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怎样才能保证往生 怎样提高往生品位(1)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怎样才能保证往生   怎样提高往生品位》

——释仁清法师讲述

(根据光盘整理)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诸位法师,诸位发心菩萨们:今天我们利用这个时间来探讨一下,净土法门当中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课题,这个课题的题目我们暂时把它拟定为:《怎样才能保证往生?》。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天天念佛、修行、诵经、礼忏等等,这一切的修行,目的是为了什么?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究竟圆满佛果。但是有一个问题,不知大家想过没有?就是:我们天天修行,能不能保证往生?这个问题作为我们修行净土法门 的人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秘诀,就是说:你要保证往生,你必须掌握住哪些?这个在经典上,释迦牟尼佛,包括阿弥陀佛已经给我们有所开示。经典上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层面就是要知道我们绝对应该做什么?第二个层面就是绝对不能做什么?这两个方面我们必须都要知道,还要做到。不做的坚决不能做,持住。

第一个方面的内容,相信大家以前在听闻经法的过程当中,了解的比较多了。第一个方面,即我们应该做什么,只是比较简单地跟大家共同探讨一下。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是绝对不能做的那一个方面,根据课下的了解,有很多的信众并不清楚,就是释迦牟尼佛包括阿弥陀佛在经典当中告诉我们的,你想求往生,绝对不能做的两条,这个可能是很多人还不知道的。那么我们就把今天的主要精力,放到第二条上。对绝对不能做这一方面,我们仔细分析一下。

今天先讲一下应该怎样做的内容,这个应该怎样做,大体上包括几项,第一是信,第二是愿,第三是行,第四呢就是一向专念,第五就是发菩提心。

那么我们在怎样做这一方面,我们一定要掌握住这几项。咱们先来讲一下信的内容,这个信啊,你要具足正信、真信和坚信这几条。

这个正信是什么呢?就是你信什么?为什么去信?这个经典上给我们说得非常清楚。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大智度论》上也给我们开示了:“佛法大海信则能入,智则能度。”可见这个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信要有正信。正信是什么?正信就是正信佛法,我们要相信佛法。我们是信佛法,不是信迷信。也不是信其它外道,甚至是邪教。为什么信仰佛法呢?因为佛法跟其它外道有所差别。

佛法主要是讲了因缘果报,缘起性空的究竟之理。人人都能成佛,人人都具有佛性,这是佛法解释给我们的真理。其它外道则不然。有的历史比较长的宗教,它们往往是信仰某种天界,某种天人,某种天主等等。我们知道,这个所谓的天,在佛教当中来看,它是分二十八层天,这二十八层统一的叫天法界,这个天法界它是六道轮回的一种法界,它仅仅是众生的一种存在形式,它还没有了脱,它还是六道轮回的一类众生。所以说如果我们不是信仰佛法而是信其它外道,还是信其它的宗教,那么可能我们就是去侍奉某种天,去修行某一种天界的果报,那么到后来,你可能就只是得生天上了。得生天上也是六道轮回的一种。也就是说,我们只有通过信仰佛法,同时修行佛法,才能够真正了脱生死轮回,才能够证得无上佛果。所以说我们信,必须要有正信,必需要相信佛法。那么相信佛法,佛法当中有一个原理,就是因缘果报这个原理,因果不虚。因缘果报,毫厘不爽。还要相信因缘果报通三世,这个就是大家在以前听闻经法的当中,了解得是比较多的,在这里简单介绍。

还有一个信的内容,就是从事相上,我们要相信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真有,我们也要相信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这个呢,在经典上,《无量寿经》啊、《佛说阿弥陀经》啊、《观无量寿佛经》啊等等,已经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了,一定要相信有个阿弥陀佛,还要相信西方极乐世界,更要相信阿弥陀佛为了救度苦难众生,为了接引我们娑婆世界的有缘众生,他发过四十八大愿,这个课下读经典就行了。这是我们真信的内容,一定要真信不疑,不要怀疑。

还有一个信的内容,就是我们一定要知道,因缘果报,毫厘不爽,只要你信仰佛法,修行佛法,你就能消业,你就能了脱,你就能成佛。我们首先知道的是,只要你坚信西方极乐世界,坚信阿弥陀佛,你一定能够在临命终的时候,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来接引你的,这个你一定要坚信不疑。作为我们当前来讲,在修行过程当中,也就是说,我们的寿命还没有终了之前这段时间,我们一定要坚信就是只要是念佛,只要是诵经,只要是修行,都能够消业障,都能够解除怨结,都能够开显我们的智慧。临命终时,就借着阿弥陀佛的愿力,阿弥陀佛亲自现身来接引我们,这个是坚信不移的一个内容。至于信这一方面,我们简单的介绍这些。

接下来的内容就是愿。愿,古大得把它叫做切愿。真信、切愿、力行。单纯说这个愿是个什么含义呢?有的人不知道信愿行什么意思啊?心中想成就的,你想达到的目的,决意特指内心的愿望,也就是说是一种祈愿,也就是说你想达到的那个目的,发出这种祈求、祈请、祈盼。这就是愿的含义。关于这个发愿,有愿心、愿力。切愿就是这个含义。当然发愿以后还有一种愿行。这个发愿啊,一定要发修行佛法,精进佛道这个愿,一定要发断恶行善这个愿,一定要发行持佛戒这个愿,一定要发断一切恶,行一切善这个愿,还要发临命终的时候,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说我们舍去这个保身,舍了这个报身,准备往哪儿去呢?这里,这个愿体现的非常重要。我们就是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发愿让阿弥陀佛亲自来接引。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西方极乐世界,再通过修行成就佛果,然后回入娑婆或他方世界来救度众生,这是我们的愿。

接下来我们探讨这个行啊,真信、切愿、力行啊。这个力行啊,大家知道,法藏比丘,也就是阿弥陀佛,发愿以后,经过兆载永劫,修无量的行业而成就阿弥陀佛的,阿弥陀佛在因地发愿,他要成就一个佛国,超越十方佛土,诸佛境界,那么愿成就了,发了,他怎样做的呢?多世多劫的修行,他是通过多世多劫的修行,而成就的阿弥陀佛,这个我们大家是知道的。我们说的这个力行,就是实际去做。这个力行包括哪几个方面呢?以念阿弥陀佛为正行,以诵经啊,放生啊,印经啊,乃至是建寺院啊,供养布施等等,以它为辅助,修行过程当中解行并重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古代历代的高僧大德要求我们做的。解行并重,像解啊,就是对佛教能否坚定道心,能否对佛教树立正见,能否掌握住自己的正确的修行方法,离开解是做不到的,那么你想解,对佛教有个正确的认识,对自己修行的方法有个正确的了解,有个掌握,那这个途径是什么呢?多诵经典,多听讲解,多听善知识的开示,这也是佛陀对我们的要求。多亲近善知识么。当然作为我们来讲,因为时间不够用,那怎么办?看一些净土法门的经书,比方说《观无量寿佛经》啊,《佛说无量寿经》啊,还有《佛说阿弥陀经》啊等等,就是关于净土法门的经书啊多看一下,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如果说我们不知道这个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我们不知道修行佛法有什么好处,那么让大家坐到这来听法,让大家去念一句阿弥陀佛,那你们念吗?!你首先得知道,师父你让我们念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师父你让我们学习佛法,修行佛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好处?你首先要知道,即使你没有因缘去诵经,或者是没有时间,或者说是没有文化,不认字,这只说明你的业障重啊。不是说经书不可以看。请问三皈五戒是什么意思?八关斋戒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佛陀制定不杀生戒律?好不客气的说,这些内容,如果以前大家不是从师父那里得到开示的话,如果不是从经书上看到的话,我们不会知道什么意思?也不可能去做。不可能去照着做啊!

