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十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十三)

 

  丙三、会通诸说明实相正印

  这一科是讲到正见篇。正见篇主要是解释生命的真实相,这一科分成三小科,就是业果、空性、实相三个道理,现在讲到实相的道理。实相的道理简单的说就是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十法界的因果是我们一念的心性所创造的,这个就是生命的真实相。前面的两段是引用经论来解释,会通诸说,这以下是引用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它是以天台的教观来发明诸法实相。

  「世间学问,义理浅,头绪多,故似易反难;出世学问,义理深,线索一,故虽难仍易。线索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古云:「立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能观心性,则具一切佛法,且如此心,不再内外诸处,异非过去现在未来,亦非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缘生,岂非即空。而十界十如三千性相,炳然齐现,无欠无余,岂非即假。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于其中间无是非是,岂非即中。迷此一念即空则为六凡,迷即假则为二乘,迷即中则为别教,惟悟现前一念当下即空假中,则十界无非即空假中。不于九法界外别趋佛界,亦不于佛界外别有九界,是谓三千果成,咸称常乐矣!向此荐取,方知千经万论,咸非心外施设,勉之!」

  以上是蕅益大师用天台教观来解释诸法实相。

  「世间学问,义理浅,头绪多,故似易反难;出世学问,义理深,线索一,故虽难仍易。」

  一开始蕅益大师把出世间的智慧,跟世间的智慧做一个比较。世间的学问包括医学、文学、科学等等,基本上这学问的安立,都是从一种外表的现象界,透过这种现象差别,加以归纳,产生一个轨则。他所探索的内容,在时间上只有讲到今生。在空间上讲到人法界。所以说它是义理浅。这个时空都是很浅。头绪多,因为他没有一个明确的汇归处,每一个学问有每一个学问的方向。每一个学问跟每一个学问之间没有一共同点,各式各样的头绪。所以学起来虽然是义理浅,好像很容易。但是头绪多就感到非常的复杂,而困难。佛法的智慧就不一样,义理深。佛陀在经典里面,所开导我们的是明白整个十法界的缘起真相,在空间上是十法界,在时间上讲到过去现在未来,讲三世的流转。所以说佛法的这种智慧对生命的观察,就更加的深入了。线索一。虽然开出来有十法界的差别,但是它有一个共同的线索,所以说虽难仍易。虽然它的义理很深,但是它有一个共同的线索,学起来反倒是容易明白。蕅益大师把世间的智慧,跟出世间的智慧,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

  「线索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

  佛法的线索,十法界差别的根源,就是我们一念的心性。就是你坐在这个地方,你能够产生种种明了分别功能的那一念心识。我们在追求学问的目的都是要追求安乐,但是世间的学问,它偏重在追求物质的安乐。就是给我们发明个汽车,建造一栋好的房子,让我们色身产生安乐。但是佛法所求得的安乐是偏重在心性,精神方面。但是我们要注意一下,日常生活当中,冷静的来观照我们身心世界。事实上,色身的安乐是非常暗钝的,非常的短暂。除非我们真的是严重的缺乏这种的日常必需品,没有饭吃的,完全没有衣服穿的,很严重的缺乏。否则正常情况,我们一天当中,色身的感受是非常迟钝、非常短暂的,而我们一天当中影响我们快乐跟痛苦,最直接的就是我们内心情绪的变化,如果我们能够稍微冷静一下观察。换句话说,精神的安乐是更重要,它的影响力更大。佛法它就是特别的标出生命的本质就是以心为主,而不是以色法为主。所以讲线索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这个生命为什么有各式各样的差别,就是我们有各式各样的念头。

  「古云:立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

  这个「古」是指永明延寿大师。永明延寿大师在宗镜论当中,他解释宗镜,什么是宗?什么是镜?宗是立一心为宗。这个地方指的是我们内心的体性。体性是一心。「一」是无差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那一念清净心。作用有各式各样的差别,每一个人每一个人念头不同,就像镜子他现出各式各样染净的相貌出来。照万法如镜,这个讲的是作用,镜子的作用。蕅益大师扼要的把心的相貌,从它的体跟用把它说出来。这一段是一个总标。第二段蕅益大师就更详细的把这个观念开展出来。「能观心性,则具一切佛法。」这是天台宗的一种修行方法,观心性。智者大师在解释【妙法莲华经】的时候,讲了九十天解释「妙法」。妙是不可思议,就是「法」不可思议。智者大师把这个妙法分成三段,第一个是众生法妙。第二个是佛法妙。第三个是心法妙。众生法是指的我们杂染的法界,我们凡夫惑业苦。每天起各式各样的烦恼,烦恼一动就是一个业力,有这个业力就得各式各样痛苦的果报,惑业苦的流转。这种法也是妙,为什么妙呢?这种法不可思议,为什么这个人创造地狱的刀山油锅,这个人也不可思议。第二个是佛法,佛法也是妙。佛菩萨那一念清净心,能够显出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法身般若解脱。这种清净的法界也是妙。智者大师讲第三个妙就是心法妙,前面的众生法是杂染法,佛法是讲清净法,现前一念心性,有杂染也有清净,它通于杂染也通于清净。它觉悟的时候是变成清净,迷惑的时候是杂染,所以我们这念心也是妙,不可思议。它能够清净,它能够使水变成波浪,也可以波浪变成水,我们这一念心也不可思议。智者大师说,佛法界太高,众生法界太广,观一念心性最为扼要。修止观,佛的法界当然是特别殊胜,净土宗、密宗特别喜欢观佛法界,观本尊相应,上师相应,观佛菩萨正报的身心,依报的净土,这种法门太高。众生法界,南传佛教特别喜欢观现前的身心,特别喜欢观我们色身的不净。死了以后,尸体各式各样的臭秽,或者观我们的呼吸,从鼻孔到丹田,从丹田到鼻孔。小乘的止观特别喜欢观众生法界。当然心情是不同,观佛法界的心情是皈依的心情,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小乘的思想,他观这个身心是厌恶的,有不净苦,无常无我的智慧,来厌恶身心世界。那个感情是不同。智者大师说修行最容易成就的是光明一念心,最容易成就。智者大师意思是这样。所以能观心性则具一切佛法。能观的是三观智慧,所观的是一念心。所观境是一念的心性。你能够这样去修有什么好处呢?则具一切佛法。能够总持一切佛法的修学内容,无量无边的功德就在你观心的过程当中,都能够圆满成就。从你凡夫到成佛,你观一心就可以全部圆满。应该怎么观心呢?智者大师的观心法门,他有三个角度,空假中三个角度。

