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刚晓法师:散文集之在《关于开创九华山佛教教育新局面的报告》起草会议上发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刚晓法师:散文集之在《关于开创九华山佛教教育新局面的报告》起草会议上发言

 

  九华山佛学院从九0年九月十九日正式开学,到二000年六月十九日第五届学僧毕业,正常运行了整整十年,这十年有成绩也有失误,总结这十年的经验教训,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经验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失误同样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大都只讲成绩,对失误却避而不谈,更谈不上去纠正解决,这对佛学院今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对十年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本应该在《九华山佛学院建院十周年纪念册》中完成,但由于时间紧迫,更是由于失误不适宜写在《纪念册》中公开发表,所以,实际上《纪念册》并没有完成总结十年来经验与教训的任务,这是作这个报告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仁德法师有了“读佛学院要交费”的想法,基于这是于九华山的佛教教育发展密切相关的事儿,确切的说是关系到今后“九华山佛教教育新局面”是否可以开创的第一重要的问题。

 

  佛学院在过去的十年中,办了五届中级班,毕业(含结业)生约250名,在这些学僧中体现出我们佛学院的办学成果。通过二年的学习,可以称得上有成就的学员可以分为六类:

 

  A、出家前社会经验丰富,有一定办事能力,经过二年佛学院的学习,表现的很能干,这与佛学院教育实际上没有多大关系。

 

  B、出家(前)后学得一技之长,多是在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方面。

 

  C、在教理上有成就。多并不是对某个宗派有很深见地的专宗学者,实际上难以胜任教师应该担当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大任。

 

  D、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毕业后从事政治活动。

 

  E、原来寺庙执事,经过二年佛学院“镀金”,回去后身份倍增。

 

  F、交叉。有的学员属于以上五类中有交叉一类的。

 

  我们佛学院十年来的成就,在以上五类人身上得到体现。这五类人在五届毕业生总数中约有50名,即20%这个比例,但真正用道风、学风这两个指标来考究,我们是没有成就的,在这十年的办学实践中,有份量的佛学论文只有一两篇。

 

  在250名学员中,还俗的约有25名,在整个毕业生总数中约占10%。除了有成就的和还俗的,还剩一百七十多名平平庸庸的,这占毕业生总数的70%学生在佛学院的学习结果是学生几年学下来,从总体上说,除了一大堆由死记硬背得来的分数,还有一些支离破碎的佛学知识,对佛法的一些基本知见,如缘起、因果、苦、空、无常、无我等,都没有准确的把握。

 

  有些学生虽然也能在佛学理论上讲得头头是道,但也只是停留在哲学思考上,只是一种佛学的知识,没有去考虑让这些知识和自己的人生发生关系,他们虽然学到一些佛学知识,但对自己的生命依然很无知,而自己的人生丝毫也没有得到改善,这是佛学教育的一种失败。

 

  佛教教育的目标。要继承佛教优良的教育传统,以提升人的素质为根本,全面培养学生的修证、管理、弘法、学术研究能力。以此目标来衡量我们十年来的教育,应该说是不成功的。我们过于强调道风,没有强调学风,仁德法师总认为“我们没有办法与别的地方比学风”。由于这种认识的指导,使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总是对学风抓得力度不够,应该说,学风与道风二者应该并重,不应该过分地强调其中哪一个,就是一般寺庙,也应该强调这二风,没有道风,也就寺院不称其为寺院,没有学风“续佛慧命”的重担我们就没有办法担。现在社会上很多人看轻出家人,原因是出家人素质太低,学风、道风都太差。王雷泉教授不皈依出家师父,是可以理解的,现在出家师父中没有一个人让人家从内心佩服,凭什么让人家皈依你,古代的高僧大德令人佩服,就是人家学问好,道德好,修持好,上至帝王将相,下到挑葱卖蒜的,没有不佩服。在我们佛学院应该“学风与道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况且关于道风,只是停留在口头上,道风好,有什么标准!没有一个可行的标准,我们说某地“修持好,讲修行”,可是对教理却不甚通,盲修瞎炼,这样的人能叫讲修行?所以,我认为从全局上,必须学风与道风并重,并且对这二风,要拿出具体可操作的标准。

 

