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本愿念佛集 法然上人 南无阿弥陀佛 往生之业 念佛为先 -------------------------------------------------------------------------------- 第十三章 多善根章——以念佛为多善根,以杂善为小善根。 -------------------------------------------------------------------------------- 《阿弥陀经》云: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善导释此文云: 极乐无为涅盘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七日七夜心无间 长时起行倍皆然 临终圣众持华现 身心踊跃坐金莲 坐时即得无生忍 一念迎将至佛前 法侣将衣竞来着 证得不退入三贤 私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者,诸余杂行者,难生彼国,故云:「随缘杂善恐难生」。「少善根」者,对多善根之言也。然则杂善是少善根也,念佛是多善根也。故《龙舒净土文》云:襄阳石刻阿弥陀经,乃隋陈仁棱所书,字画清婉,人多慕玩。自一心不乱而下云:「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今世传本脱此二十一字。 非啻有「多少」义,亦有「大小」义:谓杂善是小善根也,念佛是大善根也。亦有「胜劣」义:谓杂善是劣善根也,念佛是胜善根也,其义应知。 -------------------------------------------------------------------------------- 第十四章 诸佛证诚章——六方恒沙诸佛,不证诚余行,唯证诚念佛。 -------------------------------------------------------------------------------- 善导《观念法门》云:又如《弥陀经》云:六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皆舒舌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干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如上六方等佛舒舌,定为凡夫作证,罪灭得生。若不能依此证得生者,六方诸佛舒舌,一出口以后,终不还入口,自然坏烂。 同《往生礼赞》引《阿弥陀经》云: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南西北方及上下,一一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各於本国,出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云何名「护念」?「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证诚此事故名《护念经》。」 又云: 六方如来舒舌证 专称名号至西方 到彼华开闻妙法 十地愿行自然彰 同《观经疏》引《阿弥陀经》云:又十方佛等,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同《法事赞》云: 心心念佛莫生疑 六方如来证不虚 三业专心无杂乱 百宝莲华应时见 法照禅师《净土五会法事赞》云: 万行之中为急要 迅速无过净土门 不但本师金口说 十方诸佛共传证 私问曰:何故六方诸佛证诚,唯局念佛一行乎? 答曰:若依善导意,念佛是弥陀本愿,故证诚之。余行不尔,故无之也。 问曰:若依本愿证诚念佛者,《双卷》《观经》等说念佛时,何不证诚乎? 答曰:解有二义,一解云:《双卷》《观经》等中,虽说本愿念佛,而兼明余行,故不证诚;此经一向纯说念佛,故证诚之。二解云:彼《双卷》等中,虽无证诚之言,此经已有证诚。例此思彼,於彼等经中所说念佛,亦应有证诚之义。文在於此经,义通於彼经。故天台《十疑论》云: 又《阿弥陀经》、《大无量寿经》、《鼓音声陀罗尼经》等云:释迦佛说此经时,有十方世界,各恒沙诸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证诚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乘佛本愿大悲愿力故,决定得生极乐世界。 -------------------------------------------------------------------------------- 第十五章 护念章——六方诸佛,护念念佛行者 -------------------------------------------------------------------------------- 《观念法门》云:又如《弥陀经》说,若有男子女人,七日七夜及尽一生,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来护念,故名「护念经」。护念经意者,亦不令诸恶鬼神得便,亦无横病、横死、横有厄难,一切灾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 《往生礼赞》云:若称佛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故名「护念经」。今既有此增上誓愿可凭,诸佛子等,何不励意去也。 私问曰:唯有六方如来,护念行者,如何? 答曰:不限六方如来,弥陀、观音等,亦来护念,故《往生礼赞》云: 《十往生经》云: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又如《观经》云:若称礼念阿弥陀佛,愿往生彼国者,彼佛即遣无数化佛,无数化观音、势至菩萨,护念行者,复与前二十五菩萨等,百重千重围绕行者,不问行住坐卧,一切时处,若昼若夜,常不离行者。今既有斯胜益可凭,愿诸行者,各须至心求往。 又《观念法门》云: 又如《观经》下文:若有人至心常念阿弥陀佛及二菩萨,观音、势至,常与行人,作胜友知识,随逐影护。 又云:又如《般舟三昧经》「行品」中说云:佛言:若人专行此念佛三昧者,常得一切诸天,及四天大王,龙神八部,随逐影护,爱乐相见,永无诸恶鬼神,灾障厄难,横加恼乱。具如《护持品》中说。 又云:除入三昧道场,日别念弥陀佛一万,毕命相续者,即蒙弥陀加念,得除罪障。又蒙佛与圣众,常来护念,即得延年转寿。 -------------------------------------------------------------------------------- 第十六章 殷勤付嘱章——释迦如来,以弥陀名号,殷勤付嘱舍利弗等 -------------------------------------------------------------------------------- 《阿弥陀佛经》云: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善导《法事赞》释此文云: 世尊说法时将了 殷勤付嘱弥陀名 五浊增时多疑谤 道俗相嫌不用闻 见有修行起嗔毒 方便破坏竞生怨 如此生盲阐提辈 毁灭顿教永沉沦 超过大地微尘劫 未可得离三途身 大众同心皆忏悔 所有破法罪因缘 私云:凡案三经意,诸行之中,选择念佛,以为旨归。 先《双卷经》中有三选择:一选择本愿,二选择赞叹,三选择留教。 一、「选择本愿」者:念佛是法藏比丘,於二百一亿土中,所选择往生之行也,细旨见上,故云选择本愿也。 二、「选择赞叹」者:上三辈中,虽举菩提心等余行,释迦即不赞叹余行,唯於念佛而赞叹云:「当知一念,无上功德」,故云选择赞叹也。 三、「选择留教」者:又上虽举余行诸善,释迦选择,唯留念佛一法,故云:选择留教也。 次《观经》中又有三选择:一选择摄取,二选择化赞,三选择付嘱。 一、「选择摄取」者:《观经》之中,虽明定散诸行,弥陀光明,唯照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云选择摄取也。 二、「选择化赞」:下品上生人,虽有闻经、称佛二行,弥陀化佛选择念佛云:「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故云选择化赞也。 三、「选择付嘱」者:又虽明定散诸行,唯独付嘱念佛一行,故云选择付嘱也。 次《阿弥陀经》中有一选择,所谓「选择证诚」也。已於诸经中虽多说往生之诸行,六方诸佛,於诸而不证诚。至此经中,说念佛往生,六方恒沙诸佛,各舒舌覆大千,说诚实语,而证诚之,故云选择证诚也。 加之《般舟三昧经》中又有一选择,所谓「选择我名」也。弥陀自说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故云选择我名也。 「本愿、摄取、我名、化赞」,此之四者是弥陀选择也。 「赞叹、留教、付嘱」,此之三者,是释迦选择也。 然则释迦、弥陀,及十方各沙等诸佛,同心选择念佛一行,余行不尔,故知三经俱选念佛以为宗致耳。