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二十四课 |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二十四课
《般若摄颂》当中,今天讲令行灭二边道之理。 子三(令行灭二边道之理)分二:一、道之本体;二、道之作用。 丑一(道之本体)分二:一、意义;二、比喻。 寅一、意义: 诸色及受不可见,想无所见行不见, 识心及意无所见,此名见法如来言。 因为世间万法没有本体,所以无所得或无所见。比如我们所见的色法,以智慧详细观察时,其本体微尘许也得不到,因此色法无所见。同样的道理,快乐、痛苦等感受也无所见,种种的想也无所见,行也无所见,识、心、意三者也无所见。如是一切万法无所见,就见到了诸法的本来空性,这是如来宣说的。很明显,所谓的见性或见到空性,就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万事万物如梦幻泡影,其本体一无所得。若我们通过上师的窍诀或中观理论通达了这一点,也就初步见到了空性。 另外,颂词中的识、心、意三者有不同解释方法。有些论师说:取过去的对境是心,取未来的对境为识,取现在的对境为意。有些论师认为:识心意三者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实际上是同一个本体,就像一个人有三个名字一样。印度的智慧论师说:心指阿赖耶识,意指染污意识,识指六转识;也就是说,识心意三者指的是八识聚。记得这三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三品轮回痛苦》中有详细解释,希望大家在方便时参阅。 其实,如来在这里宣说的一切不可见,就是最殊胜的见。《定解宝灯论》云:“未见殊胜见之义,见义不堕于一方。”意思是说,一无所见是最殊胜的见,而且这种见不会堕于现或空的一边。的确,只要见到存在之法就不是真正的见。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佛说华手经》(即《摄诸善根经》)中云:“诸有所见,皆是邪见;无一切见,即是正见。”讲得很清楚,凡是有所见全部是邪见,如果通达一无所见,就是正见。当然,这就是中观最究竟的见解。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敢说: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佛陀的见解至高无上。拿两千多年前在欧洲或西方兴盛的古希腊哲学来讲,它在理论上根本抉择不了这么深的见解;就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东方文化(除佛教文化之外),也根本没有涉及到这样的见解。所以无我之见,或抉择一切万法远离戏论的空性见,任何一种学说也无法与之相比。当然,我们说人类历史上佛陀的见解最伟大,并不是自赞毁他,相信有一些学识或智慧的人,通过长期观察就能明白。 可见,只要我们依靠中观的理论详细分析一切万法的本体,就能解开许许多多奥秘。而其他宗教和学说并非如此。有些虽然也算是一种文化,但完全因为经济、政治的目的而开始弘扬;有些则通过发放财物等手段拉拢人,以让人们生起欢喜心,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而真正用智慧来观察他们的教义时,就无有任何立足之地。所以我们才说:在这个世界上佛教无与伦比! 为什么包括五蕴在内的万法一无所见,就见到了万法的本来空性呢?其实,这就像无损害的眼根没有见到飘浮的毛发,就见到了毛发的真相一样。因为,对有眼翳者来讲,他会见到飘浮的毛发;但对无眼翳者来讲,见到飘浮的毛发是不可能的。所以,有所见就是邪见,无所见就是正见。