  佛学院的界定。现在全国范围内有三十多所佛学院,分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研究班四类。那么,各级佛学院的界定标准是什么?答案是没有具体标准。是审批机构来定的,县宗教局审批的是初级佛学院;省宗教局审批的是中级佛学院;国家宗教局审批的是高级佛学院。我们九华山佛学院是省宗教局审批的,所以是一所中级佛学院。由于审批上没有具体标准,在课程设置上杂乱无章,实际上“上不着 天,下不着地”,上面没有相应高级佛学院配套,下面没有相应的初级佛学院配套,这与全国范围内佛学院没有统一密切相关,但是我们自己确实也没有对九华山佛学院目标作出明确规定。例如我们九华山佛学院毕业生在社会文化素质、佛学素质上应该达到什么标准,这些都应该有硬性规定。佛学院十年来的失误,与我们佛学院的性质没有统一、明确有密切关系。

 

  九华山佛学院十年教育的第一失误是,经过十年来的发展没有能够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个佛学院教师素质不高,很难想象会培养出人才来。一所学院乃至社会大学,其知名度在相当程度上由其所拥有的著名法师(教授)情况来决定,我们佛学院的教师队伍由在家人与出家人二类组成。出家人呢,我 们佛学院在办第一届时,从外边请来二位法师,但从第二届开始就出现了上一届学僧教下一届学僧的情况,这种情况不仅我们佛学院存在,其它佛学院也大抵是这样,这种情况使佛学院根本没有出人才的可能。这种情况体现了我们对于教师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要教学,起码教育学的一些知识应该懂,更为重要的是对自己所教授的经论有较深的造诣,我们的教师多是对于自己所教经论没有较深了解,对教育不甚了解。从学习佛法弘扬佛法的角度来考虑,我认为因明(佛教逻辑)是授课法师应该必修的一科,这对于训练我们思维的系统、缜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实际情况是我们的授课法师对因明大都不了解,这些情况,归根结底是出家前文化素质偏低,出家后学习兴趣不浓。在家人呢,为了教好社会文化知识,我们从外边请了一些教授(老师),有一部分是退休或即将退休的人,老年人有老年人的长处,上了年纪,经验丰富,社会阅历广,但还有另一方面,人上了年纪,精力要衰退,这是任何人都不能违背的,但老年人授课从总体上讲,不如青年人。这些情况归根结底受工资条件的限制,青年教授,尤其是一些学有专长的教授不能汇集到佛学院,这同样也使佛教教育发展受到制约。

 

  九华山佛学院十年教育的第二失误,是在家众教育没有展开。佛教有四众弟子(或说七众弟子),我们现在的佛教教育发生了偏颇,大部分佛学院只办僧教育。在家众不仅包括居士还应该包括居士以外信仰佛教的人,搞好在家众教育可以起到四个明显作用。

 

  第一,净化佛教内部。现在佛教中出家人很多,整体素质太低,很多人是莫名其妙因为一些乱七八糟的原因走进佛门,大部分人在社会上混得很不成功,甚至没有成功的潜力,出家前对佛教知识知之甚少,如果我们的教育也面向在家众了,给他(她)们提供一个学习佛法的机会,在学习佛法过程中他们就会打掉出家的念头,毕竟出家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选择,应该慎重再慎重,这样才会减少佛教内混日子的人。

 

  第二,有助于解决教师缺乏这个难题。佛学院二类教师中,出家法师主要教佛学课,社会文化课程由在家人教比较好,在社会文化课程上他(她)们比出家人有优势。

 

  第三,可以提高出家人整体素质。现在出家人素质低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这些在家人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部分人受到佛理的摄化而出家,本来在家时文化素质比较高,又经过几年的系统学习佛法,整体素质应该说是可以的。

 

  第四,有助于佛法在在家人中传播。出家人到在家人中去弘法,要受很多条件制约,而在家人则受到限制较少。

 

