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索达吉堪布:窍诀宝藏论释(4)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索达吉堪布:窍诀宝藏论释(4)

 

  行正法者应具之六法:知轮回苦如寻恶人过;

  逃出轮回如军人投降;不复流转如狐逃脱笼;

  断绝轮回如眷弃昏君;漂泊之忧如险地寻道;

  解脱之心如冰化为水。

  我们所有行持正法者都应具足之六法:一应认知轮回的苦患无处不在,如同观寻恶人的所作所为般比比皆是。二是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地逃出轮回之网,如同单枪匹马的军人被大军围困,不敢恋战而立即投降解危一样。因为我们沉溺轮回,为种种苦恼逼迫,如果再贪恋轮回,势必会加速坠溺于苦海深渊,了无出期。三应发愿勤修正法,得到解脱后就不复流转生死轮回,这就好比狐狸逃脱囚禁的牢笼后再不会落网被擒般已具殊胜的智慧与能力。四应发誓断绝轮回之根,顽强地同一切烦恼恶魔作战,如同被惨无人道的昏君折磨、压迫的眷属,绝意舍离昏君般勇于破除重重危难,远走高飞,无怨无悔。五应了知漂泊于苦海中的众生必定会被种种忧虑所困扰,如同迷路人在悬崖险地寻道一般,处处小心谨慎,不敢掉以轻心。六应了知行持正法者令心得到自在解脱就犹如冰融化为水般功到自然成。我们无始以来的妄想执著极其坚固,唯有依靠智慧的热能方可逐渐将之融化,从而获得解脱,如同千年积雪、万年冰川也只有随着气温的增高,才能逐渐融化为水。

  相续修法应具之六心:持法之心如蜂酿蜂蜜;

  思维之心如石中寻金;通达之心如同获纯金;

  串习之心如同擦拭金;增德之心如金成饰品;

  现前之心如成诸所愿。

  在漫长的修道生涯,为使我们相续修法锲而不舍,如是应具之心有六种:一是受持佛法之心应亘古不变,精进不懈,犹如蜜蜂从花蕊中采集花粉酿制蜂蜜一样,采得百花酿作佳蜜,无有满足的时候。二是思维法义之心应细致入微,逐一思维,反复推敲,毫无疏漏之处,如同在石沙中寻觅黄金一般兢兢业业,一无遗余。三是通达法性之心应清净无染,赤裸了然,如同获得纯金一般无有少许垢尘,自心深信不疑,数数欢喜,倍加珍惜,我们当如是反复依修。四是了认法性之心要数数串习,令其更加圆满明清,如同擦拭黄金,越擦越光亮耀眼。五应了知增上信心、悲心、菩提心等功德之心为三身无漏的究竟庄严,如同黄金在能工巧匠们精湛的技艺之下最终变成殊妙的装饰品一样光彩照人。六应了知现前究竟果位之心,虽安然本住,然却能任运成办一切欲愿无需勤作,犹如具足福德与智慧之人心想事成,任何事对他们来说都是唾手可得。

  与大乘道相联之六法:见与体验相联灭实执;

  信心精进相联遣懈怠;方便智慧相联离小乘;

  自错他对相联除嗔心;敬信毅力相联诣圣道;

  闻思实修相联断歧途。真实做到之人极罕见。

  与大乘道相联之法有六种:一是依靠大乘理论所抉择的见解要与自己内在的修行体验相联系,这样才能灭除我们无始以来的实有执著。如果见修脱离,则不具破实执之力,见如双目,修如双足,有眼无足,可望而不可及,终不能到达目的地;有足无眼,行道危急,纵入罪恶之途亦不自知,因此见修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二是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必须要与精进相联,如是方能遣除懈怠懒惰。无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若人仅有信心,而未精进实行,则如望梅止渴般欲成之事可望而不可及;若信心结合精进,则万事皆成。三是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必须使大悲心等方便法与证悟空性的甚深智慧相联系,这样就能绝离小乘自了汉之道。四是若将自己的错误与他人的正确相联,则能遣除我们因外缘而引起的嗔恨心。如果固执己见地认为自己正确,他人错误,则难消除嗔恨之心,甚至火上浇油,令嗔心猛起。五是对上师三宝的恭敬信心与忍苦耐劳的修行毅力也应相联,如是我们就能速诣解脱圣者之道。六是若我们闻思之经论法义能与实践修行相联,则可断除一切歧途,踏上通彻的光明大道,以致顺利地到达安乐的彼岸。可见闻思修行必须并进方能取得预期的解脱乐果,而今末法时期真能如是做到之人却寥若晨星,这也正是历代大德伤叹、忧虑之事。

  最为无上教授之六法:悟实相乃无上之闻法;

  根除轮回无上之思维;生起智慧无上方便道;

  堪修正法无上之加持;证无生死无上之悉地;

  证无所得无上之定量。若修此等佛果自中生。

  能促进我们修行且最为无上之教授有六种:一是了悟诸法实相乃为最无上的闻法,因为闻法的目的就是证悟实相,此亦是究竟的闻法。二是根除生死轮回乃为无上之思维。因为思维法义的目的是遣除疑惑、便利修行,最终断除轮回的根本,此亦是思维之究竟。三是在心相续中生起的无二智慧乃为显密诸乘所抉择的无上方便道。四是若我们能令身口意三门堪能、昼夜精进,毫不散乱地修持正法,这种征兆即是依上师、本尊、空行等圣众所获得的最无上之加持。五是证悟无生无死的究竟本性,超离一切生灭戏论,乃为最无上的究竟悉地。六应了知证悟诸法本无所得之自性即是获得最无上成就的究竟定量,因为涅槃和轮回的本体都是空寂离戏的大法界,三时无有迁变。我们修习此等无上之教授就能如实证悟,佛果也将在自身中任运生起。

