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十六) |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十六)
庚四、不妄语。 五戒当中,前面的三条戒杀、盗、YIN是属于身业的过失,以下的妄语戒是属于口业的过失。 辛一、解释名义 「心口相违,言不称实,欺诳他人,名为「妄语」。」 妄语的定义就是心口相违,言不称实。「心」就是说你是你心中所想的内容。「口」是你口中所说的话。你心中所想的内容跟你口中所说的话,是互相的违背。换句话说,言不称实,你的语言不称和实际的情形。你的动机是欺诳他人,这样子叫做妄语。妄语的定义,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心口相违」。有时候我们讲话的内容,不一定合乎实际,但是你当时并不是欺诳的,而是一种智慧的不够,判断的不够,这样子是不能构成妄语的。 譬如说佛在世的时候,在毗舍离国有旱灾,几天不下雨,大家就很紧张。外道就去求外道的师父,佛弟子就找比丘来看看,到底什么时候才会下雨。这个时候目犍连尊者刚好在毗舍离国游化,佛弟子就请目犍连尊者去观察一下,什么时候下雨。当然,大阿罗汉三明、六通、大解脱,他一入定说,七天后肯定会下雨。大家就很高兴,七天也不是很久,就忍耐七天。但是到第七天的时候,还是没下雨。这个时候居士就开始讥嫌了,说你看比丘打妄语,目犍连尊者大阿罗汉打妄语。比丘就把讥嫌的话报告佛陀,佛陀就把目犍连尊者找来,明知故问的说:你说七天会下雨,你有这样子讲嘛?说:有。佛陀说:你当时讲这个话是用什么样的心情来讲呢?目犍连尊者说:我当时讲这个话是用正直的心情。佛陀就说:目犍连尊者没有打妄语,因为他当时入定的时候,他在定中也真实看到一片乌云飘过来,照这个速度,七天会到毗舍离国的前面,会下雨。但是这片乌云在前进的过程当中,被阿修罗生气用手把这片乌云拨走了。这过程有变化,但是目犍连尊者当时入定的时候,他内心当中真实看到的乌云,而也把它内心中看到的境界如实的表达出来,虽然言不称实,但是不能构成妄语。 所以我们在判定妄语的时候,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说,心口相违,就是关键。就是你内心所要表达的内涵,跟你嘴巴真实表达的内涵不一样,这个才构成妄语。 定义有两个内涵,「一、大妄语。二、小妄语。」大小是曰着过失的轻重。大妄语的过失特别重,小妄语的过失比较轻。以过失的轻重来安立大小。这个大妄语是正制,正式所制定的戒法。小妄语是兼制,兼带的。 「若未证四果,妄言已证;未得四禅,妄言已得;未悟道,妄言己悟;及妄言天来、龙来、鬼神来等,过人之法,虚而不实,诳惑世人,名大妄语。」 大妄语,藕益大师提出几个内涵 第一个、「未证四果,妄言已证」。四果指的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那是一个圣人的境界。圣人内心当中有无漏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你内心当中没有成就五分法身,成就四果,你说你证就四果。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个、「未得四禅,妄言已得。」四禅指的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色界四禅。在禅定当中,他有寂静明了的功德,明了寂静的功德。没有得到四禅,你说得到四禅。这是第二种情况。 「乃至于未悟道,妄言已悟。」你没有开悟,没有开悟到诸法的实相,你说你开悟。 「及妄言天来、龙来、鬼神来等。」你说你昨天在做晚课的时候,在持咒的时候,有诸天来,或者是龙,或者是鬼神,来到你修行的地方向你恭敬礼拜赞叹,这种情况等等。 「过人之法,虚而不实,诳惑世人,名大妄语。」这个地方所要强调的是过人之法。大妄语是说你讲的内涵,是一种超过一般凡夫的法。因为一般凡夫的法是不可能有所谓的初果,禅定,乃至于开悟,乃至于说天龙鬼神来恭敬皈依你的情形,一般凡夫是没有这种境界的。大妄语的一个内涵就是过人之法。你的动机是要诳惑世人,欺诳迷惑世人,这个大妄语。大妄语就你自己来说,破坏你正直的心情。一个邪曲的心是很难追求圣道的。 《楞严经》它在修止观的时候,它很强调「直心是道场」。一个经常打妄语的人,他修行是很难跟圣道相应的。就自身来说,障碍自己修学圣道的因缘,就整个佛法来说,你这个大妄语,以凡慢圣。你是个凡夫,但是你混乱圣人,凡夫来假装圣人的境界,这样子会破坏信施的平等布施之心。因为信众他能够成就广大的功德,是出自于他一个平等的布施心。菩萨戒说:我们亲近法师要有所检别。要检择这个法师他的德行、他的正知见,是不是值得我们依止。就是在依止善知识的时候,要有所检别。但是你布施的时候,你不能有所检别。所以菩萨戒说,一个信徒来到僧团,不管你拿多少东西,有多少钱,一定要平等布施。不能说我这些东西,我只供养有持午的比丘,不能这样子。你也不能有所检别,我这个东西只供养戒腊十腊以上的比丘,也不能这样子,你这样的布施功德非常有限。你一定是以平等心来供养所有戒腊的比丘,平等布施,这个布施功德跟法性相应。你今天以凡慢圣,你今天公开的指出你是一个圣人,你是一个成就圣道的人,成就禅定的人,信徒会对你特别的重视,破坏他的平等心,使令信徒的布施不能成就广大的功德。这个过失就特别重,以凡慢圣。所以佛陀大妄语的罪制的特别重,就在此地。因为你破坏了整个信众的平等心,而且他有败乱整个佛法的修行位次。