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宗教程-第六编 净土资粮:信、愿、行(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第十八章信愿与菩提心

  菩提善根,是入大乘佛法的正因,不发正觉菩提之心,虽行六度万行,经恒沙劫,终不成佛,不发菩提心,勤修诸善根,魔所摄持。证知菩提心乃万善之根本。

  净宗修持的纲宗亦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菩提心实乃往生净土之种源。若不发菩提心,即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纵然勤修,终不得往生。兹拟就二个问题,一、大乘菩提心相状,二、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略作讨论。

  第一节大乘菩提心相状

  菩提,梵语,觉义,即佛果之名。菩提善根,性德中固有物(正因佛性),久蕴于五阴身心而不自觉,如草种之在地,但有土处,莫不有之。人之佛性,亦复如是。知诸性无常,佛种从缘起,能达缘起无性,即是成佛的真种。下面,就大乘菩提心的内涵、相状与功能,略施阐释。

  一、菩提心的内涵

  大乘佛典对菩提心的内涵及相状多有描述。兹就《观经》、《大乘起信论》、《往生论》所示菩提心的内涵与相状,图示并阐释如下:

  《观经》三心:1.至诚心、2.深心、3.回向发愿心

  《起信论》三心:1.直心、2.深心、3.大悲心

  《往生论》三心:1.无染清净心、2.乐清净心、3.安清净心

  圆证大涅盘三德:1.法身德、2.般若德、3.解脱德

  1.《观经》三心。

  三心是《观经》上品上生章所载之文。三心是三辈九品往生的正因。若缺一心,即无从往生。略而言之,至诚心是真实之诚心,是往生不伪之心。深心是信自己的根机及佛的愿力之心。回向发愿心是回向所修之行,愿求往生之心。三心亦谓之安心,是将心安置于所求(净土)、所归(阿弥陀佛)、与所行(持名念佛)三者。

  善导大师对《观经》三心的阐释详明而精要,兹录如下:

  一者至诚心,至是真的意思,诚是实的意思,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为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只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心不可也。若起善三业者,必须真实心中作,不简内外明暗,皆须真实。

  二者深心即是深信之心,真实信心有二种,一者信根机,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就人立信。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者即去,是名随顺佛教,是名真佛弟子。上述二种深信之相乃念佛行人修净业的第一要义。

  三者回向发愿心。过去及以今生,身口意业所修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往相回向),生彼国己,见佛闻法,还起大悲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众生(还相回向)①。

  概言之:至诚心是真实之诚心,是往生不伪之心。深心是信自己的机根及佛之愿力之心;回向发愿心是回向所修之行,愿求往生之心,此三心对治虚假心、疑心、不回向之三种心。三心即是净宗菩提心之内涵,亦是净宗总安心。三心具足,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善导大师对《观经》三心的注释,弥契净宗心要,称佛本怀。

  2.《起信论》三心。

  《大乘起信论》所示直心、深心与大悲心,属信成就发心。大乘行人初涉信门,信知因果不昧,勉行十善,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得值诸佛,亲承供养修行信心,经一万劫,信心成就,诸佛菩萨教令发心,或以大悲故,能自发心。

  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意指契向理体真如之心,别无歧路,此即自利利他二行之本。

  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意指修具万德,回向心源,即自利行本。

  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苦,意指广拔众苦,令得菩提,即利他行本。

  古德将《观经》三心对应《起信论》三心,《观经》至诚心即直心(正念真如);深心即起信论乐集一切善行;回向发愿心即起信论大悲拔苦,度尽一切众生。

  3.《往生论》三心

  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中,将菩提心的特质概述为智慧、方便、慈悲(三者亦是成就五念门的前提)。菩提心的相状则表现为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

  一者无染清净心。意指万善皆空,纤尘不立,直契真如。菩提是无染清净处。凡能不为自己求名求利求安乐,便是破我得无我,无我自然无染清净,无染清净心以智慧为本。

  二者安清净心,若一行不圆,菩萨之心则不安隐。菩提是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发愿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便是违背大乘菩提门。安清净心以慈悲为本。

  三者乐清净心,若一有情未度,菩萨之心则不喜乐。乐者广度有情故,此即普度众生心。若不发愿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不发愿与诸众生,同生安乐国,便是违背大乘菩提门。乐清净心以方便为本。