诵经具有开显智慧的功德,具有消除业障的功德,具有解除怨结的功德,具有种成佛之因的功德。诵经或者是拜经等等等等,哪怕就是抄经印经,流通经书,这都是无量无边的功德,这就是修行的一个法门。力行,比方说,你到寺院打扫卫生,耽误不耽误你念阿弥陀佛呢?不耽误吗?对不对?所以说大家一定要掌握住修行的方法,时时刻刻在修行,处处地地在修行,那么你就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在念佛过程当中,在修行过程当中,你还放生,你还戒杀,你还吃素,你还印经,这也是非常非常有必要的。经论上讲:“诸功德中,放生第一。”那么你放生这个功德,大于一切功德,那么我们在有因缘的时候,在有能力的条件下,是不是可以跟着去放生呢?这就是一种修持。那么印经、流通经书:在《僧祗律》当中说:“百千世界中,满中真金施,不如一法施,随顺见真佛。”比方说我们印经、流通经书,流通一些佛法吧,这个就是一种法的布施,当然包括了财的布施。这种法的布施胜过百千世界中的一切黄金的布施,因为这种法的布施,有缘的人得闻到佛法以后,就种了究竟成佛之因,那么你这个法的布施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印送经书可以不可以呢?印送经书不但不耽误你念阿弥陀佛,而且还有印送经书的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大家一定要学会修行。你行持一切善的一切功德,一定要把它发愿回向到西方极乐世界,庄严佛土,把它作为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究竟成佛的福报资粮。这就是净土法门的回向的内容。我一念之善皆可回向,意念上的善就有意念上的功德,一念之善皆可回向。回向什么?回向善的功德、利益:把它作为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福报资量,这是你的资粮,这就是你的修持。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多世多劫的修行,积累了无量无边的福报资粮,后来他成佛了。佛在《四天王经》上讲:我今做佛,乃往昔积业所致,是过去世生生世世积累的成就佛果的善业,最后这一世成佛了。这是《四天王经》上讲的。并且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托钵化缘呀,在转法轮啊,救度众生啊,让广大的信众种福田啊。他天天也是和他的弟子一样出去托钵化缘,有一次见到一个老太太纫针,就是说的咱们做活的那个针,老太太的眼不太好用,纫针有点麻烦,不太好用,释迦牟尼佛就过去把针和线接过来,替这个老太太纫上这个针,所以说古大德有一句话,“如来不舍穿针之福”。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佛了,他都没有舍去给别人穿针引线的一点点福报,为什么?这就叫积累,这就叫修持,这就叫弘法度众,这就是佛门修行人应该做的。行持的内容非常非常多,因为我们今天时间有限,对于行持,如何去行持?我们讲的相对简单一点。那么,还有一个行持的内容,我们大家一定要知道,行持什么?行持佛家的戒律,可以这样说,戒是佛经的高度的浓缩和总结,戒,体现的是因缘果报,比方说三皈五戒当中,第一条是不杀生,为什么不杀生?这来自于诸多经律当中介绍的因缘果报,比方说你杀生,根据“因缘果报毫厘不爽”来讲,你肯定被众生而杀回来,要偿还这条命么!这就是因缘果报。也正是有这个原因,释迦牟尼佛制定了戒律,不能杀生,不允许杀生,是这个含义。戒律是佛经的高度的浓缩和精华。所以它体现的直接是因缘果报。所以佛在世的时候,以佛为师,佛灭度以后以戒为师。这个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佛临涅盘的时候,就告诉他的弟子,就这样说的。佛法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的总和。我们是信佛、是修佛、是成佛的。那么第一条就是戒。戒定慧三无漏学是统一的整体。你离开戒不可能有定,离开定那是狂慧。这在《愣严经》上讲的很清楚。所以《华严经》又说了:“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实则如来所赞叹。”如果你能持住净戒,诸佛如来都赞叹你,你真佛子也,真丈夫也,真正的修行人。为什么赞叹?因为你太难得了,你是真正佛教的修行人,来世必定成佛。你现在是佛子,以后是佛陀,成就佛果的。《涅盘经三十一》当中说:“戒是一切善法的梯凳。”戒是一切善法的梯子,台阶啊!“防非制恶,戒为根本,转凡成圣,戒乃舟航。”所以说,严持戒律是修行佛法的任何佛弟子都必须要做到的。

在家的人那怎么办呢?持什么戒呢?如果你受了“三皈五戒”,你就严持“三皈五戒”,“三皈”本身就是“戒”叫“皈戒”么,当你三皈依的时候,已经得到“皈戒之体”,是这样。如果你舍离了任何的佛法或者舍离了佛,或者舍离了僧,那么你就“破了”“三皈之体”,你舍去了三皈之戒体了。皈,三皈就是皈戒。五戒也是一种戒。我们一般的信众都是受过三皈五戒的人,一般的都是做得到的,所以说当你受了“三皈五戒”的时候,一定要严持“三皈五戒”,当你受了“在家菩萨戒”的时候,你一定严持“在家菩萨戒”,当你受了“八关斋戒”的时候,你一定要持清静“八关斋戒”,是这个意思。持住你受的戒,那就叫持戒。那是无量无边的功德的。

戒分两方面的含义:一种是止持,一种是作持。止持就是止住而持住这个止的内容。比方说不杀生,止么,停止杀生,停止杀生的行为,停止杀生的身口意,就是不能做的那一方面叫止持,不能做,不能杀生,持住不能杀生,这就是戒律的一条,这叫止持。

作持呢是这样。你要精进,你要六度,比方说布施吧,你要精进,你要布施,你要持戒,你要修行,这本身是作持的一种。让我们去做,要做,要做什么呢?要行一切善,要断一切恶,断一切恶的过程当中,本身就是在作持,做:断恶。持住,坚持住,坚持不懈,精进不停,那本身就是持戒,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修持,这是作持。当然,作持的内容在佛教当中,有专门的作持的仪规。比方说羯摩,半月一羯摩,通过羯摩,我们说批评与自我批评啊,通过羯摩作一些佛事,这就是作持。作持,在这个方面来讲呢,它是有一定的仪规的,所以说,作持它也分这么两方面的意思,分这么两方面的含义,这个大家知道就行了。

律跟戒相比啊,律是一种规范,是一种威仪。比方说,我们在寺院过堂,过堂就是吃饭,怎么坐,碗怎么放,然后,先拿哪一个碗,后拿哪一个碗,筷子怎么动,碗怎么端,这些都是种威仪,威仪门么,威仪门就是律。规范威仪,行住坐卧的一种标准。这个戒和这个律啊,我们大家一定要知道,作为修行的人来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当然今天咱们探讨的是:“怎样才能保证往生”,今天主要不是讲戒律,所以在这里简单一提,

有一种说法:“末法时期可以不持戒了”。很多人都认可:“是”,拍手称快,“太好了,可以不持戒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佛陀在经典当中只是说,末法时期,严持净戒的人相对少了,为什么呢?正法离我们远去了,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就是末法,末法时期修行的外界的违缘太多了,外界的违缘,也就是恶因缘多了,对于戒律的非常细微的那一方面,就非常难持了。打一个比方说,我们出家人不应该拿钱,金银财宝都是不允许的,如果佛陀在世的时候,那个时期,这一条,很多很多的出家人都能够持住,那时候释迦佛的弟子,托钵化缘出去以后啊,是全国的人,全部的人都能给,只要他有因缘,只要他有能力,他都能给你,社会风气就是这样,大家都知道,如果现在在某些地方,我们出去托钵,你试一下吧,可能马上就打了110了。

举一个例子,有一次,我从河北坐火车到北京,穿着僧服么,对面坐了个老汉,当然在火车上什么也没谈,临下火车了,这个老汉站起来问了我一句话,他说:“你是练武的吗?”他看着我穿着僧服么,可能他在电视上,电影上看到的练武的就是这样,说明啊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佛教不了解,很多人接触不到佛法了,他没有这个概念,这是第一条。比方说我们现在出发,出差,走到哪一个城市了,到了城市了,下了汽车,或者下了火车,去公厕方便一下吧。然后门口一个人:“唉!五毛,小便五毛。”这说明末法时期,严持净戒的这种外部的环境有所改变,也就说是恶因缘多了,小便五毛,你没有钱就不能小便,这是社会环境,现代的这个经济社会的环境造成的,作为修行人来讲,你遇见这种情况没有办法,必须身上要有钱,作为我们是这样,合理的接受供养,清净心,平等心,不以任何手段,不以任何借口去故意化缘。我们现在掌握住:别人供养你可以接受,别人种福田么,就像别人给你一顿饭,一件衣服,没有什么两样。但是我们绝对不起贪念,这是第一点。第二点,给你这个钱,你把它用来做什么,你必须要掌握好。