计也夫: 欲速离生死 二种胜法中 且搁圣道门 选入净土门 欲入净土门 正杂二行中 且抛诸杂行 选应归正行 欲修於正行 正助二业中 犹傍於助业 选择专正定 正定之业者 即是称佛名 称名必得生 依佛本愿故 问曰:华严、天台、真言、禅门、三论、法相诸师,各造净土法门章疏,何不依彼等师,唯用善导一师乎? 答曰:彼等诸师虽造净土章疏,而不以净土为宗,唯以圣道而为其宗,故不依彼等诸师也。善导和尚偏以净土而为宗,而不以圣道为宗,故偏依善导一师也。 问曰:净土祖师其数又多,谓弘法寺迦才,慈愍三藏等是也,何不依彼等诸师,唯用善导一师哉? 答曰:此等诸师虽宗净土,未发三昧,善导和尚是三昧发得之人也;於道既有证,故且用之。 问曰:若依三昧发得者,怀感禅师亦是三昧发得之人也,何不用之? 答曰:善导是师也,怀感是弟子也;故依师而不依弟子也。况师资之释,其相违甚多,故不用之。 问曰:若依师而不依弟子者,道绰禅师者是善导和尚之师也,抑又净土祖师也,何不用之? 答曰:道绰禅师虽是师,未发三昧,故不知往生得否。问善导曰:「道绰念佛,得往生否?」导令辨一茎莲华,置之佛前,行道七日不萎悴,即得往生。依之七日,果然华不萎黄,绰叹其深诣,因请入定,观当得生否?导即入定,须臾报曰:师当忏三罪,方可往生,一者师尝安佛尊像在檐牖下,自处净房;二者驱使策役出家人;三者营造屋宇,损伤虫命。师宜於十方佛前忏第一罪,於四方僧前忏第二罪,於一切众生前忏第三罪。绰公静思往咎,皆曰不虚,於是洗心悔谢,讫而见导。即曰:师罪灭矣!后当有白光照烛,是师往生之相也。爰知善导和尚者,行发三昧,力堪师位,解行非凡,将是晓矣!况又时人谚曰:「佛法东行以来,未有禅师盛德矣。」绝伦之誉,不可得而称者欤!加之,条录《观经》文义之刻,颇感灵瑞,屡预圣化。既蒙圣冥加,然造经科文,举世而称「证定疏」,人贵之如佛经法。即彼《疏》第四卷奥云: 敬白一切有缘知识等,余既是生死凡夫,智慧浅短,然佛教幽微,不敢辄生异解,遂即标心结愿,请求灵验,方可造心。南无归命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三宝,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彼土诸菩萨大海众,及一切庄严相等。某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若称三世诸佛、释迦佛、阿弥陀佛等大悲愿意者,愿於梦中,得见如上所愿,一切境界诸相。於佛像前结愿已,日别诵《阿弥陀经》三遍,念阿弥陀佛三万遍,至心发愿。即於当夜,见西方空中,如上诸相境界,悉皆显现,杂色宝山,百重千重,种种光明,下照於地,地如金色。中有诸佛菩萨,或坐或立,或语或默,或动身手,或住不动者。既见此相,合掌立观,量久乃觉,觉已不胜欣喜,於即条录义门。自此以后,每夜梦中,常有一僧,而来指授,玄义科文,既了更不复见。 后时脱本竟已,复更至心,要期七日,日别诵《阿弥陀经》十遍,念阿弥陀佛三万遍。初夜后夜,观想彼佛国土庄严等相,诚心归命,一如上法,当夜即见三具铠轮,道边独转。忽有一人,乘白骆驼,来前见劝:「师当努力,决定往生,莫作退转,此界秽恶多苦,不劳贪乐」。答言:「大蒙贤者,好心视诲,某毕命为期,不敢生於懈慢之心。」第二夜见阿弥陀佛身真金色,在七宝树下金莲华上坐,十僧围绕,亦各坐一宝树下。佛树上乃有天衣挂绕,正面向西,合掌坐观,第三夜见雨幢杆,极大高显,幡悬五色,道路纵横,人观无碍。既得此相已,即便休止,不至七日。 上来所有灵相者,本心为物,不为己身。既蒙此相,不敢隐藏,谨以中呈义后,被闻於末代。愿使含灵,闻之生信,有识睹者西归。以此功德,回向众生,悉发菩提心,慈心相向,佛眼相看,菩提眷属,作真善知识,同归净国,共成佛道,此义已请证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应知。 静以善导《观经疏》者,是西方指南,行者目足也。然则西方行人,必须珍敬矣!就中每夜,梦中有僧,指授玄义,僧者恐是弥陀应现。尔者可谓此疏是「弥陀传说」,何况大唐相传云:「善导是弥陀化身也」。尔者可谓又此文是「弥陀直说」。既云:欲写者一如经法,此言诚乎。 仰讨本地者,四十八愿之法王也,十劫正觉之唱,有凭于念佛;俯访垂迹者,专修念佛之导师也,三昧正受之语,无疑于往生。 本迹虽异,化导是一也。 於是贫道者,披阅兹典,粗识素意,立舍余行,云归念佛。自其以来,至于今日,自行化他,唯宰念佛。然则希问津者,示以西方通津;适寻行者,诲以念佛别行。信之者多,不信者甚少。 当知:净土之教,叩时机而当行运也;念佛之行,感水月而得升降也。而今不图蒙仰,辞谢无地,仍今集念佛要文,剩述念佛要义。唯顾命旨,不顾不敏,是即无惭无愧之甚也。庶几一经高览之后,埋于壁底,莫遗窗前,恐令破法之人,堕於恶道也。 |