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二十六课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二十六课

 

  下面继续讲《般若摄颂》,今天讲第四个科判,即以老者的比喻说明智慧和信心不可缺少。

  辰四、以老者之比喻说明:

  一百廿岁老苦人,虽立独自不能行,

  若左右人作依附,无跌倒怖顺利行。

  如是菩萨智力微,彼已趋入复退失,

  以胜方便慧摄持,不退证得佛菩提。

  这里也以比喻说明智慧和信心非常重要。比喻是怎么讲的呢?比如说,世间当中有人的寿命已经达到120岁高龄,一般来讲人老之后身心会非常衰弱、痛苦,那这样的老人从自己卧室的坐垫上站起来可能会有能力,但真的要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行动,或者要到别的地方去,恐怕就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左右两边有身强力壮的人扶着他,就能顺利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在世间确实有很多高龄人,像虚云老和尚等佛教中的高僧大德都活到了这样的年龄。以前青华寺的老方丈活了142岁,据说他在140岁时才开始学英语,后来简单的对话基本上已经学会。但我们这里个别道友才五六十岁,就说我老了、现在不行了、不能闻思佛法了,其实根本不能这么说,因为人精神或意志的力量非常大。他当时受到新闻记者采访,问他活到这么高的年龄有何秘诀?他说有两个原因:一是禁止贪欲,二是禁止懒惰。可见,断除贪欲和懒惰,身心就会很健康。二十世纪的时候,有一位老人叫李清云,他活了256岁,即康熙16年(即1677年)出生,民国22年(即1933年)逝世,当时他在世界上是最长寿的人。等等,有许多老寿星。

  但一般来讲,人活的时间长了以后,身体就会极其虚弱,所以要完全生活自理,恐怕也不行。而要到达自己的目的地,也要依靠旁人的搀扶,否则就摆脱不了途中跌倒的恐怖。同样,任何一位希求佛果的菩萨,如果他的智慧力量极其薄弱,虽然他已趋入菩提妙道,也很容易从大乘道中退失。特别是有些初学者,信心和智慧一点都没有,这就很危险。有些人虽然很虔诚,把上师看作佛,自己也觉得佛法非常难得;可是若没有智慧,过一段时间出现其他外缘就很容易退失。有些人虽然很有智慧,像一些大学生、博士生等知识分子,他们对佛理可以说无所不通,但因没有信心,在佛道中也很容易退失。所以我认为,信心和智慧就像鸟的双翼一样不可缺少。

  清凉国师在《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中说:“有信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信,还生邪见。”可见,如果只有信心,没有解开一切万法真理的智慧,那这样的信心只能称为迷信,也只会增长无明。现在有些人对佛教的道理一点都不懂,只不过表面上比较虔诚罢了,这只会增长无明。有些人智慧很不错,但没有一点信心,这很容易增长邪见。大家知道,现在有些谤佛、谤法的知识分子口口声声说得相当可怕,这就是因为他们只有一点相似的智慧,而没有真正信心的缘故。所以信心和智慧不可或缺。

  如果以对三宝、因果、佛道生起不退转信心等殊胜方便,和与一切名言真理不相违背的名言智慧,以及以净见量所见的胜义和对显现空性进行分别所得出来的通达空性的智慧摄持,就不会从正道中退失,而会无有困难地获得佛菩萨的果位。

  当然,有时候智慧和信心会同时产生,但一般来讲就像《金刚经》所讲的一样:“信心清净,即(也作‘则’)生实相。”即先对上师三宝有信心,然后再生起证悟的见解。可见只要信心清净,也即有特别甚深的信心,依此就能逐渐通达一切万法,从而生起证悟实相的智慧。《华严经》云:“世间自在主天王,得能令众生值佛生信藏解脱门。”可见,信心的宝藏是通达空性的解脱之门,这方面希望道友反反复复观察自己。但光对佛教表面上有信心还不足,这很容易退转,因为没有智慧作为助缘。而有一点相似的智慧,没有信心,就像现在一些世间学者那样,这也没有意义。所以智慧和信心双全很重要。