末法时期可以不持戒,这是不对的。释迦牟尼佛是圆满的智慧,他知道末法时期,持戒的因缘少了,严持净戒的人相对也少了,这正是佛陀痛心的一个层面啊,这正是佛陀痛心的一个内容,这也正是末法时期的一种表象,如果大家都严持戒律,就没有末法了,是不是?本身我们业障极重生到了末法时期,释迦佛离我们远去了,这叫佛后么嘛。还不错,庆幸的是,还有经书在,还有寺院在,还有僧人在,这是我们的万幸。你生到这个末法,然后再可以不持戒了,那你修吧,你修去吧!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说我做得好就行,我好好做个好人就行,我不持戒,我不受戒,我不皈依,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在咱们受“三皈五戒”的时候,把受皈依的功德、为什么受皈依、为什么受五戒?都已经给大家讲清楚了。这里在《观无量寿佛经》一段经文给大家读诵,《观无量寿佛经》是这样说的:“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啊,一者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第一条。“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二条主要还是皈依和受戒的问题。皈依和戒律,第二条提出来了,“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观经当中的一段经文,这个经文,想必大家以前啊早就诵过。这里提示给我们的是什么呢?你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戒律要严持不犯,是这个意思。

有的人说:我不敢受。为什么不敢受呢?“我怕受了以后犯了。我怕受了以后持不住”。当然这种人还有一点善念,他不想去犯这个戒,由于他不想犯,他怕犯,所以他不敢受,这是这种人的心态,这个问题有几个居士也提问过。当时我是这样解的,我说:“你是在家居士吗?”,:“是在家居士。”。“你想受什么?”。“想受在家菩萨戒啊。”“在家菩萨戒是释迦牟尼佛为在家人讲的,懂吗?”当时好像是没懂,没搞明白。“师父,你啥意思”?释迦牟尼佛是圆满无缺的智慧,是圆满的智慧,他知道在家人应该受什么戒,应该持什么戒?能否持住。比方说,释迦牟尼佛让在家人持出家戒,那就太难太难了,释迦牟尼佛让在家人受和持在家戒,如果有点道心的人,应该是持得住,是不是这个道理?所以说,怕犯戒而不敢受是一种错误。发心,一定要发心。所以说,在《如何提高往生品位》当中,我们详细讲一下持戒、犯戒得到的不同果报,也就说在如何提高往生品位,根据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讲的内容,就涉及到持不同的戒,得不同的往生品位。犯戒,持戒,那么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不一样的。如果你犯戒,犯了很多,犯了重戒,那可能就往生不了。为什么可以不持戒了呢?本来生到末法时期,本身就说明我们的业障够重了,你再不持戒,你还算个修行人吗?

接下来一条,大家掌握的比较多,也掌握的比较好。也是经典上告诉我们的,是一向专念。这个一向专念,也是力行的一个方面,就是真做,专做,精进。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名号,这是持名。一向专念念什么呢?念佛名号,这是执持名号。在这里告诉大家一点,念佛啊,我们念佛法门当中有两种含义,念佛的什么?念佛的名号,最为重要的是,念佛的戒,念佛的愿力,念佛的行持,念佛的菩提之心,就是大悲心啊。所以说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他受到十方诸佛的赞叹。为什么呢?悲心。释迦牟尼佛为了救我们,他来到这个世界,示现成佛嘛。念佛的行持,念佛的什么行持?念阿弥陀佛发愿以后的行持,通过多生多劫的行持,才圆满了他的愿力,才成就了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念释迦牟尼佛的行持,念诸佛菩萨的行持,释迦牟尼佛过去在因地,曾经有一世他割肉喂鹰,也有一世舍身饲虎,这里经书上给我们讲的很清楚。

这个割肉喂鹰啊,有一世是这样,释迦牟尼佛在修行菩萨行的时候,有两个天人:一个帝释,一个大梵天。为了考验释迦牟尼佛,那时候他还不是佛,为了考验修行者,一个变现了老鹰,一个变现了麻雀,老鹰啊就追逐麻雀要吃掉它,这个麻雀就飞到释迦佛怀里来了,然后这个老鹰就过来就要吃它,释迦佛那时候修的菩萨行嘛,菩提之道嘛,然后就护住这个麻雀了,对这个老鹰说:你不能吃它,你吃它,这个麻雀就没有命了。老鹰就说了:你不让我吃麻雀,你是救了麻雀的命,但是你救了麻雀的命,我就饿死了,那我怎么办?释迦牟尼佛一想:也是啊。他说:那怎么办呢?我把我身上的肉割给你,让你吃,你把麻雀放掉。”这个老鹰就说了:“我吃跟那个麻雀等量的肉。麻雀有多重,你从身上割多少”。释迦佛就说:“这好办”。就从他身上割肉,结果,无论他怎么割,这个重量都顶不上麻雀的重量,为什么呢?那是天人化现考验他嘛。就是这个意思。割肉喂鹰,这是一种行持。如果让咱们大家割一下肉,干吧,肯定不干。

还有一世舍身饲虎呢,释迦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有一次是在山上的一个岩洞里,打坐修行,这时候他发现,在他岩洞垂直的底下有一窝老虎,有一个母老虎生了五个小老虎,可是这个母老虎呢,得病了,没法出去觅食了。这五个小老虎加上母老虎,面临着饿死的危险,释迦牟尼佛就想救他们的命,最后他是从悬崖上跳到老虎洞,让老虎把他吃掉,救了六条命。这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行持的时候所做的事情。这是经典上告诉我们舍身饲虎的故事。割肉喂鹰也好,舍身饲虎也好,发悲愿广度众生也好,这都是佛的行持,我们通过念这一声佛的名号,真正的体会的是念佛的戒律,念佛的愿,念佛的行,念佛的大悲心,等等等等,通过这一声佛号所体现出来,这就是念佛的两种含义,无量光无量寿等等等等,那也是通过这一声执持名号当中,这一声名号当中所体现出来的真正的佛陀的含义,佛陀的功德和慈悲,这是我们需要知道的。

接下来,给大家简单解释念佛的方法,念佛的方法,根据古大德总结,有这么四种:第一种是持名念佛,在经典上也叫执持名号,这个大家都知道,因为我们现在一般的念佛都是执持名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这个意思。第二条是观想念佛,观想念佛啊,《观无量寿佛经》当中,给我们讲的是非常清楚。观想念佛也叫忆持不忘,这个内容在下面我们讲到如何提高往生品位的时候,讲到下品下生的时候,有一段经文分析得非常清楚,给我们讲得非常清楚,在这里就不多说了。第三个是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因为我们业障重,观想不清,那怎么办呢?观像念佛,比方说,念佛堂四周全是阿弥陀佛的画像,挂像非常庄严,有很多信众在念阿弥陀佛的过程当中,经常地睁开眼看一下,然后闭上眼,“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又睁开眼,“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看一下,然后又闭上眼,是这样,通过观,通过看,这个阿弥陀佛的佛像和执持名号,这两种加起来,它是一种观像念佛。