  「且如此心」,我们现在的这一念心,每个人有各式各样差别的相貌。但是在无量无边内心状态当中,可以汇归成三大类,第一大类是空,第二个是假,第三个是中。先看空的体性。

  「不在内外中间诸处,亦非过去现在未来,亦非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缘生,岂非即空。」

  我们这个一念心的空啊。一般讲到空,总会去假想一个虚空的相貌,其实空,它不是一个东西,不是一个有自体的东西。「空」是一个寂灭意,它是在破除执着而安立一个空。破除什么执着呢?破除「我」的执着。空是这样安立的,破除我执而安立的。我执是这样一种情况,凡夫这一念心,总认为这一念剎那剎那生灭的心当中,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有主宰性的我,一个常一主宰的我。生命是不断的流转,我今生是个男人,下辈子变一个女人,或者到天上去,或者到三恶道去,这个果报体是各式各样的变化,倒是这个我是不能变化的,恒常住不变异的,我们凡夫的思考是这样的。这种思想佛陀出世以后就否定了,破这种思想,这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因为我们执着有一个我,就引生四个根本烦恼,爱与见痴慢,我爱我见我痴我慢。四个根本烦恼再开展出无量无边的烦恼。我们应该想,你说有一个我,请你讲出来「我」存在于那里?【楞严经】佛陀问阿难尊者,你说我们这一念心有一个我,「我」在那里呢?在身内、在中间?阿难尊者回光返照,它不在内,因为我们的身心世界不断的剎那剎那变化,我们找不到一个不变化的东西。譬如说,你今生是个男人,有男人的思想。你下辈子变个女人,有女人的思想,思想完全不一样。你今生是一个福报大的男人,充满了自信心,你下辈子的业力,无明缘行,行缘识。业力使令你创造一个蚂蚁的身心世界。一个痛苦的蚂蚁,整天从这里般东西到那里,到山洞,无止尽的工作,你内心充满了痛苦,充满了自卑,你的思想是完全改变了。从这个身心变成另一个身心的时候,我们找不到一个没有变化的东西,找不到,完全改变。你的思考模式,你外表的形象完全改变,业力的力量不得了,业力一熏习阿赖耶识,无明缘行,行缘识。阿赖耶识产生各式各样的变化。我们在这身心世界当中,事实上,我们冷静下来找不到一个不改变的东西,找不到。从空间当中找不到一个不改变,从时间上,亦非过去现在未来。读金刚经也是这个思想,我们观察我们这一念心,可以把它分成三段,过去的心是一段,现在的心是一段,未来的心也是一段。观察我们过去的一念心已经过去了,觅之了不可得。未来的一念心还没有出现,也觅之了不可得。现在的心为什么不可得呢?所谓现在的心,它也剎那剎那的生灭,现在无住,过去已灭,未来未生。所以它的自性,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自体也不可得,三心都不可得。从时空观察,我们自己所认为那个我是不存在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就是我们这一念心的本来面目,它就像一个流水一样,恒转如暴流。这个流水不断不断的变化,一下子起好,一下子会变坏。常时间不跟三宝结缘,你的恶念就会增长。你一天到晚跟那些烦恼的人在一起,你的恶念就增长。你经常的亲近三宝,你的善念就增长。观心无常,我们这一念心就像水流一样,水流流到干净的地方,它就比较干净;这个水流流到垃圾场,水就会被污染。它没有一个时刻是不动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它剎那剎那的变化的。这是从时空上可以观察到,我们认为的自我是不可得的。其次从理论上,龙树菩萨的【中观论】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故无因,是故诸无生。这句话的关键在自生,我们这一念心,它不能够自己生起自己。我们看杯子,有自性,我们总认为这个杯子,它能够自己决定它的性质,它的性质它能够决定,它有独立的体性。事实上,当我们把这个杯子丢到火里面去烧的时候,这杯子的性质就消失掉,它就没有杯子的功能,他要仰仗因缘才能保持这个状态,它不是自生,如果自生,它自己就能决定它的性质,事实上不可能。说他生?上帝创造这个杯子。如果他生,「他」跟自己不一样的东西,另外有一个东西把这个杯子生出来,为什么这两个性质会不一样?你把他生出来,两个性质应该会一样。如果把它生出来性质会一样,那就是自生,所以这个它生不能成立。