提学佥事、陕西按察使。致仕所至有声。为按察使尤能锄强剔蠹。吏畏民怀,人至今诵之。

  陈艮,字从时,由举人初任选部主事,性耿介,尝因寝殿灾,与主事萧仪上封事,忤旨下狱。仪死狱中,公谪戍交趾。再上封事,复其官,差辽东检阅卫兵,陈军卫四弊,上可其奏,为执政者所嫉,出判严陵。舟行有大蛇随之,公谓:“蛇阴物,必有妇人冤。”比到官,果然,讯得其情而释之,人称其神明。

  黄文政,字子正。第进士,拜南京监察御史,刚果有为。尝巡按凤阳,辨平民黄毛头等冤三十六名。后迁广西按察司佥事,镇守雁门关。号令严明,军士畏服,代州一方恃以为安。年虽老气节不渝,戚畹侧目,而羌夷畏威,为一时贤执法云。

  吴实,字中美,号穙斋。由进士,永乐间拜山西道监察御史。立朝直言,不避权势,人以古铁面御史称之。时浙江处州因坑冶事,民挟仇讦告,遂蔓二百余人。上命按之,比到诉者已死。公微服行村落间,廉得其情,出无辜者百五十人。辛丑奉天殿灾,诏求直言。公陈六事曰:“惜民力,节财用,重爵赏,慎刑罚,择贤材,严考课。”甚切时弊,上嘉纳之。

  郑序,字志礼,由进士官至湖广布政司左参议。为人诚笃,择事而行,择言而吐。初为秋官主事,再为武库郎中,又再参外藩事。或语之曰:“方面优武库,次之秋官,又下者盖以悖入之不同也!”公答之曰:“吾武库之守犹秋官,亚参之贫犹武库也。未尝分肥硗而二致,处内外而易心也!”公在湖藩时,列郡岁侵,荆襄盗起,督赋趋办朝夕。公宽简如平时,曰:“宁我得罪,不忍吾民颠沛也!”都宪罗公遂以催科政拙,移文吏部更他任。公遂乞休致仕。而士论益贤之。

  谢士元,字仲仁,号约庵。由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初为户部主事,首论时弊,力与中官敌,敌者忿幸,公去絷其,群吏因捃摭公罪不可得,擢知建昌府。建昌兵多窃民财,兵官庇之。公慑以危语,兵官皆夺气,奸始息。有妖凭女,巫言祸福,忽自云:“吾畏谢公,吾去矣!”又大新学宫,作礼乐器,立观德亭,考行射礼,购书万卷贮讲堂。诸生生祠公于学,翰林学士张公为之碑,公不可,撤祠踣碑,公去碑复立。继知广信府处州民越境盗矿,公勒民兵捕之。盗环剌公,中左股,有巡检呼曰:“此谢公也!”贼乃退,公裹创出战捣其窟而还。后擢四川右参政,寻升右副都御史,巡抚全蜀,吐番有小大二姓,生熟二虏相煽为乱,吏告急。公托行边,缮亭障,严斥堠,简军实。番觉有备,帅其丑献羊豕,罗拜道左,公徐遣之。又岁大饥,民流入藩府。公置广室十余区,为粥以食饿者,所活万计。在官两迎父养,事从父甚谨,三弃终身不异财。所著有《约庵稿》若干卷、咏古诗三百首行于时。

  陈维裕,字饶初,十九都江田人。由进士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在朝直言敢谏纠劾大臣,无所顾避。尝巡按南直隶,监文场,咸服其公。先是故人子以赂谒求中者,公曰:“荐贤为国,何以赂为?”其文学德行尤著秩满。铨曹议公为国子祭酒,以丁内艰而止,竟以疾终于家。

  陈景隆,字如初,号畏庵,饶初之从弟。由进士,初为武康令时,镇守太监额外取茶芽锅甑之属,公不与。继宰德清,权宦王敬至县,索古器财物,峻拒弗从曰:“宁吾不官,不欲剥民以媚人也?”民甚德之。拜广东道监察御史,正色立朝,不附权要。近侍吉人等朋党,公即弹劾之,京师称快。奉江西清戎及磨刷山乐等处卷牍,政肃民怀。寻升山乐按察司佥事。丁内艰,以疾终于家。平生处官以诚,处家以义,人皆称为“宽大长者”。其廉洁之操始不二。

  郑昊,字继大,古槐人。由进士历官至户部郎中,常以“清、慎、勤”三字自守,德望老成,后进崇重,尤邃于经学。及门之士取科第登显宦者甚众。

  儒林

  国朝:朱显,字汉奎。以文学著名乡贤祠祀之。

  郑定,字孟宣,洪武四年乡试贡士,官至国子博士。善草书,工文词,为时所重。

  林慈,字志仁,洪武十四年由本县儒学训导授国子博士,以文词见重於时。

  陈登,字思孝,仲进之子。洪武间以儒士荐,历官至中书舍人。善文词,尤工篆籀,得李阳冰书法,擅名海内,凡朝廷匾额多出其手,盱江程南云辈皆从学书。

  高棅,字廷礼,号漫士。永乐元年,由人才举官翰林院典籍。工于诗文札并水墨画,人以三绝称之。所著有《啸台》、《木天清气》等集,又有《唐诗正声》一帙行于世。

  王恭,号皆山。永乐四年以儒士荐,官至翰林院典籍,以诗名世。学士解缙尝以“过唐越宋”称之。所著有《白云樵唱》等集。

  忠节

  唐:林慎思,字虔中,大宏人。唐咸通十年登仁绍榜进士,再中宏词科,历官秘书省校书郎、兴平尉,寻升尚书水部郎中,后为万年令。会黄巢陷长安,逼以伪官,不屈骂贼不绝口,遂被害。所著有《伸蒙子》三卷、《续孟子书》二卷行于世。

  宋:高应松,字筼亩,屿头人。宋理宗宝祐丙辰登文天祥榜进士,官至枢密院使。元宪宗挟宋降,应松不肯草降表,七日不食而卒。“疾风劲草,板荡忠臣”,公实有焉。洪武中知县王遵道祠於乡贤之列,题其木主曰“宋不草降表忠节死国之臣”。

  孝义

  宋:高宗信,居后岙,宋初人。甫四岁知孝养二亲及长,凡所以孝养其亲者,无所不至。元丰四年陈烈闻之,以孝廉荐,后仕至光紫荣禄大夫。

  林巨卿,县东梅花坊人。葬父林周庐墓侧,天降甘露其地,有荔枝冬月吐花满树,里人聚观,以为孝感所致。后应文行科出仕。

  柯文机,仙岐石梁人,性孝,事父母、祖母无废礼。及居丧三年,衰经未尝去体。古人谓物知有母,人则知有父,君子则知有祖。文机能孝事祖母亦可谓君子矣!

  义士李长孙,字原善,十都沙堤人,好善乐施。乡有贫不能葬者,捐己资以赙之,如此者非一人。有田十顷许,屡遭水旱,长孙舍己田,开沟三百余丈,以储水救旱,名曰“福田沟”。又浚旧圳一带,名曰“兴利圳”。至今利益於民。

  国朝:黄熙,字汝明。由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性至孝,有古人风度。初领乡荐,以父老不赴会试,及父殁,哀毁骨立,竭力营葬。后登进士,复以母老乞归终养,母殁终丧,始官于朝。未几,获封父母如己官,遂以疾乞归。其居官以廉谨见称。及归,囊无余积,家业萧然。以足疾不能拜扫,乃建小楼,日一登之,以望先茔,忌日必素服致祭。弘治庚戌疾革,命其子薄敛,曰:“吾昔家贫,治父母丧未尽礼。吾虽居官,治丧不可过吾亲也!”其孝行始终不二。弘治己未知县王涣以其事保申司府,入祀乡贤。

  武功

  宋:陈公荣,十九都江田人,仲进之曾祖,由国子生。当宋季召募民兵千余,直抵漳泉,以赴国难,树勋王室,以功授福清县尹。

  陈宗傅,公荣之族子,亦以应募勤王,仕至检法。

  长乐县志卷之六

  人物

  仕宦

  宋:陈龟图,由进士第,官至朝散大夫、信州知府。○鲁宗道,官至谏议大夫。○潘季翔,官至御史中丞。○王彬,以高丽国贡宾生入太学登第,官至太常少卿。○林休复,由进士官至屯田郎中。○林敦复,由进士官至太常博士。○潘衢,由进士官至屯田郎中。○潘循,由进士官至著作郎。○周辅,由进士官至都官员外郎,知华州。○林嗣复,由进士官至太常博士。○郑洙,由诸科同三礼出身,历官至虞部郎中。○李川,由进士官至吏部员外郎。○林罕,由进士官至广州司理。○潘整,由进士官至迪功郎。○林密,由进士终知潮州。○陈毅,由进士官至朝散郎,知贺州。○潘鲠,由进士官至宣义郎知石康县。○郑彦邦,由进士官至朝散郎,知建州。○陈杞,由进士官至承议郎,通判信州。○潘潜,由进士官终朝请大夫,知南雍州。○林登,官终承议郎,知涟水军。○潘辟,官至朝散大夫。○潘师孔,由进士终宣议郎,建州教授。○黄邦达,由进士官至朝请郎,提举本路市舶。○王南夫,由进士官至朝奉郎,监行左藏军。○林代工,由进士官至巴东县令。○曾荣,由进士初授从事郎,终承议郎。○林安行,由进士官至从事郎、晋江县令。○陈致一,由进士官至朝请郎,提举广东茶盐。○林遵善,由进士官至迪功郎南剑州司法。○陈宗礼,官至迪功郎。○林聿,由进士官至奉议郎,知瑞安县。○潘飞英,官终朝奉郎,知肇庆府。○周芹,由进士官至朝散郎、宗正寺簿。○李邦光,由进士官终朝散郎,太常寺簿。○陈尧佐,由进士终朝散郎,通判广州。○陈祖尧,由进士官至监丞。○林孔彰,由进士官至南外宗学教授。○黄宋翰,由进士官至封州通判。○郑丙,由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吏部尚书。○陈溉,由进士官至清湘簿。○黄希文,由进士官至奉议郎、湖南提刑司法。○魏勖官至太常卿。○陈大方,由进士官至高州教授。○王尧臣,由进士官至松溪簿。○林次融,由进士官至成州通判。○陈思文,由进士官至陕州佥判。○陈摹,由进士官至从事郎,福州路总管。○陈端友,由进士官至鄂州司务。○陈坦然,由进士官至广州四会知县。○陈梦龄,由进士官至从事郎、南外宗教授。○陈九龄,由进士官至兴化主簿。○陈以,由进士官至侍郎,后贬汀州通判。○林采,由进士官侍郎。○林概,由进士官终钦州沿海巡检。○徐长卿,由进士官至迪功郎、英州教授。○陈茂英,由进士官至湖州姚兴尉。○陈伯揆,官至新州教授。○翁韶,由进士官至通判。○林彦常,由进士官至建阳尉。○林奉先,官至通判。○吴节,官至令尹。○卓杰,由进士官至瑞州墨曹。○卓珣,由进士官至提刑。○陈自强,由进士官至宰相。○李鼎,由进士官至承议郎、尤溪县令。○林公洽,四岁通九经,官至迪功郎。○陈缵,由进士官至两淮运使。○林岊,由进士官至太府少卿。○林亚文。○林伯成,由进士官历阁门舍人,知高邮军,终知直州。○陈伯震,由进士官至广东经略龙图阁学士。○陈缜,官至提干迪功郎。○黄岦,终朝请郎、潭州佥判。○陈万春,由武举进士官历知府,使辽有功封开国伯。○林得中,终南剑通判。○林实,官至汀州司务。○陈景仁,终朝请大夫江西帅参。○张翀,由进士官至朝奉郎左司。乡贤祠祀之。○黄宜,官至宗博。○陈溥,由进士官至兴宁县令。○陈俞,号草亭,官至太傅。乡贤祠祀之。○游梦春,由进士官至知监。○马大枋,官至登仕郎。○马夭祐,官至雍州宣化县尉。○张镇,由进士官至吏部尚书。○陈炎子,官除三省架阁。○陈容,号所翁,官至朝散大夫。善画龙,为世所宝爱。○高同谊,官终潮州太守。○林应龙,由进士官至江西赣州安远知县。○陈刚翁,官至料院朝散大夫,南剑知郡。○陈多福,由进士官至瑞州教授。○陈谊,官至新班教授。○林绎,由进士官至杭州助教。○杨琦,由进士官至太学博士。○林镗,由进士官至太府寺簿。○林春一,由进士官至泉州通判。○俞斗南,由进士官至国子助教。○陈永,由进士官至通直郎。○俞绰,由进士官至廉访佥事。○魏一翁,由儒士官至知制诰。○翁彦升,由进士官至屯田郎中。○欧阳区策,累举不第,因献板桥之利,官至太子中书舍人。○郑褒,由进士官至直隶真定府教授。○高选,官至杭州路教授。○潘文卿,由进士官至朝散郎,监察御史。○潘季翱,官至太子司议郎。○潘季荀,官至御史中丞。○潘仁果,官至御史中丞。○潘吉甫,官至工部侍郎。○李角,官至潮州通判。有德及民,载《潮州志》。○陈合,由进士官至枢密使、资政殿大学士、宣奉大夫。○刘廷梁,由进士官至浙江仁和县知县。○刘嘉猷,以孝廉荐官至龙阳县令尹。○林元复,以儒士荐官至奉议郎南剑州沙县主簿。