  上述三心与观经三心,起信论三心,名殊理一。天亲菩萨以此三心作参照系,指陈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会障碍菩萨成佛,应当远离。“何等三种?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这段法语非常精辟,针砭众生的弊病,吾人应深加警省。行人如能发智悲方便合一的的大乘菩提门,远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而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必可圆证大涅盘三德。此为诸佛一路涅盘门,故名大乘菩提门。反之,如不能远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的法,则不仅难成佛道,亦不能达成往生成佛的愿望。行人不可不慎。

  二、菩提心的相状

  大乘行人发菩提心,由于当人的根性与时节因缘的差异。遂致发心的相状错综复杂。省庵大师曾将行人发心的相状类分为八种,即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兹具述如下。

  (1)发心有邪正。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即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2)发心有真伪。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巅,如是发心,名之为真。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3)发心有大小。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4)发心有偏圆。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知晓上述八种发心之行相,自己应审度思察。邪伪小偏四种发心,理应舍去;正直大圆四种发心,理应择取。如是所发之心,即名真正发菩提心。

  大乘菩提心不仅有内涵与相状的差异,而且发菩提心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概言之,大乘行人发菩提心有随事发心与顺理发心二种:

  (1)随事发心,又称行愿菩提心,烦恼无数,愿悉断之;善法无量,愿悉修之;众生无边,愿悉度之;于此三事,决定期愿。愿断烦恼是如来断德正因;愿修善法是如来智慧正因;愿度众生是如来恩德正因。三德整合即是无上菩提心。

  (2)顺理发心,又称胜义谛菩提心。信解诸法如幻梦,非有非无,离言绝虑。依此信解发广大心,虽不见有烦恼善法,而不废弃断烦恼,修善法。是故虽愿悉断悉修,而不违于无愿三昧:虽愿皆度无量有情,而不存有能度所度,故能随顺于空无相。如经云: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是发心功德无边,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

  总之,大乘菩提心内涵与相状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智悲并运,六度齐修。菩提心是成就佛道之本。大乘行人应远离二乘根性。龙树菩萨开示:“若随声闻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萨死,则失一切利。若随于地狱,不生如是畏,若随二乘地,则为大怖畏。”②净宗乃大乘圆顿佛法,菩提心的有无直接关系着能否往生。二乘种性的人,不能成就往生净土。吾人应深加警觉。

  三、菩提心的功用

  菩提心的功用,大乘经论与祖师大德多有阐释。概言之:菩提心是万善中王,是诸佛之本源,众生之慧命,大事因缘,莫过于发菩提心。“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③

  发了菩提心,则为真正的大乘行者,入菩萨数,若修证出现(如炼矿出金),则为天人师,为世人所重。《华严经》记载:“尔时弥伽长者告善财言: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耶?善财言:唯!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弥迦遽即下师子座,于善财所,五体投地,散金银华无价宝珠,及以上妙碎末旃檀,无量种衣以覆其上,而称叹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若有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为不断一切佛种。”善财一生证果,龙女八岁成佛,地狱发心顿超十地,沙弥发意已越二乘,皆属菩提心不可思议的力用。

  初发菩提心与菩提心的修证出现,功用虽有悬殊,然初发心尤显难能可贵。发菩提心的果报虽然在圆证佛果,而发心的华报却首先体现在往生净土。因为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限,所以能感得宽广平正的西方净土,长远无量的正报寿命。西方净土依正功德,除菩提心,无能荷当。①

  知晓大乘菩提心的内涵、相状与功能,对净宗修持有莫大的帮助,净宗尤重发菩提心。净宗菩提心即含摄大乘菩提心的所有内涵与功能,又有独特的内涵与功德。净宗菩提心与大乘通途菩提心同中有别。

  第二节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

  大乘菩提心,无论是顺事发心(四弘誓愿),还是顺理发心(缘生性空),动经多劫,殊非易事,故为难行道。而净土宗在发菩提心上,显示出方便易行的特质。净宗祖师大德对此多有阐发。其中以蕅益大师的判言最为直捷了当——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②意为,具深信(六信),发大愿(厌离娑婆欣慕极乐),即是发无上菩提心。合此信愿(菩提心),即是往生净土的指南针;由此信愿,方能执持名号,自可感生净土。