小妄语,以下的过失比较轻,就叫小。 「一、妄言-心口相违,欺诳他人。二、绮语-世俗浮辞,增长放逸。三、两舌-离间两头,构起是非。四、恶口-骂詈诅咒,令他不堪。」 小妄语是过失比较轻的,第一个是妄言-心口相违,欺诳他人。你心中所想的跟嘴巴所说的是相违背,你的目的是欺诳他人。这当中包括见闻觉知。譬如说,你实际有见到,但是你说没有见到。你实际是这样听闻,你说你没有听闻,乃至于觉知等等。小妄语包括见闻觉知,只要是心口相违,欺诳他人,都叫做妄言。 二、绮语-世俗浮辞,增长放逸。绮语是讲一些世间轻浮的言词,戏论,增长彼此的放逸。绮语就是讲一些开玩笑的话。虽然也是无伤大雅,但是它的过失就是容易增长放逸。当然我们一天到晚在很粗的环境,内心当中广泛的在色声香味触法活动的人,讲讲绮语感觉不出有什么样大的过失。但是经常在静坐、修止观的人,内心当中经常寂静住的人,他觉得很大的不同。你跟人家开开玩笑,讲一些绮语,你再去打坐的时候,就静不下来,心中的掉举,等流的扰动性它就会干扰你。所以真正修行人,他不讲戏论的。他要嘛!保持默然,要嘛!就讲佛法。因为绮语讲久了以后,你的心散乱掉举,摄不住,他的心晃动摄不住。所以它有一个缺点,增长放逸,有这个过失。绮语的心情跟放逸的心所有关,前面的妄语都是跟欺诳心有关。 三、两舌-离间两头,构起是非。离间两头就是说,向此说彼,向彼说此。你知道某甲跟某乙的关系不是很好,你向某甲说乙方怎么怎么的,向某乙说甲方怎么怎么的,你的目的是要勾起是非,你是要引起双方的是非,这样子就构成两舌。两舌多分来说是跟嫉妒心有关系,我们不希望双方和好,因为他们和好以后,对我的利益有所损伤,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你就离间两头,勾起是非。这跟嫉妒心有关系。 佛法讲:「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爽。」基本上我们自己的功德跟别人是没关系的,我们一个思惟方式,就是说我们破坏别人,对我们一点帮助都没有,反倒是我们自己造的罪业障碍自己。我们以为依止嫉妒来离间两头,来破坏别人,对我们是有帮助的,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他有他的功德,我们自己有我们自己的功德,谁也不能取代谁。每一个人有自己该走的路。那么今天我们去破坏别人,事实上,我们自己造成的罪业正是障碍自己。我们破坏别人,不会因为别人受破坏以后,我们自己的功德会增上,比较顺利,不可能。因为有罪业,罪障,有罪业就障碍自己。两舌跟嫉妒心是有关系的。 四、恶口-骂詈诅咒,令他不堪。恶口跟瞋心有关系。「骂詈」,用粗恶的言词去骂詈对方。「诅咒」用种种不吉祥的话,来诅咒对方,使令对方很难堪,很难受,这就是恶口。这个恶口啊如果所面对的境界若是三宝的境界,这过失又特别重了。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小公案,有一个大富长者,到了中年都没有一个儿子,他就很紧张跑去找算命的。有某某婆罗门外道很会算命,他就用很多金钱供养算命的。算命的跟他算你今生是注定没有儿子的,他很失望。有一个朋友说,你何不去问问佛陀呢?你看他怎么说呢?佛陀听说是大智慧者,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好,他去问佛陀。佛陀说,你不久以后会生一个儿子,这个儿子非常有福报,有善根,他不久还会出家证得阿罗汉果,他听了很高兴,他就邀请佛陀隔天到他家里面接受他的供养,表示他的感谢之意。佛陀就默然答应了。第二天佛陀就带着这些阿罗汉,他的常随比丘,来到他的村庄。在整个过程,经过一个山陵,经过山陵的时候,突然间跑出一个猴子出来。猴子看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感动的跪下去。跪下去以后,佛陀很慈悲就把钵拿给他,猴子就拿着这个钵跑开了。没多久他就在树上采了很多蜂蜜,放在钵里头来供养佛陀,佛陀就慈悲的接受了。就拿着蜂蜜到应供的地方,平均分给每一个比丘吃。猴子做这么一个功德以后,没多久就死掉了,死掉以后,他就投生到大富长者的家里。过去的大富长者要出生的时候,要安立一个名称。名称还不能随便安,要有一点因缘的。就请算命,看看这个儿子是什么因缘能够出生。外道还是有些禅定,有些神通,说你这个儿子福报还是很大的,这个福报还是跟蜂蜜有关,好,安立作蜜胜。蜜胜从小,他跟小孩子到外边去玩,口渴的时候,也不要去买饮料喝,他拿个碗往空中一抛,碗里面都是满满的蜂蜜水,喝玩了以后,同伴没有喝,他又往上一抛,又一碗满满的水分给同伴,大家又可以喝到蜂蜜的水。长大以后,看到佛陀很庄严就跟佛陀出家。出家以后,这个比丘去扥钵也是一样,到荒山野外,沙漠的地方没有水喝,他拿那个钵也是一抛,往空中一抛,经过几个旋转以后,又是满满钵的蜂蜜,分给所有比丘吃。比丘就说了,蜜胜比丘是怎么回事?他的钵一抛,回来就是蜂蜜。他又是怎么回事,今生能够证阿罗汉果。佛陀说,他经常有蜂蜜喝,因为他前生是一个猴子,供养大众吃蜂蜜。他为什么能够成就阿罗汉呢?因为他前一生是迦叶比丘的一个修行的比丘,很精进如法修行的比丘。他有一天看到一个老比丘要跳到一个水沟的时候,老比丘的姿势不太庄严,他就戏笑,你看这个比丘就像猴子在跳一样。当时他所产生恶口的对象是一个大阿罗汉,这件事就不得了,使令他生生世世舵入猴身,但是他所栽培的善根是不会坏的。我们在三宝当中所栽培的善根是金刚不坏种子,不会被罪业所破坏,所以他能够遇到佛陀,能够有因缘出来,就成就阿罗汉。 所以说我们恶口的对象如果是三宝的境界,那过失就很重。