  元:高瑞甫,以儒士荐官至福建行省参政。○吴提干,以儒士荐官至江西湖口县知县。○欧阳潮,以通经荐任兴化府莆田县教谕。

  国朝:前朝依旧志登载,我朝则以所出身而类记之。○罗知,由进士官至御史。○谢复进,由进士官至泸州府六安州同知。○曹贤,由进士官至高州教授。○陈聪,由进士官至行人。○王锡,由进士官至广东归善知县。○陈京,由进士官至晋阳知县。○高耿,由进士官至行人。○李森,由进士官至南京刑部主事。○李叔玉,由进士官至惠州府知府。博学工诗,有《梅庵集》并《梅花百詠》藏于家。○黄景隆,由进士官至江西吉安知府。○陈潭,由进士官至浙江布政司参议。○王有恬,由进士官至江西布政司参议。○刘则和,由进士初授刑部主事,迁抚州通判。○林时润,由进士原受宁波府学教授。○林则方,由进士官至行人。○林璇,由进士见任广西布政司参议。○陈崇德,由进士见任广西按察司副使。○林廷选,由进士见任浙江按察司副使。○陈时宪,由进士见任四川按察司佥事。○郑锡文,由进士见任监察御史。○石璧,由进士见任广东琼州府知府。○陈文试,由进士见任江西临川知县。○谢廷柱,由进士见任大理寺评事。○谢廷瑞,由进士见任户部主事。○陈洽祖,由举人官至苏州府长洲知县。○林谷显,由举人官至湖广沔阳州知州。○周清,由举人官至江西彭泽县丞。○赵裕,由举人官至永宁知县。○陈伯琬,由举人官至乐安县巡检。○叶允吉,由举人官至惠州博罗知县。○陈湜,由举人官至海阳县教谕。○潘思,由举人官至教谕。○陈震,由举人官至金华府学教授。○林源,由举人官至余杭县知县。○林舆,由举人官至直隶凤阳府英山教谕。○陈益,由举人官至衢州府学教授。○黄铜,由举人官至河南光州知州。○陈显,由举人官至国子助教。○林赐,由举人官至饶州府乐平县学训导。○王借,由举人官至瑞安县学训导。○高沂,由举人授教谕职冠带。○池鲸,由举人官至乐清县学训导。○林同,由举人官至新淦县学教谕。○陈李,由举人官至靳水县知县,以男陈潭恩赠户部主事。○陈铎,由举人官至进贤县学教谕。○陈昌,由举人官至西安县学训导。○陈维大,由举人官至广州府学训导。○蒋复,由举人官至永宁县学训导。○王用怿,由举人官至王府长史。○陈拱,由举人官至广州府学训导。○张汶,由举人官至南丰教谕。○何惟善,由举人官至国子博士。○陈廥,由举人官至于潜教谕。○林希,由举人官至宁贡县学教谕。○陈京,由举人官至宁波府教授。○高绍保,由举人官至武昌府学教授。○高森,由举人官至彬州学正。○戴均,由举人官至荆府伴读。○潘仲郇,由举人官至肇庆府学训导。○潘琼,由举人官至阶州学正。○李孟玉,由举人官至潘府教授。○陈俞,由举人官至无锡县教谕。○黄均,由举人官至靖江王府长史。○陈淮,由举人官至翰林院检讨。○郑万奎,由举人官至广州府教授。○陈瑄,由举人官至宁府长史。○陈敦,由举人官至定海县教谕。○林侨,由举人官至无锡县教谕。○陈漩,由举人官至雩都县教谕。○李达,由举人官至无为州学正。○戴天锡,由举人官至襄府伴读,后升纪,善工诗,有《群珠摘粹诗集》行于世。○王濬,由举人官至瞧宁县训导。○王阜,由举人官至河源县教谕。○施伯淳,由举人官至双流县教谕。○林公杰,由举人至香山县教谕。○陈陵,由举人官至新兴县教谕。○林汉恭,由举人官至松阳县教谕。○王思泽,由举人官至武缘县训导。○陈铎,由举人官至太平县训导。○林则明,由举人官至靖江王府长史。○陈德隆,由举人官至新建县学教谕。○陈元禄,由举人官至兴国县学教谕。○黄注,由举人官教谕累典文衡,寻升靖江王府伴读。○陈养德,由举人任江西抚州学正、两典文衡升宁波府教授。○马叔文,由举人官至琼州府同知。○李虹,由举人官至黟县教谕。○陈阶,由举人官至汤溪教谕。○林彦明,由举人官至广宗县教谕。○陈德成,由举人官至罗田县知县。○郭宗翰,由举人官至于潜知县。○李明聪,由举人官至瑞金县教谕。○高以锐,由举人官至桃源县教谕。○谢文礼,由举人官至处州府教授。○陈遂良,由举人官至衮州训导。○丁铨,由举人官富顺县教谕。○陈汉昌,由举人官至恩平县知县。○陈则安,由举人官武学教授,以男陈时宪恩封户部主事。○陈维新,由举人官至松江府教授。○高继文,由举人官至丰上县教谕。○林节,由举人官至益府伴读。○王棠,由举人官至德府纪善。○梁行悫,由举人官至处州府教授。○陈宗泰,由举人官至乐平县教谕。○谢文著,由举人见任真定府同知。○林元立,由举人官至嵊县教谕。○林德升,由举人见任柳州府通判。○林章,由举人见任常州府学训导。○黄世忠,由举人见任大成县知县。○高伯龄,由举人见任雩都县知县。○郑孔明,由举人见任万州知州。○庄礼,由举人官至东莞县教谕。○高德进,由举人官至南宫县教谕。○林则裕,由举人官至上犹县教谕。○林文壁,由举人官至富阳县训导。○黄子敏,由举人见任临川县典史。○戴庭学,由举人官至应山县教谕。○李邦杰,由举人见任吴山县教谕。○戴仁博,由举人官至桃源县训导。○陈谨,由举人见任建昌县教谕。○黄公甫,由举人见任桐庐县教谕。○陈让,由举人见任徐州丰县教谕。○陈秋鸿,由举人见任吉安府训导。○陈敬跻,由举人见任平阳县教谕。○杨维甫,由举人见任香山县教谕。○陈天然,由举人见任庆源县教谕。○林正,由举人见任黄州府学训导。○陈球,由举人见任密县教谕。○郑敉,由监生官至陕西佥事。○陈讙,由监生官至广东德庆州知州。○潘艮,由监生官至仪礼司司班。○刘敦,由监生官至监察御史。○郑森,由监生官至盐运使。○何从善,由监生官至国子博士。○魏亮,由监生官至广东高州神雷卫经历。○林烜,由监生官至赵府纪善。○陈铭,由监生官至大理评事。○刘宽,由监生官至程乡知县。○林绪,由监生官至北京户部主事。○董岱,由监生官至湖广澧州同知。○林应,由监生官至潮州揭阳训导。○李珂,由监生官至贵溪县教谕。○王汝畴,由监生官至训导。○郑乔,由监生官至潮州府学训导。○高涵,由监生任池州训导。○方懋,由监生官至开化知县。○陈洙,由监生官至江西赣州宁都典史。○陈道符,由监生官至严州富阳教谕。○林怛,由监生官至新会县丞。○林彬,由监生任和州学正。后以楷书举修大典。○郭慷,由监生。○陈澧,由监生官至楚府伴读。○郑志方,由监生官至澧陵县知县。○田万涛,由监生官至廷平沙县教谕。○庄彦美,由监生任江西宜春县训导。○高谷学,由监生恩授从事郎。○田滋,由监生官至南京经历。○王景大,由监生官至乳源县教谕。○陈文明,由监生养亲不仕,恩授从事郎。○李时举,由监生任广东归善县训导。○郑孟进,由监生任江西归善县训导。○陈洪,由监生任浙江开化县训导。○上官任,由监生任连山县训导。○游时豫,由监生任宜春县训导。○林珏,由监生任沧州南皮县训导。○陈德行,由监生任惠州兴宁县训导。○王仕宜,由监生官至绍兴山阴县教谕。○陈谔,由监生任余杭县训导。○林政,由监生任广东惠州、长乐县训导。○林垍,由监生见任大仓训导。○黄鉴,由监生见任徐州训导。○谢文翰,由监生见任广州训导。○陈时雨,由监生见任广东英德县训导。○王浴沂,由监生任浙江上虞县训导。○李时仪,由监生任河南颍上县知县。○卓永济,由监生任会同县训导。○陈仍,由监生任山东济宁州学正。○林滔,由监生任直隶祁州判官。○高叔理,由监生任直隶太仓训导。○陈日跻,由监生任广东河源县训导。○林彦平,由监生任江西上高训导。○王仲华,由监生恩授从事郎。○陈公盛,由监生任江西蒲州府训导。○陈宗礼,由监生任广东顺德县训导。○陈普,由监生任池州石县训导。○高仕烈,由监生恩授从事郎。○吴麓,由监生恩授从事郎。○戴岳,以明经荐任本贯儒学教谕。寻因覆考遣使改授伏羌知县。○王坚,以明经荐官至佥事。○林尚志,以明经荐官至膳部员外郎。○李聪,以明经荐官至山西佥事。○董玭,以明经荐官至鲁府纪善。○李源清,以明经荐官至枣强县知县。○陈汉卿,以明经荐官至秘书。○林谷祥,以儒士荐官至番禺县知县。○刘天泽,以明经荐官至江西南昌府教授。○陈夔,以儒士荐官至通许县簿。○陈辅,以儒士荐官至丰润知县。○高时外,以明经荐官至巩昌府同知。○苏文越,以明经荐官至国子助教。○林仲勋,以明经荐官至尤溪县教谕。○倪贵诚,以明经荐官至四川合州通判。○许世玄,以儒士荐官至定海县丞。○陈良贵,以儒士荐官至长汀知县。○郭克礼,以儒士荐官至安化县丞。○何谷明,以儒士荐官至松江府司狱。○郑伯玉,以儒士荐官至县丞。○林希启,因撰太平匡济书,官至沔阳州判。○戴壮,以明经荐官至都御史。○林谦成,以孝廉荐官至常川推官。○陈禹,以明经荐官至凤县知县。○高景玉,由人材举官资县知县。○林子贤,以儒士荐官至忻州判。○林彦美,由人材荐官至岢岚州同。○高仲畴,以贤人君子荐官至南雄府判。○林仲原,由明经荐官至华州同知。○林熊,以贤人荐官至宁县簿。○潘桓玉,以儒士荐官至山西布政。○施善轻,由医人举任本县医学训科。○陈敬,以儒士荐官至南阳知府。○欧阳楠,以儒士荐官至给事中。○刘姜生,以明经荐官至长泰县教谕。○林思钦,以人材举官至汶上县丞。○林思贡,以明经荐官至三水镇巡检。○林戣,以明经举官至晋江县训导。○潘峻,以人材举官至束鹿县簿。○林思温,以明经荐官至候官(候官,旧县名,清以后改为“侯官”。)县教谕。○郑綎,由人材荐官至汝宁知府。○郑丙,以儒士荐官至四川峨眉知县。○吴伯新,以孝庶举官至常州知县。○林思永,以明经荐官至搏罗县教谕。○林思和,以明经荐官至林宁县教谕。○杨清,由老人官至工部员外郎。○陈琪,由老人官至万宁县丞。○郑伯高,由老人荐官至慈溪知县。○薛宗浩,以儒士荐官至黄岩县税课局大使。○郑景中,由老人官至湖州知府。○陈原九,由老人官至松江知府。○林复亨,以明经荐官至顺昌训导。○林孔光,由人材举官至黄梅县所大使。○陈仕显,由阴阳生任本县训术。○陈贵,由人材举任四会县簿。○林继祖,以明经荐官至蔚州学正。○谢璧,以明经荐官至电白县教谕。○黄叔高,以明经荐任本县训导。○林颛,由吏员官至江山县丞。○房驭,由吏员官至新城县丞。○林大用,由吏员任广西布政司照磨。○高实,由吏员任永宁县丞。○陈日光,由吏员官至海丰县丞。○陈率,由吏员官至蓟州判。

