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当生成佛——韩馆长往生的启示(1)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当生成佛——韩馆长往生的启示

净土法门法师 讲述

吴真度 整理

内容提要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家庭主妇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萨道

精要十念法

内容提要

第一天

开始就说明了解宇宙人生真相之必要性;一真法界、十法界及六道之形成,全在妄想、分别、执着。我们要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中看破、放下,才能得到清净、平等、觉。

当下一念觉心才真正是“念佛”,以觉而不迷的心来念佛才能相应,否则一天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

功德与福德就在一念之间,功德能了生死,福德却不能;我们要懂得如何在此生将无量劫来所累积的无量福德转变为功德;当下念头一转,一转一切转,如何转?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就转。

第二天

我们学佛菩萨,就是要学他们如何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中觉而不迷;而我们之所以无法超越六道,就是因为我们有见思二惑,见惑中又以身见为首,我们误以此身为“我”,而将“我所”误为“我”;需知“我”乃不生不灭,是常住的,而“我所”是有生灭、是无常的。

万法缘生,缘生之法,皆无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三心不可得,能得之心亦不可得,故能所皆不可得。如此,即与自性相应。

虽曰:“万法皆空”,但因果不空,因果有相续性,因变果,果又变因,循环不已,佛法之修证即以此理论为依据,故佛说“因缘果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修行之要不在世缘之顺逆,而在此心之觉迷,觉了即离苦得乐,永脱生死轮回之苦;迷了,虽富而不乐。

第三天

勉励同修以超越六道轮回为我们此生努力的目标;并以马鸣菩萨所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来说明觉性本有,故人人皆可证得,人人都可以成佛菩萨。妄想、分别、执着是本无,故可以伏断。

迷悟在一念之间,放下分别、执着即是悟;悟后起心动念不再为自己,一切都为众生。虽为众生,心里若无其事,即《金刚经》所说“度无量无数众生,而实无众生得度者。”。

理可顿悟,事要渐修,《观经》三福则是“三世诸佛净业之正因”,是我们修行的基础;我们今天费了这么多的精神及那么长的时间,却不能有所成就,原因就在没有从三福做起。

一九九七年五月讲于  圣荷西净宗学会

本文开始

第一天

诸位同修:

过去馆长在世领导我们这个团体,这么多年来,我们的生活以她为中心,她突然离开我们了,我想有许多同修都能感触到,好像我们措手不及,事事都感到茫然,这个状况应该是会有一段时期的,而我们才能恢复到正常。

她走,确实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对我们的修学也提醒很多重要的学习要领,昨天跟诸位谈到这些问题,我想每一位同修,稍稍有点觉悟的话,都会想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能有这样的观察,那就是真正的觉悟了。

人生是一个现象,佛告诉我们这个现象是个幻相,绝非真实,佛法里面真假的标准是建立在感官上,如果这些事相能够永恒不变,佛法就说它是真的;如果这个现象是变化无常的,这就是虚幻的,不是真实的。

我们从佛的这些教训,细心的去观察,那些事情是没有变化的呢?可以说样样都是变化的,没有一桩不是变化的,都是在刹那变化,我们看不出有变化的,大概只有虚空了,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出现,这虚空是这个样子,三千年后现在还是这个样子。除了虚空之外,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

这些现象怎么产生的?那里来的?这就是大乘经里常讲的“诸法实相”,这一切法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在现前这个阶段得的是人身,人会老、死,这些我们都不能忌讳,每一个人必定要经历的,没有一个人能够逃避的,生老病死。所以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也是个大问题,这个事实非常迫切,丝毫也止不住的,这就是讲无常的迅速了。

聪明的人,觉悟的人知道这个事情是件大事,所以用尽了心思来探讨,希望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可是在佛未出现在这个世间之前,世间聪明人很多,有智慧的人不少,所有一切的问题,他们都有方法解决,唯独这桩事情没有法子解决,所以佛才出现世间。这出现世间,我们讲大慈悲的示现,目的就是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佛教给我们随缘,他老人家也随缘,我们想到这桩事情,佛才来了;如果我们没有想到这桩事情,佛菩萨不会来的,这就是所谓的“众生有感,佛就有应。”。

在古时候,印度可以说是学术思想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是最发达的一个地区,中国的文化发展算是不错了,但是比起印度要差得很远,中国的儒、道二家,他们学术思想的探讨可以说是达到人、天道,也讲到鬼道;我们仔细观察,它只能达欲界天,没有达到色界天;但是在印度,佛经讲有九十六种外道,外道不是一句坏话,也不是轻视别人,这“外”是说“心外求法”,这称之为“外道”。

一切众生,他的观察、思惟、想像全都属于心外求法,不但是世间所有宗教学说是心外求法,学佛的人大多数还是心外求法,诸位要是读《楞严经》,你就明了了,经上佛说的,声闻、缘觉,即阿罗汉、辟支佛及权教菩萨这三种人还是心外求法,这在大乘法门里叫他们为“外道”。可见得“外道”不是不好的名词,完全是就事论事,凡是心外求法的都是“外道”。

我们今天也都是心外求法,那一个明心见性了?那一个人向自性里求了?除非我们真正老实念佛,能够把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了,我们可以说不是心外求法了。那是不是向自性求呢?也不见得,可是这个成就是非常殊胜的,这种殊胜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我们是靠佛的力量从外道变成了明心见性,我们走的是这个路子。

如果我们不靠佛,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不可能的,为什么呢?我们在生活当中,不但这一生,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张开眼睛所看到的,用一个“色”字作代表;耳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不是真心,佛称我们这种心为“妄心”,法相宗里讲的“八识五十一心所”,我们整个的活动没有办法离开八识五十一心所,也没有办法突破。

这也就是讲,不但我们不能突破,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也不能突破,都在这个圈子里没有办法出离,所以这一类的人永远不能明心见性,永远不能解决问题;尤其是我们妄想、分别、执着重的,无法脱离六道轮回。佛将这个现象给我们说清楚了,说明白了,接触到佛法,跟佛学习的,逐渐逐渐的开悟了,所谓“开悟”是对于这个事实的真相渐渐体会得到了。

这个现象怎么来的呢?佛告诉我们,起源是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佛说的这个是最初的起源。我们凡夫有一个错觉,这个错觉就是时间跟空间的观念,我们所感触到的时空也不是真实的,法相唯识入门的一部书叫《百法明门论》,天亲菩萨着的,此论文字不多,可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师们的注解那就太丰富了,比这原文要多出几十倍。

这部论里就告诉我们时间、空间是怎么一回事情,他把时空列在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事实,不能讲没有这桩事情,但是这个事情也是假的,梦幻泡影。所以法相宗把这一切法分为心法、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共五大类。这五大类不但包括世间一切法,连佛法也包括在其中。