这很多,你看佛陀的一个弟子憍梵波提,《阿弥陀经》听法的十六个大阿罗汉其中的一位。憍梵波提翻成中文叫牛舐比丘,吃饭的时候嘴巴就跟牛在吃饭一样。他以前也是这样,他做小沙弥的时候,看到一位老和尚吃饭的时候,就像牛在吃草一样。就讥笑他,那个老比丘吃饭就跟牛在吃草一样,结果他所讥嫌的也是阿罗汉,所以他生生世世都堕牛身,等他果报结束做人的时候,他还带有余报,他的嘴巴吃东西的时候就跟牛在吃东西一样,叫牛舐比丘。他成就阿罗汉以后,佛陀就命令他到天上去应供,为什么呢?因为别人会讥嫌。因为你吃饭的时候,别人会戏笑你,出恶口,因为你是阿罗汉,别人会造业。要你改也改不过来,这是业报。所以佛陀命令他到天上去应供,受天的应供。恶口要尽量避免,尤其是我们在三宝的境界,不知道那一个人是圣人,就算不是圣人,在表面是还是一个住持三宝,所以恶口要避免的。恶口的发动,大部分都是在瞋心生起的时候,失去理性的时候。过去佛学院一位老师就告诉我们一个方法。说你发脾气的时候不要讲话,什么话都不要讲,赶快离开现场。就是你想讲话的时候,等你到佛堂拜拜佛,把你的瞋心调伏以后,再来讲道理。瞋心的时候,讲不出好话的,一个人失去理性的时候话就乱讲,罪业就种下去。所以我们内心当中是在不稳定状态的时候,这个时候嘴巴咬住,不要讲话,什么话都不要讲,一定要等到你去佛堂拜完佛的时候,心平气和的时候,有什么话再来说明,再来沟通。这都是属于口业的过失。 辛二、具缘成犯 「大妄语具九缘成犯」有九种因缘。这九种因缘,我们把它分成三个部分,意乐、加行、究竟。意乐有五个,但是主要的意乐,能打妄语的心是欺诳心。你会说你是证果的、悟道的、禅定的,你内心当中有要欺诳他人的一种心情,这是第一个。后面讲到开缘,他没有欺诳心,他因为不明白修行的位次,他以为他成就圣道,他本身没有欺诳心,那没有构成意乐。大妄语的意乐就是欺诳心,他所面对的境界,妄语的根本戒,他必须针对人。如果他所面对的是鬼神道、是个天、是个畜生,那不犯根本。 四根本重戒里面,杀生、偷盗、妄语,所面对的境界都是以人为主,YIN欲的话就不管是人、是鬼神、是畜生,所面对的境界只要是入道就犯。所对的境界是人,而你心中做人转想,你很清楚对方是个人。「境虚」,你所说的境界,你说你是成就的圣道、成就禅定、成就开悟,这个境界是虚妄不实的。你自知境虚,你自己也知道这个境界是虚妄的,你有欺诳的心,也是有这样的意乐。 加行有两个,「六、说过人法」,你把这种虚妄的境界透过语言文字把它表达出来。「七、自言己证」你所说的过人法,必定是说你自己才犯,犯了根本。譬如说,你说你的同参道友成就初果,你说你的师父成就圣道,这种情况,即使你有欺诳的心,也不犯根本,只是犯到中品。大妄语成就根本罪因缘是自言己证,你必须说是你自己证到的,才犯根本。他的究竟是「言了了。前人领解。」你讲的话非常清楚明白,不是用暗示的。假设一个信徒说,你知道吗?站在你前面是一个初果的圣人。那个时候只有你站在他的前面。换句话说,你在暗示你成就初果,但是你不是用言了了,你是用暗示的口气,那是不犯的。你一定要明白的说,我证得初果。言词要很清楚分明。 律上也说,有一个居士他说,我听说一个人打坐,能够做三个小时就是阿罗汉。这个比丘就坐在他前面,故意坐三个小时。这样子犯不犯大妄语呢?不犯,因为他本身没有用口业,用动作来表达,这不犯根本。如果他有欺诳之心,顶多只是犯到中下品。妄语本身它的过失只是属于口业的过失,一定是要透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而且要很清楚分明的,不是用暗示的。最后一个条件要「前人领解」。对方明白你的意思,那就犯了根本。如果对方他还是没有听懂,你讲了半天,他还是没有听懂你的意思,不犯根本。所以大妄语的根本是你讲的很清楚,对方也能够理解,这个时候就正式结下大妄语戒的根本罪。 「小妄语具六缘成犯-一、对境是人。二、人想。三、违想说。四、知违想说。五、言了了。六、前人解。」 小妄语它的一个根本的是对境是人,也一样是人,你做人的转想。违想说,言词违背你心中的想法,而且你知违想说。换句话说,你有欺诳之心,你也知道这样做是违背你心中转想的。 五、言了了。你讲的很清楚分明。前人解。前人理解。就犯了小妄语。 问:? 答:意乐、加行、究竟来判断,它主要是针对根本,根本戒。他这个已经不是根本戒,小妄语犯到都是中品而已,乃至于饮酒戒,都没有明显的意乐,加行、究竟,这样的话。意乐、加行、究竟,是针对于根本。 辛三、犯戒轻重 (一)大妄语 「向人说证果乃至罗剎来到我所,彼领解-上品不可悔罪。」 因为你面对的是个人,而且你说的是过人法,你说的是证果、你是成就禅定、你是开悟、乃至于罗剎鬼神来到你这个地方,对方能够领解你的意思,具足上品不可悔罪。 「向天龙鬼神说证果等,彼领解。」你面对的境界是天龙鬼神,说过人法对方也理解,这个只犯中品。因为你不是对人。这个戒里面主要的是针对人。 「向人说证果等,而言不了了,前人未解-中品可悔罪。」向人说证果等过人法,但是你不是讲的很清楚,你是用暗示的语气,或者你虽然讲的很清楚,对方还是没有理解。对方没有理解,这个时候不能结上品,只能够结中品。或者言不了,或者前人未解,都是属于中品。 「向聋痴不解语者说」,聋子耳朵听不到话,你讲半天他也不能够明白。或者是愚痴的众生,他不能明白去理解你的话的内容,所以都是属于中品可悔罪。看下品的情况: 「向不解语的畜生说。发心欲言,而未言。」畜生又比鬼神降一格。或者你发心要打妄语,但是没有讲出来,没有付诸行动,下品可悔罪。 藕益大师的补充说明。「若功夫稍稍得力,不知法相,谓证果等,本无欺诳之心名增上慢,不失戒体。然须请教师长先达抉择是非,殷勤悔过,舍其有所得心,精求真正出要,方免沉坠耳!」 