  隐逸

  宋:维仲,绍兴间读书乐道,三辟不起。

  国朝:欧阳侊,字以大,十四都人。厚重简默,隐居乐善,著《性理》、《字辩》、《格物启蒙》等书,刊行于世。以德行入乡贤祠。

  陈亮,字景明,沙堤人,号沧洲。好诗文,慎名捡,不乐仕进。作储玉楼、沧洲野堂。日与高漫士、王岢山辈唱和。

  林敏,字汝学,一字汉孟,号瓢所,五都人。简肃之裔,资性颖悟,读书过目成诵。为诗刻厉清新。与周又玄、黄玄诸人唱和,号十才子。永乐间以人才荐不就。

  陈汉臣,南田人,号蓝田子。工诗文,为世名儒。尝辟为教谕,辞归著作有《榕溪集》传世,张翠屏为之序。

  陈本,字叔固,榜眼全之子。性耿介,善诗文。读书好古,不乐仕进,隐居江田,日与闻人名士吟咏。有诗文若干卷传世。

  贞节

  宋:林节妇,邑东靖安坊宾贤里林子野之妻、陈伯谦之季女也。年十八归于林,越十有七日而寡,贞静自守,百挫不移,抚姐氏二子无异己子,年九十清洁无玷。宋淳祐十一年福建提刑史季温以事闻,旌表其门。

  元:柯节妇,姓陈氏,至正末海贼劫石梁,其夫适出县,陈氏被执,且行且骂,贼乱捶之,挟以登舟,乘间投江而死。明日尸逆流上,其夫验背有黑子,恸哭曰:“是吾妻也。”舁归葬之。

  杜节妇,姓陈氏,柯节妇之妹也。嫁夫杜氏,杜外出而贼至,姑曰:“汝少艾盍逃去,我老无害。”陈曰:“夫不在,从谁逃?宁与姑处。”贼突至,击姑仆地。妇抱姑号泣以争,贼掠之而去。姑曳之得其裙幅。有老妪亦被掠在贼中,见陈戟手骂贼,贼刃其臂者数四。陈忽大叫曰:“我臂折矣!”先是陈寄物于邻,及至舟次老妪得放归。陈嘱曰:“我死必矣。而所寄物幸语姑取之。”是夕夫归,持金诣贼舟,遍求弗得。贼退,闻东山王毋礁有妇人尸,亡一臂。人云:“尸在是五日矣。”验其股有瘢,较死之日与姐同。遂焚之,以其骨归葬,时年二十七。

  国朝:林节妇,邑南十一都王则学次女,年二十。适同邑林以德,年二十六。夫亡子孔居方四岁,家贫,以织纴为业,奉舅姑甚谨。舅姑殁殡葬尽礼。孔居又早亡,幼孙在怀抱间,王氏抚养成人,为之娶妇,生曾孙。年八十四而卒,孀居五十四年,冰清玉洁。洪武二十六年知县杨以忠以事闻诏,旌表其门。

  潘员小,邑之三溪人,姿容娴雅,涉书史。少失父,惟母在。许嫁里人林祐,以年幼未妇,母复丧,依伯父以居。后林以事流谪远方,度不能娶,情愿离婚。女闻之自以衣服首饰赠林,以示无他志。里人有小许者慕女姿色,乃厚赂女伯出己妻而致聘于潘女。知之,踊跃号恸曰:“妾以年幼丧父从母许嫁正也。今夫家凋弊,即妾之不幸也。可以盛衰而改节乎?”誓死不从,逾年林氏子免罪归。小许复讼于官,县令王遵道讯得其情,判妇林氏。

  节妇周氏,适芳桂乡新安里董氏,甫三载,夫即世,未有子。舅姑俱存,父母欲夺而嫁之。妇曰:“少读《烈女传》,知妇人以不再醮为节,以善事舅姑为孝。妾不幸罹此凶变,无他妯娌供养。妾舍此则谁奉甘旨?惟以节孝自誓,他则吾不知也”。同邑方安刘复全诣京,以董妇节孝闻诏,旌表其门。

  节妇石氏,福城河东人,涉书史,适长乐下渡陈洪甫。始育一女,又方娠而洪甫早世。三阅月生一子,石抱子誓:“终奉陈祀而养其舅姑。”九年舅亡,乃举舅棺与夫同葬。将窆抚夫棺曰:“妾未亡人,子幼,姑老。柏舟之誓,同穴之期,保无玷于君。”男名植。其家有百花壶、古画,权贵欲夺之。因捃摭其罪,竟死非命。石诣京雪其事,归与妇林氏相持而泣,闻者酸鼻。二孙复幼,石抚字之,与妇林双杼寒梭,一灯夜织,卧起相依。石年八十终,林亦年六十有五,人称为一门双节。

  节妇陈节小,五都陈艮主事之女。年十九,适四都高伯明。逾年伯明卒,遗腹子名杰,陈抚之,指天日誓不改节,以织纴供旦夕养老姑,且课子读书。居四十九年,洁白无玷,今年逾七十。弘治十三年县令王涣以事闻。

  节妇陈氏,九都陈晚女,年十九,适十九都漳沙谢磔,逾五年磔早世。舅灌亦同日捐馆,陈氏治舅夫丧不废礼。幼子天爵方在怀抱间,陈氏誓不改志,爵既婚复早世,惟与妇陈氏共抚一孙。嫠居五十年,夜灯机杼,以供日食,贞洁之操终始无玷。弘治十五年县令王涣以事闻。

  寓贤

  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侍郎林栗等诋为伪学,流寓长乐方安里三宝岩。里人刘砥兄弟从而受业焉。○黄榦,字直卿,闽县人,从朱考亭夫子同寓此邑。居十一都青山,与刘砥兄弟友善,常往来其家。

  仙释

  陈秋岩,十二都人,早得仙术。永乐中京师疫作,上命召之,当夏降雪以清疫气,人服其神。○百丈山大智禅师,本邑南三堠清平里人。唐宣宗大中末早创龙泉院,初事龙泉禅师。一日师令浣巾久之,诘其故,曰:“适见二龙戏井中。”师未之信,请钵贮龙以归。师异之,为削发临行遣之曰:“子去百丈山住。”后果得道於其山。○文远,住持灵光院二十余年,坐化偈云:“四大本空,十方何有。澄澄秋月,沥沥寒泉。古岸孤舟,铁帆高挂,去则去,住则住,谢三不上钓渔舡,洛阳城里东西路。”

  恩典

  封赠

  国朝:吴琛,以男吴实赠监察御史。○黄高,字季明,以男黄文政赠监察御史。○李运,字彦还,以男李叔玉赠员外郎。○郑禄,以男郑序赠兵部郎中。○谢磬,字孟安,以男谢士元赠朝散大夫、建昌知府。○陈力,字力行,以男陈维裕赠监察御史。○黄铭,以男黄景隆赠户部主事。○黄春,字叔和,以男黄熙赠吏部郎中。○王明哲,字克恭,以男有恬赠户部主事。○陈同甫,字叔申,以男景隆赠监察御史。○陈煦,字孟和,以男崇德赠监察御史。○林宗礼,以男林廷选封监察御史。○郑□□,以男郑昊赠户部主事。○谢矼,字孟□,以男文著封真定府同知。○石炫,字文熠,以男石璧,封户部主事。○陈贤,字宗良,以男陈率赠武城后卫经历。

  长乐县志卷之七

  词翰

  纪述

  三事堂记

  潘 府(本县知县)

  予少读《小学》,至当官之法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爱其言简易若切身心者,必三复之。及年十七八,业举子,为禄养计,此书久废不理。后十年再试再屈于有司,乃归,弃举子业,尽发家藏旧书遍阅之。字字捡点,然后放过。乃知三事实切身心,而《大学》所以家齐、国治、天下平者,亦不外此。自谓他日遇明主,得一试用,必求于此无愧矣。迨今登进士第,自刑曹试政迁长乐,入官已四载,顾此三事犹未能尽行之,盖可叹也!一日公暇独坐“退思堂”。因念王元之尝作《待漏院记》,极言君子、小人,当待漏时所思情状大异,议者称其得体。予或据坐一堂之上,不自深省,泛然思之,其不入小人情状者几希。乃因堂之旧规一修治之,更名“退思”曰“三事”,庶一日之余警切身心,而初志少酬焉。予既深自感慨,又念朱子《小学》一书,自元许鲁斋敬信如神明,今天下莫不家藏人诵。而此三事,尤学者熟闻乐道之。迨事一职,或与初言渐相背戾而不自知,及接正人闻正论,或夜气清明之际,念及三事,皆慊然有愧心,此天理之发,自有不能掩然者,予谓凡当官者,皆当大书“三事堂”榜之厅后可也。或虑清则矫世而敌者争,慎则泥法而贵者评,勤则多事而下怨生。然则如之何?清不激,慎不拘,勤不扰,使人各得其情焉!庶乎其无弊也。

  重修儒学记

  陈 潭(邑人,致仕参议)