  修行不为他转之六法:不为暂时爱友之缘转;

  不为面谀饮食之缘转;不为交往散乱之缘转;

  不为亲友情感之缘转;不为能工巧匠之缘转;

  不为积蓄财物之缘转。具此六者究竟正法道。

  能令我们的修行不为他缘所转之法有六种:一是不为暂时爱友之情缘所转。因为一切亲情往来都是我们修行的拖累和负担,只能增上身心的散乱,故当痛下决心斩断一切情缘。二是不为表面上的阿谀奉承及饮食受用等因缘所转,因为虚伪的赞美会蒙蔽我们的心智、增上慢心;美味佳肴会诱发我们的贪心,故当严厉抵制这一切过患之缘。三是修行人应往诣寂静之处,只身安住而修,不要为交际往来等散乱因缘所转。四是我们不应为亲友互相眷念的情感因缘所转,应时时观念无常的本性,了知暂时的相聚,终究会换来痛苦的别离,故当依随佛经教义摄心正念,断除一切贪恋与执著。五是修行人不要盲从于世间琐事,亦不要迷惑于能工巧匠的技艺,因为他们雕制的各种美妙饰品都是坏灭的本性,且于制作过程中无义奉送了自己一生难得的大好时光,就算你的技艺巧夺天工,雕制的器具精美别致,获得世界之最的殊荣也无任何实义。故当励力舍弃世间无义之事,誓不为此等外缘所转。六是不要为积蓄财物之缘所转,因为财物虚幻无实,且是烦恼之因,弊多利少,最终累己害人。假如我们已具足此六法功德,且不为任何外缘所转,则说明自己无疑已经趋入究竟正法之道,必定会得大成就。

  观察而舍人格之六过:心乱谤他五毒极粗重;

  无所事事心粗无主见;喜爱无义琐事及交际;

  刚愎自用不听他人劝;趋附高官喜新延误事;

  虚伪狡猾怀恨在内心。观察修法过患而舍弃。

  通过观察,我们应舍弃六种不良人格:一是心烦意乱、喜谤他人、乐论是非、心相续中五毒烦恼极其粗重,这种恶劣之人格应当舍弃。二是整日放荡不羁,无所事事,分别心思极其粗大,心无主见,总是喜欢随声附和,这种卑劣之人格应当舍弃。三是喜爱无义琐事,如逛街闲游、做生意、歌舞赌博以及人际交往等,这种人格也应当舍离。四是不听他人忠告,自作聪明、刚愎自用之人总以个人为中心,我行我素,实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之徒,这种人格应当舍离。五是不立志气、趋附高官、处处攀缘、喜新厌旧之人,凡是交代于他的事情总是以无止息的拖延而耽误,这种不稳重之人格亦应舍离。六是为人虚伪狡猾,做事毫无诚意,纵遇小事或稍有不顺心的事情就怀恨在心,总伺机报复以了心腹大患,这种人格极其恶劣。是故我们在修法过程中应当闭目内观,看自己有否此等过患,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来对待,或在会遇此六种过患之人时亦应当设法远离,当然在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极力帮助对方,使之远离此等过患亦不为过。

  行为劣者过患之六法:不报恩德恩将以仇报;

  无自知明过分要求他;反复无常情绪多变化;

  口是心非表面假奉承;不知具义心杂喜言谈;

  从未利他反怀有希望。如是违法之人当离弃。

  我们应该了知行为恶劣者之六种过患:一是有些人格卑劣者在受人恩惠的情况下,非但不报恩德,反而恩将仇报。世间谚语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人格恶劣者却恰恰与之相反,如是做人都不合格,又如何去圆满佛道?二是有些人从不自量力,外在行为极其散乱,内在贪嗔痴等五毒烦恼炽盛,却不知审视自己的过失而过分严格地要求他人,无惭无愧地讲些口头大道理。三是性格漂浮不定,情绪反复无常,变化多端,今天发愿闭关静修,明日却打着参学的旗号四处观光,还妄想旅游成佛,这也是恶劣者的行为。四是虚伪狡诈、口是心非之人,通常口里说一套,心里却盘算另外一套,阿谀奉承而居心叵测,实为典型的笑里藏刀,与这种人交往须得小心又谨慎。五是不明事理、不辨善恶利弊之人,他们不知何事有义,为之利己益人,亦不知何事无义,为之损人不利己,心思杂有恶毒,却喜欢口若悬河地侃侃而谈。六是从不愿意奉献少许、毫无利他之心者从来都是满怀希望地盘算如何得到他人的种种利养。无垢光尊者告诫我们应当远离如是六种违背法规之恶劣人。

  远离一切过患之六法:心地善良稳重琐事鲜;

  誓言坚定安忍具毅力;不为他害不为外缘转;

  情意长久敬信里表一;心纯善巧方便智慧高;

  不言他过根除自过患。如是胜士堪为菩提友。

  明知交往人格恶劣者将引来无穷的过患,修行人自当远离,那么我们可以亲近之道友又是怎么样的呢?那就应观察,看是否具足下列六种条件:一是心地善良,忠厚诚恳,性情稳重,慷慨大方,世间繁杂琐事鲜少,一心从事出世间正法。二是言行一致,从不虚愿,故所发誓言极其坚定,途中纵遇种种艰辛、逆缘,仍能泰然自若地安忍,具有强大的毅力来成办一切誓愿,毫无违逆。三是一切所作所为谨慎如初,思路清晰,具有智慧,懂得辨析取舍,不违世出世规,做任何事情都会得到人们的拥护,亦懂得善护自身故不为他人所害,内在的正见稳如泰山,绝对不为任何外缘所转。四是对师长、道友、亲眷等情深意长,从不喜新厌旧,亦不见异思迁,对上师三宝的恭敬和信心情真意切,表里如一。如果有人心里满怀邪见,居于某种目的而诈现恭敬行为,此乃虚伪之举,应当舍弃。五是心地纯朴,无论成办什么事情都具诸善巧方便与高超的智慧。六是经常内观相续,非但不谈论他人过患且力行根除自己的过患。如是具足上述六种功德的殊胜士夫就可以成为我们修道中最亲密、可靠的菩提道友。

