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
 
请掀开经本第六十面,第二行,最后一句看起: 「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这以下是讲念佛最殊胜的果报。这个经文在五十七面倒数第四行末后一句,我们把这段经文念一念: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今天这段注解就是解释这段经文。命终的时候这是说往生的时候,底下讲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来迎接,迎接的事。如果「不为见思所乱」,这一句非常重要,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了,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那就不能往生。我们自己平常用功,真正功夫就在此地。所以,什么叫见,什么叫思,一定要清楚。换句话说,如果真正能够做到在日用平常当中,无论对世法、对佛法,都做到了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那你就不为境界所乱。境界不能够动你的心,不能够乱你的志,这个人就决定往生。这个功夫也是能感,前面讲的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来迎接,这是所感。「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大师在此特别嘱咐我们,心里面不会再有这个念头,什么念头?娑婆世界的三有。三有是讲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也就是说,天上人间一切境缘都不动心,念佛人统统放下了,不但世间放下,天上也放下了。他生到西方,是同居土跟方便土这两种净土。再看底下这段。 「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由此可知,往生你到底是见的化佛,还是报佛?阿弥陀佛决定没有这个分别,没有这个执着,完全是自己念佛行愿所感的。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这是法尔自然,佛决定没有这个念头,没有这个分别。这个也正是说明了「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是功夫深的,念到理一心不乱,临终来接引的佛是报身佛。「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这是举一个例子。二边,生死是一边,涅槃是一边,通常人都有这个分别执着,娑婆世界是一边,西方极乐世界是一边,这也是二边。念到理一心不乱,这些念头统统没有了,那个心才叫真正清净。所以,生到西方世界是生实报土、常寂光两种净土,这是理一心不乱的。 「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仍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这实在是给我们宣布了,这一句佛号是整个佛法的大总持法门。不但释迦佛一生所说的一切法,乃至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众生宣说无量的法门,都离不开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南无阿弥陀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门,没有比这个更殊胜了。诸位要记住,无上的法门,第一法门,无比殊胜的法门,一定是容易;如果不容易的话,这个法门不能称第一。为什么?不容易,有的人就不能修,必须要一切众生个个都能修,这才算第一。我们一定要明了这个事实,这才算是第一。所以它是简单、容易、直捷。 「至顿至圆」,顿是讲顿超,从凡夫地一下就成佛这叫顿,至顿是顿到了极处。我们初学佛的时候,同参道友在一块研究讨论佛法,提出了一个问题。假设这个人做了极重的罪业,立刻就要堕阿鼻地狱永不翻身,这么重的罪,佛有没有能力叫这个人立刻成佛?假如佛没有这个能力,佛万德万能就是赞美的话,不是事实,不是真的。佛有没有这个能力?我们读了净土经之后才晓得,佛确实有这个能力,问题就是这个众生信不信?《观经》上讲得很清楚,五逆十恶,临命终时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圆证三不退;换句话说,就是从地狱一下就成佛了,当中没有次第,顿到极点,圆到了极点。这个法门实在不容易,诸佛如来都感叹信的人很少,但是依照这个法门去修,成功的人非常之多。只要肯修,像善导大师所讲的「万修万人去」,去就是去成佛,不是做别的事情,直捷去成佛。这几段我们要特别留意。 执持名号,念念即佛,前面说过了,「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它直捷!