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此寺,六榕无树 |
 
身在此寺,六榕无树 LULU 六榕寺在广东境内,论著名,它远不如光孝寺。我去六榕寺,是冲着它的名字去的。 在富裕的江南,各处古刹大多都顶着一个佛法无边的名字,历代高僧名仕为此真是绞尽了脑汁,这几乎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门独特的学问。记得鲁迅说过,只要翻开任何一部县志,总能找到该县的八景或十景,实在没有景致了,也可想出“远村明月”、“萧寺清钟”、“古池好水”之类的名目,于是,一个荒村,一所破庙,一口老井,也会成为名胜。而这个县,立刻变得古风蕴藉、文气沛然。 说实话,起个名字并没有什么不妥,可以便于人们寻访和辨认,但如果一切都调理得那么文绉绉,精彩的自然界也会被抽干了生命。所以看到六榕寺这个名字时,不禁眼前一亮, 六榕寺本来不叫六榕寺,原叫宝庄严寺,又叫过净慧寺,元符三年(1100年)苏东坡来寺游览,见寺内有老榕六株,欣然题书“六榕”二字,后人遂称为六榕寺。 印象中大多数寺院都有宽敞的广场,拾级而登的山门,巍峨的大殿等,这些六榕寺都没有。它就在六榕路边,混在民居中间,像一所富人的大宅。所以说实在的,六榕寺怎么看都不像一所庄严庙宇。 早就听说六榕寺与文人颇有渊源,还没入寺,就发现大门旁有一副对联,上联曰:“一塔有碑留博士”,下联是:“六榕无树记东坡”。走进六榕寺,里面曲折幽深,古树浓郁,亦有假山水石点缀,颇有园林之意。 心里还在挂念着门旁的对联,再美的园林之景也无心欣赏。急忙找到一位师傅(寺中僧人称呼),细问“一塔有碑留博士”何解。 原来,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春,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离开家乡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南赴交趾(今越南河内附近)探父(其父王福畴任交趾令已多年),于十一月到达广州。在六榕寺内,王勃见一女子所撰《鉴图铭》(鉴,一种束衣皮带上所饰之铜镜)“韵调高雅,有陈规起讽之意,可以作鉴前烈,辉映将来”,赞赏不已,便为之写了序。这时,适逢宝庄严寺开设法会,因受宝轮法师托请,写了篇《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记述这次盛典,称颂修塔盛举。次年,王勃乘搭木船南赴交趾,遇海上飓风罹难,年仅27岁。这篇碑文,竟成了一代才子的绝笔。 昔人已去,但王勃留下的碑记却成为了记录六榕寺兴建时间及辉煌的见证。因六榕寺在历史上曾经多次被毁,故该寺史料散佚严重,这篇碑记成为了考证该寺及塔之历史情况较详细和较真实可靠的珍贵文献。 其实细读这篇碑记,其中细说永徽年间某年十月,舍利塔忽现神光,“倏来忽往,类奔电之舍云;吐焰流精,若繁星之转汉。倾都共仰,溢郭周宽。士女几乎数里,光景动乎九重。”引得全城轰动,百姓云集观瞻。而当时广州都督李燧以为祥兆瑞征,呼吁士民捐资修塔,“同祈介福,共洁斋坛”。几近20年之久,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终于将宝塔彩绘藻饰,“基构鼎新”,旁及其他建筑,这是舍利塔及该寺部分建筑的修葺盛举。 这不难理解,因为早在隋唐五代时期,广州就是世界著名的港口,一直到宋朝,都保持着全国第一大港的地位。到了清代,清政府实行的一口通商持续了83年之久。故此,广州市民生活富裕,大修寺院,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六榕寺的西北角,有一圆通小院,“行云塔影触目皆禅,鸟语花香会心即道。”院内有白色玉石所铸苏东坡塑像,东坡衣袂飘然,立在一方刻有“六榕”二字的石基上,石基背面刻着烫金字体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后人将这首词刻在了六榕寺,和默默无言的古寺榕树一起,透过千年风雨,目送着东坡飘然归去的身影。 苏轼曾在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九月于贬谪惠州途中匆匆路过广州,其时六榕寺尚在修复中。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驾崩、政局变动,许多前朝谪臣皆获赦还,朝延三下赦令,苏轼自儋州辗转抵达广州,已是凉秋九月末。这一次,他逗留了一个月时间。住处离六榕寺很近,寺中有古榕六株、浓荫蔽日,引得苏公常来憩息。此时苏公应寺僧请,留题墨宝“六榕”书匾。 