  修法之人嫉妒之六过:欲得胜他丰富之受用;

  欲求众多眷属与弟子;欲求一切广大福德财;

  欲求美名飞幡遍世界;欲求自力超胜一切人;

  除己之外一人亦不想。此人已被欲天箭射中。

  修法之人以嫉妒将引生的六种过患:一是心怀嫉妒之人,总是欲望获得超胜于他人的丰富受用,纵使得到亦不知足,其心智已被物质的欲望分占了,又何谈修行呢?二是欲求摄受众多的眷属与弟子,以此抬高自己的身份与知名度并引以为荣。要知道,当我们具足摄受弟子的能力时,不用千辛万苦地攀缘、觅求,弟子也会如众星捧月般地聚集在自己的身旁;在不具足摄众能力时,万般寻求最终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且会毁坏自己的修行,退失他人的信心。三是嫉妒心炽盛者往往因欲求世间的一切有漏福德与财产而丧失内在的理智,如是我们的道心及殊胜智慧都会退失。四是嫉妒心强盛之人总会想方设法地使自己美名的飞幡布满世界各地。当今时代,许多形象的修行人为得美名与崇高地位,而不择手段地搞自我宣传,标榜自己是大活佛、大法王等骗取信众的财富,抑或这就是末法时期悄然而至的标志,怎不令正士大德担忧?五是心存嫉妒的人总希望自己的能力超胜所有世间之人,孰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纵然累死、气死,这种妄想亦不可能实现。六是有嫉妒心的人时时唯求自己获得名誉、地位以及眷属圆满等种种利益,此外不思及任何人的利益,更何谈对他人的一片善心?这怎么能谈得上是大圆满或大手印的大修士呢?彼等显然已经被欲界天魔王波旬的贪嗔箭毒等射中了要害,若不及时悔悟,忏尽愆尤,提持正念,就只能与解脱背道而驰,从而堕落三涂。

  心怀嫉妒外相之六法:羡慕具有福德愦闹者;

  恶语中伤行法之大德;见他圆满嗔恨扰自心;

  嘲笑讥讽慈心利他者;诋毁诽谤修行成就者;

  袒护协助无明邪见者。

  我们可依六种外现之相来观察、衡量心怀嫉妒之人:一是羡慕具有福德之人,不惜低声下气地去讨好、交际,整日忙碌于吃喝玩乐的愦闹者。二是自己虽无能力、功德,然因嫉妒心的缘故,总喜欢以恶语中伤行于正法的高僧大德。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无端挖苦、谩骂,总是以唇枪舌剑攻击行于正法之人。三是看见他人各方面比较兴盛圆满的时候,就禁不住大发嗔恨心,如是嗔心怒火便烧毁了自己含辛茹苦累积的功德,同时也扰乱了自己的内心而难以安住修法。四是自己无能,却反而嘲笑讥讽具有慈悲心、能利益他众之贤德人士,这亦是心怀嫉妒的表现。五是无因诋毁、妄加诽谤真正的修行人及修行获得成就之人,造作如是罪苦之因,何时能有脱离苦海之机?六是片面地袒护、协助充满无明邪见之人,无疑会成为恶劣之徒的帮凶,其实质即为邪见者之同党,必将摧毁自己的正念相续。具足这六种外相者,说明心中满怀嫉妒,与之交往时应具善巧方便,否则还是远离为妙。

  依止如此劣者之六过:仅见亦退信心出离心;

  仅闻亦离殊胜解脱道;仅念亦播轮回之种子;

  仅触亦失加持与悉地;仅谈亦灭敬信清净心;

  结上法缘为魔所加持,死后堕入无间地狱中。

  是故当舍如此恶缘者。

  如果依止满怀嫉妒心的恶劣者,当即就会出现六种恶兆:一是仅与这种恶劣者见面,亦将退失我们前所具有的信心与出离心。二是仅仅听闻此恶劣者的声音,亦将令我们远离殊胜的解脱道。三是仅仅从内心念及这种恶劣者,亦将使我们播下沉溺轮回之种子。四是仅仅与这种恶劣者接触,彼之晦气亦将毁坏我们积累的善法功德,令我们失去上师的加持与本尊赐予的悉地等。五是仅与这种持有邪见的恶劣者交谈些许话语,亦将灭尽我们对上师三宝的恭敬信心与清净心。六是若与这种持邪见的恶劣者结上法缘或恭敬侍奉他等,即为受魔加持的一种恶相,待身坏命终之际必定会堕入无间地狱,感受无量痛苦。是故我们应当用智慧的眼目善加观察,彻底远离如此具恶缘之人方是明智之举。

  劣人所具恶相之六法:不如俗人岂能成行者?

  不如贱种岂能成信徒?不如外道岂能成菩萨?

  不如邪见者岂成咒师?不如罪人岂能成修士?