  《无量寿经》云:“人身难得佛难值,信慧闻法难中难。”意思是说,人身难以得到,佛也难以值遇,而以信心和智慧来听闻佛法,这是难中之难,可以说百千万劫难遭遇。所以,如果一个人能在大乘善知识前,凭借自己的信心和智慧好好闻思修行,那他就非常有福报。因此,在座的道友一定要认识到,闻法的欢喜或快乐之心很难得。但有些人认为:这倒没有什么,我上学时在老师前也听过,就像这样学佛后在其他法师前听一两堂课也很平常。千万不要这么想,因为闻思修行佛法跟学习世间知识,从价值、意义等方面来讲完全不相同。

  我经常想,在世间读高等学校,三年就要花很多钱,尤其是到美、法等国留学,可能花上百万的也有。而读佛学院或听上师讲课,根本不用花这么多钱。但从价值和意义来分析时,却有非常大的差别。想必大家都了知,大乘佛法对生生世世命运的改变起什么样的作用。

  但在学佛时也不能盲目求法,而应着重于打开智慧,所以首先应了知所求法的内含,但这必须长期闻思修行,这样一来我们的身心就会逐渐得到改变。的确,我们无始以来串习的无明习气非常深厚,短短一两天的学习或一次演讲、几次讲座,根本不可能完全断除相续中的所有烦恼,所以一定要长期下功夫。我认识的一些出家人和居士,他们多年以来对闻法一直未曾间断,无论到哪里去做什么样的工作,每天都未间断过修学佛法。其实人有这样的毅力,相续中的烦恼就会减少,逐渐也会变成一个好修行人。

  于我个人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名闻利养等世间八法可以说看透了,所以在有生之年,剩下的时间很想好好用在修行方面。对自己来讲,唯一有意义的就是修行,我始终这样认为。当然,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也很想帮助众生。除此之外,在短暂的人生当中,确实没有什么大的目标。也即除了在好好闻思修行的基础上帮助众生之外,其余一切都意义不大。当然,为了实现这两大目标,肯定要面对很多事情,比如吃饭、睡觉、穿衣服等,但这些都不会是我希求的最大目标。

  虽然我不好意思说或没资格要求,大家以后应跟我一起这样修学,但我非常希望,佛法不要仅仅停留于口头上讲得漂亮,而应在实际中从内心深处对佛法的见解有所认识,也即在短暂的人生中还是要做一些修持,否则想改变心灵也有一定的困难。虽然自己以前在将近二十年中听闻了很多佛法,同时也做了一些研究、探讨、探索,但现在就要离开人间的话,我觉得真正的实修是最有用的,当然以前缘佛法所作的一切在相续中肯定有很大功德。所以我们现在遇到这么好的佛法时,多多少少都要修行,而修的内容:首先以信心和智慧入于真正的佛教,然后再进一步获得大的境界。

  壬五(宣说加行之缘善知识)分二:一、宣说所依上师;二、宣说依者(听闻甚深智慧之)弟子。

  癸一(宣说所依上师)分二:一、需依具相善知识之理;二、善知识宣讲教授之理。

  子一(需依具相善知识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二、需要如此依止之理由。

  丑一、真实宣说:

  住初学位之菩萨,胜意乐入大菩提,

  贤善弟子敬上师,恒依诸位智者师。

  这里讲什么样的弟子依止什么样的上师。

  所谓“住初学位之菩萨”,指刚发菩提心、刚趋入大乘佛法的初学者。他们怀着利益众生和希求菩提的殊胜意乐,追求并趋入最殊胜、最美妙、最高贵的菩提道果。对这样的贤善弟子来讲,一定要以身口意最大的恭敬,依止具有善妙见行且能宣说大乘佛法密意的诸位智者上师。因为这样的善知识可以改变我们的生生世世,而依靠自己的能力成就或解脱根本不可能。所以一切经典和论典,包括续部和上师的窍诀中一再强调:首先要依止一位贤善的上师。若能如法依止,这就是成就的最大因缘。