《维摩诘所说经》中,讲不二法门时也说:“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说得很清楚,远离言说,无法表示,也无法用心识来描述,一切问答皆远离,这就是入不二法门。所以,不管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要通达最究竟的中观空性意义,否则只是看见一些相状,那就见不到真正的本性。虽然我们在讲《大幻化网》时,讲净见量前可以见到佛菩萨等种种相,但这也不是最究竟的见,因为最究竟时必须远离一切戏论。 其实,如来所言的这种见法,除了本经及刚才所讲的《维摩诘所说经》的教证之外,诸多佛经中都讲到了。如《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意思是说,如果你在知见上再立知见,那就是无明愚痴的根本,并不是最究竟的见解;如果通达一无所见、一切都远离戏论,那就是最究竟的见解,或者说涅槃。以前虚云老和尚开示说:在南方温州有一位仙岩安禅师(即温州仙岩伏虎禅寺开山祖师楞严遇安禅师),他读《楞严经》至此偈时,读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遂于此处有所悟入。后来有人说他读错了,但他却说我就在这里获得开悟。其实这两种断句方法都可以解释,关键看是否能有所悟入。 对许多道友,尤其是以前读过一些世间书的道友来讲,他们分别念比较重,一般的加行和简单的阿弥陀佛修法心里并不满足。但也有个好处,他们会分析、观察,所以这样的人就要学中观,并应以智慧再再观察。如果按照佛陀所说那样真正能抉择,对他们来讲就有非常大的好处。有些知识分子,自己的智慧根本没办法深入这样的深法,但他们却自以为是地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作为知识分子,一定要以正确、公正、理智的态度来分析,这非常重要! 实在说,既然以前具有超人智慧的无数大德和成就者都没看出佛教的过失,那我们后人也不可能具有这个能力,因为现在人跟过去人比较起来相差太远。的确,现在人看得太多、学得太多,这样心里就特别复杂,那真正对佛教甚深道理研究的专业人士就极为罕见。所以广大知识分子千万不要以傲慢心障蔽自己的慧眼,否则根本见不到事物的本来面目,甚至还会造诽谤罪业,从而堕入三恶道中。所以,与其选择聪明智慧堕入恶趣,还不如走“愚笨者”的光明大道,这方面大家一定要引起注意! 寅二、比喻: 有情声称见虚空,虚空岂见观此义, 佛说见法亦复然,见以他喻不能诠。 有些人问:无见之见的比喻到底是什么样的?也即它应该可以给大家解释,所以请您描述描述。 在世间,所有知言解义的人口里都会这样说,心里面也会这样想,即“我见到了虚空”。如果有人问:“你见到虚空没有?”很多人都会乐观地回答:“我已见到虚空,它是蓝色的。”有些看风水的人,则根据不同地形所呈现的虚空形状来判断地形的好坏,比如:虚空是四方形,这个地方如何如何;虚空是圆形,这个地势又怎么样……可见,很多人都认为已经见到了虚空。但这种说法并不成立。为什么呢?因为虚空的本体并不存在,那就不要说颜色、形状了,所以虚空根本不可能见到。 《中观庄严论》云:“虚空等何识,唯名诸显现,现多文字故,明现为种种。”意思是说,认知如是虚空等无实法的任何识直截了当地感受是永远不存在的事,因而唯是与名称之行相紧密联系的分别念的影像显现而已,由于这所有的一切现为多种文字的缘故,明显是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自性法。既然如此,那虚空的本体绝对不可能有。 其实,所谓的虚空分为庄严虚空和空(又作“孔”)隙虚空两类。位于我们上方的碧蓝天空通称为庄严虚空,它是阳光照射大海或须弥山反射的色彩,因此并非真正的虚空。但人们在看到以后,就认为蓝色的虚空存在。而空隙虚空则指不存在色法的空空荡荡的地方,但很多人都认为这样的虚空存在。