还有一种是实相念佛,这个实相念佛啊,就是一种功夫,相当的功夫。那是通过长时间的熏修,我们先连成片,最后不念自念,达到实相念佛。这里就不再深入地探讨了。

再接下来一条,我们必须要做的第五条,叫发菩提心,为什么要发菩提心?第一方面,这是经书上,释迦佛包括阿弥陀佛对我们的要求,这是对我们的要求。经文上说的要发菩提心,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还有一个含义就是说,能否发菩提心,是大乘佛教区别于小乘佛教的一个根本的出发点。你发了菩提心,去修行,和没有发菩提心,你去修行,可能就是一个大乘佛教的行者和一个小乘佛教的行者,它的主要区别。所谓发菩提心就是发至求无上佛道的心,发愿,求无上佛道:“我要成佛!”我本来具足佛性啊,我们每个众生的佛性,跟释迦佛的佛性,跟阿弥陀佛的佛性,跟十方诸佛如来的佛性是无二无别的,本来一体。我们为什么是六道轮回的众生呢?由于我们愚痴无明,由于我们贪嗔痴所造的种种恶业,遮障了我们,使我们流转六道,备受万苦。我们本来具足佛性,我们的佛性跟十方诸佛如来的佛性是平等的,我们有了佛法的指引,我们有了佛法的修正,我们就有了成佛的可能。所以说,我们必须要发菩提心,发一定要成佛的心愿,菩提心的表现形式,除了自度以外,还要发心度人。佛教的伟大,在于“怨亲同度,自利利他”。即使现在我们还不能广度众生,但是这个心是不能不发的,“菩提之心成佛之本”,我们不能不发菩提之心,当你发出这个心来,发出这个愿来,它就产生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你在行持的过程当中,这种力量就慢慢牵引着你,走广度众生之道啊。我们大家一定要知道。大乘佛教,诸佛如来,都是从救度众生而成就佛果的。所以《观无量寿佛经》:“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是《观无量寿佛经》当中提出来的要求。《无量寿经》卷下也说:“舍家弃欲而做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这都是在经书上给我们开示的。在这里佛陀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到的内容,我们简单的就介绍这些。(第一盘完)

接下来,咱们讲一下绝对不能做的内容。对于这个绝对不能做啊,也分这么两部分。这两部分,也就是这两大类,如果你做了任何一条,都不可能往生。

接下来,把《佛说无量寿经》的一段经文读诵给大家。在《佛说无量寿经卷下》有这么一段经文:“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后面紧跟着一句话:“惟除五逆,诽谤正法”。在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当中,有个十八愿是这样说的:“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接下来又一句:“惟除五逆,诽谤正法”。先给大家读诵这么两段经文。根据这两段经文啊,不知大家能不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呢?第一段就是“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你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就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住不退转之位呢?“惟除五逆,诽谤正法。”!

“唯独排除犯了五逆重罪的人和犯了诽谤正法的人”。你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就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不包括犯了五逆重罪的人和诽谤正法的人,是不是这个含义呢?四十八愿也是这样说的:“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惟除五逆,诽谤正法”。唯独排除犯了五逆重罪的人和诽谤正法的人。这两段经文应该非常好理解,我们需要知道的就是后面那两句话:――“惟除五逆,诽谤正法。”也正是咱们今天所探讨的最重要的内容:“惟除五逆,诽谤正法。”唯独排除犯了五逆重罪的人和诽谤了正法的人,这个含义是什么呢?你如何做就能往生?但是唯独排除犯了五逆重罪的人和诽谤了正法的人,他就不能往生。就是这个含义。你如何做?只要你诽谤了正法,只要你犯了五逆重罪,你如何做如何做也不可能往生!就是这个含义,对不对?是不是这个意思?所以说绝对不能做的两个方面嘛,实际上就是这两句话。第一句话就是惟除五逆。这个五逆啊,就是犯了五逆重罪。第二句就是诽谤了正法,就是这两个含义嘛。那么咱们现在先来探讨什么是五逆重罪?然后剩下的时间再来探讨什么叫诽谤正法?为什么犯了五逆重罪和诽谤正法的人,不能往生?他去哪了?投生到哪里去了?

五逆重罪是五种极重的恶业,它包括了第一是,大家一定要知道,为什么我们在这个讲稿中把它列举出来,正是因为有人做,有很多信众在做,这是非常可怜的。为什么在做呢?可能他有一个借口:“师父:俺不知道啊!不知者不怪行不行?”不知者不怪不行啊!“因缘果报,毫厘不爽”。不管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你是明知故犯也好,那都跑不了。这个因缘果报都会作用到你的身上。这正是为什么我们要读诵经典?听闻经法,正是为什麽我们须要开显智慧。要知道老佛爷告诉我们哪一些需要做?哪一些不需要做?我们如何去掌握修行的方法?在修行过程当中,出现了种种的觉受感应,你如何去认知它?如何去超越它?对不对?在修行过程当中出现了什么境界啊,你如何去认知它?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去掌握修行的方法?如何才能达到一心不乱?才能达到这个心是清净的?清净心是修行的结果,不是修行的方法和工具。有人说,你拿这颗清净心去念佛啊。

在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在这讲稿当中,我的例子很少很少,以前我举例子特多,往往有人啊对号入座,搞得很多人烦恼。“师父是不是说的我啊?”他不是说,“师父:是不是我有这个毛病,我要改啊”。而是:“是不是说的我呀?谁告了我了?”等等等等。现在的修行者没有办法。

几年前,在临淄齐鲁石化,有一个居士,修行佛法多年了。在普照寺碰着我以后,非常苦恼的告诉我:“师父:我非常苦恼的一个事情原来上班忙啊忙啊忙,每天早上念一段时间的佛后去上班,晚上下班以后,回来做完家务,再念一段时间的佛,休息了。反倒好。为什么呢?天天忙啊,有事干啊”。他说:“头几天我卖断了,就跟内退了一样,不上班了,这下可好了。在家好好念佛吧,精进吗!唉,事情出来了,什么事情?满脑子的妄想出来了,净不下心来了”。有时候他就急啊,恨自己为什么业障这么重?为什么妄想这么多?有时候,他就用他的手巴掌拍自己的脸,打,恨自己不争气。其中有两次把自己的嘴巴打破了,说明他是非常的虔诚了。偏偏这个问题困扰着他。他是这样,坐下就打妄想,越没有事情想念佛了,妄想越多。他怎么办,就打啊,打自己的脸。有一次,他在普照寺碰到我,他说:师父,你看这个情况怎么办?我说:“你是一个什么心态来修行?”“师父:我想以清净心来念佛啊!我想拿着这个清净心来念佛。偏偏越想清净越不清静,”这正是他的困惑。当时我给他说,“你搞错了,搞颠倒了。清净心是修行的结果,不是修行的方法啊,你颠倒了,自自然然你念佛就是了。禅宗大德有一句古话;说‘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不怕你妄想念头,就怕你一直发现不了它,把时间荒废了。如果发现了,把这个念头抓住收回来,这就是我们开始修行所应该掌握的方法,不是说去拿这个清净心去念佛。清净心是你通过长期的熏修,慢慢慢慢得到的,不是一上来你就有清净心的。你就自自然然去念,时间一长,慢慢慢慢清净心就出来了。我说,你这个问题就好比别人请你的客,去饭店坐下了,你点了一大桌菜,人家给你端上来了,就说了:先生,你的菜到齐了。你就说了:且慢,等我饱了以后再吃,是不是这个意思?等你有了清净心以后,再去念佛,那你这颗清净心,你就找不到了。

在修行过程中,你是相对把这个妄想缩到最小限度,相对,这都是相对的。不是说一上来清净心就现前,那是不可能的事。末法时期的众生没有办法,你连修行的方法都没有掌握好,你怎么去修行呢?”就是这一番话,让这个信众六年的困惑一下解开了。

自自然然,平平常常。修行佛法是非常快乐的,是非常快乐的一件事情。

下面讲“五逆重罪”和“诽谤正法”。先讲五逆重罪。我们很多的信众,因为不知而造做,希望你听闻了以后,知道了,而去停止这个恶业,就有可能保证往生。五逆重罪当中,第一条杀父,不解释了。第二条杀母,不解释了。第三条杀阿罗汉。第四条出佛身血。第五条破坏合和僧,也叫破坏合和转法轮僧。从第三条开始,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解释,为什么呢?阿罗汉是什么意思?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还搞不清楚。杀父杀母,作为佛弟子来讲,基本上不犯这一条,一般世间的人他不会做,世间极恶之人才杀父或者杀母。所以说这叫五逆重罪,是极重的恶业。所以咱们从第三条开始解释,第三条叫:“杀阿罗汉”,有的经书翻译成“杀圣人”。那么杀阿罗汉和杀圣人是怎么说的呢?它是一个意思。这个“阿罗汉”是小乘佛教的极果,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最高层次就是“阿罗汉果”。是修行“四圣谛”跟“八正道”而得到的这种行果啊。