  现在有些对佛教一无所知的人,包括一些佛教徒也说:“弟子依止上师不合理,没有必要如此恭敬,因为现在讲公平,所以论典所讲那样的恭敬不合理。”有些人还说:“米拉日巴依止上师的做法太过分,玛尔巴罗扎是没有悲心的人,他把弟子折磨得太厉害了。”对诸如此类非常可笑的语言,以简单的世间比喻就可遮破:大家都知道,学生没有依止老师,就不可能学到知识。而在此过程中,如果老师打弟子,或老师通过各种方式惩罚弟子,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会不会说这位老师非常愚笨、这种做法不合理呢?就像这样,在佛教中弟子依止上师也很有必要,而且上师以各种方法来调化弟子,也不能说不合理。

  另外,依止善知识并非藏传佛教唯一的特点,因为佛经也这样讲。如《华严经》云:“若令善知识欢喜,则能获得一切佛菩提。”讲得很清楚,并没说其他的,只是令善知识欢喜,就能获得佛菩萨的果位。如果这样的经典都不承认,那所谓的法师或佛教徒就非常可怜。

  当然,我们之所以要依止善知识,就是因为依止善知识有很大功德。《般若经》中也说:“善知识善护念诸菩萨摩诃萨,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对于发大心的菩萨来讲,如果有善知识的垂念、加持,相续中就可以迅速获得证悟的智慧。密宗也讲:如果上师始终垂念、加持,证悟就很容易。另外,依靠善知识能使自己见到一切诸佛,相续中生起真正的菩提妙心。《法华经》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从此教证可以看出,如果我们遇到了真正的大乘善知识,对整个身心就会带来非常大的利益。所以,对修学大乘佛法的人来讲,一定要依止善知识。

  但现在邪说、邪见非常可怕,包括佛教徒里面,很多愚蠢的人都被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蒙蔽。对于这样的说法大家最好听都不要听,那就更不要说去相信了,因为他们连佛的语言都不能成其为理由。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

  关于善知识的法相,《经庄严论》中有宣说[22],大家可以参阅;麦彭仁波切在《般若摄颂释》(即《摄功德宝经释》)中说:上师的见行要善妙,还要能宣说大乘佛法。但现在有些人说:“这位法师好像是凡夫人,我不想依止。”若是这样,那佛经里面就应该要求: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萨才有资格传法,但佛经并没这么讲,所以凡夫人也可传法或依止。拿世间比喻来讲,如果小学老师必须具有博士生导师的水平,除此之外都没资格的话,那谁也不会认同,因为这根本没有必要。其实,作为小学老师,中学或师范水平就可以,并不需要博士生导师。所以,大家对传法上师也不要要求太高了。但上师的见解和行为一定要如法,还要通达大乘佛法。若有这样的善知识,就要按要求来依止。《入行论》云:“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意思是说,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能远离善巧或精通大乘教义,及菩萨律仪清净(即菩萨戒清净)的珍贵善知识,也即要永远依止。

  很明显这里并没有要求:获得一地菩萨果位者——具有断除一切见惑、一刹那间度化一百个世界众生等功德的人,才可作为善知识。所以,作为凡夫人,对法师的要求也不要特别高。在学院中,有时候我们觉得某某法师各方面的因缘都具足,但有人却不想在他面前听法。问他为什么?他说:“这位法师好像是凡夫人,凡夫人依止凡夫人有什么用?”但凡夫人中,有些当老师、有些当学生,依靠这个因缘也可以增长智慧,当然这也是我们要求大家在班里好好听课的原因。所以,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这方面一定要引起注意。

  丑二、需要如此依止之理由:

  因智功德源于彼,随说般若波罗蜜,

  佛诸法依善知识,具胜功德如来语。

  有些人问:入了大乘佛法后,为什么一定要依止具有法相的善知识?