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佛在《华严经出现品》里讲得好,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九法界众生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如来果地上的智慧相,给诸位说,那是真实的,那不是虚妄的,所以那个境界叫“一真法界”。

为什么说它是真,我们这个叫虚妄?刚才讲过了,虚妄是无常的,是会变化的,它说一真,那是永恒的,没有变化的,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真的,生灭是假的。我们现在这个心,心里面的念头,前念灭了,后念就生了,我们这个念头是生灭的,连晚上睡觉,我们人虽休息了,那念头没休息啊,还在起作用,还在作梦,还在打妄想。由此可知,那妄念没有中断过的,我们睡觉它也不中断,它还照常活动,这事情是个麻烦事情,这是妄念。

妄想、分别、执着使我们的一真不能证得,不能证得一真,我们就得不到一真的受用;能否得到一真的受用,这个就是“证得”,的意思。我们对于这些名词要有很深的理解,不要把这些名词想得太玄了,那你就又想错了,“修行证果”这名词听到很玄哪,“修行”是怎么回事?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行为;“证果”是怎么回事情呢?是我们得到一真的享受,得到如诸佛菩萨正常的享受,这个叫“证果”。

我们今天迷得太久了,迷得太深了,佛给我们讲经说法,我们读经、听经,依旧不能够觉悟,这个原因就是迷得太深、太久;可是佛告诉我们,迷得再深再久也不怕,他举个比喻,说得很好,千年暗室,点一盏灯,黑暗就没有了。这不仅仅是鼓励我们,实在讲是事实真相,所以佛说人人都能作佛;而破迷开悟最有效的方法,无过于念佛求生净土。

这个方法对我们凡夫来讲,在我们这一生当中是真可以做得到的,其它的方法,理论上讲没问题,方法上也没问题,但是就我们现前痴迷的根性来说,那就成了问题,我们做不到啊,问题发生在这里。

他告诉我们虚妄怎么形成的,十法界、六道从那里来的,细说也说不尽,《华严经》上讲无量因缘,说因缘就是我们平常讲因果,因、缘、果,非常复杂,无量无边。无量因缘归结到最后,分为三大类,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我们这样讲法大家就好懂了。

因为有妄想,纯真里面就带了虚妄,这是讲一真法界,《华严》的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如果是纯真,那里来的四十一?有四十一,当然这个“真”就不纯了。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可是佛给我们讲西方世界有四土九品,那一真法界里有四土九品,可见得也不是纯真,这就是一真法界里头也并不纯真;但是,它毕竟是一真,为什么?它只有妄想,它没有分别、执着,所以它的确是一真。

从一真法界变成了十法界,十法界里面就有佛、菩萨、缘觉、声闻(阿罗汉),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佛说是从分别形成的,由此可知,我们若还有分别,那你决定出不了十法界。十法界是个大范围、大圈圈,你有分别心,你绝定不能超越。

再下面来,那就愈来愈糟糕了,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从那里来的?从执着来的。这就说明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他们有分别而没有执着,可以给你分别这是黄的花、那是红的花,他不执着。执着什么?执着贪爱,我喜欢这个,不喜欢这个;你若动了这个念头,你就堕到六道里面来了。

六道里面众生有执着,四圣法界里有分别没执着;四圣是四个等级,愈往上去,分别的念头就愈轻;愈往下,分别的愈重。六道里也是如此,天、阿修罗、人,一直到三恶道。天人他有执着,但执着比我们轻,执着最严重的就是地狱;六道的层次是从执着念头的轻重而变现出这个境界。

由此可知,我们如果想脱离六道轮回,在生活当中,一切事情一定要看淡,不要那么执着,也不要去分别,与我们不相干的,可以不闻不问;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这就坏了,这个讲的就是你要看破、放下。所谓“看破”是了解事实真相,十法界、六道的现象,我们明了了,六道里面形成的因果,我们懂得,它是怎么来的?怎么回事情?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就好。明了之后不把它放在心上,这叫做“放下”。

世间最难放下的是恩怨、债务,讨债还债,报恩报怨,这是最难放下的,你要懂得,如果你放不下,你就要继续搞六道轮回。佛给我们讲因果通三世,不是一生而已,生生世世,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你的日子会好过些,你会懂得怎么做人、怎么处事;譬如我们欠人的钱,我们一定要还,为什么?这一生不还,来生还要还,跑不掉的。人家欠我们的,最好不要了,阿弥陀佛接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还想到某人欠我钱还没有还,那就去不成了;你为这一点小事情,就又去搞六道轮回,这就太不值得了。

这是懂得因果,晓得怎么做法;别人有恩对我的,我们要报答、要报恩;别人跟我们结怨的,我们就了了,一笔勾销,不要再问了;见到冤家对头也点头、也欢喜,不记这些旧事了,所以你的日子就过得很幸福,这是你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人,应该怎样处事,这叫“修行”。

把我们所有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想法、做法都修正过来;起心动念都想到众生,都想到大众,不必想自己,自己每天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足矣。人生在世间很短暂,实在讲,生活愈简单就愈幸福、愈快乐,你的负担就很轻了,你的心容易得到清净。你要是贪图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你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什么代价?妄想、分别、执着。

这些都是事实,诸位仔细去观察、仔细去思惟,你就明了了。所以聪明人要过佛菩萨的生活,诸佛菩萨的示现,就是给我们作一个生活最好的榜样,教给我们作一个明白人;学佛,实在讲就是学做一个明白人而已,对人、对事、对物、过去、现在、未来,因缘果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一桩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刚才讲了,这里面的因缘错综复杂、无量无边,我们没法子觉悟,从那里做起,我们不晓得;经论太多,也不晓得从那里读起,也不知道从那里学起,难在此地。所以学佛一定要亲近善知识,要亲近这些过来人,他们可以提供修学的经验给我们做参考。

而在这些书籍当中,学佛入门最初下手的,实在讲是《了凡四训》,它虽然不是佛经,可是印光大师当年在世,一生当中极力提倡。这里面所讲的道理,所说的这些方法,都是佛在经论当中所宣说的;所以这一部书,虽然老和尚是净土宗的祖师,一生做为一个念佛人的榜样,他却极力提倡以挽救这个时代,大慈大悲。我们要深深体会到老法师的苦心,怎么样在这个时代当中救自己、救社会、救这个世界。

你只要依照《了凡四训》去做,把这个方法再介绍给别人,你就在行菩萨道了。经论当中是散说,说得很多,说得很广,并不集中,而且讲得比较深,如果没人详细讲解,我们虽然看了,往往是粗心大意,疏忽掉了。《了凡四训》可以说是把经中这些部份的精华集中起来,详细来说明,这是它的好处,我们可以把它当作“论”来读。