有时候我们的功夫,或者念佛、或者持咒,稍稍得力,内心当中佛号,或者作意一现前的时候,内心当中一片寂静,明了寂静,寂静明了,一切的烦恼,一切的妄想,暂时不活动。但是我们不知道法相,我们也不知道修行的位次,我们以为我们成就圣果、成就圣道,甚至于你把它表达出来,我成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内心当中本无欺诳之心,因为你是在不知法相的情况之下讲出来的,并没有要欺诳他人的意思,这个叫增上慢。这是我慢的一种,慢心把你自己增上,你自己没有那么好,把你自己讲那么好,叫增上慢。这种情况不失戒体,因为你没有这样的意乐,没有打妄语的动机,没有欺诳心。但是这件事情也不能够这样子就算了,然须请教师长先达抉择是非。那么你这个时候你应该请教师长,明白教理,明白法相的师长来为你抉择是非,看你现在的境界是什么境界。对于前面的话要殷勤悔过,舍其有所得心,对于你所说有所得的境界,要舍掉。精求真正出要,方免沉坠耳!要走上正途,才能避免走道三恶道去。 《小止观》智者大师的四禅波罗蜜说:我们修行,我们慢慢的用功,对于心中法宝的相应程度,会慢慢、慢慢的由浅转深,念佛的时候,佛号会越念越清楚,越念越有力量,甚至于会看到一些不可思议的境界。但是智者大师警告我们,千万不能跟别人讲。就是说我们对于信徒,对于一般的同参道友,可以讲佛法,佛法怎么修行?它的理论是什么?修行的位次是什么?都可以。你尽量避免讲到你个人的证量,个人的证量尽量不要表达出来,为什么?这当中有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你讲出来,除非你讲的跟你的修行位次要完全符合,你多讲一分也不对,少讲一分也不行,你要讲的跟你实际情况完全一样,这就不容易。你讲多了,让别人领解,这个有过失,讲少了也不行。这是第一个理由,因为你很难把你的境界讲的很清楚,很容易让对方产生误解,误会你成就圣道了。容易以凡慢圣。第二个、你讲出来以后,你的功夫很快就退失掉。所以我看有人打佛七,也没人告诉他,他也不知道,打佛七的时候,他功夫相应的时候,看到很多莲华,什么什么的?这都是好现象。但是他很容易站出来跟大家讲,当然这样子有点好处,增加大家的信心。但是他讲出来以后,他肯定下一枝香这个境界消失掉,以后很难再出现。就是说你修行有什么好的境界,你讲出来,这种境界肯定退失掉。除非你成就圣道,不退转,位不退。只要没有成就圣道,还是有为法,你讲出来,下次打坐,这个境界就再也不出现。智者大师提醒我们,我们平常在抉择法义的时候,讨论佛法都可以,按照佛法的内涵讲,尽量避免讲到你个人的果证。第一个、他弄得不好很容易打大妄语。第二个、你讲了以后对你自己非常不利。你讲了以后,你这个功夫很快退失掉,会破坏你的功德的。所以值得我们注意的,你自己知道就好。有一种情况就是说,你可以私下请教你的善知识,把你修行的内涵跟他讲,看这样子对不对。私下请教善知识,为了抉择是非,那是可以的,这种情况是可以的。 (二)小妄语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言了了、前人领解-中品可悔罪。若言不了了,前人未解-下品可悔罪。」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这都是小妄语。你讲的很清楚,对方可领解,这都是中品可悔罪。讲的不清楚,或者是前人未领解,两个里面有一个就是下品可悔罪。 辛四、开缘情况 「向人说证果等法相」你现在是为人家解释证果的修行位次,你并没有牵涉到你个人的果证。我并没有说我自己的修行位次,我只是告诉你佛法的内涵是什么?这个是不犯的。 「欲说他事,而误说证果等事。」你本来是讲其它的事情,当然没有欺诳的心,但是讲的时候讲错了,讲到证果的事情。这个是不犯的,因为你没有欺诳心。这是失误,误说。 「戏笑说」大家开玩笑,我说我初果,你说你二果。我自己明白你在开玩笑,对方也明白你在开玩笑,这情况是不犯的。藕益大师说,「虽不犯重,而犯轻罪,以非言说之仪轨故也。」不犯是不犯根本,那是方便罪,轻罪是犯到了,这个不是一个言说的正式仪轨。言说不应该有戏笑的情形。 「狂乱坏心」这个是不犯。 妄语戒另外有一个开缘,在藕益大师的《五戒相经笺要》。他提到一个方便妄语。方便妄语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你要救拔有情众生的命难,而打妄语。要了救拔有情众生的命难。譬如说,你到山上去看到一只小白兔,匆忙的跑到东方去了。后面有一个猎人拿一枝枪跑过来,问你说,看到小白兔没有?你很明显的知道,这个猎人是要杀小白兔的。我有看到啊!到那里去了?他往西方去了。你指示另外一个方向。虽然你这个时候是心口相违,你心中很清楚这个小白兔是往东边走,但是你表达是表达他往西边走,这种情况是不犯的。虽然心口相违,但是你内心当中没有个人的名利心,你这个动机是为了要救拔有情的命难,因为我要讲真话的话,对方有生命危险。所以说站在救拔有情众生的命难之下,这个时候,藕益大师说,不但是不犯,而且多诸功德。还有功德,因为你是用慈悲心打妄语。为救拔有情的命难而打妄语。 第二个、为摄受众生归信三宝。你为了使令众生归信三宝的情况之下,打了一些方便妄语,这也是不犯,因为要成就他的善根。前面的一条是要救拔众生的色身,第二个是救拔众生的法身慧命。法身。这两种情况都是为了利益有情,所以他不犯。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的缘故,所以不犯。 