  因为大乘佛法中,基道果的功德所包括的智慧、悲心、菩提心等的来源就是善知识。所以若没有善知识,很多人虽然有一定的智慧,但在相续中也不可能出现殊胜的功德,因为没有上师窍诀的缘故,就像以前阿底峡尊者对罗扎瓦(即译师)仁亲桑波所说那样[23]。而依靠善知识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等智慧与方便所摄的法门,我们才有成就的机会。不仅是我们,自古以来所有成就的佛陀和菩萨,刚开始的时候都要依靠善知识。因为,要获得如大海般的无量无边佛法功德,必须依靠善知识,这是具殊胜功德的大慈大悲佛陀的金刚语。正因为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大家对佛的教言就要坚信不疑。

  《华严经》云:“其有修行善知识教,诸佛世尊悉皆欢喜;其有随顺善知识语,则得近于一切智地。”意思是,如果修行善知识的言教,诸佛世尊都会欢喜;如果随顺善知识的教言,则能获得一切智的佛位。可见,一切佛的果位完全依靠善知识的教言而来。《大圆满前行》中也说:“一切佛经、续部、论典中,从来没有提过不依止上师而成佛的历史。”因此大家一定要了解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记得《广论》中有这样一个公案:仲敦巴尊者问阿底峡尊者:我们藏地修行佛法的人特别多,但成就功德的人非常少,这是什么原因?阿底峡尊者说:大乘所有功德皆依赖于善知识,你们藏地很多修行人把上师当作庸俗凡夫,这怎能得到真实出世间的功德?从这个教言也可看出,应该对上师有特别大的恭敬心,而且还要经常依教奉行,若能如此,自相续的功德就很容易开发出来。如果没有这样,仅凭自己的分别念来自作主张,那也不能获得真实的解脱。

  这个颂词被广泛引用在很多窍诀书中,当然这无疑是在反复提醒我们:这是佛陀说的,并不是世间人说的。如果是世间人说的,那就要观察他说的到底是否正确?而佛陀说所有功德的来源就是善知识,我们就要好好依止善知识。但现在有些人说:“我不用依止善知识,佛教的道理完全可以自学,自己看看书就行。”当然你看书也可以,但没有窍诀,恐怕也很困难。拿在座的知识分子和学一般世间技术的人来讲,有没有不依靠老师而自我成就的呢?恐怕很少。所以依止出世间的善知识很重要。

  《摄功德宝经释》中说:佛教中有关道次第的修行、思维和听闻,前前依靠后后而生(即通过思维才可以产生修证,而思维也依靠听闻才能得到);但听闻没有善知识能不能获得呢?绝不可能。因此,有关经典和论典一直赞叹善知识,并要求我们如法依止的原因就在这里。

  在依师的方法上,如果上师是大成就者,他有超越的加持和功德,而弟子的信心也非常大,那就可以天天承事上师,比如经常为上师修房子、提水、做饭等,就像米拉日巴依止玛尔巴罗扎那样。依靠这样的缘起,相续中也可顿然开悟。如果上师也是一般的,就像刚才所讲的一样,只是精通大乘佛法和清净律仪,并没有超群的功德,弟子也没有像米拉日巴那样的信心,那我觉得这样做就不是很重要,而应在佛法上进行交流,即上师为弟子讲述世俗和胜义的妙法,弟子除了获得一些有形的加持品之外,还要获得无形的智慧、信心和悲心,这非常重要!

  现在有些上师认为自己跟玛尔巴罗扎没有什么差别,弟子也认为自己跟米拉日巴一样,而且以这样的方式度过了很多年。当然我也非常随喜,但一般来讲,上师要为弟子传讲佛法,弟子在闻思后还要实地修持,到一定的时候,相续中自然而然就会呈现出佛菩萨的加持,在那个时候没有依止上师也完全可以自利利他。因为,自相续真的有一定境界时,绝不可能自己享用,而会传授给下一代。的确,若周围有许多没有品尝到佛教甘露妙味的可怜者,他们就会不忍心自己一直安住,而会将佛法的火炬传递下去,因为唯依佛法,众生才有被救护的机会,这样佛教也成了真正驱除黑暗的明灯。