《观经》上说的,念佛之人念阿弥陀佛这个心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所以,念念都缘佛的境界,大乘经里面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人念念想佛,佛就现前,他就变成佛。凡夫他念念不想佛,他想六道、想贪瞋痴慢,这不是想佛。想贪就变饿鬼,人死了都变鬼,这是世间的俗话,人死了都变鬼;我们佛门晓得,有六道轮回,他不一定变鬼。怎么那么肯定说人死了都变鬼?但是我们细细想一想,他讲这个话也不无道理。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世间人哪个人不贪?贪就是变饿鬼的因素,第一个因素就是贪。世间法里面,贪名闻利养、贪五欲六尘,无论贪什么都是堕饿鬼。佛法里面,如果用贪心学佛法,还是堕饿鬼,为什么?你用的是贪心。不是说我这个贪换个对象,换个对象只是在六道里头善恶,鬼里头有多财鬼、有少财鬼,贪佛法的大概在鬼道里是多财鬼,变成鬼王,大概是这样的。瞋恚心堕地狱,愚痴变畜生。贪瞋痴慢,真的,我们看看这个世间人,大多数都在搞这个,所以他来生到哪里去?来生到恶道里去,这非常明显。念佛人,他念念缘佛,念念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们娑婆世界六道里头没有,没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个心念念与西方极乐世界起了感应道交,跟六道里头没有感应,还是「一切法从心想生」,违背不了这个原理。底下这段文讲得非常殊胜。 「上上根不能踰其阃」,阃是范围,古时候大家庭门槛就是阃,不能超越这个门。上上根是指的等觉菩萨,像文殊、普贤,这是上上根人,华严会上发愿求生净土。「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域是范围、区域,臻是到达的意思,下下根是指地狱众生。从上上到下下,九法界统统包括尽了,这个法门叫普度一切众生;不但普度,它最殊胜的地方就是平等的普度。任何一个法门有普度的,但是没有平等的普度,任何一个法门能教学人成就,但是不能教学人平等成就,这个法门成就是平等成就。上上根人往生,下下根人往生,都是圆证三不退,他的成就是平等的成就。蕅益大师说得好,十方世界没有这个事情,诸佛所说的一切法门也没有这个说法。所以,西方净土的殊胜,西方净土的特别! 「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这句话是说个人修行的功夫。了解这个事实,我们就要真心去念佛,你念到心愈清净,所感的佛是来接引我们这个佛,化身佛、报身佛,所生的土是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这个话说得好!怎么说「不一概」?随着各人的功夫不相同,见到的不一样,但是到达西方世界,都能够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实不同,也得到了相似的相同,诸位细细去念《无量寿经》上四十八愿你就了解。四十八愿仔细一看,那个世界是平等法界,只要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身体、相好光明,智慧、神通、德能都跟阿弥陀佛一样,这个不可思议!「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这一句就包括了整个的佛法。古来的祖师大德们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把它分成八教,这是用天台家的讲法。八教就是化仪四教、化法四教。化法里面有藏通别圆,化仪里面有顿、渐、祕密、不定,这八教就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全都包括了。「竖彻五时」,五时也是说的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教,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是「华严时」,第二是「阿含时」,第三是「方等时」,第四是「般若时」,第五是「法华涅槃时」。这一句阿弥陀佛统统包括了,就像前面所讲的「无余无欠」,全部包括了。 「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佛讲这个法门是真正彻底悲心,因为他把学佛的方法说到究竟圆满了。念佛法门是达到了究竟圆满,不像说其他的法门,说其他的法门后面还有。就是以《华严》来说,《华严》讲了那么多,有没有讲圆满?没有,它还有,还有什么?还有念佛法门。所以,《华严》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才算是圆满,不到极乐世界就不能说它是圆满。可是诸位要晓得,这部经自始至终、字字句句都是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它是最圆满的,《华严》、《法华》不得它还不能圆满。下面大师假设一个问答,破除我们的疑惑。 