  离佛法者岂能有见修?此乃佛教之贼假行者,

  引信士入邪道当弃之。

  我们应当认知卑劣之人所具有的六种恶相:一是如果连普通世俗人的行为都不如,岂能妄称自己是真正的修行者?二是如果连世间乞丐、铁匠、娼妓等贱种人的人格都不如,岂能妄称自己是佛教的信徒?三是所作所为若连外道的行为都不如,岂能妄称自己是菩萨?因为外道中亦有行持十善、慈心护生等善行。四是言谈举止若连谤无因果的邪见者的行为亦不如,岂能妄称自己是取舍究竟、灭尽贪心嗔心的密咒师?五是连一个违逆法规的罪人之心境都不如之人,岂能妄称自己是大修士?六是若人从内心深处舍弃佛法的教义,从行为上背离佛法之规,这种人怎么可能具有依佛法而树立的正见与修行?具有这六种恶相之人,无垢光尊者痛斥他们为佛教之盗贼、败类,纯粹的假修行者,是引导信士趣入邪道之大邪师,我们应当远离。

  不得成就脱离之六法:虽具发心然若未发愿,

  不能播下色身之种子;虽有悲心若未灭私欲,

  不入利他大乘之行列;虽行随顺时机未成熟,

  不成利他反成讥讽因;虽居深山若未生厌离,

  难以斩断依附贪嗔藤;无有敬信虽空口祈祷,

  不获一滴加持甘露雨;智慧虽高若未离戏论,

  不辨轮涅缚于宗派笼。是故窍诀融心极重要。

  许多修行人久修而不得成就,其原因就是脱离了紧密相关的六法:一是虽具发心——发誓利乐一切有情之菩提心,然于所依处上师三宝前仍要广发大愿,诸如愿我生生世世不离上师与正法、能荷担如来家业、具足救度众生的能力、常转正法之轮、点燃智慧的火炬、照明三涂之幽暗、引导众生出离罪苦的深渊、趋达解脱安乐的彼岸等等。我们若未如是广发大愿,仍就不能播下殊胜色身(佛的报身与化身)的种子,因为利乐有情的事业,唯依报身与化身方能成办。可见发心与发愿是相辅相成的,切莫脱离彼此紧密的关系。二是虽然在相续中生起了相似的大悲心,然若未能灭除私欲之心,不念众生苦楚,时时为自己谋求种种利养,则根本不能趋入万事利他这一大乘壮举的行列。因为大乘的根本核心在于“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三是虽行随顺世间某种因缘来利益他众,然若时机尚未成熟,则非但不能成办利益他众的事业,反而会成为他人讥讽之因。是故具有智慧之人,无论欲成办何事,事前皆应仔细观察,看时机有否成熟,切莫盲目行事。四是虽然身居林间山岩等寂静处,但若内心对三有轮回未生起厌离心,常念红尘漏乐,则难以斩断依附贪嗔之心而生长之烦恼藤蔓,如是被烦恼束缚,愁苦满怀,甚至不能自拔,故当依教调伏自心相续,使之宁静,专意修持佛法极为重要。五是若对上师三宝无有恭敬和信心,仅如鹦鹉学舌般地空口祈祷,则绝对不能获得一滴加持的甘露法雨。因为一切加持、悉地等功德全都建立在恭敬与信心的地基之上,敬信与加持是相等的,有一分敬信得一分加持,有十分敬信,得十分加持。不具敬信而妄求加持者,则如愚人说食数宝般毫无意义。六是有些人智慧虽然较高,且辩才无碍,但因未了认空性本体,未能超离边执戏论,亦不善辨析轮回与涅槃法性平等实相,为边戏所摄而偏执地耽著自宗,破斥他宗,妄立门户之见,这样仍被束缚在宗派的牢笼之中难以获得解脱。是故我们应当虔心吸取传承上师的教言窍诀,将之融入心续是极为重要的。

  诸修行者需具之六法:畏惧轮回如被屠夫追;

  精进行善如同耕田地;依对治如患者服良药;

  精勤利他如同育幼子;善调自心如同揉皮革;

  灭我执敌如同伏冤家。恒时依止此等六需具。

  诸修行者需要具足之法有六种:一是对三有轮回深生畏惧之心,其限度如同有情被屠夫追逐,即将断头丧命的强烈恐怖心情,四处仰望求救,迫不及待地渴望出离如此苦境。二是精进行持善法之心,喜勤不懈,念及一切善根与功德的增长完全来自于精进,如同农夫耕耘田地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故当精勤修积善资。三是我们在修行的日常生活中,一旦发现自己心念不正、恶习等烦恼丛生,尔时当立即依靠种种强有力的对治法来加以遣除,如同身患重疾之人服用良药般,为病服药,不稍迟缓。四是我们生为佛子,当行佛事,秉教修行,利乐有情,勇猛精进,遇难不退。利益他众之行持即如同慈母抚育顽皮的幼子般无微不至,这种无私的奉献,无怨无悔,且能持之以恒。五是采用各种方法来善加调伏自心相续的无明烦恼,如同搓揉坚硬的皮革一般,久之便会令其变得非常柔软。同样,我们可以用各种调伏方法来令自己刚强难化的性情变得温和调顺。六是若能依于各种善巧方便灭尽我与我所的执著怨敌,则如同降伏了三世一切冤家仇敌一般,身心都会感到轻松自在。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恒时应当依此六法,能持久修行则极为殊胜。

  究竟调伏自心之六法:究竟解脱乃断故乡执;

  究竟务农乃勤行善法;究竟归宿乃得实相地;

  究竟守护乃弃爱我执;究竟调伏乃灭五毒敌;