  信愿即菩提心,这个判言在净业行人发心过程中,亦有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个体意识到法界意识的次第。昙鸾大师开示净宗菩提心云:“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①可见,净宗菩提心,着重在“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同得成佛。”此愿一发,即能具无量功德,能消无量业垢,能破无量魔网,永为成佛真种。这个心愿,对一般善根的众生来说,也能创发。释尊立教,阿弥陀佛摄化,十方诸佛共赞,祖师大德判教,说净宗为易行道,亦体现在发菩提心的善巧方便上。

  净宗菩提心初看似较比大乘菩提心易于发起,而究其实却不尽然。因为净土往生法实为难信之法(净宗诸经反复申言,难中之难)。信心未生,何能发心?少善根福德的众生,不能往生净土。菩提心即是善根。但发凡夫心,是无善根,发声闻心是少善根,信愿持名乃多善根。所以,净信念佛法门稀有难得。于此难信之法能生实信,是多生多劫的善根成熟,是般若智慧的显现。故而,净宗经典极口赞誉念佛人稀有难得。念佛人是“人中芬陀利华。”②又云:“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佛中,得名第一弟子。”③莲池大师依据圣言量判言,净宗所被根机是上根器人,净土是大乘菩萨所修。有人谬指净宗是小乘,念佛人是自了汉等,是不明净宗圆教义理所致。

  净宗菩提心(深信发愿)与大乘通途菩提心在表现形态上虽有所不同,然净宗信愿亦含摄着大乘菩提心的全部内涵。兹表现在如下二方面。

  其一,四弘誓愿是大乘菩提心的本质内涵,净宗信愿亦包摄四弘誓愿。以净宗愿门的厌离行与欣慕行为例:(1)依苦谛,观照娑婆众苦逼迫,一切众生皆在生死海中头出头没,生起悲心,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之愿。(2)依集谛,观照自身诸惑炽盛,一切众生心中蜎集无量烦恼,起业感报,无有中止,生起决断心,发烦恼无尽誓愿断之愿。上述二愿属厌离行摄。(3)依道谛,观照极乐世界一一庄严,全体理性,常能听闻佛法,分身无量供养十方诸佛,闻法受记,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助道缘足,生起度生求法之心,发法门无量誓愿学之愿。(4)依灭谛,观照极乐世界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不退转位),一生圆成佛道,生希有心,发佛道无上誓愿成之愿。上述二愿属欣慕行摄。证知净宗信愿含摄大乘菩提愿。

  其二,《大智度论》所述五菩提心,赅括了大乘行人从初发心到究竟成佛的全过程,净宗信愿持名,往生成佛的历程亦含摄五菩提心而无遗。(1)发心菩提:意指于无量生死中,发大菩提心。持名念佛,正于凡夫生死心中,发菩提心;求出生死,求生彼国,自度度人故。(2)伏心菩提:意为断诸烦恼,降伏其心。而持名念佛,则正念才彰,烦恼自灭故。(3)明心菩提:意为明了诸法,不外一心。而持名念佛,则了知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故。(4)出到菩提,意为得无生忍,出离三界,到佛果地。而持名念佛,即得一二三忍,捷超生死,趋一切智故。(5)无上菩提:意指坐大道场,成最正觉,而持名念佛,则圆证三不退,直至成佛故。证知信愿持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并具足大乘五菩提心。

  综上所述:净宗菩提心(信愿)与大乘通途菩提心虽在表现形态、下手方便处有诸多差异,然其实质内涵无二无别。站在净宗角度判言,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既有佛经圣言量的依据(依义不依语),又有修证实践上的验证。有人以通途教理来否定信愿即菩提心,既未契净宗超情离见之义明理,亦隔膜于阿弥陀佛具足悲智的弘愿。净宗行人应仰信佛言,仰信昙鸾大师、蕅益大师等祖师的言教,不受他人师心自用之说的惑乱。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心,持名念佛即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净宗法门提供我们究竟的安心立命。吾人宜尽形寿精进念佛,成办往生大事。

 
 
 
前五篇文章

净土宗教程-第六编 净土资粮:信、愿、行(六)

净土宗教程-第六编 净土资粮:信、愿、行(五)

净土宗教程-第六编 净土资粮:信、愿、行(四)

净土宗教程-第六编 净土资粮:信、愿、行(三)

净土宗教程-第六编 净土资粮:信、愿、行(二)

 

后五篇文章

净土宗教程-第六编 净土资粮:信、愿、行(八)

净土宗教程-第六编 净土资粮:信、愿、行(九)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八)-海仁老法师(15)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九)-海仁老法师(1)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九)-海仁老法师(2)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