辛五、持犯得失 「毁犯妄语戒-果报-三涂果报-余报-一、多被毁谤。二、为他所诳。」打妄语的人,经常打妄语讲一些不真实的言词,你以后的生命当中很容易被毁谤。这件事情你根本就没做,但是别人就很容易诬赖你说是你做的。你很容易被人家说一些不真实的毁谤的情形。第二个、为他所诳。你很容易会遇到一些不老实的人来欺骗你,你很容易被骗。这跟妄语有关系,很容易就被人家欺骗,这个也是一种妄语的余报。 「持不妄语戒-果报-得生人天,乃至佛果」他的果报是人天果报,乃至于成就佛道。 「余报-一、发言信重。二、言无误失。」「发言信重」,我们经常讲真实语,我们讲出来的话特别有威德力。我之前在高雄看到一对夫妇,一对信徒。他们俩位夫妇带着他们的儿子出来,他儿子很调皮,东跑西跑。她先生叫他坐好,她儿子对她先生的话不当一回事。但是母亲一出声就他儿子坐好,这个儿子就乖乖的坐好。我当时很疑惑,其实他母亲讲话也不是很凶,她只是很正经的跟他讲坐好,他就坐好。后来我发觉这当中有一点差别。就是一路上,她的先生喜欢讲那些戏论的言词,喜欢开玩笑。虽然他相信三宝,但是喜欢讲不伤大雅,开开玩笑的话,大家开心。但是他太太话不多,不讲话则已,一讲话就是言之有物。所以这当中就有一些差别,你一天到晚讲一些戏论的话,你这个戏论的话讲多了以后,有什么问题呢?你讲的话没有人相信你,你有讲等于没有讲。有些人讲话的时候特别的谨慎,他不讲那些戏论的话,这个时候呢这个人讲的话特别有威德,就是有一种力量在里面,他讲的话大家就会相信,大家就会照着做。他就是有这样的功德,发言信重。大家能够生起信心,生起尊重之心。 「二、言无误失」。 他讲话不会有差错。不会有些人讲话就会被人家误会。他本来要表达这个意思,这个七讲八讲被人家误会以为这个意思。经常会有误失的情况。能够持妄语戒的人,讲话不会有误失的情形。 这个不妄语戒,我讲一个小故事,这故事是发生在印度的一个真实情况。这故事是出自于《大自在喜马拉雅山》,一本书。这本书是作者跟师父一起修行的情况,把师父教化弟子的情况记载下来。他的师父是山卡拉教派的修行人,现在已经往生了。有一天这位作者陪他师父到车站,这个站长是他师父以前的皈依弟子。站长看起来很不安,说:师父,我最近给人家算命,算命先生说我最近会有牢狱之灾,我现在心情很不安,怎么办呢?请师父开示我一个修行方法,我一定会好好的遵守,能够躲过这个牢狱之灾。他的师父是有神通力的,看他的意思,他的师父是一个成就圣道的圣者,看他里面那本书的内涵。印度的修行人就说了,你从现在开始,你三个月都不要打妄语,你遵守这个规则,你一定能够逃过牢狱之灾。徒弟对上师有信心,好,我遵守这个原则。这次以后就开始不打妄语。到了第十三天就发生一件事情,因为整个站从下到上经常收受贿赂,有一个调查员听到风声,来调查曾经有过贿赂的事情。过去的情况他们就打妄语,从下到大,大家都打妄语。这调查员一一的问,问到站长的时候。站长就想,我答应我的师父三个月不打妄语,我要遵守我的原则。他就如实的把受贿赂的情况,一五一十的讲出来。讲出来的时候,其他的十二个职员就很生气,联合起来就诬告,我们都一致认为其实这件事情都是站长做的,我们都没有参与。调查员也是一个胡涂人,就听信这十二个人的话,就把十二个人放了,把站长扣押起来,送到法庭去,控告他贪污。这位站长因为讲真实话以后,就被关起来,准备被宣判。这个时候他的太太,看到这个情况就带着他的家人离他而去,他的财产被充公,整个家庭被查封。他那时候还是非常沮丧,但是他还是坚决我从头到尾不打妄语的诺言。开庭那一天法官就审查他的案子,再把他问一次,他也是如实如实的讲出来。这个法官就很惊讶说,为什么你讲的话这么真实呢?都不打妄语。他说:因为我的师父告诉我不能打妄语。你师父是谁呢?原来这位法官也是他师父的皈依弟子,法官就很感动,看他的情况就知道这个罪不是很重,而且都是真实语,就把他给释放了。其他十二个人打妄语,全部抓起来入狱了。他逃过这牢狱之灾以后,有一天他在树下睡午觉的时候,在第三个月结束的最后一天。政府官员来通知他说,你往生的父亲,过去留一块很大的土地,但是这个土地没有好好的过户,被政府错误的征用,征用了好几年。政府为了补偿这个过失,花了一百万卢币,来作补偿,然后把这块土地归还给你。这个时候呢这个站长一下子就变得很有钱,他的太太因为这样子也回来了,又要跟他恢复感情。这个时候站长就思惟,我只是持了三个月的不妄语戒,什么戒都没有持,就持不妄语戒而已。我就躲过牢狱之灾,得到一百万卢币,有得到一块土地。如果我能尽形寿的不妄语,那是一个什么境界呢?后来他就把这个钱财分给他的妻子,分给他的儿子,全部不要了,他就出家了。他想要看看尽形寿的受持不妄语戒是个什么样的功德? 佛法讲善业跟恶业。就是说虽然我们持不妄语戒的时候,乃至于持前面杀盗YIN妄戒的时候,我们在现实,人生的官场会暂时失去一些利益,但是你那持戒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反过来说,你因为保护你一时的利益而犯戒,但是你以后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就像德瓶一样,我们有功德宝瓶,持戒之人所求如愿,犯戒之人一切皆失。你把德瓶打破了以后,你的功德破坏以后,所有的东西还是会失掉的。得生人天,乃至佛果。这样的善业他不断的前进,乃至于成就佛道为止。 庚五、不饮酒 前面的四条戒是性罪,饮酒戒是遮罪。性罪的意思就是说前面的杀盗YIN妄,它的体性就是一个恶法,不管佛陀是不是制戒,只要你犯到以后,就有罪过,叫性罪。它的体性就是一个罪恶。第五个饮酒戒,它是遮罪,它的体性不是罪恶,但是它引生罪恶。就是说,虽然它不是罪恶,但是你去造做这件事情,它引生罪恶,所以佛陀遮止,是遮罪。