  究竟实修无散护正念。若具此六所愿如意成。

  我们应当了知究竟调伏自心之六种法:一应了知修行人最究竟的解脱乃为断除对故乡的执著心,进而断除对父母亲友的贪恋之情。《佛子行》云:“贪爱亲方如沸水,嗔恨敌方如烈火,遗忘取舍愚暗者,抛弃故乡佛子行。”二应了知修行人最究竟的务农事业乃为精进行持一切善法、断除一切恶法,因为这才是真正的实修。三应了知我们最终的究竟归宿乃为获得实相之本地——现证心的本性,这即是我们修行的最终目的。四应了知最究竟的守护乃为弃离对自我的贪爱与执著,故舍弃我执是最完善保险的守护。五应了知最究竟的调伏乃为灭除内在隐藏的贪嗔痴慢嫉五毒怨敌,因为五毒为地狱之五种根源,如云:“灭除五毒即平息纷争,无一物者,苦恼不相随。”六应了知最究竟的实修即是令身心无有散乱,时时护持正念相续。复次,进入更深一层的实修,即任运安住、了认心性之明乐无念的境界,护持修证的觉受相续。我们若能具足此六种窍诀,如理持久地修行,那么一切所愿将如意自成。

  诸修行者危险之六法:虽具信心若未断名利,

  终有世法危险当谨慎;虽依静处若未具出离,

  终有散乱危险当谨慎;虽具道相若未断慢心,

  终有魔障危险当谨慎;虽集护法若不具悲心,

  终有业倒危险当谨慎;虽具高见若未除贪执,

  终成油子危险当谨慎;虽勤利众若为私欲缚,

  终成骗子危险当谨慎。

  诸修行者应当认知六种危险之法:一应了知虽然对上师三宝具有信心,但若未断除希求名闻利养之心,最终还是会被世法所染,沉溺于滚滚红尘中,随波逐流,生死漂沉,极其危险,故当谨慎。二应了知虽然表面上依于静处修行,但若不具足出离心之鞭策,最终仍会随分别欲望所转而散乱,以致虚丧一生宝贵的时光,这也非常危险,故当谨慎。由此可见出离心的重要性,它是三乘行者修法必不可少的首要课题。其生起的方法,如宗喀巴大师云:“人生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断除今未来世对世间有漏安乐的贪执心即能生起坚定的出离心。三是修行中虽然具足一些修道的证相,诸如面见本尊、自在运行明点等,但若未能断除我慢之心,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以圣位自居,目空一切,非理妄行等,终将遭到魔障的危害,非常危险,故当谨慎。四是虽然自身周围集聚着众多护法神,时时护持不离左右,但若相续中不具少许大悲心,终有一天会因无常之缘而致业际颠倒,这也非常危险,故当谨慎。有些人修念护法神的目的不是悲心维护众生,而是嗔心降伏他众,残害生灵,这样就算你修得能与护法神对面交谈,一呼百应,于己于他又有什么真实的利益呢?只能成为业际颠倒之大患。是故依靠各种对境来引生大悲心很重要。五是虽具高深的见解,然若内心未断除种种贪执之行者,最终将成为佛法的油子,于千经万论所说,知而不行,或妄斥为不了义之说,上师教言置若罔闻,对别人宣讲佛法教句时口沫横飞,自己内在却恶念纷起,处处明知故犯,事事背道而驰,成为这样的佛法油子是极其可悲而危险的,故当谨慎。六是虽然于表面上精勤地利益众生、摄受眷属,但却不以真正的菩提心摄持,仅为一己私利,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便万事大吉,这样为私欲所缚之人终将成为佛教与众生的大骗子,其行为极其危险可怖,故当谨慎!

  断除障碍所需之六法:断除不持正法大障碍;

  断除不知魔业大障碍;断不敬信上师大障碍;

  断不净观道友大障碍;断谤入胜乘士大障碍;

  断除三门罪行谄诳障。修解脱道断此极重要。

  断除障碍所需之法有六种:一是断除不修持正法之懈怠懒惰心。若人身体出家,心却忙于种种世间琐事,不行持出世间正法,则将形成难以解脱生死苦海的一大障碍,故当精进行持正法,断除这一大障碍。二需了知修行的障碍还出自于种种魔业,并且诸魔业均来自于我执这一大魔头,若不了知这一根本隐患而加以断除,则亦是修行成就的一大障碍。三应断除不恭敬上师之心念与行为,否则将形成获得加持之大障碍。由于我们的修行能力很弱,就像初学步的婴儿需要长者的扶持般,弟子离不开上师,若失去上师的加持,我们在修行途中会走得异常艰辛,且危难重重。四是在与金刚道友相处的日常生活中,应当常观清净心,切莫着眼观察道友的过患,更莫妄起蔑视之心,否则亦将障碍修行功德的生起。五应断除对趋入殊胜大乘信士之诽谤,因为凡入大乘者即为如来之子,种姓无比尊贵故必定具有无量的殊胜功德。圣者无著说:“以惑谈他菩萨过,则将毁坏自功德,故于大乘诸士夫,不说过失佛子行。”因此诽谤大乘胜士这一过患必将形成趋达菩提正道的一大障碍。佛曾于因地行菩萨道为常不轻菩萨时,每每见人就礼,言称“我不敢轻视汝,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佛陀尚且如此示现,我们作为佛陀的追随者自当励力奉行。六应力行断除身口意三门的一切罪行,即杀生、偷盗、邪YIN三种身业;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四种语业;贪心、害心、邪见三种意业。若依胜法数数熏习,使心意贤善、语音柔和、行为如法,这样就能断除一切虚伪谄媚等修行的障碍。凡是欲修解脱正道之人,断除此等过患是极其重要的。

  离障无价珍宝之六法:不图回报无偏发布施;

  不求世间护持清净戒;不舍有情生起慈悲心;

  了知正法求法不厌足;不求利养为众示佛法;