根据《大智度论》和《大乘义章》的解释,“阿罗汉”有三个含义:第一个含义叫“杀贼”,这里的“贼”啊,不是咱们说的那个小偷,也不是盗贼,不是那样。这里的“贼”啊,是“见惑,思惑”。因为阿罗汉能够断除三界当中的“见惑和思惑”,所以他成为“阿罗汉”,所以他有“杀贼”这个含义。第二个含义叫“不生”,有的翻译成“无生”,因为阿罗汉能够证悟“涅盘”了,而不再受生三界之中了,所以说,它这个含义,就是叫“无生”。也就是说,当你证得阿罗汉果位的时候,可以不再来三界轮回了,可以进入涅盘了。但是,根据天台宗的分析,阿罗汉进入的是“偏真涅盘”,跟释迦佛圆满佛果的“无余依涅盘”,是有非常大的差别。第三个含义叫“应供”,因为阿罗汉这个果位“得了漏尽”,能断除了一切的烦恼,他应当受人天供养,所以说它有“应供”的含义,阿罗汉是印度话,没有翻译成华语,为什么没有翻译成咱们的汉语华语呢?就是说因为它包含的含义多,用任何的一种不能盖全,那么就还是用“阿罗汉”,用我们汉字发印度话,阿罗汉这是印度话,用汉音来发的,他有这三个含义。正是由于阿罗汉具有这三个含义,他这是一种果位,所以有的经典上把它翻译成“真人圣人”,但是这里这个“圣人”,跟我们平常所听闻的民间所说的“圣人”,它是有差别的,民间所说的“圣人”啊,就是一般世间法做的比较好的一些“圣贤”,一些世间法做的非常好的一些表率,或者说有一种不恰当的说法,把民间那种信仰的那种神仙称为圣人,这个圣人的翻译和民间那种信仰,是有大的差别的,这里其中有一条最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证得涅盘果位不再轮回了,是这样的。

“阿罗汉”是通过修行“四圣谛、八正道”而证得的果位。那么“四圣谛”是什么呢?在这里简单给大家提示。因为它牵扯到这个名词,大家一定要知道,多掌握一些,帮助大家理解。“四圣谛”在《涅盘经》十二当中这样说的:“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谛”。为圣者所见的谛理,是真实不虚的。是一种常理,真实不虚的那种道理,叫谛理嘛。苦、集、灭、道是四种,四圣谛,这是《涅盘经》上讲的,大家知道就行了。是圣人发现的那种真实不虚的常理。还有八正道,八正道的解释,大家要知道它的名相:第一条是“正见”,这个“正见”,咱们一开始的时候,那种解释和这个正见也是有关的。正信佛教,正信佛教的因缘果报等等,这都是正见的内容。第二条是“正思维”,闻思修行嘛,你听完了经法,树立起正见了,你去思维,“如理作意”,这就是一个正思维的内容。第三条是“正语”,远离了恶口、两舌、绮语、妄语,远离了口业。第四条是“正业”,正业就是远离杀、盗、淫,选择远离杀、盗、淫业和酒业的事情去活命。比方说,古代有一个修行者,在他遇到佛法之前是造酒的,他得闻了佛法,受了三皈以后,他知道这个酒啊是不能造的,然后就改行了,改行干什么呢?做陶器。咱们说那个瓷坛啊,陶器,泥的,过去是泥的,烧陶啊,盆子罐子啊,用这个来活命,这本身就是一种正业,这个正业在《在家菩萨戒》当中,其中有一条,你比方说,“不得养蚕”,这个就是正业的含义,在这里不再展开了,知道就行了。第五条是“正命”,这个正命在佛经当中是这样解释的,我们出家人不能“邪命活为”啊,不能邪命活为就是不能算卦,不能相面,不能看风水等等等等,你如理如法地去修行,如理如法地去给别人以法的布施,那么你就能得到别人的供养,清净心的那种供养,这就是“正命”。第六是“正精进”,光说精进啊,有很多人不了解,老认为就是一天磕多少头嘛,今天磕一百,明天一定要磕一百零一,后天一百零二,这个叫精进。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所谓的正精进,就是发愿使已经生的恶法令断,没有生的恶法不让它起,没有生的善法让它去生,已经生的善法而令增长,让它去增长,这是正精进的完全的含义。当然这里边包括了身口意的一切一切,行住坐卧,日常生活当中都会有牵扯的。第七是“正念”,树立正念,它和这个正见有相同之处。第八是“正定”。

这里我们对这个“四圣谛八正道”这个名相,一定要明确这个意思,也就是说,阿罗汉是通过“四圣谛和八正道”,而修行得到的果位,这个果位是小乘佛教当中的最高果位,大家知道就行了。所以,杀“阿罗汉”是五逆重罪之一。

接下来一条,“出佛身血”,出佛身血是五逆重罪当中的第四条,事相上的出佛身血,就是过去释迦佛在世的时候,释迦佛有个弟子叫提婆达多,这个大家可能都知道,他和释迦佛是堂叔兄弟,提婆达多在出家的时候,要求释迦牟尼佛摄受为弟子,要出家当比丘修行啊,因为释迦佛那时候已经成佛了,他知道提婆达多的根性和他未来的发展,所以释迦佛不许他出家,当提婆达多向释迦佛祈请第三次的时候,释迦牟尼佛算是答应了,为什么?这是提婆达多过去世的善根的开显,也就是要求出家正是他过去善根的显现,释迦牟尼佛不忍心断送提婆达多这个善根的开显。也就是说,他能够出家,能够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摄受,已经种下究竟成佛之因。他这个究竟成佛呢,在《妙法莲花经》当中,有一个对提婆达多的授记,多少多少劫以后,提婆达多也是佛,为什么?正是因为他具有佛性。第二,正是因为他曾经跟随释迦牟尼佛出家,出家一日一夜功德不可思议,一现僧相功德无量,这个在很多其它讲稿当中,都涉及到这个方面。提婆达多跟随释迦牟尼佛修行以后,由于他贡高我慢心起来了,忌妒心起来了,看到释迦牟尼佛受很多很多人的恭敬礼拜供养,包括国王也对释迦牟尼佛恭敬礼拜,经常的供养,还有很多弟子前呼后拥,所以提婆达多他这个忌妒心起来以后,他自己想代替释迦牟尼佛而做佛祖,教主嘛。所以说呢,他就拉了一部分人,离开了释迦牟尼佛的僧团,另立僧团,并且他制定了很多的戒律,跟释迦佛本来的戒律不一样了。分裂僧团,制定自己的所谓戒律。到了后来,提婆达多就有一次谋害释迦牟尼佛,在佛陀化缘的路上设计,释迦佛托钵化缘,走在路上的时候,提婆达多从悬崖上把早已准备好的一块巨石推下来,推下来以后,砸破了释迦牟尼佛的脚。这就是事相上的“出佛身血”的一个例子,提婆达多现在是在地狱,这个大家都知道,一是割裂僧团,破坏合和僧。第二是出佛身血,这两大条,就已经决定了他堕入地狱—— 一个出家人,如果你对你的剃度师下毒手,比杀你父母的罪过千万忆倍还要多。刚才已经说了,杀父杀母是无间地狱,五逆重罪当中的两条。如果说一个出家人,对他的剃度师下毒手的时候,要比杀父杀母严重的多。大家去思维就行了,当然这种事情极少,提婆达多嘛,会不会再出现个提婆达二呢?也可能!末法了嘛!正法都有个表象,末法了吗!再会不会出现个提婆达三呢?也可能啊!这是事相上的出佛身血。