  学以儒名尊儒道也。群士乎学,业儒术也。儒之道所以范世纪俗植人,极造斯民天地万物,举赖是而安者也。外此则异端小技,君子有弗事焉者矣。士而讲训诂、组文词、为钓名媒利计,已非国家待用之意。矧概习业于家,迁夺外务,荒惑心志,于学制殆若虚设然。呜呼,其可长乐古名邑。学在县治南距百步许,创自有宋元祐间而我朝因之。夫何地址浅隘,规制隈陋,至校官住生舍,而弟子员僦居民屋,兼之圮敝相仍,几就荒落。弘治戊午象山王侯涣,以进士令兹邑,曰:“学废不修令之责也。”随葺讲堂,寻建棂星门。以岁俭费穷,辍工以待。岁辛酉御史陆公,亦以学敝不足庇士,令校官具修理状而檄有司为之。明年,王侯考最还任,曰:“此吾夙志也。”于是修两庑、次戟门、次学门、次生徒号舍,及内外周垣。坏者治之,缺者完之,暗者镘饰之。坏且甚者,毕彻而更作之。复购东偏民地若干步,南向为屋三楹,以广教谕公廨。西向为屋二区,区各六间,以为训导公廨。戟门之东,立乡贤祠,旁隙地为仓屋。凡布画位置,曰:“必方必正,毋令他日改为也!”度工量材,曰:“必坚必致,毋烦后日更作也!”诸役兴费悉出於官,而一不以扰民。经始于上年五月,毕工于今之三月。由是讲诵有所,激劝有所,举百数年积弊,不岁而一新之,侯之功何大且速哉!诸生曰:“侯为善政以活我民,又为此学,以嘉惠我士子,不可使厥功德无传。”于时教谕潘君援、二教郑君谔、方君彰以记笔属予,且欲励诸后人,于戏!侯德若功已识于人口,而镌于民心,奚以文字为哉?盖侯以名儒吏民,故无人无我,处官犹家,而成功裕如也。使为政皆心侯之心,何以事功不立为患哉?虽然为国育才,有司职也;积学待用,学者事也。儒先谓宇宙间事皆吾分内,民物之责有身则有之,虽吾分有与焉与否顾,上之所以养我而待於我者在是,我之所以为学而求副乎?上之所以待者在是,使惟掉笔墨徼利达而实无益於民与物,甚者又从而戕之,国家积岁而教,其所望於我者何如?而顾以是应则奚贵乎立学校养士为哉!长乐人才素为吾闽冠,先哲之茂德伟功,足为邦人劝者,具列乡贤祠。永乐间,陈公全登榜眼第,马公铎、李公骐相继登状元第。自后掇巍科跻仕以儒术效于世者,后先相望。今学改旧观,士气益振。凡游斯歌斯者,必摩刮奋励,与前哲争高,期无负于圣朝建学之意与贤有司兴学之心可也!苟徒趋逐时好、务浮夸而乏实用,不知於国家教学之意如何?是役也,县丞吕公琬、主簿尹公昌、典史王公辉实协相之始,则义官陈惟旋、郑懋董其役,继而终事者老人陈公宪也。

  重修城隍庙记

  潘 援(儒学教谕)

  治民事神皆有职守者之当务。时守令以治民而显光扬声者,世有其人。于事神之礼,昧者则不知为,能知者又以非所当急,而不暇为,有知为当急者或惮于工役、靳於财费而不敢为。是以祠典祠庙,坐此而圮坏者难以指屈计也。脱能兴废於积弊大坏之余,举事于人所难为之际,非有超特之见、度越之才,莫与于此。长乐城隍庙,旧在县治后东华观侧。创自宋元祐间,至我朝洪武辛酉,县令丘宗亮还置今所。正统中县令龙韬复因旧制而修葺之,历今数十年。职长民者率视如传舍而弗之肯顾,颓圮相仍,几至不屋。弘治戊午王侯以进士为邑令长,补敝扶倾,众废毕举。爰谒斯庙,目击而心恻,曰:“吾职兹土,神将於我乎?依使不图改观,将鞠遗址为草莽矣,厥责安逃?”遂自规画计财鸠工,首葺中堂,高敞雅洁,视昔有加,内深其宫,为神攸栖。前扩其庭,启民皈仰,旁翼以廊,便有事者进退。外崇其门,耸行道者观瞻。购坚易朽,起桡为隆,轮奂翚飞,藻绘明焕。始工于是岁十月,落成于今之四月。事办而民不知劳,费广而财不告匮,诚所谓见之超特、才之卓越而能为人所难者矣!邑之父老,群拜请曰:“昔无今有,维我侯之绩。不有记述,曷劝方来愿尽颠末以镂诸石。”窃惟城隍立庙在古未有,而创于唐,盖周礼安民救荒,必索鬼神祭法,亦谓能捍大患、御大灾者。则祀之城隍之神,为民御灾捍患。凡水旱疾疠,在所必祷,庙祀之制亦以义起之者欤!况国典褒封,优崇祀礼,又当加之意而不可缓焉者也。侯为此举揆于义而称稽于制而宜。虽事神也,实为民也。古良牧之用心,殆不是过。使先侯为令者心侯之心,则必不致敝。继侯为令者,能事侯之事,又何以庙之有废为患哉?不特此也,他如修学校、建谯楼、修桥梁、开官堰、立乡贤祠、树登瀛坊、修山川社稷坛、造预备仓、制漏泽园,凡有关于民神、有补于世教者无一而不究心,是庙之兴特其兴废之一事而已。侯名涣,字时霖,浙之象山人。视篆三年,政通化洽,台章旌荐,登擢有期。故弁书庙石,以慰士民他日去思之情,且以告将来之识者。

  新建三皇庙记

  元·朱文霆(瓯宁县尹)

  去晋安百里许,有邑曰长乐,古之新宁县也。山川夷旷,土田沃良,俗视他县为易治。凡孔庙社稷与风雨师之常祀皆已称秩,惟三皇庙犹阙。至正九年,豫章朱侯来为其邑令,治教兴行,民用大孚,乃谋其采曰:“三皇为开物之始,祠其可独后乎?”众佥曰:“然。”侯遂与父老卜基。邑东行三里得间地——宋之盐仓在焉。不足又益之以甘泉寺之隙地,而规制始广。方购大木不可致,会风漂巨杉流而上,得可为栋梁,具者数十,而金石陶甓之工悉集。侯以餐钱,倡吏若民及浮屠氏倾助有差。于是建正殿,治两庑,作仪门,又作棂星门。塑像为天皇、地皇、人皇者三。而配以勾芒、祝融、风后、力牧四氏。经始于季秋庚申,越明年庚寅春告成。侯述其本末,并以书来求记。余惟民之初生,结绳而治,不知有神明之德,而伏羲氏兴焉。饮血茹毛,不知有耒耜之用、交易之利,而神农氏兴焉。风气未开,不知有舟楫、弧矢、车马、衣服、宫室之制,则黄帝氏兴焉。仲尼载之于《易》,既举其要者,而言《三坟》之书,阙而不录。至史迁《三皇纪》抑又详矣。嗟夫,仲尼以德社稷、以功为天下群邑通祀者宜也。三皇德侔仲尼,功迈社稷,通天下郡邑而祀之者亦宜也。近制庙隶医学春秋荐献有司,至于医卜之师而将事豈二家祖述其事,若所谓有为神农之言者欤!虽然天下之事,有之而莫废者易为力,无之而克举者难为功。有而废之则人得以议己焉,无而不举则己得以藉口焉!此皆因陋踵弊,而不知学者之失也。侯以儒名家,通经而博古,盖深知夫三圣人之功在万世洋洋之神,如一日不以民寡政小而祀之弗恤也。抑吾又闻古之为政者,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侯之为邑廉正乐易,观其均田平赋数事,黎然皆当于人心。令有不便,若商盐若常平,必极言于上而罢行之。夫民既安乎日用饮食之常,则夫报本反始之诚,亦人心之所同然者。宜夫侯以是率之,而民之易于从者。侯名万初,字潜虚,所至有德政。其在光泽瑞竹、灵芝之异,至今有图焉。监县道童,字景贤。主簿董童,字彦高。典幕达识帖穆,字时中,实相与赞襄之。邑吏张子安、林伯新、住山僧灵峰、宋慧、甘泉、道、资圣、文珍皆董是役。舍田者,乡民刘仕广、刘德清等皆可书。

  唐故汾阳郡王尚父郭公庙碑铭并序

  唐·高 参(谏议大夫守中书舍人、上柱国)

  祭法有之曰: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能捍大患,则祀之。惟唐玄宗、肃宗之代,国家多难时,则有若太尉兼中书令汾阳王尚父,格于上帝,保义皇家,海隅苍生,罔不受庇。肆我唐多历年所有无疆惟休,是宜庙食,载在祀典。公讳子仪,系自有周王季之后,虢叔之裔。或为郭因氏焉。远祖孟儒汉冯翊郡守,子孙因居华阴之郑县。公雄姿魁岸,衡宇广大,仁智积中。周旋在躬,机与神会,明可照物,意者星辰,下直河岳,合气常运,感生扶世兴圣欤!不然何洪勋壮猷,昭融焫烈如是。曾祖昶,皇朝司法参军。祖通,京兆府美原主簿。父敬之,历渭、吉、绥、寿四州刺史,赠太保。开元中海内靖嘉,朝廷用文武二柄,稽叙群才,公蕴蓄雄声,以艺自试,始因武选连取三科。于是有左卫成皋兴德之拜。厥后凡四十余迁,秉旄钺者六,和台鼎者二,一作居守,一升端揆,五居论道,四为元帅,既纳大麓亦师尚父,累增食邑,再赐茅土。在玄宗时,破墨姓处木,讨沙陀处密城,横塞而锁地络,开陉关以走天骄。雷行朔陲,夷落如蛰。无何幽陵难作,天下骚然,上以渔阳劫虏,非雄才不足捍畴,咨董戒公为师锡。既而剽贼西下扰我河曲,俘我振武。公命将出奇,因机荡定,奋便地馘离渠云中马邑,颐指而复俘之举,献璆面缚。嘉山之役,思明瓦解,先是寇难已深,二京远陷,蛇虺纵毒,翠华西游,关中诸将懦者溃而勇者叛。公独以长毂王乘精卒五万,扈跸灵武,首安行舆。然后奉辞徂征,扬旆万里,群虏顿颡,赢粮请从,遂拔綘略河漳。据永丰之粟,断羯胡之臂,良筹妙算,临敌有力。郊西之战,师杂百众,郏郛之陈,蓟兵四合,皆冰泮燎灭,如攘朽摧枯,绵地千里,扫清六合。在代宗时,犬戎乘间控弦东驰,尘及皇都,帝迁陕服。公以为执靮捍牧圉,不若平猾乱正封疆。乃南徇商于收合散卒,棱威西下,虏寇逐逃。奉迎皇舆,扈旋京邑。苛刻不作,宗社再安。其后秽貊先零,连衡肆虐,营垒相望,屯于渭滨。公单骑陈词,谕以祸福,群丑震骇,相攻而还,在今上则翼宣大猷,恢宏盛业,谋谟有沃心之美,安危多注意之望。岁在鹑首夏六月,归全于上都亲仁里之私第。天子震悼,邦人陨涕,夫其盛德鸿绩,山崇海澄,心柔气刚,岳岳竞竞,誓众临戎,则三军之士莫不流涕,援桴合战,则三军之士为之争死。故能驾勇敢熊罴之士,为兴王诛暴之器。动如奔雷,守若长城。康天地之屯闭,正宗祧于既杌,内居旦爽之权,外统方召之任,经纶三纪,寅亮四朝,国难则耀武三善从之,上以恢圣朝之耿光,次以播汾阳之德声,下以耸后人之政教,铭曰:天锡元命,启祐臣唐。时有艰屯,亶生汾阳。鳌出溟波,鹏搏昊苍,神机既耀,圣道乃光,横塞保华,开关破虏,茫茫云朔,为我疆土,岐阳之搜,戡秦涤周,陕郊之狩,走戎清镐,声腾地垠,力正天保。弘化泽流,场威风扫,阿衡商铺,天老轩师。传兆于梦,姜形于龟,四贤齐踪,合圣如期,千祀遗躅,汾阳继之。清庙既成,在邠之野,轩悬亦设于堂之下。朱轮牧伯,黄发鳏寡,感象泣思,陈辞奠斚,勋铭王府,惠结栾社,盛德遗芳,永流西夏。贞元二年九月二日建碑云。(避乱来此,摄宁郡邑,草创行祀,未暇记述,敢以本庙碑铭移刻庑下,昭示不朽。梁开平四年六月朔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摄福州新宁县令王想谨记)。

