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佛教造像艺术 |
 
五台山佛教造像艺术 五台山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圣地。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乃至五台山以来,就开始了建寺造像。其间,虽然经过了“周武法难”、“唐武灭佛”两次大的劫难,但其建寺造像始终也未中断。若就现存的108座寺庙计算,五台山就有11个朝代的二十余万尊佛菩萨罗汉尊像;现就对外开放的45座古刹中,保存有佛菩萨像146032尊。那么,这些造像是如何来的呢?简言之,就是古印度佛教造像和中国传统造像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就使用材料和制作方法来划分,五台山佛教造像略可分为10种:金鍱像、铸像、雕像、夹纻像、塑像、瓷像、绣像、织成像、泥像(或陶像)、纸质绘画像等。 一、塑像 塑像,就是用泥塑造的佛菩萨像。因为佛是“金人”,一般还要贴金。若是菩萨、罗汉、胁侍、供养人,则多为彩绘。无论贴金还是彩绘, 目的都是装饰尊像,增强效果,在给人以艺术享受的同时达到净化心灵之目的。彩塑为五台山佛像中的绝大部分,南禅寺和佛光寺的唐代彩塑、洪福寺的宋代彩塑、佛光寺文殊殿的金代彩塑、广济寺的元代彩塑、殊像寺的明代彩塑、菩萨顶大雄宝殿中的清代彩塑、普化寺大雄宝殿中的民国年间彩塑等历代泥塑都有精品。 (一)唐代彩塑 1、南禅寺彩塑 南禅寺大佛殿的彩塑,始造于唐建中三年(782),是国内外罕见的彩塑艺术瑰宝。在殿内佛坛上,有大小17尊唐代彩塑。佛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面色重金,两眼下视,嘴唇紧闭,高大端庄,肃穆安祥。身披通肩袈裟,垂于座下,左手横置左膝上,作降魔印,右手向上屈指为环形,作说法印。身后为莲瓣背光,高至殿顶。释迦牟尼左边是骑象普贤菩萨,头戴花冠,面色重金,跏趺端坐于象背仰莲座上,右手拈花,举于胸前,左手置于左腿上,神态端庄自若。释迦牟尼右边为骑狻猊文殊菩萨,头戴花冠,耳垂玉环,结跏趺坐于狮背硕莲上,双手拈花,气度轩昂,这种排列次序,反映了理智涉入,胎藏界曼茶罗之意。 释迦牟尼近侧,塑有大弟子迦叶和阿难,恭谨虔诚。另有胁侍菩萨4尊,分别站于莲花上,身戴瓔珞,臂佩宝钏,亭亭玉立,神态幽雅。释迦牟尼正前方,有两尊供养菩萨,蹲跪在高起的硕莲上,形态优美,容貌秀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佛坛前端两旁,各有护法金刚一尊,体态高大,威武雄壮。还有作牵狮状的于阗王、牵象状的昆仑奴和赤脚踩地、活泼可爱的善财等二童子。整个彩塑主次分明,尊卑有别,动静结合,生机盎然。 2、佛光寺彩塑 佛光寺东大殿的彩塑造于唐大中十年(856),这35尊彩塑,置于长5间、宽间半的佛坛上,正中为释迦牟尼佛,身着袈裟,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左手横置双腿上,手心向上端着宝珠,作结定印;右手置右膝上。掌心向内,手指指地,作触地印,这种姿势的释迦佛像又名“成道像”。释迦牟尼螺发肉髻,前额宽平,脸形方圆,慈眉善目。背后由光圈、相轮和火焰纹构成背光,意味着法轮常转,佛光普照。释迦牟尼两侧为迦叶和阿难二弟子、迦叶“头陀第一”,是付法藏的始祖。阿难“多闻第一”,知时明物,所至无碍,所记不忘,多闻广远。弟子二人协助释迦牟尼弘扬佛法。释迦牟尼左右两侧各有一尊拈花菩萨和供养菩萨。供养菩萨手捧果盘,盛着西瓜、仙桃,一腿蹲着,一腿跪在高大肥硕的莲花座上,侍奉着释迦牟尼传法付藏。 