  无偏平等善待诸众生。此乃最妙殊胜之行为。

  宛若无价珍宝一般能远离一切诸障之法有六种:一是当我们在发放布施之时,应当端正心念相续,即心无偏袒、不图回报、无私而一心利众地发放布施。《佛子行》云:“获得菩提身尚舍,何况一切身外物,故不图报异熟果,慷慨布施佛子行。”二是不希求世间的金钱、地位及种种受用,谨慎护持清净的戒律。然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应当注意自己的发心,切莫因怖畏今生的不幸遭遇而受戒,亦不要以希求来世的人天安乐等福报而受戒,一定要以超出三界轮回的出离心而受持净戒。三是修行的旅途无论多么艰辛,我们亦不能舍弃一切如母有情,而应生起强烈的大慈大悲心,精进地饶益包括蝼蚁虫蚓在内的一切众生。四应了知正法难遇,而今凭借往昔的福德因缘幸遇殊胜的甘露妙法,当不畏艰辛、排除万难而精勤欢喜地求受正法,以大海般广博的胸襟来容纳妙法甘露,不生毫许厌足之心。五是不求名闻利养,一门心思为利众生而精进努力地演示佛法真理,为欲求解脱之人指引一条光明大道。六是心无偏袒,平等善待一切众生,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贫民乞丐,小至蝼蚁虫蚓等一切众生都平等垂慈护念。此乃最为善妙殊胜之行为。

  大乘佛教功德之六法:依止上师亦无懈怠心;

  饶益有情亦无厌倦心;证悟实相亦无我慢心;

  抛弃于众无益利养心;于深法义无有畏惧心;

  积累善资无有知足心。

  大乘佛教不共的增上功德之法有六种:一是大乘佛子在依止上师学修佛法时,纵然是气候恶劣,寒来暑去,历经数年亦无少许懈怠之心,仍然是起早贪黑,挑灯用功,对上师充满坚定不移的信心,以身口意供养上师,尽心尽力承侍上师,依教奉行,毫无违逆。二是日日夜夜不断地饶益有情或为僧众服务,时时处处行为谦卑、和颜悦色,孜孜矻矻地面对服务对象,纵然有人故意刁难亦欣然随顺,尽己之最大努力满足其愿,绝无厌烦之心。三是即便证悟了诸法的究竟实相亦不能圣者自居,更不会高谈阔论地标榜自己,而是身居卑位上敬下和,毫无我慢之心。四是在众生未获得究竟利益之时,已发大菩提心的佛子怎么会有心去寻求于众生无利的利养呢?所以乃至众生未得安乐,大乘佛子始终不会有求自利安乐之心。五是于不共大乘的甚深法义,如般若的离戏大空、密法的超越行径、大圆满的离作深要等都能如理领受,且勇于行持,毫无畏惧之心。六是积累善根资粮无有知足之心,无论诵经、持咒还是礼佛、绕塔等,皆不以有功德而自满,必定会再再地精勤修积一切善根资粮。

  摧毁烦恼大敌之六法:数日修善不可灭烦恼,

  持之以恒修法尤重要;无始烦恼极为难调故,

  依止最深对治尤重要;我执难灭二取力强故,

  勤修福慧资粮尤重要;轮回痼疾长久难治愈,

  恒依名医上师尤重要;五毒烈火极难熄灭故,

  依附菩提心海尤重要;积累恶业道极平坦故,

  登上解脱阶梯尤重要。

  我们应当了知摧毁烦恼大敌强而有力之六种法要:一应了知仅以短短数日熏修一些善法的力量不可能灭除根深蒂固的烦恼怨敌,必须要长年累月、持之以恒地痛下工夫,立下必死的决心,夜以继日地勇猛修法尤为重要。二应了知无始以来的业习烦恼浓厚而坚固,极难调化,必须依靠大中观、大圆满等最为甚深的妙法之力来加以对治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三应了知我执心非常顽固而极难灭除是因为能取所取执著之力非常强大的缘故。基于此,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即是精勤修积福慧二种资粮,待充足力量后就能手到擒来地断除二取执著。四应了知久溺轮回而染着的种种痼疾极难治愈,故当恒时依止如名医一般的具相上师,精勤闻思修行。五应了知贪嗔痴等五毒烦恼极其炽盛,如同熊熊烈火般难以熄灭,故当依靠广发菩提大心之海水来对治。《入行论》云:“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所谓的菩提心,即是在纯洁善良的人格基础上,再生起救度众生离苦得乐直至成佛之心。六应了知积累恶业之道是极其平坦的,凡是十不善业中所摄之法,自己不管如何行持,亦不管走到哪里皆是广开方便之门,绝无魔军作障,所以稍不经意就会造下弥天大罪而成千古之恨,就算是一念之差,亦会导致累劫的恶趣痛苦,难得出离。如经云:“刹那造重罪,历劫堕无间。”是故我们应当竭尽全力登上能获得解脱安乐的阶梯,纵然前进的道路充满荆棘,我们亦要勇猛精进、迎难而上地攀登,宁可前进一步死,亦不愿后退一步安。

  三藏差别殊胜之六法:声闻师前聆听三藏声;

  缘觉自证内现缘起法;菩萨具利自他无量智;

  声闻学处片面调自续;缘觉中等精勤求自利;