「问,《观经》专明作观,何谓不劳观想。」念佛法门里头有观想念佛,说不用参究还可以理解,为什么不用观想?「答,此义即出《观经》」,说不劳观想这个意思,就是出在《观无量寿经》里面。「彼经因胜观非凡夫心力所及」,从第一落日悬鼓到第十二观是观想念佛,确实不是我们能够观得成的。这十二观里面,最简单的就是第一观,你们不妨试试看,看这一生当中能不能把它观成?要怎样才观成?经上讲得很清楚,太阳下山的时候,你看落日像悬鼓一样,红红的太阳,睁着眼睛太阳在面前,闭着眼睛太阳还在面前,这叫观成了。如果闭着眼睛太阳就没有了,这没有观成。无论在什么时候,一切时、一切处太阳都在面前,这叫观成,这最简单的。往后一层比一层复杂,不容易,真难!佛知道,绝对不是末法时期的人能够修得成功的。这个方法在正法、在像法时期还有,末法时期修观想修成功的几乎没有了,在历史上我们也没有见到一个。智者大师是修观想成功的,智者大师是隋朝的人,还在像法的时候,还没有入末法。末法到今天是一千零二十年,末法时期这一千零二十年之内,修观想成就的则没有听说一个,记载里头也没有。 「故于第十三别开劣像之观」,第十三观是「观像念佛」,这就比较容易多了。观什么样的佛像?丈六金身,或者用泥塑、用木雕、彩画都可以。塑造这一尊佛像,天天看它,使这个佛像,我们现在人讲印在自己的脑海里面,佛法里讲印在八识田中,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虽然是一种方法,诸佛如来并不提倡,原因在什么地方?有它的困难。譬如修行人,那要很大的福报,家里有佛堂,供养佛像,天天你去看这个佛像。你要有工作,你不能看这个佛像,你修行的功夫就断掉了,就间断了。所以,那要有大福报,不需要工作,生活一切有人照顾、有人供养,才可以修这个法门;如果没有这个大的福报那就不行,离开佛像你的功夫就间断。 「而障重者犹不能念彼佛」,这是业障重,就是没福报,「故于第十六」,十六观最后一观里面「大开称名之门」,持名念佛就是第十六观里头讲的。「今经」,这就是指《阿弥陀经》,我们现在这部经,「因末世障重者多」。这实在的话,我们自己想想,自己业障很重,观想不能成就,观像没有这个福报,佛才开持名念佛的方法。持名念佛我们就方便了,不需要看佛像,一切时、一切处都可以念佛,不受环境的拘束,功夫能够成片,能够不断,这是法门无比殊胜之处,「故专主第十六观」。 「当知人根虽钝,而丈六八尺之像身,无量寿佛之名字,未尝不心作心是,故观劣者不劳胜观,而称名者并不劳观想也。」胜是殊胜,胜观是前面第十二观「观想念佛」。业障重的人、根性钝的人,可以不用前面观想的方法,改用观像,观丈六或者观八尺,或者更小一点,像我们现在供的这个,这个大概只有两尺的样子,缩小了,可以随身带的,古人画的佛像随身带的,所谓是西方公据。如果根性更钝一点的人,连这个都做不到,那就完全用持名,观想就不必要了。我们知道,单单用这一句佛号,一生当中成就往生的人很多。我们在《净土圣贤录》里面看到了,《往生传》里面看到了,在近代一些念佛人往生我们也看到了,就是一句佛号,二六时中净念相继。为什么这一句佛号能成功?观想、观像、持名都是心作心是。「心作」,是心作佛,「心是」,是心是佛,一个道理。一个道理哪有分别,又何需要执着?我们把事理都搞清楚了、都搞明白了,我们的疑惑才消除,才能够死心塌地老老实实这一句佛号念到底。前面给我们解释为什么不必要观想,这底下则又有一个问答,说明为什么不必要参究。 「问,天奇毒峰诸祖」,这都是禅宗的祖师,天奇是本瑞禅师,毒峰是本善禅师,这是禅宗里面的大德,他们「皆主参念佛者是谁,何谓不必参究」?禅宗里话头就是「念佛是谁」,这也传得很广。念佛里头又参话头,禅宗祖师提出来的,为什么说不必参究?时下人,不只时下人,古时候也有,所谓禅净双修。「答,此义即出天奇诸祖。」这个答得好,答得太妙了!「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释迦彻底悲心,故傍不甘,直下诘问,一猛提醒,何止长夜复旦。」蕅益大师是真正有见地,佛心祖意他能够透彻明了,才能说得出这个话出来。我们一般人看到天奇、毒峰诸祖这些话,往往就被他迷了,随着他的言语转,不知道人家是意在言外,你把话错听了,你没有懂得人家的意思。这是讲祖师们看到念佛人没有真信切愿,不能够死心塌地念佛求生,这就是辜负了释迦牟尼佛彻底的悲心。看在眼里面不甘心,「故傍不甘」,就是看在眼睛里不甘心,看到难过! 世尊把他自己修行成佛的法门所谓和盘托出,完全说出来,一丝毫的隐藏都没有。像我前面跟诸位说的,讲《华严》、讲《法华》、讲一切经,都不是圆满的,还剩一点没有讲圆满,到这个地方才讲圆满。换句话说,《华严》、《法华》这些一乘大经像十四的月亮,这部经是十五的月亮,再没有了,这才叫彻底悲心。由此可知,《华严》、《法华》还没到彻底,大慈悲心的流露可以,不能说彻底,这个法门是彻底悲心。看到大家不能够接受,不能够认真依教奉行,所以才说出这句话,问他「念佛是谁」,直下诘问。语录里面是这样记着的,这是天奇示众的时候说,「终日念佛,不知全体是佛,如不知,只看念佛者是谁」,他的话是这么说的。所以直下诘问,一猛提醒,实在讲,希望在这一句话下让大家豁然开悟,绝不是叫你去找那个念佛的是谁。自己念佛,再问自己念佛是谁?这不叫闹笑话! 「何止长夜复旦」,长夜复旦是比喻众生无始劫以来,一念不觉堕在无明里面,这才无量劫来搞生死轮回,这叫长夜。