释迦牟尼左面为弥勒佛像,身披袈裟。倚坐在束腰须弥座上,双脚各踩一朵莲花,左手自然垂于右膝上,右手上伸,手心向外,作说法印。背后也有高大的光圈、相轮和火焰背光。左右两尊胁侍菩萨,有的拈花,有的合十,专心聆听着弥勒佛讲经说法,前面两侧莲花座上,亦蹲有两位供养菩萨,捧着盘果,供奉着弥勒佛。 释迦牟尼右面是阿弥陀佛,身着袈裟,结跏趺坐于六角须弥座上,长长的袈裟从盘曲的腿上褶皱显明地垂落到须弥座的三分之二处。两手抬至腰部,右手心朝下,五指拈花,小指翘起;左手心朝上,五指微并,自然伸屈。背后亦有背光、相轮和火焰纹,安祥端庄。左右亦各有两尊胁侍菩萨和一位供养菩萨。 五台山佛光寺阿弥陀佛、供养菩萨(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弥勒佛左侧为骑象普贤,手执经卷,面目慈祥。左右各有一尊胁侍菩萨。韦陀护法,还有一尊双手合十的童子侍立在旁。 阿弥陀佛右侧为骑师文殊,手执如意,低眉垂眼。左右亦有一尊胁侍菩萨,于阗王牵狮,童子前导。 文殊、普贤左右各有一尊持剑天王,金刚怒目。左侧天王之右塑有佛殿主宁公遇的一尊塑像,袖手趺坐,看去深沉稳重,端庄贤淑,俨然是上层女性的真实写照。佛坛下面左侧,还有一尊结跏趺坐的愿诚和尚塑像,面目清俊冷寂。 佛光寺唐代彩塑的群像规模很大,反映出盛唐景象,它不仅是五台山彩塑的精华,在整个中国都是罕见的艺术珍品。 五台山佛光寺普贤菩萨、供养菩萨(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佛光寺文殊殿内佛坛上,塑着文殊菩萨等7尊像,文殊头戴花冠,身着裆衣,半跏趺坐于狮子背上,屈右腿,垂左腿,两臂曲置,双手执如意。善财童子随侍于文殊右前侧,于阗王居于文殊左前侧,着冠,穿袍,系着腰带,穿着靴子,左臂曲而下垂,右臂曲举,手握狮子缰绳,为文殊菩萨驭坐骑。佛陀波利居于善财童子右前方,戴披帽,穿道服,屈双臂,作印度行脚僧模样,面对文殊老人,作谒问状。文殊老人头戴冠帽,黑须,穿长衫,双臂曲置,右手握宝珠,居于于阗王的右前方,和佛陀波利作见面时的对谈之状。文殊的左后、右后侧,还有两位供养菩萨。此组尊像塑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文殊7尊像,且早就传入了日本。 (二)宋金彩塑 宋金时代是五台山佛教的恢复时期,其代表佛像有洪福寺毗卢大殿中的9尊佛菩萨像。佛坛正中为毗卢遮那佛,左边为文殊,右边为普贤,合称“华严三圣”。两尊胁侍菩萨腰部弯曲,微向前倾,容貌美丽,亭亭玉立。耳若有闻,心似沉思,体态婀娜纤巧,身披瓔珞飘带。弟子阿难、迦叶分立两旁,恭谨虔诚。护法天王威严雄武,须弥座上的力士,肌肉隆起,健壮有力。 (三)元代彩塑 元代是蒙古贵族统治中国的时期,五台城广济寺大雄宝殿内的彩塑就是元代塑像。在殿内金柱间有扇面墙一道,墙前墙后各有一个佛坛、前面佛坛上塑着释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贤二菩萨。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六角束腰须弥座上,双手作说法印,头上蓝色螺发,脸形圆润,身躯壮硕,上身袒胸,衣纹简洁流畅。左塑普贤菩萨,右塑文殊菩萨,均是结跏趺坐在六角须弥座上。释迦佛左右塑佛弟子阿难、迦叶。前塑韦驮、伽蓝二力士。背面佛坛上,塑着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观音骑朝天吼,文殊骑青狮,普贤骑白象。两壁山墙塑十八罗汉。殿内塑像和佛光寺的唐塑、金塑相比,显得豪迈奔放,应当受到了蒙古族统治者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