  菩萨必定具足大悲心。

  我们应当了知经、律、论三藏殊胜各异之六种法:一应了知声闻行者是在善知识面前聆听相应自己根基之三藏,秉承如是声教,不诣深观,依文直解,修证四谛法义之人空真理,最终证得声闻菩提果,此果虽出三界,然非究竟。二应了知缘觉(亦名独觉)行者不用依止善知识,仅依自己俱生的智慧,独自一人到寒林等寂静处,观修十二因缘缘起之法,现证相应的空性,即了达五蕴粗相空性以及人无我空性,获得独觉菩提果。三应了知大乘菩萨以利他事业为主,同时无勤成办自利,故具有圆满自他二利的无量大智慧。(以上是三种乘门之差别,以下即其行径学处之三种差别。)四应了知小乘声闻行者之学处是片面或单相地调伏自心相续的烦恼,因为他们彻知生死流转的根本是烦恼,而烦恼又由人我的执著引起,故勇猛精进极力断除我执烦恼障。五应了知小乘缘觉行者虽然本有俱生的智慧与出离心,但其唯求自我解脱轮回苦海而精进修行,未发广利他众之胜心。六应了知不共大乘菩萨之学处,大乘佛子必须要具足利益众生的无伪大悲心才能愿行一致地救度饱尝重苦的无量众生。

  观察世间过患之六法:美名如雷声故断喜爱;

  受用如浮云故断贪执;眷如不孝子故断指望;

  住处如客栈故往深山;幸福如美梦故莫实执;

  终抛一切离世故断贪。如是而行愈来愈安乐。

  我们应当观察了知世间之六种过患:一是许多人都希望自己的美名如雷声响彻山谷大地一般威震寰宇,其实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唯是苦恼之因!故当断除喜爱名声之欲望。二是以理观察世间的一切物资受用,则知其性毫无实质,犹如空中的浮云、夏日的彩虹般缘生缘灭,故当断除对一切财富的贪执,常持知足少欲的态度。三应了知所谓有助于自己的眷属也是分离的本性,如不孝的孽子,无论你怎样养育他,亦不管你对他如何执著,他仍会狠心抛弃你,令你大失所望,故当断除对一切眷属的指望。四应观知我们的房屋住处,无论多么富丽堂皇,皆如借宿的客栈般是暂时栖身之所,自己非能恒时拥有。古大德云:“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是故我等行者应当断除对房屋的贪执而往诣深山岩洞修行。五应观知身心的幸福与快乐如同一场美梦般刹那便会消失,真是“梦里生荣贵,梦醒在穷乡”,是故切莫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实执心。六应了知最终死神来临之时我们必定会抛弃世间的人事万物,独自离开随因缘展现的人间境地,故当断除对今世的贪执,专意修持能得解脱的正法。若能断除上述六种过患而如理行持,我们的生活将会愈来愈美好,身心愈来愈安乐,于此娑婆境,淤泥定会出红莲。

  诸修行者需做之六法:身在何处皆需利他众,

  故当发大愿修菩提心;乐时需知正法加持致,

  故当精勤深思法利益;苦时需知往昔业力致,

  故当深思业果而修心;病时需知行善修法故,

  健康时当小心又谨慎;老时需要内心安乐故,

  年轻时当勤积资净障;死时需要诸事圆满故,

  未死之前牵连当断绝。本人深感此等乃心法。

  我等成长在大乘教法下的修行人需要成办之法有六种:一是无论我们身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寂静的深山、岩洞、寺院等,何处都需要利益他众,故当广发大愿,勤修菩提心。诸如对远方来的客人、久疾缠身的病人、年长无怙的老人、年幼无知又失去依靠的孤儿等施予爱心,帮助、关怀、照顾他们,当知这些都是利益众生之善举。二是当我们获得快乐之时,需要了知这是上师与正法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所致。诸如外在的丰衣足食、自身的体健无病、内心自在无忧等,此等福乐均非偶然而来,故当深深思维上师与正法不可思议的利益和功德。三是当我们遭受痛苦之时,需要了知一切痛苦皆因自己往昔造就的不善业力所致,理应偿报消业,切莫怨天尤人,而当深深思维业果不虚之理,依教修心,精勤于六度万行,广积资粮,净除诸障。四是当我们被病魔缠身之时,需要了知此乃激发自己行善修法之方便,由病苦而知四大假合之躯虚幻无实,且苦患满集,贪之无义。是故我们于身体健康之时,就应小心谨慎地取舍善恶,勤修一切善,力断一切恶,直到证悟解脱妙法。五是当我们面临老苦之时,需要得到内心的安乐,确定自己即将往诣极乐刹土,于内心数数生起欢喜。就应当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励力修持往生净土的安乐之因,即通过闻思修行忏除业障并积累相应的资粮。六是当我们面临死神之时应已圆满积资净障等一切事宜,故于死亡尚未现前之时,应尽力断绝修行中的一切牵连与累赘,精勤并专一地修积资粮、忏悔业障。正如要远赴异国他乡之游人,起程之前必须办理好一切有关手续并筹备足够的资金一般,修行人一定要及时圆满面对死神的准备工作。在此无垢光尊者谆谆垂赐教诫说:我本人深深感到这些确实都是契心之妙法。