复旦,就是祖师这句话的呵斥,使你一下惊醒了,破了无明,见了本性,这叫做复旦;换句话说,长夜复旦的意思就是破迷开悟。何止破迷开悟?假如说止于破迷开悟,那真的就变成参究了。何止长夜复旦,这个意思就是直捷指给你求生净土,为什么?真正觉悟的人,真正见性的人,没有一个不求生净土。为什么?他对这个法门不迷,他认清楚了。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这都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们,他们求生净土,你要问为什么?求生净土,成佛来得快、来得容易。不生净土,明心见性之后,悟后起修,修到成佛,《华严经》上讲的是真话,要无量劫。世尊说的三大阿僧祇劫,那是权说,是对初机的说,因为说无量劫,怕人家吓倒了,算了,我不修了,太长了!讲三大阿僧祇劫,换句话说,时间缩短一点,人家还勉强可以接受。《华严经》上说无量劫,不止三大阿僧祇劫,哪一个真正觉悟的人、真正明白的人会走这个冤枉路? 世间什么人是聪明人?走径路的是聪明人。我们在这部经里面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已经开悟的人当然更快。像我们带业往生的,见思烦恼一品都没有破的,我们在这部经里面明白了,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不会超过四劫就成佛了,你想想看这个多快!因为阿弥陀佛成佛以来总共才十劫,西方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那个上善数字都不可思议。上善是指等觉菩萨,就是成佛,这些诸上善人是十劫里面成就的,是占西方极乐世界人数绝大多数。我们这才肯定西方世界的成就不会超过四劫,因为十劫当中不超过四劫,它的人才是大多数。如果需要五劫,那么应该西方世界诸上善人是一半一半,不是占多数;占多数,三劫、四劫那就占多数。这是我们真正明了西方极乐世界修行的快速。 「我辈至今日,犹不肯死心念佛。」这是蕅益大师他老人家的悲心,也可以说是他老人家彻底悲心来劝勉我们。我们今天还不肯死心念佛,换句话说,心里头还想着其他法门,还想着其他经典,这叫大错特错。底下有个比喻说,「苦欲执敲门瓦子,向屋里打亲生爷娘,则于诸祖成恶逆,非善顺也。」敲门瓦子现在没有了,我们俗话叫敲门砖。在从前,可能现在大陆上也没有了,抗战以前大陆上有,比较富有的人家,他住的房子四合院是一进、二进、三进,庭院就很深。主人是住在后院,距离外面大门很远,客人来了,敲门听不见,拿一块小石头敲门,那叫敲门瓦子。拿个小石头敲门,声音比较大一点,后面的人可以听见,是这个意思。门开了,石头就丢了。门开了,再把石头打里面的主人,那就错了。这是比喻不知好歹,误会了祖师的意思。释迦牟尼佛彻底悲心,是教我们念佛,教我们死心念佛,求生净土。这不但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愿,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出三界成佛道的第一愿,所以这个法门是第一法门,怎么能误会?这些参究的人、参禅的人,原本是要顺着祖师的意思、顺着老师的教导去修学,现在把老师的意思误会了。老师这句话用意是教你死心念佛,不是教你在念佛里面再加上参究,不是这个意思。如果你执着祖师这句话「念佛是谁」,好!你在念佛当中也去看「念佛是谁」,就等于拿敲门瓦子去砸祖师,意思在这个地方,「非善顺也」。真正明白祖师的意思,那就老实念佛,不必参究。 「进问」,进一步又提一个问题,「此在肯心者则可,未肯者何得相应」。肯就是肯死心念佛,还有不肯死心的呢?这是说前面祖师的话,如果真的对死心塌地念佛的人,那是讲得通,是有效果,没有死心念佛的人,怎么能相应?就是说祖师这句话怎么能相应?底下答覆说,「曰,噫,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应」。这个也答得好!已经肯死心塌地了,何必要祖师去呵斥,用不着!祖师呵斥这句话原本就是对于那些还不肯死心念佛的人,这话是对他说的,你不能把意思搞错了,对象搞错了。 「汝等正信未开,如生牛皮,不可屈折。」生牛皮一折就断掉了,这是比喻正信未开。对于净宗法门理与事都没有搞清楚,又没有善根福德,纵然听到了,不能死心塌地的去受持。「当知有目者,固无日下然灯之理,而无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这个比喻也比喻得很好。有目比喻正信已经生的人,这个人他当然死心塌地念佛,真信切愿,一心持名。无目就是比喻正信没有开的人,正信没开,说老实话,最要紧的就是死心塌地念佛。你看净宗往生的人,可以说十之八九正信没开,像乡下老太太、老太公,无知无识,字也不认识,经也不会念,他听了这一句阿弥陀佛,他就死心塌地念下去,结果他成功了,他往生了。这什么原因?前面说过了,他有善根、有福德。虽然理论、事实真相都不了解,教他念他就肯念,这是真正可贵!所以他们求不求了解这些理论与事实真相?人家根本就不问,也不要听,怕麻烦!所以说「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日中是比喻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是大智慧的法门,福慧双修。