  子二(善知识宣讲教授之理)分二:一、如何宣说教授;二、如是宣说之赞叹。

  丑一、如何宣说教授:

  可能有些人会想:光讲要依止上师,但依止了以后,上师到底要讲什么法,以及这样讲是否合理,不知佛陀有没有宣说?有宣说。所以“传法是上师的事情,跟我无所谓”的说法并不合理。而光是师徒互相承诺:“从今天开始你是我的弟子,我是你的上师。今天是2009年10月1日,一定要把日子记好。”“好,今天日子好,我把它记下来!”除此之外什么事情都没有也不行。作为上师,一定要将真正的法传给弟子;作为弟子,也要从上师那里获得佛法,这非常重要!所以这里进一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上师到底要传什么法,以及这样传了以后是否值得赞叹。首先讲上师所讲法的内容,颂词是这样的:

  布施持戒忍精进,定慧回向大菩提,

  菩提莫执蕴见取,初学者前示此理。

  作为大乘上师,对弟子肯定要关心,也即会传授佛法。但传授的内容千万不能脱离智慧和方便,以通俗的语言来讲,就是胜义谛的法和世俗谛的法都要传。

  但首先应讲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等世俗法,而不应讲空性。不然剃完头后就说:你坐在这里,我教你观空性——一切都不要执著,更不要执著我。那他就会生邪见:明明你刚给我剃完头,怎么你也不执著、我也不执著、头发也不执著、光头也不执著?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千万不要讲空性。而应说:出家功德很大,我很随喜,或者说我们这样做有很大功德,等等。以前有一位成康大师,他说:如果一个人的相续中有一个偈颂,比如能背佛教经论中的一四句偈,那他就是皈依的对境;所以可多讲功德。

  但最主要的,弟子必须了解怎样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所以六波罗蜜多的本体、分类、功德、修法等内容要一字不漏地传。而且上师还应告诉弟子:大乘六度万行的一切法要,都要在加行、正行、结行三殊胜摄持下行持,也即首先要发菩提心,中间应如理如法行持,最后要将一切善根为一切众生获得大菩提而作回向。作为上师,这样的法理一定要给弟子宣讲,而这就是方便世俗谛方面的教授。

  然后还要讲智慧胜义谛方面的法要。比如:这样的六波罗蜜多也不可执著,因为一切皆了不可得;《中观根本慧论》里面也讲一切都是空性的,所以一切都不能执著。本颂则讲:对菩提也不要执著,而五蕴、十八界、十二处所摄的法全部都是空性,所以也不能执著;如果执著,则是见取见。以前有一位德山宣鉴禅师,弟子问他:什么是菩萨?禅师从空性或最高的境界说:你给我出去,不要在这里拉屎。按一般的世间境界来看,用这种词语来说菩萨特别可怕,但到了最高境界时,所谓的菩萨也不可得,一切万法皆为空性。

  可见,在上师面前方便和智慧的法都要获得。以前上师如意宝就给我们传讲了这两种法,大家也获得了很大的利益。在讲《百业经》和《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时,上师每讲一堂课,对我们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比如上师在讲《广传》时,虽然有时候时间特别短,但若上师在课堂上流泪等,即示现非常起信心或起悲心,所有人的相续都能得到改变。比如:佛陀太伟大了,众生太可怜了,这样的信心和悲心都油然而生,而且一生中也无法改变。上师在讲胜义空性或大圆满直指心性的法要时,好多弟子当下都认识了心的本性。当然,这也是本颂要求上师一定要讲胜义和世俗两方面法的原因。对真正的大圣者或有修证的上师来讲,哪怕他讲很短的语言,也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只要我们好好依靠他们的教言,就能得到非常大的利益。现在很多法师都在讲,很多人也在听,但起到这样作用的不知有多少。

