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挖掘沿贺兰山宗教文化打造宁夏特色品牌旅游景区的思考 |
 
关于挖掘沿贺兰山宗教文化打造宁夏特色品牌旅游景区的思考 自治区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 沿贺兰山宗教文化带在宁夏境内南起中宁县的石空寺,北止石嘴山地区的武当庙有二百多公里,是我区不可多得的宗教文化遗产。文化上的宗教与信仰上的宗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从文化的角度看宗教,宗教不仅能为我所用,还可以发展成为宁夏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最终为我区综合实力的提升发挥促进作用,应当加以发掘和利用。 一、贺兰山宗教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 贺兰山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神山”、“圣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表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猃狁、羌戎、匈奴等民族在贺兰山周围游牧和狩猎。秦汉时,这里是匈奴和羌人的游牧区域。三国魏晋时期,鲜卑族乞伏部驻牧于石嘴山一带,同时柔然和突厥也在此驻牧。 隋唐时期,突厥、回纥、吐番在贺兰山游牧,晚隋及宋、五代时期,这里逐渐成为吐番、回鹘、党项、阻卜各民族的杂居之地。公元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称帝,建立西夏国,筑离宫于贺兰山。 元灭西夏以后,贺兰山成为蒙古族各部落游牧屯垦之地。明、清时期,贺兰山西部和鄂尔多斯高原仍然是蒙古族的重要活动地区。 悠悠千古,巍巍贺兰,如此众多的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为这座大山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而这些遗产的主脉就是宗教文化。 贺兰山岩画和西夏以后在贺兰山地区广泛传播的佛教密宗是这种文化的代表。 贺兰山岩画的上限至今学术界意见不统一,根据一些考古学者的意见,贺兰山岩画的确凿证据的上限在商周,或略早,推测最早可到新石器时代,下限在西夏。 岩画内容丰富。主要有动物图案、人物图案、人面图案、工具和武器图案、天体图案、手印、脚印图案等等。 通过对岩画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古人凿刻岩画的目的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具有宗教意义的画面,包括自然崇拜、巫术、巫师作法等场面;另一个方面是记录或记事性的岩画,包括人们日常生活、生产,部落间的重大活动等内容。而这两个方面又相互渗透,同一画面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自然崇拜在贺兰山中多有发现,如著名的太阳神岩画就是典型的自然崇拜图案。 巫术有比拟、接触、禁忌、占卜等多种形式,贺兰山岩画常见的是比拟和模仿巫术。人们幻想通过所凿刻的动物图形去控制狩猎动物,狩猎和放牧场面中那些野生动物也是人们希望通过巫术行为所获得的动物。 岩画中常见到巫师和巫师作法的形象,而预测事态发展和祈求保佑出猎成功是巫师经常性的宗教活动。出猎之前,必须祭山神和猎神,举行祭拜仪式。黄羊湾岩画中多幅图象就是这种行为的再现。 贺兰口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祭祀、拜神的场所,口内峭壁之上凿刻了大量神态各异的人面像,这些人面像有的是古人对天体、大山、自然崇拜的人格化产物,有的是对祖先崇拜的产物。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画面之集中,国内外罕见。 贺兰口岩画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教课文组织列入了非正式“世界文化遗产名目”。 回朔历史,西夏建国以后,皇帝大力倡导佛教,并首创帝师一职。西夏境内寺庙林立,僧侣众多。贺兰山当时是西夏的三大神山之一,倍受皇帝重视,山中修建了佛祖院、五台山寺、慈恩寺等寺庙,是西夏寺庙的中心之一。 明代时,这里尚有“颓寺百余并元昊故宫遗址”。有学者考证,拜寺口双塔可能就是西夏时期的五台寺。 元灭西夏以后,贺兰山成为蒙古族各部落游牧屯息之地。公元1327年,泰定帝又“修佛事于贺兰山及诸行宫”。 值得一提的是,公元1705年杰出的藏族诗人——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因卷入西藏地方政治斗争,被执政的拉藏汗向康熙帝奏请“废立”,解送北京。据《清史稿》记载,康熙四十六年,解送队伍行至青海时,仓央嘉措圆寂,时年25岁。 然而,另一种与《清史稿》不同的观点来自六世达赖喇嘛的关门弟子阿旺.伦珠达吉所写的《仓央嘉措秘传》。书中记载,解送队伍北上途中接到了康熙皇帝的上谕,上谕训斥钦差大臣办事糊涂,不该将六世达赖解送北京。于是钦差大臣让六世达赖隐姓埋名,远走它乡,最后六世达赖在阿拉善草原圆寂。 1957年,在全国16个省区展开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中,一份来自内蒙古阿拉善旗的调查报告证实了这种说法的真实性。据报告称,康熙五十五年,仓央嘉措来到了阿拉善草原,在当地弘扬佛法三十年,于乾隆十一年坐化,时年64岁。 仓央嘉措圆寂后,他的弟子们遵其嘱咐在贺兰山西麓兴建了广宗寺(南寺),并在寺内供奉其法体。藏族学者次旦平措所著《西藏通史》就采用了以上观点。 广宗寺是藏区以外唯一一个供奉达赖法体和骨灰的寺庙,也是目前贺兰山地区规模最大、香火最旺的佛教密宗寺院。 贺兰山滚钟口伊斯兰教先贤克马伦丁“拱北”,既见证了伊斯兰教先贤发现大量与麦加、麦地那圣地阿拉法特山相似地理地貌的存在,又成为我国北方绝无仅有的道、佛、伊斯兰教“三教合一”奇异的宗教格局,给贺兰山蒙上了一层神秘奇幻的面纱。 综上所述,贺兰山被人们称为“神山”和“圣山”是有历史依据的,如此丰厚的宗教文化遗产在我国的名山大川中实属罕见,我们应该倍加珍视。 