  元祐港碑记

  宋·黄 裳(状元)

  县之东南,走三十里地,曰“湖东”,垾海为塘,画塘为田,凡十八所。熙宁中飞沙淤港,积而成山,溢水盖田,俄然成湖,民率力导之而弗就。三年,又开白石湖有三,沙合如故。元丰四年,周殳等又开旧港,终成复合。元丰五年有林迪等遂乞易田为港,意虽大而力不至。八年,节度使判官陈公毅贷官钱百万,凿卓岭借道陈塘,由斗门而注于海,方农事就功,苗且秀矣。利陈塘港者忌之,固钥斗门水不得泄。陈公又乞因山为焊,增水为湖,易滨闾湖而作田,以偿被患之民,故所忌者益众,纡回沮难,务息喧讼,自是耕者失业,散之四方,所存无几。令尹袁公下车询问其故,亟请暂免二税,民毕受赐矣。一日往视,相地之势,以东南为下西北为高,宜若可图。遂语民曰:“彼虽民田可倍价易以为港。”或为沙田多溃泉,难施畚锸,请穿井试之。公曰:“不然。先导下流,泉自袭去,岂若井之积也乎?”继有周家建议凿王埕由妙峰塘,又易谢钦等田,募郑仕衡等合力以治,不淹旬,而港道成。民且谔曰:“果如令尹之言,非凿井比也!”延袤三百四十五丈,深二丈,广四丈。伐石因岸为桥,肆甃石辄陷。议者殚计莫知所出,将废。公复往视,易以八窦,亲督其役,不数日就绪。又於牛山下浚小港,减杀高水以助之。若夫时雨暴注,川流荡潏,行者相呼,耕者失色,曰:“吾之田且无涨溢患者,有窦以疏之,有沟以杀之。”至若海风荡薄,怒涛奔湍,若不可絜,曰:“吾之田且无溃决之患者,有窦足以拒之也!”港成耕者云集易种,而有唯恐后时。是岁乃复有秋,困者乃苏,亡者乃复,且相语曰:“非令尹之力吾将操瓢囊为沟壑中瘠矣,尚何至是耶?”于港外之地,边于海,泻卤不毛,因湖水之浸涤悉为膏腴。谕民堤防而就有,为此又因其利而利之者也。尝谓万物之理,顺之斯易,逆之斯难,求之易而不求之难,事有不获者欤。古人之所能行,行其所无事者也!夫知物而创之者智也,知而不行未足为果,决物而断之者果也,决而不行未足为勇。惟智果勇公能具之故,于作克济,盖考其意。谓书之八政以食为首,周官九职以农为先,农而后谷,理而后止,此为政之急务也。故尝夙夜忧勤,以共其事。今有人于此享旦暮毫发之利,犹将叹祝不已,况乎收有余积,饥有余给。仰事俯育,既赖且久,宜乎一方之人,熙然相与,立生祠于寺,公虽去而民见之聊慰乃思。公乃止之,众皆怃然。复欲以公姓名港曰“袁公港”。公曰:“不可,此天子之功也,宜以‘元祐’名之。”

  马江潮候图序

  王 鼎(闽县人,光禄寺少卿)

  弘治癸亥,予读礼家食。长乐之父老赵宗洁辈十数人,踵门请曰:“吾邑令长王侯,为善政以活我民,愿有纪述,使将来为令者,得以举侯之政焉。”予进而讯之,乃曰:“吾邑吴航渡一百二十里抵郡城。舟工率夜乘潮以往,昼则事事,夜复乘潮而归,自昔及今一皆如此。由是遭盗劫者,岁不止五六见,遇飓凤而覆,溺者亦往往有之。去冬十月被贼死者一十六人。今年正月大风覆舟死者无虑百人。群尸蔽江,见者寒胆。我侯闻之为之食不下咽者累日。曰:‘吾为民父母,不能善政以庇我民。民之遇害由我害之也,民之遭溺由我溺之也!’于是悬重赏,募舟觅死者,尸有主者付之,无主者官为葬瘗。悉召邑之舵工,至庭申谕之曰:‘尔惟趁小利,每贻大毒。使舟行以昼,遇寇则知所避,遭风涛则操纵在我。自今伊始,舟毋夜行,迷执不回,刑不汝贷。’舵工叩谢,咸相率趋令。侯仍刊潮候图,揭诸远近,使人知行舟时刻,是以数月之间,无复前患。今侯台司交荐,登擢有时。后之为政者或不知此,则此令自侯而行,亦自侯而止,向者之患恐复见于他日焉。我辈将请于侯刊潮候图,于渡亭之石。敢丐一言,用叙厥由,脱后来者,能举侯之政,是侯虽去侯之令固在也。”予闻昔钱塘潮势汹急,舟多覆溺。时苏长公守杭为刻潮信图于浙江亭,故后人皆知所避。王侯之心其苏公之心欤。夫为政者与其救患于已然,不若防患于未然。与其于人人而济之,又不若使斯人之能自济也。侯之此举可谓防未然之患而使斯人能自济矣。然不忍之心,人皆有之,扩而行之则存乎其人。又乌知将来者,弗克举侯之令哉?又奚以予言为哉?众曰“然”。遂书以为序。

  本县去福城潮候:初一、初二、初三日辰时开船;初四、初五、初六日巳时开船;初七、初八、初九日午时开船;初十、十一、十二日未时开船;十三、十四、十五日辰时开船;十六、十七、十八日巳时开船;十九、二十、二十一日午时开船;廿二、廿三、廿四日未时开船;廿五、廿六、廿七日寅时开船;廿八、廿九、三十日卯时开船。福城回县潮候:初一、初二、初三日午时回船;初四、初五、初六日未时回船;初七、初八、初九日寅时回船;初十、十一、十二日卯时回船;十三、十四、十五日巳时回船;十六、十七、十八日午时回船;十九、二十、廿一日未时回船;廿二、廿三、廿四日卯时回船;廿五、廿六、廿七日辰时回船;廿八、廿九、三十日巳时回船。

  新创漏泽园记

  刘则和(邑人,刑部主事)

  皇帝临御之十有三年,省府以旱灾闻,时廷臣议所以和人心以回天意者中,有及于漏泽园一事,公论韪之。遂移檄天下,郡县令于所辖官地内,各立漏泽园一所。如无则处置,官钱购地为之。俾贫乏不克葬者,咸於此瘗埋,不许裹尸原野,有伤天地之和甚盛心也。檄至县时,象山王公时霖,适以名进士知县事,乃作而叹曰:“圣天子垂悯穷民之泽如此其至乎!岂惟生者无痛心泚颡之苦,而死者亦无遗憾於地下矣!吾职民牧,所谓民之父母也,使不能祗承德意,以及穷困之民,其父母斯民之责安在?”乃延访境内,得邑治之南隅所谓回回墓者,其地二亩有奇。其余购地之资,与凡砖石等费,皆未知所出也。适邑丞余姚徐公忠,以台臣命出藩司金,自汀邵买米赈饥,来入于预备仓,其数视前多若干石,可直金若干。侯大喜曰:“漏泽园之作,吾有所措矣!”乃购其傍民黄约等地,以益之,共若干亩。他如石之直若干,砖瓦之直若干,竹木工役饩廪之费又若干,悉出于兹,而于民一毫无预。于是遂即其地,缭以周垣,列以序次。墙之基广三尺,高七尺,周八百六十尺,外立栅门,榜曰“漏泽园”,经始于是□年□月□日,至□年□月□日而讫工焉。邑之耆彦莫不欢欣相告曰:“丛冢之作邑所未有,我侯能敬恭上意,因赈恤之余,毅然为之不惮,泽斯溥矣!可使泯泯无闻於后乎?”遂走书俾予记其实。予闻之,昔文王作灵台,得遗骸而瘗之,当时以为泽及枯骨,此漏泽园所由始也。宋陈向,为开封使者行部陈留,尝奏请斥官地以葬蔽野遗骸。诏命总其事,至是天下郡县始有漏泽园矣!今圣天子“漏泽园”之作,是即文王不忍暴弃之仁也!大夫能体上意,为之于荒歉之余,又与陈向之心暗合,非其恻隐之心郁积于平日者能之乎?呜呼!侯之泽及幽爽如此,则于生者可知矣!予闻侯于赈恤之粟岁稔当归,官不以责之贫民,乃劝富民之税券者偿其数,其泽及生民者,犹可徵也。后之令斯邑者,尚其体侯之心,修葺之不至于废坠。是又区区之望也,遂书以为记。

  阜林乡学记

  吴 海

  长乐邑南五十里海滨曰“祉溪”。旧有乡学,宋英德府学教授林垓子之所创也。隘狭弗称,废且百年。其孙文溢,谋于乡族,乃改卜地于溪之阳,曰“阜林”。建礼殿讲堂,左为列舍,以肄诸生;右为祠堂,以崇先贤。门庭邃幽,廓庑周严,庖湢完具。道无所出。里人李麟筑田为之地,有阙里人林节生奉园足之。兴工于洪武十二年冬,而竣事于十三年春。余资为田十亩,前有湖,其茭鱼之利入于学。既成,来徵记于郡人吴海,海惟古先圣王化民之政,莫重於学,而学莫先于乡,自乡以及闾巷莫不有师。师教民孝弟忠信,勤力务本,民朝夕出作入息,必稽善而奖之,过而禁之。故学校为育才之区而乡闾实首教之地。三代盛时,其制若此。治效安得不隆哉!后世视为文具,而俗不逮古。国朝申严其法,信谓知所务矣!若文溢是举,不惟复三代之德,而又广前人之功,于以教子弟而淑乡人。予见其有成也,抑予将有告乎?为师者夫自孟子没而圣人之道不明,异端权谋术数之言横流乎?天下洋溢,充斥千数百年不能止。逮宋周程朱夫子出,而继往圣开来学,三才若肇建焉。今其遗书,家传人诵,然而士大夫心术之微、闾闫风俗之旧,犹若未释。夫异端权谋术数之习者,其故何哉?圣贤之道,著于书,学者不能身体而力行,徒以空言目之,口耳相传,虽多无益。顾学莫先于立志。志既定,然后即物以穷理,存心而致知,力行以求至。惟日孜孜无少间断,则入道有方,进德有序,圣贤可驯致。苟有一毫为利近名之心,则非为己之学矣!此愚所甚惧焉者,愿因诸君子谋之。他日道成,使海滨若洙泗,诸君子之力也!不肖愿承下风。

  湖山书室记

  陈仲完(邑人,左赞善)

  长乐邑治之北,有巍然而迭起者,曰“六平山”。由六平东行,经石岊岭,跨董峰,介峰岭间有水环绕,可沃田数千顷亩,曰“桃枝湖”。迩湖有澄扉杰构、题翊乎付落者,邑之大族陈氏彦白旧世居焉。彦白奋志树立,辟其居侧为修读所,而山水之凝翠拖碧,悉献状于几席间。凡所以挟光景、罩烟霏者,可坐而见,故匾之曰“湖山书室”,盖因所见以为名也。室多储古圣贤书与夫子、史、百家言,签垂架插,胪分类集,且丛篁美木,良畴佳圃,参错乎前后左右。淡然幽夐,市声弗闻,以兹自娱。所读者书,所抚者琴,所与交谈而吐论者皆闻人、硕彦。时或操觚为文辞则如春葩之烂、华虫之夥。是不惟诸山之胜有以相助,而湖光水色又能沾润於人,宜其迥超流俗,而为人人之所称重也矣!永乐辛卯领乡荐来京,不偶礼闱,卒业胄监课。公时暇念及旧业,无时不在云水间。因求画士图之,时而展玩,则“湖山书室”宛在目睫,有不知身之在客耳!彦白行且归,持轴属予,言予惟书室之未命名也。则书室自书室,湖山自湖山,今既命名则环书室之中,莫匪湖山之趣,湖山以书室而显,书室以湖山而名。彦白兹归以是图宝是室。翰墨飞扬,奎璧辉焕,则“湖山书室”将又因人而愈名矣!噫,名之近者,不若名之远,名之今者不若名之久,名之久远,孰有出于功名道德也哉!彦白其试思之。