那么,我们怎么去正确理解出佛身血呢?释迦牟尼佛离我们远去了,弥勒佛还没出世,我们接触不到,这个出佛身血不可能了?不!错了!你理解错了。出佛身血:《大宝积经》当中说:“谤佛、谤法、谤僧,其罪等同出佛身血,千佛出世,不通忏悔”。就是说,根据《大宝积经》当中讲,“谤佛、谤法、谤僧”,他这个罪过,跟出佛身血这个五逆重罪是等同的,《大宝积经》当中讲的,千佛出世不通忏悔,这个罪过极重的缘故。比方说,他现在明白了,从现在开示忏悔,一直忏悔到弥勒佛出世,弥勒佛又灭度了,再忏悔到下一尊佛出世,一直一千尊佛出世,他都在忏悔,这个罪业都很难清静,很难忏悔清静,是说明这个罪过特别重,所以古代高僧大德开示:“恶意毁坏佛经像者,等同出佛身血”,你恶意毁坏佛经像,那个罪过也是等同出佛身血。

所谓恶意毁坏佛经像,这种情况发生在佛弟子家庭中多一些。或者说是信了佛以后,家里供了佛像了,读诵了佛经了,那么再听一些邪师的蛊惑,一些外道的蛊惑,然后对佛法生了邪见,以嗔恨心把这个佛像毁坏了,或者把这个佛经给撕毁了,这就是等同出佛身血的一种罪过,是五逆重最之一啊。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佛教徒啊家中有一个信佛的,而他的家属啊不信佛。由于这个佛弟子没有处理好修行和家庭的关系,也没有能力感化他的对象,那么有这种情况出现。他对象喝了酒以后,生了嗔恨心,把佛像砸了,甚至是把佛堂给掀了,或者说是把经书等等,投到一个污秽的地方,是嗔恨心,恶劣的心态,那么这个罪过是“等同出佛身血”。出佛身血啊,是千佛出世,不通忏悔的。

师父这里有好几个例子,不想继续举,一举这个例子啊,非常明显,为什么呢?很多人就猜,说的谁说的谁。所以很多人听了以后,不去这样正思维,我哪些没做到,我哪些应该再改进,我哪些做到了,然后再坚持不懈,或者我哪一些本来理解不透,那么通过听闻经法后,我知道了,我改正我自己,这是你听闻经法的目的之一。现在很多人不是这样,一听了以后,“谁啊?怎么样啊?谁啊?怎么样啊?”。所以师父这一次讲经,对这里面很多例子,在我讲之前反复的考虑,我去掉了很多很多,基本上不敢举例子了,没办法啊。这个出佛身血啊我们知道,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条。

再接下来一条是破坏合和僧,破坏合和僧是五逆重罪的第五条,这一条很多佛弟子都在做呀,不信吗?好!你先明白什么行为是破坏合和僧?你先明白这一点,这你就知道了,你就信了。很多人都在做,破坏合和僧,第一条先要明白什么是僧?这个僧啊是印度话,“僧伽”的一种简称。如果狭义的说,它指出家人,出家的够四个人在一块,四个人,五个人,六个人甚至是更多,在一块修行佛法,尚未圆满佛果,他属于“僧伽”,“僧伽”它是指的“合和众”,是一个团体,这是从狭义上讲。从广义上讲,他指佛陀的七众弟子,那么就是包括了在家人,在家人和出家人在一块修行,够四个人以上是一个合和的僧众,一个合和的团体,他也可以叫做僧伽。现在我们出家人叫僧人,比方说,我们现在部队的编制——军,一个军不是一个人,当兵的。但是一个当兵的可以叫做军人。我们是一个出家人可以叫做僧人,但不是僧伽也不是僧团,应叫“僧人”恰当一些,大家正确理解就行了,知道这个含义就行了。所以这个“破坏合和僧”啊,就是破坏了一个合和的出家的修行的团体,破坏了他们的合和。

那么合和又是什么意思呢?合和又从两个方面来给大家解释,第一个方面是理上的合和,也叫理和。第二个方面叫事相上的合和,叫事和。外表上它有合和的表象,理上的合和是遵循佛教的教义,以涅盘解脱为目的。你比方说,我们几个人,十几个人在一块修行,我们的修行目的是求解脱,以涅盘解脱为目的。修行方法呢,是遵循佛教的教义和教理,通过佛门当中的修行方法而去修行,这就是理上的合和。事相上的合和又叫“六和敬”。这个很多修行者都知道,并且六和敬的条幅很多信众家庭都贴了,挂着。第一条,“身和同住”。大家都远离了杀盗淫,都在共修诸善法,这是第一个表象,共修诸善法,还是跟那个理和相似。第二条是“口和无争”,大家在一块除了念佛诵经以外,从这个口上他没有两舌,没有恶口绮语。第三条是“意和同悦”。我们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高高兴兴的来修诸善法,来行持佛教的教义,而共同得到法喜,得到佛菩萨的加持,龙天的护佑,充满法喜,意和同悦。第四条是“戒和同修”。戒和同修,我们共同持佛家戒律,共同修佛教正法。因为这个戒和同修啊在僧团当中,有一条是:如果犯了根本大戒,通过羯摩是不共住的。哪一个僧人犯了根本的大戒,我们通过羯摩以后迁单,不供住,这是戒上的要求。所以,戒和同修它是这个含义。第五条是“见和同解”。我们大家在一块修行,对佛教的正法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首先知道的是只有通过佛教正法去修行,才能了脱,还知道的就是说因缘果报毫厘不爽,这是从大面来说。从小方面来说,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我们的意志,我们的见解是相同的。第六条是“利和同均”。就是说遵循的是普同供养的原则。比方说过斋的时候,行堂,米饭统统是米饭,馒头统统是馒头,如果有米饭有馒头,你这个人不喜欢吃馒头可以吃米饭,你这个人不喜欢吃米饭可以吃馒头,但是行堂要把这两种都供养给你,利和同均,普同供养,有,大家都有,没有,大家都没有,当然饭量可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吃两个馒头,有的人吃一个馒头,饭量可能是不一样的,我们奔着是利和同均的原则去做。你像我在受戒的时候,就是有一个老太太坐着轮椅,双腿不能动,我们当时戒子是二部僧戒,大僧二僧加起来六百人,在那次戒场上有个老太太,对我们新戒弟子进行供养,供养什么,每人一块泡泡糖,口香糖。这个老菩萨值得赞叹啊,普同供养。利和同均。普同供养在这里体现出来了。我没有多,我有少,我没有大,我可以有小。供养新戒弟子,这个老太太太聪明了,新戒弟子,当我们把出家比丘戒体纳到身的时候,非常清静还没有任何毁犯,老菩萨来供养我们,真聪明。当然利和同均这是佛教当中的一个要求,僧团当中遵循的一个条件,大家都知道了。身和同住,大家都能在一块。口和无争,没有烦恼没有争斗。意和同悦,不生嗔恨,不生怨恨。戒和同修,大家都在持戒,住在一起,共同修行佛法。见和同解,对佛教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正确的认识,利和同均这六条是事相上的六和,也叫六和敬,事相上的六和敬。

那么,“破坏合和僧”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管他是佛教徒也好,不管他是外道也好,不管他是出家也好,在家也好,如果这个人不管他是以什么发心,或者有意或者无知等等等等,由于这个人的作用,使这个僧团出现了这六个合和条件当中的一条不和,也是造了破坏合和僧的罪过。比方说由于你的挑拨,使一个出家僧众,或者使一个僧团当中的某一个人员,生了烦恼离开僧团了,这就是破坏合和僧。由于你的参与,使僧众和僧众之间,人和人之间发生了争斗,口上有了争斗,这也是破坏合和僧的一个表现。或者使他们生了嗔恨心,或者使他们某些人对戒律有了毁犯,或者使他们对某一种相对正确的看法起了不同的意见,生了邪见等等等等,这都是破坏合和僧的表现。

《大乘义章》卷七说:破坏合和僧它这个罪过啊,它比杀父杀母杀阿罗汉,那个罪过还要大还要重。破坏合和僧啊,有的经书把它翻译成:破坏转法轮僧。破坏转法轮僧从事相上它是这样的,如果这些僧人正在搞羯摩,正在诵戒,正在做法会,或者是什么佛事,或是打佛期啊,或者筹备开光佛事等等等等。如果哪一个人用他的善巧方便阻挡了它,破坏了它,搅乱了他们,给他们拆台了,拆台就是破坏合和僧,种下了恶因。什么恶因呢?“五逆重罪”之因,五逆重罪到底能得到什么果报呢?下边有讲。