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里面,有无量的福德、有无量的智慧,何必在念佛里头还要去求要了解教义?要知道学佛的理论与方法?用不着,一句佛号念到底就好了。那些理论、方法就像灯炬一样,炬是火炬,光天化日之下,你要灯干什么?要火把干什么?不需要,这是说念佛的人不需要搞这个。 「大势至法王子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语也,敢有触者,宁不被烧。」大师再引《楞严经》里面大势至菩萨一段开示,证明不必参究。经文里面是这样说的,「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假方便就是包括参究、观想等等其他修行的法门统统一概不要,不用其他的方便法门来帮助,就是这一句佛号就行了。这个话说得好,这是经典里面给我们做了证明。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两句话就是一行三昧,叫你专心。所有一切妄念都打掉,禅也好,教也好,律也好,密也好,什么都不要了,就是这一句佛号就行了。死心塌地在一句佛号上,这叫做一行三昧,净土宗的一行三昧,这就比喻作大火聚。敢有触者,这是比喻以教来帮助、以理来帮助、以禅来帮助、以咒来帮助,统统都被烧得干干净净。 蕅益大师实在把这一桩事情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确实把我们向来一切的疑惑都断干净了。因为平常我们总以为这一句佛号太简单,总怕这一句佛号力量还不够,读了他老人家的开示,我们的心定了。尤其是印光大师,这是我们许多人都知道的,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的应身,印光大师的话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话。他曾经说过,即使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就是讲的《要解》。印光大师为我们作证,证明蕅益大师的注解就是佛的意思,就是佛所讲的,一点都不错。能信的人有福报,能信、能愿、能行,那就恭喜他,他这一生决定成佛。我们学佛,诸位同修果然要像前面所讲的死心念佛,我们这一生当中就这一本经就够了,你还要第二本经书吗?就这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那就真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下面的问题也都非常重要。「问,临终佛现,宁保非魔。」临命终时,妖魔鬼怪、冤家债主都会现形来欺骗你。《地藏经》上说得很好,人在临终的时候,往往看到他的家亲眷属,已经死了的家亲眷属他都看到了。其实是不是真的?《地藏经》上讲,不是真的,是冤家债主,在这个时候假变成你的亲人来带你去,带去干什么?报复。所以不是真的,是假的,这是魔现前。我们念佛人临终时候佛来接引,那个佛会不会是魔变的?这的确也有不少人担心。我们看大师为我们开示,「答,修心人不作佛观,而佛忽现,非本所期,故名魔事」。修心人多半是指参禅的人,他们不作佛观,甚至于有说「念佛一声,要漱口三天」,怕着相,完全修清净心,修定心,像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在临命终时忽然佛现在面前,可能是魔,为什么?与他本修的不相应。念佛人则不然,天天盼佛,「念佛见佛,已是相应」,这决定是相应的。「况临终非致魔时,何须疑虑」,临命终时佛来接引,这是佛的本愿,魔不敢来扰乱,这个要知道。临终有魔事的,《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楞严经》给我们讲五十种阴魔,说五十种,种是种类,每一种里面不晓得有多少。这些魔事实在说是时时刻刻环绕在修行人的身边,不知不觉就被它障碍了。唯有死心念佛的人,魔对他无可奈何,对他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换句话说,魔不能作障碍。这是叫我们不必疑虑。 又「问,七日不乱,平时耶,临终耶」。这是我们常讲的打佛七,是克期取证,这个七天要得到一心不乱。这个一心不乱,问是在平时还是临终?答,是在平时。「问,七日不乱之后,复起惑造业,亦得生耶。」七天不乱以后,以后就又乱了,乱了之后还能往生吗?说实在的话,七天以后再乱,他根本就没有得一心不乱。「答,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无更起惑造业之事。」这一句非常重要,说明什么是真的一心不乱。真的一心不乱得到之后,是永远得到;得到之后还会失掉的,那不是真的得到一心不乱,那是偶尔境界现前,能把烦恼伏一下。这个功力相当脆弱,外面境界一现前,又禁不起诱惑,又动摇了,又乱了,那不是叫一心不乱。 「问,大本十念,宝王一念,平时耶,临终耶。」