因为你生起它,怎么生起它两个性质会不一样?也不能说共生,自也不能生,它也不能生,无因缘当然也不能生,所以只好说是因缘生。龙树菩萨说,既然是因缘所生,它的本性就是空。它没有自主性,仰仗因缘,离开了因缘就不能生,所以说岂非即空。「观心」,观到我们这一念心,缘生无性,当体即空。这个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在大乘止观、小乘止观,对这个空正见都是非常的强调。因为站在调伏烦恼的角度,观我们这一念心,毕竟空无我无我所,是非常的重要。印光大师文钞,他讲一件事。有一个居士,看他的意思,年纪很大,五六十岁。他写了一封信给印光大师,他说师父啊!说我年轻的时候,也没有人教我学佛,在这世界上打滚,难免造罪业。年纪大的时候,学佛相信净土法门,一心归命阿弥陀佛,但是夜深人静念佛的时候,就很多的感慨,我为什么不早一点学佛呢?沾满了满身的罪业才学佛,总觉得自己佛号也没有念好,散散乱乱的身心世界,想到自己过去所造的罪业,内心就觉得恐怖。师父啊!我是个将死之人,死不足惜,但是我总觉得没有把佛号念好,业障没有完全的清净,不能往生,感到遗憾。印光大师就呵责他,什么叫业障全部清净?什么叫把佛号念好?难到你不知道五逆十恶众生。五逆十恶众生临终的时候,地狱的火的中阴身现前的时候,遇到善知识给他开示净土法门,至诚的念无量寿佛,具足十念,地狱的火转成金莲花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地方的意思说,我们在修行的整个过程,有些人很快就能够超越,师子奋迅三昧。有些人的修行就像狮子一样,一下就从这个山谷跳到那个山谷。有些人业障现前他跳不过去,非常的慢。这个人拜八十八佛拜了一百多部,还是一样烦恼冲不过去,这怎么回事呢?就是一个人他的执着性很重,他不能观业性本空,他老是认为这个罪业是真实的,是真实的。深深的坚固执着业性是真实的,有一个我,有我所。我这一念的我,受持无量无边的罪业,这两个都是真实的,那你就是麻烦了,修行就很难突破。所以我们没有看到空性的时候,在任何的止观当中,尤其是大乘,密教的大圆满大手印也是这样,天台的圆顿止观也是这样,你不明白空性没有资格修行,没有资格修观。因为修观的时候,不得了啊,那个正妄交攻,正念观想跟你无始劫的罪障一接触的时候,各式各样的境界出现的。你不能够观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过不了关的,会出状况。「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法宝,非常有力量,非常妙的。佛法所说的道理,没有一个道理是谈玄说妙,完全在讲你现实的身心世界的状态,现实的,就是你现前的状态。佛陀只是把这个真实相告诉你,佛陀不是在讲另外一个玄妙的道理,不是。你现在这个人的身心世界,是怎么回事?告诉你这件事情。就是我们不要一天到晚依我们的妄想来看事情,不要用众生的知见来看这一念心,你要去听听佛陀怎么说。佛陀说:我们这一念心不在内外中间诸处,亦非过去现在未来,亦非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缘生,岂非即空。观察我们这一念心,认为我们自己捏造出来,那个常一主宰的我,是不可得的,我们这一念心的本质是清净本然的。如果我们今天有这样的体会以后,那你修行就不同了。有烦恼现前的时候,有罪业现前的时候,你容易过关,你会比一般人容易过关。临命终的时候,就算有烦恼现前,烦恼不能障碍你,这种如梦如幻的业性本空,你那个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般若波罗密现前的时候,它不能障碍你。我前一段时间去大陆,从大陆回来生了一场病,病得很严重。头痛,身体也是不舒服,晚上也睡不好觉。我感觉到一个人的禅定容易退失,平常身体健康的时候,一念佛心就容易寂静,不容易散乱。但是生病的时候,心就容易散乱,东想西想,控制不住,妄想控制不住。但是般若波罗密,你知道你这个妄想不真实,你不随它转。一个人所栽培的智慧是不容易退失的,般若波罗密不容易退失,禅定很容易退失。你生了病禅定就失掉,阿罗汉一生病神通就失掉,阿罗汉一生病就跟凡夫一样,但是阿罗汉那个我空,观我们这一念心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他那个智慧的理解是不会退失的。所以我发觉一个人的智慧不退失,禅定是靠不住的。