接下来是“五逆重罪”,包括咱们下边讲的“诽谤正法”的人,既然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她投生到哪去了?《愣严经》说:“有谤大乘”,这是说谤经啊,“毁佛净戒,狂妄说法,更生十方阿鼻地狱”。《地藏经》说:“若有众生,出佛身血,毁谤三宝,不敬尊经,也当堕于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俱舍论》说:“从此命终,定堕地狱,无间隔故,所以叫无间”。堕了“无间地狱”了!可见,犯了“五逆重罪”和“毁谤了正法”的人,就堕落到“阿鼻地狱”去了。“阿鼻地狱”也叫“无间地狱”,在这里就是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个无间地狱。犯了五逆重罪的人,他就堕落到阿鼻地狱,堕落到无间地狱,毁谤了正法的人,他就堕落到无间地狱,就堕落到阿鼻地狱。无间地狱的解释是这样的:“无间地狱也叫阿鼻地狱,是八热地狱的第八个,位于南瞻部洲,底下二万由旬处,深广也二万由旬”,深啊,长啊,都是二万由旬,“凡造无逆罪之一着,死后必堕于此”。凡是造了五逆重罪的任何一条的人,死后一定要堕落到这里。

无间地狱有五种无间的形式,第一是“趣果无间”,命终之后直接堕此地狱中,没有间隔。一般六道轮回的众生,根据经上讲,他有四十九天的中阴身。这四十九天的中阴身,它是七生七死,然后根据自己所造的业,看看哪个业因果报成熟,然后投生到哪里。但是呢,造了五逆重罪的人,就没有这个四十九天的中阴身了,是直接堕此狱中,没有间隔,命终之后直接堕落,堕落嘛,“唰”就下去了,堕落不是滑落。滑落呢,你像湾边上,河边上呀,慢慢慢慢向下滑,它有个托的地方。一下子堕落,一下就到,命终之后,直接堕此狱中,无有间隔,这叫“趋果无间”,这是无间的第一种。第二种是“受苦无间”,一堕落此狱当中,一直到他这个罪报受完了以后出狱,这段时间,所受的痛苦没有间断。第三是“时间无间”,劫劫之间相续不断,无间地狱嘛,千万亿劫求出无期嘛。劫是极长之数,这个到后来有解释。如果说这个人堕落到这个世界的无间地狱,可是这个世界它有劫数,这个世界有成、住、坏、空,当这个世界要坏的时候,要进入空相的时候,由于这个人在无间地狱受的那种苦报还没有受完,还没有结束,还没有尽,那怎么样呢?就是说他再投生到另外一个有无间地狱的世界里,还是去无间地狱受苦,这是时间无间。劫与劫之间,时间没有间断。第四条是“命无间”。命无间是万死万生,没有间断。万死万生嘛,刹那刹那,死了生了,死了生了,为什么死了生了,他受苦极重。比方说,有一种地狱的描述,有一个人,他受地狱苦报的时候是这样描述的:有一个铜柱子,他这个业因果报牵引着他,这个火柱铜柱他要过去楼,一楼上以后,马上疼死烧焦了,疼死了,马上死了。能够疼死这个痛苦有多大,能够烧焦这个痛苦有多重。可是由于他这个苦报还要继续要受,他死了不能就完了嘛,风一吹他又活了,活了后,他马上再去楼那个铜柱去,一抱那个铜柱,马上就烧焦了,疼死了,就这样,翻来覆去,疼死了活了,疼死了活了,就这个意思,万死万生,一日一夜,万死万生,,就是受这种苦报,自己的恶业所感召。第五条是“身形无间”。这个阿鼻地狱啊,是纵广八万四千由旬,身形遍满其中。它是这样讲的:一人也看着自己充满了整个地狱,多人也是充满了整个地狱,而这个地狱的每个不同的角落,它有不同的酷刑,那么这个不同的角落,不同的酷刑,实际上都是作用在这个受苦报的人身上,身形无间和受苦无间是相应的,所以第五条是“身形无间”。在这里出了一个词,这个词就是“由旬”,由旬是长度的计量单位,一般在佛经当中翻译,由旬出现过几种翻译,第一种是三十华里,第二种是四十华里,第三种是六十华里,第四种是八十华里,这个是很容易理解的。比方说,我们古代的计量单位,和我们现在的计量单位,他就有所差别,这个要正确理解。在经上,我们见到的这几种解释都是对的,我们现在把一“由旬”看作是四十华里长。所以说,无间地狱啊纵广八万四千由旬,这个无间地狱多长多宽呢?八万四千再乘以四十华里,就这么长这么宽,那么一个人堕落下去,他也看着他的身体满满的,充满了整个无间地狱,多个人下去也是一样,而这个无间地狱当中,每个地方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刑罚,由于受苦报的这个人在无间地狱的身形是充满了地狱,那么这个地狱的任何不同的地方的苦报,酷刑都能作用到这一个人身上,所以,他的痛苦是不可比喻的,这就是无间地狱的五种没有间隔的形式,这是无间地狱的描述,当然还有一个劫数。这个“劫”啊,在接下来咱们有讲,有个解释,在这里不再解释了,大家一定要知道。也就是说,我们绝对不能做的,一是五逆重罪,第二是诽谤正法,五逆重罪这一段就简单介绍这些。(第二盘完)

(第三盘)

接下来的时间,跟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决不能做的第二条,就是诽谤正法的内容。

对于诽谤正法这一条啊,我想很多佛弟子都会知道。诽谤正法这个罪过是很重的。我不敢啊,不敢诽谤正法。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诽谤正法它这个事相有哪些?就是哪一些方面?你哪一些做法说法,那些行为是诽谤正法的?这一些很多人并不清楚。

实际上,什么叫诽谤正法?释迦牟尼佛在几部经典当中啊,已经给我们做了解释。下边给大家读诵一段《遍摄一切研磨经》的经文,经文是这样:“曼殊室利,毁谤正法,业障细微。曼殊室利:若于如来所说圣语,于其一类,起善妙想,于其一类,起恶劣想,是为谤法。诸谤法者,由谤法故,是谤如来,是谤僧伽”。这段经文大家仔细听好了,释迦牟尼佛对文殊菩萨说啊:“文殊室利呀,毁谤正法啊,业障细微呀”,就是毁谤正法,这个业因事相非常的微细,一不谨慎就容易造成毁谤正法的正因,就容易犯下毁谤正法的恶业。“文殊室利,若于如来所说圣语,于其一类,起善妙想,于其一类,起恶劣想,是为谤法”。这句大家能不能明白?能不能理解呢?释迦牟尼佛说啊:“如果有人对于佛陀如来所说的圣语呀”,就是指的一切经典,“对于一类啊,起了一个善妙想的那种念头。对于另一类呢,起了一个恶劣想的这种念头,就是谤法”。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结论。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这部经典当中,给我们下的什么叫诽谤正法的定义。

这个含义是什么呢?对于佛陀所说的一切的经律论,你对于这所有的经律论当中的某一部分,你认为佛陀啊说得很好,说得非常善巧。而认为另一类经典呢,佛没有说好,说得很粗略,很低劣不圆满。这样认为就是一种谤法的行为。这样说大家能不能理解?能不能引起我们的谨慎呢?若于如来所说的圣语,如来啊就是指的佛陀,在这里呢指释迦牟尼佛,实际上它包括了一切佛,一切佛所说的圣语就是佛经。为什么说包括一切佛呢?因为佛佛道同的缘故啊。即使弥勒佛再出世,不管他是说什么话,那么他讲的那个法,跟释迦牟尼佛讲的法,原理上绝对不会有违背,绝对不会有冲突和矛盾的地方,这就是佛佛道同的缘故。举例子打比方,语言善巧可能不同,原理不可能有矛盾的地方,更不可能说弥勒佛成佛以后就说:“释迦牟尼佛哪部经典说的不对,或者说释迦牟尼佛哪部经典说的不好,我去给他改正”。那是不可能的。如果真出现那种情况,请问释迦佛错了,还是弥勒佛错了?不管哪一尊佛错了,都说明“佛不是圆满的”,所以说不会出现这种事情,除非是魔的化现,打着所谓的佛的旗号。所谓的大士再来:“我是某个大士再来”的旗号,给佛改经,肯定是一种魔。