  现在办研究班的条件不成熟。目前,9月3日,第二届研究班已正式开课,但我认为,我们目前根本不具备办研究班的条件。我们第一届研究班98年9月1日开学,到去年冬天停办,中途夭折。其中教训我认为应该认真地总结,以第一届研究班情况来分析我们办班条件不成熟的原因:a。学生素质。学生素质很低,基本上是初中水平,那么,对佛学学习的深入就受到限制,至于研究,则很难讲,初中程度的学生 去作研究生,以社会学校标准来衡量,还有空白地带,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即使不用社会学校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学生素质低,尤其是古代汉语方面素质太低,这是我们面临的第一大制约因素。b。教师授课。没有教授来系统授课,一些研究生应该修的公共课,例如语文、外语都没有开,偶尔请人来举办讲座,没有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研究,这怎么能称研究班。c。图书资料。祗园寺藏经楼中主要是几部大藏经,其它一些可与研究班配套的学术资料根本没有,没有我们也并不过分刻求,但我们也没有计划去采购配套资料,这一点对研究班的发展尤为不利。d。管理。在研究班管理上漏洞很大,教学、考核上既没有明确目标,也没有规范试卷,所以我们第一

 

  届研究班办得太早了,我们根本不具备办研究班的条件。

 

  经过二年的发展,我们办班的条件仍然还不具备,这还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说明。

 

  a。学生素质。这是7月24日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表,我们大家可以看看,心里就有数了。

 

  这次考试采用的试卷是何文兵老师选定的,难度相当大,大部分同学达不到60分这个及格分数,说明我们90%学生达不到高中毕业水平,原来初中毕业(包括中专),毕业后没有多大长进,就是高中毕业的三名学生中,也有二名达不到及格水平。这次语文试卷,至少说明我们90%的学生达不到高中生在语文方面应该达到的毕业生水平,这个问题一会儿我还要说,咱还说我们学生的素质,虽然比第一届有所提高,但不够读研究生的水平。b。教师授课。这二年,我们为研究班第二次开办作准备,而从外边儿请的教授,还没有敲住,在教师问题上还是 没有得到实际解决。c。图书资料。这二年中并没有计划的购买一些与研究班配套资料,资料缺乏依然如故。d。管理。在管理上没有什么改进,与以前情况大致相同。通过7月24日研究班入学测验,我觉得我们以前考试试卷太不规范,学生的真实水平不能测试出来,所以以后尽可能考试规范化,尽量用标准化试卷。从上面四个方面

 

  来看,我们目前办研究的条件还不成熟。

 

  第二届研究班的性质。在我们不具备办研究班的情况下,我们办起了研究班,那么,我们 第二届研究班应如何发展呢?我建议把我们现在的“研究班”办成一个过渡性质的班,向什 么目标过渡呢?向真正地研究班。

 

  现在研究班课程是:语文、政治、历史、英语、计算机、逻辑六课。每天8:30-10:30学习,其余时间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安排。有人反对这样地课程安排,建议加上佛学,这个建议我们反对,理由很简单,现在根据考试的新情况,即用真正规范的试卷测试学生真实水平,我感到非补中学课程不可,以前虽然也意识到学生素质低,但还没料到竟低成这样,所以目前非补中学课程不可,如果为了形式,加上佛学,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益处。关于这半年补高中课程,这并不是原来的计划安排,照原来的安排,开学后要修因明与《俱舍论》。经过考试,我认为按原来计划,这两科根本没法开,90%学生不懂,所以我认为目前中学课开设是完全必要的。当然,我们有一个重点,就是提高学生古文素质,这方面素质低,将会制约佛学学习的深入。

 

  办研究班,我们不必完全照搬社会大学的做法,但是古文素质、英语素质这两科公共课应该达到真正的研究生标准,否则研究佛法与交流佛法是根本不可能的。

 

  现在社会 上对我们宗教院校有学位学生不承认,我认为是完全合理,研究生标准,你根本达不到,凭什么承认你,不承认是正常的,承认了反而不正常。为了取得社会的承认,当然更重要的是为了弘扬佛法,真正地“续佛慧命”,我认为应该对我们现在的佛学院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不改革,我们只有死路一条,佛教教育的新局面根本不可能开创!