佛陀为了要保护前面的性罪,所以遮止。 辛一、解释名义 「凡具酒色、酒香、酒味、饮之能醉人者,名之为酒。」 酒的定义是说,它的色香味都有酒的成份。酒色、酒香、酒味,套句现在的话就是有酒精成份,不管它是水果酿制、是稻米酿制的,只要发酵过,有酒精成份的,都叫做酒。 辛二、具缘成犯 饮酒有三种因缘,第一个是酒。你所面对的境界是酒。第二个、没有重病的因缘。你没有重大疾病的因缘。第三个、饮咽犯。酒戒的成就,要吞下去才犯。嘴巴漱漱口,把它吐出来是不犯的,一定是要吞进去。吞进去才犯的。就是说只要是酒,不管你的动机是什么。 不管八关斋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除了四重戒法以外,都不管你动机的。就是只要是这样的境界,做成就就犯。 辛三、犯戒轻重 「凡具酒色、酒香、酒味,饮之能醉人者-中品可悔罪。」「凡作酒色、酒香、酒味,饮之不能醉人者-下品可悔罪。饮而未咽-下品可悔罪。」 酒醉的轻重是从酒精成份的轻重,酒精成份比较重的,烈酒,罪就比较重。它能够使令你醉。有一种酒,它的酒精成份比较淡薄,你喝再多,都不会醉的,这个是下品可悔罪。饮而未咽。你饮一饮,到了嘴巴的时候后悔了,把它吐出来,这个也是下品可悔罪。 辛四、开缘情况 「食中不知有酒误饮」,你在吃饭的时候,你去受人家应供,居士把这个酒放在里面前了,你也不知道里面有酒,这不犯。从你知道以后,你应该停止。如果你知道以后再喝,那就犯了。在一种不知的情况是不犯的。 「以酒煮物,已失酒性。」酒经过你煮了以后,它已经失去酒精成份,酒精成份已经蒸发了,不犯。 「病时余药治不瘥,以酒为药。」病很重,必须以酒作药引,除了酒以外没有东西可以取代,这是不犯的。因为治病嘛!重病的因缘。 「以酒涂疮」,你用酒来作消毒,不是拿来喝的。这是不犯的。你不是拿来喝的。 酒戒的制戒姻缘,我们可以说一下,佛在世的时候,周利盘陀伽,他的心思很散乱。他出家以后,他的师父告诉他一个偈颂,百日不能成诵,一百天都背不起来。一个四句偈,百天都背不起来。后来佛陀告诉他修数息观,把心给专注了,从呼吸当中思惟无常无我,成就阿罗汉道。有一天,他到支提国游化,这个国家在河边住了一只毒龙,这个毒龙非常凶猛,旁边的人只要一靠近他,所有的动物就被他吃掉。鸟从他上空飞过去,他用毒液一喷毒,就把对方给毒死。大家就不敢靠近他,但是那条河又是一个很重要的交通道路,大家就很苦恼。周利盘陀伽知道以后,他就到那个地方去,毒龙一闻到人的衣服味道,就知道有人来。看到一位比丘在那里打坐,就用火喷周利盘陀伽。周利盘陀伽,他入火功三昧,他身上也是出火,保护自己。这只毒龙用神通力从虚空降下很多的毒蛇,毒蝎、毒蛇从空而降。周利盘陀伽就把毒蛇、毒蝎,变成莲花掉下来。所以这个神通看得出来,外道的神通比不上圣人。圣人的神通,他里面有无漏的戒定慧。所以说神通高的人,能够把神通低的人的东西加以变化。你变成什么,我可以把你的东西再加以变化。神通低的人不可以,你不可以改变对方。最后这条毒龙就没有力量,神通使完以后,身体就很虚弱。周利盘陀伽就变一只小虫,小毛毛虫,从他的眼睛跑进去,从鼻子跑出来。从鼻子跑进去,从耳朵跑出来,这个是很痛苦,它就说,我皈依你,我皈依你。周利盘陀伽就说,你不要皈依我,你皈依佛陀。皈依佛陀有什么好处呢?周利盘陀伽就为他说四圣谛,苦集灭道,四圣谛法,因缘所生法。告诉毒龙说,你今生会变毒龙,是你过去的瞋心。你今天再不改正你的坏习惯,以后会堕落的更厉害,永远不能够解脱。毒龙听了以后,恶心就消灭了,就不再伤人。不再伤人以后,道路就通畅,大家就很高兴。有一位女居士为了感恩周利盘陀伽,就准备很多的饭菜,准备了一个黑酒。周利盘陀伽吃饭的时候,口渴就把黑酒一口就喝光。喝光的时候,回到寺庙,走到一半就醉倒在地上,衣钵掉了满地,醉倒在地上。佛陀跟阿难尊者经过的时候,佛陀就明知故问说,这个人是谁呢?阿难尊者说,这个人是周利盘陀伽。这个人是不是前几天降服毒龙的那个周利盘陀伽?说,是的。佛陀就昭告所有的比丘,说,你看周利盘陀伽,他清醒的时候能够降服毒龙,喝了酒以后,连一只哈蟆都不能降服。佛陀因此而制戒。 酒本身虽然不是过失,但是你饮用以后,会使令你心智猖狂。会使令你失去理智,你就很容易造杀盗YIN妄的罪。所以佛陀制酒戒,来保护前面的四条戒,是这种情况的。前面五戒的正式戒相说完了。 己二、忏悔方法 先解释忏悔。「忏」,此心已往犯。就是说它是针对于往犯,就是你过去所造的罪业的一种修持,此心已往犯,它是针对于过去的。「悔」指断未来非。是针对于你未来的过非的一种止断,立誓不再造作。忏是针对于已经造作罪业的一种修持。悔是针对于将来要发生的过非的止断。两个地方不太一样的。 忏悔的方法,这当中分成两段,先看忏悔的意义,再正式说明忏悔的方法。 为什么要忏悔呢?先看犯罪的果报。我们在杀盗YIN妄当中的四根本戒,犯到以后,它所形成的果报有两个。 「一、习果。二、报果。」「习」,是一种等流习气。就是「染心相续,辗转增盛。」 基本上我们在造罪的时候,由意乐而产生加行,乃至于到究竟。意乐就是一种等流习性,染污心。杀生,你的染心就是一种瞋心。偷盗就是盗心。YIN欲是一种贪染心。妄语是欺诳心。你造作这个罪业以后,染污心的势力相续而不断绝,乃至于在你的心中辗转增盛,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就是一种恶的等流习性。换句话说,他还会再继续造作,这也是一种果报。 「二、报果。」是一种异熟果报。当中有一个三涂的果报,一个世间的因果。「三涂的果报」是曰总报,曰你造罪的上中下品,来决定三涂果报。「世间的因果」是曰个人的别报。譬如说杀生,它的别报是短命多病等等,这是讲别报。