  这是第一个我们观察的方向。

  「而十界十如三千性相,炳然齐现,无欠无余,岂非即假。」

  前面的观察是观我们这一念心的本性,这以下观作用。我们这一念心不是经常安住在空的本性,它有各式各样的作用,这个作用要怎样去理解呢?一般把这个作用分成十法界,你动一个念头就具足十法界。智者大师又把每一个法界加以细分,每一个法界又具足十如是,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整个开展出来就是一个三千性相百界千如。这个十法界十如是的假观,是智者大师一个最殊胜的观法。我看印度祖师传承当中,龙树菩萨的中观,无著菩萨的唯识观,对这个空义发明的很清楚,但是观我们这一念心即假,没有智者大师详细。智者大师观我们这一念心即假讲的详细,讲的非常详细。我们怎么观我们这一念心的差别相貌呢?智者大师把十法界分成四个部分,佛菩萨这两个法界是一部份,同一个等级的。二乘人、声闻缘觉法界是同一个等级,这是一部份。三善道、人天、阿修罗是一个部分,三恶道又一部份。他把十法界分四部分。这四部分的性相,这念心的习性跟相貌不同。譬如说三恶道众生,三恶道众生这一念心的作用,他的习性是恶性。我们讲因缘果报,说这个人是三恶道的种子,怎么知道呢?这个人他起善念很困难,叫他去布施、持戒、忍辱很困难,你叫他起贪瞋痴很容易,他内心当中随顺于恶性的势力强,它有这样恶的习性,如是性。他的相貌躁动苦恼,这个人你看他的样子就是坐立难安,特别的躁动,动不动就感到很苦恼,也没有人去干扰他,他就是愁眉苦脸的,这种人就是三恶道的种性。他的习性是恶性,他的相貌是躁动不安。另外一个三善道,他的习性是善性。这个人他也有恶的一面,善的一面,但是他的善性比较强。这个人你要他布施,他同意。即使他没钱,要他布施,至少随喜。他的善性强过于恶性,这个人的相貌寂静安乐,他一天当中容易寂静,快乐的时间也多,这种人的业感多分来说是要往生三善道的。第三种是二乘人,他的习性是出离性。这种人的内心不起恶念,他对布施持戒忍辱的善念也不是很强调,他一天到晚安住在空性,他一天到晚就是出离,观三界如牢狱,是生死如冤家,但求自度,不欲度人。这个人的个性特别的清高,他也不喜欢跟人家往来的。他这种出离性表现出来的相貌,调柔清净,因为他经常修无我观。修无我观的人调柔,内心一片清净,他经常安住在清净的法性当中,这种人多分来说是二乘种性。第四种是一种菩提种性,菩提种性的人,他内心当中大慈大悲的心,相貌特别强。大慈大悲的心特别强,这个是佛菩萨种性。智者大师说观心可以以这四个大方向来观,佛菩萨、二乘、人天乃即三恶道。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有各式各样的相貌,就可以判定你这个人的种性,你未来的业感果报大概是个什么方向。前面是讲空性,空性里面是善也不可得,恶也不可得,快乐的果报不可得,痛苦的果报不可得。作用就牵涉到因缘果报了,各式各样的因缘果报,善的因缘善的果报,恶的因缘恶的果报,这叫十界十如三千性相,各式各样的森罗万象。炳然齐现。就是很清楚分明的显现。无欠无余,岂非即假。即假是最难明白的,菩萨的所知障,前面的空观,我们在学佛讲三大阿僧祇劫,空观只花了一大阿僧祇劫,就证得我空法空的真如。尔后的修行,从空出假,观一切法即假,观诸法的差别相要花两大阿僧祇劫,从初地以后到成佛要花两大阿僧祇劫。这假相最难明白的,不过这几个大方向我们可以先掌握。譬如人的种性。多分来说是善性,是寂静安乐,但是你看《了凡四训》,他有讲一些差别,微细差别。一个谦卑的人,厚道的人,这个人经常出现谦卑,出现厚道,他有福报,你不要管他这个人是什么,他有福报之相。一个骄慢刻薄的人,经常看到别人的缺点,这是薄福之相。有这样的差别。所以这个即假有很多很多明摆的事情,很多很多的差别相。

  「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于其中间无是非是,岂非即中。」

  这念心里面显现万法,心一动就有差别的相貌出现,这些法离不开心,心也离不开法,整个当中无是非是。「无是非是」怎么看呢?从体性来说它是毕竟空,所以无是,无有少法可得。从作用来说,它有各式各样的因缘,无非是,差别相。所以说把前面的空观跟第二个假观把它统一起来,空假不二,这个就是中观。照次第来说,智者大师的意思要先从空入假。你一定要先明白这一念心的本性是空,你才能够修假观的。为什么呢?你一开始啊,我们凡夫的自性执很重,我执、法执很重。你一开始不修空观,修假观。你一修,看到你的心的相貌,是一个三恶道种性,你就害怕,害怕反而障道,害怕是不能解决事情的。所以说你知道你这一念心是空了以后,你在观即假的时候,虽然你会发现到你内心当中的一些问题,烦恼,都是因为本性空,你就有信心能够改变它,你不会害怕,因为它也是因缘所生法,它也是如梦如幻的,它也可以假借法门的修学来对治消灭的,因为它是无自性空的。所以智者大师安排,你要先修空观,看到我们这一念心的本性是清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然后再观即假,然后再把空假统一起来,这是有一个次第的。

  「迷此一念即空则为六凡,迷即假则为二乘,迷即中则为别教。」十法界是怎么安立的呢?有一个人他对于空性不明白,认为有一个我,这个人可能会造善,也可能会造恶,但是他都不能够离开三界,不能够离开十二因缘的力量。无明缘行。因为他这个无明没有破,无明就会产生行,有业力就会得果报,惑业苦。迷即假则为二乘。对于差别相的道理不明白,就是二乘人。二乘人是偏空,他观一个法空,他就安住在空里面自受用,所以你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这个人因果怎么样,他的因果怎么样,你问阿罗汉,阿罗汉不明白,他也不想明白,因为他也不想教化你。你这个人罪障重不重,你这个人善根的厚薄,烦恼的浅深,应该以什么法门得度,阿罗汉他也没有兴趣,他安住在内心的空性,寂静安乐就好了。所以阿罗汉对这个假观是不重视的。迷即中则为别教。别教的菩萨他也修空观,也修假观。但是别教的菩萨空假是不能统一,他空观的时候,假观的力量就会退失,他从空出假度化众生的时候,他空观的智慧也会稍微退失,他的空跟假很难统一起来,别教菩萨有这样的困难。

  「惟悟现前一念当下即空假中,则十法界无非即空假中。」

  智者大师的意思是说,这个无量无边的法界,你不要急着去观察它,一开始先扣住你现前一念,日常生活你遇到了谁?跟谁讲什么话?或者去拜佛,或者去办事情,你内心当中会接触很多很多的所缘境界,你就不要管它,你就去观察你内心的状态,去回光返照。经常心跟境一接触的时候,你就回光返照观心,观一念心性,知道它即空即假即中,就是这样子修行。这样修行以后,慢慢的你对内心的相貌明白以后,你也能够对境界知道它即空即假即中。就是说你先扣住一个点,先明白你这一念心的相貌,然后你就很容易明白,这一切法是怎么回事,这世间是怎么回事,你就容易明白。