 

  现在收费的条件还不成熟。仁德院长有在下学期收费的想法,这个想法有没有可行性呢?我们以第六届新生正式录取的三十名为例来分析一下。本届新生情况比较复杂,年龄在19岁至34岁之间,平均年龄24岁,5个高中毕业,3个中专,1个中技,20个初中, 还有一个是小学毕业,这文化程度本来就够低了,但从入学试卷来看,实际上连初中毕业水平也达不到,有些是已毕业好多年了,在社会上已经混油了,学的那点知识早就还给老师了。目前30名正式生中,人心基本不定,部分人在观察,到其它佛学院招生时就要走,如果收费,这些人有可能提前走;部分人来九华山时,没有寺庙支持,发的单金还不够花,现在倒过来要让他们交费,估计他们也会走;就是部分有寺庙支持的学僧,如果学院收费,他们也可能走。原因是九华山佛学院老师水平、管理水平低,说实在的,这与大和尚太忽略学风有很大关系,但这话总不好写进报告里,但学僧可不管这个,只管你水平不高的事实,你要收 费我为什么不到其它教学水平、管理水平高的佛学院呢!这也与出家时的心态不正确有关了。所以,如果真的要 收费的话,估计情况很可怕,留下几个学生还说不定。(据说)收费的背景是佛教协会内有人认为佛学院学生毕业后都走了,没有几个留在九华山,好像佛学院教育白办了,从根本上说,因为我们佛学院教学水平、管理水平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收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实行起来,后果很难预料。从教师、学生二方面都难以接受。

 

  什么时候办研究班的时机才成熟呢?

 

  什么时候收费的时机才成熟呢?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是否能得出结论。我们能不能办研究班?能不能收费或者不能多收费,只能少收费呢?答案可以这么定:我们完全可以办研究班,完全可以收费,不是少收,而是多收。接下来我们要问,我们用什么手段来达到这两个目的?到办研究班收费的时机才成熟呢?就是--

 

  实现佛学院体制上的转变。

 

  这一段时间,佛学院正在研究与安徽大学联合办学的事情。这是佛学院体制转变的一个好机会。目前一个令人发愁的情况是我们宗教院校毕业的学生不为社会承认,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学生素质低,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如人。社会文化素质比不过社会大学生,佛学研究上也比不过人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能站起来呢?我们佛教经常强调五明,在我们九华山佛学院第一届开学典礼上,赵朴初会长说:“度众生的法门是无量的,不但要学佛学,还要学其它学问,菩萨要学五明,即声明(语言文字、学中文,包括古文和现代文,要有人精通藏文、梵文以及英语、日语),工巧明(科学的基本知识),医方明(医药学),因明(逻辑学,佛教有辩证逻辑)。”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忽视社会文化知识。

 

  目前,我们正在研究与安徽大学联合办学,这样对双方都有好处,安大把自己的宗教系扩大,可以利用我们丰富的藏经资料,我们在社会文化知识上可以得到安大帮助,这样,就是我们的佛学院改造成安徽大学宗教系的一个专业,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为社会承认,是真正的大学生,真正的研究生。既然我们已经把佛学院改造成一所真正的大学,那我们当然理直气壮地按社会大学的收费标准进行收费了。我们现在的目标是办本科班(四年),在这个基础上再办研究班。所以,如果我们学校体制不转变,我们就不可能办出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班。退一步,如果我们与安大联合办学,办研究班也还要等一段时间。当然,如果只要我们实现了与安大的联合,我们收费的时机就成熟了。

 

  生源问题。从五届学生情况来看,我们学生整体素质是初中水平(实际也达不到),这是制约佛学院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实现了与安大的联合后,我们学院就变成一所真正的大学,招生要面向社会,面向所有在家出家男众。对于入学试卷,我建议用“双重标准”,对于在家人完全用全国统一高考试卷来选人,对于出家人可以用高中会考试卷来衡量,高考水平与会考水平差距不小,对于出家师父用会考试卷,这是考虑到出家师父的实际情况,是对出家师父的最大照顾。这样的标准一定可以把优秀人才选上来。我们面向的是全社会,这样能来读书的人必须有一定经济条件,出家人如果没有寺院支持,恐怕是不行的。

 

  有几个问题需要作一点说明,在与安大的谈判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这些基本立场。(1)学院院长人选一定得坚持仁德法师任院长,这有助于保证我们的学风与道风,可以协调发展,不走单一学术化的路。(2)院址问题。一定得坚持院址(宗教系佛学专业)设在我们甘露寺,这对于我们抓道风建设是非常有利的。(3)出家人上殿过堂坐禅等制度必须坚持,这些是道风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实现联合,我们的学生有一部分是在家人,有一部分是出家人,宗教活动我们出家人必须坚持,这个问题上,我们不会做半点让步,对于在家人,我们尊重他们的意愿,参加这样的活动也好,不参加也好。