佛教里的论有二种,一种是释经论,一种是宗经论;释经论是解释经的,宗经论是经里面重要的思想用它来发挥,《了凡四训》等于是宗经论,像《瑜伽师地论》、《大乘起信论》,这些都属于宗经论,没有离开如来的真实教诲,我们应该极力提倡,继续印光大师未竟的事业,我们要认真努力,依教奉行。

台湾这几年做得很积极,不但有录音带流通,现在还做成CD  ,还有一些同修很难得,发心把它做成广播剧的方式来传播,这个使大家听了就更有兴趣了。在现在这个时代,如此弘法我觉得很有必要,如果说法师讲经,一个画面呆呆板板,一、二个小时,要不是真有点道心的人,他不行啊,他不要再看了。如果用广播剧的型式,有问有答,就比较轻松多了,好像参观、观摩一个研究讨论会,就活泼生动得多了。这在我们现代传播佛法就有改进的必要了。

这本书,我们此地还有不少,原文不多,我那个讲记不知道比原文多多少倍,诸位看到这么厚厚的一本,最好能够在家里教子弟去学习,同时也让他学中文。现在中文很重要,我这次在洛杉矶、德州,有些同修告诉我、很多美国人都认真的学中文,为什么?眼看着中国强大起来了,你要跟中国打交道,你不懂中国的言语文字,那要吃亏了。

南洋的马来西亚过去是排斥中文的,用种种方法来同化中国的华侨,限制华语,不准学生念中国书;现在听说连他们的高官都要学中文了,见到中国人也要讲中国话了。理由很简单,中国大陆这么大的土地,那么多的人口,是世界上第一大市场,他要想作生意赚钱,占有这市场的一部份,那你不学中文怎么行?所以中文将来会普遍全世界。学中文念什么书最好呢?念《了凡四训》最好;学佛,念《无量寿经》的讲记最好。

我想再有一年的时间,《金刚经讲记》可以印出来了,这边的同修非常难得,替佛法作了一个大功德、大好事,就是将录音带变成文字,《金刚经讲记》已经作出来了,当然还需要修改,我把它改完之后就可以出书了,份量是现在《无量寿经讲记》的一倍,《无量寿经讲记》我看那边摆着有二套,精装本,这么厚,四册,《金刚经讲记》是八册,可能是从过去一直到现在,《金刚经》注解里份量最大的,从前江味农居士的讲记份量最大,我们这本出来,比它要增加很多倍。

学中文从这些地方学,好,这些文字都是白话文,很浅显,不难懂,明了之后一定要把这些方法、道理应用在自己生活当中,我们就真正得利益,真正得受用了,帮助我们看破,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然后我们的生活方式就可以学习诸佛菩萨游戏神通,真的是自在快乐,我们生活在世间,不为自己,为众生;为自己很辛苦,为众生很快乐。

为什么呢?为自己有得失的心,患得患失,这个非常痛苦;为众生,自己就没有得失:事情做成功、做圆满了,众生有福;做不圆满、做不成功,我们自己也没有过失,反而觉得轻松,没事做了嘛,“好事不如无事”,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但是我们不能错解了,好事不如无事,什么事都不做了,把一切事都推卸去了,那你就错解这句话的意思了。

因缘聚会了,我们一定要做;没有这个缘份,我们不求着去做,即使你弘法利生也是如此。这个地方有道场,有这么多同修,大家来邀请,这是因缘聚会,我不能说:“好事不如无事,你来请我,我也不去。”,那这个观念就错误了。这个地方没有道场,你去鼓动,“你们去建道场来请我讲经。”,那是多事了,这个不可以的,那个作法就是攀缘了;随缘就自在,攀缘就很辛苦了。所以一切缘具足了,这是我们应当要去做的,要认真努力把这个事情做好,缘不具足,绝不勉强。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自在了。

所以生活以及生活环境,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宇宙人生”,真正明了,真正懂得,事事都能与真相相应,就自在了。诸佛菩萨的生活无非就是显示这个境界给我们看,特别是《华严》。去年馆长回到台湾,我也没想到她找我讲《华严经》,这是我没想到的事情,在她病重的时候,还一再要求,希望《华严经》能讲圆满;她也晓得这部经要讲圆满非常不容易,部头太大了,份量太多了。如果每天讲一个半小时,到少要讲五年,那还是略讲,不能细讲。

古时候清凉大师一生当中讲五十遍,他老人家长寿,活了一百好几十岁,他那个讲法是在寺院里,跟出家众讲,出家众没事情,跟去上学一样,一天讲八小时,那个真的不是普通人,一天上八个钟点课,不容易啊,一年讲一部。那诸位就了解了,一天讲八个钟点,一年讲一部;一天讲二个钟点,就四年讲一部,如果讲一个半钟点,岂不要五、六年吗?这天天不能间断。所以这部经讲圆满是相当不容易的。

在中国佛教史上,法师讲任何经典都没有记载的,但是讲《华严经》,佛教史上有记载,这是我们佛门当中的一桩大事,所以一定要在一个地方不能动,长年累月的,这部经才能完成。这部经在佛法里确确实实是根本法门,是佛法的根本法,里面的义理通一切法门,你学了《华严》,那一宗、那一派,你都能贯通了。它的理论齐全而圆满,修行的方法讲得非常周详,在其中共讲了二千多种方法,末后归结到念佛法门。

《华严》德云比丘,在《四十华严》叫吉祥云比丘,翻译的人不一样,翻译的名词不同,是同一个人,德云就是吉祥云,他跟善财童子说了二十一种念佛法门,这二十一种展开来,就把所有法门包括了,换句话说,任何一种法门都是念佛法门。

念佛,我们今天看到这二个字,立刻就想到拿着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叫念佛?可是德云比丘开示的不是这个意思,拿着念珠念“阿弥陀佛”是一切念佛法门里的一种。其实念佛,你要懂得“念佛”这二字的意思,什么叫“念”?什么叫“佛”?佛是觉,它是印度话翻过来的;念是现在的心。你看中国这个“念”字,“今”、“心”,就是现在的心,现在的一念心,你要是觉而不迷,就叫做“念佛”,不一定要拿着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们天天“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还是迷而不觉,迷而不觉不叫“念佛”,所以古人讲的,你喊破喉咙也枉然。

为什么?你没有念佛,“念”是“今”“心”,“佛”是觉,我现在的心不觉,还是迷惑颠倒。可见得念佛不是在口上,口上念得再多是“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净宗讲的念佛要讲“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们今天念,念了不相应,所以它不管用。

什么叫“相应”?就是与觉相应,你现在的心里觉悟不迷,口念心觉,这就相应了;口念心迷,不相应。心为什么迷?心还是是非人我、贪嗔痴慢,这就不相应了。严格的讲,觉心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我们口念佛,心里还是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古德称我们“喊破喉咙也枉然”,不是讥笑,他讲的是事实。