  「不于九法界外别趋佛界,亦不于佛界外别有九界,是谓三千果成,咸称常乐矣!」

  九法界是一个众生法界,一个杂染的法界。佛法界是一个清净法界。我们刚开始会有一种对待,杂染法界就是杂染法界,清净法界是清净法界。但是你明白即空即假即中以后,你会发觉这两个是不二的,大乘的平等不二法门。这句话怎么说呢?我要成佛,佛的那一念心是特别的清净光明,倒是我的这一念心,一天到晚昏昏沉沉,一天到晚打妄想。但是你也不要自暴自弃,所谓的成佛也就是不离开你这一念打妄想的心。怎么说呢?你去看那个海,在台风的时候去看海,海都是波浪,但是你要知道曾几何时,当这个台风平静了以后,它到时候变成平静的水,不就是这个水吗?水的本质是一样的。波浪跟平静的水,这两个水的本质是一样的。有一天你在菩提树下,一念相应成就佛道,业尽情空,无量无边的功德都具足,你那一念明了性跟你现在的明了性都是一样的,不是离开了这一念打妄想的心有佛,佛的心可得。只是你要假借修习止观的因缘,来调整你这一念烦恼的心,这样子而已。这种思想在密宗、在净土宗都很强调。什么叫灌顶?灌顶不是说上师把这个水洒在你头上叫做灌顶,你要明白道理。明白什么道理呢?明白观世音菩萨的功德是你内心本来具足的,你有成就观世音菩萨的可能性。你才去持大悲咒叫灌顶。大悲咒是个加行,是个增上缘。你内心当中能不能成就观世音菩萨是亲因缘。净土宗也是这样讲,你念阿弥陀佛,你怎么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凭什么呢?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你是业障深重,但是从本性上观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心内之佛;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的众生,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讲到本尊相应,我们凡夫跟佛菩萨感应道交,一定要建立一种心性,一种大乘的不二法门。如果我们产生自性执,我是业障深重凡夫,你是佛菩萨,我高攀不上。我是一个乞丐,你是大富长者,我们两个没有关系。你没有资格修这种圆顿的本尊的相应,没办法。你这种思想,你一辈子持大悲咒,你永远不可能成就观世音菩萨。你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也不能感应道交,因为你自性执障碍你自己。关于这一点,【楞严经】讲一个譬喻,佛陀问阿难尊者:阿难,你拿沙去煮,可不可以煮成饭呢?阿难回答:佛陀,沙用很多很多时间去煮,它只是变成热沙,不能煮成饭。佛陀说:为什么呢?阿难尊者说:沙非饭本。因为沙不是饭的根本,怎么用功它永远是沙。佛陀说:是啊!我们修行亦复如是。假如你这一念妄想的心本质不是清净,跟诸佛不同体的话,你怎么用功都不能成佛,因为你的因果不随顺。就是说你的本质根本就没有成就这个东西的可能性,你再怎么去加行,再怎么把它拿火去烧,它的本质就是沙是不能改变,是这个意思。所以说我们在因地的时候,我们就经常的去忆念,我这一念心的本质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虽然我打很多很多的妄想,那都不真实。那些东西如梦如幻,是后天熏习而有的,我本性的清净是不能改变的,我这一念清净的本性跟阿弥陀佛,跟观世音菩萨,是没有差别的。所以我有一天也能够成就阿弥陀佛,也能够作观世音菩萨。因为我的本性跟佛的本性是相随顺的,所以我能够假借念佛的因缘,持咒的因缘来开展我自性的功德。天台宗的思想就是从这样建立起来的,所以说你依止这样的一种根源,称性起修,三千果成,咸称常乐。念念之间趋向佛的功德。智者大师的观心法门,它非常巧妙地,是一个圆顿的法门。

  「向此荐取,方知千经万论,咸非心外施设,勉之!」

  蕅益大师说,我们能够从这样的观念去体会,你才知道佛陀跟历代祖师的慈悲,讲了这么多的法语,都不是离开一念心另外有法,一切的法门是以明心为要,一切的行门是以净心为要,完全是在明白这一念心,完全是在净化这一念心而已。勉之!这个应该好好的勉励自己去体会体会。

  天台宗有一句话,这句话可以去体会一下,你就知道生命是怎么回事。天台宗说: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这一念心把它摄用归体,十法界有各式各样的差别,菩萨法界、二乘法界、人天法界、三恶道法界。把这个法界圆融体汇归起来,作我一念心。把本性回归到它的根源,就是我这一念的清净心。但是我这一念清净心一动,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我要起贪烦恼,贪为法界,一切法界贪。我起的是贪烦恼,虽然我布施持戒,整个法界布施持戒的行为都被贪染污了。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所以修行的功德不在于外表安逸,是你内心的逸乐,是不是一种清净的逸乐。有一个政府官员去参访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就倒开水请他们喝,作官的人不把开水当一回事,喝了一半就倒掉。印光大师就呵责他,你有多大福报,这样子浪费。其实印光大师他不是在呵责你倒掉那半杯开水,那半杯开水有什么大不了的,世界上的水多的是。关键在于你浪费的那一念心,这个可怕。我倒掉半杯开水对我福报就有折损?这半杯开水对我的福报有那么严重?不能这样讲。关键不在于那半杯开水,关键是你倒掉的时候,是当时你那一念很随便的,很不珍惜物质,很不惜福的心。这个浪费的心,它正是破坏你的福报,因为浪费为法界,一切法界浪费,关键在那一念心性,那一念染污的心性。大师他的慈悲,一见面的时候直指人心,问题在这个地方。所以说我们经常看看我们的念头,知道我们大概跟什么法界相应,不过可以调整。佛法有很多的法宝,它可以帮助你改变你的内心状态,它可以改变。这个是讲到我们这一念心的状态是即空即假即中。