 

  如果我们把这件事做好了,在全国佛教界会有很大影响。毕竟这在佛教界还是第一次,这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实验,无论成功与否,它都会有很大影响。当然,我们有信心把这件事做好。

 

  实验“素质教育”,办一所真正的中级佛学院。

 

  我们从十年来毕业的五届学生中,可以看出,我们录取的学生大部分是初中生,为了提高出家人的素质,同时也为了配合佛教大学的运转,我建议办一所真正的中级佛学院,它录取学生的标准是完全达到初中毕业水平,毕业后在社会文化素质上达到真正的高中毕业水平。在佛学上,按照玄奘、义净二位法师倡导的五科学佛,把因明、俱舍(阿含)这二大块内容修好,为进入佛教大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中学与大学在安排上配合紧密,这样我们出家人会在大学学习中取得一定优势。

 

  这所中级佛学院,要真正地推行“素质教育”,现在社会上都比较重视素质教育。今年《半月谈》内部版第8期上说,高层吹风中强调“全社会都要重视学生素质的教育,认真抓好素质教育”,但是在社会学校中,由于受升学率的制约,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 很大突破,如果我们的中级佛学院在素质教育这个问题上取得突破,对全国的教育局面都有 影响。这个中级佛学院除了开设高中全部课程外,还开设佛学课程,它的招生对象也是既有出家人也有在家人,它相当于一所私立中学。

 

  办这所中级佛学院是在大学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办的,大学运转正常了,它在教师资源等方面会对中级佛学院有较大帮助。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从哲学的角度,任何理论都要为实践服务,不为实践服务的理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佛教一切佛事,包括办佛教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我们成佛度众生、修行证果这个目标服务的,也就是说,真正地了生死、脱轮回,是由我们修行的程度决定的,是由我们的道行(风)决定的。我们一定要把道风当作核心来抓,使我们的学风服务于道风。但是,对于学风我们千万不能再轻视了,我们应该认识到学风对道的重大指导作用,使学风与道风协调发展,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在不同时期可能会有不同重点。比如在佛学院期间对于学风应该有一点侧重。

 

  关于佛学院的经济。

 

  经济是基础,经济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不是一个小问题,要使佛学院真正健康的发展,经济问题必须处理好。从十年的发展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佛学院之所以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我们经济上依赖于人,受制于人。

 

  前一段时间,我们编写《九华山佛学院建院十周年》纪念册,出版后,新加坡居士林所做的反应,给我们一个警示:与我们断绝来往,佛学院校庆也不来参加了。据说净土法门法师这次不来九华山讲经也与此有关。究竟纪念册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在《客座教授作品选》中,我们前面选了净土法门法师的一段话,后面选了宗舜法师一段话,这样就把新加坡居士林惹恼了。当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a。人手太少,纪念册实际上只有两个人在搞,时间又短;b。不同想法并行,这是当时编这一栏目的一个想法,不同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可以让它们并行。观点上的不同有什么呢?c。这些客座教授都有一定知名度。因为这个才会去选 他们的作品,如果知名度不够,是不可能入选的。这是我们当时编纪念册的实际想法。

 

  我说这个,就是说经济上若不独立,你想正当地在学术上开展一些活动、讨论,也要处处受到制约。

 

  目前,我们佛学院大多依托于一个老和尚而建立,在诸多方面都要受到老和尚控制,我们就佛学院与安大联合办学这件事,征求大家意见时,有人认为在老和尚那里,这件事是不会通过的,因为这相当于让老和尚把自己经营了十年的佛学院拱手让出去,从感情上这很难。“这首先是一个感情问题”,把佛学院变成安大的一个系,从心理让人不易接受,这个我们也理解老法师,工作咱慢慢作。但要真正地提高四众弟子的素质,取得外界认可,除了办一所真正的大学以外,其它的路子,似乎还走不通,单是道风好,在佛教界还能说得过去,但在学术界却不能立足。

 

  与学术界联合办学的事儿,我们争取尽可能多的人来支持,但脑子里边需要有新的办法。现在我在想是不是可以通过市场来解决这个问题。考虑问题,要紧扣我们的时代。现在我们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教育上我们能不能有所作为,这就要看我们的胆量。98年张铁明出版了一本《教育产业论》,这本书观点很新颖:

 

  教育的有效经营可以产生利润,教育产业经营有利润就可以吸收投资,我们办教育一个困难是资金问题解决不好,如果我们以这种思路来办教育,资金问题解决是不是会容易一点?