我们都不相应,平常讲的“一念相应一念佛”,也不晓得跟谁相应?是不是我们口里念佛,心里想佛,嗯,这大概相应了吧,其实那还不算真的相应,真的相应是与觉性相应,也就是《无量寿经》上经题讲的“觉正净”,你与这三字相应,就真念佛了。经题上“清净、平等、觉”,你要跟这个相应才行,声声“阿弥陀佛”都是清净、平等、觉。

清净就没有执着,你有执着,你的心决定不清净;平等就没有分别,有分别是绝对不平等;觉就没有妄想。你看看这三个字就是破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觉破妄想,平等破分别,清净破执着。你能够声声佛号跟清净、平等、觉相应,这才叫“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无量寿经》这个经题太好了,夏老居士汇集得真好,全是经题的原文,不增不减,这在汇集里真是功夫到家,一流了。

我们念佛要这样念法,这个念法,你必须要真正看破、放下,知道世缘是假的,一切随缘,一切都不分别,都不执着,一切随它去啊,你才真正能得自在,一定要认识清楚这世间什么都带不去,连这个身体都带不去;等到临命终时才晓得带不去,迟了,来不及了;现在就要觉悟,现在就要放下。你真的能放下,真的得大自在了,你过的日子就是佛菩萨的日子,就不是凡夫了,真的是超凡入圣。

然后我们有能力自度,我知道自己应该怎么生活,自己应该怎么做;也能够度他,知道怎样帮助别人。这个人生虽然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假的一生也很有意义、很有价值。我们说意义及价值是随顺众生说的,如果自己感觉我这一生很有意义、很有价值,你又分别执着了,这一分别执着就变成六道里的福报了,来生得善报享福,就变成这个了。

这种意义、价值确实是有,但是我们自己没有分别,没有执着,《金刚经》上讲“若无其事”,你就超越了;超越之后,你这就变成功德了。你看功德和福德就在一念之间,你做的这些事情,在一般人讲,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如果你有分别执着,就是福德,离分别执着是功德。

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说,功德能了生死出三界,福德不能,做的是一样的事情,就在那一念之间。如何把我们一生所修的福德变成无量功德,你要会转变,怎么转变?不分别、不执着就转变了,就这么一点点,可见凡圣是不隔毫厘,我们在古大德着述常常看到这一句话而不懂什么意思,真搞明白了,真的是不隔毫厘,就是那个观念上的转变,我们就能得大自在,就能得真实的利益。这真实的利益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这样念佛求生净土,个个成功,往生的时候,品位一定高明。

馆长被佛接引往生了,我们跟她约定了,我们今天送她往生,我们将来往生,她一定要跟阿弥陀佛一起来迎接我们,这个她也同意了,她也很欢喜,“好,我们就这样约定。”。这一般人过世,我们常讲“九泉之下”、“地下有知”,馆长往生是“常寂光中”,那完全不一样啊。这就要懂得怎样把一生修积的福德变成功德,她在生病的时候,我常常教她,要转念头,跟她讲很多遍,她印象很深,“啊,你又给我讲这个。”,印象一定要深,才能够放下万缘,才能够把分别执着舍掉,他一生修积的福德全变成功德。

所以你过去修的福德,不要紧,你什么时候转了,就把你从前的统统都转过来了,不是只转今天,昨天的没转,不是的,一转一切都转了。很要紧,很要紧,大家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晓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修积无量功德,也不只是我们这一生一世,过去的生生世世所修的就在这一念之间全转过来了,所以你的功德不可思议,你不要觉得“哎,我没做什么好事。”,你这一转过来,功德就不可思议。

所以念佛是积功累德,《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里统统具足,这说明了一些不认识字的,没有听过经教的,像倓虚老法师给我们讲的这几个人,这几个往生的,为何能不生病,站着走的、坐着走的、预知时至的。诸位你明白我今天讲的这些话,你就懂得他们善根福德因缘不可思议。

这一生虽然是贫穷,甚至于非常卑贱、没有地位、没有机缘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情,可是他过去生中累劫以来所修的,他这一念转了,统统转过来;你看他这一生看不出来,过去生中,你见不到,一转一切转,只要他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就转。

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五欲六尘当中,何必还要再搞分别、执着?过去不明白这个道理,不晓得这个利害啊,所以胡作妄为;现在搞清楚、搞明白了,要作菩萨了,作菩萨就是做个明白人,不再干糊涂事了,这就是菩萨。菩萨跟一般人没两样,也穿衣,也吃饭,也照样干活,就是念头不同;念头不同,果报就不一样,身心健康。

所以我常讲我们不能生病,馆长住医院,我看了非常难过,我跟她讲:“你的体力这样衰弱,你是吃西药吃了五十年哪,那个副作用。”,她点点头说:“对”。我们这个谈话意思是什么呢?意思是决定不要吃西药,你吃西药,后果就是这样的,馆长表演给我们看,大慈大悲,现身说法;实在不得已要吃药,中药好啊,中药温和,最好是不吃药。如果感觉有病,怎么治?断贪嗔痴,断妄想、执着,因为这个是病根,所有一切疾病病毒的根源,我们把这个断掉,把这个淡化掉,以真诚、清净、慈悲,这是最好的滋养,恢复我们的体能。

你用这个方法,都是在念头上转,有没有道理呢?佛在经上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就是我们所根据的原理,《华严经》上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佛把最基本的原理原则告诉我们了,我们听了之后要会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治病上,应用在身体健康上,我们养生可以不必倚赖医药补品,那都是假的。

我们倚靠什么?断贪嗔痴,修真诚、清净、慈悲,这是佛法里达到登峰造极的养生之道,世出世间没有能够相比的。看看自古以来,那些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大德,他们的日常饮食是粗茶淡饭,我们现在的人如果拿去检查化验,一点营养都没有;今天讲究这个营养、那个营养,都是妄想、分别、执着,他们过的日子都在妄想、分别、执着;佛菩萨远离这些,人家不老、不害病、不死,他走的很自在,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坐着走、站着走。

我在受戒时,戒和尚是道源老法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有一个修行人,他预知时至要往生,召集大众说他要走了,他就问大家:“往生有坐着走的,你们知不知道?”,大家说:“知道,听说过,也有人见过。”,又问:“站着走的呢?”,“也有。”,他翻一个跟斗,头朝下,脚朝上,他问:“这样走的有没有见过?”,大家答:“没听说。”,游戏神通啊,真的得大自在。

那我们想想,他们能,我们为什么不能?不能的原因在没能舍妄想、分别、执着,没有能够依教奉行。所以你要深深相信,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佛在《华严经》上说的,大乘经里面,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真正明白这句话,你什么疑问都没有了,所以佛叫做“无依道人”,不依靠别人,完全依靠自己,这是佛法讲的顶天立地,不依赖人,佛给我们讲真话,这种教诲是真实的加持,是真正的保佑。依靠别人,什么人都靠不住,到最后都会落空,你都会悲哀,你失掉了依靠,一定要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真诚、清净、慈悲,如果说《无量寿经》,那你就依靠清净、平等、觉。