  聚远楼赋

  陈维裕

  巍巍兮高楼,翼翼兮檐牙。平平荡荡兮,地位夷衍。郁郁森森兮,树木交加。不黝不垩兮,谢绘画之事!不山不藻兮,无雕镂之华。外所见者,千态万状;内所藏者,诸子百家。开户一览兮,尽万象之情状;据坐穷观兮,极海水之无涯。睹日月之出没兮,目岛屿之堆鬟。见鱼龙之变化兮,瞩风波之可嗟。时登眺而纵观兮,鸿儒硕彦。或偃息而散诞兮,美醋清茶。静不见尘埃兮,无污无浊。僻不闻车马兮,无喧无哗。爰结构之伊始兮,自福湖之乃祖。慕道学之渊流兮,曾亲炙于朱子;谓圣贤之可学兮,当日就而月将。惟进道之次第兮,先格物而穷理。天下之物纷纭错还兮,举在吾身;反观密察穷格至到兮,尤在践履。与其究之于心兮,孰若得之于目。与其穷之于书兮,孰若亲之于物。盖有远有近兮,理则无二。近而家庭兮,远则千里。不物其物兮,以物为己。不远而远兮,以远即迩。沉潜玩索兮,心领神契。逢其本原兮,无巨无细。人生为人兮,斯知夫是。知而行之兮,贤圣之地。孔发川上之叹兮,欲人工夫之无间。伋揭鱼鸢之上下兮,欲知至隐之有费孟。诚于反身兮,知万物之全。备邵诚于反观兮,一万物之情思。惟此理之既具兮,斯天德之无愧。天德既全兮,斯王道之政举。口代天言兮,心理天事。手代天工兮,身居天位。推而达兮,兼善天下。名尔楼兮,聚远而已。传至今兮,书法犹美。我为子孙兮,服此嘉惠。既拆居石梁兮,敢不念我祖之址。念我祖之居兮,思斯楼之名。义爰克构兮,旧匾是揭。庶几尽心兮,登眺之际。分为八景兮,皆目前之佳致。近不遗远兮,得朱子之深意。锦桥春水之不息兮,悟道体之不穷。龙峰夏云之卷舒兮,见吾道之用世。用心明良相逢兮,此凤岐朝阳之是。如逢必天下文明兮,此御笏彩霞之是。似心光明而具众理兮,犹夜月之无云。德纯洁而无瑕疵兮,如晴雪之彻底。听磁澳之渔歌兮,忻斯民之得所,而为政之当然。闻牛山之归笛兮,宜农人之有成。有及民之盛治,庶几娱此兮,见学力之深。诣为我子孙兮,于祖德之相俪。游庠兮,诵诗三百。领乡书兮,声名日起。一魁南宫兮,黄甲及第。为卿为相兮,天下道济。家读书而人礼乐兮,民遂其性。春深耕而夏易耨兮,物蒙其利。庶登斯楼兮,无愧乎岳阳之壮丽。观览斯文兮,不忝乎希文之立志。

  跋刘世南行状书

  朱文公

  长乐刘砥及其弟砺,相与来学,累年于兹,更历变故,志尚愈坚。察其居家孝友,。交朋友信实,临事谨畏,不敢叛绳墨,知其教习之有自也。一日出友人赵君昌父所状其先府君行事一通,因以铭墓为请。余读其文,考其事,有以信予所知之不谬矣!然予又以疾病,忧畏不能文。比年以来,所辞且十数家。以故虽知刘君之贤而不能有以少答二生之意,独识其后而归之。后有君子尚有以识此心也。虽然二生勉旃,尊闻行知,而有以卒就其德业,则所以显扬其亲者,于是为大。铭之有无,初不足为轻重也。庆元巳未四月乙酉日也。

  与刘砥兄弟书

  蔡季通

  元定衰老,非久于人世。今乃得与昆季为友,共了此事,又何幸也!先生正月两到家间,盛称用之资禀忠厚。凡学须要用工,克己为仁,不可作好题目看。第一义不可作天下第二等人。道学晦蚀久矣,本朝诸先生幸得之遗经,是天未丧斯文也。未丧斯文自然生此善类,非人力也。释老之所以盛,盖亦天地气数使然。况天下大经与天地并者乎?忧闷之甚,偶作此书,心开目明,不觉盈幅。况得同堂合席,共议天地之化育者乎?进学之心,朋友中未见其比。先生之门当不寂寞矣!

  陈汉臣文集序

  张以宁(古田人,翰林院学士)

  传称:久而不朽者有三焉。而立言,居德与功之次。古之立言者,岂易然哉!后其言而先其德。其德盛则其言醇。醇则其传永。德不至焉。而蕲其言之至而后之传也,否矣。六经而后能言者众矣。取其谓吾无间然者,具可睹也。讵非天之所甚啬而不轻以畀诸人耶。夫既或畀之矣!顾此之畀而彼之啬,或困于屡空,或卮于不遇,遇而不达,或不予之以年,或痼之以疾。颜冉而下若此者亦众矣!窃尝疑愦愦者之忌斯文,何其至是也?徐而思之,与其炫耀于人人,孰若见知于君子。与其夸诩于一时,孰若有闻于千载。是数者天固授我以玉成之。具而予我以不朽之资,其笃之也至矣。而予奚以疑,予观于长乐陈汉臣氏益信。初予友其父德初君于三山。汉臣始总角拜予,予固喜其资之颖悟。其后予归三山,汉臣与予游滋稔。予又叹其学之瞻敏,其文之瑰异,且亟称之。今别予寒暑十有三,而汉臣使以诗文凡三帙来京师请予序。予读之则又惊其愈老成而甚古。虽以予之右武且退三舍而避之矣!既而闻汉臣以一文学椽而遽痼於士,安凿齿之疾且屡空。予是以初而疑,终而释然信乎。天之所以玉成吾汉臣,而将不朽之者至厚也。盖其退处之余,致专于书,静以潴之,裕以居之,不自画于今之能言者,志自附于古之能言者。其学而造于是固宜使繇是而益务于德而不已焉。是诚古之立言者已于传焉可必也!其遇焉未可知也!予也少而居三不幸之一,仕而志于功不果也,中而更忧患。予之志汉臣之志也。今老矣,而德不加,进惴惴焉惟弃乎?天之与我者。是惧故于汉臣乎?发之并以致交勉之志云。

  陈诚之特授左朝请郎,充敷文阁直学士,知泉州军事提举学事兼管内勤农使谢恩表

  宣力藩条初无善状,升华书殿,忽拜忧恩,衰朽增荣,凌兢罔措。臣诚之中谢。伏以周人敬老,每问政以乞言汉臣,选侯或赐金而增秩,必有功而有德。斯懋赏以懋官,苟非其人曷膺是选。伏念臣禀资甚下,任载叨逾,高宗更初之化紏绳学省,寿皇临御之始,分察宪台,累更使节之华,遍历中都之选。掖垣琐闼,初无封职之能,宗伯天官何有论思之益。紬书东观,进读迩英,赐卮酒于便朝,宝奎宸于私室。一擢登辅,三饬价藩。松柏后凋,宁改雪霜之操;桑榆已晚,尚谋田里之归。庆真主之龙飞,偕舆人而兽舞。念昔陪於王邸,幸早识于天颜,敢意记存,首加奖励。圣朝之英俊布满周行,岂奎画之褒题,乃从隗始。年齿虽高而德不称践,滋久而效未彰,静惟将耄之资,曷副维新之化。兹盖伏遇皇帝陛下,履位中正,宪天聪明,日月照高衢夙禀生知之德,雷风鼓万物,孰知帝力之神。方兹初政之施,请求尚齿之制。指明光之邃,阔直界远之。老臣虽故,事由常伯而出者间有此,除在公议,则人品不堪者,岂能谓遽,臣敢不益坚素守力企前修。赏一人劝千万人,惟知励节以励行,行百里半九十里,靡敢倒行而逆施,庶竭涓涘,仰副覆焘。

  长乐县志卷之八

  词翰

  题咏

  吴航胜览图

  ——为县令王遵道咏

  王 恭(邑人)

  闽府超雄望,吴航俨缀旒。关山皆北向,瀛海际东浮。襟带连瓯粤,盘回接斗牛。六平开县治,百里古诸侯。茂宰仙凫裔,郎官帝命优。下车先博访,稽乘即良游。川岳开图尽,风烟入唱酬。马江澄素练,鹤岭走苍虬。塔挂南山月,琴横首石秋。弦歌亭上合,天地宇中留。岱龟鳞秀,薇峰紫翠稠。天将文笔写,云傍太常收。苏涧空中瀑,严湖镜里舟。伸蒙岩树古,董奉杏林幽。百修凌霄磴,三溪近海流。孤标瞻御国,绝岛辨琉球。望远形神豁,登高物象周。以之施政教,久矣济刚柔。桃李成华屋,桑麻荫绿畴。慕曹延范郄,僚佐得崔仇。坐啸风前席,行春日映辀。倾心悬北阙,驰誉溢南州。自笑丹青老,仍叨甫掖俦。摘文陪胜览,绎思赞嘉猷。

  又

  高 棅(邑人)

  无诸故国新宁县,西控雄藩古侯甸。文物遥通汉职方,河山旧入秦封建。霸气荣光几百秋,弃衣椎髻遍中州。清朝礼乐弥寰宇,比屋弦歌称鲁邹。六平远树烟中出,百里清辉趣非一。一片沧波海屿秋,千门霁色扶桑白。沧波东逝浩悠悠,忆得英雄驻彩舟。御国龙归何处在,太常云去至今愁。伸蒙岩头桂香晚,中丞石上苔花满。陈迹空馀野鸟飞,英声不逐浮云散。我侯远抱连城璧,僚佐相辉应籍籍。近郭行春露冕时,古台下马弹琴夕。风流墨客龙门士,挥霍双毫寄深意。都将胜览纪方舆,更喜贤侯重民事。

  游首石山

  王 涣

  巍巍高哉首石山,突然秀出群峰表。六平以下皆俯迎,双江西来自环绕。穹宇空青近可摩,沧溟浑噩遥惟渺。云际难为华岳高,眼前只觉丘陵小。乃知钟秀非偶然,鸣时端为魁元兆。我来登览问山灵,此去瀛洲路多少?须臾心旷神亦怡,拂拭苍崖坐芳草。掀髯喟尔发清啸,万斛尘怀尽倾倒。便欲乘风跨紫鸾,飘飘直上蓬莱岛。拟探月窟蹑天根,笑看乾坤几时老。

  其 二

  潘 援

  飞峦耸翠与云平,下见群峰各自青。欲唤山灵问消息,大魁来岁为谁鸣?