  我们道理明白,看看祖师讲的话就容易明白。六祖大师开悟了以后,讲了五句话。

  二、「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前面的四句是在讲体性,讲即空;第五句是讲作用,即假。本自清净。「清净」我们不要以为是一个东西叫做清净,它不是一个自体的东西。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它有一个自体就容易惹尘埃,它是一个无我无我所的境界,没有能所的境界。期自性本不生灭。当然这个是讲自性不是讲我们的妄想。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具足」以智者大师的意思,它本来具足是具足染净,具足十法界。但是在修行的时候,特别是在修本尊相应的时候,你要偏重在具足善的这一面。你不要一天到晚只想你具足弥陀的功德,你也想想你具足地狱的过,种子。不能这样想。蕅益大师说:不能这样想。因为这样想对自己没有帮助。你不要一天到晚说我这一念心具足地狱的种子,你这样想对你有坏处,对你是不吉祥。看修止观的书的意思,祖师大德,你的内心多想光明的面,对你有帮助。你经常去想我这一念心具足佛菩萨的功德,这个对你有帮助。所以说从理论上虽然具足染净诸法,但是在修行的操作上要强调清净的那一面。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容易明白,这个就是可以看到体用。

  三、永嘉大师云:「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

  祖师的话,你要看看经论都是容易看得懂。从体性上来说,觅即知君不可见!它的体性是即空。但是这个空它不断灭,它随时随处的显现出来。不离当处常湛然。「湛然」就是很清楚分明的显现出来。

  上礼拜五有一个因缘去参加会议,有关僧团戒律的会议。我跟海公、清和尚,还有另外四个法师,到福华饭店的会议室开一个会,显教台湾有七个代表进去,现场有三个藏系..等法王进来。我第一次见法王,很紧张。但是法王一进来以后,你一看到他时候,不得了,你前面那种紧张马上消灭掉,一种慈悲安详的力量把你整个内心摄受住,非常微妙的感觉,之前的紧张不安就消灭掉。所以一个菩提心有证量的人,菩提心你要他拿出来,拿不出来。觅即知君不可见。但是不离当处常湛然。他就能够表现出他的身口意。

  你看那个佛陀跟舍利弗也是这样。佛陀跟舍利弗在森林当中经行,太阳照到佛陀身体,那个影子映在鸽子的时候,这个鸽子感到一念的安详。太阳照到舍利弗的身体,影子映在鸽子的身上,这个鸽子就恐怖,因为舍利弗还有瞋的习气。你看他内心当中有瞋的习气,这跟影子有什么关系?有关系。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我这一念瞋心的习气表现出来我这个十八界,这个影子就有瞋的习气在里面。所以我们这一念心真是妙,你说找,找不出它的自体。但是你说它没有,他又随时表现出他的身口意,所以这件事情是妙。

  四、「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这也是讲体用,缘起性空强调体。性空缘起强调它的作用。我们把诸法实相,即空即假即中明白以后,你看佛法很多的名相都容易明白。

  五、「随缘不变」,这是一个体性。「不变随缘」,是一个作用。

  六、「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这也是一样。无不从此法界流。我们依体起用的时候,从这一念清净心能够持咒念佛,最后无不还归此法界。还是回归到这一念清净心。这一句话在修行的时候是很重要的,持咒念佛的时候,观想我为什么会持咒呢?嘴巴不能持咒,我一念的清净心能够持咒。无不从此法界流。无量无边的咒语,无量无边的佛号,是我一念清净心创造出来。创造出来以后,这是一个广大的功德,这个功德不求人天福报,不求乘涅槃。回归还是在开显我这一念的自性,最后无不还归此法界。这个修行是很妙的,称性起修的。

  七、「非一非异」

  我们这一念心的体跟作用也是非一非异,就像水跟波。

  八、「非即非离」

  这都很容易明白的。空华、水月、镜影,体用不二。到这里都是佛法的内涵,佛法的正知见。

  九、十、十一、十二,是外道。我们要简别一下。外道讲「常见」不合乎生命真相。外道对生命,他这个常见有两个看法。第一个从粗的角度,认为生命是一个常一主宰的大梵天或者上帝所创造的。我们的快乐痛苦,我们自己不能决定,你造善、造恶,你这一念心比较清净,他比较染污,跟果报都没有关系。这个果报是谁决定呢?是上帝决定。所以我们只好向上帝赞叹礼拜皈依,请求他赐给我们福报,这是一个标准的心外求法。这个就是常见,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来决定我们的生命,这是邪见。

  另外一种常见是说:怕什么?死了就死了,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人死了还是做人,鸡死了还是做鸡,这个也是常见。谁知道二十年后你还是一条好汉呢?二十年后可能到三恶道去了,所以这个人死为人,鸡死为鸡,这个是常见。这个违背生命的流转,佛法讲「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他是即空即假即中。

  第十、「断见」。断见是很可怕的。我们只有今生。我们的生命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人死如灯灭。既然没有来生,我们想要离苦得乐,我们所能够掌握的就是今生。怎么办呢?赶快把握今生及时行乐吧!这种断见会让一个人内心很粗猛的、很坚定的造恶业,而且不生任何惭愧心。所以这个业力都是很重的,这种依止邪见所造的业都很难忏悔的。因为依止邪见所造的罪,这个心非常的坚固,果报也特别的坚固。这种人到三恶道很难出来的。

  第十一、自然外道。生命只是个偶然,是没有理由的。如果说你过去造什么业,今生得什么果报,没有这回事情。生命就像一朵花,没有理由就掉下来。有的花掉到干净的地方,有的花掉到不干净的地方,这只是一个偶然。自然外道,他对生命无所求,一切都是自然的。这个自然外道也是错误的。佛法是讲因缘不讲自然。