清净、平等、觉,就是自性弥陀,变现出来的境界就是唯心净土,唯心净土就是一真法界,实报庄严土,这是真实,不是虚妄;十法界是虚妄,不是真实的。所以希望同修们,要在这些经句上着眼,要在这些地方上体会,要把体会所得的应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日常处事、待人、接物上,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应酬”上。我们要过一个菩萨的生活,要过一个诸佛如来的生活,这就是度他了,表现这个样子就是度人。

所以佛在经上常教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演”是表演,做出样子给别人看,人家看到你这样子,好啊;最好的样子是看到你生活很快乐,每天欢欢喜喜、快快乐乐,看你一生都不生病,看你年年都不老,这是好样子啊。无论你是过的什么生活、干的什么工作,你能作出这个样子给人看,你就是菩萨了,你就是真正在行菩萨道。

人家会向你请教,你为什么不生病?你为什么年年看起来不老?为什么看到你的精神体力愈来愈好?他向你请教,你就给他讲开示了,所以“演”后才“说”,说了他才会相信,因为他有求于你,你就告诉他,这个就叫“弘法利生”。所以“演”真的是自利利他,“说”完全是利他,与自利完全不相干,表演里头才有自利利他,就是行菩萨道,就是广度一切众生。

我们明白了,学了,要真干,要有信心,不要害怕,即使今天有一点病痛了,人家劝你去看医生,你真的有信心,信佛、信菩萨,我就不去了。我在新加坡也讲过很多遍,李木源居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七年前他生病了,去检查,得的是癌症,医生告诉他只有六个月的寿命。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从小学佛,知道这事,也就等于预知时至了,他是作生意的,就把他的生意、财产统统转给太太了,让他太太去经营,自己就准备后事,身上一分钱也不带了;他不看医生,他也不吃药,天天念佛等阿弥陀佛来接引他往生,今年第七年了,阿弥陀佛还没有来。

再去检查,医院的医生摇头说:“不可思议。”,他的癌症没有了;所以他发心,活一天就为佛教作一天工作,他也不拿报酬,他在佛教居士林作了不少事情,一分钱报酬都不要,可能只是中午、晚上在居士林吃一餐饭,全心全力来护持佛法,每一年请我去讲经,从前年(一九九五)下半年开始办培训班,都是他搞的,现在他的身体愈来愈好,所以馆长的事业交给李木源去做了,前面三十年是馆长护持,后面就是李木源在作了。

你看,得了这么重的病,再去检查,居然没有了,他没找医生,也没吃药,也没有想求寿命,没有想求自己身体好,没有,念头都没有,只是活一天做一天,欢欢喜喜,随时随地等阿弥陀佛来接引。所以我想他后面寿命很长,往后护持的工作,这个责任很重,所以他说我们一切要靠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的福报最大,不靠佛,任何一个人都靠不住的,一定要靠佛,对佛要有坚定的信心。

佛在那里?这一本《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我们每天读诵就如同面对阿弥陀佛并接受他的开示,接受他的教训,我们要用这样真诚的态度来读诵,这才能有感应。过去印光大师所说一分诚敬就一分感应,十分诚敬就得十分感应,展开经卷如同面对弥陀,要以真诚恭敬心来读诵,接受佛的教训,常常能够记住,在生活里依教奉行,这比什么都重要。时时刻刻要念着「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我们这一生的生活就有方向,就有目标及原则可以遵循,不致于迷失了自己。

今天因为准备录音,把时间耽误掉了,我是怕同修们还有事情急着要去办,时间拖得太长,大家也不好意思。明天三时系念,还有二次聚会,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下面还有二次聚会,我们都要谈谈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认真的修行,才能够得到真实殊胜的利益,把我们的旧观念、旧思想如何能改过来。今天跟诸位讲的是把我们无始劫以来累积的善根福德怎么样转变成功德,非常的重要,然后你才真的明了了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想想这三条自己统统具足,往生就有信心了,跟阿弥陀佛就又靠近一些了,谢谢诸位。

第二天

诸位同修:

时间过得很快,明天我们的聚会就要告一个段落了,在这几天当中,我已接触了不少的同修,大家在一起闲谈起来,多半都感到用功不得力,应该要怎么个用功法?实在讲,能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总算是觉悟了,这是个好的现象。“佛法”这二字的含意就是要觉悟一切法,或者说在一切法当中,我们要能够保持着觉悟。明白这个意思,我们才真正知道学佛无非就是学做一个觉悟的人,学做一个明白人。

佛菩萨也是一个人,我们还是人,我们跟佛菩萨有那些不一样呢?那就是佛菩萨明白一切事理,佛菩萨觉悟;而我们恰恰相反,对于宇宙人生、对自己、对别人,对一切事物都不觉悟,都不明了,差别在此地。必须有人想明白、想觉悟,这才能感得佛菩萨出现在世间,就是佛法里所讲的“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

佛菩萨教给我们是些什么?这一点总得要清楚,甚深的大道,须知就在日用平常当中,佛法如是,世法也不例外;中国的学术,究其根源则称之为《易经》,中国古代的六经都是《易经》的注脚而已。“易”就是简易,简单容易,大道不凡杂,佛教给我们的亦复如是。

现在我们看看世法跟佛法都不简单了,这怎么一回事情?这是被我们众生搞繁杂了,不是佛法繁杂,是我们把它搞繁杂了,这一点必须要知道。为什么我们把它搞繁杂?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无量无边,从各个角度去看佛法,于是佛法繁杂了。这也正是应了佛在经上所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话很有道理;如果你心里没有想,换一句话说,就没有一切法,你想得愈复杂,诸法也就愈复杂;如果你什么都不想,那这一切法就很简单、很单纯。诸佛证得的一真法界单纯哪,十法界就不单纯了,六道就更繁杂了。

理和事,我们都要清楚,然后我们才能理出一条修学的道路。“修”是修正,“学”是学习,修行的“行”则是我们的生活行为,我们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把错误的思想修正过来,这叫做“修行”。修正过来之后,我们学佛菩萨,这叫“修学。”。

佛菩萨在各行各业,如《华严经》所说,其实一切经里都讲,《华岩经》讲得很明显,我们很容易看得出来,无论是那一种生活方式,或从事那一种行业,这些都没有妨碍清凉在《华严》上告诉我们,“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事事无碍”即任何生活方式、任何工作都是学佛,都是学菩萨,都是菩萨行。

什么叫“菩萨行”?这个观念我们要搞清楚,“菩萨”是觉悟的意思,“菩萨行”就是觉悟的行为;因此这就超越时空,超越万法。从日常生活里来说,穿衣吃饭,只要与“觉”相应,这就是修菩萨行,就是学菩萨道;如果与“迷”相应,那叫“造业”。