《量理宝藏论》云:“呈现蓝色乃显色,孔隙即未见色故,庄严孔隙之虚空,非为虚空之能立。” 既然虚空的本体不存在,那我们怎能见到它呢?就像石女儿不存在,就不可能见到他的庄严相貌一样。或者,就像兔角不存在,就不可能说“兔角特别尖,它已穿破我的肚子,好痛啊!快用线把伤口缝上”一样。也即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不可能起任何作用,这一点大家应该了解。因此,说见到虚空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但很多人都说:“今天天空是蓝色的,好舒服啊!”甚至歌词亦云:“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但有没有虚空呢?没有。可见,见到虚空只不过是世间人的说法而已。世间愚痴的人,把不漂亮的东西认为是漂亮,不存在的东西认为是存在……他们的传统和说法根本不符合实际道理。既然他们已被无明愚痴的迷药陶醉,那就只会胡说八道,所以千万不能信任他们。通过以上观察,相信大家皆能了知人们所说的见到虚空的真实意义。 同样的道理,虽然佛陀为了引导众生,也在有关经典中说,通过不同方式能见到一切万法的真如,但这只不过是说说而已;因为世间中真正要见到,对境和有境必须存在,也即法界的本体必须存在,佛陀或菩萨的智慧也要存在,就像镜子和大山一样,两种物体必须实实在在存在,否则就不可能见到。但实际上,见到真如并不是这样。以前法王常讲:意科喇嘛有一位弟子跟上师说:我今天见到了本性。上师问:见到本性是什么样的?弟子说:明明亮亮,特别好看。其实,真如的本体并不一定特别好看,也不一定特别难看,因为它以语言无法描述,超离一切分别、思维。 同样,虽然禅宗口口声声说明心见性,但所见的本性也超离一切相。记得《六祖坛经》里面有智常禅师的公案:智常禅师幼年出家,非常好学,特别希求明心见性。就像我们这里有些道友求大圆满和禅宗的开悟一样,其他法都不想修,其他书也不想看,天天都说一定要见到心的本性,或一定要明心见性。后来他到洪州白峰山亲近大通禅师,当时禅师法务繁忙,一直没有给他讲直指法。三个月后,因他求法心切,一天晚上独入丈室,要求禅师给他讲一个明心见性的法要。禅师问:你见到虚空没有?他说:见到虚空。禅师继续问:你所见虚空的相貌是什么样的?他说:虚空无形,有何相貌。禅师说:“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但他并未得到利益,于是便往曹溪参礼六祖。 六祖问了整个经过后说:大通禅师给你做的开示,也有相的执著。于是六祖为他做了无所见的直指:“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当下他就获得了开悟。可见,如果我们认为无有的本性存在,并一直这样修持,也不可能得到解脱。 大家也知道,以前莲花生大士为诸多持明传承上师直指时,就是用手指直指虚空,并让弟子安住在这样的境界中,很多人当下就获得了开悟。很多大圆满传承上师,包括上师如意宝的上师堪布衮波,他们经常说:大圆满的本性犹如虚空,若心的本性通达为虚空那样,就算已经悟道或者开悟。通过这样的指示,很多人都见到了心的本性。但我们一定要了知,就像有些上师所讲那样:虚空只不过是一个比喻,实际上心的本体并不能完全以虚空来代替。《六中阴引导文·直指觉性自解脱》中说:“诠表法性虽立虚空喻,唯是片面一方之表示,明觉空性心性知一切,虚空无觉空性无情法,故心本义虚空无法诠。”诸如此类的意义,在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的很多密法教言中都有。所以,每个人皆应深入了解上师的窍诀。 在学般若的过程中大家就要了知,在很多显宗、密宗的窍诀里面,虚空是对心性最好的一种直指方法。