我们造了罪业以后,内心当中就有两种果报,第一个,你一个恶念增长。第二个、你有一种罪业会去招感三涂果报,跟一个不可乐的世间因果。这应该怎么办呢?「如法忏悔」,我们随顺于佛陀的教法来忏悔,这当中有两种功德。 「一、断除恶念之相续。二、忏除三涂果报。」忏悔的力量,它能够使令恶念的力量停下来。第二个、能够忏除三涂的果报。换句话说,世间的因果是不失,这值得我们注意。目犍连尊者是一位大阿罗汉,三明六通大解脱。目犍连尊者是怎么死的?他是被执杖外道打死的。目犍连尊者在山中打坐,远远的看到执杖外道三、五个过来,他用神通现到另外一个山头去,没多久执杖外道还是找上门。他就知道这个因果是逃不掉的,结果第二次他就不跑了。执杖外道一看到目犍连尊者在那边打坐,二话不说就起深瞋心,用棒子把目犍连尊者活生生的打死。打死了以后,还打成肉酱。后来是阿难尊者拿衣服把碎肉拿起来包回去。目犍连尊者的皈依徒弟,叫阿阇世王。阿阇世王是皈依目犍连尊者,他去看他师父的尸体,一看到以后,非常的生气,下命令把所有的执杖外道全都抓起来,丢到火里面全部烧死。一个国王起瞋心也是不得了,他造罪业也是不得了。他把国家里面最优秀的医生都找来,这是我师父,现在是变成一堆肉酱了,我限你们三天内把他治好,否则把你们全部都杀死。医生都紧张了,这个人被打成肉酱怎么能够治得好呢?医生没办法就跪着求目犍连尊者,尊者,您老人家是神通第一的阿罗汉,你救救我们。你看你的身体伤的这样子,我们没办法救你。我们没办法救你,我们会被杀死的。目犍连尊者他的神通也不简单,被打死了以后,他用神通力,一下子又把身体组合起来。组合起来以后,阿阇世王很高兴,求他师父住世。目犍连尊者说,我入涅槃的时间已经到了。他讲一个四句偈。「我今何用此色身,荷负众苦不休息;我已灭除三界毒,安乐当去涅槃城。」我今何用此色身,我现在不用臭皮囊色身。为什么这个色身,飞到虚空,用三昧火把自己身体烧掉。 所以说世间的因果,神通都还不抵业力,乃至于佛陀都还有九种余报。所以说虽然经过忏悔,虽然可以灭除三涂果报,但是世间的别报,人跟人之间的恶因缘,他是不失的。所以我们还是要避免犯罪。忏悔的意义,能够断除恶念的相续,能够忏除三涂的果报。 忏悔的方法,这当中有两个「第一个、事忏。第二个、理忏。」 事忏有三个: 「一、责心忏-但有染心,未动身口。」有染污的心,或者在梦中有犯罪的情形,都是属于责心忏。责心忏要怎么忏?「自责己心,令生厌离。」就是你内心当中对于你所起的恶念,或者是瞋心、或者是盗心、或者是贪婪心、或者是欺诳心,你要呵责自己,使令你内心当中对恶念生起厌离的心。呵责,呵责五欲,怎么呵责呢?就是你要思惟它的过患,把恶念譬喻作厌贼。厌贼会偷盗我们的功德法财,我们赚钱是不容易的,每天积功累德不容易。但是起一个恶念以后,这个贼就把钱偷光了。譬如毒蛇,我们一个身体,从小到大也不容易,被蛇咬一口就死掉。譬如毒蛇,毒害我们的法身慧命。譬如大火,使令我们热恼不安。你就是用恶念的种种过患来呵责,使令我们能够令生厌离。观念在这个地方。乃至于作梦当中,有犯戒的情况,我们醒过来以后,也是要责心忏,呵责自己。 责心忏,事实上是所有忏的基础,后面的作法忏、取相忏、无生忏,都必须有自责己心,令生厌离的基础。就是要有厌离的心。 「第二个、作法忏(中下品罪)」,前面的责心忏针对于只有意乐,作法忏是你意乐以后,又表达出身口,加行,但是没有究竟。「向清净大小乘僧一人乃至三人发露忏悔。」要对于清净的,起码这一条戒他必须是清净的。大小乘的僧众,出家五众。如果是下品的一个人,如果是中品的要三个人,发露忏悔。作法忏有一定的仪轨。 「第三个、取相忏(上品罪)」,有意乐、有加行、而且把它做究竟。 「于中或二七、三七、乃至一年,以见好相为期。此须至诚恳切,内资理观,外假坛仪,凡法华、方等、大悲、占察等,皆属「取相忏」摄,能灭根本重罪,令净戒复生。」 取相忏分成三段来说明。先看期限,取相忏的期限,「或者二七、或者三七、乃至一年。」它的原则是以见好相为期。见好相是说,你在觉醒当中,或者在睡梦当中,你能够见到花、见到光、或者见到三宝,或者见到你吐出秽物等等,这个就是见好相。弘一大师也提到一个观念说,如果你能够至诚忏悔满一年,即使没有见到好相,也可以再重受,开取重受。最起码要一年,最好能够见好相,如果见好相,就不要重受了。后面会讲到,能够使令净戒复生。如果你没有见到好相,你至诚的忏悔满一年,可以重受。 这是讲期限。看它的内容「此须至诚恳切,内资理观,外假坛仪,凡法华、方等、大悲、占察等,皆属「取相忏」摄。」取相忏必须至诚恳切,内资理观。要能够有理观,理观当然主要是四念处观。思惟犯戒的过患,呵责己心,令生厌离。这种理观。外假坛仪。这个内指的是内心,外指的是身口二业。外假坛仪,是说你身体要礼拜,口要诚实。譬如说,我们拜八十八佛,那些地方是要拜的,那些地方是要发愿,或者回向,要去念出来的。就是身礼拜,口诚实,外假坛仪,遵守忏悔的仪轨。那些忏法是属于取相忏的仪轨,法华三昧忏、方等忏、大悲忏、占察忏,或者是八十八佛大忏悔文等等,都是属于取相忏所摄受。它的功德「能命根本重罪,令净戒复生。」把你曾经所造的杀盗YIN妄的根本罪消灭掉,使令你清净的戒体再一次的生起,再一次的复生。 取相忏,在律上提出五个条件。第一个、要请忏悔主。取相忏的忏悔主不能请比丘、比丘尼。是请十方诸佛菩萨。它是属于大乘的忏悔法门。为什么请忏悔主?因为我们凡夫的心比较薄弱,以佛菩萨来证明,加强我们忏悔的心意。以十方诸佛菩萨当忏悔主,来为我证明。第二个、讽诵经咒。经咒就像肥皂一样,律上说就像药皂一样,它能够洗除我们的罪垢。说我们忏悔,虽然是一颗能忏悔的心,是不够的。一定要假借肥皂,才能够洗除污垢。什么是肥皂呢?就是佛陀的这些法宝,经典、咒语。