这话是真的,六道凡夫那一个不造业?不但六道造业,四圣法界也造业,不过是他们造的业轻,我们造的业重,这十法界愈往下去,造的业就愈重。什么人真正觉悟了呢?佛在经论上也给我们立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超越六道轮回的人算是觉悟了。

六道是什么?经上告诉我们,六道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所谓的三界、九地、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品”是品类,每一类里面数量太多了,说之不尽。佛用方便的方法,将这些错误归纳,虽然归纳为这个头数,对于初学的人还是嫌烦,于是再把它归纳为十大类,这就好说了。

见惑就是我们见解的错误,我们看错了;思惑就是我们想错了,这二个合起来叫“见思烦恼”。你只要有这些东西就出不了六道轮回,换句话说,起心动念就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上所说的“无不是罪”;我们自己要承认,要能够勇于认错,一个勇于认错的人,这个人是好人,这个人有希望,若以其它的宗教讲,这个人就得救了。自己有过失还死不肯承认,这个不能得救,真是没救,所以我们一定要勇敢的认错。

我们确确实实对于事实真相看错了,第一个看错的就是把这个身当作自己,这个说起来,也许很多同学都觉得奇怪,这个身不是我自己,什么是我自己?那一个人不把身看作自己呢?对的,凡是六道的众生都把这个身看作自己,所以你自己把这个身看成自己,好像这个很正常嘛,这也没有错误嘛,每个人都是这个看法,那我这个看法怎么会错误呢?

其实真的错了,因为把这个身看作自己,念念都要为这个身,这就养成大错特错,贪嗔痴慢都从身见生起来的。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大家最容易觉察到的就是贪吃、贪睡,都为这个身嘛。实际上,你贪饮食的口味,谁知道口味?舌,舌头只有三寸,到咽喉下面就不知味道了。你看,用多少的心机就为这三寸舌造多少的罪业?我们中国人在饮食上比外国人讲究多了,实在讲,说讲究多了就是讲比外国人造罪业要造的多了。

外国人注重营养,他为这个身,我们为舌而贪图口味;人家为身,比舌大得多了。细细想起来,我们不如外国人,由此可知身见的可怕。

“身”到底是个什么?大乘佛法里说得透彻,身是属于我所有,不是我,“我”和“我所”要辨别清楚。“我”是生宰,“我所”是我附属的,譬如说我们穿的衣服,衣服是我所有的,是“我所”;我们住的房子,房子是“我所”,你的家亲眷属也是“我所”,是我所拥有的,不是“我”;同样一个道理,我们的身是“我所”。

“我所”是无常的,它不是常住的;再跟诸位说,“我”是常住的,“我”是不生不灭的,这个身有生死,“我”没有生死,这才是正确的观念。身的生死就跟衣服一样,衣服穿旧了,你们就把它脱下来丢掉,不要了,再去换一件新衣服,你穿新衣服,新衣服就是生,穿旧了,穿破了,就不要了,它就死了,它有生灭相,“我”没有生灭相。

这个道理,佛过去在《楞严经》上讲的很详细,当时波斯匿王在座,他和释迦牟尼佛同年,他听明白了,知道自己原来没有生死,这很欢喜,是“身”有生死,不是“我”有生死,“我”是不生不死,他明白了这个道理。现在我们有了这个身了,就要好好利用这个身,实在说,无论什么身,我们通常所谓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的身都是“我所”,就是你成佛了,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是“我所”,也不是真正的自己。

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现在这个世间,他老人家一生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八十岁圆寂,这个色身是我所,有生有灭;我,没有生灭;这是首先我们要把观念纠正过来的。

我,不生不死;我,不来不去;《中观论》里讲的“八不”,“八不”是“我”,不常不断,不一不异。谁找到“我”了?诸佛菩萨找到“我”了,所以他就得自在了。凡夫、二乘、权教菩萨都还没找到。真正学佛,必须将这些事实的真相,虽不能搞得很清楚、很明白,多少也要有一点概念,在这个地方建立信心,那就好办了。

所以无论是得的什么样的身,佛告诉我们,要利用这个身体积功累德,不要拿这个身体去造罪业,用这个身体去造罪业就错了。这个地方说起来,极其微细,必须要细心的去体会、去观察,然后善用这个身体和环境。佛门里常讲“藉假修真”,身和境界都是假的,都是无常的,佛经里讲皆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有生有灭。身有生老病死,一切动物的身都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都是变化无常,矿物、星球它有成住坏空,这是佛给我们讲“万法无常”、“万法皆空”。

“万法皆空”是真的,但是这里面有个道理它不空,什么道理?因果。也许有人问,万法皆空,为什么因果就不空?因果是不是在万法之内?没错,因果也在万法之内,因果之不空,因为因果是一个连续的现象,因里面有果,果里面有因,因果循环,所以它不空,是一个相续的现象,如果因果空了,那十法界、六道就没有了。十法界、六道这个假相会存在,为什么会存在?就是因果相续的现象不中断,这里面是千变万化,这是事实的真相。

所以佛教给我们种善因得善果,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有它的因、缘、果、报,《法华经》上说得就更详细了,《法华经》上给我们讲的“十如是”,那个“如是”就是不空的意思。由此可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最低限度要与善法相应,这个尚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但是在六道里面可以避免恶道及恶缘,我们所期求的人天福报、幸福美满,确实是可以得到的。

这是佛教给我们初学及心量见识都不太远大的人,佛用这个方法教导,教导的目的,确是能够保障社会的安全,稳定繁荣及兴旺。

佛法这样好,为什么今天这个世界这样乱?诸位,细心的去观察,这社会的动乱,实实在在讲是不学佛之过。这不学佛,我们把它解释开来就是不觉悟的过失,我们是不是学佛了,其它的宗教就会反抗?你佛教有什么了不起?他不晓得“佛”这个字怎么讲,“佛”是觉悟的意思,不觉悟的过失是全都迷失了自己,所以对人、对事、对物产生种种错误的见解、思想,引导一些错误的行为而招致恶果,这个道理在此地。

特别要明了的,佛法决定不是宗教,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的,佛法的教学超越宗教,超越种族,超越所有的界限,它是圆融的,大圆满的,所以经上常讲“九界众生”,这范围非常广大。

一切众生,他的种族不相同、文化不相同、宗教信仰不相同、所隶属的国家不相同,这一切不相同当中,觉悟和迷是相同的,所以佛法只讲“觉”“迷”,不讲其它。

菩萨是印度梵语的名词,意思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所以“菩萨”翻为“觉有情”,觉悟的众生就叫“菩萨”;我们学佛的人觉悟了就叫“告萨”;基督教的牧师觉悟了,他也叫“菩萨”;天主教的神父觉悟了,他还叫“菩萨”。

于是我们才真正明了,《华严经》上讲的五十三位善知识,你看他们的身份,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是菩萨。从政的是菩萨,经商的也是菩萨,做工的也是菩萨,无论你干那一行,你觉悟了,都叫“菩萨”。老人觉悟了,称“菩萨”;小孩觉悟也称“菩萨”,这才知道佛法只讲觉、迷,没有其它界限。

由此可知,一切众生要想破迷开悟,做一个明白人,做一个觉悟的人,那当然要学佛,学佛就是学觉、学明白而已。佛的经论很多,内容就是说明这桩事情而已,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了,你的思想才可以说是纯正,你的见解才可以说是没有错误,所谓是“正知正见”;没有真相,那来的正知正见?