  其实,只要能如此传法,弟子的身心逐渐就会有所改变,甚至平时也能安住于禅宗所谓的话头等佛教境界当中。以前有一位女人,她的财富、地位、权力、相貌都非常不错,但她始终郁郁寡欢、特别伤心,因为她连谈心的对境都没有,别人都看不惯她。后来她去拜见无德禅师,她说:我很想变成一个有魅力的人,但人人都讨厌我,您能不能帮我想个办法?禅师说:你平时应多讲一些禅语、多听一些禅音、多做一些禅事、多用一些禅心,这样就会变成一个有魅力的人。她问:什么叫多说一些禅语呢?禅师说:你平时说话要说实在的语言、利他的语言、真实的语言。然后她问:什么叫听禅音呢?禅师说:你经常听到的毁谤或辱骂你的粗鲁语言,要把它们当作禅宗的妙音来对待。她又问:什么是做禅事呢?禅师说:你要做布施、慈善、服务别人等有意义的事情。她又问:什么是禅心呢?禅师回答:就是凡夫圣者平等和包容一切的心。(其实,世俗中利益他众的心和胜义中平等空性的心,就是所谓的禅心。)后来她也变成了一位很好的修行人。

  可见在生活中,我们的身口意千万不要表现出天对我也不公平、地对我也不公平、所有人和非人对我也不公平的态度。如果天天都将器情世间当作怨仇一样来对待,那就不是很好。其实,只要能将上师所讲的教言用在生活中,就不会有不能接受而非常痛苦的事。如果有一些不公平,就想是前世业力所致;如果有一些快乐,就想是佛菩萨的加持……这是世俗方面的修法。如果从胜义来讲,就是一切都是空性的,不应有丝毫执著。

  当然,在行持胜义方面的见修时一定要注意。现在有些密宗行人,只是会背、会说一些特别高深的密宗术语,然后就在行为上胆大妄为,比如双运、降伏等,这就不合理。禅宗当中也是,有些人在参话头方面一点基础都没有,但他却敢胡作非为,其实这叫狂禅。现在有些人就这样可怕,连基本的因果观念都没有,却敢实施超凡的行为。其实,凡夫人直接用这样的法语,是违背佛法规律的。因此,大家千万不要成为狂密者或狂禅者,否则就像《定解宝灯论》所说那样[24]:行持诽谤因果的疯狂行为的缘故,这样的人就是癫狂者,并非真正的修行人。

  然而,真正有境界的人绝不会做违背佛法的事。以前,汉地公认的大成就者——弥勒菩萨的化现傅大士说:“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若没有超胜的境界,空手怎能把锄头、步行怎能骑水牛,人从桥上过又怎能桥流水不流?但很多人包括我们在内,可能都不理解。甚至有人听到这样的语言还会毁谤:说这话的人连基本的生活现象都不懂。其实,这与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所讲的,以空性除断边、以显现除常边的教理非常相似[25]。

  总而言之,作为上师,一定要把空性法门和方便法门结合起来宣讲。如果刚开始就讲空性,世俗法全部否定,那对空性根机的人来讲会有利益,但对方便根机的人来讲,恐怕就不能接受。有些上师一直讲方便法,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怎样念咒语等,但从来不提及空性。虽然这对方便根机的众生暂时有利,但没有提及空性的原因,他们相续中的轮回之根也不可能断掉。所以这两个法门结合起来宣说非常重要。

  丑二、如是宣说之赞叹:

  此行善海说法月,众生皈处友军所,

  依慧洲导欲利者,日灯说胜法不乱。

  本颂用大量比喻赞叹前面所讲那样的,世俗法和胜义法都会讲的,对弟子相续真的有一些帮助的善知识。在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和《如意宝藏论》中,也大量引用《华严经》等经典中的教证来赞叹上师。究其原因,这是因为上师无比难得、珍贵的缘故。