对于苏轼为何题书“六榕”二字,时人皆以为与其爱妾王朝云有关。因为就在他被贬至惠州的第三年,王朝云去世,被葬于惠州西湖禅寺内,寺僧为其建塔,并在其旁建亭,苏轼亲题“六如”二字,如今在六榕荫下,他深感世人皆受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蒙蔽,而置身六榕之下,六尘便被遮隔,所以此处的“六榕”与“六如”一样,皆是喜欢说禅的苏轼的佛理深意也。 “六榕无树记东坡”,现在去六榕寺,是看不到东坡先生亲见的榕树了。这宝贵的六株古榕哪里去了呢?一则因寺院被割(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而处于寺外,次则缘于热带风暴袭击而倾倒,同时也会自然寿终而消亡。但查阅地方志和该寺碑文,皆未提及本寺榕树的生、灭、增、减。倒是清代名士王士祯(公元1634-1711年)《游净慧寺》有提及:“六榕不可见,地以大苏名,白社无人到,苍苔满院生……”。时当清初、清兵“环寺驻防”,宋榕已不可复见! 公元1913年后,住持僧铁禅辟寺中六祖堂前院做园林、补植榕树4株。并建“补榕亭”作为纪念。后来老榕枯死,移植新榕仅存活3株,直到现在。 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就是慧能。 慧能家境贫寒,3岁丧父,迁居南海。稍长,卖柴养母。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慧能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学法。 慧能初见弘忍,弘忍便问他:“你是哪里人?来这里求取什么?”慧能回答:“弟子是岭南人,来到这里不求其它,只求‘作佛’。”弘忍听了仍随口说:“你是岭南人,哪里能‘作佛’!”慧能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 在慧能入寺八个月之后,弘忍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语,这实际上是一场考试,他要选择继承人。但慧能没资格参加,因为他只是干杂事的。神秀是众僧中的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时分,独自掌灯,在佛堂的南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清晨时,弘忍见到此偈后漠然不语,慧能闻声来到廊下,他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许可,于是他高声念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 弘忍看到是慧能,就叫他退下,第二天弘忍把慧能给叫去,为慧能讲经又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并为他的安全着想,亲自送他到江州的渡口,吩咐他非要到必要的时机,不要把自己是禅宗六祖的身分讲出来,免得有禅宗的僧人来争夺。 之后慧能来到岭南,渡过了15年的隐居生活。在唐高宗年间(公元676年),在广州遇到印宗法师,印宗法师为他剃发,授戒,正式成为了禅宗六祖。 寺内的榕荫园内有六祖堂,供奉六代慧能的铜像。其铜像铸造于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高1.8米,重约1吨。法貌庄严而性格化,垂目坐禅,神态栩栩如生,众多的善男信女虔诚膜拜,香火不断,堂前榕荫苍翠,菩提婆娑。 六榕寺还有一座塔,据说是广州有名的古代高层建筑,塔平面呈八角形,外观9层,内连暗层共17层,高57.6米。塔身除斗拱及楼层用木制外,各层砌砖平座和瓦檐,并逐层向内收进,塔身尚存北宋铭文砖和保存北宋重建时的风貌。塔内朱栏碧瓦,丹柱粉墙,遥望犹如冲霄花柱。塔的各级是绿瓦、黄檐、朱柱、白壁,配以九八七十二个铜铃,五彩缤纷,宛如花树一般,所以又名花塔。 开始登塔了。只觉得塔内空间有限,但构造相当精妙。几乎每层都供奉着若干尊佛像。当沿着顺时针方向盘旋而上时,朝下一望,渐见高度了。到达顶层的时候,已经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但就在此时,发现了顶层的千佛塔,真的是蔚为壮观。 在塔顶远眺,视野已经不如以前开阔了,因为周围的高楼大厦太多了。院外喇叭声声,汽车来了又去了,惊破了寺院的宁静。 出自: 《旅伴 》 2006年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