可见得佛不欺骗人,佛所说的话,句句真实,但我们没觉悟;如果我们能信佛所说的话,那就有福报了,这个人就有福了,为什么?他能信,能信一定能解能行,他就能相应,与事实真相相应,相应就得福了,相应就离苦得乐。由此可知,佛法并不难学,难在信、解、行的相应,相应就是“证”,古人讲的“信解行证”。

事实的真相,从事相上来讲,总不外乎因、缘、果、报,佛跟我们说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一切万物的关系,因缘很复杂,无量因缘。无量因缘再把它归纳为四种因缘,特别是讲到人际上的关系,这四种因缘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如果缘深的就变成家亲眷属,缘若是疏的就变成亲戚朋友;再疏远的,也许就变成陌生人。

我们走在外面,每天遇到许多人,有些人见面跟你笑笑,跟你打个招呼,善缘;有人见面跟你瞪眼睛,看了你不舒服,恶缘。但是那个缘很疏,见一面走过去就没有了,可能你一生只跟他见一次面,第二次就遇不到了,缘疏啊,要懂的这个事实真相。

学佛觉悟的人要如何处置这些事情?觉悟的人要把这些事缘转变成法缘,你看看佛菩萨他们做的。家庭,说实在的话,不是个好地方,家庭是冤冤相报的所在,你们仔细想想看,是冤冤相报的场所,不是好事情;可是觉悟的人,他能把冤冤相报转变为道场,这就高明,把亲眷转变法眷属,能教家人个个觉悟,你自己带头干。

很多同修学佛了,但家人不学佛,障难很多,来给我诉苦,我就告诉他,“你学佛不是真的学。”,他说:“我怎么不是真的,我每天的功课一堂都不缺。”,那个没用处,你要是真学,你必定感动你一家人,果然真学而还没有能感动,那是你的功夫不够。

说实在的话,这个世间的家庭里,最复杂、最难度的,大概是在中国古时候大舜这一家了,你们念过历史就晓得,尧舜禹汤,你看舜的继母、父亲,那真是难度,但他都能完全用自己的德行,经年累月,父母最后还是被感化了,那就是佛菩萨。佛教在当时虽然未传到中国,舜却是佛菩萨,他不迷,他觉,心正,心地清净,他真的做到了觉,正、净。我们佛门里,觉正净就是标准,所以他的行为是标准的菩萨行,标准的菩萨道。我们就事理来看,他符合佛法里讲的菩萨的标准,我们能不能像他这样做法?

舜王的作法有原则可寻,这个原则,大乘佛法里有;遇逆缘、处逆境,“缘”是人事环境上的关系,“境”是物质环境的关系,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非常恶劣,他处在这个境界里,我们佛门叫“逆增上缘”,你在这里面修什?你去修“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舜就是守住这个原则。

真的不见世间过,他没有看到父母的过失,只看到自己的过失,像六祖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舜没见世间过,见到别人有过失,总是想到自己有过失,而反过头来反省,认真的改过自己,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真正觉悟的地方,我们学佛就要从这个地方学。

尧舜禹汤,他们是人,我们也是人,他们能,我们为什么不能?人家作给我们看了。现在摆在我们眼前的,无论我们过的是什么日子,你的生活过得很好,你在顺境里面要修觉正净;或者说你的生活过得很清苦,你也要在苦日子里修觉正净。

由此可知,世缘对我们的关系不大,迷悟对我们的关系则是太大了,悟了就有乐趣;迷了,虽富贵也不乐。诸位如果很冷静的观察这个世界,可能就在你身边,有的人福报很大,有权势、有地位、有财富,可是生活过得很苦,富而不乐。也许你看到很贫穷的人,地位很低的人,物质生活相当艰难的人,他日子过得却很快乐。

能过得很快乐,那是人生真正的享受;与其富而不乐,不如贫而乐,他真正懂得享受。要能真正离苦得乐,没有别的,归根结底,还是要看破、放下,真正能看破、放下,就与事实真相相应了。所以大家要记住,不能够与情相应,“情”是感情,与情相应,你造六道轮回业,这个可怕。你要与觉相应,与理相应,与智相应,与事实真相相应。

事实真相在《金刚经》上讲得最透彻、最圆满,事实真相是什么?一切法不可得。《大般若经》上,这句话说了几百遍,告诉我们一切法不可得。从根本上讲,《金刚经》上讲的“三心不可得”,能得的不可得;万法缘生,凡是因缘所生法,都没有自性,都没有自体,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故外面境界也不可得。能得、所得都不可得,所以叫你放下,为什么?放下就与事实真相相应了。

事实真相是什么?即是我们一般人讲的真理,你跟真理相应;在佛法讲是自性,自性不可得。自性有没有?有,虽有,不可得。你要是有得失的心去求自性,你就求不到了;离开得失的心,你就证得自性了,你就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所有一切境界相、十法界依正庄严及一真法界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相分,自性是能变,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所变,可是这个里头有个道理,道理是什么?能所不二,所以它不可得。如果“能”“所”是二,那就有能得,有所得,要讲不可得就讲不通了。因为它能所不二,所以你有能得、所得的念头生起来就错误了,就与事实真相相违背了。

正因为能所不二,所以我们在一切事相当中,要认真努力去做,这才相应。不能说能所俱空,那我什么都不要做了,你就没有体会到它真正的意思,没有了解事实真相,你只看到一边,没有看到另外一边,你的见解不透彻,你的见解不圆满,你是偏见,不是圆见。

你要是见解透彻,无论你做什么事情,做那一个行业,你都会做得非常认真负责,会做到尽善尽美,给你的同行作个榜样;虽然作一个榜样,作得很好,认真努力负责去做,又不着相,这是相应。绝不可以有一念心,我做了多少好事;佛虽然讲积功累德,没错,积功累德在事相上要做,心上不能有,不能有积功累德的念头,有这个念头,你就错了。

你要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这样做才与诸法实相相应,与能变所变、能所不二相应。这个相应就是你与自性相应,你与法性相应了,道理在此地。相应了,你就见性成佛了;与法身相应,你就证得清净法身,就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了。