 

  这样的话,我们办学校,必须要生产出社会需要的商品:就是我们的学生一定要真正地能为社会服务,用佛法的思路来解决一些社会矛盾。学生就是学校的产品!就看我 们生产出来的是合格品还是次品!

 

  有人问,在这种情况下,学风很快会提高,那道风会不会扫地呢?我想这个问题提得有道理,非常好,值得我们仔细考虑。我认为,道风不但不会出现降低的态势,而会出现提高的态势。理由是,单纯搞学术的人,其它大学也会有,这样的人不为社会信众接受。大家知道胡适对禅宗很有研究,但他只是学问作的好,自己在身心上没有受用。这样的路子我们不走,我们要的是不但理论修养好,在道德上也非常好的学生,这实际上是社会上信众对人才的需要,必须是理论好、道德好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把道风抓好。

 

  这样,学校的一切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商品行为,让大家的投入得到回报。我不知道居士们是愿意得现世的回报,还是愿意得到来世回报?这是显而易见的。这个办学模式带有很大风险性,采取这种模式会不会解决好资金问题呢?很难说,但值得冒一下这个险。最好的方式,是由一批对佛教有真正信仰的居士来支持办学,不会出现经济上的制约因素。这样,“有真正信仰的居士”在哪里呢!或者说,去哪里找这些人呢!

 

  关于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

 

  报告的草稿已经出来了,我看还不行,还要大改,有的重要问题没有说清楚,比如学风与道风二者的关系、经济问题等,说得还不太清楚,当然,有些问题讲清楚也不容易,还需要作大量的调查,起草报告时间可以延长。

 

  我把理论与实践问题再作一点说明。

 

  有人批评我们佛学院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学了两年,毕业后,理论不能用来指导实践,坦率地讲,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如何去看待它。有人认为,只要修持作功夫就好了,不一定要看经论,那是绝对错误的,要知道,作功夫,如果理不明、见不正,功夫就不会上路,换句话说,功夫作不好,就是因为理不通达。真正地要学佛,在理论上一定先要通达!宗喀巴大师说,“最初广达求多闻,中显经论皆教授,至后昼夜精勤修,一切回向教昌弘”,萨迦派班智达大师也这样讲:“说是修时不需闻,此是浅慧愚者说,不闻经教只修行,纵勤亦是畜修法。”这两位大师的话都是强调学习理论的重要性。南怀瑾先生在《如何修证佛法》中也强调这个问题。他说:“假定一个人想学佛,想学佛法,把上面列举的这几部经律论(共23部)花上三五年的功夫作比较深入的研读,绝对足够了,至于讲到内容的采用,也不离这几部经论,大家能自悟更好。”也还是强调学习理论的重要性。我们佛学院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教理上通达,这是第一重要的,有人指责我们不重视实践,真实情况是:能指导实践的人没有!至于感到二年后学的东西派不上用场,这个我们学院有责任,这个与课

 

  程设置的混乱有关,大家在起草报告时,对课程问题要作一番认真研究,拟出一个课表来,同时,我们还应该强调,佛法基本理论通达并非短短二年时间能够完成的,再加上学生素质差,根本不可能。从根本上讲,学生素质差是我们不出成果的主要原因。

 

--------------------------------------------------------------------

更多刚晓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妙祥法师:明心见性——妙祥法师对本溪居士关于参禅、念佛

刚晓法师:闲暇解惑之一

刚晓法师:闲暇解惑之二

刚晓法师:闲暇解惑之三

刚晓法师:闲暇解惑之四

 

后五篇文章

刚晓法师:散文集之新学期第一课

妙祥法师:若能转物即能仁

刚晓法师:散文集之从地藏比丘到地藏菩萨

明法尊者:放下

妙祥法师:威仪是自性的流露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