  其 三

  刘则和

  首山突出众山青,未数南山与六平。自古地灵英杰出,高岗宜有凤来鸣。

  六平山

  高 棅

  闽关西山入紫冥,三山东走浮大瀛。回峰际海结飞翠,玉削青天开六平。六平峥嵘何壮哉,六平芙蓉如掌开。九华五老让光彩,三峰二室争崔嵬。我疑十洲仙岛负奇胜,巨鳌别驾移蓬莱。紫薇文笔左右立,龟鳞太常前后揖。马江一道泻空回,鹤岭千重决云入。荣光佳气郁廛圜,鳞次参差万家邑。何年作邑此山阿,此地繁华境若何?窈窕千门桃与李,春风百里满弦歌。吴航渡口花如雾,首石云飞带官树。漏鼓长随般若钟,仙舟尽入瀛洲路。人物风流几废兴,江山陈迹古今情。茫茫天地四方宇,浩浩乾坤一草亭。君不见六平山上月,昔照六平山下人。六平山色长不改,明月照人今几春?我向今人问千古,今日吴航古邹鲁。黄童聚舞皓首歌,共道贤人宰吾土。郎官政静心自闲,爱我人民兼爱山。兴来携我二三子,登高望远穷跻攀。我生放浪在林薮,幸际明时将白首。县官有德不忍欺,帝力无为我何有?日陪鞍马纵遐观,吊古兴怀但呼酒。酒酣再拜献长谣,先祝尧天万岁寿。然后纪君事业在巉岩,名与六平之山俱不朽。

  董奉山

  宋·陈师韩(本县令)

  院宇萧萧锁暮烟,昔人曾见此升仙。静看今日流渠水,应是当年炼药泉。座上山川疑改旧,林中僧行尽长年。我来寄宿应怀古,始信乡民不妄传。

  又

  宋·蒋之奇

  便道行经董奉山,晨餐聊为解征鞍。青林漠漠岚烟重,白昼昏昏海气寒。县令来时寻旧鸟,仙人去后有空坛。一丸曾遗交州药,应是当年炼就丹。

  又

  宋·贾 青(运使)

  当年遗事旧尘从,远水晴山一望中。著雨炼坛苔皱绿,经霜池叶桕飘红。步虚声断寒星暗,采药人归夕照空。此去丹霄人亦近,吾家有路旧曾逢。

  碁 山

  宋·董 渊(本县令)

  风际有云多世态,海中无底是人心。可堪更问碁山话,一局闲争古到今。

  其 二

  宋·徐 俛(县令)

  风驭云軿去渺茫,石奇松老尚苍苍。留题尽有争先意,谁识碁山是道场。

  太常山

  董 渊

  势凌筹谷接苍苍,十二交龙绣作裳。虎豹关中千树色,凤凰池上万花香。白云路隔青云暮,金涧泉通玉涧凉。圣代君臣忻际会,安知磐石镇无疆。

  紫薇峰

  高 棅(邑人,翰林侍诏)

  六平山倚大海边,乔柯东与三神连。回崖沓障去不息,叠翠攒青来眼前。紫薇秀出霄汉中,孤峰戍削金芙蓉。幽崖朝光积阴雨,暗谷夜气生白虹。旁有翠薇高下立,双开文笔出晴空。四时仙风长瑶草,六月古雪鸣寒松。片云常遮白石洞,万壑吹度珠林钟。登高壮观大海东,扶桑曙色明方蓬。洪涛万里浩无际,奔流百折来相通。紫薇之山人深居,紫薇裹闲看山色,清我心高卧白云。呼不起昨日凌风岭上行,千林树色带离情。遥见山阳开祖道,交觞共饯刘公荣。

  筹 峰

  王 恭

  海上群峰一峰别,群山向下如丘垤。云开绝顶见琉球,天尽沧波带吴越。元气鸿蒙湿不飞,凉霜五月袭人衣,迥临飞鸟空青外,始识筹岩天下稀。石林阴洞何冥密,万籁天声散秋色。南涧飞泉鹤梦清,太阴积雨龙漦白,我闻伸蒙子,云卧清晖里,一旦金马门,名高此山水。忆昨伸蒙骂贼时,悠悠往事亦堪悲,支离一代忠臣义,感激千秋达士知。郎官作县先名节,独访遗踪吊前烈。载酒唯浇石上苔,回鞭不醉山中月。东山歌酒兰亭笔,疏散当年竟何益?愿君遗爱比桐乡,功名纪在筹岩石。

  龙角峰

  王 恭

  六龙头角屹中天,鳌极翻疑出海边。颔下探珠无俗客,毫端题句有名贤。春来雨洒溪流急,秋去云开石洞连。为爱临川遗笔在,剜苔细辨不知年。

  松石峰

  蒋之奇

  晚向津亭泊画船,忽逢佳处在云烟。松根化作千年石,山气蒸为一涧泉。祖意共看亭下柏,禅交同结社中莲。明朝舆笋还跻岭,聊借僧房一觉眠。

  钓鳌石

  苏才翁

  未穷双佛刹,先到一渔家。山雨已残叶,溪风犹落花。汲泉沙脉动,敲火石痕斜,应是佳公子,竹间曾煮茶。

  归仙洞

  此地无人到,今朝偶访寻。拂开奇石面,占得老松阴。满饮樽中酒,闲鸣膝上琴。回头顾名利,从此始知心。

  又次前韵

  林诰

  何处遇幽景,当阳绝顶寻。云霞千古态,松竹四时阴。岫列天边障,泉鸣涧底琴。高人不游此,应负爱山心。

  归云洞

  曹元振

  石洞阴阴瑶草垂,灵师移锡致云飞。云心莫道全无着,应解从师去复归。

  其 二

  陈 毅

  云道无心亦爱山,雨余时句此中还。而今天下焦枯甚,又恐苍龙未放闲。

  其 三

  陈之邵

  造化剜成莫计年,龙归云影暗岩巅。红尘不到三千界,紫府遥通第一天。避世昔因栖独客,留行无处问群仙。小桥桥下寒泉美,更与山僧种白莲。

  桃花洞

  林 鸿

  寒岩精舍石林东,冉冉乘萝洞穴空。宴坐袈裟深杳霭,仙游环佩小崆峒。红泉雨过花皆落,翠篠云来月不通。扫石焚香频到此,定逢秦世采芝翁。

  吴航渡

  ——送赵少府之京

  高 棅

  君不见,吴航渡,河上萧萧多古树。树根积石长新苔,应是昔人系舟处。寂寞寒潮自往还,关河北望空云山,天浮百粤荣光歇,海接三吴霸气寒。吴王城阙几千载,舸舰何年到闽海。危樯峻橹逐飘风,今日吴航名尚在。江上年年春草新,城头车马往来频。野鸟不知惊候吏,垂杨空自送行人。郎官匹马趋京口,吴航渡头饮君酒。轻舟应过阖闾城,为问楼船今在否?

  龙门渡

  ——送林八之京

  高 棅

  龙门渡,流水行人日来去,行人怨别叹东西,流水无心自朝暮。君不见,江水东流到海深,若此离情更深处。居人谁奈住龙门,朝朝观别易伤魂。夕阳忍见瀛洲草,暮雨愁听西峡猿。逢君跃马趋京阙,渡头柳枝为君折。昔时相见不尽欢,此日相看空惜别。云山漠漠兴悠悠,正是龙门落叶秋。河上竹枝歌莫发,知君故里惜移舟。

  又

  ——送刘仲谦之京

  前 人

  龙门之西古要津,三江渡口送行人,行人一日几来去,江水东流自朝暮。江水迎人朝暮流,渡头日日待行舟。断猿总是惊离梦,落叶无非搅别愁。我家住在龙门下,厌向江头观别者。草绿应知鸡屿春,月明如识瀛洲夜。故人发轫登三畿,停桡渡口看翠微。留君不知白日暮,矫首但见孤帆飞。帆飞西上帝京路,还忆龙门别离处。树色浑疑瓜步秋,烟光最似聊阳曙。独夜秦淮驻短蓬,几回飞梦越城东。定有相思寄天末,知予渡口待秋鸿。

  三宝岩读书处

  邑人高棅尝游览其上,为之记曰:吴航山海之胜,而龙峰又吴航之胜。至若斯岩者,龙峰之益胜也。地位清高迥出霞表。东望大海,南见双湖,西北则太常诸峰叠翠映带左右,与夫幽岩怪穴,松门萝磴耸突纡回,若天设焉!噫,春雨秋风,草木荣悴。登斯岩也,莫不凭高望远,吊古兴怀,而墨客骚人重有感焉!洪武戊辰春予陪司赋刘公仲谦、领教陈君原中率诸生池鲸辈,访沧洲陈隐君子沙堤。越三日隐君携朋载酒,领予来游。扫石列觞,且觞且眺。俄而飞雨洗空,爽气拂席,一时之幽致雅怀不知身在人间乐也。时会中十九人各有诗,今录其一二云。

  其 一

  高 棅

  岩下春已深,客心自兹旷。玩奇不知远,青山郁相向。溪声送行衣,空翠引闲杖。洞门倚天开,苔磴绿云上。松际真境豁,石林争异状。稍知仙趣深,孰谓此身妄。束坐极眺听,晓色企遥望。双镜落澄湖,孤帆入溟涨。潇然微雨来,爽气横叠嶂。笑挥青霞杯,醉和白云唱。兹赏吾道存,良游保闲放。愿割叵中缘,烟霞许相傍。

  其 二

  陈 亮

  洞门璧立与云平,此日登临万古情。野鸟向人如有意,山花随雨落无声。仙坛草密春光晚,客枕钟残晓梦清。此地由来可招隐,欲从林下解尘缨。

  其 三

  姜文鼎

  西山耸嵯峨,石洞极深杳。散策历溪源,褰衣陟林杪。阳崖春已暄,阴壑露方晓。余花绚杂英,古树薄丛篠。凭高眺倒景,扬远送飞鸟。神闲意自适,虑淡物可眇。既忻真境遇,复惜良会少。愿言谢尘羁,永息烟霞表。

  石田山房

  ——为陈思孝题

  王 恭

  阿谁书室山阴墅,旧是郎官栖隐处。山头先雪剪茅茨,石上开云种禾黍。

  禾黍秋香酒满杯,绿萝花发映莓苔。龙龛树底钟初断,金膝湖边月又来。

  柴门尽日人稀过,山叶无风自飞堕。堦下红泉鸟饮残,谷口青泥鹿行破。

  忆昨郎官未仕时,石田茅舍此栖迟。青山醉逐渔樵伴,白眼羞逢杜苑儿。

  金陵大道青天上,别后丘园也惆怅。四壁寒猿夜夜声,一帘草蔓青青长。

  往事浮云共眇然,风流嘉政没仍传。旧箧愁看书尚在,闲门时见榻犹悬。

  看君亦是青云器,野性还应爱山水。高卧山中绝世尘,萧萧风木更悲辛。

  男儿达节有如此,未必寻常亩人。

  阜阳亭

  高 棅

  忆昔冷风仙人,别丹丘、访瀛海。吾家严君笑相待,风期汗漫方外游。取友论交尚千载,当时独数陈太丘,结交常以古人求。阜阳仙馆选幽胜,不减东阳八咏楼。采秀探奇入灵境,目极心遥意俱领。万松天风度沙领,一镜方塘写云影。溪田释耕春雨收,散作同谷飞泉流。石门落日掩余照,菰湖晚色随归牛。橘林飞霜竹轩月,昏旦娱人更清绝。祗疑身世在蓬壶,五月亭台不知热。亭中之人苍颜绿,发制□□芰挂荷。飱霞啖雪扫石弹,素琴披书了真说。兴来唤客开琼筵,百壶有酒如泻泉。帘笼高映白日边,坐见八景置眼前。一觞一咏兴已极,对榻论文同醉眠。星离雨散人事迁,一瞬流光四十年。吾闻阜阳山水还依旧,阜阳亭下花如绣。昔日儿童成老翁,前辈风流竟何有?晚交喜得仲容贤,意气历落思腾骞。手把伯父书,示予指青毡。却来吟弄泮池月,高咏毛苌三百篇。男儿事业在远道,致身青云苦不早。还携豪士论经纶,开馆挥杯尽倾倒。辋川兰亭谁品藻?绿野平泉空蔓草。阜阳佳丽眼中稀,笑我东游岁将老。寻之不可令人怜,抚今感古谁不然?古人弃我如流水,今人莫惜长周旋。高歌曲尽意未尽,更待山阴雪夜船。

  枕流轩

  林伯材

  谁在红莲影里行,泠泠飞玉抱轩清?几番人世兴亡梦,千古云涯黯淡声。春暖鲜花随雨到,夜深寒月落湍明。倦怀一枕新凉足,抖搂尘埃羽翼生。

  望江亭

  陈 传

  山蔼峨峨江岸深,望余亭影落江心。无风万里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思远解邀无敌句,流清宜泻不齐琴。仙槎一棹惊秋晚,此去银河尚几寻?