特别是密宗,很多修法都依靠虚空来了解,比如一些观任运自成的明点修法,以及无垢光尊者的三层虚空教言,通过这样的窍诀,很多人都通达了心如虚空般的觉性。 这个偈颂,麦彭仁波切和无垢光尊者经常引用在中观和大圆满的教言中,可见非常重要!记得我刚来学院时,最开始背的一部分教证中就有这个教证。因为传承上师在很多论典中都引用过,再加上自己觉得它特别好,所以就背得比较熟。当时大概是二十多年前的秋天,我住在别人的木房中。可能是心比较专注的原因,后来遇到这个教证,当时背教证的景象就浮现在眼前。 丑二(道之作用)分二:一、摄集道果一切功德;二、远离歧途之理。 寅一(摄集道果一切功德)分二:一、以大臣比喻说明行诸事业;二、以国王比喻说明摄诸功德。 卯一、以大臣比喻说明行诸事业: 谁如是见见诸法,如王舍住臣普行, 佛行声闻所有法,悉皆依于般若行。 任何一位菩萨,如果不见任何所缘相,那他就依靠智慧眼见到了一切万法无所可见的本体。前面已经讲了,诸法的本体没有什么可见的,就像见到虚空一样。若谁依靠般若的窍诀或上师的指点,已经通达了万法无所见的般若境界,那弘法利生等一切有意义的事业,自然而然就会展开。就像世间的国王,虽然他舒舒服服地住在皇宫里,但以他的感召力,或者说依靠他的威力和发心力,诸位大臣日日夜夜都会行持他的事业,最终国王的事业铺天盖地。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已经真正通达般若空性的意义,那么佛菩萨的功德和所行的事业,以及声闻的事业和功德法,皆可自然而然得到。为什么呢?其实这就像火燃起来时,火光自然而然就会出现一样;如果拥有无我空性的功德,其他功德就会出现。 对现在这个社会来讲,确实需要悟道者或开悟者出现,如果没有他们,殊胜的佛法就会被众人的分别念所染污。为什么布玛莫札允诺:虽然我的本体安住在五台山,但每隔一百年就会出现一个化身来藏地弘扬佛法,其原因无垢光尊者在传记中说:以后佛法会被众多人的分别寻思所染污,在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一个真正开悟的人来进行弘扬,佛法就没办法真正弘扬起来。以前汉地、藏地有很多大彻大悟者,当他们出现在人群中时,所有人对其言行举止都不得不佩服,就是高僧大德也对其非常尊重,就像上师如意宝在世时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有这种境界而我们没有,并且这种悟性比财产、地位等都重要得多。所以,在末法时代出现悟性比较高的出家人和居士非常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修行人拼命追求名声,有些拼命追求财富,有些虽然很想将弘法利生的事业展开,但若内心没有开悟或具有相应的功德,怎么样操作也很困难。到一定的时候,自己的力气也用完了,旁边发心人员的力气也用完了,那时就会像干涸的水泉一样,全部都会枯竭。而一旦拥有般若空性的证悟,各种威力自然而然就会聚集。所以,开悟者不管到哪里,事业都会圆满、兴盛。 但大家一定要明白,所有出世间的功德全部依靠般若而得到。龙猛菩萨在《赞慧度》中说[17]:“诸佛辟支佛,并诸声闻人,解脱唯依慧,决定无有余。”意思是说,所有诸佛菩萨、辟支佛及声闻众,他们的解脱唯依般若波罗蜜多,除此之外决定无有其他途径。 由此可知,自古以来很多开悟的高僧大德具有极大威望和力量的原因就是证悟了空性。只要翻开历史,相信大家皆能了知他们的威力不可思议,比如:弘法事业无比广大,眷属众多,言教流芳百世,等等。而这些的来源就是般若空性。如果没有般若,可能依靠政治的力量或暴力的途径也能震慑很多人,但这不可能绵长、悠久。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般若空性的威力不可思议。 我看到无垢光尊者的传记中说:在9岁时,他分别读了《般若二万颂》和《般若八千颂》一百遍,并完全通达了其中的词义。