大本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讲十念,《宝王三昧论》里面讲一念。问这是平时,还是临终?「答,十念通二时。」这个十念,临终十念也可以讲得通,平常十念也能讲得通。「晨朝十念属平时」,有些人工作很忙碌,没有时间念佛,早晚课就用十念法,这个十念是在平时。时间虽然少,他的功夫要求在一天都不能间断,也符合《无量寿经》所说的一向专念,他每天早晚都不缺,这个就对了。「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所以这十念,两种都讲得通。「一念则但约临终时」,这个讲临终的一念,最后这一念是佛,这个人也决定得生。临命终时,他那个时候忏悔的心重,念佛的心比平常一般人来得恳切,力量特别大,感应特别的快速,所以临终一念、十念得生。像张善和这类的人,这是临终一念、十念往生的。底下的问题很重要,决定不能误会。 「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有人听到临终十念、一念都可以往生,何必平时那么辛苦去念佛?等到临命终时还来得及。怕人起了这个误会,把自己这一生往生的因缘错过,那就太可惜了。「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这个说得好!这是讲普通人临命终时,最后的一念或者最后十念是阿弥陀佛,这就决定往生。但是这个机缘相当不容易,所以说念佛人多,往生的人少。有些人平常念佛念得很勤快,临终不念了,临终贪恋这个世间,那就坏了;还有临终业障现前,这都是麻烦事情。什么业障?病苦是业障。业障的事情多了,太多了,障碍你临终不能念佛,这都是要在平常要知道预防的。什么方法预防?修福。临终不得善终是福薄,往往在那个时候把佛号忘记掉,所以一定要修厚福,深厚的大福,临命终时没有病苦。平常不念佛,是因为他没有闻到佛法,临终时这个时候忽然听到佛法,听到之后就发心、就发愿,这样的人能往生。但是这样的人真的是万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这也不是没有原因,前面说过了,多生多劫的善根在这个时候现前,都不是偶然的。 所以我们不可以侥幸,侥幸没有不失败的。何况临命终的人,遇到佛也能往生,他至少要具足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他神智清楚。这就很不容易,很多人这一病就胡里胡涂,他什么都不知道,家亲眷属都不认识。那个人你教他念佛,没有法子了,他不能往生的。所以头脑要清楚,就是临走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大福报。第二个,在这个时候要遇到善知识,遇到一个人劝他念佛,求生净土。临终那一剎那,怎么会那么巧碰到这个人,这个难得!第三个条件,他一听就没有怀疑,立刻就接受,马上就照办。所以即使一句佛号,他这一句佛号里头信、愿、行这三个条件圆满具足,他才能往生,这很不容易。 所以底下说,「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宿世的善根成熟,哪有偶然的?我们凡夫眼睛里面看到是偶然的,其实不偶然,他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善根这个时候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这是我刚才讲的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临终具足,大难大难!我们到医院看亲戚朋友临命终时,你看他是不是清楚?一百个有九十九个都迷惑颠倒的,都不醒人事,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帮他助念则是尽人事而已,非常困难!说他往生是安慰活人,减少他的悲痛,其实是不是真的往生?很难讲,不容易!由此我们就知道,我们这一生当中一定要修福,福报不要这一生享受,福报统统留在临命终时候享受。临命终享受什么?享受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临终时没有病苦,纵然有小病,没有痛苦,神智清楚,那往生的成分就大了。 「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这是在此地特别提醒我们,一万个人当中难得有一个,万万不可侥幸。存这个侥幸的心,「净宗讲临终十念都可以往生,现在不必了,什么也不要做,等到将来临终的时候再念十声佛就往生了」。存这个心,如果你这一生错过因缘,你不能怪经典,不能怪祖师大德,也不能怪我没说清楚,我说清楚了,不能怪我。「净土或问斥此最详,今人不可不读。」《净土或问》这本书收在《净土十要》里面。《十要》在台湾、在美国都有流通,我们也印过多次。诸位看《净土十要》特别要留意看看《净土或问》,这一篇东西不长,分量不太长,里面对于这桩事情讲得特别清楚。所以蕅益大师在此地他就不多说了,希望大家多念念《净土或问》,要把这个事实真相认识清楚,然后我们才不会存侥幸心理,真正死心塌地念这一句佛号,才能够念得感应。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