  首先是“海”,指上师的智慧、悲心像大海那样深广无边。其次是“说法月”,就像清凉的月光能遣除世间炽热的痛苦一样,上师通过说法能遣除弟子相续中的黑暗,从而获得光明。再次是“众生皈处”,指上师是遣除痛苦,带来暂时、究竟利益的真正依处;除此之外,其他世间的军队、大船、老师等都不是真正的皈依处。下面是“友军”,指依靠上师的教言能获得真正涅槃的大快乐,所以叫友军。再下是“所”,指上师是遣除苦因、苦本的处所。所谓“依”,则指趋向菩提的所依。所谓“慧”,指依靠上师能辨别利害关系,所以是智慧者。下面是“洲”,指上师是漫漫苦海无边众生的解脱洲,就像大海中的洲岛一样。“导欲利者”,指上师就像商主一样,能引导众生获得暂时、究竟的利益。然后是“日”,遣除人我执而成为日轮。“灯”,遣除法我执而成为正法明灯。“说胜法不乱”,指依四无碍解能一心不乱地为众生宣说无比殊胜的空性法。当然,就像麦彭仁波切在《摄功德宝经释》中所说那样,有些比喻也可从其他角度来解释。但不管怎么样,通过以上比喻的学习,我们就能了知,在世间中上师最伟大。

  《华严经》云:“善知识者,长诸善根;譬如雪山,长诸药草。”这是用雪山来比喻的。在本经中,还用大海、猛火、须弥山、莲花、明月、日轮等来比喻善知识[26]。的确,在世间中善知识非常值得赞叹。但这不能仅在口头上说:上师!您就像红太阳一样。而应从内心深处对上师的功德、事业生起定解,比如:对整个世界的众生来讲,如果没有善知识,他们将特别可怜。我独自一人在屋子里看书时,经常想起上师们对我们帮助很大:如果他们没有出世,或他们在显现上也跟其他无明愚痴的众生一样——不能为我们宣说解脱道,那我们将不断沉溺在轮回中,极其可怜!

  因此,只要我们能从善知识传讲佛法让自相续有所改变这个层面来思维,就能生起知恩报恩的心。虽然有些人认为:在这个世界上,父母对我最有恩德,或领导、家人等对我恩德最大,但这只不过是从世间某一个层面来讲。如果全面衡量,上师给我们讲一句法的恩德,我们生生世世也不能回报。所以大家都要有感恩报恩之心,还应经常赞叹上师,千万不要听法后对上师不恭敬。

  听说有些人在听了很多年法后,对上师退失信心,还到各处去毁谤,这很不好。其实,真的要在一个人身上找毛病,谁都可以找得到。不要说我们这些人,连佛陀的身上,邪见者也可找到毛病。因此,得过法的人一定不能这样。

  有一位上师在他的传记中引用《大悲白莲经》的教证[27]说:作为修行人,即使上师的行为不如法,也应生起信心。比如上师以前是出家人,后来还俗了,还俗后他还经常带着孩子川流不息地到各个酒家去喝酒,对这样的行为我们也不能毁谤,而应生起信心。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如来的教法中出过家,在此贤劫必定会获得涅槃。所以,即使上师真的有一些不如法的行为,作为有法恩的人也应该恭敬,而不应口口声声都毁谤。

  现在社会很复杂,很多人都不懂佛理,所以不但不用《华严经》中这些非常好的比喻,反而将其他一些特别难听的比喻,加在上师和道友身上进行毁谤,这非常可惜!因为,在短暂的人生中,用这些语言来造弥天大罪根本没有必要。所以,以后一定要对所有有法缘的上师恭敬赞叹。前两天也讲了,包括讲一堂课的辅导员,也应永远把他当作自己的根本上师那样来对待。为什么呢?因为他口里面给我们说的法,是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佛法,这非常有价值。所以大家在这方面一定要注意。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佛经寓言故事选集 71.鹰的成长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二十七课

佛经寓言故事选集 72.心盲的夫妻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二十八课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二十九课

 

后五篇文章

佛经寓言故事选集 70.永不放弃

白话文:十地经论 解说

佛经寓言故事选集 69.母爱的例子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二十五课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二十四课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