由此可知,我们年岁老了,要做老人的榜样;我们年轻,要做年轻人的榜样;我们每天上班,要做一切上班人的榜样;你是家庭主妇,你应该做家庭主妇的榜样。“榜样”就是菩萨,菩萨就是一切众生的好榜样。所以无论是什么样的生活、无论是什么的身份,他都是菩萨,都给一切众生做典型,样样事情做得合情合理,做社会大众的表率,这就叫“学佛”、“学菩萨”。

学佛人如果没有这个念头,那你到那里去学?天天念经,念给泥塑木雕的菩萨听,那有什么用处?他才不听你的,你认为他有灵,那你就错了;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他灵在那里?他灵不灵是看我们眼看、耳听后有无领悟,如果我们六根接触佛菩萨的境界而有所领悟,他就灵了。

由此可知,灵不灵是在自己的心,不是在外头的境界,离开自心无有一法可得,这是大乘经上常常说的,这是真话,不是假的。我们除了在生活、工作上做一切众生的好样子之外,还要念佛,一定要示现这个样子,为什么?唯有念佛才能真正在这一生当中了生死出三界,其它的法门虽然好,我们的根性不相应,很难修,不容易成就,唯独这一门万修万人去。

我在前面跟诸位说过,真正要求往生,绝不能生病,生病就靠不住了,因为你在临命终时,完全听人摆布。你要晓得,跟你亲近的人,善知识少而冤亲债主多,他并不是恶意,他是善意,善意却做了糊涂事,把你往生这个缘打断了,你说这糟不糟糕?换句话说,我们要是不愿意听人家的摆布,那你自己要能做得了主,预知时至,不能生病,绝定不生病,走的时候站着走、坐着走。

我想每位同修听到,都很希望将来我们也能做到,为什么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是你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了,这个东西是障碍,这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特别是年岁大的人。今天甘老居士没来,昨天他来了,我们也很难得碰一次头,八十多岁了,告诉我,他喜欢看书,什么书都想看,这很糟糕。我昨天告诉他了,我现在七十一岁,不看书了,你还什么书都喜欢看,我不看了。看书是什么?打闲岔啦,看书是教你胡思乱想,不要说世间书看了胡思乱想,看佛经也胡思乱想啊,这部经上说空,那部经上说有,不是胡思乱想吗?

佛经也不要看了,一句“阿弥陀佛”念下去就好啊,年岁大了,不干了,统统放下了,这就是书也不能看。年轻人可以看,年轻人你们来日方长,其实说长,也不能定论,黄泉路上无老少,年轻人看书还情有可原。为什么要看书?为什么要讲经?是因为你有疑惑,为了帮助自己和别人能断疑生信,这才看书。已经相信,已经不疑惑了,就不必再看了,再看就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书不能看啦。

不但书不能看,外面人家的话也不能听,听这些话干什么?张家长李家短,这些人我是非与自己生死大事统统不相干,只有害处而没有利益,所以也不要听了。一句佛号念到底,就是连家亲眷属这种亲情也要放下,你才能往生。你在最后这一招的时候,你这一念也不放下,你绝定不能往生,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

不要等到临终的时候再放下,现在就要放下,临终那时候,怕你放不下了,这种人太多太多了,所以就应当早一天放下。唯有现在就放下,我们将来往生才有把握,才能够得大自在。身体不好,你能够一切放下,身体就好了。

佛教给我们一个真理,我们要会用,那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是无上的珍宝,你要是会用,那你一生得大福报。一切法从心想生,真正明了了,那我就专想佛,你心里就生佛啊,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你就生佛,作佛去了。口念佛,心里还想别的,打闲岔,那个没用处,你念佛的功夫全都被破坏了,这不能不知道。尤其是年岁大的人,不能再看,一定要专心,一门深入,绝对不要听人说这一句“阿弥陀佛”太简单了,那有那么容易成就。

如果你听人家的话,想想他是有道理,我们还要多学几个法门,那你就错了,他说的话,毫无道理。愈是高级的法门,一切愈是简单;若是顶尖的法门,一定是最容易的法门,它才能够普度一切众生。

你要是不相信,大家念过《无量寿经》,经上佛说将来佛法统统灭尽了,这部经还留在世间一百年,佛说这话是什么意思?诸位要从这里去体会。

佛法好比是药物,众生生了大病,病很多、很严重,所有一切药物都失效了,都救不了了,最后这一句“阿弥陀佛”还能救,你才知道这个法门的殊胜。这个法门不可思议,能度末世佛法灭尽后那时的众生,那时的众生的业障又不知道比我们现在深重多少倍,他们都能够得度,何况我们现在?

所以这一生遇到了,决定不能舍弃,经论上及祖师大德的着述、开示,他所说的那些话,如果你看到、听到了,仔细观察,他给什么人讲的,这个要懂的。也就是说,他用那个药是治什么人的病?那个人的病跟我的病一不一样?我要搞清楚。我们也学善财童子,可以看看,可以听听,但绝定不能学对方;善财的高明就高明在这一招,表演给我们看,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他都可以看看,都可以听听,但是还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决不改变。

他可以看、可以听,我们要不要学?我们当然要学,但是你可不能学错了,你要是刻意去学,你就错了。你也去学参访,到处去参学,你就错了。善财童子的参学不是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你现在还活在这个世间,你总不能脱离社会,你每天一定会接触很多人、很多事,五十三参是教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应付它?五十三参用意在此地,你要是会用心,你每天从早到晚接触的这些人事物就是五十三参。所以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是代表现实的社会,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就是我们从早到晚天天遇到的。

你看善财他遇到后,正如六祖大师所说的,他那个心常生智慧,那就全是善知识了。我们今天从早到晚全生烦恼,全是恶知识了。你要在这里面学善财童子,能把一切人事物都变成善知识,让我们念念增长智慧,这就对了。实在讲,善财也没特别的本事,他那个本事也就是看破、放下。

所谓看破,一切事实真相他都明了,他不迷惑,这是看破了;明了之后,他什么都不学,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无论那一个法门,连边都不沾,这叫放下,自始至终,一句佛号。我这个念佛法门,当年李老师劝我,我还不能完全接受,真正让我死心塌地学这个法门,是讲《华严经》讲到末后这一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无量无边的法门总归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展开就是一切法门,吉祥云比丘说的很详细。

 
 
 
前五篇文章

一声佛号统摄一切法(第一讲)

一声佛号统摄一切法(第三讲)

一声佛号统摄一切法(第二讲)

当下的净土

如本法师 佛学讲座讲义-- 往生极乐三要诀

 

后五篇文章

当生成佛——韩馆长往生的启示(2)

修持阿弥陀佛破瓦法

阿弥陀佛破瓦法修法导论

往生兜率净土

慈宗信众往生当下十处理步骤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