第三、说己罪名。你请的忏悔主,譬如说八十八佛,八十八佛忏悔主就是普贤菩萨。法华三昧忏也是普贤菩萨。大悲忏的忏悔主就是观世音菩萨,你最好有观世音菩萨的相状,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的相状。你在他们面前发露你的罪业,把你在某一个时,某一个处所造的罪业把它发露出来。说己罪名。第四个、立定誓愿。你发露以后要立定誓愿,尽未来际永不再造作。第五个、如教明证。你在整个教行当中,一定要见到好相。就像教理说的,在梦中或者觉中,见花、见光、或者见到佛菩萨的形相、见到吐出秽物等等。如教明证,教理来作一个清楚分明的证明。 我过去佛学院有一个同学,一个居士,他现在后来受戒了。他之前在受居士的时候,犯到邪YIN的根本罪,就不能受戒了。他很想出家,怎么办呢?就作取相忏。他一开始作,大概有三个月都没见好相。他很虔诚。后来我说,这个取相忏的关键,好相要现出来,一定要断除恶念的相续。如果我们只是事相上的修行,外假坛仪。反正时间到了,我就去拜,拜完了就下去。你肯定很难见到好相。因为相从心生,好相一定从清净心现出来的。后来我叫他再加修四念处的止观,我说你一定要修四念处,你一定要把你过去造作YIN欲的心熄灭下来。甚至于遇到男女的境界,能够不起YIN业,就是恶念的相续被你调伏。后来他照着做,他一方面忏悔,外假坛仪。一方面内资理观,呵责YIN欲心的过患。果然,他有一天作梦见到好相。他梦到他吐出秽物,在那个地方洗澡,洗的很干净。所以说这个大乘的取相忏要见到好相的关键,你的心要改变。如果你的心的等流心,恶念没有停下来,肯定见不到好相。他这个跟前面的作法忏不同,作法忏把仪轨念一念就完了,恶念的相续没有断,也无所谓。因为作法忏,它是一个事相的忏法。取相忏,有一点理观的意思。这个理观跟后面的理观还不太一样,它没有像后面的理观,观的那么深,只是观到他的过患,用呵责的方式使令他的恶念停下来。 「理忏-无生忏-言理忏者,既在智人,则多方便,随所施为,恒观「无性」。」 理忏的对象是针对于有智慧的人,通达教理的人。特别是法华忏、方等忏,在忏悔之前,要研究很多的大乘经典,明白诸法实相才可以的。它的对象不像前面的责心忏、作法忏、取相忏,每一个人都可以修。它有一定的教理的基础。则多方便,它有很多的方便,诵经、持咒,都可以。随所施为,恒观「无性」。理忏跟前面的事忏不同。事忏是针对已经造做的罪业,它的所缘境是针对于罪业,或者呵责、或者作法、或者取向来消灭。理忏是针对于能犯的心,从罪的根本。所以说他在修忏的时候,他要理观的。观察他这一念心是剎那剎那生灭的,生灭的本质当中,找不到一个常一主宰的我,它是恒常随顺因缘而变化的。从无常当中,悟入到空性,观察到内心当中那一个清净的本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那个不生不灭清净光明的本性。这个就是理忏。 这个理忏它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平常的心情,认为我们这一念心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有我去造罪业,有我去得果报。这样的思考,会使令我们的罪业非常的坚固,很难忏除清净。如果今天能够透过佛法的智慧,能够深观诸法实相,看到我们内心当中最深的那个本来面目,那个不生不灭的本性,这个时候就能够把我们那个无量无边的罪业,从根本动摇。原来业性是本空的,原来所谓的罪业,也是因缘所生,如梦如幻。道宣律祖他也说,灵芝律师也提到这个观念,理忏不能单独存在,一定要跟前面的事忏配合。事忏就像一个人的脚,理观是一个人的眼睛,目足双运。我们如果只是从事忏,那效果就差很多。能够在事忏当中、拜八十八佛当中、修习忏法当中,能够深观诸法实相,能够观察到我这一念心是清净本然。能造的心是清净本然,所造的业也是如梦如幻,能造所造性空寂。这个时候在灭罪,就有很大的力量,很大的力量。这个地方理忏,他要配合事忏来操作的,如目足双运。 我们修净土的人啊,理观也是很重要的。带业往生,凭什么带业往生呢?如果你能够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过去所造无量无边的罪业,都是如梦如幻。你能够相信,你能够带业往生,凭这一点。就凭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对往生就有信心。如果你认为这个罪业都是真实的,你这个信心很难建立起来,就很难建立起来。就使令你这一念心跟阿弥陀佛之间就有障碍,那个无量无边的罪垢,就障碍你跟弥陀感应道交。理观对于你突破障碍,不管是你站在灭罪的角度,不管你站在跟弥陀感应道交的角度,都非常重要。这个理观的问题,理观的生起不容易,它就是难在要长时间的研究经论。你看大乘的止观跟小乘的止观不同,小乘的止观都是从事相,你注意丹田,注意呼吸,不用看经典,也随时可以修,修个七日禅、一日禅,马上去就能够得到寂静。大乘止观为什么困难呢?你看唯识止观,天台止观,你起码要三年的经论基础,你才有资格修行。因为大乘的止观,它深观诸法实相,你没有前面的教理基础,你根本就没有办法操作。所以大乘佛法后来传承很快就断掉?因为他在修观的时候,前方便很重要,通达教理,这件事不容易,但这件事又非常重要。不管站在净土法门的角度,不管站在感应道交的角度,这个理忏都很重要。忏悔,有事相的修行,理相的观察。有事修、有理观,如目足双运,能够灭罪。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