非常了不起!现在9岁的孩子,不要说读一百遍《般若二万颂》和《般若八千颂》,连《弟子规》读一百遍的也很少,甚至很多都不读。所以很多人都觉得:现在的孩子特别讨厌,天天只会叽叽咕咕地叫,有意义的事情一点都不做,很让人生厌烦心。所以,想起无垢光尊者,我就想骂文殊小学[18]的人。 卯二、以国王比喻说明摄诸功德: 如王不往城国邑,居自宫摄诸财物, 菩萨法性无所去,摄集佛地诸功德。 一般来讲,古代是这样的:国王不能离开宝座或皇宫。因为,如果去的地方太多了,大家就会不恭敬、不尊重。《君规教言论》云:“君主当住自室中,如同隐蔽之宝珠,诚如世间俗话说:国王不应离自座。深居简出皆恭敬,多被见闻同凡人,君主私事及国事,切莫让人熟知也。”当然,在地震、海啸等灾难出现时,国王还是要出去看一看。同样,一些大的上师、法王也最好安住在自己的“王宫”里,如果今天跑到这里,明天跑到那里,逐渐逐渐人们就会不尊重。 本颂以比喻说明:比如,虽然国王不用去各个大城市或国家的其余城邑做种种事业,而只居住在皇宫中,但因他的福德力感召,或者他的威力所致,各个地方该交的赋税全部都会交上来,自然他的财产就会如云而聚。同样的道理,任何一位菩萨,如果他对自己心的本来面目已经通达,完全了解万法远离一切戏论的本体(对于万法实相,显宗常讲远离一切戏论,密宗常讲觉空双运或明空双运),也即豁然大悟,那他只需居住在一个地方如是安住,根本不用今天去朝山、明天去拜上师、后天去发心,但依靠法尔的威力,自然就会摄集诸佛菩萨的一切功德。 在修行过程中,有些人今天在这位上师那里求一个窍诀,但修几天就修不动了,于是以欺骗的方式甚至招呼也不打一个就离开上师,然后又跑到另一位上师那里去求另一个窍诀,但修一段时间后仍然没有任何感应,于是又开始离开……短暂的人生换了无数的上师和窍诀,结果一无所成。其实并不需要这样!如果一个人依靠一位上师的窍诀,完全已经通达般若空性的意义,那他就可以在一个地方如须弥山一样安住,于此同时诸佛菩萨的一切功德自然而然就会聚集。 对真正见性者来讲,获得其他功德非常容易!《般若经》等佛经中说[19]:如果已经见道的菩萨想成佛,那他在七日当中就可以成佛。因此大家一定要坚信,就像国王不离皇宫,所有财富自然聚集一样,真正通达般若空性或心性的人,并不需要依止外在形象上的法,佛地的功德自然就会获得。 现在很多道友,因为自己心里没有空性的定解或证悟,经常对窍诀不满,整天跑来跑去,换了一个法又换一个法,最终也一无所得。所以大家皆应认识般若空性的道理,而要认识必须依赖对中观的闻思。很多上师的窍诀都讲:如果以自己的智慧观察一切万法,最后真正抉择出了一无所见,此时也可算见到了诸法的本性。 平时我们常讲见自本性,其实真正心的本来面目——真如,用语言来说根本没办法,因为语言毕竟是戏论法。《三摩地王经》(即《月灯三昧经》)里也说[20]:一切万法的本体就像虚空一样,无法以语言来描述,谁见到了像虚空那样的微妙法,这就是最殊胜的见,而证得如此境界的菩萨就会拥有无穷无尽的辩才。所以,真正见到心的本性是空性的上师或道友,很多世俗知识都会通达,因为在空性的妙力中这完全可以显现,或者说以见空性的威力,这样的智慧一定可以爆发出来,这也是一种自然规律。如果证悟的境界越来越高,人却越来越愚笨,那就不合理。有些人常说自己已经开悟了,但开悟后什么都不懂,不要说其他法义,连洗衣服的洗衣机怎么用都不知道,可能这样的开悟者不会有。 寅二(远离歧途之理)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卯一、略说: 于佛菩萨有坚信,意乐行持胜般若, 尽越声闻独觉地,速得无遮佛菩提。 本颂讲,在懂得般若空性后,可以远离一切违缘或歧途。也就是说,任何一位行持大乘道的修行人,刚开始的时候对三世诸佛菩萨有欢喜心和欲乐信,逐渐逐渐也产生了不退转的坚定信心,当然这是从方便方面来讲的。由于他了知获得佛果的唯一途径是般若波罗蜜多,进而对般若波罗蜜多产生了特别大的希求心,并以加行精进修行,当然这是从智慧方面来讲的。