  第十二、神我。基本上他的思想是比较微细的。这个神我外道是圣论外道。他修禅定,从粗重的散乱心到初禅、二禅、三禅、到四禅。这个四禅舍念清净地。四禅的心离开了苦也离开了乐,他内心当中是舍受,而且是特别的清净,没有任何的妄想出现,一片的清净光明。从清净光明的禅定当中,他能够生起神通,看到他自己过去生在三界里面受生的情况,我前生是一个什么地方的人,再过去是一匹马,再过去是一只蚂蚁,再过去是转轮圣王。他就以为我这一念寂静的心,就是涅槃,这一切生灭的果报是我这一念清净心所变现的,这个就是神我。一切法是生灭的,这个神我是不生不灭。这个地方要简别一下。

  「一分常、一分无常。」它是个二分法。佛法也说,我们这念心是清净,是不生灭。佛法也说我们这念心的作用是生灭,有生灭有不生灭。但是佛法是说,生灭跟不生灭是不二的。它们两个不是独立的两个东西,佛法是说不变而恒随缘,随缘而恒不变。缘起而恒性空,虽然性空而恒常缘起。即空即假即中。那么外道的生灭跟不生灭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东西,都是有自性的,而且两个是完全分开的,所以这个就是外道的思想。可见得他的自性执是在,因为他的体跟用是不能统一起来,体是有自性的,作用也是有自性的。外道的思想,它这一点跟佛法就差那么一点,它有能所。这个思想有什么缺点,因为他完全没有

  看佛法的经论,佛陀的开示,他只是在内心当中寂静住。那个四禅的境界还是一种无明相应有自我的执着,因为他没有修我空观,怎么能够破坏我执呢?所以他的舍念清净地只是一个暂时的因缘,等到因缘结束的时候,因缘法有生有灭,禅定失掉。禅定失掉以后就开始起邪见。谤无涅槃,哎呀!原来这个世间上是没有涅槃的呀!原来我们在三界流转当中,你再怎么努力,你永远不能离开三界,因为没有涅槃存在,整个法界只有生死。为什么?因为我曾经得到涅槃又失掉了,这个时候毁谤正法,诽谤佛陀,佛陀打妄语。谤佛谤法,最后就直堕无间地狱。所以这种外道,在禅定,在四禅的时候,他禅定的果报结束以后,很容易堕无间地狱就是这样。因为他禅定现前的时候,很容易认为我就是涅槃的境界,我的生命已经得到究竟安乐了,永远没有痛苦了。我已经回到家了,你那里找到家,你还在门外。所以说他们的自性执,有我罪即在,只要你无明没有破,你无明里面所蕴藏的无量无边的生死业力,那都要得果报的,还有得果报的力量。有我罪即生,生死的罪业都在。等到罪业一发动的时候,把他禅定破坏的时候,他就容易起邪见。外道堕落到地狱去,都不是因为罪业,都是因为邪见。我们一般人到地狱去都是依止罪业,当然他为什么造罪业?还是依止邪见。但是外道大部分都是依止邪见多,依止邪见、谤佛谤法。但是很可怜,因为他的整个成长过程,也没有人引导他,他只是双腿一盘就是这样坐,自己就想出一个道理,这样就伤害了自己。所以说前面的一到八是佛法的实相正印,九至十二为凡外之邪执。所以我们在研究佛法,也把外道的思想提出来,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别。这以上是正见篇。

  以下的修行篇,它的方法操作都是依止前面的理论作基础。你对业果不了解,你就没有办法去操作三皈五戒十善。你对空性不了解,你就没有办法修四谛十二因缘。你对佛性不了解,你就不能修六波罗蜜。就算你修,你不能得相应的功德,因为每一个实修的方法的操作,它背后一定有它的理论基础。所以理论是修行的基础。

  问:?

  答:无常。他有神通他看到他过去在三界受生的情况,他认为这些果报都是生灭的。他这一念寂静的心,四禅禅定的心是不生灭。但是他这样生灭跟不生灭两个都是有自性的,是对立的。佛法讲空跟假,这两个完全是无自性的,一个假名安立的。虽然性空但是又恒常缘起;恒常缘起它又经常性空。空跟假是不二的,这个思想跟外道不一样。

  问:?

  答:我们看到妄想他的对治,他也不对治,不随妄转。不随妄转,他是很高的境界,他安住在清净心,安住在空性,不随妄转。其实你知道念头是生灭,你就不随顺它,你就不容易随顺它。

  问:?

  答:不对治就是对治,就是观。观你是生灭,不随妄转。因为它既然是虚妄的。譬如说,我们看到虚空中有花,他就开始想,这个虚空的花不真实,你还消灭它干什么?它本来就不真实的。佛法讲对治妄想,不是说有一个真实的东西,然后你硬生生把它破坏掉,不是。它如梦如幻,什么东西你不随顺它,它就没有力量。所以我们妄想为什么那么有力量?你一天到晚随顺它。种子起现形,现形熏习种子,一天到晚念念的随顺妄想,它不断的熏习,它就有一种很强大的势力。虽然如梦如幻,但是从因缘上它窜习的力量很大,如果你不随它转,慢慢、慢慢它就没有势力了。

  问:?

  答:你安住在不生灭,然后观察它,不动,不随妄转。你知道它生灭,就是说你知道它如梦如幻的起灭,但是你心不动。

  问:?