如来所说的圣语啊,就是指如来说的一切经律论三藏,这里包括佛说的一切经法,包括了大乘的,小乘的,显宗的,密宗的一切的经律论,我们必须知道这一点。佛并没有说,如果对于我哪部经,你去认为是哪一句没讲好,哪一句讲好了,怎么样怎么样,而是对于“如来所说的圣语”。如来所说的圣语有了义不了义之分,有大乘小乘之分,三藏十二部嘛。但是,无论是哪一部经典,无论是小乘还是大乘,它都不是错误的,只有了义不了义之说,权实之说,没有错误之说。这个大家一定要知道。是圣语,是如来的圣语,金口玉言。这个一定要知道。佛说的一切的经典都是正确的。

在这里呢给大家解释一个词啊,就是“三藏十二部经”,三藏十二部是个什么含义?咱们很多人可能还不清楚,在这里呢,给大家作一个简单的解释。“三藏十二部”是我们对于一切佛教经律论的一个总称。这个藏啊,就是说经律论包含一切文理法义,所以把它称之为藏。三藏就是:“一个是经藏,一个是律藏,一个是论藏”。这个大家都清楚了。“十二部经”呢,它分十二种类。十二部经,指的一切的经总共分为十二种。知道这个事相,名相就行了。大家可以听一下:

第一是“长行”,长行啊就是以散文的形式,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就跟散文一样。你比方说,《佛说阿弥陀经》啊,就这么描述下来的,叙述下来的,长行这是一类。

第二类是“重颂”,重颂啊也是一类。就是说以散文的形式宣说在前,后半部分又以偈颂的形式重述,重述于后,那个意思是起了个重宣的作用。比方说《普门品》中后半部分:“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师尊妙相聚,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等等等等,包括它后面。整个的偈语啊它属于重颂,重颂就是颂词,以颂词的形式重复前面的长行正文,这是第二个。

第三种是“孤起”,孤起也是颂词的一种,不以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的偈颂,就像咱们汉地说的那种诗歌一样,它是一种文体的格式。孤起这段偈语,这段偈颂,不是重复的前面的散文的那部分内容,是单独的叙述。

第四条是“因缘”。因缘也是一种行文格式。就是叙说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的因缘,一般来说每一部经当中的序品啊,就是属于因缘部分。“一时佛在舍卫国,与谁谁俱,怎么样怎么样,这是个讲法的因缘”。

第五呢是“本事”。本事是记载佛说各弟子过去因缘的经文。比方说《法华经》当中的《药王菩萨本事品》就是这一类。

第六呢是“本生”。本生就是佛自己说过去世的因缘的经文。自己叙述自己过去的某种因缘。

第七呢叫“未曾有”。未曾有是记载佛显种种神力,不可思议的,世间见不到的,未曾有。那样的经文就是属于未曾有这一部分。

第八呢就是“比喻”。经中经常打比方举例子,属于比喻。

第九是“论议”。以法理论议问答的经文。

第十呢是“自说”。某一部经没有人问,没有人发起,佛陀而自己说的。你比方说,咱们经常读诵的《佛说阿弥陀经》,就是一部自说的经。

十一是“方广”。方广:佛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解释佛性啊。

十二是“记莂”。记莂就是佛为弟子授成佛的名号的那个记莂,就是授记啊。《妙法莲花经》当中佛陀为他的很多弟子都做了成佛的授记,包括了提婆达多多少多少劫以后也是佛,叫什么名字?这是授记,记莂是授记的意思。所以说,在三藏十二部所有的经律论当中,是包含了这十二种形式。

为什么给大家解释这个意思呢?因为牵扯到下面“于其一类”怎么样。这里面呢,还包括了大乘小乘之说,缘觉声闻之说,也给大家作一些解释。

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是根据不同人的根基说了不同的法,所以天台宗啊有这么一句话,“只因众生根性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佛教经典为什么这么多?正是因为释迦佛悲心殷重,他为了救不同根基的人,不同因缘的人,而说了不同的法,是这样。

佛所说的法,一般情况把它分为五乘。一般是这样分的:

第一种是“人乘”。乘是运载的意思,在古代的车啊, 马车啊,牛车啊称为“乘”,是运载的意思。因为佛经书啊能够把众生从烦恼的此岸,运载到涅盘的彼岸。所以把经书用什么“乘”来比喻,是运载的意思。

第一类是“人乘”,人乘就是说乘五戒之行法而生于人间,这个经典上给我们解释的很清楚了。你只有持住三皈五戒,你就种下了个还可能得人身的正因,来世可能你还能得人身。

第二类是“天乘”。天乘就是乘十善之行法,而生于天上。所以经典当中说了:持五戒行中品十善得人身,持五戒行上品十善能升天上。这个就说,持五戒行十善能够生为天界啊。去天界投生,那就是天人嘛。

第三条是“声闻乘”。声闻啊也即是阿罗汉那一类。那么乘的是四谛之行法而得的阿罗汉果位。通过修行苦、集、灭、道,四圣谛而修行,最后证得阿罗汉果位。在证得阿罗汉果位之前,有三果:初果居“见道位”,二果三果“行道位”,四果“阿罗汉证道位”,到了证道位,他就可以不再轮回了,能够进入涅盘了。这个阿罗汉在上面已经给大家解释了。

第四是“缘觉乘法”。这个缘觉乘啊,是乘十二因缘之行法,而得到辟支佛果位。缘觉啊是通过修行十二因缘,而得到的辟支佛的果位,这是缘觉乘法。奔着“十二因缘”去修行,“十二因缘”又是什么呢?十二因缘这个名相给大家读一下,在这里没有时间解释。“十二因缘”啊,又名“十二有支”,或者叫“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就像链条一样。“十二因缘”分十二个名相:第一个是“无名”,第二是“行”,第三个是“识”,第四个是“名色”,第五是“六入”,第六是“触”,第七呢是“受”,第八是“爱”,第九是“取”,第十是“有”,第十一是“生”,第十二是“老死”。对十二因缘的解释,在这里就不展开了。这个“辟支佛”、“缘觉乘”啊就是通过修持十二因缘之行法,而得到辟支佛果位的。 

第五条就是“菩萨乘”。这个“菩萨乘”大家都知道了,接触的也多了,就是通过修“六度万行”而上达佛果的,所以说,最终想圆满佛果,你必须发菩提心,行菩萨道。那么刚才讲的“阿罗汉”啊。当他证得“阿罗汉”果位以后,又分两种,阿罗汉又分开了,分这么两种,第一种阿罗汉进入涅盘了,进入偏真涅盘,就是可以不再轮回了。但是呢,这个偏真涅盘的境界和佛陀的圆满的无余依涅盘这个境界差别是相当之大,所以说有一部分阿罗汉发现,哎呀,自己证得的这个果位跟圆满的佛果的果位,相差太大了,我是小乘啊。所以说呢,他们又发心,“回小向大,扶起余习”,再行菩萨道,再通过行菩萨道,来圆满自己的成佛的福报。

佛陀是智慧和福德两足尊嘛。福德是哪来的?就是为大众服务而积累的,就是行菩萨道广度众生而得到的。所以说,想圆满佛果,必须是智慧福德两足尊。智慧福德两足尊就是佛陀。福德就是你要为大众付出,发心行菩萨道。所以这个必须要知道。对于这个五乘教法啊,也给大家简略的解释了。

 
 
 
前五篇文章

念佛与悲智兼修

列迪长老着:三十七菩提分手册(2)

列迪长老着:三十七菩提分手册(1)

略说净土修行方法

念佛与一心不乱

 

后五篇文章

怎样才能保证往生 怎样提高往生品位(2)

往生有分第二集(1)

怎样才能保证往生 怎样提高往生品位(3)

净土法门惟佛乃能究尽

大安法师的念佛体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