也即他既具足信心的方便,又具足无我般若空性的智慧,充分实现了智慧和方便的双运。因为这两者是大乘道中不可或缺的成佛正因,这样的行者就能超越希求自我寂灭的声闻乘和独觉乘二地的歧途,并在很快的时间中获得无有遮障的佛菩提。 在这里大家皆应了知,虽然有些人刚开始的时候对三宝和般若法门有虔诚的信心,但若没有以智慧来摄持,就很容易退转。有些道友在刚见上师、佛像时,信心特别大,两眼热泪盈眶,一直五体投地磕长头,头在地板上碰得梆梆梆的响。我看见一个人一直用头顶着上师的膝盖,虽然上师劝他退下去,但他一直不退,口中不停地说:您就是佛、您就是佛……虽然有这样的信心,但若没有般若智慧摄持,过一段时间可能连问讯也不愿意做。如果有真正的智慧,当然智慧分两种:一是抉择空性的智慧,一是抉择善恶取舍的智慧,那信心就不会退失。 在世间,很多高僧大德对上师三宝的信心非常让人羡慕。以前上师如意宝在六七十岁时,每当提起他老人家的根本上师就眼泪直流。顶果钦则仁波切也是这样,一提起上师的丰功伟绩,或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为众生做的广大布施等,就会显现生起无比的信心。所以大家皆应对上师三宝生起信心,而信心一旦被空性智慧摄持,就成为真正解脱之因。《维摩诘所说经》中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意思是说,般若空性智慧是菩萨的母亲,信心、菩提心等方便是菩萨的父亲,所有三世诸佛没有一个不由此而生。 可见,在因地时对佛陀生起信心很重要。因为,若没有信心,即使智慧很不错,也根本不会去希求,就像现在世间的博士生等知识分子一样。虽然他们的智慧很不错,完全可以通达很多道理,但因对佛教或善法没有信心,甚至有人还持邪见,那就不可能踏入真正的解脱道。因此,大家对闻思修行乃至发心利益众生,一定要有兴趣或信心。若有信心和欢喜心,就会善始善终;如果没有,就不一定能圆满。所以我很希望,大家在闻思修行乃至做任何一件利益众生的事情时,一定要有快乐的心,这非常重要! 现在很多人学般若法很开心,从他们的态度上也看得出来,因为每次来听课时都欢喜若狂,在路上一直笑眯眯的。若有人问:“你到哪里去?”他会很开心、很自豪地回答:“我去听般若!”如果特别痛苦、愁眉苦脸,那效果也不会好。《论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发心也是同样,虽然有些人特别懂,但还不如有兴趣,因为有兴趣就不会觉得枯燥。如果进而将发心当作生活的乐趣,那就会干得更有力气。有些发心人白天、晚上一直在很快乐地发心,他们觉得一生中能做这样的事情很有意义,这非常好!我那天看到菩提学会中的一位学员,别人说他天天都在特别累地搬东西,但他觉得这是快乐的事情、一点都不累。若能如此,那就很有功德,也会很有效益。我看到另外一位发心人员,他的工作一点都不累,但即使上班一个小时也会唉声叹气,觉得特别痛苦。所以我希望发心人员,不管做任何工作都要有信心,这样才会有希求心,否则做什么事情都做不下去。 于我个人而言,首先我会谨慎取舍,一旦决定,比如做慈善、讲经说法,我就会把它们看作是快乐的事,根本不会当作是压力或痛苦。虽然有时候身体很痛,但我也会把它转为快乐。其实,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因为人心的力量特别强大。所以发心人员千万不要有压力,如果心里背着很重的压力,一直在特别不愿意的心态下去做,那就会度日如年、特别痛苦。可能有些人还会这样想:我什么时候才能“翻身农奴得解放”?其实这根本没有必要,因为即生中拥有弘法利生和闻思修行的机会非常难得,所以大家一定要乐在其中,这样就能获得广大的利益。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