  安适轩

  唐 最

  卧听潮音坐看山,烟萝静处闭禅关。都将物外红尘隔,占得壶中白日闲。吟罢寒猿号木末,定回清磬落云间。高僧隐几无余事,应笑劳生去又还。

  白云堂

  宋·官师复

  入寺层层百级梯,新堂更与白云齐。平观碧落星辰近,俯见红尘世界低。

  海云窟

  元·石达道(三首)

  凿破云堆置石床,空濛一窍海天长。袈裟坐湿朝朝雨,几阅人间甲第荒。

  其 二

  白马驼经古佛前,绿杨洒雨钵龙眠。我今欲说三生事,石上焚香了此缘。

  访僧不遇

  前人

  飞锡看云过远山,独留海鹤守松关。苍龙昨夜来听法,不见维摩带雨还。

  又

  刘瑞(二首,里人)

  云来海气凉,云去海天阔。开窗望白云,南山当木末?

  其二

  野寺晴天豁,烟钟下界闻。回塘四面水,石室半窗云。过雨明松色,空林散鹭群。高人能静胜,极目送炎曛。

  灵峰寺

  陈 襄

  天柱支南极,蓬山压巨鳌。云崩石道险,潮落海门高。客馆闻鼍鼓,秋风忆蟹螯。凭栏望乡树,千里楚江皋。

  灵山寺

  陈 亮

  连策上层坂,幽寻行自迟。芳春丽晴景,万象皆呈披。一水忽涌窦,千峰争献奇。乃知真栖地,久与静者期。吾师愿方弘,住世多有为。禅宫昼辉焕,敛迹归茆茨。向来精修心,进退无不宜。久欲依道风,未能息驱驰。尘襟暂一浣,复与远公辞。

  碁山寺

  陈 亮

  久耽丘壑游,未历碁山路。偶访招提居,夤缘入祗树。云林更左转,始得禅栖处。落日寒蝉鸣,蔼然松杉暮。真僧喜相接,况有平生故。秘箧散香芸,名卮酌甘露。常怀学空理,暂喜捐尘虑。永愿依道林,惭非许玄度。

  秀峰寺

  鲍承议

  平田千顷绿秧稠,水绕山阿出涧流。门掩落花春事晚,画檐时听鸟声幽。

  法涧寺

  陈 毅

  远归沧海通舟楫,近洗山僧一片心。留与卧龙成窟穴,等闲飞去也为霖。

  其 二

  许明老

  万物久则倾,易倾惟世情。可怜灵涧水,不断旧流声。

  龙泉寺

  高 棅

  上方瓦砾委中庭,牧子歌残不忍听。草暗牛眠崖石冷,井寒龙去洞泉腥。千花莫礼空山塔,半偈难寻大藏经。犹有残僧愁独坐,松房半掩五峰青。

  其 二

  弱龄曾此礼天人,三十年来叹棘榛。百丈圆光何处见,五峰休气几回新。空传宝地无穷劫,谁道金刚不坏身。莫向残阳频吊古,沧溟无岸也飞尘。

  双涧庵

  高 棅

  弱冠敦素行,行成不为儒。良由契玄默,又以慕真如。灵境阅可屡,兹山觌来初。先霜下遥路,迎寒谒精庐。二水抱深翠,一溪去萦纡。乾元万木满,秋月千岩虚。簪佩随我闲,尊匏为我娱。浩然遗天地,仙尘其有无?

  其 二

  郑 定

  览古登高丘,秋空遍遐望。云归天宇澄,物态纷万象。飞亭控双流,涧道搴萝上。追欢企昔人,雅作谐古唱。岂无黄花情,聊复效元亮。长歌有秦声,屡舞亦豪宕。醉来信忘形,万事齐得丧。林瞑晚潇潇,气酣春盎盎。题诗记曾游,为我谢叠嶂。

  其 三

  林彦安

  迢迢青莲界,幽映云岩侧。潭影天镜寒,庭阴古苔黑。登临送飞鸟,舒啸忘日夕。愿结莲社游,相期素霞客。

  登南山塔

  王 涣

  谁移雁塔向南山,七级登登谩自扳。进士题名从此起,状元联第许谁班。俨如文笔雄千古,宿应奎光照八寰。却笑浮屠无用处,空遗仙迹在人间。

  其 二

  潘 援

  南山雁塔出云端,多少行人举首看。不是凭高遥极目,那知天地许多宽。

  其 三

  刘则和

  尘纷汩没苦无端,携手南山塔上看。荡荡乾坤皆海底,胸怀此际若为宽。

  华封卧辙

  ——为知县潘府作

  陈景隆(邑人,监察御史)

  万水俱朝宗,众星咸拱极。圣皇宰世履至尊,四海祁祁尽来格。吴航百里闽海边,我侯戾至今三年。三年述职循常典,凫鸟翩翩上九天。仆夫在途马在驭,行色匆匆不堪驻。老稚攀辕为苦留,后拥前遮声载路。我侯此去登天曹,吾民疴痒谁抑搔?我侯此去居銮坡,吾民疾痛谁抚摩?我侯泽比马江水,沦人肌处浃人髓。我侯仁似首石山,远人瞻仰近人安。愿裁短疏彻丹陛,暂借我侯还旧治。又见花封三月春,万户千门葱桃李。

  题勤民图

  ——为县尹王涣开官堰作

  刘则和

  培堤疏浚遂咸陂,花县恩波远近知。万顷翠涛清掩映,一丛寒玉绿委蛇。新秋喜见千畴熟,终岁宁忧八口饥。从此闾阎歌颂作,何须伐石勒穹碑。

  赠主簿刘有源

  高 棅

  吴航寂寞山海滨,迩来桃李生阳春。长官清平佐政理,况以薄领尤宽仁。丹徒世泽余纨绮,四十高名闻帝里。一腾鹗荐会冲霄,五度鸾飞尚栖枳。此邦讼少自无为,惟侯之德能抚绥。临民不忍鞭笞苦,判笔无容人吏欺。公余时复开仙馆,坐封白云心共远。首石泉声送酒凉,南山秋色当窗晚。落日琴台听奏弦,清风松下唱酬篇。诸公且以同坐啸,百里何妨枉大贤。乃知梅福非徒尔,自古奇才应小试。大刀操割无全牛,逸气骞腾见良骥。却笑栖迟老一丘,怀恩归德未能酬。三载愿留河内寇,百钱拟送山阴刘。

  述绩篇

  ——为邑幕黄本增筑海堤

  高 棅

  闽越镇海国,无诸开汉年。一山古雄望,郡邑纷缀联。乐土少百里,编民居一廛。东南半巨浸,负廓无闲田。止旅日生聚,耕桑到瀛壖。乘撬结填淤,广斥化平原。捍御列大防,临流障巨川。狂澜恣冲突,版筑随崩骞。树艺不得施,粒食将何缘。圣禹力沟洫,玄功弥八埏。伊谁补天漏,邦有大夫贤。方今实经始,赵丞能绍先。我侯复继作,事业更光前。惟昔下车来,辨理民不冤。公闲莲幕静,檐树挂蒲鞭。美政归令尹,贤劳任吾愆。轻身犯霜露,匹马趋穷边。地位相阴阳,沟渠度流泉。风行黎庶集,雷布号令传。指挥南乡民,南乡皆骏奔。指挥北乡民,北乡如云屯。士农别等流,什伍相制牵。能者千夫长,智者百夫权。程工较尺度,赏罚无颇偏。百堵皆作兴,一夫敢稽延?杵声来登登,堤势走连连。坦坦如舟行,桓桓如缭垣。其平有如砥,其直有如弦。外斗潮汐雄,既固亦既坚。内分疆理明,乃亩仍乃宣。告成肃旋驾,稚耋争攀辕。佚道以使民,虽劳不见怨。辛勤在一时,惠爱留后昆。万顷雨水足,三农日力全。倾家及疆以,结耦惟十千。春种已秩秩,夏苗亦芊芊。秋稼载云登,冬租亦少蠲。仓箱千万斯,斗米三四钱。机杼声相闻,鸡犬寂不喧。路行无拾遗,室处常晏眠。问此何以由,我侯使之然。虽然荷帝力,亦且戴侯天。侯位从此升,侯禄从此迁。懋绩掩前辙,蜚声塞广阡。西门与郑国,遗法差可肩。召杜与白渠,前美不得专。我欲移六平,镇之不测渊。将侯一片心,写向苍崖巅。冯夷不敢舞,慑伏蛟鼍跧。万古大堤行,因之述绩篇。

  六平读书处

  ——为进士潘正题

  陈 全(翰林编修)

  胜地连三岛,奇峰擅六平。扶舆钟秀气,崿毓精英。别构当山翠,幽居隔市声。搴帷披卷帙,插架閟瑶琼。草带吟中绿,芸香雨后清。鸢鱼乐飞跃,水木自生成。挟策辞丹壑,登云上玉京。长才迥贾谊,捧檄类毛生。桂籍蜚芳誉,枫宸沐宠荣。公余怀旧隐,飞梦企蓬瀛。

  其 二

  李 骐(翰林修撰)

  七闽胜概天下闻,六平山水尤绝伦。幽人别构在其下,满庭花木含清芬。幽人于我同乡曲,磊落襟怀迈流俗。不随猗顿富金珠,却羡邺侯书万轴。萧然一空坐垂帷,谈诗三百解人颐。钩帘绿草侵书案,卷幔群峰落砚池。予时在泮多休暇,揽秀探奇亦潇洒。烹茶时汲九溪泉,酌酒尤观古人画。西上金台共别家,几年旅食向京华。峨冠束带承恩厚,渭树江云入梦赊。曲江古迹依然在,踵武联芳尚千载。昼锦还家自有期,六平精舍生光彩。

  县志既成,板刻未曾迄工,而县尹王公钦取之命适下。县丞上虞吕公琬、主簿龙游、尹公昌、典史揭阳王公辉因各捐俸用成厥美。呜呼!莅政长乐者起废支倾、亨屯拯溺不为不多,然不过一时之功耳!斯举也,使一方事迹有所稽考,百数年之贤哲不至澌灭。往者有传,则来者得所据,死者有闻,而生者知所劝,又岂直一时之功而已哉!诸公能于是而尽心焉,顾不知所重耶。时弘治十七年甲子岁春三月朔旦。赐进士前刑部主事长乐刘则和识。

  长乐县志终

  (点校:黄世鼎 审核:高宇彤)

 
 
 
前五篇文章

牛首山名胜奇观(清凉寺、滴水寺等)

宁夏中宁旅游景点——石空灯火

宁夏中宁旅游景点——牛首慈云

南屿的九庵十八寺

曼陀罗坛城一个有趣的历史信息五塔絮语

 

后五篇文章

明成祖朱棣建大报恩寺塔七大谜团 报谁之恩

河南古迹总述

普佑寺里的独特风景

奇特的仙游摩崖题刻艺术

千年古刹经久不衰的秘密——揭秘隆山(下)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