  击中要害窍诀之六法:家人犹如集市之过客,

  不知何时分离当修法;亲友犹如柳枝聚小鸟,

  不知何时分散断爱恋;寿命无常犹如草露珠,

  故当勇猛精勤修正法;多言迷乱敌起如鹦鹉,

  当禁无稽之谈诸绮语;修法犹如海岛取宝珠,

  切莫广弘耳传之窍诀;长期相处亦见佛有过,

  故勿与诸他人共居住。此乃殊胜心语当恭听。

  能击中我们要害的窍诀之法有六种:一应了知由因缘而暂时相聚的六亲眷属,犹如在集市中相逢的过路客人一般来去匆匆,虽不知彼此何时分离,然而分离却是必然的,如云:“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必分离。”故当断除对家人的贪恋,勤修解脱正法。二应了知所有的亲友皆如在柳枝上暂聚的小鸟,不知何时分散。如云:“情人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故当断除对亲友的爱恋而勤修解脱正法。三应了知我们的寿命脆弱无常,犹如清晨草尖上的露珠般,经不起阳光的映照,刹那便会消失,故当趁机勇猛精勤地修持正法。四应了知多言杂语是迷乱、纷诤恶敌生起之因。一般喜谈他人是非过咎者,人见人厌,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受到众生的蔑视,甚至弃离不与接近。犹如愚蠢的鹦鹉不知取舍善言恶语,总是随声附和,如是恶言秽语一经出口,必然会挨棒揍,这无疑是咎由自取。故当禁止一切无稽之谈,切莫随心所欲地打开绮语之门。五应将所修之妙法视如从海岛上取来的宝珠一般敬心珍藏,如大圆满等耳传窍诀就不宜广作弘扬,因为甚深密法不是普通劣器所能契证之法,故只能密传予殊胜根器。六是凡夫修行者之间切莫长期相处,因为心续尚未调顺的普通行者,分别我执极其强盛,彼此互不尊重,说话毫不顾忌,往往面善心恶,以唇枪舌剑互相瞄准,一有过节便怀恨在心,彼此视为仇敌般势不两立。一般来说,不具清净观之人,就算是与佛陀相处,他亦会唯见过失,不见功德。譬如,善星比丘侍奉佛陀二十四年之久,后来却妄观佛过、滋生恶念、口出恶言等,在恶业的催促下仅过七日,大地突然裂开,他当即深陷阿鼻地狱。是故切莫随便与他人共同居住,而应独自修行。全知无垢光尊者说,此乃我之殊胜心语,具缘者应当恭敬谛听,领纳于心,时时依修。

  诸修行人时间之六法:值遇具有法相上师时,

  乃断戏论之际问疑难;觉性值遇逆缘外境时,

  结合实修之际当修炼;获得甚深耳传窍诀时,

  乃灭迷乱之际住本性;猛厉精进勤修正法时,

  乃招违缘之际观察魔;修行究竟即将成就时,

  乃遭魔障之际当谨慎;观实相义修炼妙力时,

  乃有歧途之际依上师。此等乃深要诀当铭记。

  大家都知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之理,故于修行中应学会观察,看准时机,切莫错过六种殊胜之机:一是当我们在值遇具有慈悲、智慧等圆满法相的上师时,即已盼来了断除一切边执戏论之时际,故当向上师祈问修行和经论中的疑难。我们生活在世间,难免被迷乱戏论之网罟所缚,凡欲解开此等疑网者,唯有依靠上师的智悲力方能成办。二应了知我们在修证觉性而值遇某种逆缘外境之时,正是迎来了结合实修之时际,故当数数修炼,不予间断。无论遇到他人的无端打骂还是暗地诽谤、横加斥责等都应泰然自若,并任运地将逆缘转为道用。我认为当您遇到最为伤心的事情时,若能安然顺利地度过一切难关,这说明您已获得修行的一种证相。三应了知我们在获得大圆满等甚深耳传窍诀时,乃为获得了灭除一切迷乱之时际,故当安住于所了认的本性中毫不散乱。四应了知当我们能猛厉精勤地修习正法时,即是逢遇容易招感违缘之时际,这几乎是难以避免的自然规律,也是具正见修行者的一大助缘,故当观察一切魔缘的本性、生处及去处。五应了知当我们修行达到究竟,即将获得成就时,乃为易遭魔障之时际,常言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翻开古今高僧大德们的传记,不难发现,他们的成就都是在九魔八难中获得的。到达这种修行境界的修行人都应谨慎,届时可念修一些护轮咒、遣违缘咒,或祈祷三根本加持护念。六应了知当我们观修轮涅一味的实相义而修炼觉性等妙力时,乃为易入歧途之时际,故当依止上师切莫远离。这些教言对于我们每一位修持甚深密法的人来说都是深邃、精要的殊胜窍诀,有缘弟子应当铭记在心。

  如理修行所需之六法:恶行易染故勿交往人;

  善行难学故依善知识;境易惑心故勿散外境;

  心易迷茫莫随外境转;贪嗔力强切莫执偏袒;

  迷现易沾根除诸贪执。

  如理修行时所需要注意之法有六种:一是注意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因为正知正念不够稳固之人很容易染上人格卑劣者的恶陋习气,故勿随意与人交往,而应独自修行。二是贤良的善行极难学到,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在轮回中流转,恶习极其深厚。贤善的行为学而不得,恶劣的行为无师自通,故当恒依善知识的督促与鞭策轨正自己的修行。三应了知形形色色的外境很容易诱惑补特伽罗尚无定力的心续,人们往往触境生心,不能自主,是故我们应当经常谨持正念,万勿散乱于外境。四是我们自心本有的智慧光明被无始以来的厚重业习层层遮蔽,如是无明妄心在遇到内外诸缘时,往往因迷乱而茫然不知所措,故应常观己心,树立正见,切莫随境所转。五应注意我们生起的恶心,因为贪心和嗔心的力量非常强大,是故切莫心执偏袒,而应数数观修怨亲平等,相续不断。六是一切迷乱的境现很容易沾染自心相续,故当以理观察抉择迷乱之本性,并以如梦如幻的修法摄持,以资彻底根除一切贪执之心。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窍诀宝藏论释(5)

索达吉堪布:窍诀宝藏论释(6)

索达吉堪布:窍诀宝藏论释(7)

索达吉堪布:窍诀宝藏论释(8)

索达吉堪布:窍诀宝藏论释(9)

 

后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窍诀宝藏论释(3)

索达吉堪布:窍诀宝藏论释(2)

索达吉堪布:窍诀宝藏论释(1)

索达吉堪布:窍诀宝藏论释 译序

索达吉堪布:仅有借鉴与研究是不够的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