二、对贺兰山宗教文化开发利用的思考 潜在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关键在于能够抓住这些文化资源的主脉进行重新整合和市场开发。 (一)整合贺兰山相关景点和旅游项目资源,打造贺兰“神山”品牌 自治区旅游局、文化局、宗教局和银川市人民政府在文物保护和古为今用的原则下,以贺兰山宗教文化为主线,突破行政区域划的限制,对贺兰山相关景点和旅游项目进行调整、规划,分期建设投入使用,与内蒙古阿拉善盟联手打造“天下第一神山”品牌。 规划应坚持有学术依据,但不拘泥于学术依据的原则,借鉴深圳华侨开发“锦绣中华微缩景观”、“中国民俗文化村”、 “世界之窗”、 宁夏农恳局开发沙湖和文人张贤亮打造西部影视城景区的成功经验,在贺兰口岩画保护区增设“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博物馆”,使游客对岩画创作者—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概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可加深游客对各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认识。 景区管理机构可增设艺术表演团,以歌舞形式再现古人祭祀、出征、狩猎等场景,游客通过和演员的互动,从而产生身临其境,时光倒流的感觉。 拜寺口双塔等寺庙遗址,可在文物部门的监督下加以部分恢复。考虑到贺兰山西麓寺庙多为佛教密宗格鲁派寺院(黄教),恢复后的寺庙可定为显宗和密宗其他教派寺庙,如宁玛派(红派)、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等,使游客一山游尽天下寺。另外,还可以在合适的景区建若干个道观,这样做既可以满足部分游客求签问卦的需要,也昭示了贺兰山是边疆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点。 规划的重点部分应放在西夏移民村的建设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有学者实地考察了四川康定地区的木雅人,均认定木雅人为西夏遗民,至今仍残存着西夏时期的风俗习惯。 可考虑在西夏王陵附近复制一个木雅人村落,村落有木雅人代表性的建筑构成,如石楼、石雕等。室内除设有经堂等木雅人典型的装饰外,还应安排客房和餐厅,以变游客居住和饮食。 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相关部门从木雅人中招聘能歌善舞者入住“西夏遗民村”,为游客表演经过精心编排的木雅人风俗习惯和歌舞,使游客零距离感受西夏遗风,实现“吃、住、玩在遗民村”的体验旅游理念。 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炒作,吸引游客,提高贺兰山的知名度。 现代商战至胜的法宝之一是炒作,可以考虑在目标市场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炒作题目,如“神山密探”、“六世达赖之迷”、“西夏遗民归故乡”以及史玉柱创办巨人公司失败后,在广宗潜心修佛,修身养性,显灵重出商场后靠“脑白金”一举成功等各种吸引人的故事进行炒作,制造令人神往,催人前行的氛围。 (三)选准市场,加强营销 贺兰山旅游兴衰的要害在于能否选准市场。市场选准了,客源有保证,投入才会有产出。 这个市场必须具备两个要素:(1)游客有宗教信仰的传统;(2)有消费能力。根据以上两点,目标市场以东南、华南沿海和港澳台地区为宜。 我区应以让利的方式与上述地区旅行社建立广泛的业务关系,通过组团专题旅游启动市场。随着旅行团队的增加,先远后近,必将带动周边省区散客数量的增加,最终形成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 三、打造贺兰山特色品牌旅游景区的方法与步骤 (一)依托特色,集中开发 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力,而特色的形成依赖于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缺什么;二是我有什么。贺兰山东麓规划应突出特色,避免面面俱到,这样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出奇制胜。 挖掘贺兰山地区旅游文化特色,不仅要看到现存的景点,更要着眼于背后隐藏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贺兰山地区绵延不绝的是我国古代各民族的宗教活动和与之相关联的设施遗存。这种上千年的文化积淀是我区在旅游市场制胜的宝贵财富,应该高度集中并积极的开发利用。 (二)集中景点建设资金,率先建设“西夏遗民村” 西夏王陵是我区旅游市场的金字招牌,但王陵现有的景点均为静态观光,游客无法体验不同于其他王陵或帝陵的特色。“西夏遗民村”可以使游客零距离感受西夏遗风,满足游客探询党项人下落的猎奇心理,符合体验旅游的大趋势。 目前贺兰山东、西麓旅游景点均缺少可以滞留游客的景区,而“西夏遗民村”的建成势必滞留游客,起到增加旅游收入的作用,同时该村还将盘活贺兰山东、西麓的景点,使这些景点贯穿为一个完整的旅游线路。 由于“西夏遗民村”以软件为主,硬件为辅,资金投入不会太大,应该有能力依靠自治区的景点建设资金先行启动,以此来带动后续项目的开发建设。 (三)立足现有条件,抓住特色打造品牌 充分认识旅游产业在提升我区综合实力过程的重要作用,立足现有资源,在特色上狠下功夫,争取短期内使我区、市的旅游产业有一个明显的改观。 宁夏自古以来是牧猎文明和农业文明的交汇地,只要抓住“交汇”这个重点,就能搞出大大小小的特色,与众不同的特色,从而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参与和支持,我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利用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产业,正逢其时,只要善于谋划、勇于创新,必将增强宁夏的知名度,提升经济实力,造福子孙后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