  答:生住异灭,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不随妄转。你所有妄想都要去对它,你很辛苦。所有的人来你都要去招呼他,这个人来你要去招呼他,那个人来你要招呼他,你这做完,什么时候会得到禅定?不过,如果你遇到很粗重的烦恼,那就例外。这个烦恼特别的粗重,这个要对治它,不净观或慈悲观。贪烦恼特别的重,修不净。瞋心很重。你这个人,打坐的时候,一个人过去对不起你,你对它的瞋心很重,经常瞋的影像现前,那这个时候,你事态严重了。这个时候你修慈悲观,他也不是故意的嘛!他也是个有情,过去曾经做过我的母亲嘛!他现在暂时对不起我,他过去无量劫对我有很多的恩德,你修慈悲观化解你这个障碍。所以看,这个妄想本身的势力是淡薄的,过去就好。但是这个烦恼一直缠绕你,非常的粗猛,来势汹汹,这个时候你要暂时的停下来,先破障。智者大师讲,「十法成乘」。「十法成乘」这车乘在跑的时候,一开始是观不思议境,真正发心以菩提心,然后再即空即假即中,这个车乘在跑的时候,你遇到小石头就直接开过去,遇到大石头你开不过去了,就停下来,先把石头搬过去,先对治,他其中第六、第七就是对治,上士对治,他虽然修圆顿止观,他遇到比较粗的障碍,这个车根本开不过去了。你一念佛念到最后,你一想到他你就气,这个人真是对我不起,这佛号念不下去,障碍太大,瞋心太重。好,这个事情要有个了断,这个时候你逃避不是办法,因为烦恼势力太大,对他修慈悲观,没有错他对你不起,但是我们应该把这个生命观看到无穷的生命,他过去无量劫来作你的母亲,他是怎么照顾你的,他只有一碗饭,他把这碗饭给以吃。你生病的时候,他晚上不睡觉照顾你。他对你有无量无边的恩德,他今天就这点小事情,好了原谅他吧!修慈悲观。总归你修止观来对治。有些人贪欲心特别强,贪欲心特别的粗猛,在念佛的时候,这男女的境界就现前,根本佛号就念不下去,好,对治。你看这个色身,这个色身是可爱的境界吗?再去观这个色身死掉以后,变成破裂,脓血流出来,腐烂,死后不净。或者当下也不净,你把可爱的色身的皮剥开来,这层皮剥开,看它里面的五脏六腑,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你看看美貌的女众,你观想她上厕所的时候,她放出来是个什么境界的东西,观不净对治贪欲。所以妄想到底对不对治,看情况。但是不管他对治不对治,你都知道它如梦如幻,就是这个意思。

  问:?

  答:只是修这个舍啊,这句话可能会走上正途,也可能会走上歧途。走上正途就好,走上歧途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念头起来就是舍,很容易变无想。无想的内容就是他以无想为本修义,那么这种人修到最后他的禅定很深,但是这个人非常的愚痴。所以有一种修行人,他越打坐,越来越笨,他第六意识非常的钝,这个人一定有问题。一个修行人,佛者觉也。佛法是赞叹,最重视的是六波罗蜜,第六般若波罗蜜,佛者觉也,佛陀是最强调觉者,最强调智慧。如果你今天所有的修行不随顺于智慧,跟智慧是背道而驰的,肯定是有错误。所以外道他得到禅定以后,他的无想,这个人没有反应,你跟他讲什么没什么反应。你跟他讲善跟恶,他完全没有反应,他对事情都是完全无想,这就不对了,误入歧途了。佛法非常害怕无想这个境界,无想定能够闪尽量闪,那种境界很不好。会使令一个菩萨变成根钝菩萨,生生世世你跟他讲佛法他听不懂,即使我今天跟他讲很明白,他听不懂,会有这个问题。所以佛陀说周利盘陀伽为什么很笨,他前生是从无想定下来的,就是这样讲,第六意识钝,它经常不活动,它习惯了。

  问:?

  答:因为烦恼不是很重,也没什么烦恼,但是也没什么善心,也没有智慧,也没有光明,它就是不动,这个最麻烦的。所以说你只是想要任何烦恼就舍,这个就很难,有时候就差之毫里,失之千里。修行,密宗讲修行要依止善知识,要传承,那的确是真的。所以我看最把握还是念阿弥陀佛最好,这个缘起,直接跟阿弥陀佛,直接念念跟弥陀感应道交,念念创造极乐世界的因缘,我看最保险。否则这个修行稍微一点就出差错,出差错,你就一路去,没人告诉你,就越走越偏。

  问:?

  答:对,无想人他第一个特征是特别懒惰,不想动。真的,他不想动,他不想修观,因为他那个寂静住很舒服。一个人他不强调解脱生死,他不管成佛、不管生死,只管现实的安乐,的确他现在很快乐,因为寂静住嘛!没有负担,但是问题是你是搞不好你错认消息。修行,你平常只是布施,持戒、拜拜佛、诵诵经,还无所谓。你一个人喜欢打坐,那就要注意了,心地法门怎么用功,这件事就要很重要。密宗他每一个修行都要依止善知识,你这个法是跟谁学的,他指导你,你任何的情况要告诉上师,请他帮你抉择。我走到这个地方有两条路,上师说好,往左边走。到这个地方出现了三个境界,往那边走,是这样子的。修行的话,如果说什么佛法,什么祖师的法语都不要看,双腿一盘,两个眼睛一闭就能够修行,这个修行不是太简单了吗?佛陀也不要出世说法,是不是。所以我觉得,当然修行也是难,因为你要把种种的戒律弄明白,要花很多时间,唯识、天台、中观,但是你不弄明白,你要修行也是难,障碍重重。所以我是觉得,一个人没有时间研究教理,就劝他念阿弥陀佛,正确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一定没错。因为你念阿弥陀佛这个因缘绝对不会错。如果你愿意修止观,不愿意念阿弥陀佛,你不仰仗他力,那请你老老实实的学习教理,把内心的状态先弄明白,心理是怎么回事?应该是这样的。一定是依教起观的,不是胡思乱想的。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前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十四)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十五)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十六)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十七)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十八)

 

后五篇文章

帕奥禅师:菩提资粮 十八、索引

帕奥禅师:菩提资粮 十七、佛教能够带给人类(四)

帕奥禅师:菩提资粮 十六、佛教能够带给人类(三)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十二)

帕奥禅师:菩提资粮 十五、佛教能够带给人类(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